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大都市区域范围的农业开始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随着现代化都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都市区域范围的农业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然而,由于农业资源的先天不足及人口和环境的巨大压力,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保护的矛盾,成了政府及各界学者关注的焦点,因而在我国城市化地区及其延伸区侧重都市型农业的生态功能,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实现农业新的飞跃也成了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一、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

都市型生态农业是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农业发展状态的描述,是都市型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有机组合体;是在城市化地区及其延伸区将农业现代化纳入生态合理轨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体系。都市型生态农业体现了两层内涵:“都市型”,是针对区位特点的,包括城区和郊区在内的整个大都市所辖地区,强调农业的职能地位;“生态”,是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城市建设要求,强调建立循环经济体系。

二、我国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关注都市型农业,认为都市型农业是城郊型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的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较早,发展较快。

然而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简单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对生存环境的需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口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对农业在提供绿色屏障、调节城乡生态平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保护的矛盾,努力缩小我国大城市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差距,成了政府及各方专家所考虑的问题。因而在我国城市化地区及其延伸区应侧重强调都市型农业的生态功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在有限的空间上发展集生产、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高度现代化的都市型生态农业,实现农业新的飞跃。

比如上海,经过十几年的建设都市型生态农业已初具规模,成效显著,尤其在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业信息化等方面发展较快,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其他大城市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初步形成了比如“设施化+生态技术”、“集约化+生态技术”、“科技化+生态技术”、“市场化+生态技术”、“加工产业化+生态技术”、“观光休闲+生态技术”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都市型生态农业正如火如荼地建设发展着,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比较普遍的有:①从政府到农户、从上到下缺乏对农业的认识和热情,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及生态效益,表现出不重视甚至排挤生态农业;②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农业的经济功能开发力度不够,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等开发比较滞后,造成生态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③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缺乏优化、配套的农业技术体系、服务体系;④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下,缺乏高素质农业人才;⑤农业科技技术含量偏低等。

现就以上海唯一的国家级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区——崇明县(包括崇明、长兴、横沙三岛)为例作具体分析。

三、“崇明生态岛”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崇明位于上海市最远郊,是上海农业土地资源最多、分布最集中、农业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随着沪崇苏越江大通道的破土动工,“崇明生态岛”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上海21世纪初期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崇明农业肩负着生态环境最主要的守望者和维护者的责任。依据《崇明三岛总体规划(2005~2020年)》及《崇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崇明农业发展的重点是生态型现代农业,其农业功能定位是“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即大力推进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生态农业的新突破。

(一)崇明农业发展现状

崇明是上海最主要的农业生产集中区和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至2007年末,崇明农用地总面积约143.9万亩,约占全市的22.9%;优质稻米、水产品、生猪、大宗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在沪郊农业中占有较突出的地位。2007年崇明农业总产值46.2亿元,比上年增长2.9%,占全市的20.4%,崇明农业经济总量日益增长,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特色渐趋鲜明。

(二)崇明生态农业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崇明努力培育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绿色为主的生态农业,实现生产和消费环节“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在农业种资资源创新、转基因作物生态安全性评价、新型生物农药的筛选与研制、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与加工等方面已卓有成效,为促进崇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与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生态农产品的商品率较低,有机产品市场体制不健全

由于崇明地处上海市最远郊,开放程度较低,因而经济水平和生活饮食观念受到大大限制,同普通产品相比,价格较高的有机农产品市场份额十分有限,生态标志型农产品的总商品率较低,销售情况不佳,有机农产品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仍不够健全。

2 缺少生态农业精品品牌,无法突显生态品牌效益

近几年具有崇明特色的优质大米、花菜、黄金瓜、绿芦笋等近百个农产品已基本形成规模化生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也正快速发展,具有海岛独特风味的系列鸭制品、甜包瓜等被评为国家和市级优质产品,但在品牌战略的推广和实施中,仍大大缺少生态农业精品品牌、特色品牌,无法打出品牌策略、突显品牌效益。

3 农业管理耕作模式较粗放,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技术不到位

随着新经营新种植理念的深入发展,崇明农业开始向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发展。然而,很多农业经营组织仍摆脱不了传统农业的枷锁,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农业管理耕作模式较粗放,机械化程度较低。在农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中,简单地追寻利用低技术产生的单纯高产量,缺乏对高技术高效产品的追求,农业技术不到位。

4 农业劳动力总量减少,新生代劳动力奇缺,劳动力质量逐渐低下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沪郊区域经济和非农产业的高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崇明农业劳动力总量也逐年减少,有知识技能的人尤其是青壮年 都外出打工或深造,人才流失严重,因而崇明新生代农业劳动力的补充相当有限,劳动力老化现象日趋严重,导致劳动力质量逐渐低下,现有农业劳动力群体中真正“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农户寥寥可数,极大地阻碍了崇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 农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技培训开展不够广泛

崇明农业在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上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且人员老化现象十分突出。尤其是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比例偏低,且绝大多数都在45岁以上。第一线技术人员断层现象的出现,影响了农技培训的开展,造成了农技培训开展范围狭隘,无法调动农户培训的积极性,延误了农户掌握各类先进农业技术的时间,妨碍了生态农业的有序发展。

四、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法制生态农业宣传,增强农民对生态农业发展认识

当前,我国农民和涉农人员普遍环保意识薄弱,对农业发展缺乏热情,对都市型生态农业认识不足,所以应通过完善立法来治民惠民,并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广泛宣传生态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都市型生态农业的氛围,动员农民真正投入到生态农业建设中。

(二)政府投入与技术支撑并举,为都市型生态农业装上“科技芯片”

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的顺利与否,关键是农业科技的较量。政府部门应增加财政扶持,实行政府投入的重点聚焦,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和农技推广力度,不断了解当今国内外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动态和农业高新技术,努力加强国内外科研、教育、产业界的合作交流,建立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支撑体系,不断探寻推进都市型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

(三)创新产业效益理念,实现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

在建设都市型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要创新农业产业效益理念,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努力扩大有机和绿色农产品生产比重,通过生物技术来大幅度替代或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提高农产品的内在质量,确保农产品供给安全;通过合理控制产量和质量的对应关系、农产品质量的提升来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达到单位面积效益最大化,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由产量效益型转换成质量效益型。

(四)创新产业服务理念。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都市型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创新产业服务理念,充分发挥产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适时设计和调整产品和生产结构,合理组合产业的功能作用,增强产业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切实加强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建设,使之成为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技术和生产服务的有力支点。

(五)提高本地劳动力素质,合理利用外来农业劳动力

各地农业部门可借助优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示范基地,建立新生代“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职业培训体系,努力培育出一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新生代本地农业生产经营队伍,提高本地劳动力素质。同时,各地政府应就如何规范并合理利用外来农业劳动力出台一些政策,使其能融入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中。

(六)优化农业投资环境,拓宽融投资渠道

为加快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和产业化经营,可以从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信贷和融资通道、积极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扶持等方面人手,进一步优化农业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三资”资本和企业投资地方农业,兴办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和发展产业化经营。

(七)注重生态环境优先,维护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平衡

在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应根据生态环境优先的理念与要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平衡和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大都市区域范围的农业开始由传统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随着现代化都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都市区域范围的农业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然而,由于农业资源的先天不足及人口和环境的巨大压力,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保护的矛盾,成了政府及各界学者关注的焦点,因而在我国城市化地区及其延伸区侧重都市型农业的生态功能,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实现农业新的飞跃也成了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一、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

都市型生态农业是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农业发展状态的描述,是都市型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有机组合体;是在城市化地区及其延伸区将农业现代化纳入生态合理轨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体系。都市型生态农业体现了两层内涵:“都市型”,是针对区位特点的,包括城区和郊区在内的整个大都市所辖地区,强调农业的职能地位;“生态”,是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与城市建设要求,强调建立循环经济体系。

二、我国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关注都市型农业,认为都市型农业是城郊型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的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较早,发展较快。

然而随着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简单的粗放型农业发展模式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对生存环境的需求,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口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对农业在提供绿色屏障、调节城乡生态平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保护的矛盾,努力缩小我国大城市农业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差距,成了政府及各方专家所考虑的问题。因而在我国城市化地区及其延伸区应侧重强调都市型农业的生态功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在有限的空间上发展集生产、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高度现代化的都市型生态农业,实现农业新的飞跃。

比如上海,经过十几年的建设都市型生态农业已初具规模,成效显著,尤其在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业信息化等方面发展较快,取得了丰硕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其他大城市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初步形成了比如“设施化+生态技术”、“集约化+生态技术”、“科技化+生态技术”、“市场化+生态技术”、“加工产业化+生态技术”、“观光休闲+生态技术”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我国都市型生态农业正如火如荼地建设发展着,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比较普遍的有:①从政府到农户、从上到下缺乏对农业的认识和热情,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社会及生态效益,表现出不重视甚至排挤生态农业;②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农业的经济功能开发力度不够,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等开发比较滞后,造成生态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③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缺乏优化、配套的农业技术体系、服务体系;④农业劳动力素质较低下,缺乏高素质农业人才;⑤农业科技技术含量偏低等。

现就以上海唯一的国家级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区——崇明县(包括崇明、长兴、横沙三岛)为例作具体分析。

三、“崇明生态岛”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崇明位于上海市最远郊,是上海农业土地资源最多、分布最集中、农业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随着沪崇苏越江大通道的破土动工,“崇明生态岛”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上海21世纪初期建设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崇明农业肩负着生态环境最主要的守望者和维护者的责任。依据《崇明三岛总体规划(2005~2020年)》及《崇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崇明农业发展的重点是生态型现代农业,其农业功能定位是“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即大力推进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生态农业的新突破。

(一)崇明农业发展现状

崇明是上海最主要的农业生产集中区和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至2007年末,崇明农用地总面积约143.9万亩,约占全市的22.9%;优质稻米、水产品、生猪、大宗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在沪郊农业中占有较突出的地位。2007年崇明农业总产值46.2亿元,比上年增长2.9%,占全市的20.4%,崇明农业经济总量日益增长,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特色渐趋鲜明。

(二)崇明生态农业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崇明努力培育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绿色为主的生态农业,实现生产和消费环节“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在农业种资资源创新、转基因作物生态安全性评价、新型生物农药的筛选与研制、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与加工等方面已卓有成效,为促进崇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与发达国家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 生态农产品的商品率较低,有机产品市场体制不健全

由于崇明地处上海市最远郊,开放程度较低,因而经济水平和生活饮食观念受到大大限制,同普通产品相比,价格较高的有机农产品市场份额十分有限,生态标志型农产品的总商品率较低,销售情况不佳,有机农产品的市场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仍不够健全。

2 缺少生态农业精品品牌,无法突显生态品牌效益

近几年具有崇明特色的优质大米、花菜、黄金瓜、绿芦笋等近百个农产品已基本形成规模化生产,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也正快速发展,具有海岛独特风味的系列鸭制品、甜包瓜等被评为国家和市级优质产品,但在品牌战略的推广和实施中,仍大大缺少生态农业精品品牌、特色品牌,无法打出品牌策略、突显品牌效益。

3 农业管理耕作模式较粗放,机械化程度较低,农业技术不到位

随着新经营新种植理念的深入发展,崇明农业开始向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发展。然而,很多农业经营组织仍摆脱不了传统农业的枷锁,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农业管理耕作模式较粗放,机械化程度较低。在农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中,简单地追寻利用低技术产生的单纯高产量,缺乏对高技术高效产品的追求,农业技术不到位。

4 农业劳动力总量减少,新生代劳动力奇缺,劳动力质量逐渐低下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沪郊区域经济和非农产业的高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崇明农业劳动力总量也逐年减少,有知识技能的人尤其是青壮年 都外出打工或深造,人才流失严重,因而崇明新生代农业劳动力的补充相当有限,劳动力老化现象日趋严重,导致劳动力质量逐渐低下,现有农业劳动力群体中真正“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农户寥寥可数,极大地阻碍了崇明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 农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技培训开展不够广泛

崇明农业在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上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且人员老化现象十分突出。尤其是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比例偏低,且绝大多数都在45岁以上。第一线技术人员断层现象的出现,影响了农技培训的开展,造成了农技培训开展范围狭隘,无法调动农户培训的积极性,延误了农户掌握各类先进农业技术的时间,妨碍了生态农业的有序发展。

四、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法制生态农业宣传,增强农民对生态农业发展认识

当前,我国农民和涉农人员普遍环保意识薄弱,对农业发展缺乏热情,对都市型生态农业认识不足,所以应通过完善立法来治民惠民,并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广泛宣传生态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建设都市型生态农业的氛围,动员农民真正投入到生态农业建设中。

(二)政府投入与技术支撑并举,为都市型生态农业装上“科技芯片”

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的顺利与否,关键是农业科技的较量。政府部门应增加财政扶持,实行政府投入的重点聚焦,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和农技推广力度,不断了解当今国内外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动态和农业高新技术,努力加强国内外科研、教育、产业界的合作交流,建立以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支撑体系,不断探寻推进都市型生态农业的有效途径。

(三)创新产业效益理念,实现农业产业的质量效益

在建设都市型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要创新农业产业效益理念,积极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努力扩大有机和绿色农产品生产比重,通过生物技术来大幅度替代或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提高农产品的内在质量,确保农产品供给安全;通过合理控制产量和质量的对应关系、农产品质量的提升来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达到单位面积效益最大化,实现农业产业发展由产量效益型转换成质量效益型。

(四)创新产业服务理念。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都市型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创新产业服务理念,充分发挥产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适时设计和调整产品和生产结构,合理组合产业的功能作用,增强产业的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切实加强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建设,使之成为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技术和生产服务的有力支点。

(五)提高本地劳动力素质,合理利用外来农业劳动力

各地农业部门可借助优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示范基地,建立新生代“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职业培训体系,努力培育出一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会经营、懂技术”的新生代本地农业生产经营队伍,提高本地劳动力素质。同时,各地政府应就如何规范并合理利用外来农业劳动力出台一些政策,使其能融入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中。

(六)优化农业投资环境,拓宽融投资渠道

为加快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建设发展和产业化经营,可以从农业生产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提供信贷和融资通道、积极的优惠政策和财政扶持等方面人手,进一步优化农业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三资”资本和企业投资地方农业,兴办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和发展产业化经营。

(七)注重生态环境优先,维护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平衡

在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发展中,应根据生态环境优先的理念与要求,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以平衡和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观念,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达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相关文章

  • 2016年生态农业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
  • 2016-2020年中国生态农业行业现状分析与 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报告编号:166768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 ...查看


  • 中国生态农业行业分析评估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2016-2022年中国生态农业市场深度研究与发展前景报告
  • 生态农业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 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 ...查看


  • 国内生态农业和食品行业市场现状调查趋势分析报告2018年(目录)
  • 「生态农业和食品」市场分析, 价格, 份额, 现状, 发展趋势, 行情, 容量, 规模, 需求, 前景, 规划, 品牌, 占有率, 渠道, 行业报告, 销售额, 排名, 厂商, 数据, 政策, 历史, 消费量, 地区, 产值, 格局, 竞争 ...查看


  • 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特点
  • 都市型农业,从空间位置上说,就是地处大城市或都市圈地区的农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大城市以及都市连绵区对全国经济的影响不断扩大.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和都市圈地区的农业从最初被人们认为是一种"临时性.过渡性" ...查看


  • 国际都市农业发展新趋势及对中国的启迪
  • 国际都市农业发展新趋势及对中国的启迪 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得分]:85分 1.都市农业与城市发展相伴而生,本质上是城市社会经济体系的一个有机部分. 正确 错误 2.都市农业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已经存在相当长的时 ...查看


  • 2017年农业行业市场发展现状报告(目录)
  • 2017-2022年中国农业行业市场发展 现状及十三五投资决策分析报告 中国报告网 2017-2022年中国农业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投资决策分析报告 ∙ ∙ ∙ ∙ ∙ ∙ ∙ [报告来源]中国报告网-www.chinabaogao.c ...查看


  • 中国农业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内涵探讨
  •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内涵探讨 ADiscussionofLandscapeUrbanismConcept胡一可 刘海龙 HUYi-ke,LIUHai-long 摘要:景观都市主义是近年来在欧美景观学.建筑学和城市规划设计等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思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