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如认字

  林西莉的《汉字王国》、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唐诺给你讲述《文字的故事》、蒋勋谈《汉字书法之美》,几本饶有趣味的书都围绕着古老的汉字展开,说文解字、咬文嚼字、识图习字、习文赏字。

  

  你认得几个字?当你翻开书,赫然看到字里行间密布着“璺”、“�戟”、“蚁绿”甚至“辨”、“各”等文字时,确定能准确读出它们的发音并领会其意吗?也许,有难度。

  去年,当各路语言学家正饶有兴味地酝酿实施汉字整形的使命时,各种拿“字”做文章的“文字流”早已袭来。这不是指逆风而上的网络造字运动,毕竟�、(开火)、�、(只要)、�、(功夫)、�、�、忌等还不好说算“文字”。我们要说的,是近两年内地陆续出版的几本与文字有关的书:瑞典的林西莉用了8年时间来给大家讲“汉字原体字”,台湾的张大春信手列出89个字教你识字,“职业读书人”唐诺像房龙那样给你讲述《文字的故事》,美学家蒋勋从“上”、“大”、“人”谈起汉字书法之美。虽形式不同,但都围绕古老的文字(汉字),说文解字、咬文嚼字、识图习字、碑帖赏字,暂称“字书”。

  

  张大春用文化脉络来“教”你识字

  

  张大春的儿子张口就说,长大要做一个“达人”――这个由台剧、日剧刮到内地论坛的词似乎太熟悉不过_了。张大春借与孩子交流之口引出“达人”一词最早源自中国,《左传・昭公七年》中:“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相比“社交达人”、“灌水达人”、“音乐达人”,原意则是相对于圣人的人,能够通明圣人之道的人。

  这本《认得几个字》并不像一本一目了然的“字书”,倒像一部“聆听孩子”或“和孩子彼此聆听”的散文小品集,89篇独立的小短文源自89个字。看似是在教识字,实则是在讲文化。

  “追溯汉字的本源,绝非一味拘泥于字的读音、解释和用法,关键要从字的构成发展去追溯文化脉络。《认得几个字》不单单是在教字,更是以汉字建立孩子们和世界之间的深入联系。”张大春的解释让很多看过书的成人同样领悟到,文字的工具属性已经淡化了其原本承载的太多意义了。信息化的“写字”方式让更多人习惯了“无感地识字”,下意识的口头禅也包围、侵蚀着我们的语言习惯甚至书写表达。梁文道曾以这本书评价张大春,“他在拯救汉语”。

  在张大春看来,文字和人_样,都会经历生老病死。文字的生命感恰是识字、悟字的关键,被使用越多,文字便活得越旺盛,长久不用就像“老掉的字”或“死了的字”,有些惯常俗语又能使“老字”死而复生,也有的文字在生命传承里“越用越小”。有的字因为生命太短,并在特殊地域缺乏土壤竟然阴差阳错为他字凭空造意,比如寿命还不到1000年的“哏”字,在北方方言中已经被相声中的“捧哏”、“逗眼”约定俗成为“有趣、滑稽和笑点”,但在台湾地区却因认知缺失,导致“讹字自冒为假借”,把略微谐音的“梗”字催生出“好笑、可笑’之意。

  “重要的真不是会读、会看,还是理清文化脉络。打破砂锅一样对文字追根溯源,才能让汉字不断活化,扎根生活。”张大春说。

  

  唐诺 用故事讲汉字

  

  唐诺说《文字的故事》是他多年研读《说文解字》未能过瘾,才钻进甲骨文、金文世界去冒险。

  不过,《文字的故事》确实比《说文解字》过瘾。杨照用“惊艳”一词描述了唐诺在书中传递出的情绪,未读此书者很难想象这个口感、视觉和遐想性都很美妙的词,会和甲骨文相互捆绑。

  全书第一个部分,唐诺还像一个痴迷文字起源的学者,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摸索着最初的发展轨迹。到了第二部分,他俨然已经变成个推理小说家,在古老的字组群里肆意编织故事。

  比如,“最本雅明的字”。“如果注定流落荒岛或明天就是末日你只能带一个甲骨字,我想我会带上这个乍看起来怪怪的字,一个大眼睛置放于行道通衢的十字路口,东张西望,一个漫步的字。”他借“心智世界的游手好闲者本雅明”来谈汉字的“观看”。

  又如,“低贱的字和一页完整的性爱生产图示”。从日本大阪的一条街道说起,揭露文字生出贵贱和阶级的恶习,进而发现古人原始的生殖崇拜。

  而“可怕的字”就像《百年孤独》里的梅尔奎德斯,总是带来惊异、恐慌和想象。“醢”字领军,带出一系列杀戮酷刑之字。“奇怪的字”则带出各种与尾巴有关的人或动物。“死去的字”,以28个有关马的文字,引出28匹美丽的马的死亡方式,意味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权力的转移。

  有人说,唐诺有着建构一套文字体系的野心。他却又套用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那句话,“世界太新,很多事物还没有名字,必须伸手指去指”。

  

  林西莉认识一个字便是认识一段文明史

  

  相比之下,瑞典人林西莉“伸手去指”汉字的时间更早,讲故事的方式也更像一个西方视角的深入关照。《汉字王国》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就写好了,那是上世纪60年代曾留学北京大学的林西莉,8年时间酝酿的一本“字书”,最初是写给“老外们”看的。当时,《汉字王国》在瑞典一问世,便引起轰动,随后被翻译成英、法、德、挪威、芬兰等国的文字,发行量高达85万册。直到2006年中国大陆出版,我们才看到这位瑞典学者图文并茂讲述的,中国人最熟悉的甲骨文、古体字、原体字。人的身体、山与水、农耕和家畜、车与船、酒和器皿、麻与丝、竹与树、书籍与乐器……林西莉像一个艺术史家而非古代史学者,对每个字都从巧妙的角度刨根问底地探讨。

  “中国文化有惊人的连续性。认识一个字便是认识一段文明史。这些书面语言的基本要素,就像化学周期表中的基本元素,反复出现在新的和引人入胜的结构中。”林西莉边研究汉字边讲故事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对繁体字的迷恋,甚至还曾在最初版本的序言中表示出对汉字简化的不满。她将繁体字称作原体字――原来的字体。相比张大春在《认得几个字》中,同样设置了近50个字的繁体字版,两人观点不谋而合。“文字的历史就是字被人类侵害的历史,因为人要求方便,要求沟通的愉快,这些字在人的蹂躏之下有种种变化,这时繁体字会带给我们丰富的讯息。”

  有趣的是,这些字书相继出版或创作的时候,恰好赶上2008年联合国取消繁体字为中文官方字体的谣传,只是几位作者都是兴趣所指“文字”历史的来龙去脉,并无心介入单纯的汉字繁简之争。

  

  蒋勋借书法审文字现代之美

  

  “字书”到了蒋勋这里,就变成了审美的客体。集美学家、小说家、诗人、画家多重身份于一身的蒋勋,读了十几年碑帖之后,用这本《汉字书法之美》切入书法这个古老话题,寻找逐渐遗忘的汉字记忆。

  蒋勋没有停留在王羲之的《兰亭序》、南朝碑刻《爨宝子》的审美中,他在书中走过一片片甲骨、石鼓、木牍、石刻碑拓、书画真迹,开始研究汉字演进到现代的“汉字美学”。“有趣的是,这本《汉字书法之美》是我学习了输入法后在电脑上打出来的,我便研究拼音输入法和汉字之间的关系。比如愁字,英文和法文里是某种读音,汉字里便看到秋天下面一个心,这几乎是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拼音打出来跟汉字截然不同,它不束缚于感动力。”蒋勋不排斥古老文字的现代方式呈现,“汉字五千年来,每个时代都在改变,从结绳记事到仓颉创字,汉字存活繁衍最重要的秘密是顺应时代在变的。当然会在岁月中流失很多意涵,也会被赋予新的生命元素。”

  对于“字体审美”,蒋勋同样有着独特的视角:“每一个字体其实有它的个性。因为线条有个性。比如仿宋体很秀气,细明体很端正,黑体字过于严肃。英文也有不同的输入法,但在字体表现上没有像汉字这么强,也许当下汉字面临一个非常有趣的审美条件。”

  比如,建筑和舞蹈。蒋勋认为,汉字(书法)帮我们走向建筑。在大多数东方建筑里,每块匾额、每副对联都直接地通过“字”让观者跟建筑发生关系。“这跟凡尔赛宫不同,中国的建筑如果建成之后没有汉字放进去等于人赤裸裸没有穿衣服。信代的公孙大娘舞剑刺激了张旭的狂草灵感,便最早把书法美学和舞蹈艺术互引。如今,林怀民的《行草》、《狂草》便都是从汉字发展出来用身体写字。“当你看到舞者把身体当成一支毛笔舒展狂草动作时,你会觉得五千多年前的汉字在另一种生命体上复活了。”

  林西莉的《汉字王国》、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唐诺给你讲述《文字的故事》、蒋勋谈《汉字书法之美》,几本饶有趣味的书都围绕着古老的汉字展开,说文解字、咬文嚼字、识图习字、习文赏字。

  

  你认得几个字?当你翻开书,赫然看到字里行间密布着“璺”、“�戟”、“蚁绿”甚至“辨”、“各”等文字时,确定能准确读出它们的发音并领会其意吗?也许,有难度。

  去年,当各路语言学家正饶有兴味地酝酿实施汉字整形的使命时,各种拿“字”做文章的“文字流”早已袭来。这不是指逆风而上的网络造字运动,毕竟�、(开火)、�、(只要)、�、(功夫)、�、�、忌等还不好说算“文字”。我们要说的,是近两年内地陆续出版的几本与文字有关的书:瑞典的林西莉用了8年时间来给大家讲“汉字原体字”,台湾的张大春信手列出89个字教你识字,“职业读书人”唐诺像房龙那样给你讲述《文字的故事》,美学家蒋勋从“上”、“大”、“人”谈起汉字书法之美。虽形式不同,但都围绕古老的文字(汉字),说文解字、咬文嚼字、识图习字、碑帖赏字,暂称“字书”。

  

  张大春用文化脉络来“教”你识字

  

  张大春的儿子张口就说,长大要做一个“达人”――这个由台剧、日剧刮到内地论坛的词似乎太熟悉不过_了。张大春借与孩子交流之口引出“达人”一词最早源自中国,《左传・昭公七年》中:“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相比“社交达人”、“灌水达人”、“音乐达人”,原意则是相对于圣人的人,能够通明圣人之道的人。

  这本《认得几个字》并不像一本一目了然的“字书”,倒像一部“聆听孩子”或“和孩子彼此聆听”的散文小品集,89篇独立的小短文源自89个字。看似是在教识字,实则是在讲文化。

  “追溯汉字的本源,绝非一味拘泥于字的读音、解释和用法,关键要从字的构成发展去追溯文化脉络。《认得几个字》不单单是在教字,更是以汉字建立孩子们和世界之间的深入联系。”张大春的解释让很多看过书的成人同样领悟到,文字的工具属性已经淡化了其原本承载的太多意义了。信息化的“写字”方式让更多人习惯了“无感地识字”,下意识的口头禅也包围、侵蚀着我们的语言习惯甚至书写表达。梁文道曾以这本书评价张大春,“他在拯救汉语”。

  在张大春看来,文字和人_样,都会经历生老病死。文字的生命感恰是识字、悟字的关键,被使用越多,文字便活得越旺盛,长久不用就像“老掉的字”或“死了的字”,有些惯常俗语又能使“老字”死而复生,也有的文字在生命传承里“越用越小”。有的字因为生命太短,并在特殊地域缺乏土壤竟然阴差阳错为他字凭空造意,比如寿命还不到1000年的“哏”字,在北方方言中已经被相声中的“捧哏”、“逗眼”约定俗成为“有趣、滑稽和笑点”,但在台湾地区却因认知缺失,导致“讹字自冒为假借”,把略微谐音的“梗”字催生出“好笑、可笑’之意。

  “重要的真不是会读、会看,还是理清文化脉络。打破砂锅一样对文字追根溯源,才能让汉字不断活化,扎根生活。”张大春说。

  

  唐诺 用故事讲汉字

  

  唐诺说《文字的故事》是他多年研读《说文解字》未能过瘾,才钻进甲骨文、金文世界去冒险。

  不过,《文字的故事》确实比《说文解字》过瘾。杨照用“惊艳”一词描述了唐诺在书中传递出的情绪,未读此书者很难想象这个口感、视觉和遐想性都很美妙的词,会和甲骨文相互捆绑。

  全书第一个部分,唐诺还像一个痴迷文字起源的学者,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摸索着最初的发展轨迹。到了第二部分,他俨然已经变成个推理小说家,在古老的字组群里肆意编织故事。

  比如,“最本雅明的字”。“如果注定流落荒岛或明天就是末日你只能带一个甲骨字,我想我会带上这个乍看起来怪怪的字,一个大眼睛置放于行道通衢的十字路口,东张西望,一个漫步的字。”他借“心智世界的游手好闲者本雅明”来谈汉字的“观看”。

  又如,“低贱的字和一页完整的性爱生产图示”。从日本大阪的一条街道说起,揭露文字生出贵贱和阶级的恶习,进而发现古人原始的生殖崇拜。

  而“可怕的字”就像《百年孤独》里的梅尔奎德斯,总是带来惊异、恐慌和想象。“醢”字领军,带出一系列杀戮酷刑之字。“奇怪的字”则带出各种与尾巴有关的人或动物。“死去的字”,以28个有关马的文字,引出28匹美丽的马的死亡方式,意味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与权力的转移。

  有人说,唐诺有着建构一套文字体系的野心。他却又套用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那句话,“世界太新,很多事物还没有名字,必须伸手指去指”。

  

  林西莉认识一个字便是认识一段文明史

  

  相比之下,瑞典人林西莉“伸手去指”汉字的时间更早,讲故事的方式也更像一个西方视角的深入关照。《汉字王国》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就写好了,那是上世纪60年代曾留学北京大学的林西莉,8年时间酝酿的一本“字书”,最初是写给“老外们”看的。当时,《汉字王国》在瑞典一问世,便引起轰动,随后被翻译成英、法、德、挪威、芬兰等国的文字,发行量高达85万册。直到2006年中国大陆出版,我们才看到这位瑞典学者图文并茂讲述的,中国人最熟悉的甲骨文、古体字、原体字。人的身体、山与水、农耕和家畜、车与船、酒和器皿、麻与丝、竹与树、书籍与乐器……林西莉像一个艺术史家而非古代史学者,对每个字都从巧妙的角度刨根问底地探讨。

  “中国文化有惊人的连续性。认识一个字便是认识一段文明史。这些书面语言的基本要素,就像化学周期表中的基本元素,反复出现在新的和引人入胜的结构中。”林西莉边研究汉字边讲故事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对繁体字的迷恋,甚至还曾在最初版本的序言中表示出对汉字简化的不满。她将繁体字称作原体字――原来的字体。相比张大春在《认得几个字》中,同样设置了近50个字的繁体字版,两人观点不谋而合。“文字的历史就是字被人类侵害的历史,因为人要求方便,要求沟通的愉快,这些字在人的蹂躏之下有种种变化,这时繁体字会带给我们丰富的讯息。”

  有趣的是,这些字书相继出版或创作的时候,恰好赶上2008年联合国取消繁体字为中文官方字体的谣传,只是几位作者都是兴趣所指“文字”历史的来龙去脉,并无心介入单纯的汉字繁简之争。

  

  蒋勋借书法审文字现代之美

  

  “字书”到了蒋勋这里,就变成了审美的客体。集美学家、小说家、诗人、画家多重身份于一身的蒋勋,读了十几年碑帖之后,用这本《汉字书法之美》切入书法这个古老话题,寻找逐渐遗忘的汉字记忆。

  蒋勋没有停留在王羲之的《兰亭序》、南朝碑刻《爨宝子》的审美中,他在书中走过一片片甲骨、石鼓、木牍、石刻碑拓、书画真迹,开始研究汉字演进到现代的“汉字美学”。“有趣的是,这本《汉字书法之美》是我学习了输入法后在电脑上打出来的,我便研究拼音输入法和汉字之间的关系。比如愁字,英文和法文里是某种读音,汉字里便看到秋天下面一个心,这几乎是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拼音打出来跟汉字截然不同,它不束缚于感动力。”蒋勋不排斥古老文字的现代方式呈现,“汉字五千年来,每个时代都在改变,从结绳记事到仓颉创字,汉字存活繁衍最重要的秘密是顺应时代在变的。当然会在岁月中流失很多意涵,也会被赋予新的生命元素。”

  对于“字体审美”,蒋勋同样有着独特的视角:“每一个字体其实有它的个性。因为线条有个性。比如仿宋体很秀气,细明体很端正,黑体字过于严肃。英文也有不同的输入法,但在字体表现上没有像汉字这么强,也许当下汉字面临一个非常有趣的审美条件。”

  比如,建筑和舞蹈。蒋勋认为,汉字(书法)帮我们走向建筑。在大多数东方建筑里,每块匾额、每副对联都直接地通过“字”让观者跟建筑发生关系。“这跟凡尔赛宫不同,中国的建筑如果建成之后没有汉字放进去等于人赤裸裸没有穿衣服。信代的公孙大娘舞剑刺激了张旭的狂草灵感,便最早把书法美学和舞蹈艺术互引。如今,林怀民的《行草》、《狂草》便都是从汉字发展出来用身体写字。“当你看到舞者把身体当成一支毛笔舒展狂草动作时,你会觉得五千多年前的汉字在另一种生命体上复活了。”


相关文章

  • 不恰当的亲子阅读不如不读!(附8条阅读建议)
  • 我们在做阅读推广.我们希望让更多的父母了解,亲子阅读所能带给孩子和家庭的一切. 这个工作,进行的时间越长.推广程度越深,我们越发现:一味地告诉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读绘本,如此简单.空泛进行理念推广是远远不够的. 理念层面的推广之外,同样也需要具 ...查看


  • 小学生读书演讲稿:我们爱读书,爱学习
  •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三(2)班的姜某某.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我们爱读书,爱学习>. 每天早晨,我们迎着朝阳来到了校园,阳光映红了我们的脸,我们坐在教室里,老师的声音就像一缕缕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灵.我们爱学 ...查看


  • 读书节的由来
  • 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出决议, 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这一天 各地的书店都悬挂出醒目的庆祝标志-一本打开的书, 中间是一颗心.巧合的是,4月23日也是英国著名作家塞万提斯. 莎士比亚. ...查看


  • 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教学论文
  • 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教学论文 小寨中心完小 张福燕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阶段六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00万字以上,可见课外阅读是新时期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一个 ...查看


  • 读书节征文稿
  • 题目:人生因读书而精彩 作者:罗 静 利 单位:石道乡初级中学 日期:2012年5月 人生因读书而精彩 一位哲人曾说过,人这一辈子离不开书. 我与书有缘,她相伴我23年,她让我此生不再寂寞. 七岁时,当我背起妈妈为我缝制的书包来到学校时,迎 ...查看


  • 识字与阅读
  • 识字与阅读 美国最新研究表明,学习阅读是儿童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因为那些在低年级阅读成绩不好的儿童,即使今后经过更多的教育,也不大可能赶上阅读技巧好的同学. 阅读是孩子们终身发展的基础.让5-8岁的孩子学会阅读,就为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乃至 ...查看


  • 学前班认字写字第一单元教案整理
  • 学前班上册海南版认字写字第一单元教学教案第一课 a o e单韵母 a总课时:3 第 1 课时教学目标: 1.知道学习汉语拼音能帮助识字和阅读,学习普通话.要学好汉语拼音. 2.学会 a o e 三个单韵母,认清形,读准音. 3.认识声调符号 ...查看


  • 读书心得体会:分享阅读心得体会
  • 或许是胎教的作用,琪琪的听故事习惯从还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了.每天晚上是我们母女固定的故事时间,这种习惯一直沿袭到现在.孩子大了我也深深体会到阅读,是一种能给孩子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他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享受 ...查看


  • [60″认字]甲骨文:写起来像'虫',可我真是人啊
  • 上期的答案是"女" 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猜对呢? "女"字象形的特征主要有两处,一处是环抱在胸前的双臂,一处是跪立时弯曲的膝盖和脚踝,这个字反映出殷商时期女性的多数姿态呈跪立双臂环抱胸前状,呈现恭敬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