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部 第11章 心理学专业名词解释

S 部 第11章

生命年龄(1ife age)

即“实足年龄”。

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1ife span developmtmtalpsychlogy)

即“毕生发展心理学”。

生命全程观(1ife —span perspective)

从生命全程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观点。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其基本观点:(1)人的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从胚胎至死亡)的过程,个体心理的发展变化不被局限于某一个特定时期(如儿童期,即出生至青年成熟),而重视中老期在个体发展的研究;(2)人的发展是多层次、多方向的;(3)个体发展有极大的可塑性;(4)个体的发展是由社会、生理与生物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其兴起原因有三:(1)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老年人数量的剧增,老龄问题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要求心理学界对此作出自己的贡献。(2)学科发展的要求。随着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对中老年的研究就成为必然。(3)临近学科(如老年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发展。这种发展观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研究中具有以下方法论意义:(1)把人的发展看作从孕育到死亡毕生发展的过程,认为生命过程中任何阶段、时期的发展都对发展全程起着作用,从而拓展了研究的范围;(2)以整个生命过程为背景,把人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放到这个整体背景中去分析研究,强调各阶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体现了整体思想;(3)个体发展由多因素决定。仅仅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个体发展,只能描述个体生命全程中心理和行为发展的部分表现,而要深刻地理解人的发展还必须与人类学、生物学、社会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生命全程观方法论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进展和新趋势。

生命全盛期(prime of life)

进入生命发展的成熟期。包括青年和中年期。身心各方面都处在发展的高峰期。从胚胎到童年期以前的各个时期,虽是生命发展的旺盛时期,但非成熟期;进入老年期后,仍有某些发展,但总趋势是退行性变化。

生髓(myelinization )

神经元轴突包上髓鞘的过程。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个体出生后不久。增加了轴突传导信息的速度,也标志着轴突机能的成熟。对行为的发展极为重要。有人认为,人类脑中的神经元始终处在生髓过程中,一般从脊髓中的神经元轴突开始,然后扩展到后脑、中脑和前脑的神经元。也有人认为,最早生髓的是脑神经和脊神经。在大脑皮质中,感觉区的神经元比运动区的神经元生髓早。因此,感觉功能比运动功能发展早。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

生物生命活动的环境条件。一般指生物体外环境,主要指生物个体、群体、群落、社会等环境条件。人类生命活动涉及的环境条件也是生态环境的一种。生态环境一方面是生命空间,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物质能量基础。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就要从生态环境中获取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并有意识地改造环境,使之适合自己的生存。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而不断变化。当人类活动符合生态规律时,导致生态环境的优化和稳定。人类活动违反生态规律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剧烈波动。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 theory)心理发展环境理论。美国康奈尔大学布朗芬布伦纳(1979,1989)提出。该理论认为,环境是由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四个由近及远的子系统组成的一个有层次序列的系统。(1)微观系统,是一个身处特定环

境的发展中的个体亲身经历的一些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模式。这个系统必须是个体直接面对和接触的,并且具有某种物质和物理特性,还包括具有鲜明气质、人格特征及信仰的其他人。家庭、学校、同伴、工作场所等都是个体经历的微观的环境系统。(2)中间系统,指包括发展中个体在内的两个或多个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与联系。如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学校与工作单位的联系,等等。中间系统是微观系统的系统。(3)外部系统,指发生在两个或多个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与联系。这些环境中,至少有一个不包括发展中的个体在内,但是其中发生的事件都会对微观系统之间的作用过程产生影响。如父母的工作环境会影响他们在家中的行为,进而影响到父母的抚养质量。儿童并不直接参与父母的工作环境,但却受到它的间接影响。(4)宏观系统,包括特定的文化、亚文化或其他更广泛的社会背景模式。如社会阶层、种族或地区、特定历史进程中的群体、时代或生活风格等。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就是一种宏观系统,它通过对其子系统的影响逐层波及到儿童身上,如可以通过学校来传递。这些系统层层相套并纠缠在一起,对儿童的发展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构成了儿童成长的生态背景。该理论深受维列鲁学派社会历史文化观的影响,强调环境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参数,环境有很多相互关联的层次,常被认为是关于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最深入的分析。

生态小生境(ecological niche)

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的生活地位,活动特性及与食物、敌害和其他生物的关系等综合境况。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并不包含空间,而是有机体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和在生物群落中所起的作用。有机体的活动和它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决定于它的特殊结构、生理特点和行为模式。生物学家把小生境看成是环境中的变数,如气候、地理条件、营养因素等生存条件,把它分为两种:(1)偏爱的小生境,使物种得以兴旺繁盛;(2)现实的小生境,动物必须生存在这个环境中。

生态心理学(ecological psychology)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因素与人类行为之间相互作用。最早的研究者是R .G .巴克和H .赖特。他们1955年出版的《中西部及其儿童》、《一个美国城镇的心理生态学》,是最早用生态学方法进行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作。R .G .巴克认为反复研究生态学变量和心理学变量的关系。可发现生态一行为体系的各种原理,且能预测行为事件。其基本分析单元是行为场所。行为场所由参与者、正规的活动和支持活动的各种物理设施构成,如快餐店、阅览室都可成为行为场所。早期主要使用人类文化学方法,对行为场所进行长期的、直接的自然观察,并对行为的实例记录进行汇编。测量内容包括参与者人口的组合、活动的性质、时间和空间范围、行为的遗传类型等。现较多地从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中借用理论框架和术语。在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强调对行为场所的有意控制,强调实验产品和对社会革新产品的评价,并将实验方法纳入到对现场的研究中去,称之为新行为场所。

生态行为分析(ecobehavior ’al analysis)

从生态的

角度对人的行为进行的分析。用于反映行为分析学家的行

为改变目标。斯托科尔斯和阿尔特曼归纳了生态行为分析

研究的十个要点:(1)研究应是交叉学科的,有关环境、经济

和社会的科学的合作起重要作用;(2)在选择行为干扰对象

之前要仔细研究治疗目标造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后果:

(3)环境背景包括社会因素和物理因素,在实施干扰前、中、

后都要研究目标个体、行为和治疗状况;(4)评价应包括治

疗对人们和环境的影响,干扰可能并未直接针对这些对象,

但它们会由于行为或环境的改变而受影响;(5)要考虑行为

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即目标行为与相关环境的相互影响。

(6)干扰应考虑各种环境场所和有关人员从家人、朋友到团

体中的其他人自然发生的偶然性;(7)运用和评价大范围系

统范围的行为干扰应进行微观和宏观的资料分析;(8)确定

目标行为、设计干扰技术、计划扩散策略期间,应向有关的

政策制定人咨询;(9)长期干扰期间和干扰撤消后,应继续

进行行为和环境评价;(10)为保证大范围的扩散和有效干

扰的完成,对干扰计划的设计和评价应包括政府、工业和社

区间的沟通网络的发展。

生态型(ecotype )

动植物种群适应特殊环境条件的

生态分类最小单位。与同物种中的其他个体群相区别。最

普通的是依据不同生理特征划分,如对由年周期制约的环

境因素的反应性。也有形态各异的,特别是植物;动物中有

行为不同的,如对食物或栖息地的偏好等。印记过程也是

划分依据之一。其建立和维持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生殖隔

离,相应建立各种不同的认知标记。参见“食物印记”,“生

境印记”。

生态学(ecology )

边缘性学科。研究生物与环境以

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最早由德国

生物学家海克尔1869年提出。随着环境科学的兴起,其研

究重点由生物逐渐趋向于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其研究范围

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综合系统,如人

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其分支学科按生物

的类别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按

生物的组织水平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

以及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作用的生态学等,按不同的应

用领域分为农业生态学、医学生态学、工业资源生态学、污

染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生态学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整个

环境世界,被理解为研究人和环境的整体性的科学,是现代

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生态学研究中重视能流、生

物生产力、生物地化循环等有关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生

态应用的研究。

生态学运动(ecological moyement)

发展心理学研

究倾向。强调在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被试心理特

点。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人类是在实际

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心理发展不可

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之间又是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人类心理的

发展水平、特色和变化,都是该系统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

综合效应。故在心理发展研究中,将被试放到现实的社会

环境中加以考察,从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以及从社会环境

备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揭示其心理变化的规律,才能保

证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有较高价值。

生物电位(bioelectric potential)

生物体中任意两

点之间的电位差。广泛存在于有机体内。细胞膜两侧存在

的电位差,称为膜电位;皮肤表面各点之间存在的电位差,

称为皮肤电位;肌肉各组织之间存在的电位差,将它引导出

体外记录下来,称为肌电图。还可以用脑电图记录和反映

大脑生物电活动,用心电图记录和反映心脏生物电活动,等 等。生物电位的产生和变化与人体生理、心理活动存在一 定的关系,可作为心理现象研究的客观指标。生物电位的 测量可依据所用电极方式的差别分为引导电极测量法和表 面电极测量法。前者使用的电极一般为针型电极,它插入

生物组织的内部(甚至细胞内部)来引导生物电位,准确性 高,但由于是一种损伤性方法,多应用于动物。后者使用的

电极式样较多,它从生物体外部表面引导电位,误差大、技

术要求高,一般适用于人类。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高水平

的生物电位测量仪不断被研制出来,生物电位的测量也变 得越来越准确、简便。 生物动力心理学(biody 。namic-psyc 。hology )心理

治疗学观点的一种。马瑟曼提出。该观点强调生物动力因

素与心理和需要与行为间的重要关系,提出四条生物动力

原则。(1)动机发展原则。认为行为和动机起源于生理需

要。(2)个体化原则。个体适应行为的发展取决于个人的

潜力、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的经验。(3)适应性原则。当个体

有目的的行为受到挫折时,个体或通过改变策略、方法实现

目标,或改变目标。(4)冲突原则。多个冲突发生或冲突不

明确而难以克服时,可影响适应,个体因此会出现焦虑、躯

体化症状等适应问题,心理治疗应结合心理、社会和生理学

的方法,注意解决躯体疾病问题,改变不良防御机制和自我

破坏行为,发现新的生活信念。

生物发生论(biogenesis theory)

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格塞尔和德国心理学家克雷奇默。该理论强调以机体内部发生的过程为出发点来阐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认为心理的发展主要是生理成熟的结果。霍尔认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规律应是生物发生的复演律。格塞尔的成熟论认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其生理成熟的结果,主要探讨青少年的生理成长、自我概念和行为特点。克雷奇默的体质类型论认为,人的体型与其心理发展特点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肥胖型与循环型人格相联,瘦长型与分裂型人格相联,强壮型与粘质

型人格相联,而青少年正处于循环和分裂期。

生物反馈(biofeedback )行为治疗技术。个体借助正常的感觉通路或专门电子设备了解自身生理功能的信息,学会改变自内脏反应的方法和技术。其原理是操作条件作用原理。N .E .米勒1974年首先提出。具体做法是用专门的电子设备探查被试的生理功能的信息,再通过记录和显示系统,将这些信息转变成信号或读数,让被试看到、听到或感到它们的存在。通过操作条件作用机制连续强化生理功能的正确反应,进而学会控制或改变它们。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的操作条件反应,可以成功改变心率、血压、胃肠收缩、血管容积、皮肤温度、腺体分泌、尿量形成及脑电波频率、振幅、脑部某些神经核的电活动等。电活动也能通过生物反馈训练发生变化。生物反馈被广泛应用身心疾病的治疗。如在心血管系统用于降血压,减慢心率,改变心率不齐,调节心室前期收缩等;通过调节皮肤温度、改变周缘血管压力以及调节头部和颈部肌肉紧张度的生物反馈来治疗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在治疗焦急、失眠、恐惧症、强迫症、多动症等方面取得一定效果;在体育运动领域用来控制和调整运动员的临场情绪,消除其过分紧张和不安,以提高其生理功能和比赛成绩。但生物反馈的基本机制和过程有待于更完善的了解,如反馈的确切作用,中枢系统参与的程序与水平,内脏反应学习的范围,临床应用的显著性,实验室效果是否可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保持等问题。

生物反馈放松训练(rela :xation training of bio—feedback )

见“运动中的身体干预”。

生物反馈结合自生训练(biofeedback and auto—genie :training cornbined)

亦称“综合训练”。生物反馈与自生训练的结合。既发扬了生物反馈和自生训练的优点,又克服了两者之不足。通常两者交替进行。

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 )生物的生理和心理功能活动周期性变化。一个周期大约是24小时。极限节律是一个循环短于24小时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周期性变化。低限节律是指一个循环超过24小时。

生物能量分析(bioenergetic analysis)

性格分析方法和心理治疗技术。A .勒温1971年提出。他认为,人的身心在能量和功能上是统一协调的;一个人的性格、体内的能量与紧张程度相互联系,一个人总的紧张形式控制着体能的数量与使用。主张,在身心统一的前提下。利用身体活动可体现内心活动的规律,对人的动作和肌肉张力的类型加以分析,以揭示其性格内涵;利用调整身体活动可影响心理活动的规律,要求求治者按一定的形式来活动身体不同部位,以消除紧张、放松肌肉“盔甲”和调节能量流动,以达到治疗目的。

生物圈(biosphere )

①生物生存的世界。包括生物本身和它赖以生存的环境。范围涉及有生物体的土壤表层和岩石,栖息水生物、植物的江河湖海,低密度的大气层。②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安吉尔提出的概念。包括个体和整个环境在内的统一实体。

生物群落(triotic community)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体。其中不同的生物形成种种食物,或称能量交换系统。如甲种动物是乙种动物的食物,乙种动物又是丙种动物的食物等。猎食动物与被猎食动物往往通过彼此的适应维持数量上的平衡。一种生物的消亡可以危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在千万年演化过程中共存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常被各种原因破坏。这改变了物种的自然选择压力,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生物社会行为论(theory of biosocial behavior)

旨在解释个体行为与人格发展的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

人格的形成、发展或改变,是个体与其社会环境持续交互作

用的结果。主要代表有勒温的场论。勒温把人格描述为一

个直观的空间体系,人的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与周围环境

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论在解释行为尤其是性别行为差异

时,亦主张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如道德认知发

展论和社会学习论等。较之生物决定论或环境决定论,该

理论较全面地揭示个体行为和人格发展的规律。

生物声学(bioacoustics )

动物学分支学科。研究动

物的发声和对声音的接受。始于1950年。当时已有精确

的记录仪器和方法。以后,声谱仪和声谱图的发明有力推

动了研究的深入。把动物的声音转变为图形,供客观分析,

使鸟类学家摆脱了过去所用的主观文字描述和乐谱;可用

来研究动物的听觉器官和发声器(如声带、振动膜等),以及

研究声音产生和接受的生理过程;还可尝试用来发现动物

的声音特征以及有关的声学功能如何适应周围环境。为习

性学提供两方面信息:(1)发声的个体发展及基因遗传和经

验对发声发展的作用;(2)物种间的听觉交际。

生物物理被害人(bioplaysical victim)

因生理特征

而易招致侵害的被害人。根据其生理特征,可分为:(1)少

年被害人。儿童因年幼无知.缺乏防备能力.易被害;青少

年思想单纯,易受成年人所骗而成为被害人。(2)女性被害

人。女性体弱,在生理上居于性的被动地位,易成为暴力或流氓犯罪的被害人;女性富于同情心,易受骗而成为诈骗罪的被害人。(3)老年被害人。老年人因体力衰退,易成为杀人、伤害罪的被害人。(4)智力低下或其他有精神缺陷的被害人。智力低下者因缺乏理解力、判断力、观察力,易成为各种犯罪的被害人;精神异常者因其知觉、情绪、意志异常,较一般正常人易于被害。

S 部 第11章

生命年龄(1ife age)

即“实足年龄”。

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1ife span developmtmtalpsychlogy)

即“毕生发展心理学”。

生命全程观(1ife —span perspective)

从生命全程的角度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观点。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其基本观点:(1)人的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从胚胎至死亡)的过程,个体心理的发展变化不被局限于某一个特定时期(如儿童期,即出生至青年成熟),而重视中老期在个体发展的研究;(2)人的发展是多层次、多方向的;(3)个体发展有极大的可塑性;(4)个体的发展是由社会、生理与生物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其兴起原因有三:(1)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老年人数量的剧增,老龄问题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要求心理学界对此作出自己的贡献。(2)学科发展的要求。随着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其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对中老年的研究就成为必然。(3)临近学科(如老年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发展。这种发展观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研究中具有以下方法论意义:(1)把人的发展看作从孕育到死亡毕生发展的过程,认为生命过程中任何阶段、时期的发展都对发展全程起着作用,从而拓展了研究的范围;(2)以整个生命过程为背景,把人的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都放到这个整体背景中去分析研究,强调各阶段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依存,体现了整体思想;(3)个体发展由多因素决定。仅仅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个体发展,只能描述个体生命全程中心理和行为发展的部分表现,而要深刻地理解人的发展还必须与人类学、生物学、社会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生命全程观方法论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进展和新趋势。

生命全盛期(prime of life)

进入生命发展的成熟期。包括青年和中年期。身心各方面都处在发展的高峰期。从胚胎到童年期以前的各个时期,虽是生命发展的旺盛时期,但非成熟期;进入老年期后,仍有某些发展,但总趋势是退行性变化。

生髓(myelinization )

神经元轴突包上髓鞘的过程。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个体出生后不久。增加了轴突传导信息的速度,也标志着轴突机能的成熟。对行为的发展极为重要。有人认为,人类脑中的神经元始终处在生髓过程中,一般从脊髓中的神经元轴突开始,然后扩展到后脑、中脑和前脑的神经元。也有人认为,最早生髓的是脑神经和脊神经。在大脑皮质中,感觉区的神经元比运动区的神经元生髓早。因此,感觉功能比运动功能发展早。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

生物生命活动的环境条件。一般指生物体外环境,主要指生物个体、群体、群落、社会等环境条件。人类生命活动涉及的环境条件也是生态环境的一种。生态环境一方面是生命空间,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物质能量基础。人类为生存和发展,就要从生态环境中获取需要的物质和能量,并有意识地改造环境,使之适合自己的生存。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而不断变化。当人类活动符合生态规律时,导致生态环境的优化和稳定。人类活动违反生态规律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剧烈波动。

生态系统理论(ecological system theory)心理发展环境理论。美国康奈尔大学布朗芬布伦纳(1979,1989)提出。该理论认为,环境是由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宏观系统四个由近及远的子系统组成的一个有层次序列的系统。(1)微观系统,是一个身处特定环

境的发展中的个体亲身经历的一些活动、角色及人际关系模式。这个系统必须是个体直接面对和接触的,并且具有某种物质和物理特性,还包括具有鲜明气质、人格特征及信仰的其他人。家庭、学校、同伴、工作场所等都是个体经历的微观的环境系统。(2)中间系统,指包括发展中个体在内的两个或多个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与联系。如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学校与工作单位的联系,等等。中间系统是微观系统的系统。(3)外部系统,指发生在两个或多个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与联系。这些环境中,至少有一个不包括发展中的个体在内,但是其中发生的事件都会对微观系统之间的作用过程产生影响。如父母的工作环境会影响他们在家中的行为,进而影响到父母的抚养质量。儿童并不直接参与父母的工作环境,但却受到它的间接影响。(4)宏观系统,包括特定的文化、亚文化或其他更广泛的社会背景模式。如社会阶层、种族或地区、特定历史进程中的群体、时代或生活风格等。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就是一种宏观系统,它通过对其子系统的影响逐层波及到儿童身上,如可以通过学校来传递。这些系统层层相套并纠缠在一起,对儿童的发展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构成了儿童成长的生态背景。该理论深受维列鲁学派社会历史文化观的影响,强调环境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参数,环境有很多相互关联的层次,常被认为是关于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最深入的分析。

生态小生境(ecological niche)

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的生活地位,活动特性及与食物、敌害和其他生物的关系等综合境况。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并不包含空间,而是有机体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和在生物群落中所起的作用。有机体的活动和它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决定于它的特殊结构、生理特点和行为模式。生物学家把小生境看成是环境中的变数,如气候、地理条件、营养因素等生存条件,把它分为两种:(1)偏爱的小生境,使物种得以兴旺繁盛;(2)现实的小生境,动物必须生存在这个环境中。

生态心理学(ecological psychology)心理学分支学科。研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因素与人类行为之间相互作用。最早的研究者是R .G .巴克和H .赖特。他们1955年出版的《中西部及其儿童》、《一个美国城镇的心理生态学》,是最早用生态学方法进行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作。R .G .巴克认为反复研究生态学变量和心理学变量的关系。可发现生态一行为体系的各种原理,且能预测行为事件。其基本分析单元是行为场所。行为场所由参与者、正规的活动和支持活动的各种物理设施构成,如快餐店、阅览室都可成为行为场所。早期主要使用人类文化学方法,对行为场所进行长期的、直接的自然观察,并对行为的实例记录进行汇编。测量内容包括参与者人口的组合、活动的性质、时间和空间范围、行为的遗传类型等。现较多地从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中借用理论框架和术语。在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上,强调对行为场所的有意控制,强调实验产品和对社会革新产品的评价,并将实验方法纳入到对现场的研究中去,称之为新行为场所。

生态行为分析(ecobehavior ’al analysis)

从生态的

角度对人的行为进行的分析。用于反映行为分析学家的行

为改变目标。斯托科尔斯和阿尔特曼归纳了生态行为分析

研究的十个要点:(1)研究应是交叉学科的,有关环境、经济

和社会的科学的合作起重要作用;(2)在选择行为干扰对象

之前要仔细研究治疗目标造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后果:

(3)环境背景包括社会因素和物理因素,在实施干扰前、中、

后都要研究目标个体、行为和治疗状况;(4)评价应包括治

疗对人们和环境的影响,干扰可能并未直接针对这些对象,

但它们会由于行为或环境的改变而受影响;(5)要考虑行为

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即目标行为与相关环境的相互影响。

(6)干扰应考虑各种环境场所和有关人员从家人、朋友到团

体中的其他人自然发生的偶然性;(7)运用和评价大范围系

统范围的行为干扰应进行微观和宏观的资料分析;(8)确定

目标行为、设计干扰技术、计划扩散策略期间,应向有关的

政策制定人咨询;(9)长期干扰期间和干扰撤消后,应继续

进行行为和环境评价;(10)为保证大范围的扩散和有效干

扰的完成,对干扰计划的设计和评价应包括政府、工业和社

区间的沟通网络的发展。

生态型(ecotype )

动植物种群适应特殊环境条件的

生态分类最小单位。与同物种中的其他个体群相区别。最

普通的是依据不同生理特征划分,如对由年周期制约的环

境因素的反应性。也有形态各异的,特别是植物;动物中有

行为不同的,如对食物或栖息地的偏好等。印记过程也是

划分依据之一。其建立和维持必须有一定程度的生殖隔

离,相应建立各种不同的认知标记。参见“食物印记”,“生

境印记”。

生态学(ecology )

边缘性学科。研究生物与环境以

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规律。最早由德国

生物学家海克尔1869年提出。随着环境科学的兴起,其研

究重点由生物逐渐趋向于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其研究范围

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综合系统,如人

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其分支学科按生物

的类别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按

生物的组织水平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

以及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作用的生态学等,按不同的应

用领域分为农业生态学、医学生态学、工业资源生态学、污

染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生态学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整个

环境世界,被理解为研究人和环境的整体性的科学,是现代

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生态学研究中重视能流、生

物生产力、生物地化循环等有关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生

态应用的研究。

生态学运动(ecological moyement)

发展心理学研

究倾向。强调在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被试心理特

点。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人类是在实际

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其心理发展不可

避免地受到社会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之间又是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人类心理的

发展水平、特色和变化,都是该系统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

综合效应。故在心理发展研究中,将被试放到现实的社会

环境中加以考察,从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以及从社会环境

备因素的相互作用中,才能揭示其心理变化的规律,才能保

证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有较高价值。

生物电位(bioelectric potential)

生物体中任意两

点之间的电位差。广泛存在于有机体内。细胞膜两侧存在

的电位差,称为膜电位;皮肤表面各点之间存在的电位差,

称为皮肤电位;肌肉各组织之间存在的电位差,将它引导出

体外记录下来,称为肌电图。还可以用脑电图记录和反映

大脑生物电活动,用心电图记录和反映心脏生物电活动,等 等。生物电位的产生和变化与人体生理、心理活动存在一 定的关系,可作为心理现象研究的客观指标。生物电位的 测量可依据所用电极方式的差别分为引导电极测量法和表 面电极测量法。前者使用的电极一般为针型电极,它插入

生物组织的内部(甚至细胞内部)来引导生物电位,准确性 高,但由于是一种损伤性方法,多应用于动物。后者使用的

电极式样较多,它从生物体外部表面引导电位,误差大、技

术要求高,一般适用于人类。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高水平

的生物电位测量仪不断被研制出来,生物电位的测量也变 得越来越准确、简便。 生物动力心理学(biody 。namic-psyc 。hology )心理

治疗学观点的一种。马瑟曼提出。该观点强调生物动力因

素与心理和需要与行为间的重要关系,提出四条生物动力

原则。(1)动机发展原则。认为行为和动机起源于生理需

要。(2)个体化原则。个体适应行为的发展取决于个人的

潜力、个人的需要和个人的经验。(3)适应性原则。当个体

有目的的行为受到挫折时,个体或通过改变策略、方法实现

目标,或改变目标。(4)冲突原则。多个冲突发生或冲突不

明确而难以克服时,可影响适应,个体因此会出现焦虑、躯

体化症状等适应问题,心理治疗应结合心理、社会和生理学

的方法,注意解决躯体疾病问题,改变不良防御机制和自我

破坏行为,发现新的生活信念。

生物发生论(biogenesis theory)

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理论。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格塞尔和德国心理学家克雷奇默。该理论强调以机体内部发生的过程为出发点来阐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认为心理的发展主要是生理成熟的结果。霍尔认为,发展心理学的主要规律应是生物发生的复演律。格塞尔的成熟论认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其生理成熟的结果,主要探讨青少年的生理成长、自我概念和行为特点。克雷奇默的体质类型论认为,人的体型与其心理发展特点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肥胖型与循环型人格相联,瘦长型与分裂型人格相联,强壮型与粘质

型人格相联,而青少年正处于循环和分裂期。

生物反馈(biofeedback )行为治疗技术。个体借助正常的感觉通路或专门电子设备了解自身生理功能的信息,学会改变自内脏反应的方法和技术。其原理是操作条件作用原理。N .E .米勒1974年首先提出。具体做法是用专门的电子设备探查被试的生理功能的信息,再通过记录和显示系统,将这些信息转变成信号或读数,让被试看到、听到或感到它们的存在。通过操作条件作用机制连续强化生理功能的正确反应,进而学会控制或改变它们。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的操作条件反应,可以成功改变心率、血压、胃肠收缩、血管容积、皮肤温度、腺体分泌、尿量形成及脑电波频率、振幅、脑部某些神经核的电活动等。电活动也能通过生物反馈训练发生变化。生物反馈被广泛应用身心疾病的治疗。如在心血管系统用于降血压,减慢心率,改变心率不齐,调节心室前期收缩等;通过调节皮肤温度、改变周缘血管压力以及调节头部和颈部肌肉紧张度的生物反馈来治疗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在治疗焦急、失眠、恐惧症、强迫症、多动症等方面取得一定效果;在体育运动领域用来控制和调整运动员的临场情绪,消除其过分紧张和不安,以提高其生理功能和比赛成绩。但生物反馈的基本机制和过程有待于更完善的了解,如反馈的确切作用,中枢系统参与的程序与水平,内脏反应学习的范围,临床应用的显著性,实验室效果是否可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保持等问题。

生物反馈放松训练(rela :xation training of bio—feedback )

见“运动中的身体干预”。

生物反馈结合自生训练(biofeedback and auto—genie :training cornbined)

亦称“综合训练”。生物反馈与自生训练的结合。既发扬了生物反馈和自生训练的优点,又克服了两者之不足。通常两者交替进行。

生物节律(biological rhythm )生物的生理和心理功能活动周期性变化。一个周期大约是24小时。极限节律是一个循环短于24小时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周期性变化。低限节律是指一个循环超过24小时。

生物能量分析(bioenergetic analysis)

性格分析方法和心理治疗技术。A .勒温1971年提出。他认为,人的身心在能量和功能上是统一协调的;一个人的性格、体内的能量与紧张程度相互联系,一个人总的紧张形式控制着体能的数量与使用。主张,在身心统一的前提下。利用身体活动可体现内心活动的规律,对人的动作和肌肉张力的类型加以分析,以揭示其性格内涵;利用调整身体活动可影响心理活动的规律,要求求治者按一定的形式来活动身体不同部位,以消除紧张、放松肌肉“盔甲”和调节能量流动,以达到治疗目的。

生物圈(biosphere )

①生物生存的世界。包括生物本身和它赖以生存的环境。范围涉及有生物体的土壤表层和岩石,栖息水生物、植物的江河湖海,低密度的大气层。②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家安吉尔提出的概念。包括个体和整个环境在内的统一实体。

生物群落(triotic community)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体。其中不同的生物形成种种食物,或称能量交换系统。如甲种动物是乙种动物的食物,乙种动物又是丙种动物的食物等。猎食动物与被猎食动物往往通过彼此的适应维持数量上的平衡。一种生物的消亡可以危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在千万年演化过程中共存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常被各种原因破坏。这改变了物种的自然选择压力,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生物社会行为论(theory of biosocial behavior)

旨在解释个体行为与人格发展的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

人格的形成、发展或改变,是个体与其社会环境持续交互作

用的结果。主要代表有勒温的场论。勒温把人格描述为一

个直观的空间体系,人的行为决定于内在需要与周围环境

的相互作用。社会文化论在解释行为尤其是性别行为差异

时,亦主张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如道德认知发

展论和社会学习论等。较之生物决定论或环境决定论,该

理论较全面地揭示个体行为和人格发展的规律。

生物声学(bioacoustics )

动物学分支学科。研究动

物的发声和对声音的接受。始于1950年。当时已有精确

的记录仪器和方法。以后,声谱仪和声谱图的发明有力推

动了研究的深入。把动物的声音转变为图形,供客观分析,

使鸟类学家摆脱了过去所用的主观文字描述和乐谱;可用

来研究动物的听觉器官和发声器(如声带、振动膜等),以及

研究声音产生和接受的生理过程;还可尝试用来发现动物

的声音特征以及有关的声学功能如何适应周围环境。为习

性学提供两方面信息:(1)发声的个体发展及基因遗传和经

验对发声发展的作用;(2)物种间的听觉交际。

生物物理被害人(bioplaysical victim)

因生理特征

而易招致侵害的被害人。根据其生理特征,可分为:(1)少

年被害人。儿童因年幼无知.缺乏防备能力.易被害;青少

年思想单纯,易受成年人所骗而成为被害人。(2)女性被害

人。女性体弱,在生理上居于性的被动地位,易成为暴力或流氓犯罪的被害人;女性富于同情心,易受骗而成为诈骗罪的被害人。(3)老年被害人。老年人因体力衰退,易成为杀人、伤害罪的被害人。(4)智力低下或其他有精神缺陷的被害人。智力低下者因缺乏理解力、判断力、观察力,易成为各种犯罪的被害人;精神异常者因其知觉、情绪、意志异常,较一般正常人易于被害。


相关文章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独立本科段) 专业编号 040102 本专业由华东师范大学主考,面向社会开考. 本专业为独立本科段学历层次. 专业基本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掌握现代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了解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 ...查看


  • 高等教育学历年真题
  • 高等教育学 二.高等教育学(68闭):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涉及研究并阐述高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发展趋势等诸方面的理论问题. 一.高等教育的结构及其概念.(66闭) 高等教育 ...查看


  •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题
  • <社会工作导论>复习题 一.多项选择题(10分) 1.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有( ). A 技术能力 B 文化能力 C 沟通交流能力 D 心理素质 E 持续学习能力 2.任务中心模式认为,服务对象的自主性包括哪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查看


  • 2015专升本考试大纲
  • <法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内容 <法理学>是法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核心课.法理学是以法的本质.历史发展.法的运行.法与文化传统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法理学不同于部门法学,它研究法学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性与普遍性的问 ...查看


  • 2016中国石油大学考研内部信息
  • 2016 年中国石油大学考研内部信息一.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院简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 的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1997 年,学校首 批进入国家"211 工程 ...查看


  • 教育学复习资料
  • 考试题型及分值: 韶关学院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教育学>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8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四.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五 ...查看


  • 心理学试题[1]
  • 宝鸡文理学院命题专用纸 1 科目: 心理学 适用年级: 2003 级本科 考试时间: 2005 年 7 月 试卷类型: A A 多血质 B 胆汁质 C 黏液质 D 抑郁质 10 "一叶知秋"属于知觉的(). A 理解性 ...查看


  • 浙江小学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汇总
  •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 种途径.(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 ...查看


  • 10-11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及标准答案)
  • 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2."双轨制" 3.京师同文馆 4."活教育" 5.骑士教育 6.<莫雷尔法案>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螺旋式课程内容组织 ...查看


  • 自考公共关系复习大纲
  • 第一章 公共关系的概念 选择题: 1."公共关系"也称"公众关系". 2."管理说"的公共关系代表性定义是美国学者哈罗博士. 3"传播管理说"的公共关系代表性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