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钟锦

二〇〇四年九月

北京招聘会的火爆场面

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

⏹ 2004年北京市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变化

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280万人,北京市毕业生达到13万余人,比

2003年增长26.3%,其中本科生7.6万,增加29.3%;研究生增加5000人,竞争更加激烈,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我校毕业生人数变化情况

⏹ 2004年我校毕业生人数

我校2004年毕业生总数为4317人,比上一年增加18.57%。其中本科生

3038人,增加40.84%;专科生486,减少29.51%;研究生793(硕士研究生493人,博士研究生300人),增加1.15%。

⏹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

增幅达20.71%。2005年北京市有高校毕业生15万余人,比去年增长约3万人;2005年我校将有本科毕业生3815人,比2004年增加863人,增幅为29%;毕业研究生1200人,比2004年增加436人,增幅为57%,就业压力巨大。

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形势

⏹ 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

⏹ 2002、2003、2004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要就业

⏹ 进城务工的农业人口持续增加

⏹ 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

⏹ 企业人才高消费

⏹ 企业需求没有太大的增长,要求条件大幅度提高

⏹ 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启动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择业观变化

⏹ 指令性计划分配阶段(1978年-1984年)

⏹ 指导性计划分配阶段(1985年-1992年)

⏹ 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阶段(1993年-1997年)

⏹ 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阶段(1998年-现在)

指令性计划分配阶段(1978年-1984年)

⏹ 这个阶段对毕业生采取的是“统包统配”的模式,是计划体制下的统一指令

性分配,毕业生无须为自己的就业操心,他们对自身的价值充满信心,这种国家分配的体制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始终作者玫瑰色的梦,做一名受人尊重的科学家、工程师、作家、记者或干部,以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报效祖国。 ⏹ “抽成调剂,分级安排”

指导性计划分配阶段(1985年-1992年)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对国家招收计划内的学生“毕业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择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制度”。这就奠定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改革的基础。1989年3月2日,国务院批准了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提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国家加快了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地区范围、行业范围)内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

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阶段(1993年-1997年)

⏹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改革

“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工作,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1995年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央部门所属普通高校“并轨”(即缴费上学,自主择业)后所招收学生毕业时原则上在本系统、本行业范围内自主择业,在条件成熟后逐步过渡到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并在2000年基本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阶段意(1998年-现在)

⏹ 1997年3月,国家教委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进一

步明确了国家教委、国务院有关部委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职责分工,工作程序,明确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和毕业生的权利和义务,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做出了可喜的尝试

现在的就业机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国家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和层次观

⏹ 高校毕业生就是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

⏹ 大学毕业生就业大众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 职业和岗位的发展要求大学毕业生就业大众化

⏹ 知识经济时代促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大众化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 按照美国著名教授马丁¡¤科罗提出的划分理论,15%以下一个精英平台,

10%-25%以上是大众化,这是被大家所通用的指标。

⏹ 我国在2002年的时候,已经超过了15%。预计在2020年,我们高等教育的学

历将达到30%。

⏹ 美国从1901年开始用了大约40年的时间进入教育大众化。

⏹ 日本用了12~13年的时间完成了进入教育大众化。

⏹ 英国也是用了12~13年的时间完成了进入教育大众化。

⏹ 我国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其他国家用几十年时间完成的高等教育

大众化,是一个奇迹。

高校毕业生就是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

大学毕业生就业大众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

⏹ 50年代我国处于经济不发达阶段时,初中毕业生就是“人才”,就可以做小学教师。 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对劳动力接受过教育水平的要求空前提高。

职业和岗位的发展要求大学毕业生就业大众化

⏹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产生了大量新职业和岗位。

⏹ 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技术职务与行政职务的对应有所变化。

⏹ 新增的岗位既有传统意义上的精英岗位,又有非精英岗位。

⏹ 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生产工具现代化的发展,引发了传统意义上的蓝白领

界限的模糊和标准的变更。

知识经济时代促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大众化

⏹ 我国现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高素质劳动者推进经济发展

⏹ 脑力劳动、智力因素成为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 新型的经济主战场的出现,促进了脑力劳动的普遍化,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

才华的舞台,促使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

造成就业不利的几方面因素:

社会原因

经济结构

从业人员分布

经济发展转型期

政府职能的转变

科研机构、事业单位调整

大众化就业的特点:

1、买方市场趋强

2、挤占效应

3、薪资水平下降

4、求职时间延长,求职成本增加

应对严峻就业形势须要多方努力

政府

⏹ 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 消除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障碍

⏹ 保障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学校

⏹ 进一步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 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 建设好有形和无形就业市场,加强就业基地建设

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简介

⏹ 贯彻落实国家的就业方针和政策,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就业工作细则;

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规范毕业生就业行为;

⏹ 开展系统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

⏹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求职技巧、实用职业技能培训等综合服务; ⏹ 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

⏹ 努力培育以学校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

选择创造更好的机会和条件;

⏹ 落实全校的就业方案,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

⏹ 对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指导等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 就业中心向用人单位提供的服务项目

⏹ 提供我校毕业生资料信息库,进行网上服务;

⏹ 提供用人单位在就业信息网上建立相关连接的服务;

⏹ 提供国家和我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和就业办法的咨询服务,协助用人单位招聘

毕业生;

⏹ 定期向用人单位寄送我校应届毕业生信息;

⏹ 接待用人单位来校开展招聘及宣传活动,邀请参加校园招聘会; ⏹ 多种方式发布用人单位需求、招聘信息;

⏹ 其他相关项目。

就业中心向毕业生提供的服务项目

⏹ 介绍用人单位情况,发布招聘信息;

⏹ 提供就业资料和就业信息查询;

⏹ 个人求职主页发布,网上就业咨询;

⏹ 就业指导和咨询;

⏹ 组织系列校园招聘活动;

⏹ 开设就业指导系列讲座,发行学生就业报;

⏹ 其他相关项目。

就业中心向毕业生提供的服务项目

⏹ 介绍用人单位情况,发布招聘信息;

⏹ 提供就业资料和就业信息查询;

⏹ 个人求职主页发布,网上就业咨询;

⏹ 就业指导和咨询;

⏹ 组织系列校园招聘活动;

⏹ 开设就业指导系列讲座,发行学生就业报;

⏹ 其他相关项目。

就业中心的组织机构

2003年就业工作简单回顾

2003年就业工作简单回顾

2003年就业工作简单回顾

2003年就业工作简单回顾

就业中心

⏹ 网 址:scc.cau.edu.cn

⏹ 联系电话:51423168

⏹ 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

⏹ 办公地址:1号公寓A320~A326(东) ⏹

⏹ 主楼2楼(西)

2003、2004届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 2003年我校共有毕业生3641人,其中毕业研究生784名,本科毕业生2157名,

专科毕业生700人,博士研究生294人,硕士研究生490人。

⏹ 2004年我校共有毕业生4166人,其中毕业研究生764人,本科毕业生2952人,

专科毕业生450人。

2004年本专科毕业生总体流向

本科毕业生在北京地区就业统计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人数 529/1025 550/864 473/954 411/863

比例 52% 64% 50% 48%

影响我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

⏹ 1、社会有效需求,“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现象同时存在; ⏹ 2、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 4、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外语水平和实践环节上;

⏹ 5、个别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多,就业竞争激烈

同学

⏹ 及早确定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 提高就业竞争力

⏹ 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

及早确定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一)

⏹ 一年级应当培养职业意识,接触和了解就业市场的状况,并根据自身的特长

和爱好,制定大学四年的奋斗目标

⏹ 二年级,通过就业指导课的系统学习,对涉及就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能有一

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完善自己,扎扎实实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想方式,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和提高个人能力

及早确定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二)

⏹ 三年级的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理想,根据各自特点确定职业

发展方向、设计职业发展计划,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有针对性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 四年级的学生,重点进行就业政策、方针的学习,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形式

的“双选”活动,即使择业,愉快地走向工作岗位。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实现就业理想。

提高就业竞争力

⏹ 社会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

1、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品德;

2、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

4、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

5、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业意识;

6、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7、身心健康

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 钟锦

二〇〇四年九月

北京招聘会的火爆场面

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

⏹ 2004年北京市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变化

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280万人,北京市毕业生达到13万余人,比

2003年增长26.3%,其中本科生7.6万,增加29.3%;研究生增加5000人,竞争更加激烈,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

我校毕业生人数变化情况

⏹ 2004年我校毕业生人数

我校2004年毕业生总数为4317人,比上一年增加18.57%。其中本科生

3038人,增加40.84%;专科生486,减少29.51%;研究生793(硕士研究生493人,博士研究生300人),增加1.15%。

⏹ 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

增幅达20.71%。2005年北京市有高校毕业生15万余人,比去年增长约3万人;2005年我校将有本科毕业生3815人,比2004年增加863人,增幅为29%;毕业研究生1200人,比2004年增加436人,增幅为57%,就业压力巨大。

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形势

⏹ 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

⏹ 2002、2003、2004年没有就业的毕业生要就业

⏹ 进城务工的农业人口持续增加

⏹ 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

⏹ 企业人才高消费

⏹ 企业需求没有太大的增长,要求条件大幅度提高

⏹ 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启动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择业观变化

⏹ 指令性计划分配阶段(1978年-1984年)

⏹ 指导性计划分配阶段(1985年-1992年)

⏹ 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阶段(1993年-1997年)

⏹ 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阶段(1998年-现在)

指令性计划分配阶段(1978年-1984年)

⏹ 这个阶段对毕业生采取的是“统包统配”的模式,是计划体制下的统一指令

性分配,毕业生无须为自己的就业操心,他们对自身的价值充满信心,这种国家分配的体制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始终作者玫瑰色的梦,做一名受人尊重的科学家、工程师、作家、记者或干部,以自己所学的知识来报效祖国。 ⏹ “抽成调剂,分级安排”

指导性计划分配阶段(1985年-1992年)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对国家招收计划内的学生“毕业分配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择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制度”。这就奠定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改革的基础。1989年3月2日,国务院批准了由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提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国家加快了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在一定范围(地区范围、行业范围)内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

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阶段(1993年-1997年)

⏹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改革

“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工作,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1995年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央部门所属普通高校“并轨”(即缴费上学,自主择业)后所招收学生毕业时原则上在本系统、本行业范围内自主择业,在条件成熟后逐步过渡到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并在2000年基本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阶段意(1998年-现在)

⏹ 1997年3月,国家教委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进一

步明确了国家教委、国务院有关部委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职责分工,工作程序,明确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高等学校和毕业生的权利和义务,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做出了可喜的尝试

现在的就业机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促进国家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和层次观

⏹ 高校毕业生就是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

⏹ 大学毕业生就业大众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 职业和岗位的发展要求大学毕业生就业大众化

⏹ 知识经济时代促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大众化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 按照美国著名教授马丁¡¤科罗提出的划分理论,15%以下一个精英平台,

10%-25%以上是大众化,这是被大家所通用的指标。

⏹ 我国在2002年的时候,已经超过了15%。预计在2020年,我们高等教育的学

历将达到30%。

⏹ 美国从1901年开始用了大约40年的时间进入教育大众化。

⏹ 日本用了12~13年的时间完成了进入教育大众化。

⏹ 英国也是用了12~13年的时间完成了进入教育大众化。

⏹ 我国仅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其他国家用几十年时间完成的高等教育

大众化,是一个奇迹。

高校毕业生就是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

大学毕业生就业大众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

⏹ 50年代我国处于经济不发达阶段时,初中毕业生就是“人才”,就可以做小学教师。 我国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对劳动力接受过教育水平的要求空前提高。

职业和岗位的发展要求大学毕业生就业大众化

⏹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产生了大量新职业和岗位。

⏹ 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技术职务与行政职务的对应有所变化。

⏹ 新增的岗位既有传统意义上的精英岗位,又有非精英岗位。

⏹ 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生产工具现代化的发展,引发了传统意义上的蓝白领

界限的模糊和标准的变更。

知识经济时代促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大众化

⏹ 我国现在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高素质劳动者推进经济发展

⏹ 脑力劳动、智力因素成为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 新型的经济主战场的出现,促进了脑力劳动的普遍化,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

才华的舞台,促使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

造成就业不利的几方面因素:

社会原因

经济结构

从业人员分布

经济发展转型期

政府职能的转变

科研机构、事业单位调整

大众化就业的特点:

1、买方市场趋强

2、挤占效应

3、薪资水平下降

4、求职时间延长,求职成本增加

应对严峻就业形势须要多方努力

政府

⏹ 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 消除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障碍

⏹ 保障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学校

⏹ 进一步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快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 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 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 建设好有形和无形就业市场,加强就业基地建设

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简介

⏹ 贯彻落实国家的就业方针和政策,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就业工作细则;

教育和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规范毕业生就业行为;

⏹ 开展系统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

⏹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求职技巧、实用职业技能培训等综合服务; ⏹ 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课程;

⏹ 努力培育以学校为主体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

选择创造更好的机会和条件;

⏹ 落实全校的就业方案,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

⏹ 对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指导等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 就业中心向用人单位提供的服务项目

⏹ 提供我校毕业生资料信息库,进行网上服务;

⏹ 提供用人单位在就业信息网上建立相关连接的服务;

⏹ 提供国家和我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和就业办法的咨询服务,协助用人单位招聘

毕业生;

⏹ 定期向用人单位寄送我校应届毕业生信息;

⏹ 接待用人单位来校开展招聘及宣传活动,邀请参加校园招聘会; ⏹ 多种方式发布用人单位需求、招聘信息;

⏹ 其他相关项目。

就业中心向毕业生提供的服务项目

⏹ 介绍用人单位情况,发布招聘信息;

⏹ 提供就业资料和就业信息查询;

⏹ 个人求职主页发布,网上就业咨询;

⏹ 就业指导和咨询;

⏹ 组织系列校园招聘活动;

⏹ 开设就业指导系列讲座,发行学生就业报;

⏹ 其他相关项目。

就业中心向毕业生提供的服务项目

⏹ 介绍用人单位情况,发布招聘信息;

⏹ 提供就业资料和就业信息查询;

⏹ 个人求职主页发布,网上就业咨询;

⏹ 就业指导和咨询;

⏹ 组织系列校园招聘活动;

⏹ 开设就业指导系列讲座,发行学生就业报;

⏹ 其他相关项目。

就业中心的组织机构

2003年就业工作简单回顾

2003年就业工作简单回顾

2003年就业工作简单回顾

2003年就业工作简单回顾

就业中心

⏹ 网 址:scc.cau.edu.cn

⏹ 联系电话:51423168

⏹ 电子邮件:⏹ [email protected]

⏹ 办公地址:1号公寓A320~A326(东) ⏹

⏹ 主楼2楼(西)

2003、2004届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 2003年我校共有毕业生3641人,其中毕业研究生784名,本科毕业生2157名,

专科毕业生700人,博士研究生294人,硕士研究生490人。

⏹ 2004年我校共有毕业生4166人,其中毕业研究生764人,本科毕业生2952人,

专科毕业生450人。

2004年本专科毕业生总体流向

本科毕业生在北京地区就业统计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人数 529/1025 550/864 473/954 411/863

比例 52% 64% 50% 48%

影响我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

⏹ 1、社会有效需求,“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的现象同时存在; ⏹ 2、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 4、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外语水平和实践环节上;

⏹ 5、个别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多,就业竞争激烈

同学

⏹ 及早确定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生活

⏹ 提高就业竞争力

⏹ 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

及早确定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一)

⏹ 一年级应当培养职业意识,接触和了解就业市场的状况,并根据自身的特长

和爱好,制定大学四年的奋斗目标

⏹ 二年级,通过就业指导课的系统学习,对涉及就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能有一

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完善自己,扎扎实实打好专业基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想方式,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和提高个人能力

及早确定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生活(二)

⏹ 三年级的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理想,根据各自特点确定职业

发展方向、设计职业发展计划,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有针对性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 四年级的学生,重点进行就业政策、方针的学习,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形式

的“双选”活动,即使择业,愉快地走向工作岗位。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社会,实现就业理想。

提高就业竞争力

⏹ 社会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

1、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品德;

2、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

4、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

5、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业意识;

6、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7、身心健康


相关文章

  •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 摘要:本文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出发,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找出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以及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 一.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 ...查看


  •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与对策建议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与对策建议 作者:俞华 陈昌来 朱惠军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4年第22期 摘要:2003 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徘徊在 ...查看


  • (最新)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大学生就业论文:金融危机背景下大
  • 安阳工学院 形势与政策课程 社会实践教学调研报告(论文) 论文题目: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应对大学生就业挑战 学生专业: 学生署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挑战及其对策 摘要:金融危机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动荡 ...查看


  •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提要]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迅猛增加,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其就业问题,不但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的重视.本文阐述大学生就 ...查看


  • 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应对
  • 就 业 指 导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应对 学院名称 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专业名称 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学生姓名 李丹 学生学号 [1**********]3 任课教师 陆墨姼 论文成绩 教务处 制 2015 年 ...查看


  • 中国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 中国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班级:09机械类(2)班 学号:B09300201 姓名:丁芳 [摘要] 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而言,踏入社会后,摆在自己面前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就业.继续深造.待业.而就业往往是大多数毕业生的选择,但是面对越来 ...查看


  •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就业对策
  • 38 中国林业教育 2007年第5期 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就业对策 杨素华 (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 150040) 摘 要:大学毕业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非常宝贵的一部分,.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查看


  • 申论范文点评宝典
  • <申论范文点评宝典>:1.大学生就业 [背景材料]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业总量压力大.参考各种统计数据,2009年大学毕业生和往届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加上由于国际金融危机下岗的农民工,总数突破了 ...查看


  • 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结构维度_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_苏益南
  • 第35卷第6期2009年11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fXuzhouNormalUni.(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Vol.35,No.6 Nov.,2009 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