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和父亲王羲之并称"二王" 但一开始王献之的地位更高_手机新浪网

2015-09-15 06:45 扬子晚报 0 收藏

王献之名作 《洛神赋十三行》的摹本。资料图

看以往期数可扫二维码。

王羲之、王献之后世并称为“二王”。但从他们死后到南朝的宋、齐间,书法界排名第一的王献之,力压老爸,独领风骚上百年。

王献之的“江湖”地位不仅缘于他后天的刻苦勤奋,同时,遗传基因太好。他的父母不仅是一对生死不渝的“贤伉俪”,而且都是史上罕见天才,在书法的绝顶上一览众山、比翼双飞。

母亲被称“女中笔仙”

“袒腹东床”让一般人记住了王羲之,那么嫁给他的女孩是谁呢?她叫郗璇。

如果有“古代幸福女人排行榜”,她应当位居前列;如果把她放到民国,就是林徽因一样的奇女子。

第一、她有美貌,出身豪门。父亲郗鉴身为太尉,位极人臣,总共就她一个女儿,视为掌上明珠。所以把王家的子弟都拉出来,为她挑选其中最好的。

第二、她才华横溢。郗璇是长女,还有两个弟弟,叫郗愔、郗昙,都是当时著名书法家。但是他们在姐姐面前大气不敢出,因为她的书法巾帼不让须眉,被称为“女中笔仙”。

第三、她的爱情和婚姻如果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完美”。她和王羲之是真正的“天设一对,地造一双”,算得上绝配。不仅是帅哥美女,而且才气相当、情投意合,有共同的语言和爱好。王羲之共有7子1女。儿子是: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女儿是:王孟姜。

凭王羲之的风流和身份,娶几个小妾、养几个歌妓是很正常的。但王羲之钟爱她一生,真正是“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了一辈子。8个子女全是由郗璇一个人生的,在当时大族中很难找出第二个。

第四、子女个个有出息。7个儿子全是书法家,只是名气大小不同而已。她的女儿记载不多,但有个小故事侧面说明她的名气。唐太宗的第12个女儿临川公主擅长书法,唐太宗希望她能有所成就,就为她取字叫“孟姜”。王孟姜还有个外孙,叫谢灵运。

第五、寿命很长。郗璇究竟死于哪一年是有争议的。有种说法是,她活到了90岁,当年王羲之的堂侄孙王惠去看望她,问:您的眼睛、耳朵还好吗?

郗璇思路依然清晰,说:头发白了,牙齿掉了,这属于身体的事;眼睛耳朵,和精神相关,哪能那么快就和人分开呢?

王献之从小勤奋刻苦

王献之是第7个儿子,很小就跟着父亲学书法。有一次,王羲之看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写字,悄悄走到背后,突然去抽他手中的毛笔,笔纹丝不动。王羲之在郗璇面前夸赞:这个小孩将来肯定能得大名。

到了10岁左右,王献之认为自己绝技学成,可以出师了,跑过去问父亲:我还要再练几年?

王羲之只是笑笑,没有说话。他又跑到母亲身边,郗璇摇摇头说:早呢。

王献之又问:5年够吗?

郗璇还是摇头。王羲之指着院子里一排大缸说:等你写完了这十八口大缸的水,字勉强能站稳脚跟。

王献之又苦练5年,拿着一些得意作品给王羲之看,王羲之没有说话,随手在一个“大”字下面加了一点,还给了他。王献之又拿给郗璇看,郗璇翻了一遍,说:只有这一点像你父亲。

王献之一看,就是王羲之加的一点。

有一次,王羲之要到京城去,临走时在一块墙壁上写了几行字。王献之偷偷地把字抹掉了,自己另外写上去,写完之后相当得意,感觉和老爸的差不多啊。

过了几天,王羲之回来,看到这几行字,伤心地叹气,说:唉,我走的时候肯定是喝酒醉得不成样子了,才会写出这样的字。

王献之惭愧不已,深感功力差远了,从此更是刻苦临习。多年以后,他终于扬名天下,和王羲之并驾齐驱。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有人称他为“小圣”。

他为人高傲写字随性

王献之和他父亲一样,为人高傲,家里又阔绰,不靠卖字赚钱。求他一字很难,纯粹看他的心情。

一次他到朋友家玩,朋友正在午睡。王献之看他身上穿了一件白色袍子,还是新的。顿时来了兴趣,蘸墨在衣服上写字,转眼上面满是诗文,然后转身离去。

这个朋友醒来后,一看就是王献之的笔墨,欣喜若狂,把衣服珍藏起来,当作传家宝。

有一次,他到寺院闲逛,看见新刷的白墙,也是心血来潮。跑到墙角拿来一把大扫帚,蘸着泥汁在墙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字。

寺院的住持开心得不得了,赶紧请人刻在墙上。从此,这个寺庙观者如潮,就为了来看这个字。

他的绘画也颇有成就。桓温曾让他在扇子上写字,王献之挥笔而成。一不小心,笔落到扇子上,字都糊了。桓温正感到可惜,王献之不急不慢,用笔在墨迹上轻轻涂改。过了一会,就画成了一匹黑马和一头母牛,惟妙惟肖。桓温惊喜不已。

留下来的作品非常少

王献之的书法先学王羲之,后来也是兼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谢安曾问他:你的书法与令尊大人相比,怎么样?

王献之答:当然不同,各有所长。

桓温的儿子桓玄非常喜爱他们父子的书法,做了两个书袋,分别装着两个人的字画,放在左右欣赏。

王献之的名作《洛神赋十三行》,是用小楷书写的曹植名篇《洛神赋》,到唐宋时,就仅残存了十三行。

真迹早就不复存在,最接近真迹的石刻本,传说是宋代贾似道写的,因石色如碧玉,又称为“碧玉十三行”。是明代万历时挖出来的,此后流落民间,解放后被国家收购,现在藏于北京首都博物馆。他的草书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从东晋到齐梁,人们普遍认为:书法界有三个绝顶高人,排名是“王献之——王羲之——钟繇”。到了梁武帝萧衍,认为王羲之的作品要优于王献之。把名次改成了“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到了唐朝,由于唐太宗极度推崇王羲之,是个狂热粉丝。从此,天下大多数人都学王羲之。所以王献之留下来的作品非常少,而且没有真迹,全是临摹本。

王献之书法能和父亲比肩,但他的爱情,远不如父亲幸福。

扬子晚报记者 杨民仆

2015-09-15 06:45 扬子晚报 0 收藏

王献之名作 《洛神赋十三行》的摹本。资料图

看以往期数可扫二维码。

王羲之、王献之后世并称为“二王”。但从他们死后到南朝的宋、齐间,书法界排名第一的王献之,力压老爸,独领风骚上百年。

王献之的“江湖”地位不仅缘于他后天的刻苦勤奋,同时,遗传基因太好。他的父母不仅是一对生死不渝的“贤伉俪”,而且都是史上罕见天才,在书法的绝顶上一览众山、比翼双飞。

母亲被称“女中笔仙”

“袒腹东床”让一般人记住了王羲之,那么嫁给他的女孩是谁呢?她叫郗璇。

如果有“古代幸福女人排行榜”,她应当位居前列;如果把她放到民国,就是林徽因一样的奇女子。

第一、她有美貌,出身豪门。父亲郗鉴身为太尉,位极人臣,总共就她一个女儿,视为掌上明珠。所以把王家的子弟都拉出来,为她挑选其中最好的。

第二、她才华横溢。郗璇是长女,还有两个弟弟,叫郗愔、郗昙,都是当时著名书法家。但是他们在姐姐面前大气不敢出,因为她的书法巾帼不让须眉,被称为“女中笔仙”。

第三、她的爱情和婚姻如果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完美”。她和王羲之是真正的“天设一对,地造一双”,算得上绝配。不仅是帅哥美女,而且才气相当、情投意合,有共同的语言和爱好。王羲之共有7子1女。儿子是: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女儿是:王孟姜。

凭王羲之的风流和身份,娶几个小妾、养几个歌妓是很正常的。但王羲之钟爱她一生,真正是“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了一辈子。8个子女全是由郗璇一个人生的,在当时大族中很难找出第二个。

第四、子女个个有出息。7个儿子全是书法家,只是名气大小不同而已。她的女儿记载不多,但有个小故事侧面说明她的名气。唐太宗的第12个女儿临川公主擅长书法,唐太宗希望她能有所成就,就为她取字叫“孟姜”。王孟姜还有个外孙,叫谢灵运。

第五、寿命很长。郗璇究竟死于哪一年是有争议的。有种说法是,她活到了90岁,当年王羲之的堂侄孙王惠去看望她,问:您的眼睛、耳朵还好吗?

郗璇思路依然清晰,说:头发白了,牙齿掉了,这属于身体的事;眼睛耳朵,和精神相关,哪能那么快就和人分开呢?

王献之从小勤奋刻苦

王献之是第7个儿子,很小就跟着父亲学书法。有一次,王羲之看他正在聚精会神地写字,悄悄走到背后,突然去抽他手中的毛笔,笔纹丝不动。王羲之在郗璇面前夸赞:这个小孩将来肯定能得大名。

到了10岁左右,王献之认为自己绝技学成,可以出师了,跑过去问父亲:我还要再练几年?

王羲之只是笑笑,没有说话。他又跑到母亲身边,郗璇摇摇头说:早呢。

王献之又问:5年够吗?

郗璇还是摇头。王羲之指着院子里一排大缸说:等你写完了这十八口大缸的水,字勉强能站稳脚跟。

王献之又苦练5年,拿着一些得意作品给王羲之看,王羲之没有说话,随手在一个“大”字下面加了一点,还给了他。王献之又拿给郗璇看,郗璇翻了一遍,说:只有这一点像你父亲。

王献之一看,就是王羲之加的一点。

有一次,王羲之要到京城去,临走时在一块墙壁上写了几行字。王献之偷偷地把字抹掉了,自己另外写上去,写完之后相当得意,感觉和老爸的差不多啊。

过了几天,王羲之回来,看到这几行字,伤心地叹气,说:唉,我走的时候肯定是喝酒醉得不成样子了,才会写出这样的字。

王献之惭愧不已,深感功力差远了,从此更是刻苦临习。多年以后,他终于扬名天下,和王羲之并驾齐驱。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有人称他为“小圣”。

他为人高傲写字随性

王献之和他父亲一样,为人高傲,家里又阔绰,不靠卖字赚钱。求他一字很难,纯粹看他的心情。

一次他到朋友家玩,朋友正在午睡。王献之看他身上穿了一件白色袍子,还是新的。顿时来了兴趣,蘸墨在衣服上写字,转眼上面满是诗文,然后转身离去。

这个朋友醒来后,一看就是王献之的笔墨,欣喜若狂,把衣服珍藏起来,当作传家宝。

有一次,他到寺院闲逛,看见新刷的白墙,也是心血来潮。跑到墙角拿来一把大扫帚,蘸着泥汁在墙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字。

寺院的住持开心得不得了,赶紧请人刻在墙上。从此,这个寺庙观者如潮,就为了来看这个字。

他的绘画也颇有成就。桓温曾让他在扇子上写字,王献之挥笔而成。一不小心,笔落到扇子上,字都糊了。桓温正感到可惜,王献之不急不慢,用笔在墨迹上轻轻涂改。过了一会,就画成了一匹黑马和一头母牛,惟妙惟肖。桓温惊喜不已。

留下来的作品非常少

王献之的书法先学王羲之,后来也是兼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谢安曾问他:你的书法与令尊大人相比,怎么样?

王献之答:当然不同,各有所长。

桓温的儿子桓玄非常喜爱他们父子的书法,做了两个书袋,分别装着两个人的字画,放在左右欣赏。

王献之的名作《洛神赋十三行》,是用小楷书写的曹植名篇《洛神赋》,到唐宋时,就仅残存了十三行。

真迹早就不复存在,最接近真迹的石刻本,传说是宋代贾似道写的,因石色如碧玉,又称为“碧玉十三行”。是明代万历时挖出来的,此后流落民间,解放后被国家收购,现在藏于北京首都博物馆。他的草书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从东晋到齐梁,人们普遍认为:书法界有三个绝顶高人,排名是“王献之——王羲之——钟繇”。到了梁武帝萧衍,认为王羲之的作品要优于王献之。把名次改成了“钟繇——王羲之——王献之”。

到了唐朝,由于唐太宗极度推崇王羲之,是个狂热粉丝。从此,天下大多数人都学王羲之。所以王献之留下来的作品非常少,而且没有真迹,全是临摹本。

王献之书法能和父亲比肩,但他的爱情,远不如父亲幸福。

扬子晚报记者 杨民仆


相关文章

  • 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集录
  • 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集录 小篆又称秦篆,是大篆的对称,它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 的感觉,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李斯主张以小篆为 标准书体.传由李斯书写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 石>和<峄山刻石 ...查看


  • 王羲之[闲者帖].王献之[吴兴帖]等
  • 王羲之<闲者帖>.王献之<吴兴帖>等 王羲之<闲者帖> <闲者帖>释文: 闲者一两段事,虽无参于兴废,然殊使人恨事周令自,虽然以使君明练,每思之,故可尠败也. 当代刘京闻"意临&qu ...查看


  • 各种字体的书法鉴赏
  • 各种字体的书法鉴赏 书法鉴赏--隶书 隶书相传为秦朝程邈所创.程邈为县狱吏,因得罪秦始皇,被关押于云阳狱中.其时政务多端,文书日繁,小篆不便于速写.程邈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便在狱中创造了隶书.这种隶书特点是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 ...查看


  • 浅析王羲之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 本人利用图书馆以及电子文库,在大量收集.整理.阅读.分析国内外相关书籍资料,并对电子文献进行检索的基础上,对王羲之书法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对后世的影响,希望对相关研究者提供微薄的借鉴作用. 一.王羲之的艺术简介 王羲之书法是对洒脱自然的美的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历代书法名家
  • 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东晋)世称"书圣".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著名书法著作有<兰亭序>等.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查看


  • 教育教学案例[王羲之与王献之]
  • 王羲之和王献之 一.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浙江教育出版社二年级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第七课<王羲之和王献之>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生平及他们的主要艺术成就,激发崇敬之情. 2.理解勤学苦练是成才 ...查看


  • 书法起源及其发展
  • 书法起源及其发展 书法,从广义讲,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的起源 本来我国文字在殷周时代就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除了刀刻的" ...查看


  • 书法故事--王献之
  • 十八口大缸 王献之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夸赞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 ...查看


  • 书法由自然到自觉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
  • 书法由自然到自觉是一个渐进的长期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自汉末开始,经魏晋的转化至南北朝基本完成了这一转化过程.书法以独立的艺术形态登上了历史舞台.唐代为书法理论的高峰,标志着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确立了书法在我国文化艺术体系中的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