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春天:走进婺源

作者:黄山怪石

2014年的离退休教师的“春季游一游”活动在江西婺源,4月4日我们这些老人们从黄山区出发,乘大巴驶往婺源。全程高速,上京台高速,转入黄塔桃高速,过璜茅收费站,就进入了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婺源,自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为徽州始,就是古徽州六县之一。尽管历史上隶属多变。但传承的还是徽文化,居住环境、人文景观、生活方式和黄山市均无差异。有“书乡”、“茶乡”之称,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是全国唯一以整个县命名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一、晓起

游览的第一个景区是位于江湾镇的“晓起”村,景区大门就在公路旁,稍前路对面有宽敞的停车场。停稳车,导游领大家朝景区走去。

这里群山环抱,停车场侧传来潺潺的流水声。走近,河水清澈,水量充沛,环境清新。

两岸山上映山红初绽,早开的花不多,不是满山红艳,但在绿丛中特别醒目。

办入园手续分为三类:70岁以上免票,60-70半票,60岁以下全票。婺源旅游策划是整体推出,自“晓起”就买的是四个景点的一票通。验票进入,大家顺石阶翻岭走向“晓起”。

岭头有四角的“居安亭”,亭旁有一坟,竖有清雍正十三年立的“晓川始祖汪万五公之墓”的墓碑。传说唐乾年间(公元877-879年)歙县篁墩汪万武逃难至此,天刚破晓,而将此取名“晓起”,亦称“晓川”。后汪姓在小溪上游一公里处又建有一村,所以这里有“上晓起”和“下晓起”,汪万武就是“晓起”汪姓的始祖。过居安亭,远远就看见“晓起村”。

下岭后实际上直行就可以到村,而景区将直行的路封死,游客必须通过新建的“U”型的长亭,转180度的大弯才能通到村口的钢筋水泥桥到村落。亭里商贩密集,到婺源的第一印象就是商业氛围过浓。

桥上看女人们在溪水边浣洗,原汁原味,展示一幅动态的风情画。

桥头就是村口,街道狭窄,商业氛围浓郁。村头右侧就是座落在晓起村青水河畔的清代民居“继序堂”。“继序堂”粉墙青瓦,朴素淡雅,导游介绍这里称之“江南第一砖雕”。雕刻的图案取材非常广泛:“连中三元”、“渔、樵、耕、读”、“福、寿、财、喜”、“瓜瓞延绵”、“忠、孝、节、义”等等。到过一些古村落,“第一砖雕”我不敢苟同,但雕刻精细,神韵如生,值得一看。

“继序堂”堂号缘于一个序字:序为理,理即为义,义理处事待人,期望后人以此为读书、经商、处世的信条学规,传承继序先人品德。

民居天井放置一口缸,用途是蓄水防火,古人重视防火工作。而高架的石案,是放置假山、盆景、花卉,美化室内环境,以图天人合一。

“继序堂”和“礼耕堂”相邻。两堂同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约二百年,由汪允璋、汪允珪兄弟建造。兄弟俩经商茶叶起家,挣了钱回乡建了这两座气势庞大的房子。“继序堂”和“礼耕堂”是晓起“三雕”艺术的代表之作。

“礼耕堂”门楼,一幅镂空大型砖雕有二十个人物,在“琴、棋、书、画”旁边还有“鲤鱼跳龙门”。门楼下的四块石雕叫“雀、鹿、蜂、猴”,指的是“爵、禄、封、侯”。礼耕堂内的布局是按古典的徽式建筑建造的。屋内的门窗、栋梁都雕有精湛的木雕。

去了很多景区,感觉到这里的商业氛围最为浓郁,说是“街”,其实就是巷弄,纵横交织,商店接踵,卖什么的都有。

说这里是“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又是个“第一”,也不知道“第一”是怎么冠名的?但这里历史上就是“屯绿”的产地。商家在茶叶店里现炒,现烘、现做也是婺源的特色。

巷道青石铺就,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晓起”为“国家级生态示范村”,这里有成片的古樟树林。樟树产品是这里特色旅游商品,且种类很多。樟木有特殊的气味,是防虫、防蛀的天然防护剂,“香樟根”作为商品出售,我感觉很是好奇。

除“继序堂”和“礼耕堂”外,村里的古名居“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官宅气派堂皇,但很分散,多为清代建筑,风格各具特色。类似“志勤堂”一样规模较小的民居,很多是用于商业用途,老宅里用餐也是很惬意。

看到招牌是“文革会场”,好奇的走进看看。“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现在许多年青人都不知道,当年的我们也只有16、7岁,自1966年始,到1977年结束,称为“十年浩劫”,至今已将近半个世纪了。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如今也是跨入老年人的行列了。记得一次一个年青的教师与别人介绍“早请示”、“晚汇报”时,夹杂有现代人的理念,说的牛头不对马嘴。忍不住的我插嘴,弄的他很尴尬,很是后悔。

看到熟悉的场景,我想起了文革期间,写文章开篇一定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文章多处插入毛主席语录。文革结束以后还真的不习惯,至少经历一年的适应期才改变写作风格的。

以为这里是纪念馆,哪知这里是旅游商店。卖的樟木箱雕刻精细,档次很高。真佩服徽商的后人,用“红色年代”招揽游客,实在是高。

“文革会场”不远就看见两口井,一大一小,是晓起的一景“双井印月。大的井是取水用的,而小井是清洗水桶底部泥沙用的,若是导游不介绍还真不知道呢?两口井都有槽口排水,以免街面积水,科学、智慧。

一堵墙壁上的五言诗“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赞美“晓起”。到古香樟林看到了“香樟王”,结束了第一站的游程。

二、江岭

离开晓起我们来到第二站“江岭”,这里梯田式的油菜花海具有规模,我们去时已经错过了花盛期,尽管延后开的花稀疏,但整体看去蛮有气势。

油菜地依山而上,漫山遍野,真的懊恼错过了季节。山涧流水潺潺,顺坡而下。

本想去稍高处看看,可是同事阻止了我,说这里不准备多待。俯看山下公路曲折蜿蜒,山谷盆地中的河边聚集的三、四个村庄,四周青山环绕,风光尽收眼底。

三、李坑

导游安排到李坑风景区附近的“老邱农家山庄”用中餐。餐后就到婺源游的第三站隶属婺源秋口镇,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李坑”。

“李坑”是曾任五品朝散大夫的隐士李洞于北宋祥符庚戊年(公元1010年)建的村,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因该村主要是李姓居住,民居建在小溪两岸,这里称溪为“坑”,故名“李坑”。

“李坑”最早叫“理田”,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帝尧时为部落首领时任大理(掌刑法之官),故以官职为姓。同时因先祖唐末由北方迁江南时,曾“占地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时数典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姓居住在小溪两岸,又因“坑”即“溪”,便俗称李坑了。

进景区,桥头有两条路通往李坑,看到田间有石板铺设的宽敞的道路,我沿着山边田间观光道,穿过名为“中书桥”的廊式拱桥。

过桥就是耸立在村头新建四柱冲天式的“李坑牌坊”,从坊下穿行。稍前右侧就是“文昌阁”。

“文昌阁”始建于北宋末年,是古代文人吟诗作赋的地方,也是乡人为保佑子孙“金榜题名”而供奉“文曲星”的庙宇。由于毁于大火。现在的“文昌阁”是重建的,重建的“文昌阁”主体为竹木结构的八角亭阁式建筑,高三层。

左拐上公路上,右侧呈现一片田园风光。盛开的油菜花,显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融入其间,陶醉在江南春色之中。

  远看一座黄墙黛瓦朱砂柱庙宇掩藏在山边绿荫,庙宇名“狮傩庙”。建于南宋,由武状元李知城出资修建,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庙名与傩戏有关。傩舞是汉族古老神秘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娱乐的舞蹈。表演非常古朴、粗犷、夸张、简炼,是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相结合的艺术。

 “狮傩庙”门口供奉的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正殿中央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大殿两旁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大殿的侧面供奉的是财神。

  “水口”是古徽州村落的标志,古徽州人视水为财,修筑水口碣拦截财气,水口林木和水口桥是锁住灵气的。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至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望见水口,便激动不已,分外亲切。李坑村落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

 “李坑”水口的河沿上,有许多高大、粗壮的古樟树。这些树多数是南宋时期栽植的,至今依旧枝叶婆娑,生机盎然。它们临风而立,似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向游人们诉说着这里的古今变化。

穿村而过的小溪,由东向西缓缓而流,溪的两岸均为民居古建筑。古徽州人讲究风水,风水学中有“水向西流必富”说法。古李坑人按照风水沿溪构筑房屋建筑布局,寄意美好愿望。

“荷包红鲤鱼”是婺源的特色菜肴,导游车上就告诉我们不会合我们的口味,他原来带的团队都不怎么动筷。传说明万历年间,婺源籍户部尚书余樊学告老还乡,将皇帝御赐的红鲤鱼带回放养,后逐步繁殖才流传到婺源民间。因色泽金红,头小尾短,背高体宽,腹厚肥大,状似荷包而得名“荷包红鲤鱼”。

河对面餐馆的女人在河边宰杀红鲤鱼,方法十分残忍,将网里的活鲤鱼捞起,在石铺上活活摔死......

从水口向东望去,一条小溪由东向西流出村去,水街依溪向上游延伸,居民临溪而居,跨溪桥梁密集,木质的居多,石质的较少。游船水中穿梭,呈现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两块黟青石条铺设的桥侧的石阶通往溪边,乡情古朴。

导游领我们看的第一栋古建筑是位于小溪南侧的“李瑞材故居”。故居是清初木材商人李瑞材建的,是村中比较有特点的建筑。由于封建社会法规的限制,商人不能称为“贵”,故住宅不能建造的很豪华,而且大门也不能朝向大街。商人的住宅只能开偏门,只能在门楼、门罩处饰以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砖雕,使之形成清丽高雅的建筑艺术格调。主人有钱,在室内装饰上“三雕突显,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

  行走在李坑窄窄的石板路上,看到村民们聚集在一起闲聊侃谈,溪边的女人们有说有笑的浣洗,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尽显,瞬间不由自主被这里的朴实的民风所感染。

小溪北侧的“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而是捐来的。“大夫弟”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极富装饰趣味。门口设三步台阶,名曰三步金阶,寓意步步高升,连升三级。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图案是“狮子滚绣球”。细看,石雕上面有一个很小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它代表了主人的心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大夫第的走马转角楼上面四周设有美人靠,周围相通。横梁上有精美的木雕,中间有天井。古徽州的民居建筑中天井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另外古徽州人认为“水源就是财源”,雨水不能外流,必须“四水归堂”,就连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式样。另外就是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一般会在下水道里养一只乌龟,乌龟的活动就是进行梳理下水道淤泥的工作,保证下水道畅通无阻。

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体现了家庭融乐的气氛、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刻着精美的图案,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表达出主人对功名的渴望,希望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

房屋右侧有木梯上“小姐绣楼”,不过不给3元钱,休想上楼。楼上一座向河街挑出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实际上是主人观景楼。附会成小姐抛绣球的地方,出于商业目的。阁楼临街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

出大夫弟沿溪东行,青石板路穿过建于明朝末年的“申明亭”。这里是村级法庭,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会把他的恶行书写张贴在亭子中,以达到惩戒的效果。有家庭邻里纠纷,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召集众人参加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这里是排解纠纷,批评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早年每月初一、十五,村人都要聚此褒贬村事。但裹脚或再婚女子不得经过此亭,来往必须绕亭而过。注意到“申明亭”三个字中的“明”字,左边写成一个“目”字,右边近乎一个“耳”字,似乎告诫后代子孙办案做事必须耳目并用,一丝不苟。

“申明亭”前右侧东南两溪汇合处的古石拱桥叫“通济桥”。汇合前各有一堰,其中一堰有两立柱和两放水的护道,汇合后经过通济桥流出。是村中一景“二龙戏珠”,桥拱与倒影为珠,小溪为龙,且龙分公母。其中一溪立柱为角,护道为须,此为公龙,另一溪则为母龙。

一亭一桥很有讲究,从古风水学来讲,村中两水相激原本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就化解了。“通济桥”跨度约5米,史料记载的最后一次维修是在250年前的清乾隆年间。

  过通济桥向南行,小溪西侧有建于清代中叶安徽芜湖经营铜绿生意起家的李聘如建造的“铜绿坊”。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李书麟故居”。木桥扶栏用斗笠装饰很是特别,感觉很有情调。

民宅下部砖墙,上部是木质的板楼,看来年代久远。墙面上的“毛主席万岁”,留下红色岁月的印迹。

  跨过铜绿坊东边小溪上的桥,来一个围墙围着的广场内,前方正中的古戏台如今仍保存完好。

“古戏台”在徽州地区其它地方也有保留,大多数建在室内,露天的不多见。戏台前有一条长廊亭,临街设置美人靠,园内方向设置长木凳。整体建筑典型的徽派风格,有不少游客在这里歇息。

穿行“申明亭”,过“通济桥”,远远看见山坡上有一个亭,我们朝亭子方向走去。

一块巨石横跨溪流,通往幽深的巷弄。

  沿木楼梯上“望景楼”,楼上平台是用餐的餐厅。过餐厅沿小径上山,就到“菇山亭”。

站立“菇山亭”前俯瞰,整个村落尽收眼底。村中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各种溪桥横跨沟通,小桥、流水、人家。

山坡上一片田野风光,“一年之计在于春”,赶着水牛的居民穿行在油菜地头。

  李坑的古建筑,主要是明清民居风格,是一组集徽派民居之精华,融木雕、石雕、砖雕、彩绘为一体的经典建筑群。民居均为青石基脚、马头山墙、天井厅廊、水磨石库门枋。

村内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涧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中恒交错,石、木、砖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构筑了一幅“远树平林村落,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景观。途中遇见一位姑娘在作画,画笔下的“李坑”栩栩如生。

李坑美丽自然的田园风光和古朴厚重的文化遗存,透着浓郁的乡村气息和古徽文化气息,悠远的历史,丰厚的文化,旖旎的水乡风光,纯朴的乡间风情,令人赏心悦目。“李坑”是一个远近闻名,具有典型徽派建筑云集的村庄,有“婺东第一村”之赞。

四、江湾

离开“李坑”,我们游览婺源游的最后一个景点“江湾”。

江湾是一个三山环抱的河谷地带,一条溪流村前穿流而过,山与水的交融,給江湾古村增添了不少灵气。村前的莲花池,又称龙池,是江湾的风水穴位之一,它构成了“江”字水系的最下面一点。因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寻根问祖来到这里,“江湾”名声大震,现在的景区是在原散落的古名居基础上,规划打造的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进入大门穿过“莲花池”,沿曲桥我们进入景区。

自唐朝以来,“江湾”便是婺源通往皖、浙、赣三省的交通要塞,历史上文风鼎盛、群贤辈出,由宋至清孕育出状元、进士、与官宦38人;传世著作92部,其中15部161卷列入《四库全书》。

过“莲花池”就是一个开阔的广场,正对面是“古戏台”,左前方就是“江湾”牌坊。后方是2003年重修复建的“萧江祠堂”。过石桥进入“萧江祠堂”,门前两只大石狮威风凛凛。始建于明朝万历六年的“萧江宗祠”为明右都御史兼户部侍郎江一麟始建,太平天国时期毁于战火,1924年,著名教育家、佛学家江谦和近代实业家江知源先生共同出资重建,但文革期间又遭拆毁。现在看到的是2002年第三次重建的。历史上“萧江宗祠”为婺源四大古建之首,近代文献记载,“萧江宗祠”是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大的一座。

萧江祠堂里楹联和柱联很多,内容多是追根溯源。大门柱联:“一龙临江千秋盘胜地,双马回首万代降英才”。大厅楹联:“孤忠怀故国,伟烈振高风”。宗祠是宫殿式建筑,气势恢弘。

江湾江氏是萧何后代,萧何死后700年,他的后裔萧衍(梁武帝)建立南北朝的梁朝。编写《昭明文选》的萧统就是梁武帝的儿子。到了唐代,萧何后裔一朝出了八个宰相,史称八叶宰相。朱温叛乱时,八叶宰相的最后一位萧遘的儿子萧祯正担任江南节度使,他耻事二主,携家人渡江至婺源,并易为江姓,改名为江祯,就是婺源江姓始祖。

北宋,萧江八世祖江敌把家搬到云湾,就是今天的江湾。明清两代,萧江氏为官38人,其中江湾村就有七品以上官员24人,知名学者5人。“萧江祠堂”的永思堂张挂的《江湾萧江大宗支系图》,此图就从萧何始,到萧帧改江,再到八世祖江敌迁至江湾。在萧江一族迁至江湾前,基本上辈辈单传。而迁到江湾后,子嗣繁茂。江敌生有六子,立言、立文、立本、立道、立德、立礼,立言这一脉即江泽民一脉。江泽民的曾祖父在太平天国年间从婺源迁到江苏江都,祖父江石溪,有子女七人,长子江世俊,即江泽民的亲生父亲,生有五个子女,江泽君、江泽芳、江泽民、江泽宽、江泽南,江泽民后来过继给江上青,江上青有二个女儿,江泽玲、江泽慧。

这座宗祠,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材料运用,以及雕刻艺术方面都堪称国内罕见,是一座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工艺相结合的“艺术宝库”。进入萧江宗祠,永恩堂中间供着的也许是萧江祖宗,左右两边悬挂着巨大的匾额,上书:三江望族、萧江巨族。

“萧江宗祠”对面右侧的古戏台屋角的檐部采用“飞檐”,如飞鸟展翅,整个建筑给人以向上的动感。戏台沿、柱木雕精美。

“江湾”牌坊与“萧江祠堂”相望。进入,古镇风情扑面而来。街上商家很多,导游领我们从左侧巷口进入古建筑参观区。

 千年古镇江湾,钟灵毓秀,文风炽盛。明代抗倭名将江一麟、宫廷太医江一道、清代经学大师江永、民国教育家江谦等贤仕都出自这里。

古镇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河之中。聚落北部后龙山逶迤东去,山上林木葱郁。布局是古人实践风水理论的杰出典范;南侧梨园河呈太极图“S”,由东而西蜿蜒流过。这里既尚好保存御史府、中宪第等明清官邸,又有滕家老屋、培心堂等徽派商宅,还有江永讲学的受经堂,东和、南关、西安、北钥四座古门亭,岳武穆的岳飞桥,明代剑泉井等。

“南关亭”前一口巨大的古井,一圈可以围十几个人。整个村子有七座这样的古井,呈北斗七星排列。

进入“南关亭”,亭内有两幅对联:“万壑松涛倚北钥,一湾湖水锁南关”;“静坐当思已过,闲谈莫论是非”。

前行经过新建的“江湾中心小学”,校园内一堵白墙对着校门,上面是江泽民的题字“江湾光荣,光荣江湾”。

江湾老街小巷,长则百米,短则几十米,几百幢浸透了徽州文化的古老宅院,沿着逼仄玄远的古巷蜿蜒,穿行其间,岁月沉淀下来的古宅文明,让人流连眷恋。看见这块石头,我猜想是石臼,而同行的纠正我,是插放旗幡的。

村中至今还较完好地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古老的徽派建筑。过“三省堂”,“滕家巷”口的院门前正在制作的“熏肉”引起了我的注意。城市的“熏肉”是在烤箱里制作的,这里还是传统的原始制作方式。

有徽商血统的婺源人真是“生意精,小小年纪就涉入商界了。“滕家巷”内小女孩坐等游客买她的“香樟”块,生意很火,反正只要10元钱,游客乐意掏钱。

“滕家巷”的“江湾人家”是典型的徽州民居,室内陈列乡土味浓郁。知青年代雨天下田时我曾披过蓑衣,戴过斗笠,感觉蓑衣很重,很热,且棕毛刺人;而斗笠在头顶不固定,易被风吹。现在已被轻便的塑料雨衣所替代,看到勾起当年的回忆。

老宅的镂空窗花图案是古币铜钱,象征财源滚滚。

成列的厨房用具,有些很熟悉,但大、小米桶, 粥桶还是“闻所未闻”,算开了眼界。

厢房过道里有木楼梯曲折上楼。

房里陈列的鎏金老床很有些年代。

大堂高悬“澹远轩”牌匾,整个布置有古徽州文人风格,特别是楹柱上对联:“虚能引和静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戒告后人,谦虚能和别人和睦,心静就会对人生有所感悟,仰望,才能追溯历史探索古人的步伐;低头,才能深入了解当今社会。

大堂右侧有一个学堂,摆放有课桌,古时重教的大户人家不少都有家庭私塾。

“澹远轩”对面天井有石几桌,是放置盆景,假山美化环境,而水缸是用于防火。

在江湾村看到的古建筑中,最为讲究的当属“江仁庆宅”。江仁庆是清末当地著名的商人。单看门楣,砖雕做工精细、考究,刻着熟悉的民间故事,人物形象生动。据说门楣就花去了三百两银子。不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考究,与众不同。正屋第三进一层的外墙下半部,采用了十三块大长方形青石板,直立砌筑,形成了一面光洁的青石板外墙。

江泽民曾祖父居住过的老宅“一府六院”,起意于当年徽州府辖六县,由六个大院落组成,可见昔日的气派。这座宅院在1986年倒塌了,现在只有石门框耸立。

听导游介绍,江泽民曾到过与“一府六院”相邻的江一鳞老宅,但是没有再向前走,说了一句点到为止,就回返了。江一鳞老宅的老井井台卵石构成图案精美。

“一府六院”前行不远,就是江湾村“乡贤园”,门楹联是“望一隅壮美山川久为钟灵秀地;数千载风流人物代有名士高贤”;“江湾水思泽万民,后龙山福荫百代”。

进入“乡贤园”,就看见依山的“汇贤湖”一汪碧水,仿古建筑如湖中行舟,穿行在青山绿水间。环境优雅,空气清新。

我们在湖畔廊坊小歇,坐在美人靠,观看美景,倦意全消。

顺“汇贤湖”旁小径绕行,就看到宽阔处有多处组塑像群。

“乡贤园”内,有萧江始祖萧祯以及后裔名人高士的塑像。其中也有江泽民的叔叔,革命烈士江上青,江泽民的父亲江石溪。清末民初南通状元张謇创办事业,倚重得就是江谦、江石溪和江知源。一个家族,代出名人,“乡贤园”向后人展示了家族的荣耀。

陈列名人塑像旁有侧门,进入又有一个院落。照壁前有一个露天的戏台,黟青石护板围就有水池,环境幽雅。

穿过曲折的长廊,沿“后龙山”旅游步道返回。自古江湾人认为,个人的命运与山石草木是息息相关的,山石草木是“气”的凝结,“气”的聚散影响着村庄的兴盛与衰败,家族的繁荣与颓势。抽象的“气”,只能通过具体的“形”来体现,山石草木就成了“气”的依托。家法族规条文中严格规定禁止私伐“后龙山”树木,使后龙山成为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的典范。来江湾的游人,三分看山水,七分看文化。“山为骨架,水为血脉”。“后龙山”古树参天,幽篁茂密,既展示了江湾山水的韵味,又凝结了江湾文化的底蕴。

江湾的建筑布局一街六巷,纵横交错,新旧有序,千年延展,不乱方阵。且每条巷道各有个性,不见雷同,古朴优雅,自成一景。从后龙山俯瞰,正中部位的巷道,竟构成一个硕大的“安”字。街头的以婚庆为主题的民宅门前耸立一块天然巨石,图案像是一条龙。

新建的文化广场建有房子结构等造型建筑,最瞩目的还是这座亭,上层八角飞檐。底层圆形屋顶,两层均设美人靠,建筑造型实不多见。

过“鼓吹堂”就回到“莲花池”的景区出口处,楹联“吹拉弹唱操新曲,琴棋书画移性情”表明这里是文人雅士休闲之处。

结束了江湾的游览,完成了婺源之旅,在江湾景区大门前的合影记录了2014年的“春季游一游”,期待2015年的再次相聚。

作者:黄山怪石

2014年的离退休教师的“春季游一游”活动在江西婺源,4月4日我们这些老人们从黄山区出发,乘大巴驶往婺源。全程高速,上京台高速,转入黄塔桃高速,过璜茅收费站,就进入了婺源。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婺源,自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为徽州始,就是古徽州六县之一。尽管历史上隶属多变。但传承的还是徽文化,居住环境、人文景观、生活方式和黄山市均无差异。有“书乡”、“茶乡”之称,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是全国唯一以整个县命名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一、晓起

游览的第一个景区是位于江湾镇的“晓起”村,景区大门就在公路旁,稍前路对面有宽敞的停车场。停稳车,导游领大家朝景区走去。

这里群山环抱,停车场侧传来潺潺的流水声。走近,河水清澈,水量充沛,环境清新。

两岸山上映山红初绽,早开的花不多,不是满山红艳,但在绿丛中特别醒目。

办入园手续分为三类:70岁以上免票,60-70半票,60岁以下全票。婺源旅游策划是整体推出,自“晓起”就买的是四个景点的一票通。验票进入,大家顺石阶翻岭走向“晓起”。

岭头有四角的“居安亭”,亭旁有一坟,竖有清雍正十三年立的“晓川始祖汪万五公之墓”的墓碑。传说唐乾年间(公元877-879年)歙县篁墩汪万武逃难至此,天刚破晓,而将此取名“晓起”,亦称“晓川”。后汪姓在小溪上游一公里处又建有一村,所以这里有“上晓起”和“下晓起”,汪万武就是“晓起”汪姓的始祖。过居安亭,远远就看见“晓起村”。

下岭后实际上直行就可以到村,而景区将直行的路封死,游客必须通过新建的“U”型的长亭,转180度的大弯才能通到村口的钢筋水泥桥到村落。亭里商贩密集,到婺源的第一印象就是商业氛围过浓。

桥上看女人们在溪水边浣洗,原汁原味,展示一幅动态的风情画。

桥头就是村口,街道狭窄,商业氛围浓郁。村头右侧就是座落在晓起村青水河畔的清代民居“继序堂”。“继序堂”粉墙青瓦,朴素淡雅,导游介绍这里称之“江南第一砖雕”。雕刻的图案取材非常广泛:“连中三元”、“渔、樵、耕、读”、“福、寿、财、喜”、“瓜瓞延绵”、“忠、孝、节、义”等等。到过一些古村落,“第一砖雕”我不敢苟同,但雕刻精细,神韵如生,值得一看。

“继序堂”堂号缘于一个序字:序为理,理即为义,义理处事待人,期望后人以此为读书、经商、处世的信条学规,传承继序先人品德。

民居天井放置一口缸,用途是蓄水防火,古人重视防火工作。而高架的石案,是放置假山、盆景、花卉,美化室内环境,以图天人合一。

“继序堂”和“礼耕堂”相邻。两堂同建于清道光年间,距今约二百年,由汪允璋、汪允珪兄弟建造。兄弟俩经商茶叶起家,挣了钱回乡建了这两座气势庞大的房子。“继序堂”和“礼耕堂”是晓起“三雕”艺术的代表之作。

“礼耕堂”门楼,一幅镂空大型砖雕有二十个人物,在“琴、棋、书、画”旁边还有“鲤鱼跳龙门”。门楼下的四块石雕叫“雀、鹿、蜂、猴”,指的是“爵、禄、封、侯”。礼耕堂内的布局是按古典的徽式建筑建造的。屋内的门窗、栋梁都雕有精湛的木雕。

去了很多景区,感觉到这里的商业氛围最为浓郁,说是“街”,其实就是巷弄,纵横交织,商店接踵,卖什么的都有。

说这里是“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又是个“第一”,也不知道“第一”是怎么冠名的?但这里历史上就是“屯绿”的产地。商家在茶叶店里现炒,现烘、现做也是婺源的特色。

巷道青石铺就,曲曲折折,回环如棋局。“晓起”为“国家级生态示范村”,这里有成片的古樟树林。樟树产品是这里特色旅游商品,且种类很多。樟木有特殊的气味,是防虫、防蛀的天然防护剂,“香樟根”作为商品出售,我感觉很是好奇。

除“继序堂”和“礼耕堂”外,村里的古名居“进士第”、“大夫第”、“荣禄第”等官宅气派堂皇,但很分散,多为清代建筑,风格各具特色。类似“志勤堂”一样规模较小的民居,很多是用于商业用途,老宅里用餐也是很惬意。

看到招牌是“文革会场”,好奇的走进看看。“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现在许多年青人都不知道,当年的我们也只有16、7岁,自1966年始,到1977年结束,称为“十年浩劫”,至今已将近半个世纪了。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如今也是跨入老年人的行列了。记得一次一个年青的教师与别人介绍“早请示”、“晚汇报”时,夹杂有现代人的理念,说的牛头不对马嘴。忍不住的我插嘴,弄的他很尴尬,很是后悔。

看到熟悉的场景,我想起了文革期间,写文章开篇一定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文章多处插入毛主席语录。文革结束以后还真的不习惯,至少经历一年的适应期才改变写作风格的。

以为这里是纪念馆,哪知这里是旅游商店。卖的樟木箱雕刻精细,档次很高。真佩服徽商的后人,用“红色年代”招揽游客,实在是高。

“文革会场”不远就看见两口井,一大一小,是晓起的一景“双井印月。大的井是取水用的,而小井是清洗水桶底部泥沙用的,若是导游不介绍还真不知道呢?两口井都有槽口排水,以免街面积水,科学、智慧。

一堵墙壁上的五言诗“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赞美“晓起”。到古香樟林看到了“香樟王”,结束了第一站的游程。

二、江岭

离开晓起我们来到第二站“江岭”,这里梯田式的油菜花海具有规模,我们去时已经错过了花盛期,尽管延后开的花稀疏,但整体看去蛮有气势。

油菜地依山而上,漫山遍野,真的懊恼错过了季节。山涧流水潺潺,顺坡而下。

本想去稍高处看看,可是同事阻止了我,说这里不准备多待。俯看山下公路曲折蜿蜒,山谷盆地中的河边聚集的三、四个村庄,四周青山环绕,风光尽收眼底。

三、李坑

导游安排到李坑风景区附近的“老邱农家山庄”用中餐。餐后就到婺源游的第三站隶属婺源秋口镇,以李姓聚居为主的古村落“李坑”。

“李坑”是曾任五品朝散大夫的隐士李洞于北宋祥符庚戊年(公元1010年)建的村,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因该村主要是李姓居住,民居建在小溪两岸,这里称溪为“坑”,故名“李坑”。

“李坑”最早叫“理田”,据村里的老人介绍:他们现在的姓氏“木子李”,是因为远祖在帝尧时为部落首领时任大理(掌刑法之官),故以官职为姓。同时因先祖唐末由北方迁江南时,曾“占地从田之签”,李洞建村时数典不忘祖,取村名为“理田”。到了近代,人们渐渐以李姓居住在小溪两岸,又因“坑”即“溪”,便俗称李坑了。

进景区,桥头有两条路通往李坑,看到田间有石板铺设的宽敞的道路,我沿着山边田间观光道,穿过名为“中书桥”的廊式拱桥。

过桥就是耸立在村头新建四柱冲天式的“李坑牌坊”,从坊下穿行。稍前右侧就是“文昌阁”。

“文昌阁”始建于北宋末年,是古代文人吟诗作赋的地方,也是乡人为保佑子孙“金榜题名”而供奉“文曲星”的庙宇。由于毁于大火。现在的“文昌阁”是重建的,重建的“文昌阁”主体为竹木结构的八角亭阁式建筑,高三层。

左拐上公路上,右侧呈现一片田园风光。盛开的油菜花,显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融入其间,陶醉在江南春色之中。

  远看一座黄墙黛瓦朱砂柱庙宇掩藏在山边绿荫,庙宇名“狮傩庙”。建于南宋,由武状元李知城出资修建,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庙名与傩戏有关。傩舞是汉族古老神秘的一种祭神跳鬼、驱瘟避疫、表示安庆娱乐的舞蹈。表演非常古朴、粗犷、夸张、简炼,是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相结合的艺术。

 “狮傩庙”门口供奉的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正殿中央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大殿两旁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大殿的侧面供奉的是财神。

  “水口”是古徽州村落的标志,古徽州人视水为财,修筑水口碣拦截财气,水口林木和水口桥是锁住灵气的。村中有人出远门,家人必送至水口,千叮万嘱,挥泪洒别;在外多年的游子重返家乡,望见水口,便激动不已,分外亲切。李坑村落全是依山傍水而建,水从这里流出村子。

 “李坑”水口的河沿上,有许多高大、粗壮的古樟树。这些树多数是南宋时期栽植的,至今依旧枝叶婆娑,生机盎然。它们临风而立,似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向游人们诉说着这里的古今变化。

穿村而过的小溪,由东向西缓缓而流,溪的两岸均为民居古建筑。古徽州人讲究风水,风水学中有“水向西流必富”说法。古李坑人按照风水沿溪构筑房屋建筑布局,寄意美好愿望。

“荷包红鲤鱼”是婺源的特色菜肴,导游车上就告诉我们不会合我们的口味,他原来带的团队都不怎么动筷。传说明万历年间,婺源籍户部尚书余樊学告老还乡,将皇帝御赐的红鲤鱼带回放养,后逐步繁殖才流传到婺源民间。因色泽金红,头小尾短,背高体宽,腹厚肥大,状似荷包而得名“荷包红鲤鱼”。

河对面餐馆的女人在河边宰杀红鲤鱼,方法十分残忍,将网里的活鲤鱼捞起,在石铺上活活摔死......

从水口向东望去,一条小溪由东向西流出村去,水街依溪向上游延伸,居民临溪而居,跨溪桥梁密集,木质的居多,石质的较少。游船水中穿梭,呈现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两块黟青石条铺设的桥侧的石阶通往溪边,乡情古朴。

导游领我们看的第一栋古建筑是位于小溪南侧的“李瑞材故居”。故居是清初木材商人李瑞材建的,是村中比较有特点的建筑。由于封建社会法规的限制,商人不能称为“贵”,故住宅不能建造的很豪华,而且大门也不能朝向大街。商人的住宅只能开偏门,只能在门楼、门罩处饰以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砖雕,使之形成清丽高雅的建筑艺术格调。主人有钱,在室内装饰上“三雕突显,让人感到步入房屋就象进入雕刻的艺术画廊。

  行走在李坑窄窄的石板路上,看到村民们聚集在一起闲聊侃谈,溪边的女人们有说有笑的浣洗,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尽显,瞬间不由自主被这里的朴实的民风所感染。

小溪北侧的“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官衔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而是捐来的。“大夫弟”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大门上方砌筑门罩。门罩上黛瓦铺盖,戗角飞檐。飞檐下方,门枋上砖雕图案细腻精美,极富装饰趣味。门口设三步台阶,名曰三步金阶,寓意步步高升,连升三级。石库门柱础上的石雕,图案是“狮子滚绣球”。细看,石雕上面有一个很小横着雕刻的繁体“书”字,它代表了主人的心声:“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大夫第的走马转角楼上面四周设有美人靠,周围相通。横梁上有精美的木雕,中间有天井。古徽州的民居建筑中天井主要功能是采光通风,另外古徽州人认为“水源就是财源”,雨水不能外流,必须“四水归堂”,就连地上的下水道孔,也被凿成铜钱式样。另外就是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一般会在下水道里养一只乌龟,乌龟的活动就是进行梳理下水道淤泥的工作,保证下水道畅通无阻。

大夫第取名“春蔼堂”,体现了家庭融乐的气氛、饱含长辈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之情。屋内的木构件上,同样雕刻着精美的图案,雕有文武百官、八仙过海、琴棋书画等。表达出主人对功名的渴望,希望子孙后代能凭借自己的真凭实学考取功名。

房屋右侧有木梯上“小姐绣楼”,不过不给3元钱,休想上楼。楼上一座向河街挑出的亭阁式建筑,小巧玲珑、古朴典雅,实际上是主人观景楼。附会成小姐抛绣球的地方,出于商业目的。阁楼临街有一扇古代百叶窗,向上翻可以采光,向下翻可以窥视楼底的过往人群。

出大夫弟沿溪东行,青石板路穿过建于明朝末年的“申明亭”。这里是村级法庭,如果村中有人为非作歹,就会把他的恶行书写张贴在亭子中,以达到惩戒的效果。有家庭邻里纠纷,宗祠就鸣锣在“申明亭”召集众人参加评议,对谁是谁非进行公断。这里是排解纠纷,批评和惩办违反村规民约的人。早年每月初一、十五,村人都要聚此褒贬村事。但裹脚或再婚女子不得经过此亭,来往必须绕亭而过。注意到“申明亭”三个字中的“明”字,左边写成一个“目”字,右边近乎一个“耳”字,似乎告诫后代子孙办案做事必须耳目并用,一丝不苟。

“申明亭”前右侧东南两溪汇合处的古石拱桥叫“通济桥”。汇合前各有一堰,其中一堰有两立柱和两放水的护道,汇合后经过通济桥流出。是村中一景“二龙戏珠”,桥拱与倒影为珠,小溪为龙,且龙分公母。其中一溪立柱为角,护道为须,此为公龙,另一溪则为母龙。

一亭一桥很有讲究,从古风水学来讲,村中两水相激原本不利,但这里用“通济桥”锁住,用“申明亭”镇住就化解了。“通济桥”跨度约5米,史料记载的最后一次维修是在250年前的清乾隆年间。

  过通济桥向南行,小溪西侧有建于清代中叶安徽芜湖经营铜绿生意起家的李聘如建造的“铜绿坊”。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李书麟故居”。木桥扶栏用斗笠装饰很是特别,感觉很有情调。

民宅下部砖墙,上部是木质的板楼,看来年代久远。墙面上的“毛主席万岁”,留下红色岁月的印迹。

  跨过铜绿坊东边小溪上的桥,来一个围墙围着的广场内,前方正中的古戏台如今仍保存完好。

“古戏台”在徽州地区其它地方也有保留,大多数建在室内,露天的不多见。戏台前有一条长廊亭,临街设置美人靠,园内方向设置长木凳。整体建筑典型的徽派风格,有不少游客在这里歇息。

穿行“申明亭”,过“通济桥”,远远看见山坡上有一个亭,我们朝亭子方向走去。

一块巨石横跨溪流,通往幽深的巷弄。

  沿木楼梯上“望景楼”,楼上平台是用餐的餐厅。过餐厅沿小径上山,就到“菇山亭”。

站立“菇山亭”前俯瞰,整个村落尽收眼底。村中民居宅院沿溪而建,依山而立,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纵横交错,各种溪桥横跨沟通,小桥、流水、人家。

山坡上一片田野风光,“一年之计在于春”,赶着水牛的居民穿行在油菜地头。

  李坑的古建筑,主要是明清民居风格,是一组集徽派民居之精华,融木雕、石雕、砖雕、彩绘为一体的经典建筑群。民居均为青石基脚、马头山墙、天井厅廊、水磨石库门枋。

村内明清古建遍布、民居宅院沿涧依山而立,粉墙黛瓦、参差错落;村内街巷溪水贯通、九曲十弯;青石板道中恒交错,石、木、砖各种溪桥数十座沟通两岸,构筑了一幅“远树平林村落,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景观。途中遇见一位姑娘在作画,画笔下的“李坑”栩栩如生。

李坑美丽自然的田园风光和古朴厚重的文化遗存,透着浓郁的乡村气息和古徽文化气息,悠远的历史,丰厚的文化,旖旎的水乡风光,纯朴的乡间风情,令人赏心悦目。“李坑”是一个远近闻名,具有典型徽派建筑云集的村庄,有“婺东第一村”之赞。

四、江湾

离开“李坑”,我们游览婺源游的最后一个景点“江湾”。

江湾是一个三山环抱的河谷地带,一条溪流村前穿流而过,山与水的交融,給江湾古村增添了不少灵气。村前的莲花池,又称龙池,是江湾的风水穴位之一,它构成了“江”字水系的最下面一点。因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寻根问祖来到这里,“江湾”名声大震,现在的景区是在原散落的古名居基础上,规划打造的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进入大门穿过“莲花池”,沿曲桥我们进入景区。

自唐朝以来,“江湾”便是婺源通往皖、浙、赣三省的交通要塞,历史上文风鼎盛、群贤辈出,由宋至清孕育出状元、进士、与官宦38人;传世著作92部,其中15部161卷列入《四库全书》。

过“莲花池”就是一个开阔的广场,正对面是“古戏台”,左前方就是“江湾”牌坊。后方是2003年重修复建的“萧江祠堂”。过石桥进入“萧江祠堂”,门前两只大石狮威风凛凛。始建于明朝万历六年的“萧江宗祠”为明右都御史兼户部侍郎江一麟始建,太平天国时期毁于战火,1924年,著名教育家、佛学家江谦和近代实业家江知源先生共同出资重建,但文革期间又遭拆毁。现在看到的是2002年第三次重建的。历史上“萧江宗祠”为婺源四大古建之首,近代文献记载,“萧江宗祠”是江南七十座著名宗祠中最大的一座。

萧江祠堂里楹联和柱联很多,内容多是追根溯源。大门柱联:“一龙临江千秋盘胜地,双马回首万代降英才”。大厅楹联:“孤忠怀故国,伟烈振高风”。宗祠是宫殿式建筑,气势恢弘。

江湾江氏是萧何后代,萧何死后700年,他的后裔萧衍(梁武帝)建立南北朝的梁朝。编写《昭明文选》的萧统就是梁武帝的儿子。到了唐代,萧何后裔一朝出了八个宰相,史称八叶宰相。朱温叛乱时,八叶宰相的最后一位萧遘的儿子萧祯正担任江南节度使,他耻事二主,携家人渡江至婺源,并易为江姓,改名为江祯,就是婺源江姓始祖。

北宋,萧江八世祖江敌把家搬到云湾,就是今天的江湾。明清两代,萧江氏为官38人,其中江湾村就有七品以上官员24人,知名学者5人。“萧江祠堂”的永思堂张挂的《江湾萧江大宗支系图》,此图就从萧何始,到萧帧改江,再到八世祖江敌迁至江湾。在萧江一族迁至江湾前,基本上辈辈单传。而迁到江湾后,子嗣繁茂。江敌生有六子,立言、立文、立本、立道、立德、立礼,立言这一脉即江泽民一脉。江泽民的曾祖父在太平天国年间从婺源迁到江苏江都,祖父江石溪,有子女七人,长子江世俊,即江泽民的亲生父亲,生有五个子女,江泽君、江泽芳、江泽民、江泽宽、江泽南,江泽民后来过继给江上青,江上青有二个女儿,江泽玲、江泽慧。

这座宗祠,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材料运用,以及雕刻艺术方面都堪称国内罕见,是一座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工艺相结合的“艺术宝库”。进入萧江宗祠,永恩堂中间供着的也许是萧江祖宗,左右两边悬挂着巨大的匾额,上书:三江望族、萧江巨族。

“萧江宗祠”对面右侧的古戏台屋角的檐部采用“飞檐”,如飞鸟展翅,整个建筑给人以向上的动感。戏台沿、柱木雕精美。

“江湾”牌坊与“萧江祠堂”相望。进入,古镇风情扑面而来。街上商家很多,导游领我们从左侧巷口进入古建筑参观区。

 千年古镇江湾,钟灵毓秀,文风炽盛。明代抗倭名将江一麟、宫廷太医江一道、清代经学大师江永、民国教育家江谦等贤仕都出自这里。

古镇嵌于锦峰绣岭、清溪碧河之中。聚落北部后龙山逶迤东去,山上林木葱郁。布局是古人实践风水理论的杰出典范;南侧梨园河呈太极图“S”,由东而西蜿蜒流过。这里既尚好保存御史府、中宪第等明清官邸,又有滕家老屋、培心堂等徽派商宅,还有江永讲学的受经堂,东和、南关、西安、北钥四座古门亭,岳武穆的岳飞桥,明代剑泉井等。

“南关亭”前一口巨大的古井,一圈可以围十几个人。整个村子有七座这样的古井,呈北斗七星排列。

进入“南关亭”,亭内有两幅对联:“万壑松涛倚北钥,一湾湖水锁南关”;“静坐当思已过,闲谈莫论是非”。

前行经过新建的“江湾中心小学”,校园内一堵白墙对着校门,上面是江泽民的题字“江湾光荣,光荣江湾”。

江湾老街小巷,长则百米,短则几十米,几百幢浸透了徽州文化的古老宅院,沿着逼仄玄远的古巷蜿蜒,穿行其间,岁月沉淀下来的古宅文明,让人流连眷恋。看见这块石头,我猜想是石臼,而同行的纠正我,是插放旗幡的。

村中至今还较完好地保存着三省堂、敦崇堂、培心堂等古老的徽派建筑。过“三省堂”,“滕家巷”口的院门前正在制作的“熏肉”引起了我的注意。城市的“熏肉”是在烤箱里制作的,这里还是传统的原始制作方式。

有徽商血统的婺源人真是“生意精,小小年纪就涉入商界了。“滕家巷”内小女孩坐等游客买她的“香樟”块,生意很火,反正只要10元钱,游客乐意掏钱。

“滕家巷”的“江湾人家”是典型的徽州民居,室内陈列乡土味浓郁。知青年代雨天下田时我曾披过蓑衣,戴过斗笠,感觉蓑衣很重,很热,且棕毛刺人;而斗笠在头顶不固定,易被风吹。现在已被轻便的塑料雨衣所替代,看到勾起当年的回忆。

老宅的镂空窗花图案是古币铜钱,象征财源滚滚。

成列的厨房用具,有些很熟悉,但大、小米桶, 粥桶还是“闻所未闻”,算开了眼界。

厢房过道里有木楼梯曲折上楼。

房里陈列的鎏金老床很有些年代。

大堂高悬“澹远轩”牌匾,整个布置有古徽州文人风格,特别是楹柱上对联:“虚能引和静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戒告后人,谦虚能和别人和睦,心静就会对人生有所感悟,仰望,才能追溯历史探索古人的步伐;低头,才能深入了解当今社会。

大堂右侧有一个学堂,摆放有课桌,古时重教的大户人家不少都有家庭私塾。

“澹远轩”对面天井有石几桌,是放置盆景,假山美化环境,而水缸是用于防火。

在江湾村看到的古建筑中,最为讲究的当属“江仁庆宅”。江仁庆是清末当地著名的商人。单看门楣,砖雕做工精细、考究,刻着熟悉的民间故事,人物形象生动。据说门楣就花去了三百两银子。不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考究,与众不同。正屋第三进一层的外墙下半部,采用了十三块大长方形青石板,直立砌筑,形成了一面光洁的青石板外墙。

江泽民曾祖父居住过的老宅“一府六院”,起意于当年徽州府辖六县,由六个大院落组成,可见昔日的气派。这座宅院在1986年倒塌了,现在只有石门框耸立。

听导游介绍,江泽民曾到过与“一府六院”相邻的江一鳞老宅,但是没有再向前走,说了一句点到为止,就回返了。江一鳞老宅的老井井台卵石构成图案精美。

“一府六院”前行不远,就是江湾村“乡贤园”,门楹联是“望一隅壮美山川久为钟灵秀地;数千载风流人物代有名士高贤”;“江湾水思泽万民,后龙山福荫百代”。

进入“乡贤园”,就看见依山的“汇贤湖”一汪碧水,仿古建筑如湖中行舟,穿行在青山绿水间。环境优雅,空气清新。

我们在湖畔廊坊小歇,坐在美人靠,观看美景,倦意全消。

顺“汇贤湖”旁小径绕行,就看到宽阔处有多处组塑像群。

“乡贤园”内,有萧江始祖萧祯以及后裔名人高士的塑像。其中也有江泽民的叔叔,革命烈士江上青,江泽民的父亲江石溪。清末民初南通状元张謇创办事业,倚重得就是江谦、江石溪和江知源。一个家族,代出名人,“乡贤园”向后人展示了家族的荣耀。

陈列名人塑像旁有侧门,进入又有一个院落。照壁前有一个露天的戏台,黟青石护板围就有水池,环境幽雅。

穿过曲折的长廊,沿“后龙山”旅游步道返回。自古江湾人认为,个人的命运与山石草木是息息相关的,山石草木是“气”的凝结,“气”的聚散影响着村庄的兴盛与衰败,家族的繁荣与颓势。抽象的“气”,只能通过具体的“形”来体现,山石草木就成了“气”的依托。家法族规条文中严格规定禁止私伐“后龙山”树木,使后龙山成为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的典范。来江湾的游人,三分看山水,七分看文化。“山为骨架,水为血脉”。“后龙山”古树参天,幽篁茂密,既展示了江湾山水的韵味,又凝结了江湾文化的底蕴。

江湾的建筑布局一街六巷,纵横交错,新旧有序,千年延展,不乱方阵。且每条巷道各有个性,不见雷同,古朴优雅,自成一景。从后龙山俯瞰,正中部位的巷道,竟构成一个硕大的“安”字。街头的以婚庆为主题的民宅门前耸立一块天然巨石,图案像是一条龙。

新建的文化广场建有房子结构等造型建筑,最瞩目的还是这座亭,上层八角飞檐。底层圆形屋顶,两层均设美人靠,建筑造型实不多见。

过“鼓吹堂”就回到“莲花池”的景区出口处,楹联“吹拉弹唱操新曲,琴棋书画移性情”表明这里是文人雅士休闲之处。

结束了江湾的游览,完成了婺源之旅,在江湾景区大门前的合影记录了2014年的“春季游一游”,期待2015年的再次相聚。


相关文章

  • 旅游游记:片片枫叶情婺源秋色浓
  • 秋色迷人,又见枫红.无数的山野开始"红"起来了,层林尽染.绚丽夺目,燃起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面对漫山红遍的秋色,从上海去哪里看枫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 廊桥圆梦彩虹桥 十月枫红,不知婺源红几分 ...查看


  • 作文:庐山游记
  • 在清风伴着暖阳的八月,我有幸来到人间仙境,去领略传说中的蓝天.白云.青山.碧水.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青砖.黛瓦-- 多姿庐山 自古以来,便不乏有关庐山的溢美之词,而我今天才有幸领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境 ...查看


  • 安徽 徽州游记(一)
  • 安徽 徽州游记(一) 从2011年清明雨上独行婺源,到今年与5位挚友又去了歙县黟县,宏村石潭.一路念着汤显祖的名句"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听着许嵩的曲子,荡过一日又一日的光景.徽州,徽商,徽菜,徽派„一个徽字又引发了 ...查看


  • 选适合小假期的旅游景点
  • 选适合小假期的旅游景点(住宿+攻略+饮食) 该转帖仅你自己可见 旅游,真是件幸福的事,不必飞过太平洋,这里,也有很多美丽的地方值得我们去欣赏-- 旅游是我最大的爱好之一,我想去到世界的美个角落-- 那么,亲爱的,你会带我走遍这些美丽的地方么 ...查看


  • 中外自然风景名胜古迹欣赏大全
  • 湘西凤凰古城-风景名胜古迹欣赏 中国九个迷人小镇风光欣赏 少林寺--历史地理文化交通名胜古迹 新疆--历史地理经济人口文化交通人物名胜古迹 广西--历史地理经济人口文化交通人物名胜古迹 广东--历史地理经济人口文化交通人物名胜古迹 山东-- ...查看


  • 人民日报-人民网 味蕾上的春天(多味斋)
  • 味蕾上的春天(多味斋) 洪忠佩< 人民日报 >( 2010年03月22日   24 版) 在春风春雨的情意萌动中,春天循着轮回的路径,走向了田野垄埂,以清新.嫩绿.秀美.自然,让大地蓬勃着盎然生机. 无论人们生活在乡村城市,还是 ...查看


  • 故乡的油菜花
  • 故乡的油菜花 昨天登陆QQ,登陆框背景已然换成了婺源遍地金黄的油菜花海,陡然提醒了我,今年,花期已至. 生长在江南水乡的人们,想必对那种随处可见的油菜花都不觉稀罕和陌生吧.在南方,每年的阳春三月油菜花最为繁盛之迹,每年一次的油菜花观赏便也很 ...查看


  • 三月春游这10个地方不可错过
  • 有句话说得好:"有的人选择生活,而有的人只是活着."没错,我们不该被繁忙的生活所羁绊,我们应当学会转身,短暂的抽离,只有这样,生活的美好才能真正的属于我们.下面推荐10个目的地,10条春之旅程,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婺源桑 ...查看


  • 江西婺源 怒放的金黄 醉美的诱惑
  • 有人说,有村庄的地方,就有田野:有田野的地方,就有油菜花.开在田野里的油菜花,在泱泱的阳光里,片片金黄,一望无际,此时此刻所有的树木.农家,乃至整个村庄,都是油菜花的细节.三月来,花儿开,在"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