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文言文

与朱元思书

一、 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二、 译文: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致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课文分析:

主旨:《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结构:文章很短,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乘船游览富春江的季节、天气情况、行船方式,点出从富阳到桐庐沿途的景色特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引出下文分别就“奇山异水”的具体描绘。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3段)具体描绘“奇山异水”,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五、理解性默写 1. 文中总说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 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

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

4. 写出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 既表现了富春山的魅力,也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 写出富春山全貌的句子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7. ⑪总领全文的句子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是: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⑫描写水之“异”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⑬描写山之“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⑭从听觉写泉响、鸟鸣、蝉叫、猿啼两组对偶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⑮触景生情句,爱慕自然,鄙弃名利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阅读

1、本文勾勒出富春江沿岸“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清、水之

(急 )、山之( 高 )、山之(险(峻、峭、陡) ),让人们充分领略富春江山

水的雄奇秀美。

2、文中“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抒发了作者( 热爱(赞美)大

自然美好景色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的人生态度。

3、文章写景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请各举一例。写在下边。

比喻:猛浪若奔 夸张:急湍甚箭 拟人: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4、文章在结构上运用了总分的写法,那么总结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文中哪些句子使安静的奇峰幽谷融成了一个热闹、和谐、美妙的世界?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找出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听: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视:棋柯上蔽,在尽量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表达效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喜爱之意,相映成趣。

7、“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作者这样写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作者的真

实用意是在抒发自己因仁途坎坷而产生的抑郁不平和希望归隐的情怀。

8、文段重点突出,突出一个“奇”字,结合文中的内容,略作分析。

要点,从五个方面表现:(1)是“竞上”“争高”的山势;(2)是清澈的泉水;(3)是

鸟兽动听不绝的叫声;(4)是游人的迷醉;(5)是繁茂的树林。

9、文章结尾渗透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其实也如此,你能谈谈此文蕴含的哲理吗?富贵人自有他们

的享受,但未必无烦恼;遁迹山林的人生活固然不便,但亦可自得其乐。

10、作者说:“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

在哪里?围绕“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回答即可。

马 说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

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

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

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

里马啊!

《马说》知识点

一、基础知识

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3.本文的体裁是“说”。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结构与主旨

(一)结构层次

《马说》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部分(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3段):总结全文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

(二)文章主旨

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文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有才能的人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埋没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三 、写作方法

本文属于“说”这种体裁,与现在的杂文相似。本文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两个特点:

1.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有才能的人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2.中心突出:本文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四、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1、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五、课文内容理解

7、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5、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意味,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表达作者对统治者埋没及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6、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发现、赏识、重用

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

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六、开放性试题

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

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 “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

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

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

质时。

2、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

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

使齐国强盛起来。

4、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

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

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5、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

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

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

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

6.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

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当今是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社会竞争强烈,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及时

更新自己的知识的人才。国家应该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积极主动地

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起其用,促进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

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

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

(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

曰奉壹。

【翻译】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

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

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

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

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

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样子,

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

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

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

一个叫奉壹。

【知识点整理】

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

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永州八

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2、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

么?

答: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3.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答: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

(4)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4、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答: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然后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再

寻到小潭

5、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表

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6、“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答: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寂静,人迹罕至。

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

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

答: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手法,第三段辞格:比喻

8、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

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9.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答: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

写水。

10、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

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

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答: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游览到最后不禁触景伤怀,忧伤、

凄凉的心境自然流露出来。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

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

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1、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12.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3.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

1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小石潭的秀丽景色却使作者产生如此旷世凄情,

是什么造成的?假如现在让你去观赏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你会作何感想?

答: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心境,是点睛之笔;

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造成的;

我会以观赏时的心情决定感想,或喜或悲

15、小石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以其境过清,作者记之而去这种以实景抒凄情的写法和陶

渊明借桃花源抒自己政治理想的写法谁更能打动你?说说你的看法

答:(二者都可,言之成理即可)如:《桃花源记》更能打动我,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与

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意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批判和否定,而柳宗元只是述己之情而已

16.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

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

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7.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答: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

的清澈。

18、理解性默写类(用原文回答):

1、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游鱼和潭水的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布石影上,怡然不动,

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写游鱼动态的句子:(叔尔远逝,往来翕忽)

4、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写潭水源头神秘莫测的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0、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照应此特征的语句是(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

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shāng),横无际涯;朝

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

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fú)淫(yí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 潜形;商旅不行,

樯(qiáng)倾楫摧;薄(bï)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

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tīng)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

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fú)!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

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yī)!微斯人, 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古文翻译

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

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在岳阳楼上刻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

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流水,水波浩荡,无边

无际,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

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

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繁密,接连几个月都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呼啸着,浑浊的水浪冲向天空;太阳

和星星隐藏起自己的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旅客不能赶路,桅杆倾倒,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

暗,猛虎吼叫猿猴哀啼。(这时候)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

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抬眼望去,觉得尽是萧条的景色,一定会感伤到极点而产生悲伤的情绪。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

洲的海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和小洲上的花草,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渔夫的歌声响起来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啊?这时登上这岳阳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

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古

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

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

候才会感到快乐呢?那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

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时间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知识点整理

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2、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3、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4、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6、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7、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8、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9、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自然引出“古仁人之心”的思想感情,突出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和

高尚情操。

10、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11、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12、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13、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4、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15、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二)文章内容及主题:

本文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

1.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越明年”表示时间不长却政绩卓著,不可缺)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 ,

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

万千的语句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用原文回答)

2.联系下文三、四段谈谈"览物之情"包含哪些感情?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迁客骚人在阴冷的天气里登上岳阳楼后的悲凉心情,在晴暖的天气里登上岳阳楼后的欣喜心情。

共同特点是人物的心情随天气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3.《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阳楼记》着眼于“忧”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翁亭记》则寄情山水,将 醉 与 乐 统一起来,抒发自己 与

民同乐 的情怀。

4.选文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的特点是 阴冷 ,第四段描绘的画面的特点是 晴暖 ;

如果请你朗读第三、四段文字,应注意分别读出 悲凉、低沉 和 欢快、高昂 的语气语调。(3

分)

5.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

文来看,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作者一方面希望友人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

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阔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醉翁亭记》知识点

一、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唐

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文改革的领袖,在散文、诗词及文学批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2、生字读音:

环滁(chú) 琅琊(láng yá) 辄(zhé) 林霏(fēi)开 岩穴暝(míng)伛偻(yǔ lǚ) 山肴(y

áo) 野蔌(sù) 射者中(zhîng) 觥(gōng)筹交错 颓(tuí)然 阴翳(yì)

4、重点句子翻译: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二、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

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

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写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3)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译: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在出游啊。

(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站着或坐着大声喧哗的,是欢悦的众位宾客。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这是喝醉了的太守。

(5)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宾客跟从太守回去。树林茂密阴蔽,到处的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二、段落大意与内容主旨:

(一)全文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二)内容主旨:

全文以“乐”字贯穿,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重点把握:

掌握作者在文中以寓情山水来排遣被贬谪的抑郁之情的写作手法。

三、文章内容理解:

《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1.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

2.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⒀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⒁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3、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4、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5、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请仔细找一找,说说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6、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

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1)亭之概况(环境、亭名由来),抒发“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2)亭之美景(自然美:朝暮图、四时景),“乐亦无穷”;(人情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太守醉)照应“乐亦无穷”。

(3)游亭之乐(游人去,禽鸟乐;大守乐其乐——与民同乐)(主旨)

8、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9、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10、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字,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11、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三是“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12、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1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满井游记

北京地区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残留的寒意仍然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起风时就飞沙走石。只好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不行。每次迎着风快步疾走出去,不到百步就(被迫)返了回来。 二十二日那天,天略微暖和了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在这时河上的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像鱼鳞似的浪纹,清澈见底,河水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的镜匣,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丽的样子像是刚擦过一样,鲜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

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高一寸左右,游人还不算很多,但汲泉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女子,有时能见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是走路,就会汗流浃背。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一切动物都喜洋洋的。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

能够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正事,潇洒地在山石草木之间徜徉,就只有我这种闲官。而满井这地方刚好离我的居所近,我游山玩水将从这个地方开始,又怎能没有记录的文章呢!己亥年二月。

五、内容分析

1、中心思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的追求。

主旨句:始知郊田之外末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的追求。

2、层意:

第一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二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三段:交代写作本文的用意和写作时间。

六、重点问题

1、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2、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作铺垫。

3、第二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层意。

第一层(从“甘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

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二层(从“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三层(从“始知„„”到“末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4、第二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 “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和无意于官场的愿望,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

6.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

7、 (l)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表达了出城游玩的喜悦心情 )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写出了水光的明丽 。

(3)如倩女之面贵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写出了春山的美好可爱)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写出了麦苗破土初生而又齐整喜人的情景

《赤壁》试题

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

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以上两点,答到任何一点都得2分)

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说明: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说明: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过零丁洋》文天祥

1、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风飘絮”、“雨打萍”分别比做国家形势危急和个人命运漂浮无根,其作用是形象地写出了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

3、画线句写的很是巧妙,试作分析

答: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

4、对尾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6、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7、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阅读《过零丁洋》,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1、诗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也是本文的主旨句。

3、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选择“聚”与“怒”皆可。请分别看两个示例:

示例一:我认为“聚”字用得好。“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示例二:我认为“怒”字用得好,“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

的,而“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5、给这首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潼关路 ‖„„做了土‖„„百姓苦。第一层:描写了握关的险要形势。第二层:写作者的感慨。第三层:归结全将主旨。

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对偶。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地形,一句写山,一句写河,也是“山河表里”之意。

7、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兴”,必大兴土木,百姓受其害;“亡”,则战争频繁,百姓遭殃。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疾苦生活的同情。 《饮酒》知识点

1、主旨:抒发了作者归隐之后悠闲恬静的欢快心情,对争名逐利的官场生活的鄙 视。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意思是诗人采菊东篱时,无意中偶一抬头, 秀逸的南山又闯入眼帘。这两句形象地描写出诗人恬淡、闲适、宁静自得的生活态 度;句中“悠然”“见”用得好,体现出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而平静的心 境。

3、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 5、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 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见”字表明诗人看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山的形象无意间映入眼帘,表现出作者悠闲惬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 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6、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 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 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7、 本诗中以物我两忘的超然神韵而千古流传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8、下面对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本诗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B、 本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又质朴的美。 C、 前四句和后两句主要是说理, 是寓情于理, 中间四句主要是写景, 是融情于景。本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 D、 “飞鸟相与还” 写诗人的悠然自得, 诗人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连飞鸟也跟着一起回家。

9、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或悠然) 。

10、这首诗,写作者在饮酒中欣赏(自然景物)从而领略到(独特的 生活情趣与美的感受) 。

11、全诗的诗眼是(心远) ,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心灵 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

12、①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②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③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④诗人永保清高,正直的情操的原因的解释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行路难 知识点

剧烈的情感起伏和急切的心理变化: ①“金樽清洒”“玉盘珍羞”——宴欢之乐; ②“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内心抑郁; ③“冰塞川”“雪满山”——仕途艰难,英雄失路之苦闷;

④“垂溪碧钓”“乘舟梦日”——两典故表示对前途仍抱希望,情调开朗乐观;

⑤“行路难„„”——由理想回现实,心情由开朗乐观变为阴沉彷徨;

⑥“长风破浪”“济沧海”——借宗罄之语,表示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情调高昂乐观。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情感变化示意图:

①②③④⑤⑥

1、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世道艰险行路难(其一) 。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的诗句是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3、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停、投、拔、顾一连串的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抑郁的心情。

4、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

反映出诗人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

5、诗中采用“ 垂钓碧溪 ”和“乘舟梦日 ”(限填四字)两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

6、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显然不同于其他的诗句,分析其独特之处及其表达效果。

句子简短有力,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尾句是疑问句,写出了诗人面临的巨大困难:遭遇坎坷,凸现了他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

7、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①意思: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即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②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8、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9、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2分)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10、“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意思对即可。2分)

已亥杂诗 龚自珍

【分析】

1、内容简介: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

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表明作者虽然辞了官,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写作特色: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3、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呈现的内容:

夕阳西下,我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东去, 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

4、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如: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

答:①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

②从含义上谈,这两句诗是说飘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去滋养呵护着花儿。 ③从情感上谈,这两句诗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④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7、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2分)

答: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诗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要不甘自弃,继续奋斗,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登飞来峰

1、分析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的思想感情,揭示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人生哲理。

3、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是 闻说鸡鸣见日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诗写雪后美景。以梨花喻 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动人.“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一片银白的世界.变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作者以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3、散八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 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6、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7、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

8、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自己归期未卜的惆怅以及对于朋友能否顺利抵达京城的担忧。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劝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4、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供参考,意思对即可)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6、怎样理解尾联?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无题》李商隐

1、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

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别等)

2.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

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 ,“泪始干”隐喻 。后被大家常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全篇如诉如叹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 代人。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代之衰”,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全文翻译】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赏析】

这首小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出了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的诗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3.“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联想到“一年之际在于春”的格言。

4.诗人为什么说初春的草色“绝胜烟柳满皇都”?

因为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是早春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是“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5.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6.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2分)

答题示例: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凄婉动人,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与朱元思书

一、 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二、 译文: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致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课文分析:

主旨:《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结构:文章很短,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乘船游览富春江的季节、天气情况、行船方式,点出从富阳到桐庐沿途的景色特征:“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引出下文分别就“奇山异水”的具体描绘。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3段)具体描绘“奇山异水”,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五、理解性默写 1. 文中总说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 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 《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

细石,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

4. 写出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 既表现了富春山的魅力,也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6. 写出富春山全貌的句子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7. ⑪总领全文的句子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是:从流飘荡,

任意东西。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⑫描写水之“异”的句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⑬描写山之“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⑭从听觉写泉响、鸟鸣、蝉叫、猿啼两组对偶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⑮触景生情句,爱慕自然,鄙弃名利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阅读

1、本文勾勒出富春江沿岸“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的景色特点,再细致描绘了水之清、水之

(急 )、山之( 高 )、山之(险(峻、峭、陡) ),让人们充分领略富春江山

水的雄奇秀美。

2、文中“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抒发了作者( 热爱(赞美)大

自然美好景色的情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 淡泊名利,向往宁静闲适生活的人生态度。

3、文章写景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请各举一例。写在下边。

比喻:猛浪若奔 夸张:急湍甚箭 拟人: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4、文章在结构上运用了总分的写法,那么总结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文中哪些句子使安静的奇峰幽谷融成了一个热闹、和谐、美妙的世界?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找出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听: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视:棋柯上蔽,在尽量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表达效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喜爱之意,相映成趣。

7、“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作者这样写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作者的真

实用意是在抒发自己因仁途坎坷而产生的抑郁不平和希望归隐的情怀。

8、文段重点突出,突出一个“奇”字,结合文中的内容,略作分析。

要点,从五个方面表现:(1)是“竞上”“争高”的山势;(2)是清澈的泉水;(3)是

鸟兽动听不绝的叫声;(4)是游人的迷醉;(5)是繁茂的树林。

9、文章结尾渗透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其实也如此,你能谈谈此文蕴含的哲理吗?富贵人自有他们

的享受,但未必无烦恼;遁迹山林的人生活固然不便,但亦可自得其乐。

10、作者说:“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

在哪里?围绕“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回答即可。

马 说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

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

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

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

里马啊!

《马说》知识点

一、基础知识

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3.本文的体裁是“说”。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结构与主旨

(一)结构层次

《马说》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部分(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3段):总结全文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

(二)文章主旨

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文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有才能的人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埋没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三 、写作方法

本文属于“说”这种体裁,与现在的杂文相似。本文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两个特点:

1.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有才能的人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2.中心突出:本文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四、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1、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五、课文内容理解

7、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5、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意味,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表达作者对统治者埋没及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6、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发现、赏识、重用

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

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六、开放性试题

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

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 “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

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

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

质时。

2、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3、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

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

使齐国强盛起来。

4、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证明自己的观点?

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

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

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5、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

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

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

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

6.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

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当今是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社会竞争强烈,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及时

更新自己的知识的人才。国家应该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积极主动地

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起其用,促进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

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

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

(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

曰奉壹。

【翻译】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

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

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

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

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

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的样子,

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

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

透骨,令人感到悲哀。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

一个叫奉壹。

【知识点整理】

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

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永州八

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2、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

么?

答:课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3.第一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小石潭的特点?

答:四个方面:(1)水特别清澈;(2)以整块的石头为底;(3)潭岸岩石形状各异;

(4)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多姿

4、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答: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然后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再

寻到小潭

5、作者由“闻水声”到“伐竹取道”,才“下见小潭”,其中的“闻”“伐”“见”几个动词表

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既交代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又表现了作者探幽、访奇的情趣。

6、“伐竹取道”说明什么?

答:一方面说明作者的游兴之盛,另一方面说明小石潭环境寂静,人迹罕至。

7、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

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

答: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手法,第三段辞格:比喻

8、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

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9.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答: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

写水。

10、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

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

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答: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游览到最后不禁触景伤怀,忧伤、

凄凉的心境自然流露出来。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

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

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1、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12.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3.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

1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小石潭的秀丽景色却使作者产生如此旷世凄情,

是什么造成的?假如现在让你去观赏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你会作何感想?

答: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心境,是点睛之笔;

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造成的;

我会以观赏时的心情决定感想,或喜或悲

15、小石潭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以其境过清,作者记之而去这种以实景抒凄情的写法和陶

渊明借桃花源抒自己政治理想的写法谁更能打动你?说说你的看法

答:(二者都可,言之成理即可)如:《桃花源记》更能打动我,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与

黑暗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意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批判和否定,而柳宗元只是述己之情而已

16.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

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

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7.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答: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

的清澈。

18、理解性默写类(用原文回答):

1、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游鱼和潭水的特点(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布石影上,怡然不动,

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写游鱼动态的句子:(叔尔远逝,往来翕忽)

4、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写潭水源头神秘莫测的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0、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照应此特征的语句是(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

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shāng),横无际涯;朝

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

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fú)淫(yí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 潜形;商旅不行,

樯(qiáng)倾楫摧;薄(bï)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

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qǐng);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tīng)兰,

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

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fú)!予(yú)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

高则忧其民,处(chǔ)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yī)!微斯人, 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古文翻译

仁宗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

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在岳阳楼上刻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

的诗赋。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好景色,都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流水,水波浩荡,无边

无际,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

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北面通到巫峡,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史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

这里聚会,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繁密,接连几个月都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呼啸着,浑浊的水浪冲向天空;太阳

和星星隐藏起自己的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旅客不能赶路,桅杆倾倒,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

暗,猛虎吼叫猿猴哀啼。(这时候)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有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

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抬眼望去,觉得尽是萧条的景色,一定会感伤到极点而产生悲伤的情绪。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

洲的海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和小洲上的花草,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渔夫的歌声响起来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啊?这时登上这岳阳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

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古

代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上

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

候才会感到快乐呢?那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如果没有

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时间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知识点整理

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2、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3、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4、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6、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7、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8、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9、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自然引出“古仁人之心”的思想感情,突出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和

高尚情操。

10、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11、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12、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13、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4、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15、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

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二)文章内容及主题:

本文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阔大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

1.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越明年”表示时间不长却政绩卓著,不可缺)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 ,

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

万千的语句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用原文回答)

2.联系下文三、四段谈谈"览物之情"包含哪些感情?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迁客骚人在阴冷的天气里登上岳阳楼后的悲凉心情,在晴暖的天气里登上岳阳楼后的欣喜心情。

共同特点是人物的心情随天气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3.《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岳阳楼记》着眼于“忧”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翁亭记》则寄情山水,将 醉 与 乐 统一起来,抒发自己 与

民同乐 的情怀。

4.选文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的特点是 阴冷 ,第四段描绘的画面的特点是 晴暖 ;

如果请你朗读第三、四段文字,应注意分别读出 悲凉、低沉 和 欢快、高昂 的语气语调。(3

分)

5.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

文来看,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作者一方面希望友人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

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阔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醉翁亭记》知识点

一、基础知识:

1、作家作品: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唐

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文改革的领袖,在散文、诗词及文学批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2、生字读音:

环滁(chú) 琅琊(láng yá) 辄(zhé) 林霏(fēi)开 岩穴暝(míng)伛偻(yǔ lǚ) 山肴(y

áo) 野蔌(sù) 射者中(zhîng) 觥(gōng)筹交错 颓(tuí)然 阴翳(yì)

4、重点句子翻译: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二、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

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

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写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3)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译:老老少少,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在出游啊。

(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站着或坐着大声喧哗的,是欢悦的众位宾客。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的,这是喝醉了的太守。

(5)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宾客跟从太守回去。树林茂密阴蔽,到处的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二、段落大意与内容主旨:

(一)全文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二)内容主旨:

全文以“乐”字贯穿,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重点把握:

掌握作者在文中以寓情山水来排遣被贬谪的抑郁之情的写作手法。

三、文章内容理解:

《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1.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

2.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⒀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⒁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3、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4、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5、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请仔细找一找,说说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6、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

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1)亭之概况(环境、亭名由来),抒发“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2)亭之美景(自然美:朝暮图、四时景),“乐亦无穷”;(人情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太守醉)照应“乐亦无穷”。

(3)游亭之乐(游人去,禽鸟乐;大守乐其乐——与民同乐)(主旨)

8、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写“太守宴”创造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9、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10、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字,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11、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三是“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12、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1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满井游记

北京地区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残留的寒意仍然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起风时就飞沙走石。只好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不行。每次迎着风快步疾走出去,不到百步就(被迫)返了回来。 二十二日那天,天略微暖和了些,我和几个朋友一块儿出了东直门,到了满井。河堤两岸生长着高大的柳树,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放眼望去是一片开阔的景象,我(感到自己)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在这时河上的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泛起一层一层像鱼鳞似的浪纹,清澈见底,河水亮晶晶的好像刚打开的镜匣,冷光突然从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丽的样子像是刚擦过一样,鲜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伸展却尚未伸

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高一寸左右,游人还不算很多,但汲泉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女子,有时能见到。风力虽然还很猛,但是走路,就会汗流浃背。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儿,浮到水面上戏水的鱼,都是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一切动物都喜洋洋的。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 。

能够不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正事,潇洒地在山石草木之间徜徉,就只有我这种闲官。而满井这地方刚好离我的居所近,我游山玩水将从这个地方开始,又怎能没有记录的文章呢!己亥年二月。

五、内容分析

1、中心思想:

本文以游览行踪为线索,以清新的笔调,历历如画地描写了北京近郊满井的早春景色.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的追求。

主旨句:始知郊田之外末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的追求。

2、层意:

第一段:写城中早春“余寒犹厉”、“冻风时作”的景象。

第二段:写郊游所见满井春色。

第三段:交代写作本文的用意和写作时间。

六、重点问题

1、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

2、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作铺垫。

3、第二段可以分几层,请归纳层意。

第一层(从“甘二日天稍和”到“至满井”):交待出游日期、气候、同

行者及出游路线。

第二层(从“高柳夹堤”到“皆有喜气”):描写满井盎然的春色。

第三层(从“始知„„”到“末之知也”):表现作者欢快的心情。

4、第二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 “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5.第三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和无意于官场的愿望, 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

6.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是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

7、 (l)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表达了出城游玩的喜悦心情 )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写出了水光的明丽 。

(3)如倩女之面贵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写出了春山的美好可爱)

(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写出了麦苗破土初生而又齐整喜人的情景

《赤壁》试题

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

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 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

2、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答: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等也可) (以上两点,答到任何一点都得2分)

3、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说明:两种答案任答一种均给2分

4、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说明: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过零丁洋》文天祥

1、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风飘絮”、“雨打萍”分别比做国家形势危急和个人命运漂浮无根,其作用是形象地写出了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

3、画线句写的很是巧妙,试作分析

答: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

4、对尾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答: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5、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概括写出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诗句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6、写出国家和个人的境遇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概括写出两次抗元,遭受失败后的心情的诗句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7、表现诗人誓死报国,表现诗人崇高的爱国情怀与坚贞的民族气节的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阅读《过零丁洋》,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坡羊•潼关怀古》

1、诗中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说明无论朝代的兴或亡,最苦的都是老百姓的诗句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也是本文的主旨句。

3、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4、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选择“聚”与“怒”皆可。请分别看两个示例:

示例一:我认为“聚”字用得好。“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示例二:我认为“怒”字用得好,“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

的,而“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5、给这首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潼关路 ‖„„做了土‖„„百姓苦。第一层:描写了握关的险要形势。第二层:写作者的感慨。第三层:归结全将主旨。

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对偶。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地形,一句写山,一句写河,也是“山河表里”之意。

7、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兴”,必大兴土木,百姓受其害;“亡”,则战争频繁,百姓遭殃。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疾苦生活的同情。 《饮酒》知识点

1、主旨:抒发了作者归隐之后悠闲恬静的欢快心情,对争名逐利的官场生活的鄙 视。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意思是诗人采菊东篱时,无意中偶一抬头, 秀逸的南山又闯入眼帘。这两句形象地描写出诗人恬淡、闲适、宁静自得的生活态 度;句中“悠然”“见”用得好,体现出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而平静的心 境。

3、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 5、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 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见”字表明诗人看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山的形象无意间映入眼帘,表现出作者悠闲惬意,体现出与自然融为一体,而“望”字是有意的向 远处看,体现不出物我合一的境界。

6、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 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 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7、 本诗中以物我两忘的超然神韵而千古流传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8、下面对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本诗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B、 本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又质朴的美。 C、 前四句和后两句主要是说理, 是寓情于理, 中间四句主要是写景, 是融情于景。本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 D、 “飞鸟相与还” 写诗人的悠然自得, 诗人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连飞鸟也跟着一起回家。

9、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或悠然) 。

10、这首诗,写作者在饮酒中欣赏(自然景物)从而领略到(独特的 生活情趣与美的感受) 。

11、全诗的诗眼是(心远) ,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心灵 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

12、①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②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③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④诗人永保清高,正直的情操的原因的解释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行路难 知识点

剧烈的情感起伏和急切的心理变化: ①“金樽清洒”“玉盘珍羞”——宴欢之乐; ②“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内心抑郁; ③“冰塞川”“雪满山”——仕途艰难,英雄失路之苦闷;

④“垂溪碧钓”“乘舟梦日”——两典故表示对前途仍抱希望,情调开朗乐观;

⑤“行路难„„”——由理想回现实,心情由开朗乐观变为阴沉彷徨;

⑥“长风破浪”“济沧海”——借宗罄之语,表示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情调高昂乐观。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情感变化示意图:

①②③④⑤⑥

1、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世道艰险行路难(其一) 。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的诗句是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3、请你赏析“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动词的妙处。

停、投、拔、顾一连串的四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内心苦闷、抑郁的心情。

4、这首诗反映出诗人当时怎样的矛盾心理?

反映出诗人既苦闷、迷惘、愤慨又积极、乐观、执着的复杂心理。

5、诗中采用“ 垂钓碧溪 ”和“乘舟梦日 ”(限填四字)两个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

6、诗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显然不同于其他的诗句,分析其独特之处及其表达效果。

句子简短有力,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尾句是疑问句,写出了诗人面临的巨大困难:遭遇坎坷,凸现了他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

7、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①意思: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即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②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8、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9、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2分)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10、“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意思对即可。2分)

已亥杂诗 龚自珍

【分析】

1、内容简介: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

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表明作者虽然辞了官,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2、写作特色: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3、请用第一人称描述“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所呈现的内容:

夕阳西下,我怀着无边无际的离愁.挥动马鞭,离京东去, 打算回到那远在天涯的家乡.

4、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这种多层次的描写方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可谓千古名句,写一段话用上此句诗。(50字左右) 如: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请自选一个角度(或语言,或诗意,或情感,或哲理)写一段鉴赏性文字。(40字以内)

答:①从语言上谈,这两句诗语言精美,用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这两句移情于物,表达了对新生命的赞美。

②从含义上谈,这两句诗是说飘落的红花并不是无情物,即使化作春泥,也要去滋养呵护着花儿。 ③从情感上谈,这两句诗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境高远,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④从哲理上谈,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

7、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2分)

答: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诗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要不甘自弃,继续奋斗,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登飞来峰

1、分析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的思想感情,揭示了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人生哲理。

3、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是 闻说鸡鸣见日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

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两句诗写雪后美景。以梨花喻 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动人.“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出诗人赏雪时非常惊喜的心声。一片银白的世界.变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作者以新奇的比喻充分展示了乐观,开朗的情怀.

3、散八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一个“散”字,写出了风吹雪花点点飘入帐内的情景,一个“入”字,将读者的视线从广漠无垠的空中转移到中军将领们的住所上来,“湿”字写雪花融化,沾湿了罗幕。“狐裘”写白天,“锦衾”写夜晚,“不暖”和“薄”,均可见出雪天的奇寒。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角弓不得控”和“铁衣冷难着”,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

这两句与前两句既表现了边地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又从侧面烘托出了大雪的寒威。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手法上,运用对偶、夸张 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

6、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写送别宴会,点明地点是在中军营帐。“饮归客”说明举行这次宴会是为了送武判官归京。此句紧扣诗题,连举三种乐器,以借代的方式,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

7、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酒宴散后,送客出辕门。一个“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纷纷”极言雪之大,“冻不翻”极言天之寒。

8、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雪满天山路”既表现出了风雪之猛,路之难行,又传达出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的担忧。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不见”和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自己归期未卜的惆怅以及对于朋友能否顺利抵达京城的担忧。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劝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4、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供参考,意思对即可)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6、怎样理解尾联?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无题》李商隐

1、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

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别等)

2.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诗人借写爱情抒发了政治失意的苦闷之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或“成”、“方”或“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中的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作者突出的是哪一种难?

2、“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

4、“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中用了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 ,“泪始干”隐喻 。后被大家常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全篇如诉如叹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 代人。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代之衰”,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全文翻译】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奶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赏析】

这首小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

1、《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写出了早春的细雨蒙蒙,春色若隐若现,报告了春天早来的消息的诗句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3.“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联想到“一年之际在于春”的格言。

4.诗人为什么说初春的草色“绝胜烟柳满皇都”?

因为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是早春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是“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

5.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6.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2分)

答题示例: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凄婉动人,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相关文章

  • 安徽中考语文考纲要求掌握的文言文和古诗
  • 安徽中考语文考纲要求掌握的文言文和古诗 序号 篇目 作者 册数 课目 1 孔子语录(论语十则) 七上 10 2 鱼我所欲也 孟子 九下 19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九下 18 4 曹刿论战 左传 九下 21 5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 ...查看


  • 初中文言文整理5
  • 服 公输般服 屈服 九上<公输> 则如服焉 (对敌人)屈服 九下<子鱼论战> 朝服衣冠 穿戴 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 军中自是服其勇也 佩服 九下<李将军列传> 发 度不中不发 射箭 九下&l ...查看


  • 2009年中考文言文课内阅读篇目(人教版)
  • 2008中考文言文课内阅读篇目 序号 册数 课目 课文 作者 备注 1 七上 5 童趣 沈复 新增 2 七上 10 <论语>十则 孔子 3 七上 25 咏雪 刘义庆 新增 4 七上 25 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 5 七下 5 伤仲 ...查看


  • 八下语文人教版文言文分类复习(通假字)
  • 八下语文人教版文言文分类复习(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 2 窥谷忘反 "转"通"啭" ,鸟鸣叫声. "反"通"返" ,返回 3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查看


  • 八下初高中衔接文言文特殊句式
  • 八年级语文下册初高中衔接 文言文的几种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1.判断句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2.省略句(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省介词) (吾)从 ...查看


  •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1)
  • 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一.之 (一) 最常用的是作助词 1.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七下<爱莲说>) 花之富贵者也 ②前人之述备矣(八上<醉翁亭记&g ...查看


  • 八下语文古诗文言文整理
  •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eì)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 ...查看


  • 文言文一词多义
  • 初三中考文言文一词多义(一) 实词共136个 1.安: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左传><曹刿论战>)(九年级下)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九年级下) ③燕雀 ...查看


  • 八下语教材分析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土门子中学 芦宇双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 ...查看


  • 岳阳楼记八下.27讲义
  • 1 . 七下 语文 测评卷 2015年8月22日星期六 27.岳阳楼记 一.[教学内容]: <岳阳楼记> 二.[学习目标] 1.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 3.能够把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