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仪国学

国学经典的主题是丰富的,既有关于国家大事和社稷安危的思想议论,又有山水清游、

亲友往来和个人情绪的隽言妙语。无论哪一类主题,实质都是关于真、善、美的追问,关于

人的心灵和灵魂的思考,关于信仰信念、思想真理、价值标准和道德修身的阐述。经典的形

式是多样的,主要形式是哲学、历史和文学作品。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所

有历史都是关于人的活动的记载,一切文学都是人学。阅读经典,就是学哲学、看历史、欣

赏文学作品。在哲学经典中,我们仿佛倘佯在思辨的王国,感触思想的震撼,享受智慧的乐趣。

在历史书籍中,我们好像同先贤前辈一起呼吸,探秘他们的活动踪迹,感悟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犹如身历其境,可以爱、可以恨,在爱中追求善与美,在恨中鞭挞丑与

恶。总之,品读国学经典,益处颇多,最大的益处是修身养性,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诚如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 国学经典——文明礼仪篇

第一章 不学礼 无以立

一、礼仪辨

(一)诚

诚,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万物都是真实的存在,不诚无物。礼是表达内心

真实情感的形式。失去了真诚的礼,就是徒具形式、毫无意义的虚礼。 《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同仁堂的堂训:同修仁德,亲和敬业;共献仁术,济世养生。 求珍品,品味虽贵必不敢

减物力。

讲堂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力。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

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

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

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

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

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西汉刘

向著《新序·杂事卷七》。 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礼记·表

记》

(二)敬

礼者,敬而已矣。——《孝经》 敬是仁爱的表现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弟子规》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

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三)表达敬意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尊老、敬长、尊师,自谦。在朝序爵,在野序齿。 方式:敬语、容貌、服饰、进

退、揖让,先后。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礼记·曲礼上》

(四)诚敬从鞠躬做起 诚敬之心若立于内,则必然会通过一定的形体动作形于外,令对方真切的感受到。表达

诚敬的形体动作很多,其中鞠躬就是中国人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

(五)学有本末,力行为先 童蒙养正,培根固本。——《弟子规》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等德目不是平行关系,而是本末关系。前四者属于做人

的本分,是为学的第一要义。然后是约束言行,谨言慎行,为人诚信。

二、诗礼传家、忠厚继世 殷为天子,三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非甚相远也,何殷周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其故可知也。——《大戴礼记·保傅》 天子无恩于父母,不惠于庶民,无礼于大臣,不中于制狱,五经于百官,不哀于丧,不

从太师之言,凡是之属,太傅之任也。

第二章 拨开历史的迷雾 ——追溯礼仪的源起

世界各国礼仪并不相同,道路也不尽相同,各民族之间的礼俗也不尽相同,仅以中原地

区汉族通行的作为主流去审视 源起

●祭祀说

1、训诂学角度:从字体分析,得出 结论,礼仪起源于祭祀。 敬神 敬人

2、史书记载:《礼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

其敬于鬼神也。”

3、考古发现:2-3万年以前的山顶洞人的墓葬,形式基本都是一致的,而且很多迹象表

明,人们相信巫术可以救人。

●饮食男女说

1、饮食:认为饮食的习惯和规矩是礼仪的本源。(立论不稳)

2、男女:男女有别,也就是婚姻制度,儒家提倡礼从家庭开始,然后才扩大到社会。 男女结合 夫妻关系 家庭 传宗接代 处理各种关系

3、饮食男女:前两者的综合 ●欲望与环境矛盾说

1、饮食之争 2、婚姻之争

总之:欲求不断增长的矛盾,需要一种规则来解决,这就是礼仪 ●多元起源及其他

1、天神生礼说;2、天经地义说;3、生于理说4、礼从民俗说

第三章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漫话古代五礼

关于礼仪的分类,历来说法甚多。有五礼、六礼、九礼等说法,我们以《礼记.王制》中

的六礼为依据

一、以吉礼敬鬼神

? 吉礼:祭祀之礼,向鬼神祈求,希望鬼神保佑人们吉祥安康、诸事如意。

1、祭天神: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篇二:诵国学经典 学文明礼仪 做谦谦君子 诵国学经典,学文明礼仪,做谦谦君子 教学目标:

1、诵读“不学礼,无以立。”“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

不失口于人。”知道学礼仪的重要性。诵读“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将入门 问孰

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

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了解一个人的仪表言谈举止要规范。

2、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坐立行,能根据场合不同使用鞠躬礼握手礼。

3、同学们分工合作表演情景剧,把文明礼仪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坐立行,能根据场合不同使用鞠躬礼握手礼。 教学难点:同学们分工合作表演情景剧,把文明礼仪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做君子,重礼

1. 读礼仪小诗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

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读这

首小诗。

2.学礼仪的重要性

(1)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非常看重一个人的礼仪,有谁知道他认为不学礼

仪会怎样呢? 就是说不学会礼仪,不懂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所以今天我向大家推荐:

“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生齐读。

(2)《礼记·曲礼》也有一句话告诉我们“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3)是啊,学习礼仪如此重要,那国学经典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学文明礼仪,做谦谦君子

呢?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并想一想从哪三方面去做君子?“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

不失口于人。”

【出处】出自《礼记?表记》 生答,师总结并板书仪表庄重,言谈谦和,举止得体。

二、读《弟子规》知礼 ? 1.《弟子规》集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之精华,是圣贤学问的根基,是我们处世的法宝。

它告诉我们

仪表应该这样规范。(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易解:帽子要戴正,纽扣要扣好,袜子要平整,鞋带要系紧。)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谁能说说现在我们的仪表应达到的要求?师总结:(既要整洁卫生,

又要自然得体, 协调大方。)

请大家互相当镜子,检查仪容仪表。 ? 那我们在与人交往言谈中,《弟子规》又做了什么要求? ?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易解:将要进别人家门,要问一声有没有

人在家?将要走进正屋,要大声和主人打招呼。别人询问你是谁?要回答出你的名字,光说

一声“是我”,人家还是不知道你是谁。) 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谁还有补充?师总结:(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

调要平和沉稳; 学会倾听,使用敬语。) ? 一个人的礼仪不光表现在言谈中,更表现在举止中。《弟子规》告诉我们应该在举止中

注意这些

什么。(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易解:走路要不慌不忙,站立要姿势端正,作揖行礼要把身子弯下来,叩头要恭恭敬

敬。进门时不要踏在门槛上,站立时不要用一条腿支撑身体斜靠着,坐着时不要把两条腿叉

开,不要摇晃大腿。)

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谁还有补充? 2.孩子们你们知道正确的坐姿吗?(生讲,师纠正)

(1、入坐要轻而稳,女士着裙装要先轻拢裙摆,而后入坐。2、面带笑容,双目平视,嘴唇

微闭,微收下颌。3、双肩平正放松,两臂自然弯曲放在膝上,也可放在椅子或沙发扶手上。

4、立腰、挺胸、上体自然挺直。5、双膝自然并拢,双腿正放或侧放。6、至少坐满椅子的

2/3,脊背轻靠椅背。7、起立时,右脚向后收半步而后起立。8、谈话时,可以侧坐,此时上

体与腿同时转向一侧。)

那站姿呢?谁来说说,并做一做。(生讲,师纠正)(标准的站姿,从正面观看,全身笔

直,精神饱满,两眼正视,两肩平齐,两臂自然下垂,两脚跟并拢,两脚尖张开60°,身体

重心落于两腿正中;从侧面看,两眼平视,下颌微收,挺胸收腹,腰背挺直,手中指贴裤缝,

整个身体庄重挺拔。)

谁来走一走?(简单来说,正确的走姿主要有三个要点:从容、平稳、直线。) “揖身圆,拜恭敬。”怎么做呢? 生答:作揖。双手叠放(右手在里)在胸前,举起轻

轻晃动,身略前倾,表示问候、致谢的意思。鞠躬。两腿并拢,手并于大腿两侧,上身向前

弯曲,弯曲的程度越深,礼越重,是晚辈对长辈表示恭敬之礼。(如握手时、介绍时、递物时、

让座和让路时要用15°的鞠躬礼。一般用45°鞠躬礼,表示对客人光临的欢迎和感谢,时间

以2-3秒为宜。90°的鞠躬礼是大礼,时间 4-5秒为宜。但是要注意,只有在葬礼上才行三鞠躬的大礼,其他行大礼的场合一般应

是一鞠躬。)现在我们用的较多的还有握手礼。伸出右手,与对方的手相握,轻轻晃动,并且

保持微笑,以示友好。

三、演情景剧,有礼

孩子们,学了这么多礼仪,老师想看看你们能把他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规范自己的言

行吗?我准备了三个情景剧:《 待客礼仪 》、《餐桌礼仪》、《相处礼仪》,请孩子们自由发挥,

展现你们的文明礼仪。请同学们分别结合自己平时的言谈举止谈感受。

四、诵经典,传礼

孩子们,从你们的言谈举止中老师感到咱们班的孩子们真是一群好礼知礼懂礼的孩子。

宋代大诗人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了《论语》才知道何为君子,读了《三字经》

才知道何为孝道,读了《弟子规》才知道何为《圣人》,读了《唐诗》才知道何为精华。请大

家一起来表演唱《读唐诗》。

五、小结,寄语 孩子们,老师为你们骄傲,愿你们诵国学经典,学文明礼仪,做谦谦君

子。祝你们会学有所成,才华横溢,高雅光彩。下课。篇三:诵国学经典学文明礼仪做儒雅

学生讲座稿

诵国学经典 学文明礼仪 做儒雅学生 尊敬的各位家长,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非常高兴今天能和各位家长,老师,同学们一起分享国学精髓,学习国

学经典。在学习之前,我想请大家帮我完成一个测试,好吗?让我们用自己的审美观来评价

两个人物,一位就是刚刚从这里走下去的团支部总书记林志杭老师,你认识与否,这不重要,

短短的几句话,简单的几个日常动作,给您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请你大胆地用一个词语

对他做一个评价好吗?(莘莘学子,谦谦君子,气宇轩昂,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温文尔雅,

书生意气,谦恭礼让,风度儒雅,彬彬有礼,待人谦和,衣冠得体,绅士风度。。。。。。)另一

位是我们八年三班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李思思老师,不要用你们的目光去搜寻这位老师,闭

上你们的眼睛,她就会浮现在你们的面前,请同学们也用一个恰当的词语,对她做一个评价

好吗?(秀外慧中,和声细雨,窈窕娴静,温柔多情,举止优雅,贤惠, 看这些行为文明吗?前几天,尹训堂副校长曾经在国旗下讲话时,非常生气地说:我们

体育达标测试时,我们停留处,面巾纸四处可见,水瓶俯拾可得;上个月,我们八年级的同

学因为“彼说长,此说短”闹起纠纷, 致使大打出手。虽然八年级,学习任务重,但是老师

们考虑到大家的学科较多,因此作业量尽量适中,甚至较少,可是每到一次假期休息回来,

各科老师在收作业时常常比平时还要差,不做、只做一部分、抄作业等情况屡见不鲜,亲爱

的同学们,这些行为现象与我们所说的价值观———“文明”和谐统一吗?答案一定是:“不

统一!”。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使我们自己成为一位绅士或是淑女呢?这要从“礼”讲起。今

天我们的国学经典讲座的题目是“礼”(ppt)。

一、何谓礼?先听一个小故事。礼仪故事一:“五里”与“无礼” 从前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到了黄昏还没有找到住处,心里很着急。 忽然,他看见远处一位老农,便高声喊:“老头子,这儿离旅店还有多远?” 淑女气质。。。。。。),谢谢,谢谢大家的合作!如果我这样评价在座的各位男 老人回答:“五里!”年轻人扬鞭策马跑了十多里路,仍不见人烟。他自言 士:我们个个都彬彬有礼,富有绅士风度。我们高兴吗?如果我这样评价 自语道:老头子骗人,五里!什么五里?他猛然醒悟过来,这“五里”不 各位女士:个个端庄贤淑,有淑女的气质,高兴吗?当然高兴。从文明礼 是“无礼”的谐音吗?问路不讲礼貌,怎么能得到正确答复呢?于是,他 貌的角度,说一位男士是绅士,女士是淑女,那是最高的评价了。如果我 掉转马头往回赶,见那位老农还在那里,他急忙翻身下马,恭敬地叫了一 们的国民都具有了绅士和淑女的素质,我们的国家就文明了,就和谐了, 声:“老大爷!”老农说:“你已经错过了路头,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我们的国学讲座也就起到了那么一点点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了。首先我们看 年轻人问路称呼老人不用敬语“老大爷”,说话、待人粗鲁,其结果是“不 - 1 - 施一礼,多跑十里”。从中我们是否能悟出“礼”的含义呢? “礼”字指的是尊重。过去讲的”礼“主要是对神灵的祭祀,表达敬意和尊重。是儒家

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引申到日常生活中,那就是对别人的尊重。《左传》说,“夫礼,天之

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

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礼文化。中国

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语:礼是孔子一生学问的根本。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礼

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诚于“敬”而形于“外” 。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者,敬人也。礼者,

敬而已矣( yǐyǐ)。(易解:礼仪,用来表示对他人的敬意。已”为动词,止,完结。) 中华民族 素以重“礼仪”而著称。在古代,许多外国友人来到中国,看到这里的人民普

遍接受礼仪的教化与熏陶,在言行举止上 以符合礼仪的规范 为美德,以至于待人谦恭温和,

相互间关系融洽,心里钦羡之余,发出由衷的感叹,称中国为“礼仪之邦”!18世纪在欧洲

出现的几位大思想家:法国的伏尔泰、英国的坦布尔、德国的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等,都非常

推崇以礼仪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说。伏尔泰认为 孔子礼仪中 所宣扬的都是高洁的道德,非

常实际,他要求欧洲人面对中国文化要做到三点:一要赞美,二要自惭,三要模仿。为了传

播孔子文化,现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孔子学院”。目前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465

所孔子学院和713 - 2 -

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013年12月,在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代表们一致通过,决定于今

年9月27日举办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因为2014年9月28日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

辰2565周年纪念日。看来,孔子文化已被全世界的人们认可和推崇。孔子的代表作是《论语》,

以及带有儒家思想的脍炙人口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

国学经典。,儒家,弘扬和渲染的是“人道”,重在规范思想道德,引领言谈举止,用有形的

各种条框去要求人,指引人,最终将人塑造成文明守纪,谦逊有礼、有一定道德素质与涵养

的“有形”的个体。大家知道,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荀子说:“国无礼

则不正”,礼是用来正国的。没有礼义就没有道德。“礼者,所以正身也。”“礼”是用来修身

的。《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

者人恒敬之。”(译文: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 的人尊敬别

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 人也经常尊敬他。)那么何为“礼”?

简言之:礼者,敬人也。

二、“礼”之重要。

从大处来说,(明朝)宋濂(文学家,政治家)对明太祖说:“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ppt)”他认为,为国之君,“用礼义修养身心,邪说就不会乘机

而入;用教育教化百姓,祸乱就不 会兴起。”要用这样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国家就会和谐了,稳定了。 从个人来说,有“礼”

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这里的“礼”是礼貌的礼。有礼貌的人走到哪里别人都会喜

欢你,没有礼貌,没有人喜欢你。(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况且中国本来就是个礼仪之邦,

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ppt)”简单的六个字,却含义深刻。这六个字孔子是说:“做

人要有礼貌,没有礼貌,怎么来做人啊!”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师就是这样教书育人了。“人而

无礼,罪莫大焉。”人没有礼,是最大的罪过。 故事二:酒 店 老 板 与 无 赖 一个人走进酒店要了酒菜,吃完摸摸口袋发现忘带钱了,便对老板说 徒,我岂能饶你!”一席话,说得无赖哑口无言,只得留下外衣,狼狈而去。 笑过之后,

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小品:《主角还是配角》朱时茂,陈佩斯) 启示之一:动作姿势 是一个人思想感情的 文化修养的外在体现。一个品德端庄、富有

涵养的人,其姿势必然优雅。一个趣味低级、缺乏修养的人,是做不出高雅的姿势来的。 启示之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留意自己的形象,讲究动作与姿势。因为我们的动

作姿势,是别人了解我们的一面镜子。 启示之三: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动作、姿势来衡量、了 “店家,今日(我)忘带钱了,改日送来”店老板连声“不碍事,不碍事”解和理解别

人。(请大家评价两位老师的原因) 并恭敬地把他送出了门。 这个过程被一个无赖给看见了,他也进了饭店要了酒菜,吃完后摸了一下口袋对店老板

说“店家,今日(我)忘带钱了,改日送来”。 谁知店老板脸色一变,揪住他,非剥他

的衣服不可。 无赖不服说:“为什么刚才那人可以记帐,我就不行?” 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我在学习前要做这个测试的原因了吧。一个人的行为好似一面镜子,

反映出他的文化蕴涵yùn hán,知识水准和道德修养。 看来规范的行为举止是多么的重要。 故事三:一个中国留学生曾到英国留学,住在一个叫坎贝尔的老人家里。坎贝尔夫妇待

人热情大方,他们只是象征性地收留学生几英镑的房租。没 店家说:“人家吃饭,筷子在桌子上找齐,喝酒一盅盅地筛(shai-,斟酒),过几天,这

位留学生就感觉坎贝尔先生对他的态度有些转冷。一天晚上11斯斯文文,吃罢掏出手绢揩(k

āi-)嘴,是个有德行的人,岂能赖我几个钱,你呢?筷子在胸前找齐,狼吞虎咽,吃上瘾来,

脚踏上条凳,端起酒壶直往嘴里灌,吃罢用袖子揩嘴,分明是个居无定室,食无定餐的无赖

之 - 3 -

点多他从学校回来,洗漱完毕刚想脱衣睡觉,坎贝尔先生蹑手蹑脚( nia shǒu nia ji

ǎo)地走进他的房间,说道:“孩子,你们中国人,半夜回家时,不管父母睡没睡觉都使劲关

门,噼劈啪啪地走路和大声咳嗽吗? 我太太有失眠症你每次晚上回来都会吵醒她,而她一旦醒来就很难再睡着。因此,以后

你晚上回来如果能安静些,我将会非常高兴。”(语言委婉、客气) 不久后的一天中午,这个留学生从学校回来刚坐下,坎贝尔先生就说:“孩子,你小便的

时候,是不是不掀开马桶的垫子?这怎么行?难道你不知道那样会把尿液溅到垫子上吗?这

不仅仅是不卫生,还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坎贝尔愈发激动:“替别人着想,顾及和尊重别人,

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修养,而修养正是体现在小事上。”故事讲完了。孩子考取学位和谋得一

个好的职位固然重要,但与人相处,良好的习惯和修养同样重要。如果说学位、职位代表一

个人身份的话,那么,习惯和修养就是人的第二身份。(可插入季羡林或两瓶矿泉水的故事)

启示四:

当你走出家门,肩上就扛着家庭的荣辱 当你走出校门,肩上就扛着学校的荣辱 当你走

出国门,肩上就扛着国家的荣辱 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我们就会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通过以上四点启示,我们知道了“礼”的重要。 三、“礼”之养成途径 (《三字经》中

说: - 4 -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

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途径有三:

(一)长辈的管教(约束、教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译文】仅仅是

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

了。也就是说,长辈要尽职尽责,扶孩子走上一程。

(二)孩子的自我成长。虽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

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

【译文】年少不学习,是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

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

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

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

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 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

个有用的人。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

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

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三)共同成长。做一个“心心相通”游戏。家长一组,孩子一组,背对背(略)(达成

共识-心心相同,不同—服从于另一方) 1、每人准备一张纸和一个笔。 2、ppt出示部分描

述性词汇。

3、a.孩子自我评价,家长评孩子。(生活、学习中最大的一条缺点) b.家长自我评价,

孩子评家长。(生活、学习中最大的一条缺点)

4、a.孩子写出: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奋斗、努力地目标:成为一个

____________的人)家长写出: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奋斗、努力地目标:成为一

个____________的人)

b.家长写出: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写出:希望家长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奋斗、努力地目标:成为一个____________的人) 故事四:长大后我要成为我爸爸一样的

人(李兴醇)

看来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目前的自己与未来的自己(他人)的目标还有一段差距,为了

不辜负彼此的期待,为了即将成为的淑女和绅士,我们回想提醒,互相约束,共同成长,好

吗?为什么我又提倡共同学习呢?家长形象的自我提升对孩子的潜移默化非常重要。(侯贺东

与他的母亲之间的故事)全家共学《弟子规》,教育原则一致,孩子健康成长。教育原则一致。

这一条也非常的重要。一个家庭,父亲、母亲乃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有共同的原

理原则教孩子。就比如说吃饭,我们夹菜的时候,要先

- 5 -

给谁先夹啊?爷爷、奶奶。 “夹菜的故事”大家都有听过嘛!常常如果母亲都先给孩子

夹,夹了三年五年,爷爷奶奶也夹,这个时候孩子就变成小皇帝,小公主了,就很难教了。

你看《弟子规》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饮食坐走都是要

“长者先,幼者后。”但是,这个时候爷爷奶奶如果说:“不要了,先给孙子夹。”这个就很麻

烦。全家共学《弟子规》,教育原则一致,教育效果就大。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弟

子规》中的经典语段吧! 四、“礼”之经典: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中的经典语句呢,因为《弟子规》这本书是清朝的李毓yù秀李

夫子所作。他把历代的家规家训进行了整理,而且用三字一句的形式整理出来,作为社会上 普

及的 孩子做人的教育读本。《弟子规》总共1080个字,它的许多内容出自历代的大经典。比

如李夫子就把《礼记·曲礼》里面很多内容选出来,写进《弟子规》。《曲礼》里面有讲到: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chǒu yí不争。(大凡为人子女的规矩是:

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晚睡

前要向父母亲问安,早上起床,一定要先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与平辈的人相处,

不发生争斗。)夫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这在《弟子规》

里是怎么讲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篇四:国学与礼仪

教学资料定稿 国学与礼仪

一、国学与礼仪

郑州市高新区百炉屯小学位于郑州市高新区百炉屯村,是一所农村小学,本校的办学理

念是“促全面发展 育阳光少年”,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独特潜能,

让每个孩子张扬其个性,使他们心中都充满阳光,从而积极向上成长,个个都成为阳光少年。

但因为学校的学生都是农村孩子,而且三分之二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父母平日里

忙于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很多孩子学习和生活习惯很不好,兴趣爱好也

很少,同时学校认为一年级是孩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转折点,这是孩子各种好习惯养成的重

要阶段,因此,开设国学与礼仪这门课程,这门课程选取国学经典中与时俱在的精华部分,

对学生进行国学的浸透与熏陶。通过书籍和礼仪的教导,让孩子懂得自立和懂礼。使6—7

岁的孩子,学习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使他们表达能力增强,性

格更加开朗,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课程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我会正确诵读并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片段,会诵读一些儿歌和讲一些故事。

2、我会通过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片段对国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学国学、爱国

学的好习惯。

2、我能从国学中学习一些基本礼仪,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的学生。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为基础课程,具体内容见下表:

(一)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激发小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开放性原则;借鉴各种教育理论,吸取百家之长,突破那些束缚学生个性、阻碍学科沟

通和开放的程式,解除那些看似天经地义实则毫无意义的“教学规则”,构建灵活、高效、有

序的教学规范。

实践性原则: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充分展示其才华,培养其能力。 合作性原则;倡导宽松、民主、开放的合作气氛,使师生的活动处于协调 和谐的状态,倡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多重交往中发展自我。 活动性原则: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养成文明

礼仪习惯。

趣味性原则:通过有趣的情境模拟,教会学生礼仪知识,让学生在欢乐中学做文明人。 灵活性原则:教师对同一年龄段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2、课程实施方式

(1)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参与,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形式、进行国学与礼仪互动

活动。

(2)教师教学方式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游戏,

引导点拨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互动。

(二)课程评价

为确保 “国学与礼仪”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有效性,实现课程目标,建设成富有内涵的校

园文化,课程评价遵循人本化和多元化原则。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

行评价。

1.对教师的评价。

(1)过程性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教师和学校领导随机进行推门听课。通过听

课,教师填写《 “国学与礼仪”课程实施教师评价反馈表》对课堂各环节实施评价。

(2)终结性评价:学期末,学校组织人员从 “国学与礼仪”指导方案、学习目标的确

定、课堂教学实施、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领导评。校长室、德育处

等都要参与到评价中去,给教师作出等级评价,并且组织国学朗诵与礼仪活动进行评比。 “国学与礼仪”课程实施教师评价反馈表 丁 国学与礼仪课程教师综合评价表 备注:90以上为“甲”,80—89为“乙”, 60—79为 “丙” ,60分以下为“丁”。

2、对学生的评价。借助读写绘作业,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设置家长评价、学生自我评价

等项目,再由教师综合整理、结合课堂表现给学生作出相应的评价。学生、家长、教师的评

价均主要采用等级表示。

国学经典的主题是丰富的,既有关于国家大事和社稷安危的思想议论,又有山水清游、

亲友往来和个人情绪的隽言妙语。无论哪一类主题,实质都是关于真、善、美的追问,关于

人的心灵和灵魂的思考,关于信仰信念、思想真理、价值标准和道德修身的阐述。经典的形

式是多样的,主要形式是哲学、历史和文学作品。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所

有历史都是关于人的活动的记载,一切文学都是人学。阅读经典,就是学哲学、看历史、欣

赏文学作品。在哲学经典中,我们仿佛倘佯在思辨的王国,感触思想的震撼,享受智慧的乐趣。

在历史书籍中,我们好像同先贤前辈一起呼吸,探秘他们的活动踪迹,感悟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犹如身历其境,可以爱、可以恨,在爱中追求善与美,在恨中鞭挞丑与

恶。总之,品读国学经典,益处颇多,最大的益处是修身养性,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诚如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 国学经典——文明礼仪篇

第一章 不学礼 无以立

一、礼仪辨

(一)诚

诚,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万物都是真实的存在,不诚无物。礼是表达内心

真实情感的形式。失去了真诚的礼,就是徒具形式、毫无意义的虚礼。 《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同仁堂的堂训:同修仁德,亲和敬业;共献仁术,济世养生。 求珍品,品味虽贵必不敢

减物力。

讲堂誉,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力。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

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

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

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

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

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西汉刘

向著《新序·杂事卷七》。 君子不以辞尽人,故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辞有枝叶。——《礼记·表

记》

(二)敬

礼者,敬而已矣。——《孝经》 敬是仁爱的表现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弟子规》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

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三)表达敬意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尊老、敬长、尊师,自谦。在朝序爵,在野序齿。 方式:敬语、容貌、服饰、进

退、揖让,先后。

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礼记·曲礼上》

(四)诚敬从鞠躬做起 诚敬之心若立于内,则必然会通过一定的形体动作形于外,令对方真切的感受到。表达

诚敬的形体动作很多,其中鞠躬就是中国人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

(五)学有本末,力行为先 童蒙养正,培根固本。——《弟子规》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等德目不是平行关系,而是本末关系。前四者属于做人

的本分,是为学的第一要义。然后是约束言行,谨言慎行,为人诚信。

二、诗礼传家、忠厚继世 殷为天子,三十余世而周受之;周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秦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非甚相远也,何殷周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其故可知也。——《大戴礼记·保傅》 天子无恩于父母,不惠于庶民,无礼于大臣,不中于制狱,五经于百官,不哀于丧,不

从太师之言,凡是之属,太傅之任也。

第二章 拨开历史的迷雾 ——追溯礼仪的源起

世界各国礼仪并不相同,道路也不尽相同,各民族之间的礼俗也不尽相同,仅以中原地

区汉族通行的作为主流去审视 源起

●祭祀说

1、训诂学角度:从字体分析,得出 结论,礼仪起源于祭祀。 敬神 敬人

2、史书记载:《礼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

其敬于鬼神也。”

3、考古发现:2-3万年以前的山顶洞人的墓葬,形式基本都是一致的,而且很多迹象表

明,人们相信巫术可以救人。

●饮食男女说

1、饮食:认为饮食的习惯和规矩是礼仪的本源。(立论不稳)

2、男女:男女有别,也就是婚姻制度,儒家提倡礼从家庭开始,然后才扩大到社会。 男女结合 夫妻关系 家庭 传宗接代 处理各种关系

3、饮食男女:前两者的综合 ●欲望与环境矛盾说

1、饮食之争 2、婚姻之争

总之:欲求不断增长的矛盾,需要一种规则来解决,这就是礼仪 ●多元起源及其他

1、天神生礼说;2、天经地义说;3、生于理说4、礼从民俗说

第三章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漫话古代五礼

关于礼仪的分类,历来说法甚多。有五礼、六礼、九礼等说法,我们以《礼记.王制》中

的六礼为依据

一、以吉礼敬鬼神

? 吉礼:祭祀之礼,向鬼神祈求,希望鬼神保佑人们吉祥安康、诸事如意。

1、祭天神: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篇二:诵国学经典 学文明礼仪 做谦谦君子 诵国学经典,学文明礼仪,做谦谦君子 教学目标:

1、诵读“不学礼,无以立。”“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

不失口于人。”知道学礼仪的重要性。诵读“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将入门 问孰

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

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了解一个人的仪表言谈举止要规范。

2、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坐立行,能根据场合不同使用鞠躬礼握手礼。

3、同学们分工合作表演情景剧,把文明礼仪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坐立行,能根据场合不同使用鞠躬礼握手礼。 教学难点:同学们分工合作表演情景剧,把文明礼仪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过程:

一、做君子,重礼

1. 读礼仪小诗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

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读这

首小诗。

2.学礼仪的重要性

(1)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非常看重一个人的礼仪,有谁知道他认为不学礼

仪会怎样呢? 就是说不学会礼仪,不懂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所以今天我向大家推荐:

“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生齐读。

(2)《礼记·曲礼》也有一句话告诉我们“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3)是啊,学习礼仪如此重要,那国学经典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学文明礼仪,做谦谦君子

呢?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并想一想从哪三方面去做君子?“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

不失口于人。”

【出处】出自《礼记?表记》 生答,师总结并板书仪表庄重,言谈谦和,举止得体。

二、读《弟子规》知礼 ? 1.《弟子规》集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之精华,是圣贤学问的根基,是我们处世的法宝。

它告诉我们

仪表应该这样规范。(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易解:帽子要戴正,纽扣要扣好,袜子要平整,鞋带要系紧。)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谁能说说现在我们的仪表应达到的要求?师总结:(既要整洁卫生,

又要自然得体, 协调大方。)

请大家互相当镜子,检查仪容仪表。 ? 那我们在与人交往言谈中,《弟子规》又做了什么要求? ?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易解:将要进别人家门,要问一声有没有

人在家?将要走进正屋,要大声和主人打招呼。别人询问你是谁?要回答出你的名字,光说

一声“是我”,人家还是不知道你是谁。) 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谁还有补充?师总结:(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

调要平和沉稳; 学会倾听,使用敬语。) ? 一个人的礼仪不光表现在言谈中,更表现在举止中。《弟子规》告诉我们应该在举止中

注意这些

什么。(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易解:走路要不慌不忙,站立要姿势端正,作揖行礼要把身子弯下来,叩头要恭恭敬

敬。进门时不要踏在门槛上,站立时不要用一条腿支撑身体斜靠着,坐着时不要把两条腿叉

开,不要摇晃大腿。)

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谁还有补充? 2.孩子们你们知道正确的坐姿吗?(生讲,师纠正)

(1、入坐要轻而稳,女士着裙装要先轻拢裙摆,而后入坐。2、面带笑容,双目平视,嘴唇

微闭,微收下颌。3、双肩平正放松,两臂自然弯曲放在膝上,也可放在椅子或沙发扶手上。

4、立腰、挺胸、上体自然挺直。5、双膝自然并拢,双腿正放或侧放。6、至少坐满椅子的

2/3,脊背轻靠椅背。7、起立时,右脚向后收半步而后起立。8、谈话时,可以侧坐,此时上

体与腿同时转向一侧。)

那站姿呢?谁来说说,并做一做。(生讲,师纠正)(标准的站姿,从正面观看,全身笔

直,精神饱满,两眼正视,两肩平齐,两臂自然下垂,两脚跟并拢,两脚尖张开60°,身体

重心落于两腿正中;从侧面看,两眼平视,下颌微收,挺胸收腹,腰背挺直,手中指贴裤缝,

整个身体庄重挺拔。)

谁来走一走?(简单来说,正确的走姿主要有三个要点:从容、平稳、直线。) “揖身圆,拜恭敬。”怎么做呢? 生答:作揖。双手叠放(右手在里)在胸前,举起轻

轻晃动,身略前倾,表示问候、致谢的意思。鞠躬。两腿并拢,手并于大腿两侧,上身向前

弯曲,弯曲的程度越深,礼越重,是晚辈对长辈表示恭敬之礼。(如握手时、介绍时、递物时、

让座和让路时要用15°的鞠躬礼。一般用45°鞠躬礼,表示对客人光临的欢迎和感谢,时间

以2-3秒为宜。90°的鞠躬礼是大礼,时间 4-5秒为宜。但是要注意,只有在葬礼上才行三鞠躬的大礼,其他行大礼的场合一般应

是一鞠躬。)现在我们用的较多的还有握手礼。伸出右手,与对方的手相握,轻轻晃动,并且

保持微笑,以示友好。

三、演情景剧,有礼

孩子们,学了这么多礼仪,老师想看看你们能把他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规范自己的言

行吗?我准备了三个情景剧:《 待客礼仪 》、《餐桌礼仪》、《相处礼仪》,请孩子们自由发挥,

展现你们的文明礼仪。请同学们分别结合自己平时的言谈举止谈感受。

四、诵经典,传礼

孩子们,从你们的言谈举止中老师感到咱们班的孩子们真是一群好礼知礼懂礼的孩子。

宋代大诗人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了《论语》才知道何为君子,读了《三字经》

才知道何为孝道,读了《弟子规》才知道何为《圣人》,读了《唐诗》才知道何为精华。请大

家一起来表演唱《读唐诗》。

五、小结,寄语 孩子们,老师为你们骄傲,愿你们诵国学经典,学文明礼仪,做谦谦君

子。祝你们会学有所成,才华横溢,高雅光彩。下课。篇三:诵国学经典学文明礼仪做儒雅

学生讲座稿

诵国学经典 学文明礼仪 做儒雅学生 尊敬的各位家长,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非常高兴今天能和各位家长,老师,同学们一起分享国学精髓,学习国

学经典。在学习之前,我想请大家帮我完成一个测试,好吗?让我们用自己的审美观来评价

两个人物,一位就是刚刚从这里走下去的团支部总书记林志杭老师,你认识与否,这不重要,

短短的几句话,简单的几个日常动作,给您留下了一个怎样的印象,请你大胆地用一个词语

对他做一个评价好吗?(莘莘学子,谦谦君子,气宇轩昂,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温文尔雅,

书生意气,谦恭礼让,风度儒雅,彬彬有礼,待人谦和,衣冠得体,绅士风度。。。。。。)另一

位是我们八年三班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李思思老师,不要用你们的目光去搜寻这位老师,闭

上你们的眼睛,她就会浮现在你们的面前,请同学们也用一个恰当的词语,对她做一个评价

好吗?(秀外慧中,和声细雨,窈窕娴静,温柔多情,举止优雅,贤惠, 看这些行为文明吗?前几天,尹训堂副校长曾经在国旗下讲话时,非常生气地说:我们

体育达标测试时,我们停留处,面巾纸四处可见,水瓶俯拾可得;上个月,我们八年级的同

学因为“彼说长,此说短”闹起纠纷, 致使大打出手。虽然八年级,学习任务重,但是老师

们考虑到大家的学科较多,因此作业量尽量适中,甚至较少,可是每到一次假期休息回来,

各科老师在收作业时常常比平时还要差,不做、只做一部分、抄作业等情况屡见不鲜,亲爱

的同学们,这些行为现象与我们所说的价值观———“文明”和谐统一吗?答案一定是:“不

统一!”。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使我们自己成为一位绅士或是淑女呢?这要从“礼”讲起。今

天我们的国学经典讲座的题目是“礼”(ppt)。

一、何谓礼?先听一个小故事。礼仪故事一:“五里”与“无礼” 从前有个年轻人骑马赶路,到了黄昏还没有找到住处,心里很着急。 忽然,他看见远处一位老农,便高声喊:“老头子,这儿离旅店还有多远?” 淑女气质。。。。。。),谢谢,谢谢大家的合作!如果我这样评价在座的各位男 老人回答:“五里!”年轻人扬鞭策马跑了十多里路,仍不见人烟。他自言 士:我们个个都彬彬有礼,富有绅士风度。我们高兴吗?如果我这样评价 自语道:老头子骗人,五里!什么五里?他猛然醒悟过来,这“五里”不 各位女士:个个端庄贤淑,有淑女的气质,高兴吗?当然高兴。从文明礼 是“无礼”的谐音吗?问路不讲礼貌,怎么能得到正确答复呢?于是,他 貌的角度,说一位男士是绅士,女士是淑女,那是最高的评价了。如果我 掉转马头往回赶,见那位老农还在那里,他急忙翻身下马,恭敬地叫了一 们的国民都具有了绅士和淑女的素质,我们的国家就文明了,就和谐了, 声:“老大爷!”老农说:“你已经错过了路头,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我们的国学讲座也就起到了那么一点点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了。首先我们看 年轻人问路称呼老人不用敬语“老大爷”,说话、待人粗鲁,其结果是“不 - 1 - 施一礼,多跑十里”。从中我们是否能悟出“礼”的含义呢? “礼”字指的是尊重。过去讲的”礼“主要是对神灵的祭祀,表达敬意和尊重。是儒家

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引申到日常生活中,那就是对别人的尊重。《左传》说,“夫礼,天之

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

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礼文化。中国

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语:礼是孔子一生学问的根本。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礼

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诚于“敬”而形于“外” 。礼者,自卑而尊人。礼者,敬人也。礼者,

敬而已矣( yǐyǐ)。(易解:礼仪,用来表示对他人的敬意。已”为动词,止,完结。) 中华民族 素以重“礼仪”而著称。在古代,许多外国友人来到中国,看到这里的人民普

遍接受礼仪的教化与熏陶,在言行举止上 以符合礼仪的规范 为美德,以至于待人谦恭温和,

相互间关系融洽,心里钦羡之余,发出由衷的感叹,称中国为“礼仪之邦”!18世纪在欧洲

出现的几位大思想家:法国的伏尔泰、英国的坦布尔、德国的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等,都非常

推崇以礼仪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说。伏尔泰认为 孔子礼仪中 所宣扬的都是高洁的道德,非

常实际,他要求欧洲人面对中国文化要做到三点:一要赞美,二要自惭,三要模仿。为了传

播孔子文化,现在世界各地都建立了“孔子学院”。目前全球123个国家和地区已建立465

所孔子学院和713 - 2 -

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013年12月,在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代表们一致通过,决定于今

年9月27日举办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因为2014年9月28日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诞

辰2565周年纪念日。看来,孔子文化已被全世界的人们认可和推崇。孔子的代表作是《论语》,

以及带有儒家思想的脍炙人口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

国学经典。,儒家,弘扬和渲染的是“人道”,重在规范思想道德,引领言谈举止,用有形的

各种条框去要求人,指引人,最终将人塑造成文明守纪,谦逊有礼、有一定道德素质与涵养

的“有形”的个体。大家知道,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荀子说:“国无礼

则不正”,礼是用来正国的。没有礼义就没有道德。“礼者,所以正身也。”“礼”是用来修身

的。《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

者人恒敬之。”(译文: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 的人尊敬别

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 人也经常尊敬他。)那么何为“礼”?

简言之:礼者,敬人也。

二、“礼”之重要。

从大处来说,(明朝)宋濂(文学家,政治家)对明太祖说:“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

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ppt)”他认为,为国之君,“用礼义修养身心,邪说就不会乘机

而入;用教育教化百姓,祸乱就不 会兴起。”要用这样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国家就会和谐了,稳定了。 从个人来说,有“礼”

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这里的“礼”是礼貌的礼。有礼貌的人走到哪里别人都会喜

欢你,没有礼貌,没有人喜欢你。(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况且中国本来就是个礼仪之邦,

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ppt)”简单的六个字,却含义深刻。这六个字孔子是说:“做

人要有礼貌,没有礼貌,怎么来做人啊!”两千五百年前的老师就是这样教书育人了。“人而

无礼,罪莫大焉。”人没有礼,是最大的罪过。 故事二:酒 店 老 板 与 无 赖 一个人走进酒店要了酒菜,吃完摸摸口袋发现忘带钱了,便对老板说 徒,我岂能饶你!”一席话,说得无赖哑口无言,只得留下外衣,狼狈而去。 笑过之后,

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小品:《主角还是配角》朱时茂,陈佩斯) 启示之一:动作姿势 是一个人思想感情的 文化修养的外在体现。一个品德端庄、富有

涵养的人,其姿势必然优雅。一个趣味低级、缺乏修养的人,是做不出高雅的姿势来的。 启示之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留意自己的形象,讲究动作与姿势。因为我们的动

作姿势,是别人了解我们的一面镜子。 启示之三: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动作、姿势来衡量、了 “店家,今日(我)忘带钱了,改日送来”店老板连声“不碍事,不碍事”解和理解别

人。(请大家评价两位老师的原因) 并恭敬地把他送出了门。 这个过程被一个无赖给看见了,他也进了饭店要了酒菜,吃完后摸了一下口袋对店老板

说“店家,今日(我)忘带钱了,改日送来”。 谁知店老板脸色一变,揪住他,非剥他

的衣服不可。 无赖不服说:“为什么刚才那人可以记帐,我就不行?” 现在大家明白为什么我在学习前要做这个测试的原因了吧。一个人的行为好似一面镜子,

反映出他的文化蕴涵yùn hán,知识水准和道德修养。 看来规范的行为举止是多么的重要。 故事三:一个中国留学生曾到英国留学,住在一个叫坎贝尔的老人家里。坎贝尔夫妇待

人热情大方,他们只是象征性地收留学生几英镑的房租。没 店家说:“人家吃饭,筷子在桌子上找齐,喝酒一盅盅地筛(shai-,斟酒),过几天,这

位留学生就感觉坎贝尔先生对他的态度有些转冷。一天晚上11斯斯文文,吃罢掏出手绢揩(k

āi-)嘴,是个有德行的人,岂能赖我几个钱,你呢?筷子在胸前找齐,狼吞虎咽,吃上瘾来,

脚踏上条凳,端起酒壶直往嘴里灌,吃罢用袖子揩嘴,分明是个居无定室,食无定餐的无赖

之 - 3 -

点多他从学校回来,洗漱完毕刚想脱衣睡觉,坎贝尔先生蹑手蹑脚( nia shǒu nia ji

ǎo)地走进他的房间,说道:“孩子,你们中国人,半夜回家时,不管父母睡没睡觉都使劲关

门,噼劈啪啪地走路和大声咳嗽吗? 我太太有失眠症你每次晚上回来都会吵醒她,而她一旦醒来就很难再睡着。因此,以后

你晚上回来如果能安静些,我将会非常高兴。”(语言委婉、客气) 不久后的一天中午,这个留学生从学校回来刚坐下,坎贝尔先生就说:“孩子,你小便的

时候,是不是不掀开马桶的垫子?这怎么行?难道你不知道那样会把尿液溅到垫子上吗?这

不仅仅是不卫生,还是对别人的不尊重!”坎贝尔愈发激动:“替别人着想,顾及和尊重别人,

这是一个人最起码的修养,而修养正是体现在小事上。”故事讲完了。孩子考取学位和谋得一

个好的职位固然重要,但与人相处,良好的习惯和修养同样重要。如果说学位、职位代表一

个人身份的话,那么,习惯和修养就是人的第二身份。(可插入季羡林或两瓶矿泉水的故事)

启示四:

当你走出家门,肩上就扛着家庭的荣辱 当你走出校门,肩上就扛着学校的荣辱 当你走

出国门,肩上就扛着国家的荣辱 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我们就会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通过以上四点启示,我们知道了“礼”的重要。 三、“礼”之养成途径 (《三字经》中

说: - 4 -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

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途径有三:

(一)长辈的管教(约束、教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译文】仅仅是

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

了。也就是说,长辈要尽职尽责,扶孩子走上一程。

(二)孩子的自我成长。虽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

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

【译文】年少不学习,是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

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

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

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

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 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

个有用的人。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

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

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三)共同成长。做一个“心心相通”游戏。家长一组,孩子一组,背对背(略)(达成

共识-心心相同,不同—服从于另一方) 1、每人准备一张纸和一个笔。 2、ppt出示部分描

述性词汇。

3、a.孩子自我评价,家长评孩子。(生活、学习中最大的一条缺点) b.家长自我评价,

孩子评家长。(生活、学习中最大的一条缺点)

4、a.孩子写出: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奋斗、努力地目标:成为一个

____________的人)家长写出: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奋斗、努力地目标:成为一

个____________的人)

b.家长写出: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写出:希望家长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奋斗、努力地目标:成为一个____________的人) 故事四:长大后我要成为我爸爸一样的

人(李兴醇)

看来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目前的自己与未来的自己(他人)的目标还有一段差距,为了

不辜负彼此的期待,为了即将成为的淑女和绅士,我们回想提醒,互相约束,共同成长,好

吗?为什么我又提倡共同学习呢?家长形象的自我提升对孩子的潜移默化非常重要。(侯贺东

与他的母亲之间的故事)全家共学《弟子规》,教育原则一致,孩子健康成长。教育原则一致。

这一条也非常的重要。一个家庭,父亲、母亲乃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要有共同的原

理原则教孩子。就比如说吃饭,我们夹菜的时候,要先

- 5 -

给谁先夹啊?爷爷、奶奶。 “夹菜的故事”大家都有听过嘛!常常如果母亲都先给孩子

夹,夹了三年五年,爷爷奶奶也夹,这个时候孩子就变成小皇帝,小公主了,就很难教了。

你看《弟子规》里面有一句话叫做:“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饮食坐走都是要

“长者先,幼者后。”但是,这个时候爷爷奶奶如果说:“不要了,先给孙子夹。”这个就很麻

烦。全家共学《弟子规》,教育原则一致,教育效果就大。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弟

子规》中的经典语段吧! 四、“礼”之经典: 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中的经典语句呢,因为《弟子规》这本书是清朝的李毓yù秀李

夫子所作。他把历代的家规家训进行了整理,而且用三字一句的形式整理出来,作为社会上 普

及的 孩子做人的教育读本。《弟子规》总共1080个字,它的许多内容出自历代的大经典。比

如李夫子就把《礼记·曲礼》里面很多内容选出来,写进《弟子规》。《曲礼》里面有讲到: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chǒu yí不争。(大凡为人子女的规矩是:

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到凉爽。每晚睡

前要向父母亲问安,早上起床,一定要先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与平辈的人相处,

不发生争斗。)夫为人子者:出必告,返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这在《弟子规》

里是怎么讲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篇四:国学与礼仪

教学资料定稿 国学与礼仪

一、国学与礼仪

郑州市高新区百炉屯小学位于郑州市高新区百炉屯村,是一所农村小学,本校的办学理

念是“促全面发展 育阳光少年”,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独特潜能,

让每个孩子张扬其个性,使他们心中都充满阳光,从而积极向上成长,个个都成为阳光少年。

但因为学校的学生都是农村孩子,而且三分之二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父母平日里

忙于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很多孩子学习和生活习惯很不好,兴趣爱好也

很少,同时学校认为一年级是孩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转折点,这是孩子各种好习惯养成的重

要阶段,因此,开设国学与礼仪这门课程,这门课程选取国学经典中与时俱在的精华部分,

对学生进行国学的浸透与熏陶。通过书籍和礼仪的教导,让孩子懂得自立和懂礼。使6—7

岁的孩子,学习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使他们表达能力增强,性

格更加开朗,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三、课程设计

(一)学习目标

1、我会正确诵读并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片段,会诵读一些儿歌和讲一些故事。

2、我会通过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片段对国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学国学、爱国

学的好习惯。

2、我能从国学中学习一些基本礼仪,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的学生。

(二)课程内容

本课程为基础课程,具体内容见下表:

(一)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的原则

主体性原则: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激发小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开放性原则;借鉴各种教育理论,吸取百家之长,突破那些束缚学生个性、阻碍学科沟

通和开放的程式,解除那些看似天经地义实则毫无意义的“教学规则”,构建灵活、高效、有

序的教学规范。

实践性原则: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充分展示其才华,培养其能力。 合作性原则;倡导宽松、民主、开放的合作气氛,使师生的活动处于协调 和谐的状态,倡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多重交往中发展自我。 活动性原则: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养成文明

礼仪习惯。

趣味性原则:通过有趣的情境模拟,教会学生礼仪知识,让学生在欢乐中学做文明人。 灵活性原则:教师对同一年龄段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2、课程实施方式

(1)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参与,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形式、进行国学与礼仪互动

活动。

(2)教师教学方式

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游戏,

引导点拨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互动。

(二)课程评价

为确保 “国学与礼仪”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有效性,实现课程目标,建设成富有内涵的校

园文化,课程评价遵循人本化和多元化原则。具体从以下两方面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

行评价。

1.对教师的评价。

(1)过程性评价: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倡导教师和学校领导随机进行推门听课。通过听

课,教师填写《 “国学与礼仪”课程实施教师评价反馈表》对课堂各环节实施评价。

(2)终结性评价:学期末,学校组织人员从 “国学与礼仪”指导方案、学习目标的确

定、课堂教学实施、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等方面进行自评、互评、领导评。校长室、德育处

等都要参与到评价中去,给教师作出等级评价,并且组织国学朗诵与礼仪活动进行评比。 “国学与礼仪”课程实施教师评价反馈表 丁 国学与礼仪课程教师综合评价表 备注:90以上为“甲”,80—89为“乙”, 60—79为 “丙” ,60分以下为“丁”。

2、对学生的评价。借助读写绘作业,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设置家长评价、学生自我评价

等项目,再由教师综合整理、结合课堂表现给学生作出相应的评价。学生、家长、教师的评

价均主要采用等级表示。


相关文章

  • 诵国学经典 学文明礼仪 做谦谦君子
  • 诵国学经典,学文明礼仪,做谦谦君子 教学目标: 1.诵读"不学礼, 无以立.""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知道学礼仪的重要性.诵读&quo ...查看


  • 国学经典蕴藏着我国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光辉灿烂的文化
  • 国学经典蕴藏着我国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精髓,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国学教育是中国人在向国际化迈进时提升自豪感.凝聚力,不放弃固有文化精髓的不竭动力.海宁路小学开展"与圣贤同行,与经典为伍&quo ...查看


  • 当代中国与传统文化
  • 作者:刘梦溪 光明日报 2012年05期 近年来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知识界甚至广大民众的关注.关于国学与传统文化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这次我想讲的是,在传统文化与国学热兴起的背景下,当代中国传统和现代之间的一种张力和互动.现在大家已经逐 ...查看


  • 读经典演讲稿
  • <读经典 学礼仪 修内涵 塑操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经典 学礼仪 修内涵 塑操行>. <弟子规>等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载体,华夏民族的文脉;是中华儿 ...查看


  • 国学活动主题班会及情况分析
  • 国学社团活动进展情况分析 肖 平 一.指导思想: 在校内全面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有利于推动构建"书香校园"的进程,引领和促进师生回归传统文化.建 ...查看


  • 读[国学启蒙]有感
  • 读<国学启蒙>有感 今天老师发了一本书,这本书主要包含了国学思想.精品美文.中华传统美德,国学名词解释等丰富的内容. 学习国学的宗旨可以用宋代大儒张载的话来概括,那就是"为天而立,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方世太平& ...查看


  • 汉服汉礼活动策划
  • 宿州学院第二届汉服汉礼之璀璨古文化 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 汉服.汉礼.雅乐.雅聚 二.主办社团 文史学会.采薇阁.国学学会.思弈协会.营销协会.天涯笛箫社 三.活动背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广袖飘飘,今在何方? 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qu ...查看


  •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C=6宋梦娜
  •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 初二6班 宋梦娜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 "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 ...查看


  • 吟诵经典美句 传承中华文化
  • <吟诵经典美句 传承中华文化> 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1. 培养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 学习文明礼貌,进一步推动学校的优良学风建设. 活动形式:表演,诵读,读书交流会 活动流程: 一.主持人(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