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新纲要

辨析题

1、“赏识教育”就是要高频率使用“你真棒、好极了”等肯定性鼓励语言。(错)答:此说法不正确。表扬过于频繁会降低或失去作用。这种笼统的口头表扬手段使用频率过高,幼儿就体验不到愉快感,表扬的作用也削弱了。因此,使用鼓励性语言要适当、适时并能使幼儿在良好的激励下不断产生进取的欲望和向上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赏识教育”的目的。

2、幼儿教育就是指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错)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一部分总则第三条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与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说,幼儿园教育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

3、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教师教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错)答:这显然是错误的。《纲要》强调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并不是在教师教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样的提法明显地淡化了纯粹重视学前儿童语言形式学习的要求,强调以教师为主体的语言交际功能,重视幼儿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学习语言。

4、在幼儿的回答“离谱”时,老师应立即给出正确答案并纠正其错误。(错)答:这样做是不对的。教师出于“教育”的目的,打断孩子的话,实际效果往往是孩子的交往愿望在这样的“纠正”过程中受到了挫伤。教师应当允许孩子说得暂时不对、不完整,要相信孩子会在交往的过程中说得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完整。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愉快的,是积极互动的,也是允许出错的。

5、幼儿早期阅读就是指幼儿识了一些字可以自己阅读。(错)答:广义上说所谓幼儿早期阅读是指0-6岁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成人的形象化讲读来理解读物的一种活动过程。早期阅读是幼儿接触书面语言的行为表现和途径,因此,也可以说幼儿早期阅读是指能准确对话和流利独白,并学会非文字阅读和启蒙性文字阅读。将早期阅读等同于早期识字是错误的。对儿童而言,早期阅读形式除传统的图书文字阅读外,还可以有视听阅读,网络阅读、乃至环境阅读。

6、幼儿教育必须是整体性的教育,幼儿教育需要高度整合。(对)答:首先,整体性教育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又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更有利于教师实施真正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其次,整体性教育在实践中收到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强调高度整合有利于推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

7、教师是幼儿活动过程的指挥者。(错)答:《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的第十条明确规定:“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8、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活动材料,幼儿就一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错)答:这样的说法太片面。有时,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不一定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需要教师的引发。教师还要关注幼儿对材料的操作和作用所产生的变化和结果,要观察和倾听,了解孩子有哪些需要,在适当的时候为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材料,投放材料的种类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教育内容的不断扩展,利用材料不断支持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促进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9、幼儿园的教育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错)答:《纲要》第一部分总则中第五条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10、能够认真组织各种活动,细心地照顾好孩子的教师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错)答:这是过去意义上的合格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幼儿教师的全面素质要求提高了。除上述的基本能力外,今天的幼儿教师要想合理地设计,科学地安排幼儿的活动,启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最佳发展,必须具有了解、认识幼儿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教育分析评价能力。对幼儿教育专业知识的要求也提高了,必须系统地掌握幼儿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艺术素养和生活常识,此外,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幼儿教师还应具备基础的电脑、网络知识和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11、幼儿园的活动目标要以《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以学年为单位统一制定。(错)答:《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第四条明确规定“教育活动目标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本《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

12、教育评价是在教育过程结束后进行。(错)答:《钢要》第四部分教育评价中第五条规定“评价应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

13、语言课教学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错)答:《纲要》中语言领域指导要点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14、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应教给幼儿最简单的科学知识。(错)答:《纲要》科学领域指导要点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15、凡是教育都能帮助和促进儿童发展。(错)答:能帮助和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只有素质教育。

16、幼儿发展的问题,是幼儿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对)答:应该说,幼儿发展的问题,是幼儿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整个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正是围绕着这一最根本的问题而展开的。

17、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错)答:科学领域目标的表述使我们强烈地感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

18、幼儿的艺术活动必须在老师的约束和指导下进行。(错)答:《纲要》艺术领域指导要点中规定“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19、教育内容等于固定的、具有普遍应用性的“教材”。(错)答:《纲要》中指出要明确教育内容不等于“教材”,它不是死的、固定不变的,具有普遍的应用性,而是活的、动态变化的,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与适宜性。因此,教育内容需要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结合本班儿童的发展需要来确定。

20、只有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教育活动内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不准确)答: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对幼儿不感兴趣的内容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发兴趣,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前提是,教育内容的选择要紧密结合并来自于儿童的发展需要和生活经验。

简答题

1、如何理解《纲要》里面提出来的领域?

答:在《纲要》的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中,将幼儿学习的范畴按学习领域相对划分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并同时强调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一是这种划分是比较成熟的、科学的分类,由来已久,而且被学校教育认可,并一直影响着今天学校教育的科目名称。二是它有利于教师按知识的性质来选择相应的教法和理解幼儿的学习。由于各领域知识的性质有较大的不同,因此幼儿学习这些知识时的方法也不会一样,这就决定了教师教的方法必须随之而改变。按知识性质进行分类的方法有利于指导教师根据教育内容的变化而更恰当地对应。三是这些领域的名称为我国幼儿园教师所熟悉,这样有利于广大教师接受《纲要》,特别是师资水平比较差的地区。

2、如何理解《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

答:幼儿教育是全面的。是因为《纲要》将其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并且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说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启蒙性的,这是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幼儿受其原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解释只是根据具体看到或接触到的表面现象进行,因此,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不能抓住本质特征。幼儿的思维具有主观性和泛灵性的特点,往往不能客观地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及其关系。发展心理家认为,学龄前阶段的课程都必须是“前概念”水平层次的。所以在教育内容上我们必须从“浅、表、粗、趣”入手,树立并努力实践全面教育的观念,努力整合多种教育内容的整体影响,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3、《纲要》中指出:“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请回答什么是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答:前阅读就是指是指0-6岁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成人的形象化讲读来理解读物的一种活动过程。目的是使幼儿能准确地对话和流利独白,并学会非文字阅读和启蒙性阅读;前书写技能就是指幼儿会正确握笔,能基本控制笔划的方向,建立起对文字空间结合的方位知觉。此外,幼儿所做的图示类观察记录、涂鸦也属于前书写技能。

4、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就遵照《纲要》第二部分的有关条款进行,同时体现哪几项原则?

答:体现了以下原则:1)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2)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利于其长远发展3)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和视野。

5、通过学习《纲要》,你认为幼儿教师应确立哪些教育观念?

答:终身教育、以人为本(以幼儿发展为本)、面向世界的科学的教育观念(尊重、主动探究、生活化的教育、整体教育的观念等)。

6、你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怎样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答: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是幼儿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不断成熟的重要标志。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要增强幼儿的自尊心首先需要正面对待儿童。其次,教师需要注意尽量避免给幼儿带上一些消极的标记或绰号。另外,在幼儿园里,教师要帮助幼儿体验成功,避免失败感。增强自信心也可采取以下主要策略:1)创造各机会,使儿童不断体验成功。成功体验的积累,使幼儿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幼儿对他感兴趣的事物会倾注其全部的注意力和聪明才智,也更有信心,因而成功的概率也更大。自信心引发兴趣,激发其活动的积极性,并使活动获得成功。而成功的体验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从而更加激发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2)对于幼儿的成功,适时、合理地赋予价值。没有价值的行动,即使干得再出色,也不会产生真正的自信心。总之,幼儿自信心的发展也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特别是与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周围人,特别是成人(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情感与态度,对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应热爱、尊重、信任幼儿,坚持正面教育,鼓励、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健康发展。(注:结合身工作谈)。

7、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纲要》中指出要注意评价的目的和评价的重要依据。请回答评价的目的和评价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答:评价的目的是发现每个儿童的智力潜力和特点,让每个儿童得到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以及促进课程本身的发展。

评价的重要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8、《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制定的根据是什么?是什么性质的文件?

答:《纲要》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制定的,是指导广大幼儿教师将《规程》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指导性文件。

9、你是怎样学习、宣传《纲要》的?到目前为止你遇到了哪些困难、问题?你总结积累了哪些经验?答:注:结合自身实际谈。

10、《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你在工作实践中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答:注:结合自身实际谈。

阐述题

1、结合实例谈一谈你是如何“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 的?

答:尊重儿童,就是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权利,尊重儿童的个性。因此,教师尊重儿童,首先应该认识到儿童是一个与他人不同的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教师应该尊重这种差异。儿童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真正主体,以孩子的主动参与来促进发展是更深层次上的尊重儿童。教师不仅要把儿童看成是一个学习者,更应该认识到他们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立的人格尊严和巨大的发展潜能,他们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和需要,需要教师的尊重、关心和爱护。注:结合自身实际谈,要有理有据。

2、为什么说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答: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是游戏本质所决定的。因为游戏是活动者内在动机的活动,不受活动以外的目标控制,活动的目的就在于活动本身,因而是自由的;游戏是活动者自主的活动,它不受活动以外的他人控制,因而它营造的是一种轻松安全的氛围;游戏是在个体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活动,它无须承受于超越自己能力的行动,因而游戏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表现;游戏是个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在操作物体的动作中建构经验,因而它同时是一种自发的学习,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从情感发展来看,其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情感补偿,游戏的象征意义使孩子在游戏中能满足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其次表现为情绪渲泄,孩子在现实中压抑的情绪能在游戏中得到排解。从认知发展来看,其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自发探索。仔细观察一下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在游戏中的尝试行为的频发率是极高的。凡是用来游戏的物体,孩子们是从不马虎的,他先要了解物体的性质,然后要作为工具实现自己的目的,于是敲敲打打、摸摸看看、拆拆弄弄等各种作用于物体的方法就成了他的游戏行为。

正因为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这样的一种功能,所以游戏就具有了教育上的价值了。所以《纲要》坚持了《规程》的思想,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3、结合实例谈一谈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时,如何“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答:在个体的发展历程中,生命的健康存在是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幼儿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各个组织比较柔嫩,其物质基础相当薄弱;同时,幼儿期又是人生长发育十分迅速、新陈代谢极为旺盛的时期,又有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物质基础。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就要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成人要在尊重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的前提下,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有利于他们形成有益终身的健康行为方式与习惯的健康教育。(举例----略)

4、《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在教育实践中是如何为幼儿创设这种积极应答的环境的?

答:1)给幼儿提供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当幼儿在大胆发言时,教师便给予信心,或者当很多幼儿抢着说的时候,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说话,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愉快的,是积极互动的,也是允许出错的。2)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环境。比如谈话环境中,幼儿学习如何倾听别人的语言,在讲述活动中,幼儿学习怎么样在集体面前比较清楚地讲述个人看法。在学习活动中幼儿侧重理解和使用叙事性的语言。听说游戏要求幼儿使用敏捷应变的语言。日常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教育环境。3)提供有利于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应该增加儿童质疑提问的机会,同时提供鼓励幼儿表达对学习内容预期和假设的场合。

5、在社会领域的教育中,如何体现其潜移默化的特点?

答:“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环境是我们的第二教师”其中的关键,正是在经过良好的设计之后,环境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可以起到诱发幼儿的积极行为的作用。又由于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不断重复的,所以其效果要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得更实在。(举例—略)

如果想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快乐,天真,无畏的人,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得到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从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对孩子学习情绪,理解情绪,处理情绪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6、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活动时,你是如何做到“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的?

答: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时,要将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在进行过程中的兴趣激励,要着眼于机智思路,启迪智慧,触发创新活动。①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趣,激活兴趣。②通过艺术活动,体验审美愉悦。③艺术活动赋予幼儿以满足感和成就感。(结合自身工作举例谈)。

7、如何理解“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你是怎样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

答: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1)幼儿的知识主要是经验性的知识。幼儿受其原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解释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进行,因此,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不能抓住本质特征。幼儿的思维具有主观性和泛灵论的特点,往往不能客观地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及其关系。这个时期的孩子相信每件东西都由人创造的,他们还相信自然界的事物像他们一样,是有生命、意识、意图和情感的。他们还不能像中小学生那样学习真正的科学概念,只能获得一些有关周围物质世界的经验性的知识。所以,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等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课程都必须是“前概念”水平层次的。对于幼儿来说,科学知识的获得还必须在亲身活动中,在获得了大量的特例、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最终得以真正理解和内化。教师应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机会,积累和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认识,引导幼儿向科学概念迈进,逐步接近科学概念,但不一定要获得这些概念。2)结合自身工作谈。

8、结合实例谈一谈你是如何确定幼儿教育活动目标的?

答:教育活动目标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在正确地、清楚地、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幼儿园教育总目标和各层次目标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保持各目标之间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确保下层目标是上层目标的具体化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制定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认知目标、行为目标、情感目标)(举例----略)

9、请阐述教师的态度、管理方式和言谈举止对幼儿的影响。

答:教师的态度、管理方式和言谈举止都是隐性教育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其中有些是积极影响,如:给幼儿信心的习惯化鼓励、对幼儿有信心(期望效应)的心态和教师自身具有的积极向上、充满自信、乐观、开朗、大方、兴趣广泛的个性;优美动人和丰富多彩的言语表达、幽默、做事一贯认真、细致、守时、条理、富有责任心的

答:1)给幼儿提供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当幼儿在大胆发言时,教师便给予信心,或者当很多幼儿抢着说的时候,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说话,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愉快的,是积极互动的,也是允许出错的。2)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环境。比如谈话环境中,幼儿学习如何倾听别人的语言,在讲述活动中,幼儿学习怎么样在集体面前比较清楚地讲述个人看法。在学习活动中幼儿侧重理解和使用叙事性的语言。听说游戏要求幼儿使用敏捷应变的语言。日常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教育环境。3)提供有利于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应该增加儿童质疑提问的机会,同时提供鼓励幼儿表达对学习内容预期和假设的场合。

5、在社会领域的教育中,如何体现其潜移默化的特点?

答:“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环境是我们的第二教师”其中的关键,正是在经过良好的设计之后,环境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可以起到诱发幼儿的积极行为的作用。又由于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不断重复的,所以其效果要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得更实在。(举例—略)

如果想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快乐,天真,无畏的人,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得到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从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对孩子学习情绪,理解情绪,处理情绪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6、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活动时,你是如何做到“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的?

答: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时,要将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在进行过程中的兴趣激励,要着眼于机智思路,启迪智慧,触发创新活动。①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趣,激活兴趣。②通过艺术活动,体验审美愉悦。③艺术活动赋予幼儿以满足感和成就感。(结合自身工作举例谈)。

7、如何理解“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你是怎样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

答: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1)幼儿的知识主要是经验性的知识。幼儿受其原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解释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进行,因此,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不能抓住本质特征。幼儿的思维具有主观性和泛灵论的特点,往往不能客观地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及其关系。这个时期的孩子相信每件东西都由人创造的,他们还相信自然界的事物像他们一样,是有生命、意识、意图和情感的。他们还不能像中小学生那样学习真正的科学概念,只能获得一些有关周围物质世界的经验性的知识。所以,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等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课程都必须是“前概念”水平层次的。对于幼儿来说,科学知识的获得还必须在亲身活动中,在获得了大量的特例、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最终得以真正理解和内化。教师应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机会,积累和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认识,引导幼儿向科学概念迈进,逐步接近科学概念,但不一定要获得这些概念。2)结合自身工作谈。

8、结合实例谈一谈你是如何确定幼儿教育活动目标的?

答:教育活动目标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在正确地、清楚地、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幼儿园教育总目标和各层次目标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保持各目标之间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确保下层目标是上层目标的具体化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制定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认知目标、行为目标、情感目标)(举例----略)

9、请阐述教师的态度、管理方式和言谈举止对幼儿的影响。

答:教师的态度、管理方式和言谈举止都是隐性教育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其中有些是积极影响,如:给幼儿信心的习惯化鼓励、对幼儿有信心(期望效应)的心态和教师自身具有的积极向上、充满自信、乐观、开朗、大方、兴趣广泛的个性;优美动人和丰富多彩的言语表达、幽默、做事一贯认真、细致、守时、条理、富有责任心的

作风;待人主动、平等、尊敬、谦虚、和善、理解、合作和礼貌的习惯;朴素勤俭的生活和工作作风;良好的认知素质(如思维灵活、机智、敏捷、创新性、批判性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得体的衣着等。这样的态度、言行举止在加上教师以适当的管理方式上为幼儿创设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班级氛围,如形散而神不散的活动秩序、文明、协作的师幼关系等,就会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影响,甚至贻害幼儿的终身。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按照《纲要》中提出的“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谈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的要求来提高自身素质,以期达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和谐统一,实现教育目标。(可举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阐述)

10、《纲要》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什么?谈一谈这一定位与过去的角色定位有何不同?

答:过去,教师是知识的机械灌输者和传授者、秩序的管理者和维护者、活动的指挥者、问题的裁决者(举例----略)。现在,《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还应是良好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幼儿发展的促进者。(举例,对比论述)

11、如何理解“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答:教育评价在甄别教育活动质量的同时,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能力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具体进行活动分析时应该考虑:各个教育环节的存在是否有其必要性,是否还缺少什么环节,各个环节的排列顺序是否恰当,各个环节的时间分布是否合理,各个环节采用的教法和学法是否恰当,是否存在可替换的或更好的办法,材料的提供是否隐含着教育的意图,是否有适宜的结构,师幼互动是否充分而适宜,教师的诱导是否有策略性,指导是否有针对性,教师的自我监控和调节自觉性如何等,以便对教育活动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认识。

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是评价主体,要注重教师的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通过不断的反思,使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互相印证。

12、如何理解“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比较”?

答:教师常用“比赛”的方式来鼓励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谁吃饭快,谁起床早,谁第一个冲出教室等等。那么既然是比赛,就有胜利与失败之分。但我们往往只能看到胜利的价值,而没有看到失败的挫折。在有些比赛里,会产生一些经常的失败者,他们会感到灰心丧气和不满。胜利者也并非总是得到好处,他们容易产生一些不恰当的优越感。比赛的本质就是对抗,它容易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分解性的关系而不是联系合关系。

教师还常用的另一种横向比较的方法是“要和别人不一样”,似乎借此可以调运幼儿发言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发散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性。但和别人不一样不仅容易导致标新立异,刻意追求特殊的心理,这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而纵向比较的方法,既可以肯定幼儿所取得的进步,又可以鼓励他继续向前发展。

我们并不是完全否定横向比较,而是指出他的不足,并且说明在幼儿阶段,要特别慎用这一类的评价方法。

13、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谈一谈你是如何利用家庭这一教育资源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的?

答:家庭与儿童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儿童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1、家庭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其中的家长又是重要的教育力量,家长的参与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其次,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没有谁会比父母更了解孩子,因此家长是教师最好的信息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举例—略)2、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使计划的可行性、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都得到更好的保证。(举例—略)3、家长本身也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如各种不同的职业或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可以带给幼儿园丰富的教育内容,并能为幼儿园的教育需要提供多种支持和服务等等。(举例—略)。

14、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例阐述怎样“形成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

答:1、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是建构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要形成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的关键也是核心问题,是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应是机会的提供者、探究的合作者和支持者)(举例--略)2、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也是建构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使幼儿产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有助于形成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举例—略)3、尤其要重视教师和幼儿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举例—略)4、教师深入、有效地参与和引导也是建构积极、有效互动的关键所在。

15、如何理解“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

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实际上是教育评价观的转变。幼儿是发展中的人,因此要把握好客观、全面、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原则。要以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关注幼儿的学习与成长历程,注重幼儿的整体性和个别特点,提供适时、适当的帮助。

案例分析(题目略)

1、让幼儿讲述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虽然该幼儿没有讲述教师规定的内容,但从实际效果看,上述目标已经达到,所以不必强求一致。但课后教师应了解这个小朋友讲这个故事的原因,与他个别沟通,尽量使他理解教师说话的含义,帮助他建立“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的倾听习惯。

2、教师遇事不要急于结论,要倾听幼儿的心声,弄清原委再做决定。应允许幼儿有自己的想法和表现方式,即便是幼儿在撒谎,也不必当面戳穿他,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将坏事变好事,给他机会按自己的想法去布置不是很好吗?自己的劳动成果自己会更爱护。经过这次,相信幼儿会自己调整行为,明白很多。

3、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意愿,鼓励他的主动参与,给他使用工具尝试探索的机会,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学习。

4、奖励过频或奖励不当都会造成这种情况的发生。幼儿的是非观念还没有形成,自制能力差,他看重的可能仅仅是小红花本身,对小红花带给他的荣誉感体会并不深,因此,教师的奖励要明确目的,奖励方式和奖品也可因人、因事而异,当一种奖品失去作用时,可考虑用其他方式吸引幼儿。

5、此幼儿是分离焦虑的正常反应。对策:1)、做好入园前的准备工作(家访、沟通、赠送小礼物等进行感情投入)2)、教师应根据托班幼儿特点,营造温馨的环境。2岁左右的婴幼儿喜欢摆弄柔软的玩具;喜欢独自玩耍,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为幼儿布置适宜的活动环境。3)、要给新入园幼儿和家长一段适应过程,可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安排。如缩短时间、家长适度陪护等。4)、巧妙安排在园的一日生活,使每一名幼儿都受到呵护。如减少看护人员的流动,满足幼儿的依恋感。

6、教师还没有从指挥者和预设课程的习惯程序中走出来,应把主动全交给幼儿。对策:过程可以互换一下,如先感受、讲述,再搜集信息、交流,最后讨论。

7、幼儿也有交流的欲望,应允许幼儿进餐时轻声交谈,这样,有助于形成轻松的进餐氛围,增进食欲,也符合人性化特点。

9、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幼儿,这是极端错误的。应尊重每一名幼儿,公平地为每一名幼儿提供表现和学习、体验的机会。对待问题儿童,教师更应坚持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通过参加活动帮助幼儿逐渐修正自已的缺点,而不应该歧视。

10、不能按以行为表现的标准简单地评价一节活动优劣,只要幼儿探索了、体验了、尝试了、操作了,结果并不重要。 注:教师在参考上述答案时不能完全照搬,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学习灵活地、个性地回答问题。如出现“雷同试卷”被取消成绩,后果自负。

答辨、园本培训参考部分

1、幼儿园的任务是什么?

答: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行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2、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3、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什么?

答: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互相渗透,有机结合。遵循幼儿发展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4、《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中对幼儿园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幼儿园工作人员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品德良好,为人师表,忠于职责,身体健康。

5、幼儿园教师日常工作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答:幼儿园教师对本班工作全面负责,其职责如下: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制定和执行教育计划,完成教育任务;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6、幼儿园法律责任的内容有哪些?

答:1、幼儿园的设施。幼儿园的设施是为幼教服务的,设施要牢固、稳定、安全,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设施不应成为幼儿受伤的工具,如果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或其他活动中因设施问题而受到伤害,幼儿园应承担全部民事责任。这就要求幼儿园在购买、定做、安装、维护设施等方面要把安全放在首位,确保万无一失。2、幼儿园人保教人员在园内的一切保教活动。保教人员包括与幼儿直接打交道的一切人员,幼儿权利的保护最主要也是通过保教人员来实施和完成的,这就要求保教人员对幼儿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要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幼儿合法权益的保护,特别是杜绝体罚幼儿、伤害幼儿人格尊严的现象发生。同时,保教人员也要在整个保教活动中细致入微,尽可能防止一些意外事故发生。3、幼儿园组织幼儿外出活动时,所有组织人员都对幼儿的外出安全负有责任,在外活动中幼儿任何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幼儿园工作人员都应该负相应的责任。4、幼儿食品卫生方面的法律责任。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食品卫生的状况如何,是关系到幼儿能否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园方面对幼儿食品卫生的要求一定要高标准。无论是进料还是在加工方面,都必须切实保证食品的卫生绝对达到标准。如果因卫生问题而导致食物中毒等影响幼儿身心健康事故的发生,幼儿园都应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7、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8、《纲要》中对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有何改变?如何理解教师是幼儿发展的促进者?

答: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所谓“促进者”,可以作以下三方面的理解。

一、促进的对象:发展中的幼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幼儿年龄虽小,却仍然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表现为幼儿生来就具有几乎是本能的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是其他年龄段的儿童无法比拟的。生活本身就是学习,学习即生长:他们兴致勃勃、不知疲倦地探索环境;尝试各种活动;对自己充满信心,不知何谓“失败”。每一种经验对他们而言都是新鲜而受欢迎的,正是这种对经验的开放态度使他们乐于并善于学习,逐步构建自己的经验体系,慢慢“成人”。外在的学习要求与幼儿自身内部的生长发展趋势的一致正是幼儿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二、促进的内容:幼儿的主体性。教育内容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培养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综合发展的完善的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幼儿阶段是个性萌芽与养成的初始阶段。良好的心理素质决定个体在未来社会中所能取得的成就。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主体实践中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的主体性在其认识、实践活动中更多地表现为好奇心、主动性与自信心。促进幼儿的发展应从这三方面入手。

三、促进的方式。首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据此提出适当的发展目标。所谓适当,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它是儿童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另一水平是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是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或在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所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育的可为之处正在于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儿童明确他可能并应该达到的水平,使教学活动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同时,每个儿童的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具有差异性,因人而异地提出发展目标,因人而异地使用教育手段,是对因材施教的全面理解。这一切都建立在对幼儿的全面了解与理解的基础上。这种了解和理解要求教师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观察世界,敏于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儿童着想。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相对于成人是不成熟的,他们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需求也迥异于成人,因而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审视成人社会所提出的教育要求是否可行。寻求社会的教育要求与儿童兴趣、需要及发展水平之间的结合点是“促进者”—教师的首要任务。其次要利用所有的教育资源,运用教学艺术,使教学要求内化到幼儿身上。教师应该做的是有目的、系统地组织与呈现学习材料,创造问题情境,让幼儿的学习融入其能力与需求之间矛盾冲突的解决过程中: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问题,协助他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幼儿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创造性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情感的投入是教育行为最有效的催化剂。幼儿是感性的,对教师的依赖与崇拜使他们几乎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需要淡化的是主宰的冷漠无“情”的、高高在上的教育,着力于无痕迹的、帮助引导式的、动“情”的教育。教师应该一会儿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一会儿是幼儿意见的倾听者,一会儿是幼儿活动的参与者,永远是幼儿的欣赏者。简言之,教师是幼儿发展的促进者。

9、如何理解《纲要》中体现的新知识观?

答:《纲要》中体现的新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一种关系体系,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知识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类的知识),也是“个人头脑的创造物”(个人的知识),“当个人通过社会过程领悟到各种事实材料之间的联系,把经验加以组织并对日益复杂的意义锁链进行推论时,知识便随之产生和发展”。因此,“个体是„意义的创造者‟,他可以把事实材料纳入他自己关于事物组织结构中,并将这一结构与他的已经作为经验而独有的那些东西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联系起来。”知识并非只有单一的存在形式,以语言和各种抽象符号形态存在的陈述性(表征性)知识只是知识的一种形态,而“做”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实践”、“体验”的知识也是知识的重要类型。知识的涵义发生了根本变化。

10、新旧知识观对知识涵义的阐述有何不同?

答:新旧知识观在以下方面有着重大不同:①旧知识观将知识看作是静态的,结论性的,而新知识观把知识看作动态的,过程性的,是在学习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并非终极真理;②旧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绝对性,新知识观则同时强调它的主观性、个人性和相对性,把知者和被知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③旧知识观把知识的获得视为信息的接受,而新知识观则把它理解为意义的建构;因此,旧知识观把知识和知识获得的方式看作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新知识观则将二者视为密不可分的整体。④旧知识观把知识仅仅看作是对世界的描述与解释(即“是什么”和“为什么”)新知识观则认为实践本身—“做”的能力(“会做”和“知道怎样做”)也是知识。⑤旧知识观将知识领域分解为各门学科个别加以研究。而世界原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新知识观强调知识的整体性,综合性和认识的“复合性”,即认识主体的情感态度、认知特点、个性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11、什么是“反思性实践”(或称“反思性教学”)?

答:指的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的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为专家教师的过程。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的过程。

12、反思性教学如何促进教育实践的改进和教师的成长?

答:反思实践通常有两种结果:一是教师行为是适宜的,二是教师行为是不适宜的。适宜的教育行为中有些是属于非自觉的、下意识的行为,这类行为如果没有进行反思很可能就不了了之。而通过反思,这类适宜的直觉行为就会得到理论明晰与提高,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将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如:让幼儿自已观察作画原来不是教师的自觉行为,但通过反思意识到其中的价值,那么在今后类似的情境中这类行为就可能成为自觉的行动。而适宜行为中自觉行为的部分通过反思,将会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强化,而且与该行为相关理论可能将内化、上升为教师个人的理论。直觉行为—自觉行为—内化上升为理论这一过程很明显地反映着教师的成长历程。

反思实践的另一结果是教师的行为不适宜。通过反思实践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其中很重要的是找到这些教育行为背后的教师原有的隐性教育观念,从而引发教育认知上的冲突和重构,向更新的认识和更高的水平迈进。例:教师之所以在第一次总结时对孩子出现的合作行为“忽略不计”,其实质是由于教师的隐性教育观念—科学教育中强调对知识点的追求。在反思总结中,这位教师找到了自己这一隐性教育观念,进而引发了冲突,最终达到认识上重构—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培养孩子的合作品质同样是其目标之一。

当然,这种更新的认识和更高的水平是需要通过实践来进一步验证和内化的,这一实践就是我们所说的“重返课堂”。所谓“重返课堂”就是依据新的认识对原来有问题的环节或活动进行重新的调整,教师通过实践看幼儿的有效发展,从而验证新知识,达到内化。另外,在反思教育(教师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两个变化:由单纯的教育工作者变为研究型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或发展型) ”教师,在自己身上实现了教学与研究、工作与学习的一体化。

13、反思教学的一般过程有哪些?

答:1、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发现和明确问题。探究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包括目标、内容、组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等)。2、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症结。3、假设一种或多种解决办法、途径。4、实践,尝试解决问题。5、反思、总结。6、发现新问题或提出新假设。

14、什么是幼儿健康教育?

答: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提高幼儿健康认识、改善幼儿健康态度、培养幼儿健康行为,维护和促进幼儿健康的系统的教育活动。

15、幼儿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什么?

答: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16、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有哪些?

答:1、动作发展正常。动作发展与脑的形态及功能的发育密切相关,幼儿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处于正常范围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2、认知发展正常。一定的认知能力是幼儿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条件,虽然幼儿的认知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但若某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明显低于同年龄组幼儿,且不在正常范围内,那么该幼儿的认知能力是低下的,心理也是不健康的。幼儿期是认知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应避免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脑损伤或不适宜的环境刺激,防止导致幼儿不健康的心理。3、情绪积极向上。积极的情绪状态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性,也表明个体的身心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幼儿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冲动性和易变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的自我调节有所增强,稳定性逐渐提高,并开始学习合理地疏泄消极的情绪。如果某个幼儿经常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如整天闷闷不乐或一触即发、暴跳如雷,那么该幼儿的心理也是不健康的。4、人际关系融洽。幼儿之间的交往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心理不健康的幼儿,其人际关系往往是失调的,或自己远离同伴,或成为群体中不受欢迎者。心理健康的幼儿乐于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合作,游戏中能够谦让。5、性格特征良好。性格是个性中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心理健康的幼儿,一般具有热情、勇敢、自信、主动、合作等性格特征。而心理不健康的幼儿常常具有冷漠、胆怯、自卑、被动、孤僻等性格特征。6、幼儿不健康的心理往往以各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诸如吮吸手指、遗尿、口吃、多动等。心理健康的幼儿应没有严重的或复杂的心理卫生问题。

17、幼儿园健康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答:《纲要》中健康教育的四条目标表明了这样的价值取向:第一,身心和谐。幼儿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主要方面,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发育健全、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特征;幼儿的心理健康以情绪愉快、适应集体生活为主要特征。由于幼儿的身体健康与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因此有的目标如“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既包含日常生活中的盥洗、排泄等生理意义的卫生习惯,也包含没有吮吸手指等心理意义的问题行为,只有身心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既保证身体的健康又保证心理的健康。第二,保护与锻炼并重。目标既重视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提高保护自身的能力,又强调通过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其中了解必要的安全保健知识并提高相应技能是保健教育的主要目标,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是体育锻炼的主要目标。第三,注重健康行为的形成。对于健康心理学家和健康教育工作者而言,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鼓励、说明甚至迫使人们养成对健康有益的行为习惯。因此,虽然提高幼儿的健康认识、改善幼儿的健康态度、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都是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但幼儿健康行为的养成被视为幼儿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探讨幼儿健康行为建立、改变和巩固的一般规律是幼儿健康教育研究的重点。

18、为什么将“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作为幼儿园的首要任务?

答:“健康第一”的思想由来已久,许多教育家都对此作过精辟论断,然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常常出现忽视幼儿健康甚至有损幼儿健康的做法,《纲要》再次重申“健康第一”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保护幼儿的生命”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尽管保护生命对于任何个体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幼儿来说尤为重要。幼儿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但远未完善,幼儿的可塑性很强但知识经验匮乏,幼儿的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幼儿的心灵稚嫩纯洁但特别容易受到伤害,生命的健康存在又是从事其他一切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为此,保护幼儿的生命理所应当地成为幼儿园的首要任务。

“促进幼儿的健康”是由幼儿健康的特有价值所决定的。健康既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健康是幼儿的幸福之源,离开健康,幼儿就不可能尽情游戏,也可能专心学习,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幼儿时代的健康不仅能够提高幼儿期的生命质量,而且为一生的健康赢得了时间。幼儿健康也是人类生命质量得以提高的基石,增强幼儿健康不仅能造福幼儿而且有益于多种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幼儿健康水平的提高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纲要》将促进幼儿健康视为幼儿园的首要工作,使得保障我国幼儿的健康权益进一步有章可循。因此,幼儿健康无论是对于幼儿个体还是于全人类都是极其重要的。

19、什么是正确的健康观念?幼儿保健和健康教育内容有哪些?

答:健康: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根据健康的三维观念,幼儿的保健和健康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人体认识和保护、疾病的防治、体育锻炼、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培养、环境保护教育、饮食和营养教育、安全教育和意外伤害的预防、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性教育。

20、为什么说幼儿的健康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

答: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把握时机。”幼儿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幼儿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幼儿期的生活乃至生命质量,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幼儿生活的全部范畴。因此,幼儿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应当在盥洗、进餐、清洁、睡眠、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要充分认识到仅仅依靠健康教学活动是无法真正达到幼儿健康教育目标的;要积极探寻日常生活中的幼儿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21、结合《纲要》谈谈如何运用环境作用提高幼儿健康教育的成效?

答:幼儿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环境是幼儿能否健康生活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有时人们可以直接控制环境因素,比如,家长为幼儿选择环境理想的幼儿园,而有时人们很难控制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的加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等。《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为此,幼儿园应该重视创设健康的物质生活环境。譬如园内设置警示标志、大型活动器械定期修检并有保护措施、玩具架上的归类标识、自来水龙头旁的洗手图示、自制的幼儿食物、就餐时的轻音乐等。《纲要》同时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为此幼儿园还应当积极构建健康的心理环境,重点关注和谐的班级氛围、平等鼓励的师幼关系和互帮互助的家园关系的创设,使幼儿情绪安定、心情愉快。要充分认识到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有时比物质环境的影响更为深刻,要根据幼儿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反思、调整和改进心理环境。另外,不应忽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中一些习以为常的做法和现象对幼儿的不利影响,譬如:家庭以非健康食品(如膨化食品)作为奖励以谋取幼儿就餐速度或进餐数量,从而助长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家长自身挑食偏食以及电视里“垃圾食品”广告的耳濡目染,这些有害的环境因素要有效控制才能提高幼儿健康教育的成效。

22、结合《纲要》举例说明,为什么要为幼儿提供宽松语言环境?

答:《纲要》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由此,我们认为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幼儿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在交往中逐渐学习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图倾向。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教师和其他成人特别注意保护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在幼儿园里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当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积极举手要求发言时,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幼儿的说话愿望,久而久之,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幼儿成了等待教师点名发言的被动的“交往者”。如果教师不在乎幼儿发言多么准确或优美,让每个孩子说说哪怕是不成熟的想法:或者在幼儿争着说的时候,用分组或者三三两两自由讨论的方式,让每个幼儿有说的机会。这样,不但幼儿交往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和鼓励,而且也得到了语言运用的机会。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幼儿说话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出于“教育”的目的,打断幼儿的话而要求他“说完整”、“说对”、“发音正确”等等,实际效果往往是幼儿的交往愿望在这样的打断过程中受到了挫伤。有关儿童语言交流行为研究表明,没有交往愿望倾向就没有交流行为的产生,也就谈不上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因此,教师应当允许幼儿说得暂时不对、不完整,要相信幼儿会在交往的过程中说得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完整。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愉快的,是积极互动的,也是允许出错的。

23、怎样为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

答: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在幼儿园里,教师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一方面是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在不同的语言情境里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比如谈话活动

中幼儿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语言,并采用合适的内容和语言形式与他人交谈;讲述活动中幼儿学习怎样在集体面前比较清楚地叙述个人的看法;文学活动中幼儿侧重理解和使用叙事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游戏要求幼儿使用敏捷应变的语言;早期阅读活动给幼儿接触书面语言的机会。另一方面,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教育环境,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操练、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幼儿园语言教育决不能忽视这些日常的和渗透的环节,不能将关注点集中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上而轻视了对幼儿来说每天每时都会存在的学习运用语言的机会,要发展幼儿的语言,就要注重为幼儿提供运用语言的情境。

24、联系实际分析,语言教育活动中制约幼儿的创造性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答:创造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中的,语言教育过程当然也不例外。从汉语儿童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研究中反映出一点,我们的孩子疑问和质疑类言语的不足,有可能对他们的创造 性思维和行动造成影响,因为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与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及社会性能力是整合一体地发展的。从语言教育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有一点需要教育注意的是:怎样增加儿童质疑提问的机会。反思我们的语言教育活动过程,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往往有教师在一次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一问到底的现象。这样的师幼互动交往过程就不大可能给幼儿留下提问质疑的空间。此外,在我们的幼儿园开展语言教育活动时,注意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也不够。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幼儿在大胆地创编故事表达自己的想象,教师却因为过于注意内容的逻辑性而给予幼儿消极或者否定的反馈,这样做实际上就影响了幼儿的创造性语言运用。创造性的语言运用环境,应当是《纲要》中所提出的幼儿“敢想、敢说”的环境,应当是幼儿可以随时大胆质疑提问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是鼓励幼儿表达对学习内容预期 和假设的场合。

25、为什么说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3-8岁期间形成?

答:人的阅读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获得阅读能力的学习和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方法能力的学习。一般来说,8岁以前的儿童应当掌握的是基本阅读能力,这样他们在8岁以后就可以通过这些基本阅读能力去进一步形成获取信息的方法技能,即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去学习各科知识。简单地说,当儿童能够通过阅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时,他们才有良好的在校学习的适应性与学业成就,才具备个人终身学习的倾向与能力。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切实把握3-8岁这个发儿童阅读能力的时机。在这一时期,成人要帮助幼儿奠定的基本阅读能力,是自主阅读的意识与技能。这一阶段,幼儿的口头语言发展速度惊人,同时开始认识符号、声音与意义的关联性,学习如何看待一张纸、一本书,尝试散自己所学的语言解释周围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惟有成为自主阅读者,儿童才算真正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

26、汉语儿童早期自主阅读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哪三方面?

答:1、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的能力。学龄前阶段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对处于学前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早期阅读过程是与他们已经获得的口语分不开的,在学习书面语言时调运自己的口语经验,将书面语言信息与自己已有的口语经验对应起来,是学前儿童自主阅读能力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阅读中将口语与书面语言对应起来的能力实际上包含了两方面的具体技能。一是儿童在阅读时对语音的敏感性,二是儿童阅读是对语法的敏感性。书面语言的学习与口语一样,不应当是割裂成逐字逐词的,儿童往往使用某种整体加工的方式认知这些学习内容。因此,学前阶段让幼儿听讲故事和阅读图画故事书,对他们的语音及语法敏感性培养十分有益。2、书面语言的视觉感知辨别能力。学习书面语言的接受途径与口头语言不同,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视觉的方式进行的。对汉语这样一个特别的语言种类来说,视觉感知是每一个阅读者阅读学习的重要方式。学前阶段幼儿的早期阅读应当在两方面作好准备:①对汉语文字的特征的敏感性。汉语文字是与其他任何文字不同的符号系统。要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必须对这种文字有别于其他符号有一定的敏感性。在学前阶段,儿童会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文字的作用,对文字符号产生兴趣和探究愿望,他们需要逐渐将汉字文字与其他符号区分开来,需要把汉语文字符号与开其他文字符号区别开来。这些都是儿童视觉感知书面语言的基本能力。②对汉语文字构成规律的敏感性。汉语文字的构成有独特的规律。例如汉字的偏旁部首,就是不同于任何其他语言的构成方式。在帮助儿童学习阅读时,很有必要从视觉途径关注这些规律,联系某个符号特征与语意之间的联系。在视觉接受文字符号信息的时候能够敏锐地抓取这种文字的符号特征,并且通过特征规律去推导与文字意义之间的联系,将有助于儿童成长为好的阅读者。3、成为流畅阅读者的策略预备能力。学前幼儿还不可能是流畅的阅读者。即使是识了不少字的幼儿,那些被人们视为“神童”的能够读报纸的幼儿,也不是流畅的阅读者,因为

他们对阅读内容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地理解。要成为一个流畅的阅读者,需要各个方面的准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整合阅读内容的阅读策略准备,这是学前阶段儿童需要学习的,也是他们自主阅读能力的组成部分。

27、成为流畅阅读者的策略预备能力包括哪几种初步技能?

答:成为流畅阅读者的策略预备能力,主要是指在理解阅读内容时产生作用的几种初步的技能:1、反思的策略预备技能。幼儿在听故事看图书的过程中,会对故事里所发生的事情、对故事里的人物产生种种思考。听完故事和看完图书之后,有对阅读内容的反思过程,将有利于幼儿对阅读内容的理解。2、预期的策略预备能力。在幼儿积累了相当的听故事和阅读图书的经验之后,就有可能在听到或看到类似的内容时,对故事的事件发展和人物的取向作出推测。这样的预期能力,可以帮助儿童在未来的阅读学习中,比较快速地理解阅读内容。儿童认读文字或者书写文字等各种书面语言的学习过程,均需要这样的技能参与。3、质疑的策略预备技能。在整合的阅读理解过程中,还需要儿童有质疑阅读内容的经济。听完故事或看完图书之后,问一问为什么这个人会这样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养成思考“为什么”的习惯,有助于儿童在阅读时寻找到事件发生发展的某种原因,比较深入准确地理解阅读内容。4、假设的策略预备技能。假设是与想象联系在一起的。听故事或者看图书之后,我们可以让幼儿假设,换一个条件或者情景,故事里的人或者动物会怎么样?事情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假如这样会如何?假如那样又会怎样?幼儿有了这些假设的策略技能之后,可以将之推到未来书面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将会对他们未来的阅读和写作产生积极的作用。

28、结合《纲要》谈谈,为什么要重视支持性语言教育环境的创设?

答:因为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在于促进儿童的学习倾向,提高他们的学习感受能力,从而帮助儿童形成终身积极参与学习的进取心。所以,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方面,教师作为儿童语言发展的支持者的作用就得以显现,由教育提供的支持性教育环境有利于儿童语言能力的迅速发展。1、支持幼儿语言学习的个别需要。当代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认同儿童语言发展即有人类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非常明显的个别差异,因而就要求给每一个儿童提供符合个别需要的教育机会。仔细研读《纲要》,会发现有关语言教育部分充分体现了这样的思想观念。《纲要》强调了“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 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那么,教师如何支持儿童语言学习的个别需要呢?这里需要教师建立一个基本的习惯,要对儿童语言发展信息比较敏感,在日常的活动中非常注意观察幼儿的语言。当教师和孩子交往的时候,随时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语言情况,就会发现某个或某几个孩子的语言发展和其他孩子群体有差别。这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就可以适当地增加或变化教育计划,让他们获得更适合的、更多的学习机会。对一些语言发展有不同障碍的幼儿,教师要给予特别关注。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帮助这些孩子提高运用语言交流的自信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交往,并制定个别教育计划,针对幼儿的语言问题给予特别的帮助。2、支持幼儿开放而平等的语言学习。近年来,国际幼儿语言教育理论有一个观点:儿童语言学习是开放而平等的学习。在这个新的语言教育观念下,教师和儿童是构造愉快学习和交流过程的共同体。从教师方面说,教师有比较充分的专业自主权,表现在他们熟悉学习和教学理论,设计课程内容和选择教材,并且根据他们对儿童的了解做教学活动设计。从儿童方面讲,在教育过程中儿童和教师的关系是合作学习者的关系,而非上对下的关系。教师的责任是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而且在儿童之间营造一个非竞争的学习共同体。尤其要注意的是,当儿童有权利去自主选择的时候,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在学习《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渗透于其中的开放的观念。创设支持性的语言教育环境,教师作为支持者也是平等的交流者。与幼儿交往,重要的行为反映是“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这样就有了与幼儿一起分享和协作的学习过程,更允许幼儿通过不同方式探索如何使用语言,在幼儿有需求的时候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3、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扩展语言经验。《纲要》所体现的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扩展语言经验的倾向,也反映出国际幼儿语言教育的一个共同走向。新的教育观念,使我们的幼儿园语言教育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语言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性,即教育者充分意识到儿童语言发展与其他智能、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是整合一体的关系。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儿童对每一个新词、每一种句式的习得,都是整个学习系统调整吸收与发展的结果。另一变化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让幼儿在活动中与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互动操作,促进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学习和获得有效的、有用的语言。比较广泛采用的语言教育活动形式有:讲述活动、谈话活动、听说游戏活动、文学活动和早期阅读活动。

29、在师生互动中,如何使幼儿产生主动的交往行为?

答:在师生互动中,若要产生真正由幼儿主动发起的交往行为,需要提倡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平等的交往。这种平等的交往,往往需要具有一种实质和两种类型。一种实质指的是:这种交往不是谁对谁的交往,而是师生围绕着某个双方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而协同活动。教师作为活动中成员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可以有分工和差别,但是不容许有等级和特权。

两种类型指的是:①对话。师生之间所进行的主题谈话,这种谈话没有任何意义上的接受和给予的性质,而是双方出于共同的兴趣而进行的对等的交流;这种谈话也不是一方为专家另一方为新手的形式,而是双方共同为主题的明确、深化、扩展等,做出他们各自和共同的贡献。例如师生为某个行动的决定而进行的民主讨论。②合作。师生之间所进行的共同活动,这种活动不是一方设计出来用以塑造另一方的行为,而是双方共同面对一个并无现成答案的问题,或是一个有待明确的议案;它也不是一方设法引起另一方的兴趣,而是双方出于共同的兴趣。

30、什么是社会性(个性)?

答:所谓社会,一般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一个作为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社会机构以及社会制度下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对人、对已、对社会(包括其中的事物的认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特征。

31、结合幼儿实际谈谈,为什么说一个的社会性同时也是他的个性?

答:一个的社会性也必定同时是它的个性,是他整个人格系统中的与社会相联结的部分;反过来,一个人的个性也不能不是他的社会性,因为他无论如何总是特定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制度下的人。因此,谈论社会性,就不能撇开个性,甚至将个性作为社会性的反面,而必须有两面的、综合的考虑。个性和社会性都归结于人的自我意识这个核心和整体,而客观的自我意识又产生于社会意识。所谓社会意识,指的是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人的自我有两种状态,即发出动作、进行思考的行为的主体,是“主体我”;另一种是客体的状态,即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人的眼光、通过社会的规范和塑造所形成的个体人格属性,是“客体我”。自我意识可以说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认识和态度。另一方面,幼儿的自我意识是其社会性和个性的核心。教师在看待教育问题的时候,可以也应该有不同的立场。如果从社会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就会将儿童的个性作为社会性的一部分,将发展社会性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并且将社会性作为整体的、整合的机制;但是,如果从儿童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就会将社会性作为儿童个性的一部分,将儿童个体的利益,将他们的个性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并且以内部的个性来统帅外部的社会性特征。这两种角度都是可行的,也都是必要的。

32、积极的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何意义?

答:在社会性(个性)的发展的角度,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透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本身有消极(熏染)意义上的良好和积极(生成)意义上的良好。在消极意义上,积极良好的环境指的是教师的言行举止可以作为幼儿的表率,可以在有意无意中引起幼儿的模仿和日积月累的强化巩固。在这种环境中,幼儿是被动的学习,但是被动的学习也可以是价值的,并且这种价值主要在于学习的内容。在积极的意义上,一个良好的环境所指的不是教师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而是教师所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幼儿活动的方式,通过幼儿的活动方式间接地影响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人有怎样的生活方式,他就相应地有怎样的个性和社会性品质。正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他人态度的反映。“在产生对他人的知觉(即社会知觉)之前,是不可能有自我表象的。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都起源于社会的界 定。也就是说别人怎样看待我们,或者我们认为别人怎样看待我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怎样看待自己。”在这个高度上看通常所讲的“正面教育”、“教育要以鼓励诱导为主”、“教师对儿童要有积极的期望”等原则,就更多了一层认识:教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别人”,当我们用积极的眼光、正面的姿态、接纳与宽容的心理去面对幼儿。教师和幼儿互动的时候,实际上是给他们一个良好的“社会界定”,促使幼儿也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自己。

33、积极环境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答:①在物质上是丰富的和多样的。环境在物质上的贫穷和匮乏,往往意味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不能享有充分的活动和交往的机会,往往意味着需要用一些严格的制度和措施来遏制人们的基本需求,以及相互之间的掠夺和侵犯。一个

社会如此,一个幼儿园班级则更加明显。物质环境的丰富多样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幼儿的活动需要而言的。一个能够充分地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甚至刺激他们的活动需要的环境,往往直接联系着一种人性的、民主的、宽裕和宽容的教育方式。这种环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减少教室里的纪律问题,减少教育不必要的管理工作。其一,丰富的物质环境如果能够充分支持幼儿的自由自主的活动,那么幼儿的各种需要就可得到满足。纪律问题从来都是人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才发生的。其二,丰富的物质环境可以避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相互争执,这对于喜欢模仿同伴的幼儿来说,显得尤其重要。②在气氛上是宽容的和接纳的。一个宽容的和接纳的外在环境,有助于幼儿的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育;而这种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又将反过来鼓励他们形成对社会的良好的认识、情感的行为,鼓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和充满自信地与外界交往。宽容和接纳实际上也就意味洋 只有最低限度的强制性和必然性,除了个别需要严格遵守和加以维护的规则以外,一般情况下,教师和幼儿之间的种种互动,应当具备某种程度上的协商、灵活变通的特点。宽容和接纳也意味着教师要善待幼儿的“错误”。如果教师不仅仅是从正确的角度来看待幼儿的行为,而从幼儿自身学习和发展的角度,从他们自己积累经验的角度,那么教师就不会仅仅将幼儿的错误看作是不符合正确答案,而是看作他们获取经验的必经途径。宽容和接纳也意味着废除绝对性的和单一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而对许多问题持多元的、相对的、多角度的理解。如果是这样,那么幼儿的“错误”有时候就根本不是错误,而是他们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或者甚至是他们创造性的、充满想象力的言行举止。宽容和接纳有时候也意味着一种幽默,意味着在某些并不是真正很严重的问题上,教师可以采取积极的忽略态度。③在制度上明确的和必要的。这里讲宽容人性和对幼儿的接纳,并不是要否定规则的必要性。规则一定是必要的,而不是主观任意制定的。主观任意有两种情况。一种任意指制定的规则内容上的任意性,即不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单纯根据权威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来指定标准。这种任意性常常导致教室生活中规则的繁冗累积,尤其是在许多琐碎的细节上也充满了大量不必要的规定,结果就使幼儿的活动处处受到限制。另一种任意指制定规则的方式上的任意性,即不考虑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接受度,教师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宣读规则和制定规则,结果就导致规则界限不清,或者导致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同教师的理解不一致,也会发生许多误会。所以,明确必要的规则是指,教师所制定和执行的规则,在内容上和方式上应当考虑到幼儿的实际需要和实际的理解,并且从幼儿的角度来批判性地考察现有的班级生活规则,以便修改、删节甚至重新建立某些规则。④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或暗示性。教师在美工区里面放一个纸篓,这个废纸篓就可以起到暗示幼儿不随地扔垃圾的作用,而不必教师三令五申地宣讲不随地扔垃圾的道理;某个活动区的入口处贴几个鞋印或其他表示人数的标志,就可以起到限制活动区人数的作用;放音乐或弹钢琴可以表示活动的转换;在集体活动区域的周围用彩色纸条围成一圈,就可以自动提示幼儿怎样团坐下来。“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环境是我们的第三位教师”,其中的关键,正是经过良好的设计之后,环境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可以起到诱发幼儿的积极行为的作用。又由于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不断重复的,所以其效果往往要比教师的言传教来得更实在。

34、教师如何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答:1、给孩子一定的安全感。让孩子在安全的状态下去适应环境,可以经常告诉他“我会保护你的”。2、让孩子学会以他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东西。当孩子在与别人争强玩具时,成人需要耐心引导,陪孩子一同想出更好的办法,学会说服别人与自己分享玩具。3、尊重孩子。和孩子站在相同的地位,不过度干涉其选择,帮助孩子了解如何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行动。4、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要及时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儿童的各种行为。5、帮助孩子形成同情心。可利用游戏,让孩子借其中的角色扮演,了解他人的感受及经验。

35、简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答: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在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具体表现在:1、保持幼儿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2、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进表达与交流能力;4、感受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意义;5、关爱环境,珍爱生命。

36、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它所蕴涵的价值是什么?

答:1、使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对于各种疑惑和问题,幼儿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际,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这使幼儿学到的是如何获取知识。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所面对和需要解决的是有关周围事物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究活动,幼儿不仅能学会学习,还将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能力和行为,将科学作为他们的生活准则。2、使

幼儿获得初步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在以往传授式的科学教育中,儿童的学习以听和看为主,他们的操作也大多是为了验证教师传授的知识。幼儿的意识中,“教师是知识的来源”,“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新的科学教育观察强调让幼儿面对真实,向真实发问,与真实接触。幼儿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探究解决问题,逐渐懂得真理不容置疑地独立与我们而存在,它不是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只有与客观事物真实接触,才能真正地接触知识。尊重事实是最起码的科学态度。

37、科学领域的教育内容有哪些重要变化?(答题要点)

答:1、探究和认识植物;2、关爱和研究动物;3、体验和了解材料;4、经历探究过程,发现事物间关系;5、尝试使用工具,体验技术设计;6、感受天气变化,发现自然奇妙;7、关爱环境,珍惜资源。

38、为什么说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教育的重点是什么?

答:1、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幼儿受其原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解释只是根据具体看到或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因此,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不能抓住本质特征。幼儿的思维具有主观性和泛灵性的特点,往往不能客观地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及其关系。这个时期的孩子相信每一件东西都由人创造的,他们还相信自然界的事物像他们一样,是有生命、意识、意图和情感的。他们还不像中小学生那样学习真正的科学概念,只能获得一些有关周围物质世界的经验性的知识。所以,一些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课程都必须是“前概念”水平层次的。

对于幼儿来说,科学知识的获得还必须在亲身活动中,在获得大量的特例、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最终得以真正理解和内化。教师应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机会,积累和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认识,引导幼儿向科学概念迈进,逐步接近科学概念,但不一定要获得这些概念。

2、幼儿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新《纲要》中一再强调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它也是科学启蒙的关键所在。如果在幼儿期能够通过科学教育激发和培养起儿童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也就使儿童具有了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这将使他终身受益。在科学教育中,我们决不能以牺牲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代价来求取知识的传递和经验的获得。

39、简单说说你对数学被列入科学领域是怎样认识的?(答题要点)

答: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原理和运行方式,也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数学是“科学推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处过程或是一种思考方法。”数学是从普通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促进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是各种实际需要。学习数学必须包含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种知识储备或是教条。

40、《纲要》中体现的数学教育的新价值有哪些?

答:课改的新理念和新原则在数学教育中主要体现在目标和价值取向、教学方式、评价策略的变化。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使儿童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活动经验、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解决问题应该是数学课程的中心”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儿童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数学的评价已开始体现目标的多元化、方法的多样化、实行个别化的、关注儿童内在变化和情感体验的评价。

41、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主体性?(答题要点)

答:1、科学小实验活动较之幼儿园其他教育活动更有利于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2、科学小学验活动增强了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3、科学活动有助于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4、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科学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科学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操作时间)。5、科学活动培养了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主动探索精神。6、科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幼儿主动观察周围环境的能力。

42、教师在幼儿科技活动指导中应注意解决好哪些问题?(答题要点)

答:1、教师不要急于将答案告诉幼儿。2、教师的指导语言要能促使幼儿的进一步思考。3、应注意倾听幼儿完整的表述,这是保证科技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4、不要过分注重活动的预期效果。

43、自我表达是艺术的主要功能之一,它有什么含义?

答:1、尊重幼儿个人的意志,给儿童自己选择表达内容和方式的自由;反对教师强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2、要求教师给儿童提供宽松的环境条件,维护宽松、和谐的精神氛围和自主表现的时空;反对教师限制过多和强加精神压力。3、尊重个别差异,接纳不同水平;不要横向比较。4、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困难和需要“审时度势”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适宜的引导。

44、幼儿艺术创新的特点有哪些?

答:幼儿艺术创新具有多种童稚性和儿童特有的浪漫性。包括:1、不拘一格的新奇创意。幼儿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阶段,他们大胆、浪漫、无拘无束地表现童心、童趣。他们较少受各种成规戒律的束缚,可以随意联想、拟人、神化,随意“张冠李戴”也不觉得怪异。幼儿的新奇创意精神与现代艺术是相通的。2、自主性是幼儿艺术创新之魂。幼儿艺术创新的自主性是指创新活动基于自身的内在要求,出于自发的行为倾向,不受教师的强制。教师的鼓舞性激励和引导性启发是培养自主创新的重要指导途径。与这种方法相对立是纠偏法。纠偏法就是教师发现并指出幼儿的偏差,让幼儿按教师的意图加以改正或者教师直接动手替他改正。这种方法对儿童绘画的自主创新干扰最明显。3、幼儿艺术创新的超越性。就绘画而言,幼儿只要真正获得了绘画创新的自主权,他们就能够驾御绘画创新,能够通过形象媒介使自己的思维超然物外、超越时空,画出超乎寻常的作品。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对被表现对象的形象的超越;超越常理和常规;幼儿艺术的自我超越。

45、什么是自主性绘画?自主性绘画需要突出哪几个要点?

答:自主性绘画是指引导儿童依自己的意愿,运用自己选择的绘画方式主动表现自我,不断创新的绘画活动。自主创新中突出如下问题:

1、对儿童而言,它是自主性活动,不受教师的强制性干预,享受思想和操作的自由。能够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2、就绘画活动本身来说,允许幼儿运用儿童特有的画法、尊重儿童画的自组织发展规律,使儿童能自由自在地施展自己的绘画能力,而不会因为受教师的控制而惶惶不安和不知所措。这就体现了画法和绘画过程的自主性。3、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自主性绘画与自由画不同,教师的引导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自主性绘画的指导与模仿画不同,教师的作用不是机械地教技巧而是卓有成效地选择、启发、引导和帮助。儿童各种自发生成的表现中有“珍珠”也有“鱼目”,需要教师高瞻远瞩地明智选择生策划。年幼儿童在自主表现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茫然或处于困境,这需要教师的及时帮助。指导儿童绘画既要发挥其自主性又不模仿,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启发和诱导,发挥循循善诱的爱心、耐心和才能。当幼儿停滞不前、“原地踏步”时,教师要从不断创新的高度予以启迪,促进其进行在创新……所以,在自主性绘画教育中教师处于导师的地位,发挥上述列举的诸指导作用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46、评价儿童画时应注意些什么?(答题要点)

答:1、观察幼儿作品是否符合其年龄特征,幼儿能否用该阶段特有的方式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真实感受。2、要尊重幼儿,不要争于对幼儿的作品作出好或坏的评价。3、不能用像不像、准不准确来衡量幼儿的绘画作品。4、要看是否有独特的想象力。5、要把握不同类型的绘画个性。

47、《纲要》中体现的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多元化特征有哪些?

答: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幼儿园的评价体系应该是一种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主动的评价体系。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它不仅要靠幼儿园,也离不开家长、社区的支持。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呈现多元化、对素质教育的评价也必然要有多元化主体的参与。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构建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是《纲要》精神实质的体现。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是为指导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对幼儿受教育结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三、评价功能多元化。《纲要》中幼儿园教育评价的范围扩大了,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评价功能也相应扩大,体现出导向、诊断、激励等多维性功能的整合,也使教育评价体现出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师、幼儿的特点。四、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意味着评价从单一走向多维,从静止走向动态性、发展性。考虑到每个幼儿的差异,评价时应该打破传统教育评价中的一切切、整齐划一的单维度评价标准,用发挥的眼光在了解幼儿现状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教学和幼儿的发展作出全面评价。

48、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内涵是什么?

答:1、幼儿园的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幼儿园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幼儿从小就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成长,给予幼儿自由发展的权利,使他们在心理和情感方面都不受外来权威的管束和压制,这样才有利于幼儿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品质,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2、新《纲要》提出: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认真、独立完成任务。因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充分保证幼儿每天有足够的自主游戏时间(不少于1.5小时),提供开展自主游戏的必要条件,鼓励幼儿在自主游戏中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的体验,重视研究自主游戏中幼儿生成性学习的特点,潜移默化隐藏地给幼儿适当指导,强化自主游戏的教育价值。3、在幼儿自主游戏中重视幼儿的社会学习。幼儿的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而游戏特点是象征性游戏(角色游戏)—学前期最典型最特殊的游戏,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象征性游戏中重视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要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与支持,重视人际活动的教育价值。4、在幼儿园其他活动中,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这一特点,注意活动的趣味性、活动性,尽可能使幼儿获得游戏性的体验,育教于游戏之中。5、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与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与游戏环境的相互作用。幼儿园游戏也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家庭和社区教育的资源去充实丰富幼儿园的游戏,加强幼儿园游戏的教育作用。

49、教师应具备哪些指导游戏的技能?

答:教师应具有如下指导游戏的技能:1、掌握制定游戏计划、观察分析游戏行为和游戏水平的方法。幼儿园的游戏是教育活动,因此应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本质上游戏的主体性与教育的计划性并无矛盾。游戏的计划是指教师根据对每个幼儿达到目标的了解、对幼儿发展需要的掌握而提出帮助幼儿实现游戏愿望的顺序和方法,从而保证游戏自主地开展。这种计划并不是现场执行的计划,而是置于头脑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指导的参考计划。而计划来源于观察,来源于分析和对幼儿的研究。在计划中特别是要关注和尊重个别差异,努力使每个幼儿都得到满足。2、教师要有将幼儿的需求、教育的要求体现在游戏环境的创造之中的能力。玩具和材料对幼儿来说是玩伴,是凸现游戏的目标和重要工具。但对教育者来说它是教科书、是玩具。游戏的内容选择、玩具材料要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并是他们感性趣的和有趣的。这些材料的内容、操作方式既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具一定的挑战性。游戏材料要能引发幼儿游戏的动机和兴趣,引起他们动手动脑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3、幼儿永远欢迎教师以玩伴身份参加他们的游戏,在游戏中和他们处于平等的地位。要警惕那种以教育者、指挥者、主导者自居的思想和做法。调查研究证明教师对游戏控制与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并不成正比。当教师成为游戏的主导者时,孩子的游戏行为往往被迫中断。所以教师应带一颗童心去参加游戏,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权,和他们共同分享游戏中的快乐。这种分享不仅在游戏过程中而且应延伸到游戏结束或游戏之外,大家用不同的方式交流讨论甚至解决问题,教师要巧妙地将分享中有价值的内容升华,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幼儿的心灵中去。4、教师应学会对游戏作出评价。这种评价不是指游戏结束时的讲评,而是指对幼儿游戏行为表现作分析、研究,以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状况;对幼儿游戏作出评价,以便于对游戏指导作出计划,

进一步促进游戏的发展,促进幼儿的发展;对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指导工作作出的自我评价,以便改善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游戏指导的工作,进一步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50、什么是自主性游戏?

答:是指儿童对游戏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包含儿童对游戏活动的决定权和参与权。自主性游戏包含所有游戏。

51、自主性游戏的特征有哪些?

答:1、游戏计划的生成性;2、游戏环境的多样性;3、教师角色的多重性;4、游戏机会的均等性。

52、开展自主性游戏需要处理好哪几方面的关系?

答:1、自由与规则的关系;2、自主与指导的关系;3、愉悦与教育的关系;4、材料提供与儿童需要满足的关系。

53、自主性游戏的指导有哪些环节?

答:1、计划游戏、准备游戏的经验;2、观察游戏,了解游戏进展情况;3、参与游戏,促进游戏发展;4、讲评游戏,分享游戏体验。

54、多元智能包括哪八个方面的内容?

答:1、语言智能—是指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作家、诗人、记者、演说家、新闻播音员等都显示出高度的语言智能。2、逻辑-数学智能—是指人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科学家、数学家、会计师、工程师和电脑程序设计师都显示出很强的逻辑-数学智能。3、空间智能—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如航海家、飞行员、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所表现的能力。空间智能使人能够知觉到外在和内在的图像,能够重视、转变或修饰心理图像,不但能够使自己在空间自由驰骋,能有效地调整物体的空间位置,还能创造或解释图形信息。4、身体-运动智能—是指人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和手艺人都是这方面的例证。在西方社会,动作技能不如认知技能那样受人重视,然而,善于支配自己身体的能力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也是取得其社会声望的重要特征。5、音乐智能—是指人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的能力。具有这种智能的人包括作曲家、指挥家、乐师、音乐评论家、制造乐器者和善于领悟音乐的听众。6、人际关系技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能力。成功的教师、社会工作者、演员或政治家就是取好的例证。由于近来西方文化已经开始认识到心智与身体间的联系,所以也必然开始重视精通人际交往行为的重要价值。7、自我认识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导引自己人生。神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就是拥有高度的自我认识智能的典型例证。8、自然观察者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学有专长的自然观察者包括农夫、植物学家、猎人、生态学家和庭园设计师。

5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教育四大支柱”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四方面的内容?

答: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①学会认知,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唤起好奇心,使学习者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体验学习的快乐,更好地了解所处的环境,激发批判精神,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辨别是非。②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工作即“做事”的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因此,学会做事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与处理信息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密切相关。③学会共同生活的重点是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平等价值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处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发现他人,二是从事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活动。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元

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的人间具有相似又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从幼儿开始,学校(幼儿园)就应抓住各种机会来进行这种双重教育,正规教育应在其中留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向儿童和青年传授这类合作项目;要从幼儿开始,就在体育或文化中,以及通过参加居住区的翻新、帮助处境最不利的人、参加人道主义行动及两代人之间相互帮助等社会活动。

④学会生存,在今天意味着学会发展自己,因为生存不仅是“活着”,而且是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着,因此需要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

56、什么是专业意识?幼儿教师的专业意识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即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的理性认识。幼儿教师的专业意识可表现在三个方面:1、能意识到幼儿教育工作是一种承担着重要社会责任的专业性职业,从而能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并以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专业独特性而自豪。2、具备专业素养和专业行为准则,并在自己的工作中表现出来。专业素养表现为对幼教事业的信念、理想和职业道德,能有效地运用关于幼儿发展的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读懂、看透”幼儿的内心世界并与他们积极地互动,能为他们的发展和权利的实现创设最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等。3、以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准作为自己的努力的目标,规划自身的成长的方向。

57、什么是教师预设型课程?

答:是指由教师发起的教育活动,强调教师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并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活动。

58、什么是幼儿生成型课程?

答:是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的时间、空间、活动材料、设施以及心理氛围,在活动过程中,关注、支持、引导幼儿的主动探索和交往,满足幼儿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

59、教师写好教育随笔应注意些什么?

答:教师要写好教育随笔,首先应充分认识写好教育随笔的重要性,其次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应明白教育教学与写好教育随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为只有经常写,才容易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与欠缺,才能对各种纷繁的教育教学现象、问题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理性思考。经常认真写随笔,可以使教师时时留心有关教育教学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和分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教育案例,能自觉地、创造性地把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学成果、经验运用到工作中,使自己的工作不断地有新的起色和突破。2、随笔应有感而写。教师在定随笔时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哪怕是点滴体会也比东摘西抄的东西有价值。教师要写出真情实感,必须要做一个有心人,从幼儿生活琐事到活动组织过程,从幼儿园教育到幼儿家庭教育,教师都应注意观察、分析,不断地拓展教育随笔的内容。3、教育随笔要为用而写。教师要对自己做的事,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更新转变观念,把新知识、新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这是写随笔的最终目的。

60、什么是幼儿的主体性?

答: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参与活动中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特征和属性。包括整体性、独特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五方面的内容。

61、幼儿教师的主体性发展对发挥幼儿主体性有何影响?

答:幼儿教育的主体性是通过她的一言一行,通过她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式来影响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主体性的教师会培养出有主体性的幼儿。教师一旦缺乏主体性,只是把自己看成知识的传递者,教学任务的执行

者,那么幼儿必然会成为知识的接受者,从而丧失其主体性。幼儿教师的主体性发挥受其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教师的教育观、人格修养影响到她对幼儿的看法,对幼儿教育的看法。教师运用教育方法和手段的能力也影响到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当一个教师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之后,才能把幼儿看作是具有独立个性的、充满无限潜能,并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的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平等对待幼儿、尊重幼儿、爱护幼儿,创设一种有利于发挥幼儿主体性的民主、和谐的氛围。

62、为什么说幼儿教育活动的民主化、个性化是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答:幼儿的主体性易受环境的影响,因而我们必须为其提供一个丰富有序的物质环境,同时还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幼儿教育民主化不仅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也指幼儿之间关系的民主化。师生关系民主化要求教师在教育中尊重幼儿,把幼儿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将幼儿作为享受充分生存权、发展权的人来看待。幼儿与教师应处于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幼儿之间关系的民主化,主要指幼儿与同伴交往时应学会理解同伴的话,了解同伴的需要,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尊重同伴。幼儿之间的民主化有益于他们之间的互动,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去造就一个和谐的精神环境。另外,要培养、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就必须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处在幼儿期的儿童,其生理、心理的发展已显示出极大的差异,个性心理特征正逐步形成,幼儿教育应适应幼儿的个性特点,从每个幼儿的实际出发,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幼儿园活动除了采取集体教育活动外,还应多开展分组活动,自由活动,个别活动等形式,让幼儿个性得以充分展现,从而使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63、什么是幼儿主体性教育?

答:是一种以发展幼儿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取向的教育活动。

64、幼儿的主体性品质包括哪些?

答:独立性(自信、自立、自制、自尊等)、主动性(好奇、好问、兴趣、需要、主动参与、适应社会)、创造性(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想象创造)。

65、主体性教育对幼儿教师有哪些要求?

答:首先,教育要具有主体性教育的理念。这种主体性教育理念体现于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元认知(元认知是指主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识,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和自我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认知活动,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是充分发挥自己主体性的表现。其次,教师要具有民主性教育教学和发现问题情意教学策略。民主教学的核心在于创设自由有序的教育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仅仅是“促进者”的作用。具体讲就是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帮助幼儿主动探索与构建;创设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实现相互的移情,促进幼儿学会互尊互爱,共同生活。情意教学是对人的精神方面的本质力量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它借助于情意的力量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在操作层面上强调让幼儿在感受中体验,通过感受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体验,通过活动深化其体验强调在直接经验中获得了解,从而达到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深切感受与主动适应;强调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教育之美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手段美、教育活动美、教育产品美。综上所述,幼儿教师的主体教育理念与行为的反思与实践是构建其主体性的关键,也是基本要求。

66、什么是分组教学?

答:就是根据教学或学习的需要,把全班幼儿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组,在根据各小组的特点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67、分组教学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答:1、肯定幼儿的能力和个体差异。2、尊重幼儿的自身发展需要。3、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内容。4、注重师生互动频率。5、幼儿具有良好的自我感受。分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68、分组教学的分组形式有哪些?

答:1、按学习速度分组。2、按实际水平分组。3、按学习风格分组。4、按个体能力分组等。

69、分组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教师要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准确分组。2、教师要巧妙对幼儿交待分组情况。3、分组不能一成不变。4、正确处理分组教学与集体教学、个体教学的关系。

70、什么是园本课程?

答:园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园长、教师、课程专家、幼儿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幼儿园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

71、进行园本课程开发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1、明确而独特的办园宗旨和教育哲学思想。2、民主、开放和科学的幼儿园管理。3、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4、提供有效的监督和服务机构。

72、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是什么?

答:1、以和谐发展为前提,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2、发挥教师和幼儿的双主体作用。3、重视潜在课程的影响。4、避免流于形式,避免增加教师和幼儿的负担。5、强调游戏,注重活动。

73、什么是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

答: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是指在设计、组织、实施幼儿园课程时,要把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幼儿的感性经验联系起来,使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获得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和谐发展。

74、为什么幼儿园课程要趋向生活化?(答题要点)

答:1、幼儿园课程特定对象的发展特点、学习特点要求幼儿园课程生活化。2、幼儿园课程的浅显性要求幼儿园课程生活化。3、幼儿园课程实施途径的活动化要求幼儿园课程生活化。4、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要求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75、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答题要点)

答:1、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和事件组织、编排课程。2、使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生活化。指教师设计、组织、安排的教育活动应更多地带有生活的色彩,使幼儿在学习、活动时感到轻松、自然、亲切和温暖,不觉得与他的生活相隔太远,也不觉得是一种负担。但是,教育活动的生活化并不是要把幼儿园教育活动与幼儿日常生活等同起来,而是要加强教育活动与生活活动的联系。3、使幼儿的生活活动教育化。是指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保教人员及时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通过生活的条理化帮助幼儿梳理已获得了零散的、片断的生活经验,并使之系统化、整体化。

76、现代优秀幼儿教师认定的八条标准是什么?

答:1、是否在课程中考虑到培养幼儿的自我认识和自信心;2、是否善于互动、课程中能针对幼儿的需求来设计;3、是否在计划和安排上有弹性;4、是否在处理幼儿问题时有自然而良好的判断;5、对幼儿思维过程感兴趣的程度是否高于要求反应的准确性;6、是否个别观察和与幼儿个别互动;7、是否有培养幼儿彼此互动的能力;8、是否能协助幼儿对活动进行反思。

77、现代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能有哪些?

答:1、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能力;2、制定计划与实施计划的能力(活动目标要有针对性、整体性、随机性;活动内容应根据教育目的与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有顺序地选编;活动组织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需要,灵活地选用各种形式、手段,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活动。)3、创设环境与利用环境的能力;4、管理生活与保健工作的能力;5、做好家长工作和社区工作的能力;6、学习的研究的能力。

78、怎样写幼儿活动观察记录?

答:1、要根据记录的目的来选择记录的手段和方法。但是,所有的记录所呈现的只是局部的发现与主观的诠释,并且不同记录方法与工具的使用会使记录产生各种偏差。因此,教师在记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几种方式同时进行记录,例如摄影与文字、录音与摄影等,使记录能较全面、完整、原始地反映幼儿的情况。2、记录应尽可能地详细,可以将幼儿怎么说、对谁说(看着谁说)、什么前提下说、为什么说、说时的动作或表情等都作忠实的原始性记录,不添加教师任何的主观臆想。3、有时可以采用随机式记录,这主要是记录在任何场合中注意到个体儿童行为,通常运用在对一个幼儿变化的观察上。4、对记录的解释要谨慎,在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对幼儿进行记录的基础上,还应与其他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以求准确地解释这些记录的内容。5、记录内容反映了幼儿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果,因此,记录内容可以各种方式进行展示,让教师、幼儿、家长和社区都能分享。

79、幼儿教师在观察和记录时应注意些什么?

答: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幼儿同样一个行为表现,在具有不同观念的教师眼里,会有截然不同的解释。2、要有明确的记录目的和记录重点。是全面记录幼儿的发展水平,还是记录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是记录个别幼儿的活动,还是记录一组幼儿的表现和互动情况,都要在记录之前确定。除此之外,对教师的自身教育行为的记录,有时也是重要的记录内容。3、在记录幼儿行为的同时,也应记录他们所处的情境。一个幼儿的行为之所以发生,其前提是什么,幼儿的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等等。

80、儿童的学习类型是如何划分的?

答:对儿童学习类型的划分,应该以儿童学习本身的特点为依据,进行多角度分析。根据学习活动中主要感官的运用,可将儿童的学习活动分为观察学习、操作学习、倾听学习;根据学习的内容,可将儿童的学习活动分为两维学习和三维学习;根据学习空间,可以将儿童的学习分为室内学习和户外学习;根据学习过程中儿童对学习材料的运用与安排,可以将儿童的学习分为同时学习和继时(历时)学习;根据学习过程 中儿童与他人关系,可以将儿童的学习分为交往学习、模仿学习、合作学习、冲突学习等等。

81、幼儿创造力的本质特征有哪些?(答题要点)

答:1、幼儿创造力的自发性强,表现范围广泛。2。幼儿的创造力体现儿童自我满足的需要。3。幼儿的创造力是比较单纯的。4、幼儿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想象。

82、什么是创造性教育?

答:是指引导学生学习和研究发明创造的规律和创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

83、怎样理解幼儿的创造教育?

答:创造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造素质。幼儿正处于创造能力开发、培养的关键期,幼儿的创造是为成年后的创造做准备的,幼儿的创造教育是为适应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的。因此,幼儿的创造教育可以这样理解: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通过创造性地组织幼儿教育活动,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幼儿的创造素质,为造就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的教育。幼儿创造教育要突出它的“基础性”,就是幼儿的创造素质,包括:创造意识,使幼儿想创造;创造精神,使幼儿敢于创造;创造思维,主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创造个性,即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富于挑战等等。

84、家园合作的内涵是什么?

答:所谓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与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在家园合作中,幼儿园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幼儿园是专业的教育机构,幼儿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幼儿园理应比家庭更能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和目的性。

85、家园合作应注意些什么?

答:1、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一方面,幼儿园视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认真考虑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发动家长为幼儿园教育提供教育资源,并对家长的教养方式和与幼儿园合作的方法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家长要向幼儿园提出自己对教育孩子的看法,对幼儿园为孩子提供的一切作出反应。2、家园合作要考虑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的需求,但家园合作围绕的核心是儿童,他们是幼儿园和家庭服务的共同对象,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家园合作追求的最终目标。3、家园合作需要合作双方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它包括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责任感,对幼儿园乃至整个教育的信任与支持,也包括教师对家长的热情接纳和对家长参与的信心。

86、试分析儿童为什么喜欢卡通片?(答题要点)

答:幼儿喜爱卡通片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1、画面色彩鲜明,快速变化、人物造型活泼、可爱、有趣;对白轻松幽默风趣;情节的演进也是按儿童思维的逻辑发展的。2、卡通人物富有个性,敢做敢为,千变万化,神通广大,是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3、故事情节充满丰富大胆的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使幼儿内心想成为无所不能的超人的梦想得以实现。4、富有童趣。卡通片幽默风趣,给幼儿带来轻松感。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经常处于被家长、教师教育的状态中,而在卡通片中,他们的心灵等到了解放。5、大量的高科技知识及设备令他们大开眼界,具有无限的威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引发了无穷的幻想。

87、一般情况下,引起幼儿哭闹的原因有哪些?

答: 1、环境变化引起幼儿哭闹;2、受委屈,情绪压抑引起幼儿哭闹;3、身体不适和疾病引起幼儿哭闹;4、过度敏感的幼儿容易情绪不安;5、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哭闹。

88、为什么说师幼互动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和前提?

答:在师幼互动中,教师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这样教师才能在实际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主体发展,关注幼儿的情感需要。同时,教师对幼儿的影响和作用只有通过幼儿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可能真正对幼儿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处理好教师和幼儿在师幼互动中主动的、相互作用的主体间关系,摒弃以往教师主要影响和控制幼儿的被动关系,无疑是实现利用师幼互动积极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和前提。

89、什么是延伸?

答:延伸就是与特定目标直接相关的“正式活动”以外的一切活动,延伸有不同的类型和作用。延伸的类型可按照延伸的时间和空间特性来划分的,有前延伸、后延伸和外延伸。这里的前和后是相对的,即本次活动的前延伸是上次活动

的后延伸。同样,本次活动的后延伸是下次活动的前延伸。外延伸是指幼儿园以外的与活动目标直接相关的活动,如教师给家长们推荐的“亲子游戏”、“请家长帮忙”等。

90、延伸的作用有哪些?

答:复习和巩固是所有延伸活动的共同作用,个别差异和先行组织是后延伸和外延伸所特有的作用。这里的个别差异作用是指后延伸活动中安排了不同难度的内容,以便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能够选择适宜难度的内容,体现着目标教育中的个别差异原则。先行组织主要是指在教学之前就呈现有关教学内容的指导材料,以易化学生学习新内容。这里延伸作用中的先行组织就是指延伸活动中包含着与下一次教育活动内容直接相关的(部分)内容。

91、幼儿发展性评价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2、以教师为评价主体,评价对象是每个教师所在班的幼儿;非标准化测验;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情景中通过系统的观察获得幼儿发展的有关事实材料。

92、发展性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答:1、自然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从而获得幼儿发展信息的方法。主要特点:不对幼儿的行为进行人为干预和控制,教师与幼儿都处于自然状态下,因此能观察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最真实、最同典型、最一般的行为。

2、情景观察法:是在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目的的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将幼儿置于现实生活场景类似的情景中,由评价者观察在该特定情景中幼儿的行为。优点:一是可以在一次活动中集中地获得大量信息,二是既可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保证观察的效果,又可保持情景的自然和真实性,易于观察到幼儿的自然表现;三是方法比较简便,完全可以和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结合起来,经常使用。

3、谈话法:是通过与幼儿面对面的交谈搜集评价信息的方法。运用此方法需要教师对谈话内容进行记录,然后对谈话记录进行分析。谈话法常用于搜集有关幼儿动机、态度、自我认识等方面的信息。

4、问卷调查法:是评价者根据评价目的,向被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调查表,广泛搜集幼儿发展信息的一种方法。在幼儿发展评价中使用问卷调查法的目的主要是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93、幼儿发展评价中健康与动作发展评价包括哪几方面?

答:包括走、跑、跳、平衡、拍球、画、剪、折、穿珠子等。

94、幼儿发展评价中认知与语言发展评价包括哪几方面?

答:空间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及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幼儿对上下、左右、前后等物体之间关系的知觉都是空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知觉的发展对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以及习惯的养成也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幼儿逐渐形成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形状知觉(是指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组合关系的知觉。在整个幼儿期,儿童将逐渐学会识别基本的几何图形,并能正确地掌握其名称。)、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过程。幼儿观察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系统性、概括性以及方法的不断完善等方面)、分类(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趋势是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如“可以吃的”等进行分类,最后,能根据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多个判断推演出另一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数概念(包括一是对数序的掌握;二是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即可以手口一致地点数物品,然后说出总数;三是掌握数的组成,这是形成数概念的关键,借助实物进行数的分解和组合,能进行简单的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守恒(是指儿童

概念的稳定性。如,当一定数量—长度、面积、体积等的物体在外形或空间位置改变而其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儿童不受表面无关因素变化的干扰,仍能确认其数量的不变性。)。季节、动物、植物、社会角色、音乐、美术、词汇、讲述(是指幼儿能独立地、清楚地、连贯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意思。)回答问题(是指幼儿能针对他人所提出的问题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理解文学作品(包括理解作品的内容、情节、寓意和主题思想等。)、阅读(包括非文字和文字阅读)。

95、幼儿发展评价中品德与社会性发展评价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自我认识(是指主体对作为客体的“我”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认知)、自信心(是人对自己力量的认识与充分估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信心)、独立性(是指不受他人影响,不随波逐流,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执行决定。)、坚持性(是指不怕挫折与失败,勇于克服困难,坚持达到目的的意志品质。坚持性不仅指对行为的控制,也包括对心理活动的调节。)、好胜心(是指人做事时力求取得成功,并对取得的好成绩而愉快的一种情绪体验)、表达与控制情绪(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其体验,即机体受到外界刺激时,与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而产生的暂时性的、较剧烈的态度体验。)、爱周围人(是指幼儿对生活中熟悉的和亲近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关心、尊重等情感,是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爱集体(是指幼儿的集体主义情感。)、礼貌、诚实、合作、遵守规则、与教师交往、与小朋友交往、与客人交往、解决冲突(是指幼儿对人际交往,特别是同伴交往中出现的矛盾的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与能力。)

(1)我国幼儿教师的基本权利包括:①进行保育教育活动,开展保育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③指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幼儿成长发展的权利;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的权利;⑤参与幼儿园民主管理的权利;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2)我国幼儿教师的义务是: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幼儿园保教计划,履行聘约,完成工作任务;③按国家规定的保教目标,组织、带领幼儿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幼儿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幼儿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辨析题

1、“赏识教育”就是要高频率使用“你真棒、好极了”等肯定性鼓励语言。(错)答:此说法不正确。表扬过于频繁会降低或失去作用。这种笼统的口头表扬手段使用频率过高,幼儿就体验不到愉快感,表扬的作用也削弱了。因此,使用鼓励性语言要适当、适时并能使幼儿在良好的激励下不断产生进取的欲望和向上的动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赏识教育”的目的。

2、幼儿教育就是指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错)答:《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第一部分总则第三条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与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说,幼儿园教育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

3、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教师教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错)答:这显然是错误的。《纲要》强调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并不是在教师教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样的提法明显地淡化了纯粹重视学前儿童语言形式学习的要求,强调以教师为主体的语言交际功能,重视幼儿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学习语言。

4、在幼儿的回答“离谱”时,老师应立即给出正确答案并纠正其错误。(错)答:这样做是不对的。教师出于“教育”的目的,打断孩子的话,实际效果往往是孩子的交往愿望在这样的“纠正”过程中受到了挫伤。教师应当允许孩子说得暂时不对、不完整,要相信孩子会在交往的过程中说得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完整。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愉快的,是积极互动的,也是允许出错的。

5、幼儿早期阅读就是指幼儿识了一些字可以自己阅读。(错)答:广义上说所谓幼儿早期阅读是指0-6岁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成人的形象化讲读来理解读物的一种活动过程。早期阅读是幼儿接触书面语言的行为表现和途径,因此,也可以说幼儿早期阅读是指能准确对话和流利独白,并学会非文字阅读和启蒙性文字阅读。将早期阅读等同于早期识字是错误的。对儿童而言,早期阅读形式除传统的图书文字阅读外,还可以有视听阅读,网络阅读、乃至环境阅读。

6、幼儿教育必须是整体性的教育,幼儿教育需要高度整合。(对)答:首先,整体性教育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又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更有利于教师实施真正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其次,整体性教育在实践中收到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强调高度整合有利于推进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

7、教师是幼儿活动过程的指挥者。(错)答:《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的第十条明确规定:“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8、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活动材料,幼儿就一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错)答:这样的说法太片面。有时,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不一定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需要教师的引发。教师还要关注幼儿对材料的操作和作用所产生的变化和结果,要观察和倾听,了解孩子有哪些需要,在适当的时候为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材料,投放材料的种类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教育内容的不断扩展,利用材料不断支持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促进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

9、幼儿园的教育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错)答:《纲要》第一部分总则中第五条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10、能够认真组织各种活动,细心地照顾好孩子的教师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错)答:这是过去意义上的合格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幼儿教师的全面素质要求提高了。除上述的基本能力外,今天的幼儿教师要想合理地设计,科学地安排幼儿的活动,启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最佳发展,必须具有了解、认识幼儿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教育分析评价能力。对幼儿教育专业知识的要求也提高了,必须系统地掌握幼儿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艺术素养和生活常识,此外,当今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幼儿教师还应具备基础的电脑、网络知识和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11、幼儿园的活动目标要以《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以学年为单位统一制定。(错)答:《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第四条明确规定“教育活动目标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本《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

12、教育评价是在教育过程结束后进行。(错)答:《钢要》第四部分教育评价中第五条规定“评价应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

13、语言课教学是培养幼儿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错)答:《纲要》中语言领域指导要点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14、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应教给幼儿最简单的科学知识。(错)答:《纲要》科学领域指导要点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15、凡是教育都能帮助和促进儿童发展。(错)答:能帮助和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只有素质教育。

16、幼儿发展的问题,是幼儿教育最根本的问题。(对)答:应该说,幼儿发展的问题,是幼儿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整个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正是围绕着这一最根本的问题而展开的。

17、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错)答:科学领域目标的表述使我们强烈地感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

18、幼儿的艺术活动必须在老师的约束和指导下进行。(错)答:《纲要》艺术领域指导要点中规定“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19、教育内容等于固定的、具有普遍应用性的“教材”。(错)答:《纲要》中指出要明确教育内容不等于“教材”,它不是死的、固定不变的,具有普遍的应用性,而是活的、动态变化的,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与适宜性。因此,教育内容需要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结合本班儿童的发展需要来确定。

20、只有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教育活动内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不准确)答: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对幼儿不感兴趣的内容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发兴趣,同样可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前提是,教育内容的选择要紧密结合并来自于儿童的发展需要和生活经验。

简答题

1、如何理解《纲要》里面提出来的领域?

答:在《纲要》的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中,将幼儿学习的范畴按学习领域相对划分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并同时强调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一是这种划分是比较成熟的、科学的分类,由来已久,而且被学校教育认可,并一直影响着今天学校教育的科目名称。二是它有利于教师按知识的性质来选择相应的教法和理解幼儿的学习。由于各领域知识的性质有较大的不同,因此幼儿学习这些知识时的方法也不会一样,这就决定了教师教的方法必须随之而改变。按知识性质进行分类的方法有利于指导教师根据教育内容的变化而更恰当地对应。三是这些领域的名称为我国幼儿园教师所熟悉,这样有利于广大教师接受《纲要》,特别是师资水平比较差的地区。

2、如何理解《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

答:幼儿教育是全面的。是因为《纲要》将其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并且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说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启蒙性的,这是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幼儿受其原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解释只是根据具体看到或接触到的表面现象进行,因此,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不能抓住本质特征。幼儿的思维具有主观性和泛灵性的特点,往往不能客观地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及其关系。发展心理家认为,学龄前阶段的课程都必须是“前概念”水平层次的。所以在教育内容上我们必须从“浅、表、粗、趣”入手,树立并努力实践全面教育的观念,努力整合多种教育内容的整体影响,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3、《纲要》中指出:“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请回答什么是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答:前阅读就是指是指0-6岁学前儿童凭借变化着的色彩、图像、文字或成人的形象化讲读来理解读物的一种活动过程。目的是使幼儿能准确地对话和流利独白,并学会非文字阅读和启蒙性阅读;前书写技能就是指幼儿会正确握笔,能基本控制笔划的方向,建立起对文字空间结合的方位知觉。此外,幼儿所做的图示类观察记录、涂鸦也属于前书写技能。

4、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就遵照《纲要》第二部分的有关条款进行,同时体现哪几项原则?

答:体现了以下原则:1)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2)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利于其长远发展3)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和视野。

5、通过学习《纲要》,你认为幼儿教师应确立哪些教育观念?

答:终身教育、以人为本(以幼儿发展为本)、面向世界的科学的教育观念(尊重、主动探究、生活化的教育、整体教育的观念等)。

6、你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怎样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答: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是幼儿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自我意识不断成熟的重要标志。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要增强幼儿的自尊心首先需要正面对待儿童。其次,教师需要注意尽量避免给幼儿带上一些消极的标记或绰号。另外,在幼儿园里,教师要帮助幼儿体验成功,避免失败感。增强自信心也可采取以下主要策略:1)创造各机会,使儿童不断体验成功。成功体验的积累,使幼儿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幼儿对他感兴趣的事物会倾注其全部的注意力和聪明才智,也更有信心,因而成功的概率也更大。自信心引发兴趣,激发其活动的积极性,并使活动获得成功。而成功的体验又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从而更加激发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2)对于幼儿的成功,适时、合理地赋予价值。没有价值的行动,即使干得再出色,也不会产生真正的自信心。总之,幼儿自信心的发展也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特别是与人的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周围人,特别是成人(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情感与态度,对幼儿自信心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成人应热爱、尊重、信任幼儿,坚持正面教育,鼓励、支持幼儿的探索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健康发展。(注:结合身工作谈)。

7、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纲要》中指出要注意评价的目的和评价的重要依据。请回答评价的目的和评价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答:评价的目的是发现每个儿童的智力潜力和特点,让每个儿童得到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以及促进课程本身的发展。

评价的重要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

8、《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制定的根据是什么?是什么性质的文件?

答:《纲要》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幼儿园工作规程》制定的,是指导广大幼儿教师将《规程》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指导性文件。

9、你是怎样学习、宣传《纲要》的?到目前为止你遇到了哪些困难、问题?你总结积累了哪些经验?答:注:结合自身实际谈。

10、《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你在工作实践中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答:注:结合自身实际谈。

阐述题

1、结合实例谈一谈你是如何“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 的?

答:尊重儿童,就是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权利,尊重儿童的个性。因此,教师尊重儿童,首先应该认识到儿童是一个与他人不同的独特的个体,他们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教师应该尊重这种差异。儿童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真正主体,以孩子的主动参与来促进发展是更深层次上的尊重儿童。教师不仅要把儿童看成是一个学习者,更应该认识到他们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独立的人格尊严和巨大的发展潜能,他们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和需要,需要教师的尊重、关心和爱护。注:结合自身实际谈,要有理有据。

2、为什么说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答: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是游戏本质所决定的。因为游戏是活动者内在动机的活动,不受活动以外的目标控制,活动的目的就在于活动本身,因而是自由的;游戏是活动者自主的活动,它不受活动以外的他人控制,因而它营造的是一种轻松安全的氛围;游戏是在个体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活动,它无须承受于超越自己能力的行动,因而游戏更多的是一种自我表现;游戏是个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在操作物体的动作中建构经验,因而它同时是一种自发的学习,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从情感发展来看,其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情感补偿,游戏的象征意义使孩子在游戏中能满足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其次表现为情绪渲泄,孩子在现实中压抑的情绪能在游戏中得到排解。从认知发展来看,其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自发探索。仔细观察一下的话,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在游戏中的尝试行为的频发率是极高的。凡是用来游戏的物体,孩子们是从不马虎的,他先要了解物体的性质,然后要作为工具实现自己的目的,于是敲敲打打、摸摸看看、拆拆弄弄等各种作用于物体的方法就成了他的游戏行为。

正因为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这样的一种功能,所以游戏就具有了教育上的价值了。所以《纲要》坚持了《规程》的思想,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3、结合实例谈一谈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时,如何“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答:在个体的发展历程中,生命的健康存在是保证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幼儿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各个组织比较柔嫩,其物质基础相当薄弱;同时,幼儿期又是人生长发育十分迅速、新陈代谢极为旺盛的时期,又有利于幼儿建立良好的物质基础。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健康教育就要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成人要在尊重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的前提下,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有利于他们形成有益终身的健康行为方式与习惯的健康教育。(举例----略)

4、《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及在教育实践中是如何为幼儿创设这种积极应答的环境的?

答:1)给幼儿提供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当幼儿在大胆发言时,教师便给予信心,或者当很多幼儿抢着说的时候,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说话,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愉快的,是积极互动的,也是允许出错的。2)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环境。比如谈话环境中,幼儿学习如何倾听别人的语言,在讲述活动中,幼儿学习怎么样在集体面前比较清楚地讲述个人看法。在学习活动中幼儿侧重理解和使用叙事性的语言。听说游戏要求幼儿使用敏捷应变的语言。日常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教育环境。3)提供有利于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应该增加儿童质疑提问的机会,同时提供鼓励幼儿表达对学习内容预期和假设的场合。

5、在社会领域的教育中,如何体现其潜移默化的特点?

答:“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环境是我们的第二教师”其中的关键,正是在经过良好的设计之后,环境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可以起到诱发幼儿的积极行为的作用。又由于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不断重复的,所以其效果要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得更实在。(举例—略)

如果想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快乐,天真,无畏的人,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得到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从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对孩子学习情绪,理解情绪,处理情绪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6、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活动时,你是如何做到“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的?

答: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时,要将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在进行过程中的兴趣激励,要着眼于机智思路,启迪智慧,触发创新活动。①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趣,激活兴趣。②通过艺术活动,体验审美愉悦。③艺术活动赋予幼儿以满足感和成就感。(结合自身工作举例谈)。

7、如何理解“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你是怎样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

答: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1)幼儿的知识主要是经验性的知识。幼儿受其原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解释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进行,因此,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不能抓住本质特征。幼儿的思维具有主观性和泛灵论的特点,往往不能客观地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及其关系。这个时期的孩子相信每件东西都由人创造的,他们还相信自然界的事物像他们一样,是有生命、意识、意图和情感的。他们还不能像中小学生那样学习真正的科学概念,只能获得一些有关周围物质世界的经验性的知识。所以,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等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课程都必须是“前概念”水平层次的。对于幼儿来说,科学知识的获得还必须在亲身活动中,在获得了大量的特例、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最终得以真正理解和内化。教师应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机会,积累和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认识,引导幼儿向科学概念迈进,逐步接近科学概念,但不一定要获得这些概念。2)结合自身工作谈。

8、结合实例谈一谈你是如何确定幼儿教育活动目标的?

答:教育活动目标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在正确地、清楚地、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幼儿园教育总目标和各层次目标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保持各目标之间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确保下层目标是上层目标的具体化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制定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认知目标、行为目标、情感目标)(举例----略)

9、请阐述教师的态度、管理方式和言谈举止对幼儿的影响。

答:教师的态度、管理方式和言谈举止都是隐性教育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其中有些是积极影响,如:给幼儿信心的习惯化鼓励、对幼儿有信心(期望效应)的心态和教师自身具有的积极向上、充满自信、乐观、开朗、大方、兴趣广泛的个性;优美动人和丰富多彩的言语表达、幽默、做事一贯认真、细致、守时、条理、富有责任心的

答:1)给幼儿提供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当幼儿在大胆发言时,教师便给予信心,或者当很多幼儿抢着说的时候,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说话,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愉快的,是积极互动的,也是允许出错的。2)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环境。比如谈话环境中,幼儿学习如何倾听别人的语言,在讲述活动中,幼儿学习怎么样在集体面前比较清楚地讲述个人看法。在学习活动中幼儿侧重理解和使用叙事性的语言。听说游戏要求幼儿使用敏捷应变的语言。日常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教育环境。3)提供有利于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应该增加儿童质疑提问的机会,同时提供鼓励幼儿表达对学习内容预期和假设的场合。

5、在社会领域的教育中,如何体现其潜移默化的特点?

答:“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环境是我们的第二教师”其中的关键,正是在经过良好的设计之后,环境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可以起到诱发幼儿的积极行为的作用。又由于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不断重复的,所以其效果要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得更实在。(举例—略)

如果想让孩子成长为一个快乐,天真,无畏的人,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得到关心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从而心情愉快,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对孩子学习情绪,理解情绪,处理情绪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6、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活动时,你是如何做到“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的?

答: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时,要将浅层兴趣引申并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在进行过程中的兴趣激励,要着眼于机智思路,启迪智慧,触发创新活动。①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趣,激活兴趣。②通过艺术活动,体验审美愉悦。③艺术活动赋予幼儿以满足感和成就感。(结合自身工作举例谈)。

7、如何理解“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你是怎样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

答: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1)幼儿的知识主要是经验性的知识。幼儿受其原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解释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的表面现象进行,因此,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不能抓住本质特征。幼儿的思维具有主观性和泛灵论的特点,往往不能客观地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及其关系。这个时期的孩子相信每件东西都由人创造的,他们还相信自然界的事物像他们一样,是有生命、意识、意图和情感的。他们还不能像中小学生那样学习真正的科学概念,只能获得一些有关周围物质世界的经验性的知识。所以,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等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课程都必须是“前概念”水平层次的。对于幼儿来说,科学知识的获得还必须在亲身活动中,在获得了大量的特例、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最终得以真正理解和内化。教师应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机会,积累和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认识,引导幼儿向科学概念迈进,逐步接近科学概念,但不一定要获得这些概念。2)结合自身工作谈。

8、结合实例谈一谈你是如何确定幼儿教育活动目标的?

答:教育活动目标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在正确地、清楚地、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幼儿园教育总目标和各层次目标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保持各目标之间的连续性和一致性,确保下层目标是上层目标的具体化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制定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认知目标、行为目标、情感目标)(举例----略)

9、请阐述教师的态度、管理方式和言谈举止对幼儿的影响。

答:教师的态度、管理方式和言谈举止都是隐性教育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其中有些是积极影响,如:给幼儿信心的习惯化鼓励、对幼儿有信心(期望效应)的心态和教师自身具有的积极向上、充满自信、乐观、开朗、大方、兴趣广泛的个性;优美动人和丰富多彩的言语表达、幽默、做事一贯认真、细致、守时、条理、富有责任心的

作风;待人主动、平等、尊敬、谦虚、和善、理解、合作和礼貌的习惯;朴素勤俭的生活和工作作风;良好的认知素质(如思维灵活、机智、敏捷、创新性、批判性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得体的衣着等。这样的态度、言行举止在加上教师以适当的管理方式上为幼儿创设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班级氛围,如形散而神不散的活动秩序、文明、协作的师幼关系等,就会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影响,甚至贻害幼儿的终身。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按照《纲要》中提出的“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谈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的要求来提高自身素质,以期达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和谐统一,实现教育目标。(可举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阐述)

10、《纲要》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什么?谈一谈这一定位与过去的角色定位有何不同?

答:过去,教师是知识的机械灌输者和传授者、秩序的管理者和维护者、活动的指挥者、问题的裁决者(举例----略)。现在,《纲要》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还应是良好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幼儿发展的促进者。(举例,对比论述)

11、如何理解“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答:教育评价在甄别教育活动质量的同时,对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能力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具体进行活动分析时应该考虑:各个教育环节的存在是否有其必要性,是否还缺少什么环节,各个环节的排列顺序是否恰当,各个环节的时间分布是否合理,各个环节采用的教法和学法是否恰当,是否存在可替换的或更好的办法,材料的提供是否隐含着教育的意图,是否有适宜的结构,师幼互动是否充分而适宜,教师的诱导是否有策略性,指导是否有针对性,教师的自我监控和调节自觉性如何等,以便对教育活动进行多角度的分析认识。

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是评价主体,要注重教师的个人反思和集体反思。通过不断的反思,使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互相印证。

12、如何理解“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比较”?

答:教师常用“比赛”的方式来鼓励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谁吃饭快,谁起床早,谁第一个冲出教室等等。那么既然是比赛,就有胜利与失败之分。但我们往往只能看到胜利的价值,而没有看到失败的挫折。在有些比赛里,会产生一些经常的失败者,他们会感到灰心丧气和不满。胜利者也并非总是得到好处,他们容易产生一些不恰当的优越感。比赛的本质就是对抗,它容易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分解性的关系而不是联系合关系。

教师还常用的另一种横向比较的方法是“要和别人不一样”,似乎借此可以调运幼儿发言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发散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性。但和别人不一样不仅容易导致标新立异,刻意追求特殊的心理,这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没有什么好处。而纵向比较的方法,既可以肯定幼儿所取得的进步,又可以鼓励他继续向前发展。

我们并不是完全否定横向比较,而是指出他的不足,并且说明在幼儿阶段,要特别慎用这一类的评价方法。

13、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谈一谈你是如何利用家庭这一教育资源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的?

答:家庭与儿童之间的特殊关系决定了它在儿童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1、家庭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其中的家长又是重要的教育力量,家长的参与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其次,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没有谁会比父母更了解孩子,因此家长是教师最好的信息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举例—略)2、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使计划的可行性、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都得到更好的保证。(举例—略)3、家长本身也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如各种不同的职业或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可以带给幼儿园丰富的教育内容,并能为幼儿园的教育需要提供多种支持和服务等等。(举例—略)。

14、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例阐述怎样“形成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

答:1、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是建构积极、有效互动的基本前提。要形成安全、愉快、宽松的外部氛围的关键也是核心问题,是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应是机会的提供者、探究的合作者和支持者)(举例--略)2、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在师幼互动中保持关注也是建构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使幼儿产生被支持感和信任感,有助于形成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举例—略)3、尤其要重视教师和幼儿之间积极、充分的情感交流。(举例—略)4、教师深入、有效地参与和引导也是建构积极、有效互动的关键所在。

15、如何理解“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

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实际上是教育评价观的转变。幼儿是发展中的人,因此要把握好客观、全面、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原则。要以多元智能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关注幼儿的学习与成长历程,注重幼儿的整体性和个别特点,提供适时、适当的帮助。

案例分析(题目略)

1、让幼儿讲述的目的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虽然该幼儿没有讲述教师规定的内容,但从实际效果看,上述目标已经达到,所以不必强求一致。但课后教师应了解这个小朋友讲这个故事的原因,与他个别沟通,尽量使他理解教师说话的含义,帮助他建立“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的倾听习惯。

2、教师遇事不要急于结论,要倾听幼儿的心声,弄清原委再做决定。应允许幼儿有自己的想法和表现方式,即便是幼儿在撒谎,也不必当面戳穿他,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将坏事变好事,给他机会按自己的想法去布置不是很好吗?自己的劳动成果自己会更爱护。经过这次,相信幼儿会自己调整行为,明白很多。

3、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意愿,鼓励他的主动参与,给他使用工具尝试探索的机会,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学习。

4、奖励过频或奖励不当都会造成这种情况的发生。幼儿的是非观念还没有形成,自制能力差,他看重的可能仅仅是小红花本身,对小红花带给他的荣誉感体会并不深,因此,教师的奖励要明确目的,奖励方式和奖品也可因人、因事而异,当一种奖品失去作用时,可考虑用其他方式吸引幼儿。

5、此幼儿是分离焦虑的正常反应。对策:1)、做好入园前的准备工作(家访、沟通、赠送小礼物等进行感情投入)2)、教师应根据托班幼儿特点,营造温馨的环境。2岁左右的婴幼儿喜欢摆弄柔软的玩具;喜欢独自玩耍,教师要根据这些特点为幼儿布置适宜的活动环境。3)、要给新入园幼儿和家长一段适应过程,可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安排。如缩短时间、家长适度陪护等。4)、巧妙安排在园的一日生活,使每一名幼儿都受到呵护。如减少看护人员的流动,满足幼儿的依恋感。

6、教师还没有从指挥者和预设课程的习惯程序中走出来,应把主动全交给幼儿。对策:过程可以互换一下,如先感受、讲述,再搜集信息、交流,最后讨论。

7、幼儿也有交流的欲望,应允许幼儿进餐时轻声交谈,这样,有助于形成轻松的进餐氛围,增进食欲,也符合人性化特点。

9、教师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幼儿,这是极端错误的。应尊重每一名幼儿,公平地为每一名幼儿提供表现和学习、体验的机会。对待问题儿童,教师更应坚持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通过参加活动帮助幼儿逐渐修正自已的缺点,而不应该歧视。

10、不能按以行为表现的标准简单地评价一节活动优劣,只要幼儿探索了、体验了、尝试了、操作了,结果并不重要。 注:教师在参考上述答案时不能完全照搬,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学习灵活地、个性地回答问题。如出现“雷同试卷”被取消成绩,后果自负。

答辨、园本培训参考部分

1、幼儿园的任务是什么?

答: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行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2、幼儿园的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3、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什么?

答: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教育互相渗透,有机结合。遵循幼儿发展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4、《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中对幼儿园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幼儿园工作人员应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护幼儿,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和专业水平,品德良好,为人师表,忠于职责,身体健康。

5、幼儿园教师日常工作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答:幼儿园教师对本班工作全面负责,其职责如下: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制定和执行教育计划,完成教育任务;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6、幼儿园法律责任的内容有哪些?

答:1、幼儿园的设施。幼儿园的设施是为幼教服务的,设施要牢固、稳定、安全,在正常情况下,这些设施不应成为幼儿受伤的工具,如果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或其他活动中因设施问题而受到伤害,幼儿园应承担全部民事责任。这就要求幼儿园在购买、定做、安装、维护设施等方面要把安全放在首位,确保万无一失。2、幼儿园人保教人员在园内的一切保教活动。保教人员包括与幼儿直接打交道的一切人员,幼儿权利的保护最主要也是通过保教人员来实施和完成的,这就要求保教人员对幼儿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要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幼儿合法权益的保护,特别是杜绝体罚幼儿、伤害幼儿人格尊严的现象发生。同时,保教人员也要在整个保教活动中细致入微,尽可能防止一些意外事故发生。3、幼儿园组织幼儿外出活动时,所有组织人员都对幼儿的外出安全负有责任,在外活动中幼儿任何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幼儿园工作人员都应该负相应的责任。4、幼儿食品卫生方面的法律责任。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食品卫生的状况如何,是关系到幼儿能否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园方面对幼儿食品卫生的要求一定要高标准。无论是进料还是在加工方面,都必须切实保证食品的卫生绝对达到标准。如果因卫生问题而导致食物中毒等影响幼儿身心健康事故的发生,幼儿园都应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7、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8、《纲要》中对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有何改变?如何理解教师是幼儿发展的促进者?

答: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所谓“促进者”,可以作以下三方面的理解。

一、促进的对象:发展中的幼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幼儿年龄虽小,却仍然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表现为幼儿生来就具有几乎是本能的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是其他年龄段的儿童无法比拟的。生活本身就是学习,学习即生长:他们兴致勃勃、不知疲倦地探索环境;尝试各种活动;对自己充满信心,不知何谓“失败”。每一种经验对他们而言都是新鲜而受欢迎的,正是这种对经验的开放态度使他们乐于并善于学习,逐步构建自己的经验体系,慢慢“成人”。外在的学习要求与幼儿自身内部的生长发展趋势的一致正是幼儿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二、促进的内容:幼儿的主体性。教育内容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培养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综合发展的完善的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幼儿阶段是个性萌芽与养成的初始阶段。良好的心理素质决定个体在未来社会中所能取得的成就。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主体实践中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的主体性在其认识、实践活动中更多地表现为好奇心、主动性与自信心。促进幼儿的发展应从这三方面入手。

三、促进的方式。首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据此提出适当的发展目标。所谓适当,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它是儿童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另一水平是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是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或在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所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育的可为之处正在于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儿童明确他可能并应该达到的水平,使教学活动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同时,每个儿童的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具有差异性,因人而异地提出发展目标,因人而异地使用教育手段,是对因材施教的全面理解。这一切都建立在对幼儿的全面了解与理解的基础上。这种了解和理解要求教师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观察世界,敏于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儿童着想。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相对于成人是不成熟的,他们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需求也迥异于成人,因而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审视成人社会所提出的教育要求是否可行。寻求社会的教育要求与儿童兴趣、需要及发展水平之间的结合点是“促进者”—教师的首要任务。其次要利用所有的教育资源,运用教学艺术,使教学要求内化到幼儿身上。教师应该做的是有目的、系统地组织与呈现学习材料,创造问题情境,让幼儿的学习融入其能力与需求之间矛盾冲突的解决过程中: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问题,协助他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幼儿通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经验体系,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创造性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情感的投入是教育行为最有效的催化剂。幼儿是感性的,对教师的依赖与崇拜使他们几乎无条件地服从教师。教师需要淡化的是主宰的冷漠无“情”的、高高在上的教育,着力于无痕迹的、帮助引导式的、动“情”的教育。教师应该一会儿是幼儿活动的观察者,一会儿是幼儿意见的倾听者,一会儿是幼儿活动的参与者,永远是幼儿的欣赏者。简言之,教师是幼儿发展的促进者。

9、如何理解《纲要》中体现的新知识观?

答:《纲要》中体现的新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一种关系体系,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知识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人类的知识),也是“个人头脑的创造物”(个人的知识),“当个人通过社会过程领悟到各种事实材料之间的联系,把经验加以组织并对日益复杂的意义锁链进行推论时,知识便随之产生和发展”。因此,“个体是„意义的创造者‟,他可以把事实材料纳入他自己关于事物组织结构中,并将这一结构与他的已经作为经验而独有的那些东西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联系起来。”知识并非只有单一的存在形式,以语言和各种抽象符号形态存在的陈述性(表征性)知识只是知识的一种形态,而“做”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实践”、“体验”的知识也是知识的重要类型。知识的涵义发生了根本变化。

10、新旧知识观对知识涵义的阐述有何不同?

答:新旧知识观在以下方面有着重大不同:①旧知识观将知识看作是静态的,结论性的,而新知识观把知识看作动态的,过程性的,是在学习者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并非终极真理;②旧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绝对性,新知识观则同时强调它的主观性、个人性和相对性,把知者和被知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③旧知识观把知识的获得视为信息的接受,而新知识观则把它理解为意义的建构;因此,旧知识观把知识和知识获得的方式看作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新知识观则将二者视为密不可分的整体。④旧知识观把知识仅仅看作是对世界的描述与解释(即“是什么”和“为什么”)新知识观则认为实践本身—“做”的能力(“会做”和“知道怎样做”)也是知识。⑤旧知识观将知识领域分解为各门学科个别加以研究。而世界原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新知识观强调知识的整体性,综合性和认识的“复合性”,即认识主体的情感态度、认知特点、个性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11、什么是“反思性实践”(或称“反思性教学”)?

答:指的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的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为专家教师的过程。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的过程。

12、反思性教学如何促进教育实践的改进和教师的成长?

答:反思实践通常有两种结果:一是教师行为是适宜的,二是教师行为是不适宜的。适宜的教育行为中有些是属于非自觉的、下意识的行为,这类行为如果没有进行反思很可能就不了了之。而通过反思,这类适宜的直觉行为就会得到理论明晰与提高,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将成为教师自觉的行为。如:让幼儿自已观察作画原来不是教师的自觉行为,但通过反思意识到其中的价值,那么在今后类似的情境中这类行为就可能成为自觉的行动。而适宜行为中自觉行为的部分通过反思,将会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强化,而且与该行为相关理论可能将内化、上升为教师个人的理论。直觉行为—自觉行为—内化上升为理论这一过程很明显地反映着教师的成长历程。

反思实践的另一结果是教师的行为不适宜。通过反思实践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其中很重要的是找到这些教育行为背后的教师原有的隐性教育观念,从而引发教育认知上的冲突和重构,向更新的认识和更高的水平迈进。例:教师之所以在第一次总结时对孩子出现的合作行为“忽略不计”,其实质是由于教师的隐性教育观念—科学教育中强调对知识点的追求。在反思总结中,这位教师找到了自己这一隐性教育观念,进而引发了冲突,最终达到认识上重构—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单一的,培养孩子的合作品质同样是其目标之一。

当然,这种更新的认识和更高的水平是需要通过实践来进一步验证和内化的,这一实践就是我们所说的“重返课堂”。所谓“重返课堂”就是依据新的认识对原来有问题的环节或活动进行重新的调整,教师通过实践看幼儿的有效发展,从而验证新知识,达到内化。另外,在反思教育(教师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两个变化:由单纯的教育工作者变为研究型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型(或发展型) ”教师,在自己身上实现了教学与研究、工作与学习的一体化。

13、反思教学的一般过程有哪些?

答:1、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发现和明确问题。探究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包括目标、内容、组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等)。2、分析问题,寻找问题的症结。3、假设一种或多种解决办法、途径。4、实践,尝试解决问题。5、反思、总结。6、发现新问题或提出新假设。

14、什么是幼儿健康教育?

答: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提高幼儿健康认识、改善幼儿健康态度、培养幼儿健康行为,维护和促进幼儿健康的系统的教育活动。

15、幼儿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什么?

答: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16、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志有哪些?

答:1、动作发展正常。动作发展与脑的形态及功能的发育密切相关,幼儿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处于正常范围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2、认知发展正常。一定的认知能力是幼儿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条件,虽然幼儿的认知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但若某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明显低于同年龄组幼儿,且不在正常范围内,那么该幼儿的认知能力是低下的,心理也是不健康的。幼儿期是认知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应避免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脑损伤或不适宜的环境刺激,防止导致幼儿不健康的心理。3、情绪积极向上。积极的情绪状态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性,也表明个体的身心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幼儿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冲动性和易变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的自我调节有所增强,稳定性逐渐提高,并开始学习合理地疏泄消极的情绪。如果某个幼儿经常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如整天闷闷不乐或一触即发、暴跳如雷,那么该幼儿的心理也是不健康的。4、人际关系融洽。幼儿之间的交往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心理不健康的幼儿,其人际关系往往是失调的,或自己远离同伴,或成为群体中不受欢迎者。心理健康的幼儿乐于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合作,游戏中能够谦让。5、性格特征良好。性格是个性中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心理健康的幼儿,一般具有热情、勇敢、自信、主动、合作等性格特征。而心理不健康的幼儿常常具有冷漠、胆怯、自卑、被动、孤僻等性格特征。6、幼儿不健康的心理往往以各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诸如吮吸手指、遗尿、口吃、多动等。心理健康的幼儿应没有严重的或复杂的心理卫生问题。

17、幼儿园健康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答:《纲要》中健康教育的四条目标表明了这样的价值取向:第一,身心和谐。幼儿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主要方面,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发育健全、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特征;幼儿的心理健康以情绪愉快、适应集体生活为主要特征。由于幼儿的身体健康与幼儿的心理健康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因此有的目标如“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既包含日常生活中的盥洗、排泄等生理意义的卫生习惯,也包含没有吮吸手指等心理意义的问题行为,只有身心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既保证身体的健康又保证心理的健康。第二,保护与锻炼并重。目标既重视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提高保护自身的能力,又强调通过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其中了解必要的安全保健知识并提高相应技能是保健教育的主要目标,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是体育锻炼的主要目标。第三,注重健康行为的形成。对于健康心理学家和健康教育工作者而言,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鼓励、说明甚至迫使人们养成对健康有益的行为习惯。因此,虽然提高幼儿的健康认识、改善幼儿的健康态度、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都是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但幼儿健康行为的养成被视为幼儿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探讨幼儿健康行为建立、改变和巩固的一般规律是幼儿健康教育研究的重点。

18、为什么将“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作为幼儿园的首要任务?

答:“健康第一”的思想由来已久,许多教育家都对此作过精辟论断,然而,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常常出现忽视幼儿健康甚至有损幼儿健康的做法,《纲要》再次重申“健康第一”的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保护幼儿的生命”是由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尽管保护生命对于任何个体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幼儿来说尤为重要。幼儿的生长发育十分迅速但远未完善,幼儿的可塑性很强但知识经验匮乏,幼儿的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幼儿的心灵稚嫩纯洁但特别容易受到伤害,生命的健康存在又是从事其他一切学习活动的必要前提。为此,保护幼儿的生命理所应当地成为幼儿园的首要任务。

“促进幼儿的健康”是由幼儿健康的特有价值所决定的。健康既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健康是幼儿的幸福之源,离开健康,幼儿就不可能尽情游戏,也可能专心学习,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幼儿时代的健康不仅能够提高幼儿期的生命质量,而且为一生的健康赢得了时间。幼儿健康也是人类生命质量得以提高的基石,增强幼儿健康不仅能造福幼儿而且有益于多种成年期疾病的早期预防;幼儿健康水平的提高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纲要》将促进幼儿健康视为幼儿园的首要工作,使得保障我国幼儿的健康权益进一步有章可循。因此,幼儿健康无论是对于幼儿个体还是于全人类都是极其重要的。

19、什么是正确的健康观念?幼儿保健和健康教育内容有哪些?

答:健康: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根据健康的三维观念,幼儿的保健和健康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人体认识和保护、疾病的防治、体育锻炼、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培养、环境保护教育、饮食和营养教育、安全教育和意外伤害的预防、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性教育。

20、为什么说幼儿的健康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

答: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把握时机。”幼儿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幼儿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幼儿期的生活乃至生命质量,幼儿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幼儿生活的全部范畴。因此,幼儿健康教育是生活教育,应当在盥洗、进餐、清洁、睡眠、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要充分认识到仅仅依靠健康教学活动是无法真正达到幼儿健康教育目标的;要积极探寻日常生活中的幼儿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21、结合《纲要》谈谈如何运用环境作用提高幼儿健康教育的成效?

答:幼儿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环境是幼儿能否健康生活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有时人们可以直接控制环境因素,比如,家长为幼儿选择环境理想的幼儿园,而有时人们很难控制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的加剧、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等。《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为此,幼儿园应该重视创设健康的物质生活环境。譬如园内设置警示标志、大型活动器械定期修检并有保护措施、玩具架上的归类标识、自来水龙头旁的洗手图示、自制的幼儿食物、就餐时的轻音乐等。《纲要》同时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为此幼儿园还应当积极构建健康的心理环境,重点关注和谐的班级氛围、平等鼓励的师幼关系和互帮互助的家园关系的创设,使幼儿情绪安定、心情愉快。要充分认识到心理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有时比物质环境的影响更为深刻,要根据幼儿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反思、调整和改进心理环境。另外,不应忽视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中一些习以为常的做法和现象对幼儿的不利影响,譬如:家庭以非健康食品(如膨化食品)作为奖励以谋取幼儿就餐速度或进餐数量,从而助长幼儿的不良饮食习惯。家长自身挑食偏食以及电视里“垃圾食品”广告的耳濡目染,这些有害的环境因素要有效控制才能提高幼儿健康教育的成效。

22、结合《纲要》举例说明,为什么要为幼儿提供宽松语言环境?

答:《纲要》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由此,我们认为幼儿园语言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幼儿成为积极的语言运用者,在交往中逐渐学习理解和表达不同的意图倾向。要完成这一任务,就需要教师和其他成人特别注意保护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的语言环境。在幼儿园里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当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积极举手要求发言时,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幼儿的说话愿望,久而久之,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幼儿成了等待教师点名发言的被动的“交往者”。如果教师不在乎幼儿发言多么准确或优美,让每个孩子说说哪怕是不成熟的想法:或者在幼儿争着说的时候,用分组或者三三两两自由讨论的方式,让每个幼儿有说的机会。这样,不但幼儿交往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和鼓励,而且也得到了语言运用的机会。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幼儿说话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出于“教育”的目的,打断幼儿的话而要求他“说完整”、“说对”、“发音正确”等等,实际效果往往是幼儿的交往愿望在这样的打断过程中受到了挫伤。有关儿童语言交流行为研究表明,没有交往愿望倾向就没有交流行为的产生,也就谈不上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因此,教师应当允许幼儿说得暂时不对、不完整,要相信幼儿会在交往的过程中说得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完整。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愉快的,是积极互动的,也是允许出错的。

23、怎样为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

答: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在幼儿园里,教师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一方面是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在不同的语言情境里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比如谈话活动

中幼儿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语言,并采用合适的内容和语言形式与他人交谈;讲述活动中幼儿学习怎样在集体面前比较清楚地叙述个人的看法;文学活动中幼儿侧重理解和使用叙事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游戏要求幼儿使用敏捷应变的语言;早期阅读活动给幼儿接触书面语言的机会。另一方面,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教育环境,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操练、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幼儿园语言教育决不能忽视这些日常的和渗透的环节,不能将关注点集中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上而轻视了对幼儿来说每天每时都会存在的学习运用语言的机会,要发展幼儿的语言,就要注重为幼儿提供运用语言的情境。

24、联系实际分析,语言教育活动中制约幼儿的创造性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答:创造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中的,语言教育过程当然也不例外。从汉语儿童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研究中反映出一点,我们的孩子疑问和质疑类言语的不足,有可能对他们的创造 性思维和行动造成影响,因为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与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及社会性能力是整合一体地发展的。从语言教育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有一点需要教育注意的是:怎样增加儿童质疑提问的机会。反思我们的语言教育活动过程,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往往有教师在一次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一问到底的现象。这样的师幼互动交往过程就不大可能给幼儿留下提问质疑的空间。此外,在我们的幼儿园开展语言教育活动时,注意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也不够。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形,幼儿在大胆地创编故事表达自己的想象,教师却因为过于注意内容的逻辑性而给予幼儿消极或者否定的反馈,这样做实际上就影响了幼儿的创造性语言运用。创造性的语言运用环境,应当是《纲要》中所提出的幼儿“敢想、敢说”的环境,应当是幼儿可以随时大胆质疑提问的学习环境,同时也是鼓励幼儿表达对学习内容预期 和假设的场合。

25、为什么说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3-8岁期间形成?

答:人的阅读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即获得阅读能力的学习和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方法能力的学习。一般来说,8岁以前的儿童应当掌握的是基本阅读能力,这样他们在8岁以后就可以通过这些基本阅读能力去进一步形成获取信息的方法技能,即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去学习各科知识。简单地说,当儿童能够通过阅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时,他们才有良好的在校学习的适应性与学业成就,才具备个人终身学习的倾向与能力。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切实把握3-8岁这个发儿童阅读能力的时机。在这一时期,成人要帮助幼儿奠定的基本阅读能力,是自主阅读的意识与技能。这一阶段,幼儿的口头语言发展速度惊人,同时开始认识符号、声音与意义的关联性,学习如何看待一张纸、一本书,尝试散自己所学的语言解释周围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惟有成为自主阅读者,儿童才算真正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

26、汉语儿童早期自主阅读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哪三方面?

答:1、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的能力。学龄前阶段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对处于学前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早期阅读过程是与他们已经获得的口语分不开的,在学习书面语言时调运自己的口语经验,将书面语言信息与自己已有的口语经验对应起来,是学前儿童自主阅读能力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阅读中将口语与书面语言对应起来的能力实际上包含了两方面的具体技能。一是儿童在阅读时对语音的敏感性,二是儿童阅读是对语法的敏感性。书面语言的学习与口语一样,不应当是割裂成逐字逐词的,儿童往往使用某种整体加工的方式认知这些学习内容。因此,学前阶段让幼儿听讲故事和阅读图画故事书,对他们的语音及语法敏感性培养十分有益。2、书面语言的视觉感知辨别能力。学习书面语言的接受途径与口头语言不同,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视觉的方式进行的。对汉语这样一个特别的语言种类来说,视觉感知是每一个阅读者阅读学习的重要方式。学前阶段幼儿的早期阅读应当在两方面作好准备:①对汉语文字的特征的敏感性。汉语文字是与其他任何文字不同的符号系统。要成为一个好的阅读者,必须对这种文字有别于其他符号有一定的敏感性。在学前阶段,儿童会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文字的作用,对文字符号产生兴趣和探究愿望,他们需要逐渐将汉字文字与其他符号区分开来,需要把汉语文字符号与开其他文字符号区别开来。这些都是儿童视觉感知书面语言的基本能力。②对汉语文字构成规律的敏感性。汉语文字的构成有独特的规律。例如汉字的偏旁部首,就是不同于任何其他语言的构成方式。在帮助儿童学习阅读时,很有必要从视觉途径关注这些规律,联系某个符号特征与语意之间的联系。在视觉接受文字符号信息的时候能够敏锐地抓取这种文字的符号特征,并且通过特征规律去推导与文字意义之间的联系,将有助于儿童成长为好的阅读者。3、成为流畅阅读者的策略预备能力。学前幼儿还不可能是流畅的阅读者。即使是识了不少字的幼儿,那些被人们视为“神童”的能够读报纸的幼儿,也不是流畅的阅读者,因为

他们对阅读内容并没有也不可能真正地理解。要成为一个流畅的阅读者,需要各个方面的准备,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整合阅读内容的阅读策略准备,这是学前阶段儿童需要学习的,也是他们自主阅读能力的组成部分。

27、成为流畅阅读者的策略预备能力包括哪几种初步技能?

答:成为流畅阅读者的策略预备能力,主要是指在理解阅读内容时产生作用的几种初步的技能:1、反思的策略预备技能。幼儿在听故事看图书的过程中,会对故事里所发生的事情、对故事里的人物产生种种思考。听完故事和看完图书之后,有对阅读内容的反思过程,将有利于幼儿对阅读内容的理解。2、预期的策略预备能力。在幼儿积累了相当的听故事和阅读图书的经验之后,就有可能在听到或看到类似的内容时,对故事的事件发展和人物的取向作出推测。这样的预期能力,可以帮助儿童在未来的阅读学习中,比较快速地理解阅读内容。儿童认读文字或者书写文字等各种书面语言的学习过程,均需要这样的技能参与。3、质疑的策略预备技能。在整合的阅读理解过程中,还需要儿童有质疑阅读内容的经济。听完故事或看完图书之后,问一问为什么这个人会这样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养成思考“为什么”的习惯,有助于儿童在阅读时寻找到事件发生发展的某种原因,比较深入准确地理解阅读内容。4、假设的策略预备技能。假设是与想象联系在一起的。听故事或者看图书之后,我们可以让幼儿假设,换一个条件或者情景,故事里的人或者动物会怎么样?事情会向什么方向发展?假如这样会如何?假如那样又会怎样?幼儿有了这些假设的策略技能之后,可以将之推到未来书面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将会对他们未来的阅读和写作产生积极的作用。

28、结合《纲要》谈谈,为什么要重视支持性语言教育环境的创设?

答:因为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在于促进儿童的学习倾向,提高他们的学习感受能力,从而帮助儿童形成终身积极参与学习的进取心。所以,在幼儿园语言教育方面,教师作为儿童语言发展的支持者的作用就得以显现,由教育提供的支持性教育环境有利于儿童语言能力的迅速发展。1、支持幼儿语言学习的个别需要。当代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认同儿童语言发展即有人类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非常明显的个别差异,因而就要求给每一个儿童提供符合个别需要的教育机会。仔细研读《纲要》,会发现有关语言教育部分充分体现了这样的思想观念。《纲要》强调了“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 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那么,教师如何支持儿童语言学习的个别需要呢?这里需要教师建立一个基本的习惯,要对儿童语言发展信息比较敏感,在日常的活动中非常注意观察幼儿的语言。当教师和孩子交往的时候,随时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语言情况,就会发现某个或某几个孩子的语言发展和其他孩子群体有差别。这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就可以适当地增加或变化教育计划,让他们获得更适合的、更多的学习机会。对一些语言发展有不同障碍的幼儿,教师要给予特别关注。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帮助这些孩子提高运用语言交流的自信心,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交往,并制定个别教育计划,针对幼儿的语言问题给予特别的帮助。2、支持幼儿开放而平等的语言学习。近年来,国际幼儿语言教育理论有一个观点:儿童语言学习是开放而平等的学习。在这个新的语言教育观念下,教师和儿童是构造愉快学习和交流过程的共同体。从教师方面说,教师有比较充分的专业自主权,表现在他们熟悉学习和教学理论,设计课程内容和选择教材,并且根据他们对儿童的了解做教学活动设计。从儿童方面讲,在教育过程中儿童和教师的关系是合作学习者的关系,而非上对下的关系。教师的责任是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而且在儿童之间营造一个非竞争的学习共同体。尤其要注意的是,当儿童有权利去自主选择的时候,学习的效果会更好。在学习《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渗透于其中的开放的观念。创设支持性的语言教育环境,教师作为支持者也是平等的交流者。与幼儿交往,重要的行为反映是“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这样就有了与幼儿一起分享和协作的学习过程,更允许幼儿通过不同方式探索如何使用语言,在幼儿有需求的时候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3、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扩展语言经验。《纲要》所体现的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扩展语言经验的倾向,也反映出国际幼儿语言教育的一个共同走向。新的教育观念,使我们的幼儿园语言教育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语言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性,即教育者充分意识到儿童语言发展与其他智能、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是整合一体的关系。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儿童对每一个新词、每一种句式的习得,都是整个学习系统调整吸收与发展的结果。另一变化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让幼儿在活动中与语言和非语言信息互动操作,促进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学习和获得有效的、有用的语言。比较广泛采用的语言教育活动形式有:讲述活动、谈话活动、听说游戏活动、文学活动和早期阅读活动。

29、在师生互动中,如何使幼儿产生主动的交往行为?

答:在师生互动中,若要产生真正由幼儿主动发起的交往行为,需要提倡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平等的交往。这种平等的交往,往往需要具有一种实质和两种类型。一种实质指的是:这种交往不是谁对谁的交往,而是师生围绕着某个双方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而协同活动。教师作为活动中成员参与其中。在活动中教师和幼儿可以有分工和差别,但是不容许有等级和特权。

两种类型指的是:①对话。师生之间所进行的主题谈话,这种谈话没有任何意义上的接受和给予的性质,而是双方出于共同的兴趣而进行的对等的交流;这种谈话也不是一方为专家另一方为新手的形式,而是双方共同为主题的明确、深化、扩展等,做出他们各自和共同的贡献。例如师生为某个行动的决定而进行的民主讨论。②合作。师生之间所进行的共同活动,这种活动不是一方设计出来用以塑造另一方的行为,而是双方共同面对一个并无现成答案的问题,或是一个有待明确的议案;它也不是一方设法引起另一方的兴趣,而是双方出于共同的兴趣。

30、什么是社会性(个性)?

答:所谓社会,一般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一个作为特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群体、社会机构以及社会制度下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对人、对已、对社会(包括其中的事物的认识、情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特征。

31、结合幼儿实际谈谈,为什么说一个的社会性同时也是他的个性?

答:一个的社会性也必定同时是它的个性,是他整个人格系统中的与社会相联结的部分;反过来,一个人的个性也不能不是他的社会性,因为他无论如何总是特定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制度下的人。因此,谈论社会性,就不能撇开个性,甚至将个性作为社会性的反面,而必须有两面的、综合的考虑。个性和社会性都归结于人的自我意识这个核心和整体,而客观的自我意识又产生于社会意识。所谓社会意识,指的是人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人的自我有两种状态,即发出动作、进行思考的行为的主体,是“主体我”;另一种是客体的状态,即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人的眼光、通过社会的规范和塑造所形成的个体人格属性,是“客体我”。自我意识可以说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认识和态度。另一方面,幼儿的自我意识是其社会性和个性的核心。教师在看待教育问题的时候,可以也应该有不同的立场。如果从社会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就会将儿童的个性作为社会性的一部分,将发展社会性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并且将社会性作为整体的、整合的机制;但是,如果从儿童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就会将社会性作为儿童个性的一部分,将儿童个体的利益,将他们的个性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并且以内部的个性来统帅外部的社会性特征。这两种角度都是可行的,也都是必要的。

32、积极的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何意义?

答:在社会性(个性)的发展的角度,一个良好的、积极的环境意味着一个能够透发、维持、巩固和强化积极的社会行为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本身有消极(熏染)意义上的良好和积极(生成)意义上的良好。在消极意义上,积极良好的环境指的是教师的言行举止可以作为幼儿的表率,可以在有意无意中引起幼儿的模仿和日积月累的强化巩固。在这种环境中,幼儿是被动的学习,但是被动的学习也可以是价值的,并且这种价值主要在于学习的内容。在积极的意义上,一个良好的环境所指的不是教师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而是教师所创设的条件、机会能够影响幼儿活动的方式,通过幼儿的活动方式间接地影响幼儿的社会性行为。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人有怎样的生活方式,他就相应地有怎样的个性和社会性品质。正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他人态度的反映。“在产生对他人的知觉(即社会知觉)之前,是不可能有自我表象的。我们是谁,我们是什么,都起源于社会的界 定。也就是说别人怎样看待我们,或者我们认为别人怎样看待我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怎样看待自己。”在这个高度上看通常所讲的“正面教育”、“教育要以鼓励诱导为主”、“教师对儿童要有积极的期望”等原则,就更多了一层认识:教师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别人”,当我们用积极的眼光、正面的姿态、接纳与宽容的心理去面对幼儿。教师和幼儿互动的时候,实际上是给他们一个良好的“社会界定”,促使幼儿也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自己。

33、积极环境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答:①在物质上是丰富的和多样的。环境在物质上的贫穷和匮乏,往往意味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不能享有充分的活动和交往的机会,往往意味着需要用一些严格的制度和措施来遏制人们的基本需求,以及相互之间的掠夺和侵犯。一个

社会如此,一个幼儿园班级则更加明显。物质环境的丰富多样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幼儿的活动需要而言的。一个能够充分地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甚至刺激他们的活动需要的环境,往往直接联系着一种人性的、民主的、宽裕和宽容的教育方式。这种环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减少教室里的纪律问题,减少教育不必要的管理工作。其一,丰富的物质环境如果能够充分支持幼儿的自由自主的活动,那么幼儿的各种需要就可得到满足。纪律问题从来都是人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才发生的。其二,丰富的物质环境可以避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相互争执,这对于喜欢模仿同伴的幼儿来说,显得尤其重要。②在气氛上是宽容的和接纳的。一个宽容的和接纳的外在环境,有助于幼儿的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发育;而这种良好的自我意识和个性,又将反过来鼓励他们形成对社会的良好的认识、情感的行为,鼓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和充满自信地与外界交往。宽容和接纳实际上也就意味洋 只有最低限度的强制性和必然性,除了个别需要严格遵守和加以维护的规则以外,一般情况下,教师和幼儿之间的种种互动,应当具备某种程度上的协商、灵活变通的特点。宽容和接纳也意味着教师要善待幼儿的“错误”。如果教师不仅仅是从正确的角度来看待幼儿的行为,而从幼儿自身学习和发展的角度,从他们自己积累经验的角度,那么教师就不会仅仅将幼儿的错误看作是不符合正确答案,而是看作他们获取经验的必经途径。宽容和接纳也意味着废除绝对性的和单一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而对许多问题持多元的、相对的、多角度的理解。如果是这样,那么幼儿的“错误”有时候就根本不是错误,而是他们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或者甚至是他们创造性的、充满想象力的言行举止。宽容和接纳有时候也意味着一种幽默,意味着在某些并不是真正很严重的问题上,教师可以采取积极的忽略态度。③在制度上明确的和必要的。这里讲宽容人性和对幼儿的接纳,并不是要否定规则的必要性。规则一定是必要的,而不是主观任意制定的。主观任意有两种情况。一种任意指制定的规则内容上的任意性,即不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单纯根据权威的意志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来指定标准。这种任意性常常导致教室生活中规则的繁冗累积,尤其是在许多琐碎的细节上也充满了大量不必要的规定,结果就使幼儿的活动处处受到限制。另一种任意指制定规则的方式上的任意性,即不考虑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接受度,教师单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宣读规则和制定规则,结果就导致规则界限不清,或者导致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同教师的理解不一致,也会发生许多误会。所以,明确必要的规则是指,教师所制定和执行的规则,在内容上和方式上应当考虑到幼儿的实际需要和实际的理解,并且从幼儿的角度来批判性地考察现有的班级生活规则,以便修改、删节甚至重新建立某些规则。④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或暗示性。教师在美工区里面放一个纸篓,这个废纸篓就可以起到暗示幼儿不随地扔垃圾的作用,而不必教师三令五申地宣讲不随地扔垃圾的道理;某个活动区的入口处贴几个鞋印或其他表示人数的标志,就可以起到限制活动区人数的作用;放音乐或弹钢琴可以表示活动的转换;在集体活动区域的周围用彩色纸条围成一圈,就可以自动提示幼儿怎样团坐下来。“环境是可以说话的”、“环境是我们的第三位教师”,其中的关键,正是经过良好的设计之后,环境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可以起到诱发幼儿的积极行为的作用。又由于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不断重复的,所以其效果往往要比教师的言传教来得更实在。

34、教师如何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答:1、给孩子一定的安全感。让孩子在安全的状态下去适应环境,可以经常告诉他“我会保护你的”。2、让孩子学会以他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东西。当孩子在与别人争强玩具时,成人需要耐心引导,陪孩子一同想出更好的办法,学会说服别人与自己分享玩具。3、尊重孩子。和孩子站在相同的地位,不过度干涉其选择,帮助孩子了解如何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行动。4、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要及时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儿童的各种行为。5、帮助孩子形成同情心。可利用游戏,让孩子借其中的角色扮演,了解他人的感受及经验。

35、简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答: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在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具体表现在:1、保持幼儿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2、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进表达与交流能力;4、感受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意义;5、关爱环境,珍爱生命。

36、科学教育的目标强调幼儿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它所蕴涵的价值是什么?

答:1、使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对于各种疑惑和问题,幼儿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际,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这使幼儿学到的是如何获取知识。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所面对和需要解决的是有关周围事物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的探究活动,幼儿不仅能学会学习,还将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所必要的能力和行为,将科学作为他们的生活准则。2、使

幼儿获得初步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在以往传授式的科学教育中,儿童的学习以听和看为主,他们的操作也大多是为了验证教师传授的知识。幼儿的意识中,“教师是知识的来源”,“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新的科学教育观察强调让幼儿面对真实,向真实发问,与真实接触。幼儿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探究解决问题,逐渐懂得真理不容置疑地独立与我们而存在,它不是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只有与客观事物真实接触,才能真正地接触知识。尊重事实是最起码的科学态度。

37、科学领域的教育内容有哪些重要变化?(答题要点)

答:1、探究和认识植物;2、关爱和研究动物;3、体验和了解材料;4、经历探究过程,发现事物间关系;5、尝试使用工具,体验技术设计;6、感受天气变化,发现自然奇妙;7、关爱环境,珍惜资源。

38、为什么说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教育的重点是什么?

答:1、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幼儿受其原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解释只是根据具体看到或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因此,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不能抓住本质特征。幼儿的思维具有主观性和泛灵性的特点,往往不能客观地解释自然事物和现象及其关系。这个时期的孩子相信每一件东西都由人创造的,他们还相信自然界的事物像他们一样,是有生命、意识、意图和情感的。他们还不像中小学生那样学习真正的科学概念,只能获得一些有关周围物质世界的经验性的知识。所以,一些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学龄前和小学阶段的课程都必须是“前概念”水平层次的。

对于幼儿来说,科学知识的获得还必须在亲身活动中,在获得大量的特例、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最终得以真正理解和内化。教师应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观察、探究、经历、体验的机会,积累和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认识,引导幼儿向科学概念迈进,逐步接近科学概念,但不一定要获得这些概念。

2、幼儿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新《纲要》中一再强调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精心呵护与培植幼儿对周围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它也是科学启蒙的关键所在。如果在幼儿期能够通过科学教育激发和培养起儿童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也就使儿童具有了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机制,这将使他终身受益。在科学教育中,我们决不能以牺牲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为代价来求取知识的传递和经验的获得。

39、简单说说你对数学被列入科学领域是怎样认识的?(答题要点)

答:数学不仅仅是一系列的概念、原理和运行方式,也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数学是“科学推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处过程或是一种思考方法。”数学是从普通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促进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是各种实际需要。学习数学必须包含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种知识储备或是教条。

40、《纲要》中体现的数学教育的新价值有哪些?

答:课改的新理念和新原则在数学教育中主要体现在目标和价值取向、教学方式、评价策略的变化。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是使儿童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活动经验、数学事实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解决问题应该是数学课程的中心”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儿童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数学的评价已开始体现目标的多元化、方法的多样化、实行个别化的、关注儿童内在变化和情感体验的评价。

41、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发展幼儿的主体性?(答题要点)

答:1、科学小实验活动较之幼儿园其他教育活动更有利于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2、科学小学验活动增强了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3、科学活动有助于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愿望。4、在科学活动中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科学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科学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操作时间)。5、科学活动培养了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主动探索精神。6、科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幼儿主动观察周围环境的能力。

42、教师在幼儿科技活动指导中应注意解决好哪些问题?(答题要点)

答:1、教师不要急于将答案告诉幼儿。2、教师的指导语言要能促使幼儿的进一步思考。3、应注意倾听幼儿完整的表述,这是保证科技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4、不要过分注重活动的预期效果。

43、自我表达是艺术的主要功能之一,它有什么含义?

答:1、尊重幼儿个人的意志,给儿童自己选择表达内容和方式的自由;反对教师强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2、要求教师给儿童提供宽松的环境条件,维护宽松、和谐的精神氛围和自主表现的时空;反对教师限制过多和强加精神压力。3、尊重个别差异,接纳不同水平;不要横向比较。4、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困难和需要“审时度势”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适宜的引导。

44、幼儿艺术创新的特点有哪些?

答:幼儿艺术创新具有多种童稚性和儿童特有的浪漫性。包括:1、不拘一格的新奇创意。幼儿期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阶段,他们大胆、浪漫、无拘无束地表现童心、童趣。他们较少受各种成规戒律的束缚,可以随意联想、拟人、神化,随意“张冠李戴”也不觉得怪异。幼儿的新奇创意精神与现代艺术是相通的。2、自主性是幼儿艺术创新之魂。幼儿艺术创新的自主性是指创新活动基于自身的内在要求,出于自发的行为倾向,不受教师的强制。教师的鼓舞性激励和引导性启发是培养自主创新的重要指导途径。与这种方法相对立是纠偏法。纠偏法就是教师发现并指出幼儿的偏差,让幼儿按教师的意图加以改正或者教师直接动手替他改正。这种方法对儿童绘画的自主创新干扰最明显。3、幼儿艺术创新的超越性。就绘画而言,幼儿只要真正获得了绘画创新的自主权,他们就能够驾御绘画创新,能够通过形象媒介使自己的思维超然物外、超越时空,画出超乎寻常的作品。具体表现在三方面:对被表现对象的形象的超越;超越常理和常规;幼儿艺术的自我超越。

45、什么是自主性绘画?自主性绘画需要突出哪几个要点?

答:自主性绘画是指引导儿童依自己的意愿,运用自己选择的绘画方式主动表现自我,不断创新的绘画活动。自主创新中突出如下问题:

1、对儿童而言,它是自主性活动,不受教师的强制性干预,享受思想和操作的自由。能够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2、就绘画活动本身来说,允许幼儿运用儿童特有的画法、尊重儿童画的自组织发展规律,使儿童能自由自在地施展自己的绘画能力,而不会因为受教师的控制而惶惶不安和不知所措。这就体现了画法和绘画过程的自主性。3、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自主性绘画与自由画不同,教师的引导工作是至关重要的。自主性绘画的指导与模仿画不同,教师的作用不是机械地教技巧而是卓有成效地选择、启发、引导和帮助。儿童各种自发生成的表现中有“珍珠”也有“鱼目”,需要教师高瞻远瞩地明智选择生策划。年幼儿童在自主表现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茫然或处于困境,这需要教师的及时帮助。指导儿童绘画既要发挥其自主性又不模仿,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启发和诱导,发挥循循善诱的爱心、耐心和才能。当幼儿停滞不前、“原地踏步”时,教师要从不断创新的高度予以启迪,促进其进行在创新……所以,在自主性绘画教育中教师处于导师的地位,发挥上述列举的诸指导作用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46、评价儿童画时应注意些什么?(答题要点)

答:1、观察幼儿作品是否符合其年龄特征,幼儿能否用该阶段特有的方式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真实感受。2、要尊重幼儿,不要争于对幼儿的作品作出好或坏的评价。3、不能用像不像、准不准确来衡量幼儿的绘画作品。4、要看是否有独特的想象力。5、要把握不同类型的绘画个性。

47、《纲要》中体现的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多元化特征有哪些?

答:一、评价主体多元化。幼儿园的评价体系应该是一种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主动的评价体系。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它不仅要靠幼儿园,也离不开家长、社区的支持。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呈现多元化、对素质教育的评价也必然要有多元化主体的参与。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构建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是《纲要》精神实质的体现。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是为指导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而对幼儿受教育结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三、评价功能多元化。《纲要》中幼儿园教育评价的范围扩大了,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评价功能也相应扩大,体现出导向、诊断、激励等多维性功能的整合,也使教育评价体现出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师、幼儿的特点。四、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意味着评价从单一走向多维,从静止走向动态性、发展性。考虑到每个幼儿的差异,评价时应该打破传统教育评价中的一切切、整齐划一的单维度评价标准,用发挥的眼光在了解幼儿现状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教学和幼儿的发展作出全面评价。

48、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内涵是什么?

答:1、幼儿园的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幼儿园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幼儿从小就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成长,给予幼儿自由发展的权利,使他们在心理和情感方面都不受外来权威的管束和压制,这样才有利于幼儿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品质,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2、新《纲要》提出: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认真、独立完成任务。因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充分保证幼儿每天有足够的自主游戏时间(不少于1.5小时),提供开展自主游戏的必要条件,鼓励幼儿在自主游戏中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的体验,重视研究自主游戏中幼儿生成性学习的特点,潜移默化隐藏地给幼儿适当指导,强化自主游戏的教育价值。3、在幼儿自主游戏中重视幼儿的社会学习。幼儿的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而游戏特点是象征性游戏(角色游戏)—学前期最典型最特殊的游戏,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象征性游戏中重视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要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与支持,重视人际活动的教育价值。4、在幼儿园其他活动中,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的这一特点,注意活动的趣味性、活动性,尽可能使幼儿获得游戏性的体验,育教于游戏之中。5、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与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与游戏环境的相互作用。幼儿园游戏也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家庭和社区教育的资源去充实丰富幼儿园的游戏,加强幼儿园游戏的教育作用。

49、教师应具备哪些指导游戏的技能?

答:教师应具有如下指导游戏的技能:1、掌握制定游戏计划、观察分析游戏行为和游戏水平的方法。幼儿园的游戏是教育活动,因此应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进行。本质上游戏的主体性与教育的计划性并无矛盾。游戏的计划是指教师根据对每个幼儿达到目标的了解、对幼儿发展需要的掌握而提出帮助幼儿实现游戏愿望的顺序和方法,从而保证游戏自主地开展。这种计划并不是现场执行的计划,而是置于头脑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指导的参考计划。而计划来源于观察,来源于分析和对幼儿的研究。在计划中特别是要关注和尊重个别差异,努力使每个幼儿都得到满足。2、教师要有将幼儿的需求、教育的要求体现在游戏环境的创造之中的能力。玩具和材料对幼儿来说是玩伴,是凸现游戏的目标和重要工具。但对教育者来说它是教科书、是玩具。游戏的内容选择、玩具材料要尽可能贴近儿童的生活经验,并是他们感性趣的和有趣的。这些材料的内容、操作方式既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具一定的挑战性。游戏材料要能引发幼儿游戏的动机和兴趣,引起他们动手动脑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3、幼儿永远欢迎教师以玩伴身份参加他们的游戏,在游戏中和他们处于平等的地位。要警惕那种以教育者、指挥者、主导者自居的思想和做法。调查研究证明教师对游戏控制与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并不成正比。当教师成为游戏的主导者时,孩子的游戏行为往往被迫中断。所以教师应带一颗童心去参加游戏,尊重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权,和他们共同分享游戏中的快乐。这种分享不仅在游戏过程中而且应延伸到游戏结束或游戏之外,大家用不同的方式交流讨论甚至解决问题,教师要巧妙地将分享中有价值的内容升华,潜移默化地深入到幼儿的心灵中去。4、教师应学会对游戏作出评价。这种评价不是指游戏结束时的讲评,而是指对幼儿游戏行为表现作分析、研究,以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状况;对幼儿游戏作出评价,以便于对游戏指导作出计划,

进一步促进游戏的发展,促进幼儿的发展;对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指导工作作出的自我评价,以便改善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游戏指导的工作,进一步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50、什么是自主性游戏?

答:是指儿童对游戏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包含儿童对游戏活动的决定权和参与权。自主性游戏包含所有游戏。

51、自主性游戏的特征有哪些?

答:1、游戏计划的生成性;2、游戏环境的多样性;3、教师角色的多重性;4、游戏机会的均等性。

52、开展自主性游戏需要处理好哪几方面的关系?

答:1、自由与规则的关系;2、自主与指导的关系;3、愉悦与教育的关系;4、材料提供与儿童需要满足的关系。

53、自主性游戏的指导有哪些环节?

答:1、计划游戏、准备游戏的经验;2、观察游戏,了解游戏进展情况;3、参与游戏,促进游戏发展;4、讲评游戏,分享游戏体验。

54、多元智能包括哪八个方面的内容?

答:1、语言智能—是指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作家、诗人、记者、演说家、新闻播音员等都显示出高度的语言智能。2、逻辑-数学智能—是指人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科学家、数学家、会计师、工程师和电脑程序设计师都显示出很强的逻辑-数学智能。3、空间智能—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如航海家、飞行员、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所表现的能力。空间智能使人能够知觉到外在和内在的图像,能够重视、转变或修饰心理图像,不但能够使自己在空间自由驰骋,能有效地调整物体的空间位置,还能创造或解释图形信息。4、身体-运动智能—是指人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和手艺人都是这方面的例证。在西方社会,动作技能不如认知技能那样受人重视,然而,善于支配自己身体的能力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也是取得其社会声望的重要特征。5、音乐智能—是指人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的能力。具有这种智能的人包括作曲家、指挥家、乐师、音乐评论家、制造乐器者和善于领悟音乐的听众。6、人际关系技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能力。成功的教师、社会工作者、演员或政治家就是取好的例证。由于近来西方文化已经开始认识到心智与身体间的联系,所以也必然开始重视精通人际交往行为的重要价值。7、自我认识智能—是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计划和导引自己人生。神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就是拥有高度的自我认识智能的典型例证。8、自然观察者智能—是指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学有专长的自然观察者包括农夫、植物学家、猎人、生态学家和庭园设计师。

5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的“教育四大支柱”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四方面的内容?

答: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①学会认知,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唤起好奇心,使学习者乐于理解、认识和发现,体验学习的快乐,更好地了解所处的环境,激发批判精神,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辨别是非。②学会做事,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工作即“做事”的能力,不仅是实际动手能力,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社会行为、集体合作态度、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矛盾的能力,以及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因此,学会做事的含义在很大程度上与处理信息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密切相关。③学会共同生活的重点是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其途径是本着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及平等价值的精神,在开展共同项目和学习处理冲突的过程中增进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其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发现他人,二是从事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的活动。教育的使命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元

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的人间具有相似又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从幼儿开始,学校(幼儿园)就应抓住各种机会来进行这种双重教育,正规教育应在其中留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向儿童和青年传授这类合作项目;要从幼儿开始,就在体育或文化中,以及通过参加居住区的翻新、帮助处境最不利的人、参加人道主义行动及两代人之间相互帮助等社会活动。

④学会生存,在今天意味着学会发展自己,因为生存不仅是“活着”,而且是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着,因此需要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

56、什么是专业意识?幼儿教师的专业意识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即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的理性认识。幼儿教师的专业意识可表现在三个方面:1、能意识到幼儿教育工作是一种承担着重要社会责任的专业性职业,从而能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并以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专业独特性而自豪。2、具备专业素养和专业行为准则,并在自己的工作中表现出来。专业素养表现为对幼教事业的信念、理想和职业道德,能有效地运用关于幼儿发展的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读懂、看透”幼儿的内心世界并与他们积极地互动,能为他们的发展和权利的实现创设最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等。3、以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准作为自己的努力的目标,规划自身的成长的方向。

57、什么是教师预设型课程?

答:是指由教师发起的教育活动,强调教师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学习需要以及已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教育活动并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活动。

58、什么是幼儿生成型课程?

答:是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活动,教师为幼儿提供自主活动的时间、空间、活动材料、设施以及心理氛围,在活动过程中,关注、支持、引导幼儿的主动探索和交往,满足幼儿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

59、教师写好教育随笔应注意些什么?

答:教师要写好教育随笔,首先应充分认识写好教育随笔的重要性,其次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应明白教育教学与写好教育随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为只有经常写,才容易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与欠缺,才能对各种纷繁的教育教学现象、问题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理性思考。经常认真写随笔,可以使教师时时留心有关教育教学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去研究和分析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教育案例,能自觉地、创造性地把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学成果、经验运用到工作中,使自己的工作不断地有新的起色和突破。2、随笔应有感而写。教师在定随笔时只要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哪怕是点滴体会也比东摘西抄的东西有价值。教师要写出真情实感,必须要做一个有心人,从幼儿生活琐事到活动组织过程,从幼儿园教育到幼儿家庭教育,教师都应注意观察、分析,不断地拓展教育随笔的内容。3、教育随笔要为用而写。教师要对自己做的事,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更新转变观念,把新知识、新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这是写随笔的最终目的。

60、什么是幼儿的主体性?

答: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参与活动中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特征和属性。包括整体性、独特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五方面的内容。

61、幼儿教师的主体性发展对发挥幼儿主体性有何影响?

答:幼儿教育的主体性是通过她的一言一行,通过她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式来影响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主体性的教师会培养出有主体性的幼儿。教师一旦缺乏主体性,只是把自己看成知识的传递者,教学任务的执行

者,那么幼儿必然会成为知识的接受者,从而丧失其主体性。幼儿教师的主体性发挥受其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教师的教育观、人格修养影响到她对幼儿的看法,对幼儿教育的看法。教师运用教育方法和手段的能力也影响到幼儿主体性的发展。当一个教师树立了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之后,才能把幼儿看作是具有独立个性的、充满无限潜能,并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中的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平等对待幼儿、尊重幼儿、爱护幼儿,创设一种有利于发挥幼儿主体性的民主、和谐的氛围。

62、为什么说幼儿教育活动的民主化、个性化是幼儿主体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答:幼儿的主体性易受环境的影响,因而我们必须为其提供一个丰富有序的物质环境,同时还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幼儿教育民主化不仅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也指幼儿之间关系的民主化。师生关系民主化要求教师在教育中尊重幼儿,把幼儿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将幼儿作为享受充分生存权、发展权的人来看待。幼儿与教师应处于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幼儿之间关系的民主化,主要指幼儿与同伴交往时应学会理解同伴的话,了解同伴的需要,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尊重同伴。幼儿之间的民主化有益于他们之间的互动,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去造就一个和谐的精神环境。另外,要培养、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就必须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处在幼儿期的儿童,其生理、心理的发展已显示出极大的差异,个性心理特征正逐步形成,幼儿教育应适应幼儿的个性特点,从每个幼儿的实际出发,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幼儿园活动除了采取集体教育活动外,还应多开展分组活动,自由活动,个别活动等形式,让幼儿个性得以充分展现,从而使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63、什么是幼儿主体性教育?

答:是一种以发展幼儿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取向的教育活动。

64、幼儿的主体性品质包括哪些?

答:独立性(自信、自立、自制、自尊等)、主动性(好奇、好问、兴趣、需要、主动参与、适应社会)、创造性(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想象创造)。

65、主体性教育对幼儿教师有哪些要求?

答:首先,教育要具有主体性教育的理念。这种主体性教育理念体现于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元认知(元认知是指主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识,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和自我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认知活动,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是充分发挥自己主体性的表现。其次,教师要具有民主性教育教学和发现问题情意教学策略。民主教学的核心在于创设自由有序的教育教学情境,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仅仅是“促进者”的作用。具体讲就是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帮助幼儿主动探索与构建;创设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实现相互的移情,促进幼儿学会互尊互爱,共同生活。情意教学是对人的精神方面的本质力量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它借助于情意的力量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在操作层面上强调让幼儿在感受中体验,通过感受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体验,通过活动深化其体验强调在直接经验中获得了解,从而达到对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深切感受与主动适应;强调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教育之美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手段美、教育活动美、教育产品美。综上所述,幼儿教师的主体教育理念与行为的反思与实践是构建其主体性的关键,也是基本要求。

66、什么是分组教学?

答:就是根据教学或学习的需要,把全班幼儿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组,在根据各小组的特点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67、分组教学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答:1、肯定幼儿的能力和个体差异。2、尊重幼儿的自身发展需要。3、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内容。4、注重师生互动频率。5、幼儿具有良好的自我感受。分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68、分组教学的分组形式有哪些?

答:1、按学习速度分组。2、按实际水平分组。3、按学习风格分组。4、按个体能力分组等。

69、分组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1、教师要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准确分组。2、教师要巧妙对幼儿交待分组情况。3、分组不能一成不变。4、正确处理分组教学与集体教学、个体教学的关系。

70、什么是园本课程?

答:园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园长、教师、课程专家、幼儿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幼儿园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活动。

71、进行园本课程开发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1、明确而独特的办园宗旨和教育哲学思想。2、民主、开放和科学的幼儿园管理。3、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4、提供有效的监督和服务机构。

72、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是什么?

答:1、以和谐发展为前提,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2、发挥教师和幼儿的双主体作用。3、重视潜在课程的影响。4、避免流于形式,避免增加教师和幼儿的负担。5、强调游戏,注重活动。

73、什么是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

答: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是指在设计、组织、实施幼儿园课程时,要把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幼儿的感性经验联系起来,使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获得身体、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和谐发展。

74、为什么幼儿园课程要趋向生活化?(答题要点)

答:1、幼儿园课程特定对象的发展特点、学习特点要求幼儿园课程生活化。2、幼儿园课程的浅显性要求幼儿园课程生活化。3、幼儿园课程实施途径的活动化要求幼儿园课程生活化。4、幼儿园课程结构的整体性要求幼儿园课程生活化。

75、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答题要点)

答:1、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和事件组织、编排课程。2、使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生活化。指教师设计、组织、安排的教育活动应更多地带有生活的色彩,使幼儿在学习、活动时感到轻松、自然、亲切和温暖,不觉得与他的生活相隔太远,也不觉得是一种负担。但是,教育活动的生活化并不是要把幼儿园教育活动与幼儿日常生活等同起来,而是要加强教育活动与生活活动的联系。3、使幼儿的生活活动教育化。是指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保教人员及时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通过生活的条理化帮助幼儿梳理已获得了零散的、片断的生活经验,并使之系统化、整体化。

76、现代优秀幼儿教师认定的八条标准是什么?

答:1、是否在课程中考虑到培养幼儿的自我认识和自信心;2、是否善于互动、课程中能针对幼儿的需求来设计;3、是否在计划和安排上有弹性;4、是否在处理幼儿问题时有自然而良好的判断;5、对幼儿思维过程感兴趣的程度是否高于要求反应的准确性;6、是否个别观察和与幼儿个别互动;7、是否有培养幼儿彼此互动的能力;8、是否能协助幼儿对活动进行反思。

77、现代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能有哪些?

答:1、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能力;2、制定计划与实施计划的能力(活动目标要有针对性、整体性、随机性;活动内容应根据教育目的与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有顺序地选编;活动组织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需要,灵活地选用各种形式、手段,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活动。)3、创设环境与利用环境的能力;4、管理生活与保健工作的能力;5、做好家长工作和社区工作的能力;6、学习的研究的能力。

78、怎样写幼儿活动观察记录?

答:1、要根据记录的目的来选择记录的手段和方法。但是,所有的记录所呈现的只是局部的发现与主观的诠释,并且不同记录方法与工具的使用会使记录产生各种偏差。因此,教师在记录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选用几种方式同时进行记录,例如摄影与文字、录音与摄影等,使记录能较全面、完整、原始地反映幼儿的情况。2、记录应尽可能地详细,可以将幼儿怎么说、对谁说(看着谁说)、什么前提下说、为什么说、说时的动作或表情等都作忠实的原始性记录,不添加教师任何的主观臆想。3、有时可以采用随机式记录,这主要是记录在任何场合中注意到个体儿童行为,通常运用在对一个幼儿变化的观察上。4、对记录的解释要谨慎,在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对幼儿进行记录的基础上,还应与其他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以求准确地解释这些记录的内容。5、记录内容反映了幼儿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果,因此,记录内容可以各种方式进行展示,让教师、幼儿、家长和社区都能分享。

79、幼儿教师在观察和记录时应注意些什么?

答: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幼儿同样一个行为表现,在具有不同观念的教师眼里,会有截然不同的解释。2、要有明确的记录目的和记录重点。是全面记录幼儿的发展水平,还是记录幼儿某一方面的发展;是记录个别幼儿的活动,还是记录一组幼儿的表现和互动情况,都要在记录之前确定。除此之外,对教师的自身教育行为的记录,有时也是重要的记录内容。3、在记录幼儿行为的同时,也应记录他们所处的情境。一个幼儿的行为之所以发生,其前提是什么,幼儿的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等等。

80、儿童的学习类型是如何划分的?

答:对儿童学习类型的划分,应该以儿童学习本身的特点为依据,进行多角度分析。根据学习活动中主要感官的运用,可将儿童的学习活动分为观察学习、操作学习、倾听学习;根据学习的内容,可将儿童的学习活动分为两维学习和三维学习;根据学习空间,可以将儿童的学习分为室内学习和户外学习;根据学习过程中儿童对学习材料的运用与安排,可以将儿童的学习分为同时学习和继时(历时)学习;根据学习过程 中儿童与他人关系,可以将儿童的学习分为交往学习、模仿学习、合作学习、冲突学习等等。

81、幼儿创造力的本质特征有哪些?(答题要点)

答:1、幼儿创造力的自发性强,表现范围广泛。2。幼儿的创造力体现儿童自我满足的需要。3。幼儿的创造力是比较单纯的。4、幼儿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想象。

82、什么是创造性教育?

答:是指引导学生学习和研究发明创造的规律和创造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

83、怎样理解幼儿的创造教育?

答:创造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造素质。幼儿正处于创造能力开发、培养的关键期,幼儿的创造是为成年后的创造做准备的,幼儿的创造教育是为适应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的。因此,幼儿的创造教育可以这样理解: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通过创造性地组织幼儿教育活动,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培养幼儿的创造素质,为造就创造性人才奠定基础的教育。幼儿创造教育要突出它的“基础性”,就是幼儿的创造素质,包括:创造意识,使幼儿想创造;创造精神,使幼儿敢于创造;创造思维,主要包括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创造个性,即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富于挑战等等。

84、家园合作的内涵是什么?

答:所谓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与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在家园合作中,幼儿园应该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幼儿园是专业的教育机构,幼儿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幼儿园理应比家庭更能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和目的性。

85、家园合作应注意些什么?

答:1、家园合作是一种双向互动活动,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一方面,幼儿园视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认真考虑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发动家长为幼儿园教育提供教育资源,并对家长的教养方式和与幼儿园合作的方法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家长要向幼儿园提出自己对教育孩子的看法,对幼儿园为孩子提供的一切作出反应。2、家园合作要考虑幼儿园和家庭双方的需求,但家园合作围绕的核心是儿童,他们是幼儿园和家庭服务的共同对象,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家园合作追求的最终目标。3、家园合作需要合作双方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它包括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责任感,对幼儿园乃至整个教育的信任与支持,也包括教师对家长的热情接纳和对家长参与的信心。

86、试分析儿童为什么喜欢卡通片?(答题要点)

答:幼儿喜爱卡通片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1、画面色彩鲜明,快速变化、人物造型活泼、可爱、有趣;对白轻松幽默风趣;情节的演进也是按儿童思维的逻辑发展的。2、卡通人物富有个性,敢做敢为,千变万化,神通广大,是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3、故事情节充满丰富大胆的想象力,令人叹为观止,使幼儿内心想成为无所不能的超人的梦想得以实现。4、富有童趣。卡通片幽默风趣,给幼儿带来轻松感。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经常处于被家长、教师教育的状态中,而在卡通片中,他们的心灵等到了解放。5、大量的高科技知识及设备令他们大开眼界,具有无限的威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引发了无穷的幻想。

87、一般情况下,引起幼儿哭闹的原因有哪些?

答: 1、环境变化引起幼儿哭闹;2、受委屈,情绪压抑引起幼儿哭闹;3、身体不适和疾病引起幼儿哭闹;4、过度敏感的幼儿容易情绪不安;5、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哭闹。

88、为什么说师幼互动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和前提?

答:在师幼互动中,教师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这样教师才能在实际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主体发展,关注幼儿的情感需要。同时,教师对幼儿的影响和作用只有通过幼儿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可能真正对幼儿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处理好教师和幼儿在师幼互动中主动的、相互作用的主体间关系,摒弃以往教师主要影响和控制幼儿的被动关系,无疑是实现利用师幼互动积极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和前提。

89、什么是延伸?

答:延伸就是与特定目标直接相关的“正式活动”以外的一切活动,延伸有不同的类型和作用。延伸的类型可按照延伸的时间和空间特性来划分的,有前延伸、后延伸和外延伸。这里的前和后是相对的,即本次活动的前延伸是上次活动

的后延伸。同样,本次活动的后延伸是下次活动的前延伸。外延伸是指幼儿园以外的与活动目标直接相关的活动,如教师给家长们推荐的“亲子游戏”、“请家长帮忙”等。

90、延伸的作用有哪些?

答:复习和巩固是所有延伸活动的共同作用,个别差异和先行组织是后延伸和外延伸所特有的作用。这里的个别差异作用是指后延伸活动中安排了不同难度的内容,以便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能够选择适宜难度的内容,体现着目标教育中的个别差异原则。先行组织主要是指在教学之前就呈现有关教学内容的指导材料,以易化学生学习新内容。这里延伸作用中的先行组织就是指延伸活动中包含着与下一次教育活动内容直接相关的(部分)内容。

91、幼儿发展性评价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2、以教师为评价主体,评价对象是每个教师所在班的幼儿;非标准化测验;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情景中通过系统的观察获得幼儿发展的有关事实材料。

92、发展性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答:1、自然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从而获得幼儿发展信息的方法。主要特点:不对幼儿的行为进行人为干预和控制,教师与幼儿都处于自然状态下,因此能观察到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最真实、最同典型、最一般的行为。

2、情景观察法:是在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目的的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将幼儿置于现实生活场景类似的情景中,由评价者观察在该特定情景中幼儿的行为。优点:一是可以在一次活动中集中地获得大量信息,二是既可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保证观察的效果,又可保持情景的自然和真实性,易于观察到幼儿的自然表现;三是方法比较简便,完全可以和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结合起来,经常使用。

3、谈话法:是通过与幼儿面对面的交谈搜集评价信息的方法。运用此方法需要教师对谈话内容进行记录,然后对谈话记录进行分析。谈话法常用于搜集有关幼儿动机、态度、自我认识等方面的信息。

4、问卷调查法:是评价者根据评价目的,向被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调查表,广泛搜集幼儿发展信息的一种方法。在幼儿发展评价中使用问卷调查法的目的主要是向家长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93、幼儿发展评价中健康与动作发展评价包括哪几方面?

答:包括走、跑、跳、平衡、拍球、画、剪、折、穿珠子等。

94、幼儿发展评价中认知与语言发展评价包括哪几方面?

答:空间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及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幼儿对上下、左右、前后等物体之间关系的知觉都是空间知觉)、时间知觉(是指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知觉的发展对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以及习惯的养成也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幼儿逐渐形成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形状知觉(是指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组合关系的知觉。在整个幼儿期,儿童将逐渐学会识别基本的几何图形,并能正确地掌握其名称。)、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过程。幼儿观察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系统性、概括性以及方法的不断完善等方面)、分类(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过程。分类能力的发展趋势是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如“可以吃的”等进行分类,最后,能根据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多个判断推演出另一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数概念(包括一是对数序的掌握;二是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即可以手口一致地点数物品,然后说出总数;三是掌握数的组成,这是形成数概念的关键,借助实物进行数的分解和组合,能进行简单的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守恒(是指儿童

概念的稳定性。如,当一定数量—长度、面积、体积等的物体在外形或空间位置改变而其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儿童不受表面无关因素变化的干扰,仍能确认其数量的不变性。)。季节、动物、植物、社会角色、音乐、美术、词汇、讲述(是指幼儿能独立地、清楚地、连贯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意思。)回答问题(是指幼儿能针对他人所提出的问题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理解文学作品(包括理解作品的内容、情节、寓意和主题思想等。)、阅读(包括非文字和文字阅读)。

95、幼儿发展评价中品德与社会性发展评价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自我认识(是指主体对作为客体的“我”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认知)、自信心(是人对自己力量的认识与充分估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信心)、独立性(是指不受他人影响,不随波逐流,根据自己的认识与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执行决定。)、坚持性(是指不怕挫折与失败,勇于克服困难,坚持达到目的的意志品质。坚持性不仅指对行为的控制,也包括对心理活动的调节。)、好胜心(是指人做事时力求取得成功,并对取得的好成绩而愉快的一种情绪体验)、表达与控制情绪(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及其体验,即机体受到外界刺激时,与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而产生的暂时性的、较剧烈的态度体验。)、爱周围人(是指幼儿对生活中熟悉的和亲近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关心、尊重等情感,是幼儿道德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爱集体(是指幼儿的集体主义情感。)、礼貌、诚实、合作、遵守规则、与教师交往、与小朋友交往、与客人交往、解决冲突(是指幼儿对人际交往,特别是同伴交往中出现的矛盾的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与能力。)

(1)我国幼儿教师的基本权利包括:①进行保育教育活动,开展保育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②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③指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幼儿成长发展的权利;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的权利;⑤参与幼儿园民主管理的权利;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2)我国幼儿教师的义务是:①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幼儿园保教计划,履行聘约,完成工作任务;③按国家规定的保教目标,组织、带领幼儿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幼儿的行为或其他侵犯幼儿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相关文章

  • 为了幼儿的快乐与发展
  • 为了幼儿的快乐与发展 在推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过程中,北京确立了贯彻<纲要>的总体思路:"求真务实,努力营造民主开放的研究和学习氛围,形成有助于学前教育事业全面 ...查看


  • 指南与刚要的关系
  • 为什么叫"学习与发展指南" "学习"与"发展"的关系 <指南>既引导幼儿的学习,也同时引导幼儿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发展的结果.这样,<指南>成为幼儿学习与发展 ...查看


  • 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与园本课程开发的关系
  • 摘 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颁布,对幼儿园课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给当前幼儿园的课程理念带来了重新的思考,同时也为各地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依据.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 ...查看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选填空题
  • 1.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幼儿园教育的内部原则是:幼儿园教育应做到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 ...查看


  • 外国幼儿教育纲要对我国的启示
  • <学前教育研究>1998年第4期(总第70期)●幼教论坛 外国幼儿教育纲要对我国的启示 沈晓敏 编者按: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幼儿教育在多样化的发展中进一步提高质量,我国一些地区正在着手制定面向21世纪的幼儿园课程标准或称幼儿 ...查看


  • 快乐与发展
  • "快乐"和"发展"是落实规程精神所追求的两个核心价值.落实纲要,实施快乐与发展的教育,就要关注和爱护幼儿的天性,促进幼儿的本能和个性的健康发展.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发展,是我们对幼儿.对幼儿教 ...查看


  • 园本课程的开发论文
  • 园本课程的开发对幼儿教师职业 发展的作用 姓 名 成小花 专 业 学前教育 学 号 [1**********]83 园本课程的开发对幼儿教师职业 发展的作用 [内容摘要]园本课程开发作为幼儿教师的一种行动研究,是以园所为课程开发的基地,以园 ...查看


  • 幼儿园工作计划:2018年新学期幼儿园保教工作计划
  • 上学期的教研工作在园长的正确引领下,教师的积极配合下,稳定发展,保教工作已基本步入正轨,在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特别是电化教育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多次受到区领导的好评.但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与现 ...查看


  • 关于编制[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10点建议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实施,我省正在按照中央部署,编制<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我省〈教育规划纲要〉),这对于我省未来10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具 ...查看


  • 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幼儿园指导创造了优质的幼儿教育,成为摆事在我国的幼教工作者面前的新生活.<纲要> 集中体现了对幼儿的教育的指导.因此它的实施将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