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局组织和程序安排

里坊制:也称闾里制,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坊作为居住区(城内居住区划分成许多里坊,里坊内有街巷)。商业和手工业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四周用高墙围起来,设里门和市门,里卒和市令看管把守。全城实行宵禁。春秋到隋唐时实行,北宋时由于城市经济发展而取消。

旋子彩画:在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应用范围很广,如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其主要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的旋子,并以此作为母题。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任斗拱传递到柱上,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小木作:在中国木构架建筑中一切非结构构件叫小木作(如:门、窗、天花、家具、陈设等)。 大木作:在中国木构架建筑中一切结构构件的木作叫大木作(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坊、檩等组成)。

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上较复杂。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各朝代具体形式也有新变化。叠涩和束腰是基本构建。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北宋将作监李戒。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度标准,即把木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成八等,按屋宇的大小、主次量屋用“材”。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

经幢:在八角形石柱上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至宋,辽时颇为发展,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塔:原是佛徒膜拜的对象,后来根据用途的不同而又有经塔、墓塔等的区别。我国的佛塔在长期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形式,在类型上大致可分为大乘佛教的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以及小乘佛教的佛塔几类。

一颗印:以地盘和外观方整如印为特征,是云南昆明地区普遍采用的一种住屋形式。它由正房、耳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主要特点是:1、毗连式建筑构成“三间四耳倒八尺”,2楼房隔局,3天井狭小,4正房较高,双坡屋顶,耳房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以提升外墙高度,5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或土坯塔,6独门独户,高墙小窗,外墙高且厚,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定朝向。)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坛庙:伴随着祭祀活动,相应的产生场所、构筑物和建筑物即为坛庙,主要有三类:1祭祀自然神,2祭祀祖先,3先贤祠庙。

古希腊柱式:一种是流行于小亚细亚先进共和城邦里的爱奥尼式,一种是意大利、西里一带寡头制城邦里的多立克式,它们分别表现着清秀柔美和刚劲雄健的鲜明性格。

古罗马的叠柱式:把希腊晚期的叠柱式向前推进一步,底层用塔斯干柱式或新的罗马式多立克柱式。二层用爱奥尼柱式,三层用科林斯柱式。如果还有第四层,则用科林斯的壁柱。新的法则是,上层柱子的轴线比下层的略向后退,显得稳定。但在罗马,极少有纯柱式的叠加,几乎都是券柱式的叠加。

哥特教堂骨架券:在十字拱上使用骨架券,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把拱顶荷载集中到每间十字拱的4角。十字拱成了框架式的。

古典主义:是17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化艺术的总潮流。它的哲学基础是反映自然科学初期的重大成就的唯理论;它的政治任务是颂扬古罗马帝国之后最强大的专制政体,路易十四的统

治。

花园城市:19世纪英国霍华德提出,他鉴于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出亦城亦乡的花园式城市布局,使之兼具城乡两者的优点,并解决资本主义城市的固有矛盾。他指出的以母城为核心,围绕之发展子城的卫星城市理论,并强调城市周围保留广阔绿化带的原则。它对城乡关系,城市结构,城市经济,城市环境面貌等都提出了见解。对成规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是现代英国卫星城镇产生的理论基础。

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8年格罗皮乌斯、柯布和S.基甸在瑞士建立38个国家24位代表建筑师组成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其目的是反抗学院派的势力斗争,为现代主义指明方向并发表宣言。建筑家使命是表达时代精神新建筑来体现今天的物质精神生活。建筑形象要随社会经济的改变而改变。会议的宗旨是坚持研究创作,树立独特见解。基本以居住建筑为主,也牵扯到城市规划领域28年。

全面空间:建筑大师密斯的空间理论,又称通用空间,由“流通空间”发展而来。主张设计一个大空间,可以自由划分、分隔的实用且经济的空间,标志着现代建筑设计中起决定作用的功能主义理论的终结,是60代后影响最大的空间理论。

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局组织和程序安排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大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其中特别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精神目标。人们对所在建筑群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也只有进入到各个院落才能真正得到。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由于气候和地形条件不同,庭院的大小、形式也有差异:例如北方的住宅由开阔的前院,以求冬天有充足的阳光;南方为了减少夏天烈日曝晒之苦,庭院常做的很小,形象的称之为“天井”,这样还可以增强室内的通风效果;而山地的建筑,限于基地的狭窄,往往不能采用规整、开阔的庭院布置;公共性的建筑,则因大规模的活动场面而要求宽宏的院落。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廊院”、“三合院”、“四合院”。在园林中也常采用庭院来组织小景区,形成园中安静的一隅,这种庭院和围合方式就非常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可任意设计。

沿着一条纵深的路线,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经受了这些院落与建筑物的空间艺术感染后,最终能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敬、或肃穆、或悠然有出世之想,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所特有的艺术手法。能产生步移景异、引人入胜的效果。如北京故宫,曲阜孔庙,苏州留园。

在中国古代,当一座大建筑群的功能多样、内容复杂时,通常的处理方式是将轴线延伸,并向两侧展开,组成三条或五条轴线并列的组合群体。但其基本单元仍是各种形式的庭院。

另一种总平面形式是纵横轴线方向都作对称布置,常用于最庄重严肃的场所,如礼制建筑中的明堂、辟雍、天坛、社稷坛、地坛以及汉代的陵墓等。

对我国近代出现西方折衷主义风格建筑作简要历史评价。

西方折衷主义建筑自身充满着矛盾。虽然通过灵活模仿和自由组合历史上的各种风格,取得了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但这种创作倾向只停留于旧形式的综合,没有上升到新形式的创造。虽然达到建筑形式美的很高水平,但是却存在着严重忽视建筑功能、技术、经济的倾向。

这种状态的西方折衷主义建筑进入近代中国,必然增添了新的矛盾。一方面,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建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形成中国近代城市中的“万国建筑博览”现象。这种总体水平颇高的西方折衷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大量出现,对处于长期高度封闭的中国建筑体系,可以说是一次大规模的外来建筑文化的交流和冲击,而且这种交流和冲击,相对来说是代表先进体系的高品位、高素质的建筑文化的输入和引进,这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另一方面,这批西方折衷主义建筑的传入很大部分是在外国殖民侵略背景下被动输入的,既是

西方物质文明的鲜明写照,也是殖民侵略的触目印记,它的文化价值和政治价值是相悖的。20世纪一二十年代西方折衷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兴旺活动,从中国建筑历史坐标上看,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中心体系建筑的盛期发展,是一种新事物;而在世界建筑历史坐标上看,则已经是面临淘汰的就体系建筑的余晖,是一种旧事物。这里存在着重大的错位。西方折衷主义建筑在近代中国的滞后发展,一定程度上推迟了中国接受现代主义建筑的时间表。

政治风云是短暂的,而文化积淀是长久的。这批建筑所关联的殖民背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它已经转化为中国近代建筑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以开放的意识来看待这份近代建筑遗产,既看清它在近代时期所交织的复杂矛盾,也明确它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在今天的历史价值。

对我国近代出现的传统复兴建筑设计活动做简要历史评价。

中国近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织着侵略与被侵略的民族矛盾。五四运动以来民族意识高涨,自然激发起对阳市建筑的不满。这是促使中国建筑师进行传统复兴建筑创作的一个背景。

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着手实施文化本位主义。极力提倡“中国本位”、“民族本位”文化。这是导致当时公署建筑采用中国式的直接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政治——伦理型文化。道器观念、本末观念是中国文化类型的主导观念之一。夸大了建筑形象的政治作用,夸大了建筑传统形式标志“国粹”的象征作用,把“中道西器”视为融合中西建筑文化的理想模式,导致对传统复兴风格的热衷追求。

当时的中国建筑师大多既有国粹主义文化所制约的传统的道器建筑观念,也有国外建筑教育所带来的学院派折衷主义建筑观念。这两种建筑观念虽然是不同质的,在建筑价值观念上却有不少共同点。两者很容易叠加在一起。因此,学院派的一整套设计思想、设计手法,都十分合拍的适用于传统复兴风格的创作。再加上外国建筑师在中国式教会建筑中的先行经 验,因而短期内迅速的掀起了传统复兴建筑的活动高潮。

传统复兴式建筑在中国的出现,并非中国建筑师队伍中出现了明确的“传统复兴主义”或“传统复兴学派”的结果,而是这些建筑所关联的社会背景的需要。

中国近代传统复兴的建筑创作,是中国建筑在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为探索民族风格而展开的一次很有意义的预演,这段成功的和失败的历史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 绘简要示意例图论述中国建筑群组织的主要特色。

概述中国近代建筑界的学术团体及其主要活动。

中国营造学社于1930年由朱启钤先生创办,此后随着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于1931年相继加入而成为最早的学术团体。

营造学社存在的17年间,进行大量古建筑实例的调查、测研究工作,拟定了重要古建筑的修缮、复原计划,搜集、整理了重要的古建筑文献资料,校勘重印了宋《营造法式》、明《园冶》等古籍,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会刊》学术刊物。从1930年起至1945年止,共出7卷23期。发表了梁思成、刘敦桢以及学社其他人员撰写的关于古建筑调查报告、修缮复原计划、营造史料阐述、哲匠史料阐述等大量学术著作。在这些研究工作中,他们对中国建筑史学的开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我国古建筑的研究开创了自己的道路。可以说,中国营造学社奠定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基石,既涌现了梁思成、刘敦桢这样的第一代建筑史学的创业者,也培养了刘致平等一批优秀的第二代建筑史学专家,其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浅谈建筑中结构与形式的关系。

古代(BC1000年)的主要结构体系。

古希腊柱式与古罗马柱式在形式上的区别,其中说明了什么问题。

卢浮宫东立面的构图方式。图说137页

卢浮宫全长约183m ,高28m 。构图采用横三段与纵三段的手法。横向底层结实沉重,中层是虚实相映的柱廊,顶部是水平向厚檐,各部分比例依次为2:3:1。纵向实际上分五段,以柱廊为主但两端及中央采用了凯旋门式的构图,中央部分则上有山花。柱廊采用双柱以增加其刚强感。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后广为欧洲各国王公所模仿。

密斯克朗楼的空间组构手法。262页

把教室放在地下,地面上是一个没有柱子、四面为玻璃墙的“全面空间”的大工作室。密斯. 范. 德. 罗为了获得空间的一体性,连顶棚上面常有的横梁也要取消,于是他在层顶上面架有4根大梁,用以悬吊屋面。他以阳光与空气为借口来为随心所欲的玻璃盒子和“全面空间”辩护。

马赛公寓标准单元的空间分析。251页

马赛公寓是一座容337户共1600人的大型公寓住宅,钢筋混凝土结构,长165m ,宽24m ,高56m 。地面层是敞开的柱墩,上面有17层,其中1——6层和9——17层是居住层。户型变化很多,从供单身者住的到有8个孩子的家庭住的都有,共23种。大楼按住户大小采用复式布局,各户有独用的小楼梯和两层高的起居室。采用这种布置方式,每3层设一条公共走道,减省了交通面积。

大楼的7.8两层为商店和公用设施。在第17层和上面的屋顶平台上设有幼儿园和托儿所,二者之间有坡道相通。这座公寓大楼解决300多户人家的住房外,同时还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

古典主义建筑风格,飞扶壁的作用与形式。

古典主义建筑风格:1排斥民族传统与地方特点,崇尚古典柱式,强调必恪守古典风范,崇尚晚期文艺复兴建筑理论。

2总体布局、建筑平面和立面造型上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倡导规则几何形体。

3立面强调严谨构图,倡导横三段和纵五段的构图手法,并严格规定各部分间的比例关系,以此来象征永恒感与秩序感。

4在建筑外形上追求端庄、宏伟、简洁,室内则追求豪华,在空间效果和装饰上常表现为强烈的巴洛克特征。

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总体风格的基本区别。

里坊制:也称闾里制,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坊作为居住区(城内居住区划分成许多里坊,里坊内有街巷)。商业和手工业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四周用高墙围起来,设里门和市门,里卒和市令看管把守。全城实行宵禁。春秋到隋唐时实行,北宋时由于城市经济发展而取消。

旋子彩画:在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应用范围很广,如一般的官衙、庙宇主殿和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等处。其主要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的旋子,并以此作为母题。

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任斗拱传递到柱上,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小木作:在中国木构架建筑中一切非结构构件叫小木作(如:门、窗、天花、家具、陈设等)。 大木作:在中国木构架建筑中一切结构构件的木作叫大木作(主要结构部分由柱、梁、坊、檩等组成)。

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上较复杂。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各朝代具体形式也有新变化。叠涩和束腰是基本构建。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书人北宋将作监李戒。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度标准,即把木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成八等,按屋宇的大小、主次量屋用“材”。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

经幢:在八角形石柱上刻经文,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始见于唐至宋,辽时颇为发展,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

推山: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 塔:原是佛徒膜拜的对象,后来根据用途的不同而又有经塔、墓塔等的区别。我国的佛塔在长期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形式,在类型上大致可分为大乘佛教的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以及小乘佛教的佛塔几类。

一颗印:以地盘和外观方整如印为特征,是云南昆明地区普遍采用的一种住屋形式。它由正房、耳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主要特点是:1、毗连式建筑构成“三间四耳倒八尺”,2楼房隔局,3天井狭小,4正房较高,双坡屋顶,耳房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以提升外墙高度,5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或土坯塔,6独门独户,高墙小窗,外墙高且厚,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巧灵便,无固定朝向。) 副阶周匝:塔身、殿身周围包绕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

坛庙:伴随着祭祀活动,相应的产生场所、构筑物和建筑物即为坛庙,主要有三类:1祭祀自然神,2祭祀祖先,3先贤祠庙。

古希腊柱式:一种是流行于小亚细亚先进共和城邦里的爱奥尼式,一种是意大利、西里一带寡头制城邦里的多立克式,它们分别表现着清秀柔美和刚劲雄健的鲜明性格。

古罗马的叠柱式:把希腊晚期的叠柱式向前推进一步,底层用塔斯干柱式或新的罗马式多立克柱式。二层用爱奥尼柱式,三层用科林斯柱式。如果还有第四层,则用科林斯的壁柱。新的法则是,上层柱子的轴线比下层的略向后退,显得稳定。但在罗马,极少有纯柱式的叠加,几乎都是券柱式的叠加。

哥特教堂骨架券:在十字拱上使用骨架券,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把拱顶荷载集中到每间十字拱的4角。十字拱成了框架式的。

古典主义:是17世纪下半叶法国文化艺术的总潮流。它的哲学基础是反映自然科学初期的重大成就的唯理论;它的政治任务是颂扬古罗马帝国之后最强大的专制政体,路易十四的统

治。

花园城市:19世纪英国霍华德提出,他鉴于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与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提出亦城亦乡的花园式城市布局,使之兼具城乡两者的优点,并解决资本主义城市的固有矛盾。他指出的以母城为核心,围绕之发展子城的卫星城市理论,并强调城市周围保留广阔绿化带的原则。它对城乡关系,城市结构,城市经济,城市环境面貌等都提出了见解。对成规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是现代英国卫星城镇产生的理论基础。

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8年格罗皮乌斯、柯布和S.基甸在瑞士建立38个国家24位代表建筑师组成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其目的是反抗学院派的势力斗争,为现代主义指明方向并发表宣言。建筑家使命是表达时代精神新建筑来体现今天的物质精神生活。建筑形象要随社会经济的改变而改变。会议的宗旨是坚持研究创作,树立独特见解。基本以居住建筑为主,也牵扯到城市规划领域28年。

全面空间:建筑大师密斯的空间理论,又称通用空间,由“流通空间”发展而来。主张设计一个大空间,可以自由划分、分隔的实用且经济的空间,标志着现代建筑设计中起决定作用的功能主义理论的终结,是60代后影响最大的空间理论。

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局组织和程序安排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大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其中特别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精神目标。人们对所在建筑群的生活体验和艺术感受也只有进入到各个院落才能真正得到。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由于气候和地形条件不同,庭院的大小、形式也有差异:例如北方的住宅由开阔的前院,以求冬天有充足的阳光;南方为了减少夏天烈日曝晒之苦,庭院常做的很小,形象的称之为“天井”,这样还可以增强室内的通风效果;而山地的建筑,限于基地的狭窄,往往不能采用规整、开阔的庭院布置;公共性的建筑,则因大规模的活动场面而要求宽宏的院落。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廊院”、“三合院”、“四合院”。在园林中也常采用庭院来组织小景区,形成园中安静的一隅,这种庭院和围合方式就非常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可任意设计。

沿着一条纵深的路线,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经受了这些院落与建筑物的空间艺术感染后,最终能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敬、或肃穆、或悠然有出世之想,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所特有的艺术手法。能产生步移景异、引人入胜的效果。如北京故宫,曲阜孔庙,苏州留园。

在中国古代,当一座大建筑群的功能多样、内容复杂时,通常的处理方式是将轴线延伸,并向两侧展开,组成三条或五条轴线并列的组合群体。但其基本单元仍是各种形式的庭院。

另一种总平面形式是纵横轴线方向都作对称布置,常用于最庄重严肃的场所,如礼制建筑中的明堂、辟雍、天坛、社稷坛、地坛以及汉代的陵墓等。

对我国近代出现西方折衷主义风格建筑作简要历史评价。

西方折衷主义建筑自身充满着矛盾。虽然通过灵活模仿和自由组合历史上的各种风格,取得了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但这种创作倾向只停留于旧形式的综合,没有上升到新形式的创造。虽然达到建筑形式美的很高水平,但是却存在着严重忽视建筑功能、技术、经济的倾向。

这种状态的西方折衷主义建筑进入近代中国,必然增添了新的矛盾。一方面,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建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形成中国近代城市中的“万国建筑博览”现象。这种总体水平颇高的西方折衷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大量出现,对处于长期高度封闭的中国建筑体系,可以说是一次大规模的外来建筑文化的交流和冲击,而且这种交流和冲击,相对来说是代表先进体系的高品位、高素质的建筑文化的输入和引进,这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另一方面,这批西方折衷主义建筑的传入很大部分是在外国殖民侵略背景下被动输入的,既是

西方物质文明的鲜明写照,也是殖民侵略的触目印记,它的文化价值和政治价值是相悖的。20世纪一二十年代西方折衷主义建筑在中国的兴旺活动,从中国建筑历史坐标上看,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中心体系建筑的盛期发展,是一种新事物;而在世界建筑历史坐标上看,则已经是面临淘汰的就体系建筑的余晖,是一种旧事物。这里存在着重大的错位。西方折衷主义建筑在近代中国的滞后发展,一定程度上推迟了中国接受现代主义建筑的时间表。

政治风云是短暂的,而文化积淀是长久的。这批建筑所关联的殖民背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它已经转化为中国近代建筑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以开放的意识来看待这份近代建筑遗产,既看清它在近代时期所交织的复杂矛盾,也明确它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在今天的历史价值。

对我国近代出现的传统复兴建筑设计活动做简要历史评价。

中国近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织着侵略与被侵略的民族矛盾。五四运动以来民族意识高涨,自然激发起对阳市建筑的不满。这是促使中国建筑师进行传统复兴建筑创作的一个背景。

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着手实施文化本位主义。极力提倡“中国本位”、“民族本位”文化。这是导致当时公署建筑采用中国式的直接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政治——伦理型文化。道器观念、本末观念是中国文化类型的主导观念之一。夸大了建筑形象的政治作用,夸大了建筑传统形式标志“国粹”的象征作用,把“中道西器”视为融合中西建筑文化的理想模式,导致对传统复兴风格的热衷追求。

当时的中国建筑师大多既有国粹主义文化所制约的传统的道器建筑观念,也有国外建筑教育所带来的学院派折衷主义建筑观念。这两种建筑观念虽然是不同质的,在建筑价值观念上却有不少共同点。两者很容易叠加在一起。因此,学院派的一整套设计思想、设计手法,都十分合拍的适用于传统复兴风格的创作。再加上外国建筑师在中国式教会建筑中的先行经 验,因而短期内迅速的掀起了传统复兴建筑的活动高潮。

传统复兴式建筑在中国的出现,并非中国建筑师队伍中出现了明确的“传统复兴主义”或“传统复兴学派”的结果,而是这些建筑所关联的社会背景的需要。

中国近代传统复兴的建筑创作,是中国建筑在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为探索民族风格而展开的一次很有意义的预演,这段成功的和失败的历史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 绘简要示意例图论述中国建筑群组织的主要特色。

概述中国近代建筑界的学术团体及其主要活动。

中国营造学社于1930年由朱启钤先生创办,此后随着梁思成、刘敦桢等学者于1931年相继加入而成为最早的学术团体。

营造学社存在的17年间,进行大量古建筑实例的调查、测研究工作,拟定了重要古建筑的修缮、复原计划,搜集、整理了重要的古建筑文献资料,校勘重印了宋《营造法式》、明《园冶》等古籍,出版了《中国营造学社会刊》学术刊物。从1930年起至1945年止,共出7卷23期。发表了梁思成、刘敦桢以及学社其他人员撰写的关于古建筑调查报告、修缮复原计划、营造史料阐述、哲匠史料阐述等大量学术著作。在这些研究工作中,他们对中国建筑史学的开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我国古建筑的研究开创了自己的道路。可以说,中国营造学社奠定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基石,既涌现了梁思成、刘敦桢这样的第一代建筑史学的创业者,也培养了刘致平等一批优秀的第二代建筑史学专家,其影响是深远的。

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浅谈建筑中结构与形式的关系。

古代(BC1000年)的主要结构体系。

古希腊柱式与古罗马柱式在形式上的区别,其中说明了什么问题。

卢浮宫东立面的构图方式。图说137页

卢浮宫全长约183m ,高28m 。构图采用横三段与纵三段的手法。横向底层结实沉重,中层是虚实相映的柱廊,顶部是水平向厚檐,各部分比例依次为2:3:1。纵向实际上分五段,以柱廊为主但两端及中央采用了凯旋门式的构图,中央部分则上有山花。柱廊采用双柱以增加其刚强感。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后广为欧洲各国王公所模仿。

密斯克朗楼的空间组构手法。262页

把教室放在地下,地面上是一个没有柱子、四面为玻璃墙的“全面空间”的大工作室。密斯. 范. 德. 罗为了获得空间的一体性,连顶棚上面常有的横梁也要取消,于是他在层顶上面架有4根大梁,用以悬吊屋面。他以阳光与空气为借口来为随心所欲的玻璃盒子和“全面空间”辩护。

马赛公寓标准单元的空间分析。251页

马赛公寓是一座容337户共1600人的大型公寓住宅,钢筋混凝土结构,长165m ,宽24m ,高56m 。地面层是敞开的柱墩,上面有17层,其中1——6层和9——17层是居住层。户型变化很多,从供单身者住的到有8个孩子的家庭住的都有,共23种。大楼按住户大小采用复式布局,各户有独用的小楼梯和两层高的起居室。采用这种布置方式,每3层设一条公共走道,减省了交通面积。

大楼的7.8两层为商店和公用设施。在第17层和上面的屋顶平台上设有幼儿园和托儿所,二者之间有坡道相通。这座公寓大楼解决300多户人家的住房外,同时还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

古典主义建筑风格,飞扶壁的作用与形式。

古典主义建筑风格:1排斥民族传统与地方特点,崇尚古典柱式,强调必恪守古典风范,崇尚晚期文艺复兴建筑理论。

2总体布局、建筑平面和立面造型上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倡导规则几何形体。

3立面强调严谨构图,倡导横三段和纵五段的构图手法,并严格规定各部分间的比例关系,以此来象征永恒感与秩序感。

4在建筑外形上追求端庄、宏伟、简洁,室内则追求豪华,在空间效果和装饰上常表现为强烈的巴洛克特征。

古希腊与古罗马建筑总体风格的基本区别。


相关文章

  • 城市规划考研整理
  • 目录 建设史理论辨析(P1~21)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阿尔伯蒂--<论建筑>.阿尔伯蒂--<理想城市>.田园城市.盖迪斯--综合规划思想.芒福德.马塔--带形城市.戈涅--工业城市.柯布西耶.广亩 ...查看


  • 九年级美术教案
  • 第一课 都市印象 教学目标: 1. 欣赏古今中外城市布局设计美,建筑美等,体验.发现现代城市的环境美, 生活美 2. 一城市中的 标志性建筑为主要表现对象,利用电脑设计创造城市风景明 星片 3. 一卡纸,铅画纸,吹塑纸等为材料,用线描.水彩 ...查看


  • 城市雕塑位置的选择
  • 位置的选择,对城市雕塑来说有具特殊的重要性.因为,室内陈设性小型雕 塑作品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可以轻易移动的.而城市雕塑作品一般都是为特定 位置设计创作,除非在特殊情况发生时才有迁移的可能.城市雕塑作品的位置 选择是使作品与所在环境,从内在思 ...查看


  • 2016北京导游考试大纲
  • 2016北京导游考试 科目1-科目5 大纲 科目一:<政策与法律法规>大纲 (一)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的考试,检查考生对党和国家的基本国策.根本制度.根本任务.重大方针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办法等的了解. ...查看


  • 园林规划设计教案(学生用)
  • 园林规划设计教案 第一章 园林规划概述 第一节 园林规划设计的目的任务 一.目的任务 1了解.明确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概念 2了解国内外园林简史.特色 3掌握园林构图基本理论 4掌握园林植物合理配置和植物造景 5能将所学园林规划设计理论及方法 ...查看


  •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
  • 城市规划读书笔记 第1章 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到目前为止,人类在居住方式上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前农业化时代,人类由居无定所.散若星辰的存在方式发展到使用半永久性居舍,并小规模聚合,最终过渡到定居于乡村聚落:第二次大的变动是在农业化时代 ...查看


  • [中国古建筑赏析]学习指导书
  • 一. 关于本指导书 在学习本课之前,请仔细阅读本指导书.本书专门针对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方法与学习进度建议,介绍作业.考试安排,有利于学习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二. 课程简介 <中 ...查看


  • 浅议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议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作者:张雍 李照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3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礼制思想.天人合一.中庸之道.风水五行等儒学思想理论 ...查看


  • 风景园林重点
  •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复习资料 1---风景园林概论 一.我国园林发展历程 大自然→苑圃囿(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寺庙园林 → 公共游览地(曲江流饮) → 各种形式共同发展 →公共园林(公园) →花园城市→大地园林化 →20世纪80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