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教案1]

教学目标: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

掌握描写景物的几种方法。

教学过程:

说明:基本照搬教参附的光盘内容,即郑晓龙老师的课件

一、布置预习课文《写景要抓住特征》,思考:课文中老舍《济南的冬天》节选和宗璞《紫藤萝瀑布》节选,分别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征?

二、学生回答预习思考题。

三、操作步骤:

1、多媒体展示几幅荷塘图:(可到网络上下载)

2、要求学生写一段描写荷塘的文字,写后读给同学们听。师简要评析。

3、师展示朱自清先生以下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教师简要点评,说明写作技巧应向文章本身学。分析得出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写景的,即

绘形、绘色、香味。

顺序:环境(位置)--------定语 + 描写的对象-------比喻、拟人等。

(说明:斜体字板书)

4、要求学生用此种公式写一段景物。

(学生思考且起立朗读)

5、提示学生朗读课本P74中“景物描写还要突出感情特点”至“当然也印上了作者细腻委婉的艺术风格”一段话,明确写景是单纯的描写,真正的描写还要有其他的条件。

6、分别举孙犁、宗璞、许瑜萍三人写荷花的片断。

“那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白洋淀》

“那是满地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地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西湖漫笔》

“每天清晨经过荷塘,总是能看到一池荷韵。从冬日的衰落到春日的绿意、繁盛、凋零。一如人生的起落。当风起水皱,湖润雨清的日子,清荷亭亭,绿裙裾上青意滚滚,水生秀色,抑或刀风烈日,如丹青杰作的风荷依旧清色

冰姿,气宇凌仙。年年荷花都能从丝毫不见生机的枯萎中复生,而我的老师却不能了。那一个年轻的身影走进了翩翩的荷叶间,稍不留意便无迹可寻,只余下清香袅袅。”

(许瑜萍《又是清荷盛开时》)

师说明三者之不同。

问:由这几人写荷叶荷花,由这些材料,你会得出一个什么结论?(提示:各人写荷花,有什么不一样之处?)

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展示:

景物是客观的,人的眼睛心情千差万别。同一种景物在不同人的眼睛里形色味是不同的,心情不同,感受不同,文章主旨不同,景物也随着千变万化,任何描写都要目的明确,为表达内容服务,哪里需要描写,如何描写,都要从表达的需要出发。

教师进一步结合以上三段景物描写分析说明:描写景物时,要确定一个主题,一个思想感情,这样写才能有针对性。

7、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

(1)写作要求:

对象:操场上的大枫杨树

主题环境:温馨祥和

角度:绘形、着色、传神、动态。

描写:环境(位置),然后是定语+描写的对象,然后用一些比喻、拟人等手法

(2)写作说明:

对象不一定是操场上的大杨树,可以是家乡附近的等等,主题环境也不一定是温馨祥和,但写好后应先说明写的中心是什么,是什么样的感情基调。

8、学生写作并朗读所写文段。

[教案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以一颗真挚的童心、爱心面对大自然,促使学生的心灵与大自然亲切交流。

  2、使学生明确写景文章的写作范围、写作重点、构思技巧。

 

【教学重难点】

  明确话题,写景抓住特征,注重感情。

【教学方法】

  多重对话法。

【教学过程】

  1、导入语: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

  2、面对大自然,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促使我们的感悟、审美向高深方向发展呢?哪位同学说说。

    (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读书、交流等。)

  3、请阅读课本73页“话题探讨”的内容,准备交

流阅读后的体会。

    (交流时注意能有自己的体会,还要能举出其他例子。)

  4、在我们对大自然有自己独特的体会的时候,如何用文字来把它表达出来呢?请阅读74页的“写法借鉴”,这里告诉我们那些重要信息。

    (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还要突出感情特点。)

  5、学生对什么是景物的特征肯定理解不透,也许有学生提出疑问,如果没有问的需及时提问:什么是景物特征呢?

    (老师讲述: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也就是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它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你看,早、中、晚的景物不同,春、夏、秋的景物不同,风、雨、雪的景物不同,高山、平野、沙漠的景物也不同。同一类景物由于时间、地点、时代的不同,也赋予景物各自不同的特征,写作时就要考虑时间的特点、地点的特点、时代的特点。)

  6、投影: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他的胯下逃走了。”

  2、“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软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他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芦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了,垛起来,在白洋淀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这女人编着席。不多一会,在她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隆起一层薄薄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班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是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

对上面的三段文字的描写有自己理解的请谈谈看法。

  (提示:可以从描写对象、时代、时间、地理、各自的特征等方面去思考,也可以比较着去思考。)

  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程中,教师

应从下面的内容去引导:

   ⑴ 这是江南海边的农村,这是夏天的晚上,阴历月半左右,因此月是圆的,金黄的,瓜田一望无际,一片碧绿,晚上出来偷瓜的是猹这种动物而不是山区经常出现的野猪或别的什么野生动物。在一些细节上还能体现时代的特色,如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等。

   ⑵ 由于地区、时代不同,这是党领导下的游击区,这是白洋淀边的一个小村庄,作者着重描写了荷花淀,着重描写了苇眉子。月光照在苇眉子上,苇眉子成了一片雪地,成了一片洁白的云彩;光照在荷花淀上,淀上隆起一层薄薄的雾,发出清香,成了一片银白的世界。多么的宁静,多么的诱人。女人织着席,苇子垛成垛。经济繁荣,人民勤劳自不待言。

   ⑶ 也是荷塘,也是月夜,一样有轻雾,一样是宁静,但因为这儿是二七年的清华园,那儿是四三年的河北白洋淀,这儿的特点是塘小、树多,那儿是淀大、月满。由于塘小、树多,加之月光不能朗照,因此是树影班驳,月色不均;哪儿是淀大、月满,又加之清风不时吹过,因此是一片银白,荷香满淀。两者都有诗情画意,但这儿的静,静得过于幽;哪儿的静,静中却透出活气。

    总之,写景抓住了特征,才能写出景物的美,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在描写中还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某种感情。请同学就最近感知的自然之景写一个作文片断。

    现选录两则片断:

    片断一:

    秋收完成后,地就裸了,像一个老男人,扯了衣服,四仰八叉地躺着。一道道田埂,肋骨一般,在瘦不拉几的地里,十分刺目的凸显着。秋收已结束了,该走的人,都走了,地就还给了自然了。

    片断二:

    校园里的桂花都争相开放。微风拂来,吹来阵阵清香。闻着桂花的香气,唱着抒情的歌曲,我想这也不失为人生的一大乐事吧!小时候就听过一句谚语“桂子花开,十里飘香!”当时总是认为这句谚语夸大其辞,现在心中却有与其相同的感觉。是的,桂花确实很香,不信,你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一定可以发现。

  7、同学回顾以前学过的写景文章,回顾老师给你们的讲解,描写景物有哪几种方法呢?

    七嘴八舌之后,

投影:

  1、定点观察、定景换点、移步换景。

  2、从形、声、色等方面对景物进行描写,易于抓住景物的特征。

  3、动静结合,虚实相间。

  4、景物要与心情或环境相适应。 

 

8、整篇作文训练。见课本75页第二题:以“秋色”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也可选用下列题目。(

略)

    投影:

  作文提示:

  1、景物应是人化了的景物,必须景中有人,情自景出。

  2、由于个人构思不同,写景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

  3、突出地方特色,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9、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一个晚自习来自改作文,要求:

   ⑴ 标点符号的格式。

   ⑵ 书面誊写状况。

   ⑶ 找出描写之处,并把错字改一下,不通的句子改顺。

   ⑷ 考察总分、动静、点面、情景、比喻、拟人、夸张、虚实、观察方式、描写角度等在文中的体现,作一点分析。如果这些方面在文中表现太少,你打算如何修改?提出修改方案。

   ⑸ 这篇文章中,你认为最好的是在何处,可以是段、句、词。说说为何好。

 10、优秀作文展示:

感受秋天

安徽省桐城市第八中学101班 梁 正

  双休日,我告别了清幽的学校,回到了家。听人说,实践是条路,是首歌。这是怎样的路、怎样的歌呢?到了秋天的阳光下才能领会到。

  “一片梧桐一声秋,一支芭蕉一分愁”。然而,愁云散尽乐不尽,秋至喜随亦未知。梧桐做出了黑黑的籽,枫叶换上了红红的衣。于是快乐便装满了梧桐籽、夹满了枫叶片。

  黄昏后,我独自吹着笛坐在板凳上,那是一种意境,它朦胧着;那是一支乐曲,它飘荡着。有些枯败的柳枝不想扫我的兴,送我一段婆娑舞。我吹着,它舞着,月夜里,这儿有一幅秋愉图。

  我在河滩上躬下身子,竖起笔尖作犁,带着一种耕耘的虔诚,和秋天立下誓约。从中,我体味出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深意。我不奢望春天给我带来繁花,只要春风遍布我心中每个角落,我就会充满信心,我要在黄叶上啜饮芳醇,使着青春的犁铧,随着时间的流动,悄悄地接近秋日火红的原野。

  带着夏日的激情,带着少年的冲劲,带着尝试的心情,我也像大人们一样,脱着鞋,挑起箩筐,顶着骄阳,出门去体味真正的生活。

  我顶着烈日跟着大人们甩动着膀子,微笑着挥动镰刀。一片片稻子躺下了,铺成了金色的地毯。“赶上啊!”大叔回头擦了把汗,对着我微笑,“快把吃奶的劲都用上哦──”

  地里,数不清的脚印被烤得焦白了。打谷机跟蝉一道呻吟着,有气无力的。满地的人群,满地的汗水,满地的欢笑,满地的激情!

  挑着两个晃悠悠的箩筐,真像挑着两个音符。踏上被烈日烤烫的路面,甩开臂膀,迈开步伐,绕着棋盘似的小路,舞着两个摇摆不定的箩筐,摇过小河,好不容易才摇到家。卸下千斤重的担子,全身顿时轻松无比。一阵凉

风送爽,我不由想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还让我了解到这是怎样的路、怎样的歌。

  感受秋天,感受快乐,体会生活的乐趣

【备课参考】

[编写意图]

本单元作文的话题是“亲近自然”。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是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除了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以外,这种情怀还需要通过读书、作文不断培养。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可以陶冶性情、净化灵魂。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自然的范围极其广阔,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写作内容。

本单元作文在写法上强调写景物要抓住特征。

学生喜欢写景,但常常忘了为什么写景,抓不住景物的特征。这里所说的特征和说明文中的事物描述不同,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自然景物是客观的,但是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受到感悟的地方也就不同。作者头脑里的景物特征已经深深印上了主观的痕迹。有的甚至会大大变形。极度失望的人,竟会看见黑色的太阳(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应当让学生明白:景物描写的标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自然景物是客观的,写什么,不写什么,却全由作者的感悟来决定。《故都的秋》《沁园春长沙》写的是不同的秋景,但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引起作者感悟的一面。所以,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在因特网普及的今天,学生对网络作文比较喜欢。但网络作文,有的过分随便,言不及义,教师应适当引导。这套教材每册第二单元都安排了“网络作文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做一做。

[教学建议]

学生做写景文,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不认真观察,习惯于抄书抄报,脱离景物实际;二是没有明确的目的,写出来缺少统一的基调,特点不突出。

针对学生常犯的毛病,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做一次

集体写生式的作文。比如,一同观察校园一景,一同逛公园,一同赏月,一同看日出。这样写出作文来,一比较,谁做了认真观察,谁在抄书抄报,即使老师不讲,学生也会明白的。搞这种活动,事先要有准备,帮助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诗文、词汇。可以先在现场口头做,回来后再落成文字。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互相启发,也便于老师指导。

[有关资料]

一、景物的客观反映

写生

写景要抓住特征绘画上的写生,总是用呈现在眼前的物象来作描摹的模特儿的。写作上的写生也是这样。呈现眼前的物象是一个客观存在,它的形体、位置、色调、明暗,明明摆在那儿,就得照它的本来面目,如实描摹,不能以意为之。方的不能写成圆的,红的不能写成黑的,一丝假也做不得。如果不是这样,文章写的是甲,可是让读者读了以后,却以为写的是乙,或者根本看不出写的是什么,那就失去文章交流思想的作用了。

看见一株树,你试写一写,看见一幢建筑物,你试写一写,下了一场春雨,你试写一写……无一不是练习写生的机会。写了之后,给别人读一读,问他从文章里读出来的那株树,那幢建筑物,那场春雨……是什么样子;然后问自己,他说的跟你看到的是不是一样。如果不一样,那就是写走样了,以后写的时候就改进。写生这个基本功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节自蒋仲仁《写作的基本功──写生》)

二、景物的主观折射

他看见了黑色的太阳

(再次叛变红军的哥萨克军官葛利高里,夜里带着情人阿克西尼亚离家出逃,遭遇红军巡逻队,阿克西尼亚被打死了。葛利高里极度绝望。黎明,他用马刀在野地里挖了一个坑,埋葬了阿克西尼亚。)

他用手巴掌把小坟堆上的潮湿的黄土使劲拍平,在坟墓旁边跪了半天,低着脑袋,轻轻地摇晃着。

现在他再也没有什么着忙的必要了。一切都完了。

在旱风的蒙蒙雾气中,太阳升到断崖的上空来。太阳的光芒照得葛利高里的没戴帽子的头上的密密的白发闪着银光,从苍白的、因为一动不动的而显得很可怕的脸上滑过。他好像是从一场噩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他看见自己头顶上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的太阳。 (节自〔苏〕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特点

三峡之秋

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

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当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

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过狭小,连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样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节选自方纪《三峡之秋》,载《方纪文集》第2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四、一次写景作文指导

有一位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个作文题:《校园春色》。结果有不少同学根本没有到校园里去观察,而是抄书抄报,什么“林木扶疏”“树影婆娑”,什么“彩蝶飞舞”“燕语呢喃”,堆砌了许多现成的词语。老师一看不符合实际,于是要求重做。规定:可以先去观察、记录,然后回教室写,也可以到现场边看边想边写。并在黑板上写下了如下提示:

目的:提高从植物生态进行人事联想的能力。

对象:树木花草(不要人)。

范围:校园内教师办公楼一带。

项目:生、荣、枯的情况,体态,共同点,不同点。

结果:以共同点和人、事对照,通过联想,写一篇记实写景,抒发感想的散文。

重写作文大有进步,但还有一些问题。于是老师带学生到现场批改。老师

让一位写得好的同学当众读自己的作文,结果又发现了一些问题。

最先把春意带到校园的,要算教师办公楼前的一棵迎春花了。一根根绿色的枝条上,挂满了嫩黄的花芽,有的已经开放了,淡黄色的小花十分耀眼,散发着几乎嗅不到的冷香。交错攀援的枝条下边,我叫不上名的野草,也渐渐冒出了嫩绿。各个小花池里,一株株丁香,一丛丛的刺梅,在湿润的微风中轻轻摆动。枝头上结满了各色花芽。随处可见,站在路旁不惹人注意的钻天杨,挺拔的身躯上泛出淡绿色的光亮,梢头上吐出了几粒芽苞。只有那花池边的老槐树最沉得住气,那粗糙的老皮仍然没有一丝水分……

老师让学生看看迎春花的枝条到底是什么颜色。大家一看,原来不是绿色,而是绛紫色。再看看花蕾,也不对了。原来迎春花的花朵是黄的,而花蕾却是淡红的。老师又让闻闻有香味吗,作者闻不到,别人也闻不到。原来“冷香”一词是作者从一本书上学来,胡乱加上去的。当念到对杨树的描写时,老师让同学再仔细观察一下。大家发现,杨树的芽苞不是“几粒”,而是许多。当念到老槐树时,老师指出,与全文的情调不一致……这说明,即使到现场,如果不认真观察,也不能写出景物的实际。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教案1]

教学目标:

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景物;

掌握描写景物的几种方法。

教学过程:

说明:基本照搬教参附的光盘内容,即郑晓龙老师的课件

一、布置预习课文《写景要抓住特征》,思考:课文中老舍《济南的冬天》节选和宗璞《紫藤萝瀑布》节选,分别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征?

二、学生回答预习思考题。

三、操作步骤:

1、多媒体展示几幅荷塘图:(可到网络上下载)

2、要求学生写一段描写荷塘的文字,写后读给同学们听。师简要评析。

3、师展示朱自清先生以下文字。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教师简要点评,说明写作技巧应向文章本身学。分析得出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地写景的,即

绘形、绘色、香味。

顺序:环境(位置)--------定语 + 描写的对象-------比喻、拟人等。

(说明:斜体字板书)

4、要求学生用此种公式写一段景物。

(学生思考且起立朗读)

5、提示学生朗读课本P74中“景物描写还要突出感情特点”至“当然也印上了作者细腻委婉的艺术风格”一段话,明确写景是单纯的描写,真正的描写还要有其他的条件。

6、分别举孙犁、宗璞、许瑜萍三人写荷花的片断。

“那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白洋淀》

“那是满地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地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西湖漫笔》

“每天清晨经过荷塘,总是能看到一池荷韵。从冬日的衰落到春日的绿意、繁盛、凋零。一如人生的起落。当风起水皱,湖润雨清的日子,清荷亭亭,绿裙裾上青意滚滚,水生秀色,抑或刀风烈日,如丹青杰作的风荷依旧清色

冰姿,气宇凌仙。年年荷花都能从丝毫不见生机的枯萎中复生,而我的老师却不能了。那一个年轻的身影走进了翩翩的荷叶间,稍不留意便无迹可寻,只余下清香袅袅。”

(许瑜萍《又是清荷盛开时》)

师说明三者之不同。

问:由这几人写荷叶荷花,由这些材料,你会得出一个什么结论?(提示:各人写荷花,有什么不一样之处?)

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展示:

景物是客观的,人的眼睛心情千差万别。同一种景物在不同人的眼睛里形色味是不同的,心情不同,感受不同,文章主旨不同,景物也随着千变万化,任何描写都要目的明确,为表达内容服务,哪里需要描写,如何描写,都要从表达的需要出发。

教师进一步结合以上三段景物描写分析说明:描写景物时,要确定一个主题,一个思想感情,这样写才能有针对性。

7、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写一段描写景物的文字。

(1)写作要求:

对象:操场上的大枫杨树

主题环境:温馨祥和

角度:绘形、着色、传神、动态。

描写:环境(位置),然后是定语+描写的对象,然后用一些比喻、拟人等手法

(2)写作说明:

对象不一定是操场上的大杨树,可以是家乡附近的等等,主题环境也不一定是温馨祥和,但写好后应先说明写的中心是什么,是什么样的感情基调。

8、学生写作并朗读所写文段。

[教案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以一颗真挚的童心、爱心面对大自然,促使学生的心灵与大自然亲切交流。

  2、使学生明确写景文章的写作范围、写作重点、构思技巧。

 

【教学重难点】

  明确话题,写景抓住特征,注重感情。

【教学方法】

  多重对话法。

【教学过程】

  1、导入语: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

  2、面对大自然,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促使我们的感悟、审美向高深方向发展呢?哪位同学说说。

    (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读书、交流等。)

  3、请阅读课本73页“话题探讨”的内容,准备交

流阅读后的体会。

    (交流时注意能有自己的体会,还要能举出其他例子。)

  4、在我们对大自然有自己独特的体会的时候,如何用文字来把它表达出来呢?请阅读74页的“写法借鉴”,这里告诉我们那些重要信息。

    (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还要突出感情特点。)

  5、学生对什么是景物的特征肯定理解不透,也许有学生提出疑问,如果没有问的需及时提问:什么是景物特征呢?

    (老师讲述: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也就是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它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你看,早、中、晚的景物不同,春、夏、秋的景物不同,风、雨、雪的景物不同,高山、平野、沙漠的景物也不同。同一类景物由于时间、地点、时代的不同,也赋予景物各自不同的特征,写作时就要考虑时间的特点、地点的特点、时代的特点。)

  6、投影: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他的胯下逃走了。”

  2、“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软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他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芦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了,垛起来,在白洋淀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这女人编着席。不多一会,在她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隆起一层薄薄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班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是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

对上面的三段文字的描写有自己理解的请谈谈看法。

  (提示:可以从描写对象、时代、时间、地理、各自的特征等方面去思考,也可以比较着去思考。)

  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程中,教师

应从下面的内容去引导:

   ⑴ 这是江南海边的农村,这是夏天的晚上,阴历月半左右,因此月是圆的,金黄的,瓜田一望无际,一片碧绿,晚上出来偷瓜的是猹这种动物而不是山区经常出现的野猪或别的什么野生动物。在一些细节上还能体现时代的特色,如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等。

   ⑵ 由于地区、时代不同,这是党领导下的游击区,这是白洋淀边的一个小村庄,作者着重描写了荷花淀,着重描写了苇眉子。月光照在苇眉子上,苇眉子成了一片雪地,成了一片洁白的云彩;光照在荷花淀上,淀上隆起一层薄薄的雾,发出清香,成了一片银白的世界。多么的宁静,多么的诱人。女人织着席,苇子垛成垛。经济繁荣,人民勤劳自不待言。

   ⑶ 也是荷塘,也是月夜,一样有轻雾,一样是宁静,但因为这儿是二七年的清华园,那儿是四三年的河北白洋淀,这儿的特点是塘小、树多,那儿是淀大、月满。由于塘小、树多,加之月光不能朗照,因此是树影班驳,月色不均;哪儿是淀大、月满,又加之清风不时吹过,因此是一片银白,荷香满淀。两者都有诗情画意,但这儿的静,静得过于幽;哪儿的静,静中却透出活气。

    总之,写景抓住了特征,才能写出景物的美,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在描写中还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某种感情。请同学就最近感知的自然之景写一个作文片断。

    现选录两则片断:

    片断一:

    秋收完成后,地就裸了,像一个老男人,扯了衣服,四仰八叉地躺着。一道道田埂,肋骨一般,在瘦不拉几的地里,十分刺目的凸显着。秋收已结束了,该走的人,都走了,地就还给了自然了。

    片断二:

    校园里的桂花都争相开放。微风拂来,吹来阵阵清香。闻着桂花的香气,唱着抒情的歌曲,我想这也不失为人生的一大乐事吧!小时候就听过一句谚语“桂子花开,十里飘香!”当时总是认为这句谚语夸大其辞,现在心中却有与其相同的感觉。是的,桂花确实很香,不信,你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一定可以发现。

  7、同学回顾以前学过的写景文章,回顾老师给你们的讲解,描写景物有哪几种方法呢?

    七嘴八舌之后,

投影:

  1、定点观察、定景换点、移步换景。

  2、从形、声、色等方面对景物进行描写,易于抓住景物的特征。

  3、动静结合,虚实相间。

  4、景物要与心情或环境相适应。 

 

8、整篇作文训练。见课本75页第二题:以“秋色”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也可选用下列题目。(

略)

    投影:

  作文提示:

  1、景物应是人化了的景物,必须景中有人,情自景出。

  2、由于个人构思不同,写景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

  3、突出地方特色,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9、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一个晚自习来自改作文,要求:

   ⑴ 标点符号的格式。

   ⑵ 书面誊写状况。

   ⑶ 找出描写之处,并把错字改一下,不通的句子改顺。

   ⑷ 考察总分、动静、点面、情景、比喻、拟人、夸张、虚实、观察方式、描写角度等在文中的体现,作一点分析。如果这些方面在文中表现太少,你打算如何修改?提出修改方案。

   ⑸ 这篇文章中,你认为最好的是在何处,可以是段、句、词。说说为何好。

 10、优秀作文展示:

感受秋天

安徽省桐城市第八中学101班 梁 正

  双休日,我告别了清幽的学校,回到了家。听人说,实践是条路,是首歌。这是怎样的路、怎样的歌呢?到了秋天的阳光下才能领会到。

  “一片梧桐一声秋,一支芭蕉一分愁”。然而,愁云散尽乐不尽,秋至喜随亦未知。梧桐做出了黑黑的籽,枫叶换上了红红的衣。于是快乐便装满了梧桐籽、夹满了枫叶片。

  黄昏后,我独自吹着笛坐在板凳上,那是一种意境,它朦胧着;那是一支乐曲,它飘荡着。有些枯败的柳枝不想扫我的兴,送我一段婆娑舞。我吹着,它舞着,月夜里,这儿有一幅秋愉图。

  我在河滩上躬下身子,竖起笔尖作犁,带着一种耕耘的虔诚,和秋天立下誓约。从中,我体味出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深意。我不奢望春天给我带来繁花,只要春风遍布我心中每个角落,我就会充满信心,我要在黄叶上啜饮芳醇,使着青春的犁铧,随着时间的流动,悄悄地接近秋日火红的原野。

  带着夏日的激情,带着少年的冲劲,带着尝试的心情,我也像大人们一样,脱着鞋,挑起箩筐,顶着骄阳,出门去体味真正的生活。

  我顶着烈日跟着大人们甩动着膀子,微笑着挥动镰刀。一片片稻子躺下了,铺成了金色的地毯。“赶上啊!”大叔回头擦了把汗,对着我微笑,“快把吃奶的劲都用上哦──”

  地里,数不清的脚印被烤得焦白了。打谷机跟蝉一道呻吟着,有气无力的。满地的人群,满地的汗水,满地的欢笑,满地的激情!

  挑着两个晃悠悠的箩筐,真像挑着两个音符。踏上被烈日烤烫的路面,甩开臂膀,迈开步伐,绕着棋盘似的小路,舞着两个摇摆不定的箩筐,摇过小河,好不容易才摇到家。卸下千斤重的担子,全身顿时轻松无比。一阵凉

风送爽,我不由想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还让我了解到这是怎样的路、怎样的歌。

  感受秋天,感受快乐,体会生活的乐趣

【备课参考】

[编写意图]

本单元作文的话题是“亲近自然”。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是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除了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以外,这种情怀还需要通过读书、作文不断培养。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可以陶冶性情、净化灵魂。从学习写作的角度看,自然的范围极其广阔,培养对自然的情怀,可以大大丰富我们的写作内容。

本单元作文在写法上强调写景物要抓住特征。

学生喜欢写景,但常常忘了为什么写景,抓不住景物的特征。这里所说的特征和说明文中的事物描述不同,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自然景物是客观的,但是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受到感悟的地方也就不同。作者头脑里的景物特征已经深深印上了主观的痕迹。有的甚至会大大变形。极度失望的人,竟会看见黑色的太阳(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应当让学生明白:景物描写的标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自然景物是客观的,写什么,不写什么,却全由作者的感悟来决定。《故都的秋》《沁园春长沙》写的是不同的秋景,但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引起作者感悟的一面。所以,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在因特网普及的今天,学生对网络作文比较喜欢。但网络作文,有的过分随便,言不及义,教师应适当引导。这套教材每册第二单元都安排了“网络作文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做一做。

[教学建议]

学生做写景文,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不认真观察,习惯于抄书抄报,脱离景物实际;二是没有明确的目的,写出来缺少统一的基调,特点不突出。

针对学生常犯的毛病,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做一次

集体写生式的作文。比如,一同观察校园一景,一同逛公园,一同赏月,一同看日出。这样写出作文来,一比较,谁做了认真观察,谁在抄书抄报,即使老师不讲,学生也会明白的。搞这种活动,事先要有准备,帮助学生搜集一些相关的诗文、词汇。可以先在现场口头做,回来后再落成文字。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互相启发,也便于老师指导。

[有关资料]

一、景物的客观反映

写生

写景要抓住特征绘画上的写生,总是用呈现在眼前的物象来作描摹的模特儿的。写作上的写生也是这样。呈现眼前的物象是一个客观存在,它的形体、位置、色调、明暗,明明摆在那儿,就得照它的本来面目,如实描摹,不能以意为之。方的不能写成圆的,红的不能写成黑的,一丝假也做不得。如果不是这样,文章写的是甲,可是让读者读了以后,却以为写的是乙,或者根本看不出写的是什么,那就失去文章交流思想的作用了。

看见一株树,你试写一写,看见一幢建筑物,你试写一写,下了一场春雨,你试写一写……无一不是练习写生的机会。写了之后,给别人读一读,问他从文章里读出来的那株树,那幢建筑物,那场春雨……是什么样子;然后问自己,他说的跟你看到的是不是一样。如果不一样,那就是写走样了,以后写的时候就改进。写生这个基本功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节自蒋仲仁《写作的基本功──写生》)

二、景物的主观折射

他看见了黑色的太阳

(再次叛变红军的哥萨克军官葛利高里,夜里带着情人阿克西尼亚离家出逃,遭遇红军巡逻队,阿克西尼亚被打死了。葛利高里极度绝望。黎明,他用马刀在野地里挖了一个坑,埋葬了阿克西尼亚。)

他用手巴掌把小坟堆上的潮湿的黄土使劲拍平,在坟墓旁边跪了半天,低着脑袋,轻轻地摇晃着。

现在他再也没有什么着忙的必要了。一切都完了。

在旱风的蒙蒙雾气中,太阳升到断崖的上空来。太阳的光芒照得葛利高里的没戴帽子的头上的密密的白发闪着银光,从苍白的、因为一动不动的而显得很可怕的脸上滑过。他好像是从一场噩梦中醒了过来,抬起脑袋,他看见自己头顶上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的太阳。 (节自〔苏〕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特点

三峡之秋

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

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当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

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过狭小,连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样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节选自方纪《三峡之秋》,载《方纪文集》第2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四、一次写景作文指导

有一位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个作文题:《校园春色》。结果有不少同学根本没有到校园里去观察,而是抄书抄报,什么“林木扶疏”“树影婆娑”,什么“彩蝶飞舞”“燕语呢喃”,堆砌了许多现成的词语。老师一看不符合实际,于是要求重做。规定:可以先去观察、记录,然后回教室写,也可以到现场边看边想边写。并在黑板上写下了如下提示:

目的:提高从植物生态进行人事联想的能力。

对象:树木花草(不要人)。

范围:校园内教师办公楼一带。

项目:生、荣、枯的情况,体态,共同点,不同点。

结果:以共同点和人、事对照,通过联想,写一篇记实写景,抒发感想的散文。

重写作文大有进步,但还有一些问题。于是老师带学生到现场批改。老师

让一位写得好的同学当众读自己的作文,结果又发现了一些问题。

最先把春意带到校园的,要算教师办公楼前的一棵迎春花了。一根根绿色的枝条上,挂满了嫩黄的花芽,有的已经开放了,淡黄色的小花十分耀眼,散发着几乎嗅不到的冷香。交错攀援的枝条下边,我叫不上名的野草,也渐渐冒出了嫩绿。各个小花池里,一株株丁香,一丛丛的刺梅,在湿润的微风中轻轻摆动。枝头上结满了各色花芽。随处可见,站在路旁不惹人注意的钻天杨,挺拔的身躯上泛出淡绿色的光亮,梢头上吐出了几粒芽苞。只有那花池边的老槐树最沉得住气,那粗糙的老皮仍然没有一丝水分……

老师让学生看看迎春花的枝条到底是什么颜色。大家一看,原来不是绿色,而是绛紫色。再看看花蕾,也不对了。原来迎春花的花朵是黄的,而花蕾却是淡红的。老师又让闻闻有香味吗,作者闻不到,别人也闻不到。原来“冷香”一词是作者从一本书上学来,胡乱加上去的。当念到对杨树的描写时,老师让同学再仔细观察一下。大家发现,杨树的芽苞不是“几粒”,而是许多。当念到老槐树时,老师指出,与全文的情调不一致……这说明,即使到现场,如果不认真观察,也不能写出景物的实际。


相关文章

  •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设计
  •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以一颗真挚的童心.爱心面对大自然,促使学生的心灵与大自然亲切交流. 2.使学生明确写景文章的写作范围.写作重点.构思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明确话题,写景抓住特征,注 ...查看


  • 写景作文教案
  • 上海戴氏教育集团长沙分校暑期课程讲义(内部资料) 2014年7-8月 戴氏教育集团 Daishi Education 暑 期 课 程 讲 义 1 所以专业 因为专注 上海戴氏教育集团长沙分校暑期课程讲义(内部资料) 作文指导课教案教案--写 ...查看


  • 八年级上册四单元写作参观游览的文章教案
  • 作文训练: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训练目标: 1: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2:根据活动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作 训练题目: 你曾外出旅游过吗?哪一处风景名胜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自由命题,写一篇游记. 训练要 求: 1:注意根据游览.欣赏的顺序写景. ...查看


  • 写景文章-小学语文作文教案
  • 上讲回顾: 一. 写景文章的特点 语言优美.情感强烈 二. 整体感知 1.写了什么景? (从标题) 2.抒了什么情? 三. 细读分析 1. 按什么顺序写景? ① 按空间顺序 ② 按观察的先后顺序: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浏览的行进顺序落笔写景, ...查看


  •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春]自写教案
  •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春>教案1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2 ...查看


  • 初中作文讲评课教案
  • 作文讲评课教案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能力 2.让学生掌握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内容: 写景状物的散文(校园的早晨 家乡的田野 美丽的外滩等) 教学要求: 1.明确立足点,明确景物的方位和写景的顺序. 2. ...查看


  • 景物的描写手法
  • <景物的描写手法>教案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理解景物描写的目的: 2. 使学生领会景物描写的注意事项: 3. 使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技巧. 景物的描写手法 所谓描写景物,通常指描写自然景物,但也包括对社会景物即社会环境的描写. ...查看


  • 11竹林深处人家_教案
  •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 教学设计 - 教案 -11竹林深处人家11.竹林深处人家教学目标1. 熟悉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 理清课文层次,找出各层次之间过渡的语句,理清作者的思路.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抓住特征的写法:体会移步换景写法的 ...查看


  • 初二语文26课[小石潭记]教案
  • 26.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