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成正比例的量

成 正 比 例 的 量

(教 案)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文具店有一种彩带,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表: (2)出示表格。

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表中有那两种量?

②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总价与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且总价与相应的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板书出示: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 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 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 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 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三要素可再省略:1.相关联;2.同时变化;3.比值一定) (4) 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5) 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做一做。 过程要求:

(1) 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 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 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 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 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 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学生回答成正比例的理由时,语言表述不清楚,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正比例中的三要素来回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九第1题。

板书 成正比例的量

1.相关联;2.同时变化;3.比值一定

y÷x=k (定值)

成 正 比 例 的 量

(教 案)

成正比例的量(教案)

教学内容:成正比例的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

(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

(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

(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

(4)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

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情境图。

文具店有一种彩带,销售的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如下表: (2)出示表格。

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表中有那两种量?

②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①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总价与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总价是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而且总价与相应的数量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板书出示: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②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 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 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 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第三, 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三要素可再省略:1.相关联;2.同时变化;3.比值一定) (4) 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 (5) 想一想: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学生举例说明。如:

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 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 2.做一做。 过程要求:

(1) 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 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② 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③ 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

(3) 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4) 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 (5)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学生回答成正比例的理由时,语言表述不清楚,要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正比例中的三要素来回答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九第1题。

板书 成正比例的量

1.相关联;2.同时变化;3.比值一定

y÷x=k (定值)


相关文章

  • (人教版)六年级简便运算
  • 六年级数学计算题过关练习一 姓名 能简算的要简算 [1**********] (1)3-- (2)×+×(3)×+÷ 88121277 1516279 (4)18×(+) (5)×7+×5 (6)(- 能简算的要简算 [1********* ...查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课标要求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课标要求: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以下简称&l ...查看


  • 六年级数学教材分析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体现了<标准>以及整套教材的基本理念和要求,在教材构思与编写上有新的特点和创新.教材内容分为"圆柱和圆锥"."正比例和反比例"和" ...查看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知识点
  • 数学上,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proportion).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准备了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知识点,帮助大家了解更多有关比例的知识.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知识点什么叫比例?比例,在数学中,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 ...查看


  • 2017-2018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 2017-2018年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届学生整体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基础差的学生偏多,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新的学期里,我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喜欢数学,我还要加强培养他们 ...查看


  • 六年级数学下册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案人教版
  •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较教学内容:第 19--20 页例 7 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练习四第 1--2 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正比例的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正 ...查看


  • 六年级数学下学期计划
  •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含知识基础.技能发展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等). 本班共有35名学生,从上学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较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总的来 ...查看


  • 北师大版[相交与垂直]教案_数学
  • 北师大版<相交与垂直>教案_数学一年级语文二年级语文三年级语文四年级语文五年级语文六年级语文七年级语文八年级语文九年级语文高中语文一年级数学二年级数学三年级数学四年级数学五年级数学六年级数学七年级数学八年级数学九年级数学高中数学 ...查看


  • 小学数学有效的课前准备策略
  • 小学数学有效的课前准备策略 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前准备一般来说有六个环节即"研读教材-确定课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确定教学方法-板书设计-准备教具.学具" .课前对各个环节做到认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