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在众多出色的古诗人、词人中,我喜欢李清照,因为她是一个女子,因为她是一个是一个才女。也许因为我也是一个女子,我会更加偏爱女性,喜欢她既有巾帼之贤淑,更兼有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知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生于宋朝一个书香名门之家,早期生活优裕,因为家里藏书甚富,所以她从小就收到良好的教育,后来她的父亲进京作官,她更加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事物,当时的北宋统治阶级的享乐之风盛行,东京表面仍极其繁荣,所以就算她只是一个女子,但是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即使不能想男子一样全面的接触社会,也能经常欣赏各种街头文艺,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嬉戏于各种湖泊、园林,这一切都陶冶了她的性情。所以,她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地能力,说明了她曾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是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18岁时,她和太学生赵明诚结为连理,两人情投意合,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的生活 。
正如,初婚时期她写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荷已残,香已消,清秋带来薄薄的凉意已冷了竹席。轻轻下薄纱罗裙,独自泛舟。仰头凝望远天,在那白云舒卷处,一排排大雁往南飞,是
谁家吧锦书寄回呢?月色皎洁怡人,晒满了的却是西边独倚的亭楼。花,顾自飘零;水,顾自东流,谁懂得这一种相思是相隔两地的忧愁。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这首词写的是词人与丈夫新婚后的离别,表现了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其实在《一剪梅》中可以看得到词人对自然深厚的描摹的能力以及对爱情的“毫无顾忌”。其中“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有些词词评家或称此句为“呑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或赞赏其“精秀特绝.“红藕香残”写得是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得则是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的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全句清丽,意象蕴藉,不仅仅画出四周的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然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语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
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尾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
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在后期,金兵入侵,李清照南渡,写得甚为伤感:国破家亡,丈夫后来的背弃,下一任丈夫的欺骗。后期的作品多为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在众多出色的古诗人、词人中,我喜欢李清照,因为她是一个女子,因为她是一个是一个才女。也许因为我也是一个女子,我会更加偏爱女性,喜欢她既有巾帼之贤淑,更兼有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知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生于宋朝一个书香名门之家,早期生活优裕,因为家里藏书甚富,所以她从小就收到良好的教育,后来她的父亲进京作官,她更加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事物,当时的北宋统治阶级的享乐之风盛行,东京表面仍极其繁荣,所以就算她只是一个女子,但是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即使不能想男子一样全面的接触社会,也能经常欣赏各种街头文艺,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嬉戏于各种湖泊、园林,这一切都陶冶了她的性情。所以,她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的自然地能力,说明了她曾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是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18岁时,她和太学生赵明诚结为连理,两人情投意合,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的生活 。
正如,初婚时期她写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荷已残,香已消,清秋带来薄薄的凉意已冷了竹席。轻轻下薄纱罗裙,独自泛舟。仰头凝望远天,在那白云舒卷处,一排排大雁往南飞,是
谁家吧锦书寄回呢?月色皎洁怡人,晒满了的却是西边独倚的亭楼。花,顾自飘零;水,顾自东流,谁懂得这一种相思是相隔两地的忧愁。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这首词写的是词人与丈夫新婚后的离别,表现了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其实在《一剪梅》中可以看得到词人对自然深厚的描摹的能力以及对爱情的“毫无顾忌”。其中“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有些词词评家或称此句为“呑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或赞赏其“精秀特绝.“红藕香残”写得是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得则是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的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全句清丽,意象蕴藉,不仅仅画出四周的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然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语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
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尾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
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在后期,金兵入侵,李清照南渡,写得甚为伤感:国破家亡,丈夫后来的背弃,下一任丈夫的欺骗。后期的作品多为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后人认为她的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