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朱自清

民国人物朱自清

作者:叶兆言

来源:《课外阅读》2008年第18期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差不多是识字的人,就一定读过。文章结尾处又一次写到背影,差不多是点题的意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儿子像父亲,印象中,朱自清也应该是这么一个背影。我见过他写《背影》时的照片,胖胖的,很憨厚的样子。他的朋友说起来,总说他不高的个子,白白的,人长得结实,做事认真,喜欢喝一点酒。这当然是战前,抗战后,刚刚五十岁的朱自清成了一个瘦老头,体重只有三十多公斤。

这或许是中国教授们抗战前后的最好写照,抗战前,教授绝对是个人物,吃香喝辣,生活优裕,可是和日本人一打仗,教授便从神坛上走了下来,为衣食操心,像闻一多,因为穷,竟然靠替人刻图章贴补家用,他当时的润例是“牙章每字一千元,石章每字六百元”。闻一多学美术出身,早年喜欢雕刻,有了这种技艺,因此可以得意洋洋地成为“手工业劳动者”。朱自清没有这样的本事,至多也是到中学里去兼课,他的胃病早在昆明时就很厉害,如果当时有条件医治,结果就完全不一样。

日本人打败了,中国人的日子并没有立刻好起来。通货膨胀弄得民不聊生,美国人有些看不下去,规定在美援的份额中,必须有一部分用来拯救中国高级知识分子。据说朱自清最后是借钱做的手术,刚开始以为是盲肠炎,后来发现是胃溃疡,已经破了一个洞,一切都太迟了,进医院再也没出来。他临死时曾对夫人说,自己在拒绝美援的宣言上签过字,大丈夫一言,驷马难追,无论日子怎么难过,坚决不买政府配售的美援平价麦粉。朱自清拒绝美援的理由很简单:

为反对美国之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德和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之污蔑侮辱,为中国人民之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具有收买灵魂之一切舍施物资,无论为购买或给与的。

这种声明颇有些赌气,人活一口气,该赌气的时候还是得赌。挨饿的滋味固然不好受,然而也不能为了肚子就不顾原则,高风亮节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苏格拉底被人诬告,他的学生劝他逃跑,他拒绝了,理由是自己是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与其违法而生,不如遵法而死。

闻一多的性格,按中国老派人的说法,属于狂,张狂的狂,闻是一座火山,要爆发就爆发。朱自清一点也不狂,在气质上更近于狷,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闻是拍案而起,朱却只是拒绝。郭绍虞先生说闻是“嫉恶如仇”,朱是“从善如归”,严格意义上讲,这两个人并不是同类性格。王瑶先生曾经说过,朱自清和闻一多之间的私交,“并不如一般所想象的那么深”,闻一多遇难后,为了出版《闻一多全集》,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无时不在为闻先生的遗作

操心”,直到死前一日,还在为此事烦神。他这么做,绝对不仅仅是因为私谊,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觉得闻的遇难是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而出版全集可能是对这种损失的一种弥补,是对死者的最好祭奠。

三十年代鲁迅到北京省亲,各大学闻讯,纷纷派人去邀请讲学,朱自清以系主任的身份,亲自出马,好不容易见到鲁迅,却被拒绝。朱不死心,三天以后又一次去请,仍然被拒绝。鲁迅这次省亲在北京待了十多天,分别去五所大学做了演讲,偏偏冷落了清华,朱自清一定觉得很没面子。鲁迅的倔有时是很难解释清楚的,他到了北京,碰到胡适,胡开玩笑说他又卷土重来,鲁迅立刻翻脸,说我马上卷土而去,绝不抢你饭碗。胡被他弄得很狼狈,只好涎着脸说你还是老脾气不改。鲁迅对清华出身的人没什么好感,朱自清没有招惹过鲁迅,但是只好代清华受过。我查过朱自清日记,想看看他当时的感受,除了“访鲁迅,请讲演,未允”之外,没别的记录。

朱自清是一个十分平和的人,对于属于五四时代的人来说,平和不是什么好事,因此他取字“佩弦”,意思要像弓弦那样将自己绷紧。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显然只是良好的愿望而已。吴组缃曾说过一件事,一位学生打电话到朱自清家,说有几本要看的书找不到,让朱速去图书馆帮着找一找。朱自清似乎有些生气,因为这实在没什么规矩,差遣系主任犹如使唤老妈子,然而学生的没规矩,又充分说明平时并不太把没架子的朱自清放在眼里。大家的印象中,朱既没架子,又太认真,很多学生都怕上他的课,汪曾祺就说过朱的课太枯燥,而且分数给得十分抠门。朱自清的文学批评课曲高和寡,选修的学生极少,有时是三个人,空旷的教室里只有三个人,朱一样要点名,他就是这么一丝不苟。

有关朱自清做人的认真,很多文章中都提到过。他始终是个谦谦君子,对什么人都毕恭毕敬,天忽然转凉,妻子怕他冻着,让刚上小学的小女儿去学校送衣服,他接过衣服,会当着众人的面很认真地对女儿说“谢谢”。这一代人在思想上绝对趋新,习惯上却常常从旧,朱自清以散文闻名,也写新诗,和朋友交往,更愿意用旧诗唱和。他从来不发表自己的旧诗,大约觉得这是应该淘汰的玩意,写了只配给朋友看,以手抄的形式在私下流传。朱自清最知心朋友应该是俞平伯,但是与他有旧诗唱和的人却不在少数,譬如吴宓,他们是清华多年的同事,朱丧妻再娶,婚后很幸福,吴一直很羡慕。有一次,吴感慨中连写两首诗,一首怀念与前妻所生子女,一首是写给毛彦文女士,吴从不隐瞒自己对毛的追求,他甚至公开发表自己的情诗,但是他只给朱看前面的一首诗,也许觉得在这方面,朱和自己会有同感,因为他也有前妻生的子女,至于后一首,想到朱那么严肃正经,还是不让他看为妙。

通常熟悉的都是朱自清前期的散文,就文章而论,朱后期的散文比前期的更好。一个人一生的努力,常常会被影响所害,朱的一些所谓代表作都在前期,大家熟记了这些篇目,因此也就不太在意他后期的作品。其实朱自清一直在努力克服自己早期散文中的缺点,这些缺点或许由于他为人太好的缘故,很少有人指出。朱自清最后的几本散文集分别为《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语文影及其他》,都是非常经典的文章,值得愿意写好散文的人一读。

民国人物朱自清

作者:叶兆言

来源:《课外阅读》2008年第18期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差不多是识字的人,就一定读过。文章结尾处又一次写到背影,差不多是点题的意思,“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儿子像父亲,印象中,朱自清也应该是这么一个背影。我见过他写《背影》时的照片,胖胖的,很憨厚的样子。他的朋友说起来,总说他不高的个子,白白的,人长得结实,做事认真,喜欢喝一点酒。这当然是战前,抗战后,刚刚五十岁的朱自清成了一个瘦老头,体重只有三十多公斤。

这或许是中国教授们抗战前后的最好写照,抗战前,教授绝对是个人物,吃香喝辣,生活优裕,可是和日本人一打仗,教授便从神坛上走了下来,为衣食操心,像闻一多,因为穷,竟然靠替人刻图章贴补家用,他当时的润例是“牙章每字一千元,石章每字六百元”。闻一多学美术出身,早年喜欢雕刻,有了这种技艺,因此可以得意洋洋地成为“手工业劳动者”。朱自清没有这样的本事,至多也是到中学里去兼课,他的胃病早在昆明时就很厉害,如果当时有条件医治,结果就完全不一样。

日本人打败了,中国人的日子并没有立刻好起来。通货膨胀弄得民不聊生,美国人有些看不下去,规定在美援的份额中,必须有一部分用来拯救中国高级知识分子。据说朱自清最后是借钱做的手术,刚开始以为是盲肠炎,后来发现是胃溃疡,已经破了一个洞,一切都太迟了,进医院再也没出来。他临死时曾对夫人说,自己在拒绝美援的宣言上签过字,大丈夫一言,驷马难追,无论日子怎么难过,坚决不买政府配售的美援平价麦粉。朱自清拒绝美援的理由很简单:

为反对美国之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德和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之污蔑侮辱,为中国人民之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具有收买灵魂之一切舍施物资,无论为购买或给与的。

这种声明颇有些赌气,人活一口气,该赌气的时候还是得赌。挨饿的滋味固然不好受,然而也不能为了肚子就不顾原则,高风亮节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苏格拉底被人诬告,他的学生劝他逃跑,他拒绝了,理由是自己是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与其违法而生,不如遵法而死。

闻一多的性格,按中国老派人的说法,属于狂,张狂的狂,闻是一座火山,要爆发就爆发。朱自清一点也不狂,在气质上更近于狷,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闻是拍案而起,朱却只是拒绝。郭绍虞先生说闻是“嫉恶如仇”,朱是“从善如归”,严格意义上讲,这两个人并不是同类性格。王瑶先生曾经说过,朱自清和闻一多之间的私交,“并不如一般所想象的那么深”,闻一多遇难后,为了出版《闻一多全集》,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无时不在为闻先生的遗作

操心”,直到死前一日,还在为此事烦神。他这么做,绝对不仅仅是因为私谊,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觉得闻的遇难是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而出版全集可能是对这种损失的一种弥补,是对死者的最好祭奠。

三十年代鲁迅到北京省亲,各大学闻讯,纷纷派人去邀请讲学,朱自清以系主任的身份,亲自出马,好不容易见到鲁迅,却被拒绝。朱不死心,三天以后又一次去请,仍然被拒绝。鲁迅这次省亲在北京待了十多天,分别去五所大学做了演讲,偏偏冷落了清华,朱自清一定觉得很没面子。鲁迅的倔有时是很难解释清楚的,他到了北京,碰到胡适,胡开玩笑说他又卷土重来,鲁迅立刻翻脸,说我马上卷土而去,绝不抢你饭碗。胡被他弄得很狼狈,只好涎着脸说你还是老脾气不改。鲁迅对清华出身的人没什么好感,朱自清没有招惹过鲁迅,但是只好代清华受过。我查过朱自清日记,想看看他当时的感受,除了“访鲁迅,请讲演,未允”之外,没别的记录。

朱自清是一个十分平和的人,对于属于五四时代的人来说,平和不是什么好事,因此他取字“佩弦”,意思要像弓弦那样将自己绷紧。可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显然只是良好的愿望而已。吴组缃曾说过一件事,一位学生打电话到朱自清家,说有几本要看的书找不到,让朱速去图书馆帮着找一找。朱自清似乎有些生气,因为这实在没什么规矩,差遣系主任犹如使唤老妈子,然而学生的没规矩,又充分说明平时并不太把没架子的朱自清放在眼里。大家的印象中,朱既没架子,又太认真,很多学生都怕上他的课,汪曾祺就说过朱的课太枯燥,而且分数给得十分抠门。朱自清的文学批评课曲高和寡,选修的学生极少,有时是三个人,空旷的教室里只有三个人,朱一样要点名,他就是这么一丝不苟。

有关朱自清做人的认真,很多文章中都提到过。他始终是个谦谦君子,对什么人都毕恭毕敬,天忽然转凉,妻子怕他冻着,让刚上小学的小女儿去学校送衣服,他接过衣服,会当着众人的面很认真地对女儿说“谢谢”。这一代人在思想上绝对趋新,习惯上却常常从旧,朱自清以散文闻名,也写新诗,和朋友交往,更愿意用旧诗唱和。他从来不发表自己的旧诗,大约觉得这是应该淘汰的玩意,写了只配给朋友看,以手抄的形式在私下流传。朱自清最知心朋友应该是俞平伯,但是与他有旧诗唱和的人却不在少数,譬如吴宓,他们是清华多年的同事,朱丧妻再娶,婚后很幸福,吴一直很羡慕。有一次,吴感慨中连写两首诗,一首怀念与前妻所生子女,一首是写给毛彦文女士,吴从不隐瞒自己对毛的追求,他甚至公开发表自己的情诗,但是他只给朱看前面的一首诗,也许觉得在这方面,朱和自己会有同感,因为他也有前妻生的子女,至于后一首,想到朱那么严肃正经,还是不让他看为妙。

通常熟悉的都是朱自清前期的散文,就文章而论,朱后期的散文比前期的更好。一个人一生的努力,常常会被影响所害,朱的一些所谓代表作都在前期,大家熟记了这些篇目,因此也就不太在意他后期的作品。其实朱自清一直在努力克服自己早期散文中的缺点,这些缺点或许由于他为人太好的缘故,很少有人指出。朱自清最后的几本散文集分别为《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语文影及其他》,都是非常经典的文章,值得愿意写好散文的人一读。


相关文章

  • 民国时期的书家大抵可分为三类
  • 康有为(1858~1927)书法 本文采写/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徐毅儿 今年书法收藏劲吹"民国风",先有爱国将领杨虎城的一幅书法手迹在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中拍出264.5万元佳绩,较估价高出200倍:再有一副孙中山对联&qu ...查看


  • 周立民:民国那些大家开的书单
  • 周立民专栏 民国文事 一.那年的书单 年终岁尾,雪花没有见到一片,各种"十大好书""百部关注"之类的书单.书榜却像雪片般飞来,看来这年终盘点病又定期复发了.像我这种看着时代撒欢儿,自己气喘吁吁跟不上的 ...查看


  • 转帖:揭秘民国时期你不知的事!老照片故事(图)
  • 有同学说蒋的鞋子很寒,还不确定是否是本人.我很确定的说,的确是老蒋. 陈洁如,据说曾是老蒋的情人 ORZ一下他的口味 还是陈MM 陈洁如(1905年-1971年1月21日)是蒋介石的妻子,蒋后来为与宋美龄结婚而将其遗弃. 陈洁如祖籍宁波,出 ...查看


  • 钱穆推介的七本必读书
  • 民国是个无数人心向往之的读书人时代,无数想读书.爱读书的人都喜欢找人推荐书,而他们或许不知道的是,很多民国大师其实都罗列过必读书目,如胡适.梁启超.朱自清等等.但这些人推荐的书对于现代人有个问题,便是要么数量太多,要么太专业,要么太冷门,很 ...查看


  • 民国的一些名人轶事
  • 民国的一些名人轶事 1) 梁启超教训徐志摩:你的确是一位温雅又在行的大情人.你对烈酒和女人,有一种不能控制的冲动......你选上的床伴确实很杂,杂得惊人.你太好乱交,以致你选人太不讲究.(看来徐志摩这小子确实不素好鸟,简直民国版CGX,不 ...查看


  • 名家介绍--叶绍钧(叶圣陶)
  • 名家介绍--叶绍钧(叶圣陶) 佚名 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字圣陶.主要笔名有叶□.圣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江苏省苏州人.1894年10月28日生.父亲为经管地主田租的账房.幼年进私塾,接受封建传统的文化教育.同时受到民间口 ...查看


  • 开发影视片资源指导记叙文写作
  • 开发影视片资源 指导记叙文写作 作者:李宝山 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13年第10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 ...查看


  • 评[中国大运河史]
  • 评<中国大运河史> [作者: 徐兴海 ] 在中国,除了万里长城之外,没有哪一项人工工程可与京杭大运河相媲美,没有哪一项工程像大运河那样时间久远,没有哪一项工程像大运河那样深刻地影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于大运河的研究,自其开 ...查看


  • 什么时代都会有的情感风波,陈西滢如何面对太太凌叔华出轨
  • 一九二六年凌叔华与陈西滢摄于新婚后 陈西滢面对太太凌叔华出轨,怎样应对 文丨马风 ▼ 陈西滢,也叫陈源,是个响当当的名字,一部分功劳要记在那个时代老媒体第一推手鲁迅先生的笔下.当然,那形象让人不怎么敢恭维,所以被归类到"资本家的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