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是怎样形成的

潮剧是怎样形成的

考古资料证明,潮剧由南戏发展而来。

南戏产生于南宋的浙江,是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由宋杂剧、宋词、里巷歌谣综合发展而成。明代祝允明《猥谈》云:“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温州在浙江东部,离京城临安(杭州)不远。宋室渡江以来,大批官员士子尾随而至,中原百姓更是纷纷逃难而来。富庶的江南变得冠盖如云,人才济济。苟安的朝廷不雪靖康耻,“直把杭州作汴州”;颟顸的士子不解新亭泪,“西湖歌舞几时休”。处于这种偏安局面,需要一种新的娱乐形式,以沉醉风月。宋杂剧这种歌舞表演形式,是他们在汴京早就熟悉了的,填宋词更是里手,民间歌谣也不难找寻。于是,一种新的戏曲形式便应运而生了。

南曲以唐宋大曲、宋词、江南民间小调糅合而成,音乐柔和,长于抒情。这类唐宋乐曲,本为宫廷音乐,因社会变故而散落民间。杜甫离乱中遇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时代的剧变,使宫廷乐师沦为江湖艺人,庙堂的典雅艺术和民间的质朴艺术结合了。这无疑也是音乐的大幸。这方面,可以从今天的潮剧音乐中找到踪影。老剧作家老舍说“潮剧音乐很丰富,恐怕还保留有唐宋的音乐。”指的正是这一点。

南戏以江浙一带的语音为标准,兼用中州音韵。但在明代,声腔分流之后,中州音却在某些声腔中占优势,民间称其为“官腔”,闽南语系地区把这种戏曲叫做“正音戏”或“正字戏”。明初入潮的南戏,便是唱正字的一种声腔。或谓“正音”实是潮州人日常所说的“读书音”,相对于口语(白话)而言,道理上都说得通。 有几个明代古本,为我们清晰地勾划出南戏演变为潮剧的轨迹。首先是《金钗记》。

1975年,潮安县出土了一本明代宣德七年 (1432)的手抄演出本《金钗记》。此乃元代传奇《刘文龙)流传于民间的改编本。此剧的出土,为解决潮剧渊源、早期演出情况、入潮路线与演变过程,都找到例证。 剧本注明“正字”,是说它唱正音。“南北”,是说南北曲合套,北曲本是元杂剧所使用的北乐,自元代杂剧兴盛以来,南戏逐步吸收北曲的营养,形成了形式更为自由灵活的“传奇”。《金钗记》便是用正音唱南北曲的传奇剧目。《金钗记》掺杂了不少潮州方言土语,如“鸟脯”、“平长”、“好物”、“无过”、“痴哥”、“讨死”、“棺柴”、“参叉路”、“百梯”、“接面”等。还有一些潮州地名,如“洗马桥”、“凤城”。这些土语及地名,是南戏在潮州流传之后,为使语言生动,能吸引观众,而有意加进去的。它极好地说明,南戏地方化的第一步,是从口白的改造开始的。其次是嘉靖手抄本《蔡伯皆》,元本《琵琶记》在潮州的演出本,有艺人的演唱处理符号及舞台提示。虽仍按正音演唱,但潮州方言民俗更多,更普遍,地方化更进一步了。 从《金钗记》到《琵琶记》近百年间,潮剧已由胚胎到成形,南戏亦真正落地生根。经过一个世纪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一个新的声腔剧种已破茧而出了。

这一标志,便是《荔镜记》、《荔枝记》、《金花女》、《苏六娘》四个剧目的出现。它们全用潮州方言音韵,按当时的说法,属“乡音搬用戏文”。《荔枝记》前面有“乡谈”二字,乃曲艺术语,指用方言演唱。 《荔镜记》年代较早,与《蔡伯皆》同时,故仍出现“官潮杂陈”现象。《苏六娘》与《金花女》则全用方言编写,只偶尔出现官腔。

上述剧目,向我们展现早期潮剧“加方言口白——官潮杂陈——唱潮腔”的演变过程

从表演艺术的角度来说,潮剧最突出的特点是:

(1)既优雅又通俗。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注重语言本色,既有文采,又善于运用潮州方言的民谚、俚语、歇后语,具有特殊的方言文学风味,雅俗共赏,广大群众包括妇孺老幼看得懂听得懂,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也感到典雅不俗、有戏可看。

(2)唱腔优美抒情。潮剧以潮州方言唱南北曲,兼收昆、弋、梆、黄牌调及潮州民间弹词、歌册和小调融化而成。潮州方言语言具有八声变化,行腔出字讲究“含、咬、吞、吐”,轻

婉低回,准确优美,具有特殊的地方风格,而潮剧伴奏音乐采用装用南戏的潮州音乐的乐曲和演奏形式。

(3)行当特色鲜明。过去,潮剧的行当,有生、旦、末、净、外、占、丑等七种脚色,新中国建立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有小生、老生、武生、花生等;旦行,有青衣、闺门旦、衫裙旦、彩罗衣旦、老旦、武旦等;净行潮俗称为乌面,有文武之分,武乌面也称为草鞋乌面。此外还有性格诙谐的丑乌面;丑行,有官袍丑、项衫丑、踢鞋丑、武丑、女丑、裘头丑、褛衣丑、长衫丑;老丑、小丑等10类.各个行当表演,注重技巧,富于写意(不拘泥于形似,而力求神似),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如手的活动区位,有“花旦齐肚脐,小生在胸前,老生到下颏,乌面到目眉,老丑胡乱来”的基本规范。花脸的身段动作,要“拉架势’,要有阳刚之美。丑要“蹲、小、缩”„„等等。

(4)技巧优美丰富。生、旦表演轻歌妙舞,优柔俏丽。旦行分工细密,程式丰富,丑行滑稽诙谐。特别是各个行当的演员注重技巧的发挥,把人物身上的穿戴或携带的道具变成种种特殊技法.如旦行的水袖工、手帕工、伞工;生行的帽翅功、翎子功、髯口工;丑行的折扇工、梯子工、椅子工;以及官袍丑的想计、挨打科介,裘头丑的草猴动作科介等等。这些身段技法,融化在人物与剧情之中,达到“情、理、技的统一”,显得特别优美动人,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总之一句话,潮剧表演艺术优美细腻,抒情动听。

(5)舞台美术广泛采用地方的特色,尤其是莽甲采用传统金银绣(垫绣),不仅色彩艳丽,而且有主体质感。

/文章来源于潮州广播电视网,网址:http://www.czbtv.com/czwh/cjcq/t20050415_51537.htm

潮剧是怎样形成的

考古资料证明,潮剧由南戏发展而来。

南戏产生于南宋的浙江,是用南曲演唱的戏曲形式,由宋杂剧、宋词、里巷歌谣综合发展而成。明代祝允明《猥谈》云:“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温州在浙江东部,离京城临安(杭州)不远。宋室渡江以来,大批官员士子尾随而至,中原百姓更是纷纷逃难而来。富庶的江南变得冠盖如云,人才济济。苟安的朝廷不雪靖康耻,“直把杭州作汴州”;颟顸的士子不解新亭泪,“西湖歌舞几时休”。处于这种偏安局面,需要一种新的娱乐形式,以沉醉风月。宋杂剧这种歌舞表演形式,是他们在汴京早就熟悉了的,填宋词更是里手,民间歌谣也不难找寻。于是,一种新的戏曲形式便应运而生了。

南曲以唐宋大曲、宋词、江南民间小调糅合而成,音乐柔和,长于抒情。这类唐宋乐曲,本为宫廷音乐,因社会变故而散落民间。杜甫离乱中遇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时代的剧变,使宫廷乐师沦为江湖艺人,庙堂的典雅艺术和民间的质朴艺术结合了。这无疑也是音乐的大幸。这方面,可以从今天的潮剧音乐中找到踪影。老剧作家老舍说“潮剧音乐很丰富,恐怕还保留有唐宋的音乐。”指的正是这一点。

南戏以江浙一带的语音为标准,兼用中州音韵。但在明代,声腔分流之后,中州音却在某些声腔中占优势,民间称其为“官腔”,闽南语系地区把这种戏曲叫做“正音戏”或“正字戏”。明初入潮的南戏,便是唱正字的一种声腔。或谓“正音”实是潮州人日常所说的“读书音”,相对于口语(白话)而言,道理上都说得通。 有几个明代古本,为我们清晰地勾划出南戏演变为潮剧的轨迹。首先是《金钗记》。

1975年,潮安县出土了一本明代宣德七年 (1432)的手抄演出本《金钗记》。此乃元代传奇《刘文龙)流传于民间的改编本。此剧的出土,为解决潮剧渊源、早期演出情况、入潮路线与演变过程,都找到例证。 剧本注明“正字”,是说它唱正音。“南北”,是说南北曲合套,北曲本是元杂剧所使用的北乐,自元代杂剧兴盛以来,南戏逐步吸收北曲的营养,形成了形式更为自由灵活的“传奇”。《金钗记》便是用正音唱南北曲的传奇剧目。《金钗记》掺杂了不少潮州方言土语,如“鸟脯”、“平长”、“好物”、“无过”、“痴哥”、“讨死”、“棺柴”、“参叉路”、“百梯”、“接面”等。还有一些潮州地名,如“洗马桥”、“凤城”。这些土语及地名,是南戏在潮州流传之后,为使语言生动,能吸引观众,而有意加进去的。它极好地说明,南戏地方化的第一步,是从口白的改造开始的。其次是嘉靖手抄本《蔡伯皆》,元本《琵琶记》在潮州的演出本,有艺人的演唱处理符号及舞台提示。虽仍按正音演唱,但潮州方言民俗更多,更普遍,地方化更进一步了。 从《金钗记》到《琵琶记》近百年间,潮剧已由胚胎到成形,南戏亦真正落地生根。经过一个世纪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一个新的声腔剧种已破茧而出了。

这一标志,便是《荔镜记》、《荔枝记》、《金花女》、《苏六娘》四个剧目的出现。它们全用潮州方言音韵,按当时的说法,属“乡音搬用戏文”。《荔枝记》前面有“乡谈”二字,乃曲艺术语,指用方言演唱。 《荔镜记》年代较早,与《蔡伯皆》同时,故仍出现“官潮杂陈”现象。《苏六娘》与《金花女》则全用方言编写,只偶尔出现官腔。

上述剧目,向我们展现早期潮剧“加方言口白——官潮杂陈——唱潮腔”的演变过程

从表演艺术的角度来说,潮剧最突出的特点是:

(1)既优雅又通俗。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注重语言本色,既有文采,又善于运用潮州方言的民谚、俚语、歇后语,具有特殊的方言文学风味,雅俗共赏,广大群众包括妇孺老幼看得懂听得懂,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也感到典雅不俗、有戏可看。

(2)唱腔优美抒情。潮剧以潮州方言唱南北曲,兼收昆、弋、梆、黄牌调及潮州民间弹词、歌册和小调融化而成。潮州方言语言具有八声变化,行腔出字讲究“含、咬、吞、吐”,轻

婉低回,准确优美,具有特殊的地方风格,而潮剧伴奏音乐采用装用南戏的潮州音乐的乐曲和演奏形式。

(3)行当特色鲜明。过去,潮剧的行当,有生、旦、末、净、外、占、丑等七种脚色,新中国建立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有小生、老生、武生、花生等;旦行,有青衣、闺门旦、衫裙旦、彩罗衣旦、老旦、武旦等;净行潮俗称为乌面,有文武之分,武乌面也称为草鞋乌面。此外还有性格诙谐的丑乌面;丑行,有官袍丑、项衫丑、踢鞋丑、武丑、女丑、裘头丑、褛衣丑、长衫丑;老丑、小丑等10类.各个行当表演,注重技巧,富于写意(不拘泥于形似,而力求神似),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如手的活动区位,有“花旦齐肚脐,小生在胸前,老生到下颏,乌面到目眉,老丑胡乱来”的基本规范。花脸的身段动作,要“拉架势’,要有阳刚之美。丑要“蹲、小、缩”„„等等。

(4)技巧优美丰富。生、旦表演轻歌妙舞,优柔俏丽。旦行分工细密,程式丰富,丑行滑稽诙谐。特别是各个行当的演员注重技巧的发挥,把人物身上的穿戴或携带的道具变成种种特殊技法.如旦行的水袖工、手帕工、伞工;生行的帽翅功、翎子功、髯口工;丑行的折扇工、梯子工、椅子工;以及官袍丑的想计、挨打科介,裘头丑的草猴动作科介等等。这些身段技法,融化在人物与剧情之中,达到“情、理、技的统一”,显得特别优美动人,具有美学欣赏价值。总之一句话,潮剧表演艺术优美细腻,抒情动听。

(5)舞台美术广泛采用地方的特色,尤其是莽甲采用传统金银绣(垫绣),不仅色彩艳丽,而且有主体质感。

/文章来源于潮州广播电视网,网址:http://www.czbtv.com/czwh/cjcq/t20050415_51537.htm


相关文章

  • 关于潮剧在潮汕青少年中传承与发展的调查研究报告
  • 关于潮剧在潮汕青少年中传承与发展的调查研究报告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越趋多元化,作为潮汕地方传统文化的潮剧的发展形势令人堪忧. 特别是潮汕青少年更热衷于新兴的文化,对于潮剧这一本土传统优秀文化却不感兴趣.本次 实践选取潮汕部分 ...查看


  • 从地方戏曲到国家艺术
  • 潮剧在泰国的遭际为移民族群艺术的典型个案.泰国是东南亚建国最早且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独立国家.长期以来,移民泰国的华人族群与所在国社会保持着较高的融合度.作为综合的舞台艺术样式,泰国潮剧不仅是华侨华人传承中华民族及地域特色文化.呈现其内在情 ...查看


  • 潮汕方言与潮剧的形式
  • '•••年''月 第"期语言文字应用¡ÐÌÉÅĬÉÎÇÕÉÓÔÉÃÓÐ 潮汕方言与潮剧的形成 林伦伦 ˆ广东汕头大学 汕头 •'••–"‰ »摘要½本文通过对5明本潮州戏文五种6中使用的潮汕方言词语及唱词押韵的计量分析 ...查看


  • 潮剧的艺术特色浅谈
  • 黄如贞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潮剧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戈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最终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潮剧
  • 潮剧 中文拼音:chao ju 英文: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 ; 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 ...查看


  •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内容:潮剧
  • 潮剧 中文拼音:chao ju 英文: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 ; 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及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 ...查看


  • 作文:不羁的潮剧风
  • 潮剧从明朝以来便是我潮汕地区的一颗明珠,它更是一本记事册,潮汕人把民间的故事唱成戏剧流传至今."不羁"顾名思义是不受约束的意思,正因为这样,人民才能通过潮剧诉说自己内心真实的一切. 我看过的潮剧不多,但我最喜欢的就是&l ...查看


  • 电大地域文化(岭南文化)任务三
  • 电大 地域文化(岭南文化)任务三 一.单项选择 (1/20).在潮汕地区,人们认为( )是他们的福神. A.月亮娘 C.龙母 D.妈祖 (2/20).( )是岭南比较有特色的一种器乐. A.木鱼 B.咸水歌 C.江南小调 (3/20).在民 ...查看


  • 方言与地域文化 1
  • 方言与地域文化 □王 华 雪糕(冰淇淋).雪柜(冰箱).雪藏(冰镇).雪茸(刨冰):而在哈尔滨,各种不同形状的冰雪的名称不下数十种:冰渣儿.冰脑子.冰流子.冰层,鹅毛雪.冒烟儿雪.大片雪.小清雪等等.在居处方面,北方的窑洞和火炕.窝棚.瓦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