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婚姻法的挑战

同性婚姻法的挑戰 2003年8月19日 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總幹事 何文康

同性戀者是社會的一份子,他們的人性尊嚴理當受到尊重。本港現有法律已把同性戀行為「非刑事化」,法律己給予同性戀者私穩權(right to privacy),但將同性婚姻合法化却又是另一回事。

就連同志作家Jonathan Rauch(1993)也坦然承認,同性戀人士並非是被打壓的弱勢社群,他提出幾個指標:

1. 同性戀人士有否受到法律的直接歧視?可能有。但目前同性戀行為在許多地

方已非刑事化,同性戀行為的私穩權受保障。

2. 同性戀人士有被否定投票權及遊說政黨的權利?沒有。

3. 同性戀人士有否被剝脫受教育權利?沒有。相反不少調查指出大部份同性戀

人士的教育程度比一般人士為高。

4. 同性戀人士在經濟上是否屬弱勢社群?不是。相反,他們的經濟能力比一般

人為高。

社會為何不應給予同性婚姻等同異性婚姻的法律地位呢?自古以來,不同的社會和文化都肯定異性婚姻的社會價值,因此承認異性婚姻為一種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而作為一個社會制度必須促進公共利益(common good )。異性婚姻具有以下幾項要素:

1. 兩性互補(sexual complementarity) ─ 透過身、心、靈的互動,兩性在共同生

活中得到補足與融和。

2. 夫婦交合(marital act) ─ 可達到真正的肉體結合(physical union)。肛交、口

交、自慰等只是一種帶來性快感的行為而非真正的婚姻結合(conjugal act)。

3. 為人類社會孕育下一代 ─ 同性伴侶只以可複製人、代母生子、借精借卵的

方式製造(produce)生命,但無法透過雙方的結合而生育(procreate)。

健康的婚姻能促進社會的穩定性,父母相愛的健康家庭是孩子成長最理想的環境已是無可置疑的事實。同性戀者或會反駁以上三點為婚姻制度的要素,但若根據他們的邏輯,婚姻的基礎便會盪然無存,面貌亦會模糊不清,因為若根據各人主觀意願去決定什麼是婚姻的邏輯,那麼近親戀、戀童僻、戀動物僻,戀物僻的人士均可按其各自的主觀意見去界定婚姻,如此,人類的社會秩序還可存在嗎?

同性伴侶收養或寄養孩子亦可說是漠視了兒童的權益,因為剝奪了他們領受父母親職教養的機會。因為凡領養或寄養事宜,必須先從孩子的利益為考慮而非

領養者的需要或喜好為大前提。父母作為角色典範(role model),能以不同的方式成就子女的性心理發展(psychosexual development)。心理學家Elizabeth Moberly (1983)更指出同性戀傾向很多時是由於幼年時不能與同性家長產生認同感。況且同性婚姻經常不能維持很久。以丹麥為例,同性婚姻平均只能維持一年半,未能為孩子提供穩定及有安全感的成長環境。

最後,同性婚姻是否只是兩個人的事,而沒有影響其他人的生活呢?同性婚姻合法化後,無可避免地會把它的價值觀強加諸於其他不接受這些價值的人身上,例如教科書不可以再寫:「我的家,有爸媽。」,因為這說法會構成歧視同性婚姻的家庭。因此所有學童會被迫學習認同同性婚姻的價值觀。法律同時具有其教育功能,會令人覺得凡是合法的也是合乎道德的。

事實上,同志運動所追求的並非單單同性婚姻合法化,更是爭取一種極度的自主權利(right to personal autonomy)。但當每個人或社群均走向極度自主的時候,社會制度還能促進人類共同利益嗎?

同性婚姻法的挑戰 2003年8月19日 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總幹事 何文康

同性戀者是社會的一份子,他們的人性尊嚴理當受到尊重。本港現有法律已把同性戀行為「非刑事化」,法律己給予同性戀者私穩權(right to privacy),但將同性婚姻合法化却又是另一回事。

就連同志作家Jonathan Rauch(1993)也坦然承認,同性戀人士並非是被打壓的弱勢社群,他提出幾個指標:

1. 同性戀人士有否受到法律的直接歧視?可能有。但目前同性戀行為在許多地

方已非刑事化,同性戀行為的私穩權受保障。

2. 同性戀人士有被否定投票權及遊說政黨的權利?沒有。

3. 同性戀人士有否被剝脫受教育權利?沒有。相反不少調查指出大部份同性戀

人士的教育程度比一般人士為高。

4. 同性戀人士在經濟上是否屬弱勢社群?不是。相反,他們的經濟能力比一般

人為高。

社會為何不應給予同性婚姻等同異性婚姻的法律地位呢?自古以來,不同的社會和文化都肯定異性婚姻的社會價值,因此承認異性婚姻為一種社會制度(social institution);而作為一個社會制度必須促進公共利益(common good )。異性婚姻具有以下幾項要素:

1. 兩性互補(sexual complementarity) ─ 透過身、心、靈的互動,兩性在共同生

活中得到補足與融和。

2. 夫婦交合(marital act) ─ 可達到真正的肉體結合(physical union)。肛交、口

交、自慰等只是一種帶來性快感的行為而非真正的婚姻結合(conjugal act)。

3. 為人類社會孕育下一代 ─ 同性伴侶只以可複製人、代母生子、借精借卵的

方式製造(produce)生命,但無法透過雙方的結合而生育(procreate)。

健康的婚姻能促進社會的穩定性,父母相愛的健康家庭是孩子成長最理想的環境已是無可置疑的事實。同性戀者或會反駁以上三點為婚姻制度的要素,但若根據他們的邏輯,婚姻的基礎便會盪然無存,面貌亦會模糊不清,因為若根據各人主觀意願去決定什麼是婚姻的邏輯,那麼近親戀、戀童僻、戀動物僻,戀物僻的人士均可按其各自的主觀意見去界定婚姻,如此,人類的社會秩序還可存在嗎?

同性伴侶收養或寄養孩子亦可說是漠視了兒童的權益,因為剝奪了他們領受父母親職教養的機會。因為凡領養或寄養事宜,必須先從孩子的利益為考慮而非

領養者的需要或喜好為大前提。父母作為角色典範(role model),能以不同的方式成就子女的性心理發展(psychosexual development)。心理學家Elizabeth Moberly (1983)更指出同性戀傾向很多時是由於幼年時不能與同性家長產生認同感。況且同性婚姻經常不能維持很久。以丹麥為例,同性婚姻平均只能維持一年半,未能為孩子提供穩定及有安全感的成長環境。

最後,同性婚姻是否只是兩個人的事,而沒有影響其他人的生活呢?同性婚姻合法化後,無可避免地會把它的價值觀強加諸於其他不接受這些價值的人身上,例如教科書不可以再寫:「我的家,有爸媽。」,因為這說法會構成歧視同性婚姻的家庭。因此所有學童會被迫學習認同同性婚姻的價值觀。法律同時具有其教育功能,會令人覺得凡是合法的也是合乎道德的。

事實上,同志運動所追求的並非單單同性婚姻合法化,更是爭取一種極度的自主權利(right to personal autonomy)。但當每個人或社群均走向極度自主的時候,社會制度還能促進人類共同利益嗎?


相关文章

  • 蔡英文实践柯文哲"鲨鱼理论"不断挑战民意底线
  • 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图片来源:台湾"中时电子报") 中国台湾网12月1日讯 长期深陷失言风波的台北市长柯文哲曾提出"鲨鱼理论",他认为,只要快速抛出新的议题,就能摆脱眼前的困蹇局面.民调已正式进入 ...查看


  • (三)当代世俗婚姻观及其与基督教婚姻观的比较
  • 20世纪以来,世界上各发达国家在性领域中发生了一系列全面的巨变,即性革命,它实际上是对传统性关系与伦理发起的全面挑战,促使人们对性传统进行再反思.再评价和再调整.这一革命在60年代形成高潮,主导者是弗洛伊德.霭理士.伯特兰·罗素.金西等.在 ...查看


  • 家庭与婚姻
  • 一.小组学习要点 一 .社会群体的概述 二.婚姻与家庭 三.中国社会婚姻 与家庭的变迁 (一)社会群体涵义.特征和类型 (二)基本群体及主要类型 (一)家庭形态与婚姻制度 (二)家庭的类型 (三)家庭生命周期 (四)家庭的功能 (一)婚姻与 ...查看


  • 同性婚姻合法化
  • 同性婚姻合法化是可取的 同性婚姻 同性婚姻(或称为"同性恋婚姻"或"同性别婚姻")是指生理性别或性别认同相同的两人之间的婚姻关系.在同性婚姻的支持者中,其也被称为"婚姻平等"或&q ...查看


  • 如果可以帮助他人,我愿意牺牲隐私
  • 编者按:苹果CEO蒂姆·库克昨天在<商业周刊>网站发表文章,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取向,文章一出即引发热议.刊登这篇文章并不代表编者对同性恋问题所持的立场,但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出的真诚.勇气和理想主义颇富感染力,值得一读.以下是全文 ...查看


  • 同性恋婚姻合法化问题
  • "该不该让同性恋结婚?",这个问题只有政府才能最后决定,而比此问题更重要的是"同性恋婚姻"对于政府,对于同性恋群体,对于异性恋群体都分别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首先,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第一,"人 ...查看


  • 辩论赛流程 1
  • 自古以来社会的认同和人们的认知都是异性恋是正常的和被接受的,而同性恋则是畸形的,所以当同性恋出现的时候,应该是鄙视的态度,这种观点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改变,这种态度只会被少数人接受,不会提倡和成为社会主流. 1.影响出生率(中国正迈向老龄 ...查看


  • 对立与融合_中国男同性恋者的身份构建_李强
  •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3卷(第8期) 002380 J.ShanxiAgric.Univ.(SocialScienceEdition)No.8Vol.132014 对立与融合 ---中国男同性恋者的身份构建 李强 (天津外国语大 ...查看


  • 我从逆境中学习
  • 0:11 我从逆境中学习: 这些年来,我一次又一次 被人们如何 从极大的挑战中 得到力量而震撼, 人们说, 这和找寻生命的意义有关. 很长一段时间, 我以为生命的意义在某一处 它是等待被发掘的真理. 0:34 但随着时间的迁移,我渐渐感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