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郭在贻[训诂学]的几处商榷

  【摘要】郭在贻《训诂学》是广为使用的高校教材之一,独创性与实用性兼具,其内容也几成不刊之论。笔者对书中几处内容持有疑问,整理出来希望引发更多思考。

  【关键词】郭在贻;《训诂学》;疑问

  郭在贻先生的《训诂学》是一部独创性与实用性兼具的经典著作,多年来被一些高校和地方作为文科学生和成人教育的教材。书中对训诂方面的知识条分缕析地进行阐述,书末附训诂学参考文献要目与俗语词研究参考文献要目,富有指导性与参考价值。然而,此书亦存在一些瑕疵。本文指出《训诂学》的几处有待商榷的内容,希望抛砖引玉,引发众者更多思考。

  一、“川不流则成灾,故灾字古写从一阻川”条

  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中对“训”字的训诂部分:

  贯穿通流者谓之川(《说文》一一下:“川,贯穿通流水也。”),川不流则成灾,故灾字古写从一阻川。(《说文》:“ ,害也。从一�川。”)

  灾,《说文解字》天火也,同�。表示火灾。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文从 。亦会意。亦形声。”又《说文解字》(卷十一)【川部】 ,害也。从一�川。《春秋传》曰:“川�为泽,凶。”表示洪灾。

  根据“灾”的小篆字形“ ”可以理解为从一阻川。但甲骨文“�”字就是三道波浪线,表示大火成�,并没有“从一�川”之意。此处郭在贻先生的说法不太精确。说成灾字的古写之一“ ”表示从一阻川更为恰当。

  二、“敢辱高位以速官谤“条

  第二章的辨析古书异例下的省文部分(3.语急省):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春,陈人杀其大子御寇,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齐侯使敬仲为卿。辞曰:‘羁旅之臣幸若获宥,及於�政,赦其不闲於教训,而免於罪戾……君之惠也。所获多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请以死告。’”按:此言陈公子完逃到齐国,齐侯欲使公子完为卿,公子完辞之。“敢辱高位以速官谤”也者,意谓不敢处此高位以招致公众之议论也。敢字乃不敢二字之省,之所以省去不去,乃由於语急的缘故。

  关于郭在贻先生的“敢字乃不敢二字之省,之所以省去不去,乃由於语急的缘故”解释,笔者持有疑问。

  《仪礼・聘礼》:辞曰:非礼也,敢。对曰:非礼也,敢。(下敢字下传统经注本有辞字,后人多据郑注以为衍字)郑注:二者皆卒曰敢,言不敢。

  《士虞礼》经后记文:“敢用�牲刚鬣”。郑注:敢,昧冒之辞。贾疏:敢昧冒之辞者,凡言敢者,皆是以卑触尊不自明之意,故云“昧冒之辞”。《书・说命下》:“敢对扬天子之休命。”

  《古代汉语词典》“敢”作为副词的两条义项:

  1、怎敢。以反问的形式表示不敢。《左传・宣公十二年》:“敢不唯命是听?”《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臣虽蝼蚁,敢不以实?”

  表示“岂敢、哪敢”意义的还有其他例子: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以效龟蛇之诚。――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2、谦词。冒昧。《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庄子・在宥》:“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

  又例: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敢言、敢请、我敢预言、敢问(请问,相问)等词都含有冒昧打扰的意味,“敢”作谦词副词。

  联系上文“‘所获多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请以死告。’”,此处的“敢”意义当为“怎敢”,用反问的形式表示不敢。而不是由于语急而省略“不”字。

  三、“不畏强御”条

  第八章训诂中常见的几种弊病:

  《汉书・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不畏强御。”颜师古曰:“强御,强梁而御善者也。”刘奉世曰:“御,禁也。言威力足以禁制於人。”按:颜氏训御为抵御之御,刘氏训御为禁御之御,均属望文生训。御字古有强义,强御同义连文,即强梁之意(参《读书杂志・汉书第十二》“强御”条,又《经义述闻》七《诗经》“曾是强御”条)。

  郭在贻先生认为此例因昧於古义而望文生训。

  笔者对“御字古有强义,强御同义连文,即强梁之意” 持有不同观点。“不畏强御”,意即不畏惧有权势的人。强,此处词性为形容词,“强盛,势力大”。用法则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表示有强势的人。

  御,动词,《古代汉语词典》对“御”的第二项释义:治理、统治。《国语・周语上》:“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韩非疾至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御,即指封建社会上级对下级的治理,统治。这里的用法是动词用作名词,表示统治者。

  强、御二字都分别活用为名词,表示的意义相近。

  《古代汉语词典》对“强御”的解释如下:①强悍果决。《国语・周语中》:“是有五胜也,有辞一也,得民二也,军帅强御三也,行列治整四也,诸侯缉睦五也。”②强暴霸道。《汉书・盖宽饶传》:“明主知君洁白公正,不畏强御。”

  又“强圉”:强暴。《汉书・王莽传上》:“《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圉。”(按:今《诗经・大雅・�民》作“强御”)

  又《古代汉语词典》强梁:强横,强悍果决。《老子・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三国志・魏书・董昭传》:“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也作“强良”。

  可见,“强御”与“强梁”意义相近。然而,“御字古有强义”一说值得商榷。根据《康熙字典》来看强、于两字的古义:

  1.强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十二】【弓部】强:弓有力也。从弓�声。巨良切。

  《康熙字典》强的义项有:《说文徐注》同强。秦刻石文从口。同强。又《尔雅・释虫》强�。又与强通。又《集韵》胜也。又《广韵》暴也。又算家以有余为强。又岁名。又姓。又《集韵》勉也。《尔雅・释诂》勤也。《礼・中庸》或勉强而行之。又《韵会》矫强。又劝也。《韵会》木强,不和柔貌。《前汉・周昌传赞》周昌,木强人也。《注》言其强质如木石然。又《正韵》自是也,亻幼也。又与襁通。

  2.御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二】【彳部】御:使马也。从彳从卸。驭,古文御从又从马。牛据切[注]徐锴曰:“卸,解车马也。或彳或卸皆御者之职。”

  《康熙字典》御的义项有:《说文》使马也。又《正韵》统也。又《韵会》凡天子所止曰御。又《广韵》侍也,进也。又《正韵》劝侑也。又主也。又御也。又傅御,日御,御史。又女官。又姓。又《类篇》偶举切,驭上声。止也。又鲁邑名。又御龙,复姓。又《集韵》鱼驾切,牙去声。相迎也。

  从上面分别列举的义项可以看到,“御”的古义与“强”的古义并无实质交叉重合的地方。

  以上几点便是指出的郭在贻《训诂学》存在疑问之处,见解浅陋,以期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古代汉语词典(大字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张玉书编.康熙字典[M]. 北京:中华书局,1958.

  【摘要】郭在贻《训诂学》是广为使用的高校教材之一,独创性与实用性兼具,其内容也几成不刊之论。笔者对书中几处内容持有疑问,整理出来希望引发更多思考。

  【关键词】郭在贻;《训诂学》;疑问

  郭在贻先生的《训诂学》是一部独创性与实用性兼具的经典著作,多年来被一些高校和地方作为文科学生和成人教育的教材。书中对训诂方面的知识条分缕析地进行阐述,书末附训诂学参考文献要目与俗语词研究参考文献要目,富有指导性与参考价值。然而,此书亦存在一些瑕疵。本文指出《训诂学》的几处有待商榷的内容,希望抛砖引玉,引发众者更多思考。

  一、“川不流则成灾,故灾字古写从一阻川”条

  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中对“训”字的训诂部分:

  贯穿通流者谓之川(《说文》一一下:“川,贯穿通流水也。”),川不流则成灾,故灾字古写从一阻川。(《说文》:“ ,害也。从一�川。”)

  灾,《说文解字》天火也,同�。表示火灾。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文从 。亦会意。亦形声。”又《说文解字》(卷十一)【川部】 ,害也。从一�川。《春秋传》曰:“川�为泽,凶。”表示洪灾。

  根据“灾”的小篆字形“ ”可以理解为从一阻川。但甲骨文“�”字就是三道波浪线,表示大火成�,并没有“从一�川”之意。此处郭在贻先生的说法不太精确。说成灾字的古写之一“ ”表示从一阻川更为恰当。

  二、“敢辱高位以速官谤“条

  第二章的辨析古书异例下的省文部分(3.语急省):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春,陈人杀其大子御寇,陈公子完与颛孙奔齐……齐侯使敬仲为卿。辞曰:‘羁旅之臣幸若获宥,及於�政,赦其不闲於教训,而免於罪戾……君之惠也。所获多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请以死告。’”按:此言陈公子完逃到齐国,齐侯欲使公子完为卿,公子完辞之。“敢辱高位以速官谤”也者,意谓不敢处此高位以招致公众之议论也。敢字乃不敢二字之省,之所以省去不去,乃由於语急的缘故。

  关于郭在贻先生的“敢字乃不敢二字之省,之所以省去不去,乃由於语急的缘故”解释,笔者持有疑问。

  《仪礼・聘礼》:辞曰:非礼也,敢。对曰:非礼也,敢。(下敢字下传统经注本有辞字,后人多据郑注以为衍字)郑注:二者皆卒曰敢,言不敢。

  《士虞礼》经后记文:“敢用�牲刚鬣”。郑注:敢,昧冒之辞。贾疏:敢昧冒之辞者,凡言敢者,皆是以卑触尊不自明之意,故云“昧冒之辞”。《书・说命下》:“敢对扬天子之休命。”

  《古代汉语词典》“敢”作为副词的两条义项:

  1、怎敢。以反问的形式表示不敢。《左传・宣公十二年》:“敢不唯命是听?”《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臣虽蝼蚁,敢不以实?”

  表示“岂敢、哪敢”意义的还有其他例子: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以效龟蛇之诚。――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2、谦词。冒昧。《左传・僖公三十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庄子・在宥》:“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

  又例: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敢言、敢请、我敢预言、敢问(请问,相问)等词都含有冒昧打扰的意味,“敢”作谦词副词。

  联系上文“‘所获多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请以死告。’”,此处的“敢”意义当为“怎敢”,用反问的形式表示不敢。而不是由于语急而省略“不”字。

  三、“不畏强御”条

  第八章训诂中常见的几种弊病:

  《汉书・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不畏强御。”颜师古曰:“强御,强梁而御善者也。”刘奉世曰:“御,禁也。言威力足以禁制於人。”按:颜氏训御为抵御之御,刘氏训御为禁御之御,均属望文生训。御字古有强义,强御同义连文,即强梁之意(参《读书杂志・汉书第十二》“强御”条,又《经义述闻》七《诗经》“曾是强御”条)。

  郭在贻先生认为此例因昧於古义而望文生训。

  笔者对“御字古有强义,强御同义连文,即强梁之意” 持有不同观点。“不畏强御”,意即不畏惧有权势的人。强,此处词性为形容词,“强盛,势力大”。用法则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表示有强势的人。

  御,动词,《古代汉语词典》对“御”的第二项释义:治理、统治。《国语・周语上》:“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韩非疾至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御,即指封建社会上级对下级的治理,统治。这里的用法是动词用作名词,表示统治者。

  强、御二字都分别活用为名词,表示的意义相近。

  《古代汉语词典》对“强御”的解释如下:①强悍果决。《国语・周语中》:“是有五胜也,有辞一也,得民二也,军帅强御三也,行列治整四也,诸侯缉睦五也。”②强暴霸道。《汉书・盖宽饶传》:“明主知君洁白公正,不畏强御。”

  又“强圉”:强暴。《汉书・王莽传上》:“《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圉。”(按:今《诗经・大雅・�民》作“强御”)

  又《古代汉语词典》强梁:强横,强悍果决。《老子・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三国志・魏书・董昭传》:“且羽为人强梁,自恃二城守固,必不速退。”也作“强良”。

  可见,“强御”与“强梁”意义相近。然而,“御字古有强义”一说值得商榷。根据《康熙字典》来看强、于两字的古义:

  1.强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十二】【弓部】强:弓有力也。从弓�声。巨良切。

  《康熙字典》强的义项有:《说文徐注》同强。秦刻石文从口。同强。又《尔雅・释虫》强�。又与强通。又《集韵》胜也。又《广韵》暴也。又算家以有余为强。又岁名。又姓。又《集韵》勉也。《尔雅・释诂》勤也。《礼・中庸》或勉强而行之。又《韵会》矫强。又劝也。《韵会》木强,不和柔貌。《前汉・周昌传赞》周昌,木强人也。《注》言其强质如木石然。又《正韵》自是也,亻幼也。又与襁通。

  2.御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二】【彳部】御:使马也。从彳从卸。驭,古文御从又从马。牛据切[注]徐锴曰:“卸,解车马也。或彳或卸皆御者之职。”

  《康熙字典》御的义项有:《说文》使马也。又《正韵》统也。又《韵会》凡天子所止曰御。又《广韵》侍也,进也。又《正韵》劝侑也。又主也。又御也。又傅御,日御,御史。又女官。又姓。又《类篇》偶举切,驭上声。止也。又鲁邑名。又御龙,复姓。又《集韵》鱼驾切,牙去声。相迎也。

  从上面分别列举的义项可以看到,“御”的古义与“强”的古义并无实质交叉重合的地方。

  以上几点便是指出的郭在贻《训诂学》存在疑问之处,见解浅陋,以期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编.古代汉语词典(大字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张玉书编.康熙字典[M]. 北京:中华书局,1958.


相关文章

  • [后汉书]李贤注商榷之四
  • 摘 要:唐朝李贤为<后汉书>作注,注重文字的训诂,成就很大,但疏漏驳杂之处仍然难免.本文对李贤<后汉书注>中增字为训的现象进行探讨和商榷,以期更深入地推进<后汉书>的研究. 关键词:<后汉书> ...查看


  • 训诂学课件
  • 第一章 绪论 一.什么是训诂 1.训诂名称的由来 训诂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成系统的训诂工作始于汉代. "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查看


  • "箪食瓢饮"注译商榷
  • 语 本研 ◆ 言体 究 "箪 食 瓢 饮 注 译 商 榷 口李 彬 摘 要 :关于成语 " 箪食瓢饮"的译 法历来有 多种 ,至今尚无定论 ,但是 大多数人 倾向于译 为 " 一篮子饭 , 一 瓢饮水 ...查看


  • 钱大昕的学者风度
  • 作者:施丁 社会科学辑刊 1998年06期 钱大昕(1728-1804)是乾嘉时代著名史学家.他不仅在考订求实的学术上是一流的,是当时的史学大师,就是在待人接物的风度上也是最佳的,是受尊重的杰出学人,当时学者予以表扬,如今学者也可追思. 中 ...查看


  •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
  • 以下是关于古汉语学习的几点浅见,仅供参考. 一.选择一本实用的训诂学教材. 选择一本关于"训诂学"教材.大纲一类的书,最好是正规大专院校使用的教材,尽管这类书的学术水准平平,但其针对性强,实在利于自学,且每节后还 有思考 ...查看


  • 古汉语常用词历时演变研究综述_梁浩
  • 2013年第5期(总第18期)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No. 5,2013Total No. 18 古汉语常用词历时演变研究综 ...查看


  • 钱大昕的学术思想
  • 作者:王记录 史学史研究 1997年06期 一."通儒之学,必自实事求是始" "实事求是"是钱大昕学术思想的核心.他说:"通儒之学,必自实事求是始".[1]把"实事求是& ...查看


  • 汉语研究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目录 语言学参考文献......................................................................................................... ...查看


  • 文献学笔记整理
  •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中国古典文献学笔记整理 第一节: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