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读书笔记总结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总结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总结

思量再三,还是决定买下这两本书《全球通史》的上下册,原由有二,一者想进一步能以“史”的眼光去品味全球的“恩恩怨怨”,当然以全球的角度来出发,这些恩怨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内部矛盾,像邻里的打鸡骂狗。而事实上我们又身在其中,不能从过去跳出来,毕竟那些欺凌实实在在血淋淋地发生了。那是历史,是修改不掉的,也不能忘却;二者想看看美国历史学家眼中的全球历史,它们眼中的中国,国人,毕竟,教课书难免有一面之词之嫌吗。

迫不及待的开篇,尽然让萦绕我脑中多年的异想天开找着一些“理论根据”,记来博今后一笑。由有学过一些电子、化学等相关的科学知识,像电流的流动,电子作为实在存在的物质在导体中流动形成电流,但电子的流动并没有改变导体的物理化学特性。比如银线连接金线有电流流过,金线并没有得到银线的电子而变成银子,原因是原子核没有被改变,但并不能否认金接受了银的某些东西,只是不好量化衡量而已。人作为一个生命单位,每天和外界发生着各种信息(能量等)的交换,但你并没有变成我,我也没有变成你,但相对亲近的人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这就是为什么有“夫妻相”一说了。另如果人死亡了,那么人那些记忆的最小物质载体呢,它会不会飘荡起来,形成“魂魄”.而这一记忆的物资载体会不会因为被活的生命体(人)交换而体现原生命的部分特征。这样说来,魂魄附体就不是一个迷信话题,而是一个>科学课题。我们的五千年典籍中,这样的记载何其多也。书中美国这位老先生讲道:“电子、质子和中子相互结合形成各种原子,各种原子相互结合组成各种分子,各种分子在组成有机化程度不等的聚合体,其中有一类有机聚合体形成了生物。”[4页]也就是说把人微观了分,人无非是一堆有机聚合体,或说是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只不过是它们有的人的排列方法。另“地球在宇宙中小的就像太平洋上的一粒尘埃”[4页],如此应证了我的另一格想法,世界的极限,在我看来,宏观世界外还有宏观,没有尽头,微观世界内仍可微观,无穷尽也。也就说,大永远可以再大,小永远可以无限的小,没有最小,只有再小。大和小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能绝对,大与小的比较只能在一个特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进行。这样的理论的其中一个推论是,必然有外星人的存在,只是我们的科技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而已。宇宙外还有宇宙,总有一个地方也会形成有机聚合体而又生物。微观世界的人的记忆的载体(一个比中子、质子更小的粒子)由于科技的发展而被捕获,一夜之间大学毕业完全不是梦想。抓一两个魂魄粒子解密其附着的信息成为可能。物资是永恒的、也是守恒的,总有一种粒子携带一种不同层面的特征展现,把人看成一粒子时,展现出人的特性,并不是细胞,然每一细胞又有自己的特征被更小的粒子固守。现在基因技术说明基因是你区别他人的最小单位,而总有更小的粒子去决定有这样的基因表现。一直微观下去,我怕会出现人和石头或水的组成的最小单元体是相同的结论,我辈还是不做讨论为好。

另一句子我也很喜欢,“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而不是改变自身的基因去适应环境。”但不敢苟同。按以上理论,没有基因的改变,人类应该还时有机聚合体或生物,正是系列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的基因的改变,才会有进化(如果人类进化是真的话),不会有由基因改变而由有机聚合体逐步进化成人时,自身基因突然再也不变了,因为环境从没有停止改变过,而且正是由于人类的破坏,环境的改变的更加剧烈。这也成为我们相信有更高等生命存在的理由。而我们人类并不是生命形式的终极,而应是生命形式的一个阶段。具体在哪个阶段,我就搞不懂了。也许有一天的研究会发

现,人类生命体只是更高生命体的载体也说不定。

历史学家对文化的论述太精辟了“人化的环境被称为文化”.[页6]一切由人类而改变体现的就是文化,一件原始的图腾、记录的文字、载歌载舞无不体现着文化的魅力,比在哲学中文化为上层建筑的论述更加的通俗而更加确切。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总结

全球通史读书笔记总结

思量再三,还是决定买下这两本书《全球通史》的上下册,原由有二,一者想进一步能以“史”的眼光去品味全球的“恩恩怨怨”,当然以全球的角度来出发,这些恩怨无非是些鸡毛蒜皮的内部矛盾,像邻里的打鸡骂狗。而事实上我们又身在其中,不能从过去跳出来,毕竟那些欺凌实实在在血淋淋地发生了。那是历史,是修改不掉的,也不能忘却;二者想看看美国历史学家眼中的全球历史,它们眼中的中国,国人,毕竟,教课书难免有一面之词之嫌吗。

迫不及待的开篇,尽然让萦绕我脑中多年的异想天开找着一些“理论根据”,记来博今后一笑。由有学过一些电子、化学等相关的科学知识,像电流的流动,电子作为实在存在的物质在导体中流动形成电流,但电子的流动并没有改变导体的物理化学特性。比如银线连接金线有电流流过,金线并没有得到银线的电子而变成银子,原因是原子核没有被改变,但并不能否认金接受了银的某些东西,只是不好量化衡量而已。人作为一个生命单位,每天和外界发生着各种信息(能量等)的交换,但你并没有变成我,我也没有变成你,但相对亲近的人在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这就是为什么有“夫妻相”一说了。另如果人死亡了,那么人那些记忆的最小物质载体呢,它会不会飘荡起来,形成“魂魄”.而这一记忆的物资载体会不会因为被活的生命体(人)交换而体现原生命的部分特征。这样说来,魂魄附体就不是一个迷信话题,而是一个>科学课题。我们的五千年典籍中,这样的记载何其多也。书中美国这位老先生讲道:“电子、质子和中子相互结合形成各种原子,各种原子相互结合组成各种分子,各种分子在组成有机化程度不等的聚合体,其中有一类有机聚合体形成了生物。”[4页]也就是说把人微观了分,人无非是一堆有机聚合体,或说是分子、原子、电子、质子、中子,只不过是它们有的人的排列方法。另“地球在宇宙中小的就像太平洋上的一粒尘埃”[4页],如此应证了我的另一格想法,世界的极限,在我看来,宏观世界外还有宏观,没有尽头,微观世界内仍可微观,无穷尽也。也就说,大永远可以再大,小永远可以无限的小,没有最小,只有再小。大和小永远是一个相对概念,不能绝对,大与小的比较只能在一个特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进行。这样的理论的其中一个推论是,必然有外星人的存在,只是我们的科技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而已。宇宙外还有宇宙,总有一个地方也会形成有机聚合体而又生物。微观世界的人的记忆的载体(一个比中子、质子更小的粒子)由于科技的发展而被捕获,一夜之间大学毕业完全不是梦想。抓一两个魂魄粒子解密其附着的信息成为可能。物资是永恒的、也是守恒的,总有一种粒子携带一种不同层面的特征展现,把人看成一粒子时,展现出人的特性,并不是细胞,然每一细胞又有自己的特征被更小的粒子固守。现在基因技术说明基因是你区别他人的最小单位,而总有更小的粒子去决定有这样的基因表现。一直微观下去,我怕会出现人和石头或水的组成的最小单元体是相同的结论,我辈还是不做讨论为好。

另一句子我也很喜欢,“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适应自己的基因,而不是改变自身的基因去适应环境。”但不敢苟同。按以上理论,没有基因的改变,人类应该还时有机聚合体或生物,正是系列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的基因的改变,才会有进化(如果人类进化是真的话),不会有由基因改变而由有机聚合体逐步进化成人时,自身基因突然再也不变了,因为环境从没有停止改变过,而且正是由于人类的破坏,环境的改变的更加剧烈。这也成为我们相信有更高等生命存在的理由。而我们人类并不是生命形式的终极,而应是生命形式的一个阶段。具体在哪个阶段,我就搞不懂了。也许有一天的研究会发

现,人类生命体只是更高生命体的载体也说不定。

历史学家对文化的论述太精辟了“人化的环境被称为文化”.[页6]一切由人类而改变体现的就是文化,一件原始的图腾、记录的文字、载歌载舞无不体现着文化的魅力,比在哲学中文化为上层建筑的论述更加的通俗而更加确切。


相关文章

  • 201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
  • 2013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备课组 一.指导思想 运用"三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依据"三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准确把握"三情"(教 ...查看


  • 史学概论笔记
  • 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 编辑:李逸凡 原文提供:李晓婷 考试内容题型:名词解释(5个20分):简答(4个40分):论述(2个40分) 重点在第二.三.五章 史学概论的特定任务: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概括地论述史学在发展中为自己提出的重要 ...查看


  • 全球通史读后感 1
  • 这部书被称为"20世纪影响世界的十部书之一",享有世界性的声誉,在我国也有大批热情的读者,国内一家著名的读书网站上,读者有关此书的书评数以百计.书的版权页显示,这是自2005年以来,该书中文版的第二版第19次印刷.其受到 ...查看


  • 必读书100本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定: 1 <语言问题> 赵元任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 链接 2 <语言与文化> 罗常培著,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 √ 链接 3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吕叔湘著,商务印书馆,1 ...查看


  • 2010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 华夏族的始祖人物:炎帝,黄帝. 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竹书纪年> 记载邵公谏厉王弭谤:<国语> 总结秦亡教训,得出"人主不闻其过,则社稷危."规律的书是:贾山<至言> ...查看


  • 豆瓣读书推荐
  • 1.小王子--法国儿童文学短篇童话 2.红楼梦--曹雪芹 3.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余华 4.围城--钱钟书 5.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卡勒德·胡赛尼 6.白夜行,嫌疑人X的献身,恶意--东野圭吾 7.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8.平 ...查看


  • 读书笔记 书目 1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应读人文社科书目 A.文学类 1 <诗经选> 余冠英注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6年版 2 <唐诗选>(上.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版 3 <宋词选> ...查看


  • 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揭晓,百种图书获奖
  • <中华读书报>2017年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201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在京颁出. 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选的获奖作品,既包括生动讲解理论.细致梳理国史党史的主题出版 ...查看


  • 第1课时高一历史导言
  • 第1课时 高一历史导言 2011年9月1日上午第一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高中历史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高中历史学习内容与要求简介. 3.高中历史学习方法介绍. 4.高中历史课堂基本要求. 过程与方法:以谈话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