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吧
“给镜子一缕阳光,它能映射出一片明净的天空;给心灵一缕阳光,它能映射出一个美丽的天堂。”而照亮孩子们心灵的阳光就是书籍,阅读就是语文学科的生命。《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直接的语文实践。古人提倡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用“兴趣”“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步入知识的殿堂。如何指导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阅读效果呢?
一、一切从学生出发,合理选择课外读物研究实验表明:当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时,他们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阅读,不觉得阅读是一种负担。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推荐引读:
首先,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在小学阶段,学生一般最喜欢读内容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书籍。这个时期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所以像《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成为几代人的钟爱。其次,课外读物要能适应孩子的时尚需求。前几年,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横扫童话世界,成为中国几千万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近两年,英国女士J·K ·罗琳的七本厚厚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园,每人都为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而陷入遐想之中。这种校园时尚、儿童时尚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再次,课外读物要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对于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他们更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狐狸列娜的故事》《爱的教育》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甚至迪斯尼的故事等。这些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照亮孩子的心扉,成为孩子的经典。
我们还可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上推荐的内容去引导学生选择。《语文课程标准》在规
定各学年段阅读量的同时,也特别推荐了一些
名家名篇,让学生去选择阅读,这些作品文质兼美,是学生课外读物中的美味佳肴。
二、指导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技能面对浩瀚的课外语文读物,小学生怎样才能高效地汲取营养、扩大知识面、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呢?这需要教师在阅读方法上予以适当的指导:
1. 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1)精读法。逐字逐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增强语言修养。
(2)略读法。翻看读物,首先看序文、目录、开头或结尾,浏览全文,力求迅速明确主要内容。
(3)速读法。即不发声,速读时可采用“扫视法”,培养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习惯。
(4)批注法。就是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随读随写,手脑并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 教会学生学会积累
要想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就要教会学生从书中汲取精华,学会积累。
(1)赏读成诵。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喜欢的文质兼美的短文、片段,读要出声、赏要入情,直至烂熟于心。
(2)做读书笔记。摘录优美、精彩的语句、片段,编写提纲,写读后感等,这种读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编辑手抄报。既有文字,又配插图,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使用这种方法,学生不仅会爱上读书,而且会爱读好书。
三、采取多种形式,维持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只要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不厌其烦地做。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兴趣的培养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1. 榜样引路。课堂上每逢有学生谈到课外的知识时,我总是要问问他:“你怎么知道的?”借机大加表扬该生,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在习作训练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习作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
110
此番举动常常使其他学生对读书产生心动。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杨振宁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对一个人成才的作用,产生一种“成才并不难,只要多读书”这样的认识,以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需求,从而打开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之门。每逢周三的阅读时间,我总是“身先士卒”,带上一本书坐在教室里静静地享受阅读的快乐,学生们也常常受我的感染,静下心来读起了书。
2. 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让他们体验到阅读的快感与成就感,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1)讲一讲。坚持每日5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故事,或讲一笑话,或背一古诗,或记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
悦,从而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听者在绘
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魅力。
(2)赛一赛。利用各节日、班会定期举办阅读汇报会,展示阅读成果。例如:朗诵比赛、成语故事会、最美的诗篇朗读、新书介绍、书虫评选、读书笔记展示等比赛活动。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及时地鼓励,并给予学生一定的物质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古人认为:“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今人说,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是的,我们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不是单调乏味。阅读就是改变一个人生命
宽度的重要途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籍是瞭望世界的窗口,书籍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淳县固城中心小学】
··
················
阅读
对小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特别是亲情教育,是语文学科的先天优势。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亲情教育呢?
一、品读文本,感受亲情,诱发情感文本就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载体,一个文本就是一个情感世界、生命世界。如在教学《陈毅探母》《爱如茉莉》这两篇文章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时应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品味至美亲情,使学生对父母、对家庭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
作为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验课文的情感,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饱含深情的朗读,能渲染情感的场景。“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让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感情
体验中。笔者在听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这
首诗歌时,先声情并茂地范读一遍,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读,教者先自己感悟诗歌的情感,让课堂笼罩在浓郁的充满母爱之情的氛围之中。在学生基本能读出诗歌的情感之后,便让学生谈首次住校离开母亲的感受,去理解诗歌的感情,去激起学生对母亲的思念,从而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走进文本,体验至爱亲情,融情生活“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文系统有利于实施各种隐性教育。优秀课文承载了本国民族和世界各地其他民族的百科知识、历史传统、人生体验、民族精神、人文道德等知识和文化的养料,有利于‘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
111
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吧
“给镜子一缕阳光,它能映射出一片明净的天空;给心灵一缕阳光,它能映射出一个美丽的天堂。”而照亮孩子们心灵的阳光就是书籍,阅读就是语文学科的生命。《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课外阅读是最经常、最直接的语文实践。古人提倡多读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用“兴趣”“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步入知识的殿堂。如何指导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阅读效果呢?
一、一切从学生出发,合理选择课外读物研究实验表明:当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时,他们总是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进行阅读,不觉得阅读是一种负担。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去推荐引读:
首先,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在小学阶段,学生一般最喜欢读内容紧张离奇、曲折有趣的书籍。这个时期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所以像《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等成为几代人的钟爱。其次,课外读物要能适应孩子的时尚需求。前几年,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横扫童话世界,成为中国几千万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近两年,英国女士J·K ·罗琳的七本厚厚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园,每人都为自己能有与哈利·波特同样的魔力而陷入遐想之中。这种校园时尚、儿童时尚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再次,课外读物要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阅读经典名著是课外阅读的最高境界,也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必须经历的一段生命历程。对于儿童而言,经典名著并不仅仅是中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他们更有自己的经典:《绿野仙踪》《狐狸列娜的故事》《爱的教育》以及安徒生、格林兄弟,甚至迪斯尼的故事等。这些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能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照亮孩子的心扉,成为孩子的经典。
我们还可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上推荐的内容去引导学生选择。《语文课程标准》在规
定各学年段阅读量的同时,也特别推荐了一些
名家名篇,让学生去选择阅读,这些作品文质兼美,是学生课外读物中的美味佳肴。
二、指导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技能面对浩瀚的课外语文读物,小学生怎样才能高效地汲取营养、扩大知识面、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呢?这需要教师在阅读方法上予以适当的指导:
1. 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1)精读法。逐字逐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增强语言修养。
(2)略读法。翻看读物,首先看序文、目录、开头或结尾,浏览全文,力求迅速明确主要内容。
(3)速读法。即不发声,速读时可采用“扫视法”,培养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习惯。
(4)批注法。就是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随读随写,手脑并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 教会学生学会积累
要想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就要教会学生从书中汲取精华,学会积累。
(1)赏读成诵。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喜欢的文质兼美的短文、片段,读要出声、赏要入情,直至烂熟于心。
(2)做读书笔记。摘录优美、精彩的语句、片段,编写提纲,写读后感等,这种读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编辑手抄报。既有文字,又配插图,图文并茂,相得益彰。使用这种方法,学生不仅会爱上读书,而且会爱读好书。
三、采取多种形式,维持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动力。只要感兴趣的事,他们就不厌其烦地做。只有当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了强烈的课外阅读意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书籍。兴趣的培养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1. 榜样引路。课堂上每逢有学生谈到课外的知识时,我总是要问问他:“你怎么知道的?”借机大加表扬该生,号召大家向他学习;在习作训练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习作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
110
此番举动常常使其他学生对读书产生心动。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杨振宁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对一个人成才的作用,产生一种“成才并不难,只要多读书”这样的认识,以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需求,从而打开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之门。每逢周三的阅读时间,我总是“身先士卒”,带上一本书坐在教室里静静地享受阅读的快乐,学生们也常常受我的感染,静下心来读起了书。
2. 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让他们体验到阅读的快感与成就感,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
(1)讲一讲。坚持每日5分钟的听说训练,时间可安排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故事,或讲一笑话,或背一古诗,或记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
悦,从而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听者在绘
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魅力。
(2)赛一赛。利用各节日、班会定期举办阅读汇报会,展示阅读成果。例如:朗诵比赛、成语故事会、最美的诗篇朗读、新书介绍、书虫评选、读书笔记展示等比赛活动。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及时地鼓励,并给予学生一定的物质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
古人认为:“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今人说,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是的,我们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不是单调乏味。阅读就是改变一个人生命
宽度的重要途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籍是瞭望世界的窗口,书籍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淳县固城中心小学】
··
················
阅读
对小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特别是亲情教育,是语文学科的先天优势。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亲情教育呢?
一、品读文本,感受亲情,诱发情感文本就是一种生命体验的载体,一个文本就是一个情感世界、生命世界。如在教学《陈毅探母》《爱如茉莉》这两篇文章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时应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品味至美亲情,使学生对父母、对家庭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
作为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验课文的情感,感受文章的气势和韵味。饱含深情的朗读,能渲染情感的场景。“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境,让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感情
体验中。笔者在听一位初中语文教师教学这
首诗歌时,先声情并茂地范读一遍,然后让学生大声朗读,教者先自己感悟诗歌的情感,让课堂笼罩在浓郁的充满母爱之情的氛围之中。在学生基本能读出诗歌的情感之后,便让学生谈首次住校离开母亲的感受,去理解诗歌的感情,去激起学生对母亲的思念,从而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走进文本,体验至爱亲情,融情生活“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课文系统有利于实施各种隐性教育。优秀课文承载了本国民族和世界各地其他民族的百科知识、历史传统、人生体验、民族精神、人文道德等知识和文化的养料,有利于‘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