猇亭生活垃圾处理

宜昌市猇亭生活垃圾处理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建设单位:宜昌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

评价单位: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日期:

2007年10月

宜昌市猇亭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 项目概况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背景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宜昌市猇亭区现有垃圾处理设施已不能满足需要,加快垃圾收运、处理等环卫工程设施建设十分重要。猇亭及龙泉、白洋组团至今尚无一座较为先进、无害化的垃圾处理场,解决垃圾出路问题已迫在眉睫;城市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混合随意堆放,现有垃圾填埋场属简易裸露堆放,既无可燃、有害气体的疏导、收集和处理设施,也无防渗措施以及渗滤液收集处理设施,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污染。

综上所述,建设有足够容量、技术先进合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市猇亭地区面临的一项紧迫工作。 为解决宜昌市猇亭区现有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存在的各种问题,宜昌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宜昌市猇亭垃圾处理工程,建设总投资约11559.15万元。该工程主要包括填埋场工程和收运系统,填埋场厂址位于猇亭区北部孙家湾,距猇亭区中心约13km ,设计规模为350t/d,总库容237万m 3,有效填埋库容193.1万m 3,填埋年限15年,总征地面积345亩,填埋工艺采用卫生填埋;垃圾转运系统由6座转运站和收运车辆组成,征地面积18亩。

1.2 项目概况

拟建项目基本构成见表1。

第2页

2 施工期和封场后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2.1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及减缓措施

2.1.1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施工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是施工扬尘。施工期扬尘产生于土石方开挖、平整土地、管线铺设、弃土、建材装卸、车辆行驶等作业。据有关资料显示,施工扬尘的主要来源是运输车辆行驶而形成,约占扬尘总量的60%。扬尘量的大小与天气干燥程度、道路路况、车辆行驶速度、风速大小有关。一般情况下,在自然风作用下,道路扬尘影响范围在100m 以内。在大风天气,扬尘量及影响范围将有所扩大。施工中的弃土、砂料、弃渣、石灰等,若堆放时覆盖不当或装卸运输时散落,也都能造成施工扬尘,影响范围也在100m 左右。垃圾填埋场区域范围大,附近无特殊敏感点,施工扬尘影响不大。

2.1.2 减缓措施

⑴应加强管理,文明施工,建筑材料轻装轻卸;车辆出工地前应尽可能清除表面粘附的泥土等;运输石灰、砂石料、水泥、粉煤灰等易产生扬尘的车辆上应覆盖蓬布。

⑵施工场地、施工道路的扬尘可用洒水和清扫措施予以抑止。如果只洒水清扫,可使扬尘量减少70~80%,如洒水后清扫,抑尘效率能达90%以上。有关试验表明,在施工场地配套洒水车1辆,每天洒水作业4~5次,其扬尘造成的TSP 污染距离可缩小到20~50m 范围。

另外,石灰、黄砂等堆场尽可能不露天堆放,如不得不敞开堆放,应对其进行洒水,提高表面含水率,也能起到抑尘的效果。

⑶应选择具有一定实力的施工单位,采用商品化的厂拌水泥以及封闭式的运输车辆。对于定点的商品化水泥生产单位,可以提出“三同时”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污染影响,并可通过强化环境监测和环保管理的办法,确保环境空气得到保护。

⑷临时性用地使用完毕后应恢复植被,避免大风天气产生扬尘。

2.2 施工噪声影响分析及减缓措施

2.2.1 施工噪声影响分析

施工噪声主要是由各种不同性能的动力机械在运转时产生的,如挖掘沟道、平整清理场地、打夯、打桩、搅拌浇捣混凝土、建材运输等。

在多台机械设备同时作业时,各台设备产生的噪声会产生叠加。根据类比调查,叠加后的噪声增值约为3~8dB ,一般不会超过10dB 。

当单台施工机械作业时可视为点声源,距离加倍时噪声降低6dB(A),如果考虑空气吸收,则附加衰减0.5~1dB(A)/100m。建设项目最远干扰半径可达190m ,但是本填埋场周围500m 范围内无环境敏感点,项目施工不会对周围敏感点产生影响。

2.2.2 施工噪声污染减缓措施

⑴施工机械噪声污染减缓措施

施工现场的噪声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为了降低施工噪声的影响,加强施工管理,调整或缩短高噪声施工机械的作业时间,严格控制夜间施工时间,避免高噪声源设备集中使用 ,施工期内噪声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

⑵运输车辆噪声环节措施

运输车辆经过集中居民区以及其他声环境敏感点时尤其是夜间应限速行驶,而且应该禁止鸣笛。

2.3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建筑施工所排放的污水主要是施工人员所排放的生活污水。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以平均施工人数100人,人均日排生活污水30L 计算,则施工期的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6t/d。污水中COD Cr 浓度约为250~500mg/l,SS 浓度约为150~200mg/l。

因此按施工周期 1年计算将排放生活污水总量为1095t ,其中 COD Cr 和 SS 的排放量最大为0.6t/a 和0.2t/a。这部分污水一般不是集中排放的,而是无组织的分散排放,因此在施工现场的管理上应采取一定的污染防治措施,以减少污水对附近相关水体环境的污染。

2.4 施工期生态影响及减缓措施

2.4.1 施工期生态影响

工程施工期对生态的影响主要是施工清除现场,土石方开挖、填筑、机械碾压等施工活动,破坏了工程区域原有地貌和植被,造成一定植被的损失;扰动了表土结构,土壤抗蚀能力降低,损坏了原有的水土保持设施,导致地表裸露,在地表径流的作用下,会造水土流失,加大水土流失量,破坏生态,恶化环境。

施工期流失的土石随着地表径流将进入河道,携带土壤中营养元素进入水体,从而使河水浑浊度增加,污染物含量增加,一些河水水质。同时,携带的泥沙在流速降低后将产生沉降,造成河道的淤积,影响河道的行洪,而且流失的土石有可能侵入农田,淤塞田间沟渠,对农田耕作带来不利。

工程施工的土石方开挖将毁掉原来的生态系统,使区域绿地面积减少,同时施工期的尘土、噪声会对区域内的动物、植物产生不良的影响,产生的粉尘将影响附近植物的光合作用,间接影响了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的正常繁殖,影响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填埋场建设初期,需对库区进行场地平整,其主要作用是①清除库区表层耕植土,以去除有可能损伤防渗膜的杂物如树根、碎玻璃、石子等;②对库底进行平整,以利于渗滤液的排除。

本工程场区平整后余土方量22.84万m 3,根据可研计算垃圾填埋过程中所需覆盖土方43.9万m 3,因此,可将场区平整后余土方用来覆盖,以减少对取土场周围环境的影响。

2.4.2 减缓措施

⑴由于填埋场区内植被茂密,工程设计尽可能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填埋场的使用按步进方式进行,使之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的植被。

⑵建筑物四旁、进出口两侧、道路两侧及其它预留地块作全面规划,采用草坪、绿篱、花灌木及观赏小乔木进行组合配置,草坪可选马尼拉草、狗牙根等草种,绿篱、花灌木有瓜子黄杨、红叶继木、杜鹃、月季等,观赏小乔木和灌木可选桂花、红叶李、圆柏、海桐球等。

⑶优化施工组织和制定严格的施工作业制度。工程施工尽量将挖填施工安排在非汛期,并缩短土石方的堆置时间,开挖的土石方必须严格限制在征借地范围内堆置,并采取草包填土维护、开挖截排水沟等临时性防护措施。土石方运输要严格遵守作业制度,采用车况良好的斗车,避免过量装料,防止松散土石料的散落,减少水土流失。

⑷边坡及场顶采取植物防护措施。垃圾填埋过程中,随着垃圾填埋高度提高,底部裸露的垃圾堆体边坡需要进行防护,实施边填埋、边覆土、边绿化的作业制度。

⑸施工结束后,所有施工场地应拆除临时建筑物,清楚建筑垃圾,尽可能的恢复原有土地的功能。

⑹临时渣场堆体表面植草防护,草种选择高羊茅和狗牙根,采取人工混合撒播草籽,提高渣体的抗侵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⑺使用低噪声设备和撒水防尘等环保措施,减少对周围动植物的影响。

2.5 水土流失影响及减缓措施

工程施工的水土流失影响因素主要为地表植被的破坏和临时材料以及临时弃土方的堆放在雨季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

根据现场踏勘,工程周边主要为农田,水土的流失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应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如开挖的土石方必须严格控制在征借地范围内,并采用草包填土维护,开挖排水沟等临时性措施;施工期尽可能避开雨季;在施工期和运行期采取即挖即填的方式利用开挖的土石方,缩短土石方的堆置时间;工料场各地块开挖结束后,及时整平绿地;预留地在暂时不使用的情况下应保持原有植被。

2.6 进场道路施工环境影响分析及减缓措施

2.6.1 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垃圾运输大部分依托现有的道路,仅对金家畈现状混凝土道路至垃圾填埋场库区及渗滤液处理站,对现状分别为1400m 和1600m 长,宽3m 的碎石路进行改造。道路设计标准为露天矿山道路二级标准,设计日双向交通量160辆,采用水泥路面,设计车速30km/h。由于道路沿线不涉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和活动区域,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没有影响,道路建设沿线没有古大珍稀树种分布,对古大珍稀树种没有影响。道路建设将影响少部分小型动物的栖息和活动,道路建设时期应选择在非冬季节,不会影响冬眠动物的生存,这些小型动物将随着道路建设施工的进行而迁徙至其他地域生存下来,不会对它们的生存活动产生大的影响。道路建设完工后,随着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道路沿线将种植一些具有水土保持作用的绿化树种,对道路沿线的植被和景观有有利影响。道路建设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破坏一些植被和弃渣产生的水土流失。

此外,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可能会造成短时间内的声环境质量下降,同时道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扬尘可能对周围农田的农作物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

2.6.2 减缓措施

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道路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可采取如下环境减缓措施: ⑴公路选线尽量占用路边空地;

⑵公路建设应尽量选在冬季以外的季节,避免施工过程中对区域的冬眠动物造成

影响;

⑶应规划好弃渣场地,对产生水土流失的区域采取挡土墙、排水沟和植物绿化等水土保持防护措施。

⑷选用低噪声、污染物排放少的施工设备。

⑸在干燥、易产生扬尘的天气施工时应该采取洒水等抑尘措施,减少扬尘的产生。

2.7 施工期社会环境影响分析及减缓措施

2.7.1 社会影响分析

工程施工期的主要社会环境影响为拆迁占地影响。

本项目永久占用土地345亩,其中包括林地308亩,果园及菜地37亩,性质均为集体土地,属猇亭区虎牙街办磨盘村、高湖村所有,目前全部为农民承包经营。

工程建设过程中,按照《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项目周边500米范围内不得有人畜栖居点,工程建设到会导致19户居民搬迁,可能会给拆迁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工程拆迁也是一种社会财富的浪费。

本项目将拆迁房屋19栋,建筑面积5106m 2,其中楼房3590 m 2,砖木结构房屋1516 m2,果园及菜地37亩。

2.7.2 减缓措施

本工程永久占用土地345亩,涉及拆迁居民19户,建设方拟采取货币补偿方式。

2.8 封场后环境影响分析及减缓措施

封场后主要污染源为垃圾渗滤液和填埋气体。

2.8.1 垃圾渗滤液

封场后填埋场范围内自然水基本被隔绝进入垃圾堆体,虽然由于工程等原因仍会有少量地表水可进入垃圾堆体,但垃圾渗滤液将主要来自场内近生活垃圾堆体发酵分解的渗沥液。根据对杭州市第二垃圾填埋场的预测,封场后渗沥液中COD Cr 、BOD 5、NH 3-N 等污染物的浓度逐年下降,在10~15年时间后COD Cr 才能达到GB16889-1997《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三级标准,在这之前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还需经场内的渗沥液处理系统继续处理达到GB16889-1997《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三级标准后运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

2.8.2 填埋气体

封场后填埋气体产量是逐年减少的,而且锐减梯度较大,该填埋场2024年封场,2024年填埋气体产量达到高峰,预计本填埋场封场后10年的时间内仍会有填埋气体

产生,需要收集处理,处理措施与运营期相同。

2.8.3 封场后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封场后的覆盖土上,会自然生长一些野生的先锋植物,主要来源于随风飘落的种子以及覆盖用土原来带有的种子和块茎等,这些植物可以在封场后覆盖土中继续生长,达到先前的绿化效果,这些植物不仅能够存活而且生长非常旺盛;部分草本植物同时对土壤有一定的改良作用,为后期种植的乔木或者灌木类其它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

1)植被选择的原则

①必须选择适于填埋场所在地的植物品种,为保证本子的种子库,可采集领巾地区的植物种子和枝条扦插来种植。

②不得选择可能进入食物链的树种,如:果树和用作饲料的物种等。

在选择本地植物中需考虑以下几点:

①选择生长慢的树种,因为其需要的水分较少,这是填埋场覆盖土中一个限制性因素。

②个头小的树(高度低于1m )能够在近地面的地方扎根生长,这样就避免和较深的土壤层中的填埋气体接触。

③易受虫害攻击的植物不应当栽种在封场后的填埋场上。

2)恢复措施

封场时裸露外坡、终场顶面覆盖粘土0.3m ,上铺封场底膜和水工格栅,其上再覆一层0.7m 厚耕植土,压实后进行植被绿化,以种植草木为宜。灌木树木有助于覆盖层的长期保护,其落叶和腐败的枝条可提高覆盖层的肥效和加强其稳定性,同时使封场区有>2°的斜坡,开设表面排水沟,将表面和入渗雨水导出场外,减少场区污水量,做到封场一片,绿化一片,尽快恢复生态环境。

为了恢复填埋场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植物生长,设计拟采用20cm 以上营养表土,按照荒坡地进行育林育草。封场初期绿化宜选择根浅的对NH 3、SO 2、H 2S 等有抗性的植物。

3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3.1 大气环境预测与评价

正常排放情况下,硫化氢和氨气在场界外500m 处(即项目无组织场界监控点处)叠加本底值后浓度分别为为0.0034mg/m3和0.053mg/m3,占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新改扩)标准中无组织监控点标准的6%和3.5%,占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34%和27%,即场界500m 处能够符合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新改扩)标准中无组织监控点标准,也能够达到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要求。

事故情况下主要为硫化氢浓度发生变化,H 2S 场界外500m 处(即项目无组织场界监控点处)叠加本底值后浓度为0.015mg/m3,占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新改扩)标准中无组织监控点标准的25%,占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150%,即场界500m 处能够符合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新改扩)标准中无组织监控点标准,但不能达到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要求,因此,应避免非正常排放。

根据GB16889-1997《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确定本项目的卫生防护距离为500m 。由预测结果,正常排放时场界500m 处能够符合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新改扩)标准中无组织监控点标准,也能够达到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要求。因此,垃圾处理场产生的恶臭气体对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即垃圾处理场周围500m 范围外居民基本不产生影响。

3.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3.2.1 对长江的环境影响分析

临江溪污水处理厂厂址位于宜昌城区中部靠长江一带的万寿桥以北、韦家咀电站南侧,占地6.57hm 2。本项目废水包括垃圾渗滤液、车辆清洗废水和职工生活污水废

水排放量约231m 3/d。渗滤液经场区内污水站预处理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表1中三级标准后运至临江溪污水处理厂处理,项目排水不会对最终受纳水体长江产生影响。

3.2.2 对临江溪污水处理厂的环境影响分析

生产管理区的生活污水、车辆冲洗污水和填埋区的渗滤液,收集导排至调节池,经厌氧(UBF )+氨吹脱(CT )+好氧(CASS )处理工艺处理,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表1中三级标准后排入临江溪污水处理厂处理(日处理规模近期20万吨,远期30万吨)。

由于渗滤液所特有的水质及其变化特点,在采用此种方案时,如不加以控制,则易造成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冲击负荷(一般渗滤液水量不能超过城市污水厂设计规模的(0.5~1%),影响甚至破坏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本项目渗滤液的日均排放量约221 m3/d,仅占临江溪污水处理厂近期处理规模20万吨的0.1%,由于点军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近期也将输送至临江溪污水处理厂处理(日均排放量108 m 3/d),则进入临江溪污水处理厂的渗滤液总排放量约329 m 3/d ,仅占临江溪污水处理厂近期处理规模20万吨的0.16%,因此不会影响临江溪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渗滤液经预处理后与大、中型规模城市污水处理厂合并处理,一方面,降低了渗沥液单独处理的难度,节省了费用;另一方面,利用污水处理厂对渗滤液的缓冲、稀释作用和城市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实现渗滤液和城市污水的同时处理,在渗沥液占城市污水比例较小的情况下,不但不会影响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果,渗沥液富氮缺磷的特性还可以和城市污水形成互补,有利于城市污水的处理。

3.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3.3.1 水文地质条件

项目所在地仅渗滤液处理站所在位置地下水水量较丰,可能会对渗滤液处理站的基础施工带来一定的影响,其他场地基本上无地下水或暂时性地下水。土层的渗透系数在3.5×10-5~1.122×10-6cm/s之间,不具备天然隔水条件,故需进行防渗处理。

3.3.2 渗滤液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根据《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及《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的要求,生活垃圾填埋场防渗层的渗透系统为≤10-7cm/s。本项目拟采用的高质量HDPE 复合衬里防渗系统,其渗透系数为≤10-12cm/s,可以满足相应的技术规范的要求。

场内不良地质作用类型为岩洞,分布标高98.00-99.70m ,分布在垃圾填埋场地中部,空洞面积40m 2,洞顶上部岩层厚2-8m 。垃圾填埋后可能会造成洞顶上部的岩体坍塌,对工程具有一定的影响,建议对上部岩体进行清除处理。

填埋场采用高密度聚乙烯衬层(1.5mmHDPE 膜)做防渗处理后,可有效地控制渗滤液向地下渗透,同时由于渗滤液处理站所在位置地下水水位埋藏较浅,因此在下一步的设计过程中需考虑其地下水的收集与排放。另外在垃圾填埋实施后,为保证沟两侧的侧壁渗水能够顺利排出,在沟底两侧设置地下水砾石导流沟,减少地下水侵入垃圾堆体和对防渗层产生不良的顶托压力,保证填埋场防渗层的多年正常运行。

因此只要严格按照垃圾填埋场的相关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来进行施工和建设,填埋场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3.4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根据同类垃圾填埋场类比调查,本项目主要噪声源为压实机、装载机以及每天进出填埋场的垃圾自卸卡车运输作业产生的噪声。垃圾填埋所用的一些机械及车辆均为移动作业,垃圾装运的车辆噪声则主要在集中的时间段内发生,而且均在白天进行。根据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要求,场区周围近距离范围内无居民聚集点,今后在场界500m 的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也不会再规划新敏感点,因此可以认为本项目运营过程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是很小的。但根据达标排放的要求,企业应当尽可能对泵以及风机等固定噪声源做好隔声、降噪措施,同时对垃圾装运车辆以及填埋作业器械定期养护、修理,减少不正常噪声影响。

经预测距离作业点50m 处的设备噪声降到51.5dB(A),至100m 外,噪声贡献值降到45.5dB(A)。填埋场周围100m 范围内没有居民和其他单位,因此填埋作业对当地声环境没有影响。

3.5 不良地质作用对工程的影响

场内不良地质作用类型为岩洞,分布标高98.00-99.70m ,分布在垃圾填埋场地中部,空洞面积40m 2,洞顶上部岩层厚2-8m 。垃圾填埋后可能会造成洞顶上部的岩体坍塌,对工程具有一定的影响,建议对上部岩体进行清除处理。

3.6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3.6.1 填埋气体的生态影响

尽管填埋作业过程中采用了填埋气体集中燃烧处理措施,但还会有一定量的恶臭气体向大气中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内生物的生存质量。甲烷的大量释放促进

了大气温室效应的增强,对全球气候变暖有加剧的作用。气候变暖将导致灾害性气候增多,给人类和生物带来重大的影响。为此,填埋场应规范填埋作业,做到每层垃圾及时覆土;填埋作业同时铺设可靠的管道集气系统,确保70%以上的废气收集率。

在减缓温室效应方面,削减垃圾填埋场甲烷气体的排放量可直接减少其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由于甲烷的温室效应远大于二氧化碳,每削减单位体积的甲烷相当于削减21倍体积的二氧化碳,事半功倍,此外,甲烷减排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因为甲烷的寿命平均为10年左右,而二氧化碳平均为200年,因此由于甲烷的强温室效应和较短的大气寿命,使得甲烷的减排对减缓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作用。而恶臭气体组成中的氨,对局部范围酸雨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3.6.2 扬尘和作业噪声的生态影响

填埋作业机械的噪声污染导致填埋区人员和活动生物的不良刺激。作业区二次扬起的轻物质包括塑料、废纸、垃圾微粒以及覆土与运输引起的粉尘都对区域内的植被正常生长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可能将某些污染物扩散到非填埋区,造成新的污染。对此,必须采取对进出道路和作业面进行洒水和及时清理。晴天时,保证每天洒水3~4次,有效控制扬尘及异味的污染。

3.6.3 渗滤液的生态影响

渗滤液采用填埋场内预处理达《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三级排放标准后排入临江溪污水处理厂综合处理,一方面,降低了渗沥液单独处理的难度,节省了费用;另一方面,在渗沥液占城市污水比例较小的情况下,不但不会影响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果,渗沥液富氮缺磷的特性还可以和城市污水形成互补,有利于城市污水的处理。

3.6.4 填埋区对生态综合影响

3.6.4.1 生态综合影响

随着垃圾的填埋,使填埋区原有植被全部遭到破坏,区域绿地面积减少,生态调控能力减弱,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增加。填埋覆土后的顶面存在明显的水土流失,影响垃圾堆体的稳定性。

填埋区周围有较好的植被覆盖,阻碍了填埋气体向外的扩散,削减了传播中的噪声,而且山谷为一独立的水文单元,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水岭基本一致,一般不会对其他沟谷的水系产生影响。

山谷内拆迁后500m 范围内无居民,因此,对居民的影响较小。

3.6.4.2 填埋区生态综合保护对策

在生产区污水调节池下游和污水处理站四周设防护林,填埋场区周围将逐年种植常青乔木和灌木,改善库区周围的森林群落结构,构成生态功能强大的隔离林带。绿化植物以对H 2S 、NH 3等恶臭气体具有吸收作用和抗性的植物为主,并兼顾较强的除尘、减噪功能。

在垃圾填埋完成一个层面后,即开始筹备覆土绿化的生态恢复工程,按照不同植物对垃圾堆体覆盖土壤后的生态适宜性,遵循先绿后好的原则,逐渐培育生态效益更高的植被类群。

在垃圾堆体上覆土种植,要先考虑物种对生态条件的适宜性,先种植较容易生存的植物,在这些先锋植物对生境进行影响改善后,逐渐引入生态效应和观赏性更高的植物类群,使恢复后的生态系统不断向较理想的顶极群落演替。

3.7 垃圾运输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分析

3.7.1 交通影响

本项目的服务范围为猇亭组团、白洋组团、龙泉组团和伍家岗组团宜万铁路以东部分,猇亭组团的运距约8-15km ,伍家岗组团约8-12km ,龙泉组团约10km ,白洋组团约40km ,拟将在伍家岗组团新建2座转运站,猇亭组团新建3座转运站,白洋组团新建1座转运站,共计新建6座转运站,将各组团的的垃圾集中运往转运站,整合了运输资源,减少了交通压力。

考虑到运输末端车辆较为集中,交通流量会有明显增加,因此,建议合理安排运输时间,错开车辆进入填埋场的进场时间,减少填埋场道路及周围区域的交通流量。其次,交通拥挤地区,垃圾产量大的地区也应尽可能的安排的一天的清晨收集运输,避开拥堵。

3.7.2 环境影响

在城市垃圾收集转运运输过程中,由于操作环节大部分是开放的,产生的污染主要为扬尘和微生物分解发酵产生的废气;垃圾车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交通噪声、汽车尾气和扬尘,以及因车厢密封不严可能散落的垃圾。

运输过程中的机械噪声主要来源于运输车辆,垃圾运输车辆在市区及通往填埋场的道路上行驶,其产生的噪声和汽车尾气将对运输线路两旁的居民产生影响,其影响范围较小,为间歇式的影响。本项目服务范围内的生活垃圾日产生量预计为350吨,项目采用车厢可卸式垃圾车(12m 3的压缩式垃圾集装箱,净装载量大于8t ),每天仅

需要43车次运送,因此,垃圾转运车所产生的交通噪声和汽车尾气不会成为交通噪声和汽车尾气的主要发生源。

由于转运站的具体位置尚未确定,因此,在确定转运站的具体位置后需进一步论证运输路线的合理性,遇到集中居民点,尽量绕道而行。

3.8 垃圾转运站环境影响分析

在垃圾转运站运营过程中,污染物产生环节主要为垃圾收集车进出中转站时产生的汽车尾气和汽车行驶噪声;垃圾车倒车、卸料时的汽车尾气、噪声、恶臭气体;垃圾压实时产生的恶臭气体、噪声以及垃圾压实时的渗滤液;作业完成后清理作业场地时产生的冲洗废水。

含有煤渣、泥土等类型的生活垃圾进入转运站时,也会产生扬尘;在垃圾转运操作时也会产生扬尘,以及转运不及时产生的废气等。由于垃圾转运站为砖墙建筑,有水泥地面,加之新鲜垃圾含水量较大,这些扬尘量很小,同时,即使收垃圾在收集点不能及时清运,也不会待很长时间,产生的废气量也很小。因此,扬尘和臭气不会扩散到周围环境中去,受影响的主要是操作工人。

另外,应加强对垃圾收运系统的管理,做到垃圾及时清运,运输车辆应封密并定期维护检修,操作人员采取必要的劳动防护措施,如配带口罩、手套等,将垃圾收运系统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3.9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分析

宜昌市猇亭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激增,生活垃圾的量也不断增加,城市现状环卫设施远不能满足城市日后的发展,同时垃圾的自然堆放也将使市域水资源污染,它们之间的矛盾必将限制城市的发展。与城市日益重要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不相适宜。猇亭区现有垃圾简易填埋场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无害化处理标准,垃圾简易裸露堆放,场内无渗滤液收集系统及防渗处理措施,无填埋气收集排放设施,其存在对京珠高速有一定安全隐患。从国家和自身发展来说,城市环境卫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为了抓住发展机遇,保证城市可以健康、快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使猇亭有一个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兴建宜昌市猇亭生活垃圾处理工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同时也属于湖北省境内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工程的一部分,工程的建设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卫生水平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4 营运期污染防治措施

4.1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4.1.1 填埋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⑴提高垃圾填埋场废气的收集系统的效率,保证垃圾表层覆土密封性,在达到填埋高程后,应在垃圾表层增铺土工布+HDPE膜,以利隔绝空气,避免形成好氧环境,减少废气的无组织排放量。

⑵垃圾填埋场填埋产生的气体量主要成分为CH 4和CO 2,占总气量的99.5%-99.9%。其中CH 4气体是易燃、易爆气体,当与空气混合达到5%~15%的浓度时,将有可能发生爆炸。

填埋气体的收集本工程采用主动收集系统,由气体导排石笼、集气/输送管道和风机三部分组成。LFG 通过水平导气石笼和最终导气层收集至竖向导气石笼,在每个竖向石笼顶部(接近最终覆盖层处)设置一根DN150铸铁气体释放管,管口高出最终覆盖层1.2m 处,再采用移动式沼气收集官阀系统将各管口连接至风机,由风机抽气后集中在焚烧器中焚烧。

此外,建设单位应加强对填埋场区域作好爆炸气体安全防范工作,防止甲烷废气大量累积的风险隐患。设置压力控制装置和自动点火装置,当填埋气体压强达到设定数值后通过自动点火装置对LFG 进行燃烧处理,安装24小时甲烷气体自动监测报警仪。

⑶垃圾填埋过程产生的大量甲烷废气既是一种温室气体,同时也是一种资源,随着今后垃圾填埋量的以及垃圾中有机成分比例的增加,相应的产气量也会增加,根据目前一些垃圾填埋场甲烷气综合利用经验,本填埋工程远期也可考虑将填埋气体用于发电等综合利用途径,但需从经济角度进行合理论证,论证可行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进行综合利用,使废弃资源综合利用。

⑷当地环境监测站应对场区大气恶臭污染物及TSP 进行日常监测,若有异常,信息及时反馈,并对废气收集系统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恶臭污染物排放符合规定要求。

⑸为防止轻质垃圾在风较大时飞散造成二次污染,应采用随填随压、覆土等措施,作业面、道路经常进行洒水防尘等,同时配备洒水车一辆。

⑹拟建项目的卫生防护距离确定为500m 。在确定卫生防护距离内,应建一定宽度的绿化带,以降低臭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填埋场填埋作业时应严格执行作业单元逐日覆土填埋。

4.1.2 其它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⑴按工艺要求在填埋垃圾表面及时覆土,覆盖用土即挖即用,同时避免在处埋场或附近建造封闭式建筑物,禁止修建居民住宅;

⑵限制场内车辆运行速度;每当工作完毕,须清扫场地,在路面和工作面上适时洒水降尘;

⑶在进场道路两侧和在场区外设置10~50m 宽的卫生防护绿化带,绿化带由速生的乔木和灌木组成,树种为意杨、香樟、夹竹桃等,定期抛洒消毒剂和消臭剂,以减少废气、恶臭及生产扬尘对环境的影响;

⑷处埋场达到封场标高后,及时封场覆盖绿化,减少大风天气造成扬尘和起滞尘作用;

⑸ 在垃圾运输过程中使用密封运输车,严禁使用敞篷车运输垃圾。

4.2 废水污染防治措施及评价

场区采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统。场区雨水直接排入截洪沟后就近排入附近沟渠。对于已经封场的填埋区域,在每层的马道上设置表面排水沟,并以2%的坡度坡流向两侧截洪沟。

管理区废水及填埋区渗滤液经场区内污水处理装置预处理后,由吸污车送至临江溪污水处理厂,最终排至长江。

根据本工程垃圾渗滤液产生量估算,平均日产生量垃圾渗滤液221t/d,经导渗系统收集的垃圾渗滤液汇集入一个18000m 3的渗滤液调节池,并在填埋场设处理能力250m 3/d的污水处理站一座。采用厌氧(UBF )+氨吹脱(CT )+好氧(CASS )处理工艺作为处理工艺。

4.3 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与评价

经过分析比较,本工程拟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钠基膨润土软垫(GCL )作复合水平防渗层。并对行地下水进行监测每年丰、平、枯水期各一次,随时掌握地下水水质情况。

4.4 噪声防治措施

⑴选购低噪声的先进设备,从源头上控制高噪声的产生。

⑵渗滤液预处理系统使用的一些泵、风机安装消声装置、减震垫等降噪措施,并设置专门设备房,做好门窗和墙体的隔声措施,隔声量不小于25dB 。

⑶加强垃圾填埋器械的维护,定期检修,发现出现不正常运转的器械应及时更换零件保证正常运转。

⑷加强交通疏导和对运输车辆的管理,减少垃圾运输车辆在场区道路范围内鸣笛。

4.5 生态影响减缓措施及水土保持措施

4.5.1 生态影响减缓措施

⑴做好填埋场场区的灭蚊蝇工作,保障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⑵做好施工规划,减少临时占地和重复施工;如主体工程应该和进场道路改建工程同时进行,尽量做到小范围内的土方平衡,减少临时弃土的堆放时间等;

⑶挖填施工尽量安排在非汛期,缩短土石方的堆置时间,并采取草包填土维护,开挖排水沟等临时防护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⑷施工结束后,应拆除临时建筑物,清除建筑垃圾,尽可能恢复原有功能。

4.5.2 水土保持措施

⑴施工过程中临时防护措施

施工工区水土保持措施以工程措施为主,由各施工单位在工程实施中完成。现仅对建设、使用、拆除过程提出以下水土保持要求。

施工单位动土工程尽量避开雨天。

施工单位必须设置弃渣场并作好防护,建设过程中的废土、石应运至集中堆放地点。在工程完工后,在弃渣场上进行草籽播撒,草籽的选择根据当地气候及土壤特点选择易成活、生长快的种类。做好施工工区的排水工作。

⑵施工结束防治措施

拟建工程建设完毕后,施工单位必须将地表建筑物及硬化地面全部拆除,废弃物及时运至集中堆放地点。

⑶进度要求

水土保持措施以工程措施为主,植物措施为辅。根据水土保持方案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的原则,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完成,如护坡、垃圾坝、截洪等

工程措施在建设期同步完成;垃圾场场区绿化在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待服务期满后全面覆土恢复植被。

4.5.3 采土作业生态影响的减缓措施

⑴采土场随垃圾填埋进程,采取分期分块开挖,分期防护,做到边开采边治理。 ⑵采土场开采过程中,应根据地块的地形状况,做好临时性拦护等防护措施,严格控制土方开挖量,做到用多少开挖多少,并对已开挖的土方进行必要的维护。

⑶采土场开挖结束后,及时采取植物措施对场地进行绿化防护。植物可采取植草措施,草种可选择狗牙根、高羊茅和胡枝子混合草籽。

项目还未明确取土地点,无具体的取土方案,因此,对于拟定取土场受到的环境影响无法作深入的分析评价。本评价要求建设单位必须在工程实施前,完成详细的取土方案,明确所选取土场的用地范围、有无涉迁居民、有无珍稀物种植被、工程方案、取土后期场地利用等,应平衡考虑经济合理性与环境承载力。对取土场和施工过程辅以相应的防护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功能。

4.6 垃圾运输过程主要环保措施

根据可研,项目的垃圾收运车辆已考虑采取一系列的环保措施,以将这些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如收运车辆尽量采用车厢可卸式转运车,定期检查收运车辆的密封性,杜绝垃圾洒落、废水滴漏。同时收运车辆装满垃圾后,宜喷洒药水,以减少苍蝇的滋生。收运车辆应每天进行冲洗。对车辆产生的噪音主要通过限速、禁止鸣喇叭等措施控制。

由于垃圾转运车采用了全封闭车厢以及密封式车厢门,卸料干净、快捷,因此基本可以杜绝垃圾洒落和废水滴漏现象,仅对沿途道路噪声可能产生一些影响。

为进一步降低运输过程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建议采取如下环保措施:

⑴清洁卫生是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标志,垃圾收运车辆首先应该做到整洁、卫生。这些车辆频繁穿梭于城市街道,其外观如何对市容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整体设计中要使它拥有一个美观的造型,使这些作业车辆做到功能全、性能好、外观美。

⑵加强对垃圾运送车辆的管理,严格办理垃圾准运证,严格执行《城市环境卫生专用车辆管理规定》,对不符合条件的垃圾车不予办证;

⑶加强检查监督和执法。严格整治垃圾运输车辆超高、超载、挂包现象以及运输过程中沿途扬、撒、拖挂垃圾和洒漏污水的行为。对不符合要求的车辆进行处罚。

⑷垃圾收运公司根据不同地方特点及垃圾性质,配备不同的车型,一般城区居民

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采用后装式收集车,旅馆、饭店等垃圾产生量大和环境要求高的区域,使用大型、高档的前装式和拉臂式集装箱收集车。

⑸进一步加强垃圾运输车滴漏污染的整治。一方面,每天安排洒水车到转运站周围垃圾车经过的主要道路进行冲洗,减少对道路的污染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加强垃圾运输车的防滴漏的硬件治理措施。

4.7 垃圾转运站污染防治措施

由于项目仅确定了垃圾转运站的数量及其服务范围,为确定具体位置,因此,本评价仅提出选址及建设的原则性要求。

垃圾转运站宜设置在交通运输方便、市政条件较好并对居民影响较小的地区,外型应美观,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操作实现封闭、减容、压缩。与周围相邻建筑间距大于8m ,绿化隔离带宽度大于3m 。

4.7.1 废气

转运站臭气和扬尘集中产生于作业车间内垃圾收集车倒车、卸料以及垃圾压实作业过程中,产生源也集中在卸料槽开口处,本项目的转运站规模较小,污染治理措施建议如下:

①车间设通排风系统,在车间侧墙上部安装多台轴流排风扇通排风,每小时换气6次,使车间内空气基本上完全交换6次,防止臭气在车间内积累;

②设计在转运车间内安装简易喷淋除臭装置,采用天然植物提取除臭液除臭。

4.7.2 废水

垃圾转运站污废水主要为垃圾压实时产生的渗滤液和作业场地冲洗水。水质与填埋场废水相似,可全部进入集装箱随垃圾转运到猇亭垃圾处理厂一起处理。

4.7.3 噪声

垃圾转运站噪声主要来源于垃圾卸料、压实等作业过程中和作业车间的吸排风机噪声及汽车运输声等。在工程设计时首先选用低噪声的作业机械;同时对作业车间和风机房采取隔振降噪措施。

4.8 其它污染防治措施及建议

⑴垃圾入场管理

进入生活垃圾处埋场的填埋物应全部是生活垃圾,严禁将具有爆炸性、易燃性、浸出毒性、腐蚀性、放射性等有毒有害废弃物混入生活垃圾中进入填埋场。

⑵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垃圾在收集过程中,必须执行严格的分检制度,将重金属含量高的金属制品,如电池、荧火灯管等分检出去,以确保处埋场周围土壤不被重金属污染。

⑶动物危害控制对策

由于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机废弃物,因此在堆放过程中不加控制会有大量蚊蝇孳生,同时还会虫害和鼠害,此外,垃圾也会吸引鸟、犬等动物前来觅食。在我国一些城市垃圾堆放地,垃圾随处倾置,不采取任何卫生措施,蚊蝇随处可见,老鼠肆虐,垃圾场成了疾病传播源,为此对宜昌市猇亭区生活垃圾填埋场进出如下建议:

① 在垃圾场入口处架设高1.5~1.8m 左右的铁丝拦网,防止犬、猪等动物进入垃圾场,杜绝疾病传播媒介;

② 为防止蚊蝇孳生,每天必须进行日覆盖,并加以压实,每日作业完毕后,不留裸露垃圾在外;

③ 在春末及夏秋季节,每天喷药一次,以防蚊蝇繁殖;

④ 禁止拾荒者进入垃圾场随意翻捡垃圾。

5 评价结论

5.1 项目建设意义

猇亭及龙泉、白洋组团至今尚无一座较为先进、无害化的垃圾处理场,仅在猇亭组团鸡山有一垃圾堆放场,无防渗及渗滤液、填埋气处理措施,严重污染了区域环境,解决垃圾出路问题已迫在眉睫;城市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混合随意堆放,现有垃圾填埋场属简易裸露堆放,既无可燃、有害气体的疏导、收集和处理设施,也无防渗措施以及渗滤液收集处理设施,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污染。此外,城市环卫设施相对滞后,垃圾收运系统不完善,致使生活垃圾不能得到及时清运,垃圾滞留街边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建设一套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和一座标准化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是猇亭区面临的一项紧迫工作,本项目的建设可大大减轻垃圾对城市的污染,对改善城市环境卫生,确保公众健康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也是猇亭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5.2 符合产业政策

本项目属于城镇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工程,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 》为鼓励类,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

5.3 符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本项目的选址是根据《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5-2020),通过对城区附近众多候选场址的现场踏勘和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后确定的。

因此从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上分析,本项目选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5.4 选址合理性

项目选址多数占用林地,土地征购费用较低;库容大,可满足15年使用年限;周边支沟较多,发展用地大。

本评价认为项目的选址在采取一定措施的基础上是可行的。

5.5 污染物防治措施及达标排放

5.5.1 营运期废水处理达标排放

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渗漏液、洗车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后水质能够达到GB16889-1997《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生活垃圾渗滤液排放限值三级标准后由专用管道输送至临江溪污水处理厂处理。

5.5.2 营运期废气处理达标排放

⑴每一单元作业完毕后进行一次中间覆土、压实;垃圾运输使用密封运输车,限制场内车辆速度,适时洒水防止尘土飞扬;

⑵设计和建设有效的填埋气导排系统,导出的气体就地燃烧排放,导气管在填埋过程中分节接高,其排放高度始终高出地面1.0m 以上;

⑶在处埋场四周必须留有500m 的卫生防护距离,将现有500m 范围内村民进行搬迁,此范围内禁止修建居民住宅;

⑷在进场道路两侧和场界周围种植隔离绿化带,定期抛洒消毒剂和消臭剂,以减少废气、恶臭和生产扬尘对环境的影响。

经过以上处理后,经预测场界废气能够达到GB16889-1997《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和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新改扩) 标准,

5.5.3 营运期固废处理

项目产生的污水站污泥固化后与生活垃圾回填垃圾填埋场,不外排。

5.5.4 噪声处理

项目产生的噪声源较低,噪声源强基本在76~84dB(A)间,经过距离衰减后场界噪声能够达到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II 类标准。

5.5.5 终场期污染防治及生态恢复措施

⑴在垃圾填埋场道路两侧、工作区与填埋区之间建设绿化林带,条件许可时,可建一小型花园供工作人员休闲;

⑵处埋场封场时,应按规范要求做好表面处理,表层营养覆土厚度应在20cm 以上,经充分压实,并保持5%的坡度,以利排出降水,降止雨水下渗;

⑶加强封场后处埋场的渗滤液和填埋气的污染控制措施,废水和废气应做到稳定达标排放,直至处理场完全稳定,达到无害化;

⑷封场处理后,根据处埋场原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将封场后的场址恢复为林地或林果地,以达到生态资源恢复的目的。

⑸加强封场后处埋场水土流失控制措施,土料边开挖边使用,并采取草包填土维

护,开挖排水沟等临时防护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各地块开挖结束后,及时进行绿化,预留地在暂时不使用的情况下应保持原有植被。

5.5.6 其它防治措施

⑴加强对垃圾收运系统的管理,做到垃圾及时清运,运输车辆封密并定期维护检修,操作人员采取必要的劳动防护措施,如配带口罩、手套等;

⑵加强对进场垃圾的分类、计检管理,严禁易燃易爆等有毒有害物质混入生活垃圾中进入处理场;

⑶在库区周围设置防护网,以防止犬、猪等动物进入处理场,杜绝疾病传播媒介; ⑷禁止拾荒者进入处理场随意翻捡垃圾。

5.6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5.6.1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正常排放情况下,硫化氢和氨气在场界500m 处能够符合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新改扩)标准中无组织监控点标准,也能够达到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要求。

事故情况下主要为硫化氢浓度发生变化,H 2S 场界外500m 处能够符合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新改扩)标准中无组织监控点标准,但不能达到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要求,因此,应避免非正常排放。

5.6.2 水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废水经场区内污水站预处理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表1中三级标准后排入临江溪污水处理厂处理,项目排水不会对最终受纳水体长江产生影响。

只要严格按照垃圾填埋场的相关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来进行施工和建设,填埋场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5.6.3 声环境影响评价

场址声环境状况较好,由于处理场的运行,场界噪声值有所升高,但各测点均能满足GB12348-90《工业企业场界噪声标准》中II 类标准要求。

5.7 环评总结论

拟建项目作为公益性环保建设项目,符合当地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其建设对于改善宜昌市猇亭区环境卫生,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落实本评价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好项目“三同时”,做到稳定达标排放和满足总量控制要求下,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在拟定场址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是可行的。

宜昌市猇亭生活垃圾处理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建设单位:宜昌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

评价单位:湖北君邦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完成日期:

2007年10月

宜昌市猇亭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 项目概况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背景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宜昌市猇亭区现有垃圾处理设施已不能满足需要,加快垃圾收运、处理等环卫工程设施建设十分重要。猇亭及龙泉、白洋组团至今尚无一座较为先进、无害化的垃圾处理场,解决垃圾出路问题已迫在眉睫;城市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混合随意堆放,现有垃圾填埋场属简易裸露堆放,既无可燃、有害气体的疏导、收集和处理设施,也无防渗措施以及渗滤液收集处理设施,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污染。

综上所述,建设有足够容量、技术先进合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市猇亭地区面临的一项紧迫工作。 为解决宜昌市猇亭区现有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存在的各种问题,宜昌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宜昌市猇亭垃圾处理工程,建设总投资约11559.15万元。该工程主要包括填埋场工程和收运系统,填埋场厂址位于猇亭区北部孙家湾,距猇亭区中心约13km ,设计规模为350t/d,总库容237万m 3,有效填埋库容193.1万m 3,填埋年限15年,总征地面积345亩,填埋工艺采用卫生填埋;垃圾转运系统由6座转运站和收运车辆组成,征地面积18亩。

1.2 项目概况

拟建项目基本构成见表1。

第2页

2 施工期和封场后环境影响及减缓措施

2.1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及减缓措施

2.1.1 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

施工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是施工扬尘。施工期扬尘产生于土石方开挖、平整土地、管线铺设、弃土、建材装卸、车辆行驶等作业。据有关资料显示,施工扬尘的主要来源是运输车辆行驶而形成,约占扬尘总量的60%。扬尘量的大小与天气干燥程度、道路路况、车辆行驶速度、风速大小有关。一般情况下,在自然风作用下,道路扬尘影响范围在100m 以内。在大风天气,扬尘量及影响范围将有所扩大。施工中的弃土、砂料、弃渣、石灰等,若堆放时覆盖不当或装卸运输时散落,也都能造成施工扬尘,影响范围也在100m 左右。垃圾填埋场区域范围大,附近无特殊敏感点,施工扬尘影响不大。

2.1.2 减缓措施

⑴应加强管理,文明施工,建筑材料轻装轻卸;车辆出工地前应尽可能清除表面粘附的泥土等;运输石灰、砂石料、水泥、粉煤灰等易产生扬尘的车辆上应覆盖蓬布。

⑵施工场地、施工道路的扬尘可用洒水和清扫措施予以抑止。如果只洒水清扫,可使扬尘量减少70~80%,如洒水后清扫,抑尘效率能达90%以上。有关试验表明,在施工场地配套洒水车1辆,每天洒水作业4~5次,其扬尘造成的TSP 污染距离可缩小到20~50m 范围。

另外,石灰、黄砂等堆场尽可能不露天堆放,如不得不敞开堆放,应对其进行洒水,提高表面含水率,也能起到抑尘的效果。

⑶应选择具有一定实力的施工单位,采用商品化的厂拌水泥以及封闭式的运输车辆。对于定点的商品化水泥生产单位,可以提出“三同时”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污染影响,并可通过强化环境监测和环保管理的办法,确保环境空气得到保护。

⑷临时性用地使用完毕后应恢复植被,避免大风天气产生扬尘。

2.2 施工噪声影响分析及减缓措施

2.2.1 施工噪声影响分析

施工噪声主要是由各种不同性能的动力机械在运转时产生的,如挖掘沟道、平整清理场地、打夯、打桩、搅拌浇捣混凝土、建材运输等。

在多台机械设备同时作业时,各台设备产生的噪声会产生叠加。根据类比调查,叠加后的噪声增值约为3~8dB ,一般不会超过10dB 。

当单台施工机械作业时可视为点声源,距离加倍时噪声降低6dB(A),如果考虑空气吸收,则附加衰减0.5~1dB(A)/100m。建设项目最远干扰半径可达190m ,但是本填埋场周围500m 范围内无环境敏感点,项目施工不会对周围敏感点产生影响。

2.2.2 施工噪声污染减缓措施

⑴施工机械噪声污染减缓措施

施工现场的噪声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为了降低施工噪声的影响,加强施工管理,调整或缩短高噪声施工机械的作业时间,严格控制夜间施工时间,避免高噪声源设备集中使用 ,施工期内噪声污染控制在最低限度之内。

⑵运输车辆噪声环节措施

运输车辆经过集中居民区以及其他声环境敏感点时尤其是夜间应限速行驶,而且应该禁止鸣笛。

2.3 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建筑施工所排放的污水主要是施工人员所排放的生活污水。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以平均施工人数100人,人均日排生活污水30L 计算,则施工期的生活污水排放量为2.6t/d。污水中COD Cr 浓度约为250~500mg/l,SS 浓度约为150~200mg/l。

因此按施工周期 1年计算将排放生活污水总量为1095t ,其中 COD Cr 和 SS 的排放量最大为0.6t/a 和0.2t/a。这部分污水一般不是集中排放的,而是无组织的分散排放,因此在施工现场的管理上应采取一定的污染防治措施,以减少污水对附近相关水体环境的污染。

2.4 施工期生态影响及减缓措施

2.4.1 施工期生态影响

工程施工期对生态的影响主要是施工清除现场,土石方开挖、填筑、机械碾压等施工活动,破坏了工程区域原有地貌和植被,造成一定植被的损失;扰动了表土结构,土壤抗蚀能力降低,损坏了原有的水土保持设施,导致地表裸露,在地表径流的作用下,会造水土流失,加大水土流失量,破坏生态,恶化环境。

施工期流失的土石随着地表径流将进入河道,携带土壤中营养元素进入水体,从而使河水浑浊度增加,污染物含量增加,一些河水水质。同时,携带的泥沙在流速降低后将产生沉降,造成河道的淤积,影响河道的行洪,而且流失的土石有可能侵入农田,淤塞田间沟渠,对农田耕作带来不利。

工程施工的土石方开挖将毁掉原来的生态系统,使区域绿地面积减少,同时施工期的尘土、噪声会对区域内的动物、植物产生不良的影响,产生的粉尘将影响附近植物的光合作用,间接影响了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的正常繁殖,影响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填埋场建设初期,需对库区进行场地平整,其主要作用是①清除库区表层耕植土,以去除有可能损伤防渗膜的杂物如树根、碎玻璃、石子等;②对库底进行平整,以利于渗滤液的排除。

本工程场区平整后余土方量22.84万m 3,根据可研计算垃圾填埋过程中所需覆盖土方43.9万m 3,因此,可将场区平整后余土方用来覆盖,以减少对取土场周围环境的影响。

2.4.2 减缓措施

⑴由于填埋场区内植被茂密,工程设计尽可能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填埋场的使用按步进方式进行,使之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的植被。

⑵建筑物四旁、进出口两侧、道路两侧及其它预留地块作全面规划,采用草坪、绿篱、花灌木及观赏小乔木进行组合配置,草坪可选马尼拉草、狗牙根等草种,绿篱、花灌木有瓜子黄杨、红叶继木、杜鹃、月季等,观赏小乔木和灌木可选桂花、红叶李、圆柏、海桐球等。

⑶优化施工组织和制定严格的施工作业制度。工程施工尽量将挖填施工安排在非汛期,并缩短土石方的堆置时间,开挖的土石方必须严格限制在征借地范围内堆置,并采取草包填土维护、开挖截排水沟等临时性防护措施。土石方运输要严格遵守作业制度,采用车况良好的斗车,避免过量装料,防止松散土石料的散落,减少水土流失。

⑷边坡及场顶采取植物防护措施。垃圾填埋过程中,随着垃圾填埋高度提高,底部裸露的垃圾堆体边坡需要进行防护,实施边填埋、边覆土、边绿化的作业制度。

⑸施工结束后,所有施工场地应拆除临时建筑物,清楚建筑垃圾,尽可能的恢复原有土地的功能。

⑹临时渣场堆体表面植草防护,草种选择高羊茅和狗牙根,采取人工混合撒播草籽,提高渣体的抗侵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⑺使用低噪声设备和撒水防尘等环保措施,减少对周围动植物的影响。

2.5 水土流失影响及减缓措施

工程施工的水土流失影响因素主要为地表植被的破坏和临时材料以及临时弃土方的堆放在雨季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

根据现场踏勘,工程周边主要为农田,水土的流失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应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如开挖的土石方必须严格控制在征借地范围内,并采用草包填土维护,开挖排水沟等临时性措施;施工期尽可能避开雨季;在施工期和运行期采取即挖即填的方式利用开挖的土石方,缩短土石方的堆置时间;工料场各地块开挖结束后,及时整平绿地;预留地在暂时不使用的情况下应保持原有植被。

2.6 进场道路施工环境影响分析及减缓措施

2.6.1 环境影响分析

本工程垃圾运输大部分依托现有的道路,仅对金家畈现状混凝土道路至垃圾填埋场库区及渗滤液处理站,对现状分别为1400m 和1600m 长,宽3m 的碎石路进行改造。道路设计标准为露天矿山道路二级标准,设计日双向交通量160辆,采用水泥路面,设计车速30km/h。由于道路沿线不涉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和活动区域,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没有影响,道路建设沿线没有古大珍稀树种分布,对古大珍稀树种没有影响。道路建设将影响少部分小型动物的栖息和活动,道路建设时期应选择在非冬季节,不会影响冬眠动物的生存,这些小型动物将随着道路建设施工的进行而迁徙至其他地域生存下来,不会对它们的生存活动产生大的影响。道路建设完工后,随着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道路沿线将种植一些具有水土保持作用的绿化树种,对道路沿线的植被和景观有有利影响。道路建设的主要影响因子是破坏一些植被和弃渣产生的水土流失。

此外,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可能会造成短时间内的声环境质量下降,同时道路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扬尘可能对周围农田的农作物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

2.6.2 减缓措施

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道路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可采取如下环境减缓措施: ⑴公路选线尽量占用路边空地;

⑵公路建设应尽量选在冬季以外的季节,避免施工过程中对区域的冬眠动物造成

影响;

⑶应规划好弃渣场地,对产生水土流失的区域采取挡土墙、排水沟和植物绿化等水土保持防护措施。

⑷选用低噪声、污染物排放少的施工设备。

⑸在干燥、易产生扬尘的天气施工时应该采取洒水等抑尘措施,减少扬尘的产生。

2.7 施工期社会环境影响分析及减缓措施

2.7.1 社会影响分析

工程施工期的主要社会环境影响为拆迁占地影响。

本项目永久占用土地345亩,其中包括林地308亩,果园及菜地37亩,性质均为集体土地,属猇亭区虎牙街办磨盘村、高湖村所有,目前全部为农民承包经营。

工程建设过程中,按照《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的要求,项目周边500米范围内不得有人畜栖居点,工程建设到会导致19户居民搬迁,可能会给拆迁居民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工程拆迁也是一种社会财富的浪费。

本项目将拆迁房屋19栋,建筑面积5106m 2,其中楼房3590 m 2,砖木结构房屋1516 m2,果园及菜地37亩。

2.7.2 减缓措施

本工程永久占用土地345亩,涉及拆迁居民19户,建设方拟采取货币补偿方式。

2.8 封场后环境影响分析及减缓措施

封场后主要污染源为垃圾渗滤液和填埋气体。

2.8.1 垃圾渗滤液

封场后填埋场范围内自然水基本被隔绝进入垃圾堆体,虽然由于工程等原因仍会有少量地表水可进入垃圾堆体,但垃圾渗滤液将主要来自场内近生活垃圾堆体发酵分解的渗沥液。根据对杭州市第二垃圾填埋场的预测,封场后渗沥液中COD Cr 、BOD 5、NH 3-N 等污染物的浓度逐年下降,在10~15年时间后COD Cr 才能达到GB16889-1997《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三级标准,在这之前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还需经场内的渗沥液处理系统继续处理达到GB16889-1997《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三级标准后运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

2.8.2 填埋气体

封场后填埋气体产量是逐年减少的,而且锐减梯度较大,该填埋场2024年封场,2024年填埋气体产量达到高峰,预计本填埋场封场后10年的时间内仍会有填埋气体

产生,需要收集处理,处理措施与运营期相同。

2.8.3 封场后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封场后的覆盖土上,会自然生长一些野生的先锋植物,主要来源于随风飘落的种子以及覆盖用土原来带有的种子和块茎等,这些植物可以在封场后覆盖土中继续生长,达到先前的绿化效果,这些植物不仅能够存活而且生长非常旺盛;部分草本植物同时对土壤有一定的改良作用,为后期种植的乔木或者灌木类其它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

1)植被选择的原则

①必须选择适于填埋场所在地的植物品种,为保证本子的种子库,可采集领巾地区的植物种子和枝条扦插来种植。

②不得选择可能进入食物链的树种,如:果树和用作饲料的物种等。

在选择本地植物中需考虑以下几点:

①选择生长慢的树种,因为其需要的水分较少,这是填埋场覆盖土中一个限制性因素。

②个头小的树(高度低于1m )能够在近地面的地方扎根生长,这样就避免和较深的土壤层中的填埋气体接触。

③易受虫害攻击的植物不应当栽种在封场后的填埋场上。

2)恢复措施

封场时裸露外坡、终场顶面覆盖粘土0.3m ,上铺封场底膜和水工格栅,其上再覆一层0.7m 厚耕植土,压实后进行植被绿化,以种植草木为宜。灌木树木有助于覆盖层的长期保护,其落叶和腐败的枝条可提高覆盖层的肥效和加强其稳定性,同时使封场区有>2°的斜坡,开设表面排水沟,将表面和入渗雨水导出场外,减少场区污水量,做到封场一片,绿化一片,尽快恢复生态环境。

为了恢复填埋场的生态环境,有助于植物生长,设计拟采用20cm 以上营养表土,按照荒坡地进行育林育草。封场初期绿化宜选择根浅的对NH 3、SO 2、H 2S 等有抗性的植物。

3 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3.1 大气环境预测与评价

正常排放情况下,硫化氢和氨气在场界外500m 处(即项目无组织场界监控点处)叠加本底值后浓度分别为为0.0034mg/m3和0.053mg/m3,占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新改扩)标准中无组织监控点标准的6%和3.5%,占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34%和27%,即场界500m 处能够符合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新改扩)标准中无组织监控点标准,也能够达到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要求。

事故情况下主要为硫化氢浓度发生变化,H 2S 场界外500m 处(即项目无组织场界监控点处)叠加本底值后浓度为0.015mg/m3,占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新改扩)标准中无组织监控点标准的25%,占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150%,即场界500m 处能够符合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新改扩)标准中无组织监控点标准,但不能达到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要求,因此,应避免非正常排放。

根据GB16889-1997《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确定本项目的卫生防护距离为500m 。由预测结果,正常排放时场界500m 处能够符合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新改扩)标准中无组织监控点标准,也能够达到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要求。因此,垃圾处理场产生的恶臭气体对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即垃圾处理场周围500m 范围外居民基本不产生影响。

3.2 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3.2.1 对长江的环境影响分析

临江溪污水处理厂厂址位于宜昌城区中部靠长江一带的万寿桥以北、韦家咀电站南侧,占地6.57hm 2。本项目废水包括垃圾渗滤液、车辆清洗废水和职工生活污水废

水排放量约231m 3/d。渗滤液经场区内污水站预处理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表1中三级标准后运至临江溪污水处理厂处理,项目排水不会对最终受纳水体长江产生影响。

3.2.2 对临江溪污水处理厂的环境影响分析

生产管理区的生活污水、车辆冲洗污水和填埋区的渗滤液,收集导排至调节池,经厌氧(UBF )+氨吹脱(CT )+好氧(CASS )处理工艺处理,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表1中三级标准后排入临江溪污水处理厂处理(日处理规模近期20万吨,远期30万吨)。

由于渗滤液所特有的水质及其变化特点,在采用此种方案时,如不加以控制,则易造成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冲击负荷(一般渗滤液水量不能超过城市污水厂设计规模的(0.5~1%),影响甚至破坏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本项目渗滤液的日均排放量约221 m3/d,仅占临江溪污水处理厂近期处理规模20万吨的0.1%,由于点军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近期也将输送至临江溪污水处理厂处理(日均排放量108 m 3/d),则进入临江溪污水处理厂的渗滤液总排放量约329 m 3/d ,仅占临江溪污水处理厂近期处理规模20万吨的0.16%,因此不会影响临江溪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

渗滤液经预处理后与大、中型规模城市污水处理厂合并处理,一方面,降低了渗沥液单独处理的难度,节省了费用;另一方面,利用污水处理厂对渗滤液的缓冲、稀释作用和城市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实现渗滤液和城市污水的同时处理,在渗沥液占城市污水比例较小的情况下,不但不会影响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果,渗沥液富氮缺磷的特性还可以和城市污水形成互补,有利于城市污水的处理。

3.3 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3.3.1 水文地质条件

项目所在地仅渗滤液处理站所在位置地下水水量较丰,可能会对渗滤液处理站的基础施工带来一定的影响,其他场地基本上无地下水或暂时性地下水。土层的渗透系数在3.5×10-5~1.122×10-6cm/s之间,不具备天然隔水条件,故需进行防渗处理。

3.3.2 渗滤液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根据《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及《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CJJ17-2004)的要求,生活垃圾填埋场防渗层的渗透系统为≤10-7cm/s。本项目拟采用的高质量HDPE 复合衬里防渗系统,其渗透系数为≤10-12cm/s,可以满足相应的技术规范的要求。

场内不良地质作用类型为岩洞,分布标高98.00-99.70m ,分布在垃圾填埋场地中部,空洞面积40m 2,洞顶上部岩层厚2-8m 。垃圾填埋后可能会造成洞顶上部的岩体坍塌,对工程具有一定的影响,建议对上部岩体进行清除处理。

填埋场采用高密度聚乙烯衬层(1.5mmHDPE 膜)做防渗处理后,可有效地控制渗滤液向地下渗透,同时由于渗滤液处理站所在位置地下水水位埋藏较浅,因此在下一步的设计过程中需考虑其地下水的收集与排放。另外在垃圾填埋实施后,为保证沟两侧的侧壁渗水能够顺利排出,在沟底两侧设置地下水砾石导流沟,减少地下水侵入垃圾堆体和对防渗层产生不良的顶托压力,保证填埋场防渗层的多年正常运行。

因此只要严格按照垃圾填埋场的相关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来进行施工和建设,填埋场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3.4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根据同类垃圾填埋场类比调查,本项目主要噪声源为压实机、装载机以及每天进出填埋场的垃圾自卸卡车运输作业产生的噪声。垃圾填埋所用的一些机械及车辆均为移动作业,垃圾装运的车辆噪声则主要在集中的时间段内发生,而且均在白天进行。根据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要求,场区周围近距离范围内无居民聚集点,今后在场界500m 的卫生防护距离范围内也不会再规划新敏感点,因此可以认为本项目运营过程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影响是很小的。但根据达标排放的要求,企业应当尽可能对泵以及风机等固定噪声源做好隔声、降噪措施,同时对垃圾装运车辆以及填埋作业器械定期养护、修理,减少不正常噪声影响。

经预测距离作业点50m 处的设备噪声降到51.5dB(A),至100m 外,噪声贡献值降到45.5dB(A)。填埋场周围100m 范围内没有居民和其他单位,因此填埋作业对当地声环境没有影响。

3.5 不良地质作用对工程的影响

场内不良地质作用类型为岩洞,分布标高98.00-99.70m ,分布在垃圾填埋场地中部,空洞面积40m 2,洞顶上部岩层厚2-8m 。垃圾填埋后可能会造成洞顶上部的岩体坍塌,对工程具有一定的影响,建议对上部岩体进行清除处理。

3.6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3.6.1 填埋气体的生态影响

尽管填埋作业过程中采用了填埋气体集中燃烧处理措施,但还会有一定量的恶臭气体向大气中扩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区域内生物的生存质量。甲烷的大量释放促进

了大气温室效应的增强,对全球气候变暖有加剧的作用。气候变暖将导致灾害性气候增多,给人类和生物带来重大的影响。为此,填埋场应规范填埋作业,做到每层垃圾及时覆土;填埋作业同时铺设可靠的管道集气系统,确保70%以上的废气收集率。

在减缓温室效应方面,削减垃圾填埋场甲烷气体的排放量可直接减少其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由于甲烷的温室效应远大于二氧化碳,每削减单位体积的甲烷相当于削减21倍体积的二氧化碳,事半功倍,此外,甲烷减排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因为甲烷的寿命平均为10年左右,而二氧化碳平均为200年,因此由于甲烷的强温室效应和较短的大气寿命,使得甲烷的减排对减缓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作用。而恶臭气体组成中的氨,对局部范围酸雨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3.6.2 扬尘和作业噪声的生态影响

填埋作业机械的噪声污染导致填埋区人员和活动生物的不良刺激。作业区二次扬起的轻物质包括塑料、废纸、垃圾微粒以及覆土与运输引起的粉尘都对区域内的植被正常生长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可能将某些污染物扩散到非填埋区,造成新的污染。对此,必须采取对进出道路和作业面进行洒水和及时清理。晴天时,保证每天洒水3~4次,有效控制扬尘及异味的污染。

3.6.3 渗滤液的生态影响

渗滤液采用填埋场内预处理达《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三级排放标准后排入临江溪污水处理厂综合处理,一方面,降低了渗沥液单独处理的难度,节省了费用;另一方面,在渗沥液占城市污水比例较小的情况下,不但不会影响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果,渗沥液富氮缺磷的特性还可以和城市污水形成互补,有利于城市污水的处理。

3.6.4 填埋区对生态综合影响

3.6.4.1 生态综合影响

随着垃圾的填埋,使填埋区原有植被全部遭到破坏,区域绿地面积减少,生态调控能力减弱,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增加。填埋覆土后的顶面存在明显的水土流失,影响垃圾堆体的稳定性。

填埋区周围有较好的植被覆盖,阻碍了填埋气体向外的扩散,削减了传播中的噪声,而且山谷为一独立的水文单元,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水岭基本一致,一般不会对其他沟谷的水系产生影响。

山谷内拆迁后500m 范围内无居民,因此,对居民的影响较小。

3.6.4.2 填埋区生态综合保护对策

在生产区污水调节池下游和污水处理站四周设防护林,填埋场区周围将逐年种植常青乔木和灌木,改善库区周围的森林群落结构,构成生态功能强大的隔离林带。绿化植物以对H 2S 、NH 3等恶臭气体具有吸收作用和抗性的植物为主,并兼顾较强的除尘、减噪功能。

在垃圾填埋完成一个层面后,即开始筹备覆土绿化的生态恢复工程,按照不同植物对垃圾堆体覆盖土壤后的生态适宜性,遵循先绿后好的原则,逐渐培育生态效益更高的植被类群。

在垃圾堆体上覆土种植,要先考虑物种对生态条件的适宜性,先种植较容易生存的植物,在这些先锋植物对生境进行影响改善后,逐渐引入生态效应和观赏性更高的植物类群,使恢复后的生态系统不断向较理想的顶极群落演替。

3.7 垃圾运输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分析

3.7.1 交通影响

本项目的服务范围为猇亭组团、白洋组团、龙泉组团和伍家岗组团宜万铁路以东部分,猇亭组团的运距约8-15km ,伍家岗组团约8-12km ,龙泉组团约10km ,白洋组团约40km ,拟将在伍家岗组团新建2座转运站,猇亭组团新建3座转运站,白洋组团新建1座转运站,共计新建6座转运站,将各组团的的垃圾集中运往转运站,整合了运输资源,减少了交通压力。

考虑到运输末端车辆较为集中,交通流量会有明显增加,因此,建议合理安排运输时间,错开车辆进入填埋场的进场时间,减少填埋场道路及周围区域的交通流量。其次,交通拥挤地区,垃圾产量大的地区也应尽可能的安排的一天的清晨收集运输,避开拥堵。

3.7.2 环境影响

在城市垃圾收集转运运输过程中,由于操作环节大部分是开放的,产生的污染主要为扬尘和微生物分解发酵产生的废气;垃圾车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交通噪声、汽车尾气和扬尘,以及因车厢密封不严可能散落的垃圾。

运输过程中的机械噪声主要来源于运输车辆,垃圾运输车辆在市区及通往填埋场的道路上行驶,其产生的噪声和汽车尾气将对运输线路两旁的居民产生影响,其影响范围较小,为间歇式的影响。本项目服务范围内的生活垃圾日产生量预计为350吨,项目采用车厢可卸式垃圾车(12m 3的压缩式垃圾集装箱,净装载量大于8t ),每天仅

需要43车次运送,因此,垃圾转运车所产生的交通噪声和汽车尾气不会成为交通噪声和汽车尾气的主要发生源。

由于转运站的具体位置尚未确定,因此,在确定转运站的具体位置后需进一步论证运输路线的合理性,遇到集中居民点,尽量绕道而行。

3.8 垃圾转运站环境影响分析

在垃圾转运站运营过程中,污染物产生环节主要为垃圾收集车进出中转站时产生的汽车尾气和汽车行驶噪声;垃圾车倒车、卸料时的汽车尾气、噪声、恶臭气体;垃圾压实时产生的恶臭气体、噪声以及垃圾压实时的渗滤液;作业完成后清理作业场地时产生的冲洗废水。

含有煤渣、泥土等类型的生活垃圾进入转运站时,也会产生扬尘;在垃圾转运操作时也会产生扬尘,以及转运不及时产生的废气等。由于垃圾转运站为砖墙建筑,有水泥地面,加之新鲜垃圾含水量较大,这些扬尘量很小,同时,即使收垃圾在收集点不能及时清运,也不会待很长时间,产生的废气量也很小。因此,扬尘和臭气不会扩散到周围环境中去,受影响的主要是操作工人。

另外,应加强对垃圾收运系统的管理,做到垃圾及时清运,运输车辆应封密并定期维护检修,操作人员采取必要的劳动防护措施,如配带口罩、手套等,将垃圾收运系统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3.9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分析

宜昌市猇亭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激增,生活垃圾的量也不断增加,城市现状环卫设施远不能满足城市日后的发展,同时垃圾的自然堆放也将使市域水资源污染,它们之间的矛盾必将限制城市的发展。与城市日益重要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不相适宜。猇亭区现有垃圾简易填埋场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无害化处理标准,垃圾简易裸露堆放,场内无渗滤液收集系统及防渗处理措施,无填埋气收集排放设施,其存在对京珠高速有一定安全隐患。从国家和自身发展来说,城市环境卫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为了抓住发展机遇,保证城市可以健康、快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使猇亭有一个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兴建宜昌市猇亭生活垃圾处理工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同时也属于湖北省境内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工程的一部分,工程的建设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生活卫生水平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4 营运期污染防治措施

4.1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4.1.1 填埋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⑴提高垃圾填埋场废气的收集系统的效率,保证垃圾表层覆土密封性,在达到填埋高程后,应在垃圾表层增铺土工布+HDPE膜,以利隔绝空气,避免形成好氧环境,减少废气的无组织排放量。

⑵垃圾填埋场填埋产生的气体量主要成分为CH 4和CO 2,占总气量的99.5%-99.9%。其中CH 4气体是易燃、易爆气体,当与空气混合达到5%~15%的浓度时,将有可能发生爆炸。

填埋气体的收集本工程采用主动收集系统,由气体导排石笼、集气/输送管道和风机三部分组成。LFG 通过水平导气石笼和最终导气层收集至竖向导气石笼,在每个竖向石笼顶部(接近最终覆盖层处)设置一根DN150铸铁气体释放管,管口高出最终覆盖层1.2m 处,再采用移动式沼气收集官阀系统将各管口连接至风机,由风机抽气后集中在焚烧器中焚烧。

此外,建设单位应加强对填埋场区域作好爆炸气体安全防范工作,防止甲烷废气大量累积的风险隐患。设置压力控制装置和自动点火装置,当填埋气体压强达到设定数值后通过自动点火装置对LFG 进行燃烧处理,安装24小时甲烷气体自动监测报警仪。

⑶垃圾填埋过程产生的大量甲烷废气既是一种温室气体,同时也是一种资源,随着今后垃圾填埋量的以及垃圾中有机成分比例的增加,相应的产气量也会增加,根据目前一些垃圾填埋场甲烷气综合利用经验,本填埋工程远期也可考虑将填埋气体用于发电等综合利用途径,但需从经济角度进行合理论证,论证可行的情况下应尽可能进行综合利用,使废弃资源综合利用。

⑷当地环境监测站应对场区大气恶臭污染物及TSP 进行日常监测,若有异常,信息及时反馈,并对废气收集系统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确保恶臭污染物排放符合规定要求。

⑸为防止轻质垃圾在风较大时飞散造成二次污染,应采用随填随压、覆土等措施,作业面、道路经常进行洒水防尘等,同时配备洒水车一辆。

⑹拟建项目的卫生防护距离确定为500m 。在确定卫生防护距离内,应建一定宽度的绿化带,以降低臭气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填埋场填埋作业时应严格执行作业单元逐日覆土填埋。

4.1.2 其它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⑴按工艺要求在填埋垃圾表面及时覆土,覆盖用土即挖即用,同时避免在处埋场或附近建造封闭式建筑物,禁止修建居民住宅;

⑵限制场内车辆运行速度;每当工作完毕,须清扫场地,在路面和工作面上适时洒水降尘;

⑶在进场道路两侧和在场区外设置10~50m 宽的卫生防护绿化带,绿化带由速生的乔木和灌木组成,树种为意杨、香樟、夹竹桃等,定期抛洒消毒剂和消臭剂,以减少废气、恶臭及生产扬尘对环境的影响;

⑷处埋场达到封场标高后,及时封场覆盖绿化,减少大风天气造成扬尘和起滞尘作用;

⑸ 在垃圾运输过程中使用密封运输车,严禁使用敞篷车运输垃圾。

4.2 废水污染防治措施及评价

场区采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统。场区雨水直接排入截洪沟后就近排入附近沟渠。对于已经封场的填埋区域,在每层的马道上设置表面排水沟,并以2%的坡度坡流向两侧截洪沟。

管理区废水及填埋区渗滤液经场区内污水处理装置预处理后,由吸污车送至临江溪污水处理厂,最终排至长江。

根据本工程垃圾渗滤液产生量估算,平均日产生量垃圾渗滤液221t/d,经导渗系统收集的垃圾渗滤液汇集入一个18000m 3的渗滤液调节池,并在填埋场设处理能力250m 3/d的污水处理站一座。采用厌氧(UBF )+氨吹脱(CT )+好氧(CASS )处理工艺作为处理工艺。

4.3 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与评价

经过分析比较,本工程拟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钠基膨润土软垫(GCL )作复合水平防渗层。并对行地下水进行监测每年丰、平、枯水期各一次,随时掌握地下水水质情况。

4.4 噪声防治措施

⑴选购低噪声的先进设备,从源头上控制高噪声的产生。

⑵渗滤液预处理系统使用的一些泵、风机安装消声装置、减震垫等降噪措施,并设置专门设备房,做好门窗和墙体的隔声措施,隔声量不小于25dB 。

⑶加强垃圾填埋器械的维护,定期检修,发现出现不正常运转的器械应及时更换零件保证正常运转。

⑷加强交通疏导和对运输车辆的管理,减少垃圾运输车辆在场区道路范围内鸣笛。

4.5 生态影响减缓措施及水土保持措施

4.5.1 生态影响减缓措施

⑴做好填埋场场区的灭蚊蝇工作,保障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⑵做好施工规划,减少临时占地和重复施工;如主体工程应该和进场道路改建工程同时进行,尽量做到小范围内的土方平衡,减少临时弃土的堆放时间等;

⑶挖填施工尽量安排在非汛期,缩短土石方的堆置时间,并采取草包填土维护,开挖排水沟等临时防护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⑷施工结束后,应拆除临时建筑物,清除建筑垃圾,尽可能恢复原有功能。

4.5.2 水土保持措施

⑴施工过程中临时防护措施

施工工区水土保持措施以工程措施为主,由各施工单位在工程实施中完成。现仅对建设、使用、拆除过程提出以下水土保持要求。

施工单位动土工程尽量避开雨天。

施工单位必须设置弃渣场并作好防护,建设过程中的废土、石应运至集中堆放地点。在工程完工后,在弃渣场上进行草籽播撒,草籽的选择根据当地气候及土壤特点选择易成活、生长快的种类。做好施工工区的排水工作。

⑵施工结束防治措施

拟建工程建设完毕后,施工单位必须将地表建筑物及硬化地面全部拆除,废弃物及时运至集中堆放地点。

⑶进度要求

水土保持措施以工程措施为主,植物措施为辅。根据水土保持方案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的原则,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步完成,如护坡、垃圾坝、截洪等

工程措施在建设期同步完成;垃圾场场区绿化在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待服务期满后全面覆土恢复植被。

4.5.3 采土作业生态影响的减缓措施

⑴采土场随垃圾填埋进程,采取分期分块开挖,分期防护,做到边开采边治理。 ⑵采土场开采过程中,应根据地块的地形状况,做好临时性拦护等防护措施,严格控制土方开挖量,做到用多少开挖多少,并对已开挖的土方进行必要的维护。

⑶采土场开挖结束后,及时采取植物措施对场地进行绿化防护。植物可采取植草措施,草种可选择狗牙根、高羊茅和胡枝子混合草籽。

项目还未明确取土地点,无具体的取土方案,因此,对于拟定取土场受到的环境影响无法作深入的分析评价。本评价要求建设单位必须在工程实施前,完成详细的取土方案,明确所选取土场的用地范围、有无涉迁居民、有无珍稀物种植被、工程方案、取土后期场地利用等,应平衡考虑经济合理性与环境承载力。对取土场和施工过程辅以相应的防护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功能。

4.6 垃圾运输过程主要环保措施

根据可研,项目的垃圾收运车辆已考虑采取一系列的环保措施,以将这些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如收运车辆尽量采用车厢可卸式转运车,定期检查收运车辆的密封性,杜绝垃圾洒落、废水滴漏。同时收运车辆装满垃圾后,宜喷洒药水,以减少苍蝇的滋生。收运车辆应每天进行冲洗。对车辆产生的噪音主要通过限速、禁止鸣喇叭等措施控制。

由于垃圾转运车采用了全封闭车厢以及密封式车厢门,卸料干净、快捷,因此基本可以杜绝垃圾洒落和废水滴漏现象,仅对沿途道路噪声可能产生一些影响。

为进一步降低运输过程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建议采取如下环保措施:

⑴清洁卫生是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标志,垃圾收运车辆首先应该做到整洁、卫生。这些车辆频繁穿梭于城市街道,其外观如何对市容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整体设计中要使它拥有一个美观的造型,使这些作业车辆做到功能全、性能好、外观美。

⑵加强对垃圾运送车辆的管理,严格办理垃圾准运证,严格执行《城市环境卫生专用车辆管理规定》,对不符合条件的垃圾车不予办证;

⑶加强检查监督和执法。严格整治垃圾运输车辆超高、超载、挂包现象以及运输过程中沿途扬、撒、拖挂垃圾和洒漏污水的行为。对不符合要求的车辆进行处罚。

⑷垃圾收运公司根据不同地方特点及垃圾性质,配备不同的车型,一般城区居民

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采用后装式收集车,旅馆、饭店等垃圾产生量大和环境要求高的区域,使用大型、高档的前装式和拉臂式集装箱收集车。

⑸进一步加强垃圾运输车滴漏污染的整治。一方面,每天安排洒水车到转运站周围垃圾车经过的主要道路进行冲洗,减少对道路的污染和周边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加强垃圾运输车的防滴漏的硬件治理措施。

4.7 垃圾转运站污染防治措施

由于项目仅确定了垃圾转运站的数量及其服务范围,为确定具体位置,因此,本评价仅提出选址及建设的原则性要求。

垃圾转运站宜设置在交通运输方便、市政条件较好并对居民影响较小的地区,外型应美观,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操作实现封闭、减容、压缩。与周围相邻建筑间距大于8m ,绿化隔离带宽度大于3m 。

4.7.1 废气

转运站臭气和扬尘集中产生于作业车间内垃圾收集车倒车、卸料以及垃圾压实作业过程中,产生源也集中在卸料槽开口处,本项目的转运站规模较小,污染治理措施建议如下:

①车间设通排风系统,在车间侧墙上部安装多台轴流排风扇通排风,每小时换气6次,使车间内空气基本上完全交换6次,防止臭气在车间内积累;

②设计在转运车间内安装简易喷淋除臭装置,采用天然植物提取除臭液除臭。

4.7.2 废水

垃圾转运站污废水主要为垃圾压实时产生的渗滤液和作业场地冲洗水。水质与填埋场废水相似,可全部进入集装箱随垃圾转运到猇亭垃圾处理厂一起处理。

4.7.3 噪声

垃圾转运站噪声主要来源于垃圾卸料、压实等作业过程中和作业车间的吸排风机噪声及汽车运输声等。在工程设计时首先选用低噪声的作业机械;同时对作业车间和风机房采取隔振降噪措施。

4.8 其它污染防治措施及建议

⑴垃圾入场管理

进入生活垃圾处埋场的填埋物应全部是生活垃圾,严禁将具有爆炸性、易燃性、浸出毒性、腐蚀性、放射性等有毒有害废弃物混入生活垃圾中进入填埋场。

⑵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垃圾在收集过程中,必须执行严格的分检制度,将重金属含量高的金属制品,如电池、荧火灯管等分检出去,以确保处埋场周围土壤不被重金属污染。

⑶动物危害控制对策

由于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机废弃物,因此在堆放过程中不加控制会有大量蚊蝇孳生,同时还会虫害和鼠害,此外,垃圾也会吸引鸟、犬等动物前来觅食。在我国一些城市垃圾堆放地,垃圾随处倾置,不采取任何卫生措施,蚊蝇随处可见,老鼠肆虐,垃圾场成了疾病传播源,为此对宜昌市猇亭区生活垃圾填埋场进出如下建议:

① 在垃圾场入口处架设高1.5~1.8m 左右的铁丝拦网,防止犬、猪等动物进入垃圾场,杜绝疾病传播媒介;

② 为防止蚊蝇孳生,每天必须进行日覆盖,并加以压实,每日作业完毕后,不留裸露垃圾在外;

③ 在春末及夏秋季节,每天喷药一次,以防蚊蝇繁殖;

④ 禁止拾荒者进入垃圾场随意翻捡垃圾。

5 评价结论

5.1 项目建设意义

猇亭及龙泉、白洋组团至今尚无一座较为先进、无害化的垃圾处理场,仅在猇亭组团鸡山有一垃圾堆放场,无防渗及渗滤液、填埋气处理措施,严重污染了区域环境,解决垃圾出路问题已迫在眉睫;城市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混合随意堆放,现有垃圾填埋场属简易裸露堆放,既无可燃、有害气体的疏导、收集和处理设施,也无防渗措施以及渗滤液收集处理设施,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污染。此外,城市环卫设施相对滞后,垃圾收运系统不完善,致使生活垃圾不能得到及时清运,垃圾滞留街边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建设一套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和一座标准化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是猇亭区面临的一项紧迫工作,本项目的建设可大大减轻垃圾对城市的污染,对改善城市环境卫生,确保公众健康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也是猇亭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5.2 符合产业政策

本项目属于城镇垃圾及其他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工程,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 》为鼓励类,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

5.3 符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本项目的选址是根据《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5-2020),通过对城区附近众多候选场址的现场踏勘和对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后确定的。

因此从宜昌市城市总体规划上分析,本项目选址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5.4 选址合理性

项目选址多数占用林地,土地征购费用较低;库容大,可满足15年使用年限;周边支沟较多,发展用地大。

本评价认为项目的选址在采取一定措施的基础上是可行的。

5.5 污染物防治措施及达标排放

5.5.1 营运期废水处理达标排放

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渗漏液、洗车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后水质能够达到GB16889-1997《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生活垃圾渗滤液排放限值三级标准后由专用管道输送至临江溪污水处理厂处理。

5.5.2 营运期废气处理达标排放

⑴每一单元作业完毕后进行一次中间覆土、压实;垃圾运输使用密封运输车,限制场内车辆速度,适时洒水防止尘土飞扬;

⑵设计和建设有效的填埋气导排系统,导出的气体就地燃烧排放,导气管在填埋过程中分节接高,其排放高度始终高出地面1.0m 以上;

⑶在处埋场四周必须留有500m 的卫生防护距离,将现有500m 范围内村民进行搬迁,此范围内禁止修建居民住宅;

⑷在进场道路两侧和场界周围种植隔离绿化带,定期抛洒消毒剂和消臭剂,以减少废气、恶臭和生产扬尘对环境的影响。

经过以上处理后,经预测场界废气能够达到GB16889-1997《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和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新改扩) 标准,

5.5.3 营运期固废处理

项目产生的污水站污泥固化后与生活垃圾回填垃圾填埋场,不外排。

5.5.4 噪声处理

项目产生的噪声源较低,噪声源强基本在76~84dB(A)间,经过距离衰减后场界噪声能够达到GB12348-90《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II 类标准。

5.5.5 终场期污染防治及生态恢复措施

⑴在垃圾填埋场道路两侧、工作区与填埋区之间建设绿化林带,条件许可时,可建一小型花园供工作人员休闲;

⑵处埋场封场时,应按规范要求做好表面处理,表层营养覆土厚度应在20cm 以上,经充分压实,并保持5%的坡度,以利排出降水,降止雨水下渗;

⑶加强封场后处埋场的渗滤液和填埋气的污染控制措施,废水和废气应做到稳定达标排放,直至处理场完全稳定,达到无害化;

⑷封场处理后,根据处埋场原来的土地利用方式,将封场后的场址恢复为林地或林果地,以达到生态资源恢复的目的。

⑸加强封场后处埋场水土流失控制措施,土料边开挖边使用,并采取草包填土维

护,开挖排水沟等临时防护措施,减少水土流失;各地块开挖结束后,及时进行绿化,预留地在暂时不使用的情况下应保持原有植被。

5.5.6 其它防治措施

⑴加强对垃圾收运系统的管理,做到垃圾及时清运,运输车辆封密并定期维护检修,操作人员采取必要的劳动防护措施,如配带口罩、手套等;

⑵加强对进场垃圾的分类、计检管理,严禁易燃易爆等有毒有害物质混入生活垃圾中进入处理场;

⑶在库区周围设置防护网,以防止犬、猪等动物进入处理场,杜绝疾病传播媒介; ⑷禁止拾荒者进入处理场随意翻捡垃圾。

5.6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5.6.1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正常排放情况下,硫化氢和氨气在场界500m 处能够符合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新改扩)标准中无组织监控点标准,也能够达到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要求。

事故情况下主要为硫化氢浓度发生变化,H 2S 场界外500m 处能够符合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新改扩)标准中无组织监控点标准,但不能达到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要求,因此,应避免非正常排放。

5.6.2 水影响评价结论

本项目废水经场区内污水站预处理达到《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表1中三级标准后排入临江溪污水处理厂处理,项目排水不会对最终受纳水体长江产生影响。

只要严格按照垃圾填埋场的相关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来进行施工和建设,填埋场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5.6.3 声环境影响评价

场址声环境状况较好,由于处理场的运行,场界噪声值有所升高,但各测点均能满足GB12348-90《工业企业场界噪声标准》中II 类标准要求。

5.7 环评总结论

拟建项目作为公益性环保建设项目,符合当地总体发展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其建设对于改善宜昌市猇亭区环境卫生,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

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落实本评价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落实好项目“三同时”,做到稳定达标排放和满足总量控制要求下,从环境保护角度而言,在拟定场址建设生活垃圾填埋场是可行的。


相关文章

  • 关于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和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 为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全省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和运行情况的报告>,9月2日至8日,省人大环资城建委组成调查组,到省住建厅和沈阳.铁岭.锦州.盘锦.朝阳.阜新6个市及所属的辽中.北镇.调兵山等部分市县,对生活垃圾处 ...查看


  • 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 Vol.31,No.92013年9月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ChinaResourcesComprehensiveUtilization●垃圾处理 国内外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政策 别如山,宋兴飞,纪晓瑜,陈 佩,刘茜茜 150001) (哈尔滨工 ...查看


  •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和对策
  •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一)产生量 据统计,2008年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约为1.54亿吨,县城和建制镇生活垃圾清运量约为0.50亿吨:另据调查估算,村庄生活垃圾清运量约为1.16亿吨.即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清运量约为 ...查看


  • 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条例-2
  • 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条例 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公 告 (第 40号) <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条例>已由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15年9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6年1月1 ...查看


  •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2011年11月18日北京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三章 减量与分类 第四章 收集.运输与处理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查看


  • 关于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的说明+
  • 关于<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的说明 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主任 陈 永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就提请本次会议审议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 ...查看


  • 垃圾分类手抄报: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技巧
  • 生活垃圾处理是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治污减排,确保城市公共卫生安全,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水平,实现城市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国已颁布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查看


  • 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方案
  • 2016年5月 导读:5.抓住关键源头.开展厨余垃圾家庭处理试点,各区可在社区试点逐步推广餐厨垃圾处理器,鼓励对家庭厨余垃圾进行处理,财政部门给予一定补贴.责任单位:市建设局.市财政局,各区政府? 为扎实有效推进我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 ...查看


  • 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研究
  •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21卷第3期专刊CHINA POPULATION ,Vol.21No.32011 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研究 李 颖 许少华 周 晶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查看


  •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对策
  •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对策 一.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起步于80年代后期,其后,先后制定了不少相关标准. 在1990市垃圾处理水平不断提高. 1999年,我国设市城市为1999年全国城市年清运城市垃圾1.14亿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