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中起点升本科)

2013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中起点升本科)

历史地理真题解析

选择题

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武王伐纣”推翻的王朝是

A .夏

B .商

C .周

D .秦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代灭亡、商周更替的历史事件。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商纣王治国“无道”,遭到周武王的讨伐,武王联合周边多种军事力量,打败了商纣王,推翻了商朝。这道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武王是周武王,所伐之“纣”是商纣王。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之后,正确地选择答案就很简单了。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最常见的错误是,没有经过认真审题就匆忙作答,有些考生看到“武王伐纣”,马上就想到了西周的武王,于是错误地选择了C 项“周”。实际上,本题要求回答的是在武王伐纣事件中“被推翻的”是哪个王朝,显然是要选择B 项:商。防范措施是:一要清晰记住先秦时期奴隶制王朝更迭的顺序和重要事件,二要在答题时仔细读懂题目的要求。

2.南朝思想家范缜在所著《神灭论》中

A .反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说

B .主张“人死不为鬼”,反对有鬼论

C .抨击“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观念

D .批驳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考查的重点是南朝著名无神论思想家范缜代表著作《神灭论》最典型的观点,或者说范缜最著名的主张。本题的难点在于必须弄懂四个选项的主张是什么;尤其难的是B 项和D 项,二者都是不信鬼神的主张,都具有无神论的唯物主义思想。怎样才能正确回答本题呢? 关键是需要抓住范缜是南朝思想家这一信息点,还要知道南北朝时期佛教非常盛行,而佛教主张人死可以再生、主张六世轮回。范缜坚决反对、批判佛教,他主张人死后形体不存在了,人的精神也就自然消失了,因此他提出形神不可分离,形在神存、形亡神灭的观点,直接批驳佛教的观点。只要掌握了范缜是批判佛教的,从以上四个选项中找出正确答案就不难了。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常见错误为:一是错误地选择B 项,认为《神灭论》就是不信鬼;二是错误地选择A 项,混淆了有神论与无神论的思想。第一种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准确地把握范缜观点的针对性:抨击佛教;第二种错误的原因颠倒了有神与无神、唯物与唯心思想的基本观点。因此,对于这类问题,在复习时必须全面整理有关范缜的知识点,包括:范缜的时代,范缜思想的基本观点,范缜的著作名称以及《神灭论》的代表性语言等。

3.科举制始创于隋代,而在科举考试中实行八股取士始于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是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发展过程中重要转变问题的知识点进行考查,即要求考生准确回答科举制中考八股文开始于哪个朝代。问题并不复杂,但是需要考生准确了解有关科举考试的各个知识点。尤其是对明清科举考试与加强中央集权的关系等问题要有所了解;也就是说,明清时期开始八股取士,是为了统一知识分子的思想,从而强化中央集权。如果了解了这一层历史背景,就会很容易选择C 项。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虽然看似简单,但考生并不一定容易得分。原因是,有些考生对唐代科举制印象深刻,往往会错误地选择A 项唐代;也有的考生会错误地认为科举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因此可能会选择D 项清代;极少数考生如果对整个科举制知识掌握得不牢靠,也会随意地选择B 项宋代。为了防止对类似的涉及多个朝代的制度类考题出现选择错误,考生要在复习时全面归纳和整理知识点,比如把科举制的创立、进士科的出现、八股考试的确立以及对历史的影响等内容集中起来记忆,就会事半功倍,防止误选。

4.元世祖忽必烈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外,另设宣政院管理

A .行政事务

B .军事事务

C .监察事务

D .宗教事务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元代中央机构中新设机构职能的掌握情况。题目中出现了四个机构,在教科书中只要求掌握中书省(包括元代新出现的行中书省) 和宣政院。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众多,信仰各异,因此,对于民族和宗教的管理显得十分重要,于是设立了新的中央机构——宣政院,专门负责管理民族和宗教事务。正确的选项是D 项宗教事务,而不是行政、军事及监察等。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常见的错误是被题目中的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无关本题的机构职能所迷惑,拿不定主意选择正确答案。其实,在教科书中要求考生掌握的或者说有可能出考试题的只有中书省和宣政院;而关于元代的中书省又往往会考“行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根本就不会作为元代政治制度的考试内容。宣政院是必须牢记的,这个制度创立于元朝,管理民族和宗教事务。

5.16世纪中叶,明朝将领俞大猷、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倭寇源起于元末明初的

A .荷兰殖民者

B .日本海盗

C .葡萄牙殖民者

D .蒙古瓦刺部

【答案】B

【试题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明代边患的问题。元末明初,明代的边疆并不稳定,主要是北面的蒙古和东南的倭寇,当时的西方列强还未对明朝边疆构成威胁,因此,A 、C 选项首先要排除。B 、D 选项中,正确的是B 项:日本海盗。其实,如果了解“倭寇”的“倭”是小矮人的意思,也就会选择“日本海盗”而不选“蒙古瓦刺部”了。因为日本人相对矮小,蒙古人相对高大一些。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比较容易做出正确选择,但也有错误出现,常见的错误是选择“荷兰殖民者”或“葡萄牙殖民者”。造成错误的原因是误将明初当成了清初。清初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到我国东南沿海边疆,荷兰殖民者曾占领了我国台湾,葡萄牙人来到了我国的澳门,于是有的考生误将倭寇当成了荷兰或葡萄牙的殖民者。为了防范这类错误的出现,最好把每个朝代之初边疆的形势记清楚,弄清当时东南西北的敌对势力分别是谁,双方的关系怎样,有什么大事等等,这样就会有备无患。

6.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的著作是

A .《神农本草经》

B .《伤寒杂病论》

C .《千金方》D .《本草纲目》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重点是四部医学著作的相关知识。这四部著作成书的时间不同,《神农本草经》出现在先秦,《伤寒杂病论》成书于汉代,《千金方》是唐代药王孙思邈的著作,《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的著作。考生如果记住四部书的成书时代,就可以根据题目要求正确选择D 项《本草纲目》,因为明朝才有可能总结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千金方》产生于七八世纪的唐代,前两种医书出现得更早,根本不可能总结16世纪的医药学。因此,只有明代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是正确选项。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常见的错误是选择A 项,由于对中国古代医学历史知识掌握得不系统,只听说过《本草》或《本草经》,于是当看到题目中有“医学巨典”这样的形容词,便错误地选择了A 项。防范这类题目出错的最好办法就是系统总结教科书上有关中国古代医学的成就,将先秦、汉魏、唐代、明代四个时期的医学人物、代表著作、医学成果、外国评论等集中整理到一起,就会避免错误的发生。

7.曾国藩在评论一重大历史事件时说:“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制,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这一历史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甲午战争

D .义和团运动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难度很大。洪秀全利用基督教的某些教义,创立“拜上帝教”,宣传独一真神上帝,反对一切偶像崇拜,包括对孔子的崇拜,以此作为发动民众的一种思想工具。正因为这样,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遭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反对。曾国藩正是利用拜上帝教教义违背孔孟之道这一点,来鼓动知识分子起来保护“名教”,反对太平天国。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设计很好,但难度较大,超出了课本范围。解题关键是要掌握历史人物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所产生的影响。曾国藩生活的年代是1811至1872年,他一生经历了很多重要的历史时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是他人生的辉煌时期;另外,他还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鸦片战争时,他没有发挥太多的作用;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爆发时,曾国藩已经去世。排除这三个选项,正确答案就出来了。本题避免错选的关键在于记清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及其主要贡献,以免张冠李戴。

8.《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思想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被誉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发”。其作者是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郑观应

【答案】A

【试题解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著作,是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这两部书以孔子为旗号,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维新思想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冲击了顽固守旧思想,在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震动。梁启超就把《新学伪经考》比作“思想界之大飓风”,把《孔子改制考》比作“火山大喷发”和“大地震”。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正确区分和理解不同历史人物所作的贡献,是避免答题错误的关 键。本题涉及的知识点包括:梁启超在维新运动期间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论著作是《变法通议》,谭嗣同宣传变法的理论著作是《仁学》,要注意区分。

9.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期间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两位先生”是

A .民主和科学

B .民主和法制

C .科学和技术

D .法制和科学

【答案】A

【试题解析】这是一道知识记忆题,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是“民主”与“科学”;民主,英文为“DemoCraCy”,当时又译为“德先生”;科学,英文为“SCienCe”,当时又译为“赛先生”。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人受到一次科学与民主的洗礼,思想上得到空前的解放。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避免本题错选的关键是历史概念要清楚,解题时要注意审题。相 关内容多次出现在成人高考试题中,复习时要特别留意。

10.1926年,为推翻军阀政治,统一中国,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北伐对象中盘踞湖南、湖北的军阀是

A .吴佩孚

B .段祺瑞

C .孙传芳

D .张作霖

【答案】A

【试题解析】这是一道知识记忆题,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北伐战争面临的敌人主要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其中吴佩孚盘踞两湖,对广东革命根据地威胁最大,所以北伐首要打击对象是吴佩孚。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主要要注意不要把几个历史人物弄混淆,特别是同时代的人物,职业相同、背景近似,稍有疏忽就容易搞错。

11.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的会议是

A .中共三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遵义会议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被迫长征的过程中召开的;它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中,中国共产党成长过程中召开的几次重大会议,其内容和影响,都是复习时必须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在近几年成人高考中,中共二大、中共三大、八七会议、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内容多次出现,因此要特别留意。本题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包括:中共三大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对于国共合作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正式形成。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相关知识点要注意区分和理解。

12.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一幅宣传漫画,画上有一首诗写到: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这首诗应出现于

A .土地改革时期

B .三大改造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大跃进时期的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因此正确选项是C 。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特点,本题避免错选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这些特点,以免张冠李戴。A 、B 两个选项相对比较容易排除,D 选项有一定的干扰作用。“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所犯的“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

相关知识点也要掌握。

13.20世纪有一首歌唱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这反映的是

A .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B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

D .经济特区的设立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涉及内容较多,基本涵盖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几个重要步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在对外开放方面连续迈出了几大步。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经济活动的特殊优惠政策。1980年,确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试办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要更晚一些。掌握了相关知识,本题并不难解。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有两个选项涉及“沿海”,还有近似的名词如“开放区”、“开

发区”、“特区”等。这都需要仔细甄别,准确把握其中区别。

14.据统计,1500年世界总人口为4.25亿,1600年达到5.45亿,1750年更达到7.2亿。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新航路开辟后

A .传染病的传播得到抑制

B .人口在世界范围内的迁移

C .商业贸易网络覆盖全球

D .农作物品种的广泛传播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通过世界人口在不同年份总数的比较,说明在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种新的历史趋势。在250年间,世界人口总数增长将近3亿人,净增约70%,其背后一定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发挥着巨大作用。人口的增加首先需要有充足的食物为基础。正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很多农作物品种,如玉米,先是传到欧洲,之后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其他地区,从而使人们获得了适应力更强、产量更高的粮食来源,推动了世界各地的人口的迅速增加。可见,理解改善“吃”的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故D 项是正确项。A 项错误在于,在新航路开辟后,传染病传播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反而扩大了传播范围。B 项具有一定迷惑性。的确,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人们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流动,但是人口流动并不是人口增长的必要前提。C 项所描述的商业贸易网络覆盖全球,并不是这时已经达到的状态,这种情况是在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世界市场形成后才逐步实现的。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容易误选的是B 、C 两项。就B 项而言,之所以形成误选,是没有分清楚,人口迁移和人口增加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这两者之间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如果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而后者并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繁衍最基本的食物条件,人口的增加是难以想像的。就C 项而言,之所以误选,主要是由于没有区分清楚时代特征,混淆了本是发生在后面历史时期的事情。避免类似错误发生,需要认真分析,准确把握不同时代的历史特征。

15.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等一系列法案,规定了法官任免权属于议会而不属于国王等内容。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A .限制君主权力

B .实行三权分立

C .提高司法的地位

D .建立共和政体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权利法案》核心内容的掌握。《权利法案》是英国“光荣革命”的第二年形成的英国历史上的一份重要文件。而英国议会在“光荣革命”中接受威廉三世英国国王的前提,就是他必须接受由议会所提出的这部《权利法案》。“光荣革命”和限制王权的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议会逐渐摆脱国王的控制,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因此,本题的A 项是正确选项。B 项在英国没有实行,这是美国政治制度的核心特征。C 项虽然看起来似乎实际上是这样的,但是题于是问以《权利法案》为代表的一系列法案规定的目的,而“提高司法的地位”显然不是《权利法案》的直接目的。D 项也与英国当时的史实不符。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误选C 项。题干中的“法官任免权”和选项中的“提高司法的地位”似乎有关系,但仔细审读就会发现,题干说的和C 项表述的不是

一回事。题干所说是法官由谁来任免,而由谁来任免并不能说明司法地位的高低,决定司法地位高低的,是赋予法律的实际权限。像本题这样似是而非的选项,需要对照题干和选项,琢磨其中的含义。同时,对一些基本知识内容更要熟记。

16.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彻底废除一切封建权利、全面限制物价等激进的法令,实行恐怖 政策是在

A .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

B .吉伦特派统治时期

C .雅各宾派统治时期

D .拿破仑统治时期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国大革命期间不同政治派别的政治举措之间的区别。题干给出的政治举措是:颁布彻底废除一切封建权利、全面限制物价等激进的法令和实行恐怖政策。根据史实可知,雅各宾派推翻吉伦特派统治,通过救国委员会实行专政。雅各宾派的政策激进,其政治举措也是最激进的。特别是它实行的恐怖政策,更是被历史学界作为这一派别的“代表性标志”,写入史册;故C 项是正确选项。B 项的吉伦特派主要代表当时信奉自由主义的法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因而为了维护希望经济自由、不希望对市场和物价有更多限制的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它不可能提出全面限制物价的主张。A 项和D 项都与封建权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会主张废除一切封建权利;尤其是拿破仑还曾恢复帝制。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相对于A 、D 两项,B 项被误选的几率更大。这主要是对吉伦特派的政治主张和政策了解不很清楚所致。首先应该知道吉伦特派的基本政治立场,他们代表哪个政治集团的利益。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就有了分析的基础了。作为法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表,吉伦特派不会实行限制自身利益的政策,特别是像严厉打击投机倒把、实行最高限价等经济恐怖政策,这既有违信奉自由主义的工商业资产阶级的信条,也会损害他们的实际利益。

17.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

A .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B .许多技术发明源于工匠的经验

C .新兴产业集中在工业领域

D .依靠政府力量的推动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通过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考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认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不同,它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焕发出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对生产力的又一次大激活和大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气时代)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国的科技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几个先进国家几乎是同时进入这次工业革命的;因此A 项为正确项。B 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当时很多的技术发明并不是由科学技术理论指导和反复试验产生的,而是一些工匠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得来的,像珍妮纺织机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情况就不同,这时的很多技术发明都是经过科学实验,由科学家或科学研究集体完成。C 项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共同主要特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绝大部分新兴产业都集中在工业领域,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领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新兴产业如电力、化学产业等也属于工业领域。D 项也是两次工业革命都有的特点,英国为了推动产业革命,出台了很多鼓励和保障性政策;而后来的德国、美国等,也都为科技发明的工业化转化提供支持。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是把两次工业革命都有的特点误认为是正确答案。题干设问虽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同时强调的是“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实际上是要问:第一次工业革命没有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才有的特点。这样,就可以排除了C 、D 两项。这就提示我们,在审读题干,特别是理解设问指向时,需要把握住问题的真正含义。

18.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施行新经济政策,其内容包括

A .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B .实行余粮收集制度

C .向农民征收粮食税

D .禁止土地租佃和雇工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俄所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实行的重要政策,它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这也是在社会矛盾比较激烈的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缓和矛盾的重要举措之一。除去C 项为正确项外,A 项是十月革命刚刚成功之时苏维埃政权颁布的《土地法令》的内容;B 项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实行的政策,正是这个政策引发了广大农民的不满;D 项与本题题干没有联系。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如果对新经济政策基本内容掌握不准,A 、B 、D 三项都有可能被误选;但相比较而言,B 项最好排除,因为它在教材中有明确的时间定位。要排除A 、D 两项,就要想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以及它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上所述,新经济政策主要为了缓和农民与苏维埃政权日益紧张的关系,为了平复农民在余粮收集制下几乎全部粮食都被国家收走的不满与反抗。因此,这不是解决地主与农民的矛盾,不涉及地主土地所有制问题。同时,农民的不满主要也不是禁止他们出租土地和雇工。有了这样的分析,就不会选择错误了。

19.面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胡佛宣称:“繁荣就在面前,转过街角就是。”这反映出

A .经济危机即将结束

B .政府不愿意承担反危机责任

C .经济危机程度较轻

D .政府未看到经济危机的严重性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时美国政府的态度,从而衬托出罗斯福政府的反危机措施的作用与效果。危机爆发时,美国的胡佛政府由于奉行自由放任的理念,对危机的认识并不到位,表现出盲目乐观,为继续坚持其执政方针寻找理由,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这与其信奉自由放任理念有关,当然也与它没有认识到危机的严重性有关。

A 、B 、C 三个迷惑项中,A 项明显与题干给出的时间不符;B 项逻辑上是D 项的延伸:由于政府没有认识到危机的严重性,因此也就认为没有反危机的责任;C 项与这场危机的特点和性质不符,同时它表述的是一种状态,不是政府态度的反映。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容易出现的错误是选择B 项。胡佛政府在危机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也确有不想过多承担反危机责任的表现,如对失业者救济不力等;但如果结合题干中胡佛的讲话可以看出,他是在用“危机马上过去”的“美好”描述说服人们,而不是在为自己开脱责任。所以,仔细阅读题干,理解材料的意思,根据材料去落实选项,是至关重要的。 20.1946年,前英国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发表了“铁幕演说”等多次演讲,称“我力求

完成好我的任务,使你们满意”,“我很可能无意中吐露了一大堆人们心中认为是对的,但有点羞怯不敢当众说出的话”。这反映出

A .美国尚未确立全球战略

B .“铁幕演说”符合美国的需要

C .冷战在欧洲已全面展开

D .英美已结成反苏同盟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与丘吉尔“铁幕演说”有关的史实。丘吉尔的演说在国际关系史上很有名,它也被视为开启冷战的一份“宣言”。丘吉尔“铁幕演说”是在美国杜鲁门政府感到来自苏联的“威胁”日甚,正在酝酿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之际。丘吉尔的演说强调了欧洲分裂的现状,矛头公开指向苏联及其盟友。这也正是美国政府为推行遏制政策所需要的舆论宣传,因此很符合美国的需要,B 项正确。A 项与题干所示时间不符;C 项所描述的是稍后的史实,因为“冷战在欧洲已全面展开”是与马歇尔计划全面铺开、两个德国分立和北约、华约对峙形成联系在一起的;D 项也是“铁幕演说”之后的事情,这个同盟的正式形成是在北约成立后。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容易错选的是D 项。从题干字面上似乎表明了英美有“共同语言”,携手联合的含义。但是,需要注意,两个国家之间形成同盟,最重要视为履行相关国际法手续,签署相关文件;而这在1946年还没有实现。

图1示意某城市的本初子午线(H)标志。读图1,完成21~23题。

21.该城市是

A .法国的巴黎

B .希腊的雅典

C .意大利的罗马

D .英国的伦敦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本初子午线的了解,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为东经和西经的起点。根据国际约定,以通过英国伦敦古老的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为经度划分的起点,称本初子午线。图中即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图片。

22.北京与该地经度相差约120º,当北京在秋分日的正午时,该地可能

A .天色微明

B .旭日东升

C .夕阳西下

D .烈日当头

【答案】A

【试题解析】北京时区在东八区,与伦敦相差8小时,秋分日(9月23日) ,太阳正直射赤

道,北京正午12时时,伦敦为清晨4时,正是天色微明。本题考查时区的划分与计算,答题时要进行空间想象与推理计算。

23.本初子午线经过的大陆有

①亚欧大陆②非洲大陆③澳大利亚大陆

④南极大陆⑤美洲大陆

A .①②⑤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和对经线与大洲关系的掌握。实际就是对地图的记忆。本初子午线即0º经线,通过欧洲(亚欧大陆) ,向南经过地中海通过非洲大陆,再向南经过大西洋通过南极大陆。必须熟记地图方能正确判断。

图2示意沿北纬38º地形剖面(局部) 。读图2,完成24~26题。

24.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与其对应的自然景观相符的是

A .甲——荒漠、草原

B .乙——草原、森林

C .丙——草原

D .丁——荒漠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应关系,有一定难度。首先要看懂剖面图内容,判断是中国西起柴达木盆地、东到黄河河口附近的地形剖面。图中甲地为青藏高原北部高原山地盆地区,乙地为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 黄土高原一部分。丙地为陕西、山西黄土高原,丁地为河北、山东的华北平原。了解各部分的地形,就可逐一对应选项所示的自然景观,得出结论。A 项正确。

25.图中丁地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主要农作物有

A .水稻、小麦、甜菜

B .水稻、玉米、大豆

C .小麦、玉米、棉花

D .玉米、高粱、甘蔗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农作物分布情况的掌握,图中丁地为华北平原,主要是河北、山东的一部分,属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冬季有寒潮,春季有风沙春旱。是冬小麦、玉米、棉花的重要产区。故D 项正确。

26.图中戊海域是

A .渤海

B .黄海 C .东海 D .南海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空间定位,基于对剖面图的了解,知道图中戊海域附近有黄河入海口,因此可判断为渤海。要求脑海里记忆我国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相互关系,平时要多看图记图,方能牢固地掌握。

图3示意某学生绘制的北半球中纬度平原地区的树木日影状况。读图3,完成27~28题。

27.同一时刻,树影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提供的文字信息:北半球、中纬度、平原地区。从图上分析树木日影应符合方向相同、影子长短与树木高低一致,只有A 项正确。 28.一年中,该地树影最长的日期是 A .3月21日前后 B .6月22 日前后 C .9月21 日前后 D .12月21 日前后 【答案】D

【试题解析】根据题意,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一年中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影子呈有规律地变化。3月21日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然后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影子渐短;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影子最短;以后直射点南移,影子渐长,9月23日秋分日又直射赤道,影子继续增长,到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影子最长。故D 项正确。图4示意我国煤炭生产与消费的变化。读图4,完成29~30题。

29.据图可知,我国煤炭生产量低于消费量的年份分别是 A .2011年和2007年 B .2005年和2008年 C .2002年和2007年 D .2003年和2006年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是对考生读图观察能力的考查,难度不大,只要细心观察图例,比较各年份煤炭生产量与消费量的柱状图的高低,就会发现2002年与2007年生产量低于消费量。C 项正确。

30.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的总体趋势是 A .生产量和消费量基本稳定 B .生产量和消费量持续上升 C .产量增速明显快于消费增速 D .供大于求,产能过剩 【答案】B

【试题解析】从图中信息显示,无论生产量或消费量,并非基本稳定,而且也未显示增速的明显差别,二者都呈持续上升趋势,故B 项正确。 读表1,完成31~32题。

表1我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

注:人口性别比是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31.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人口变化特点是 A .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 B .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 C .青壮年人口比重减少 D .人口迁移量基本稳定 【答案】B

【试题解析】观察地理数据表格,要注意表头和比较项目内容。然后观察数据差异明显的项目,从表中可得到的信息是:人口性别比变化不大,青壮年人口比重增加,人口迁移量增大,最突出的是60岁以上人口增加明显,说明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故B 项正确。 32.解决表中所反映的人口问题的措施主要是 A .提高人口性别比 B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C .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D .扩大国际劳务输出 【答案】B 【试题解析】当前人口最突出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国家应采取的措施是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这些老人曾经为社会做出过贡献,因此进入老龄后,国家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社会保障,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故B 项正确。

图5示意世界局部海区洋流分布。读图5,完成33~35题。

33.形成图中⑤洋流的动力主要是 A .东北信风 B .东南信风 C .极地东风 D .中纬度西风 【答案】D

【试题解析】根据图中信息,为中低纬度洋流分布规律示意图,北半球顺时针方向,南半球逆时针方向,大洋西部为暖流,大洋东部为寒流。图中⑤洋流为环球西风漂流,其动力是中纬度西风。故D 项正确。

34.图示①、②、③、④洋流中,属于寒流的是 A .①和② B .③和④ C .②和④ D .②和③ 【答案】D

【试题解析】判断洋流性质的依据是:无论北半球或南半球,自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者为暖流,自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者为寒流。观察图示信息,很明显①和④为暖流,②和③为寒流。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为太平洋,则①为日本暖流,②为加利福尼亚寒流,③为秘鲁寒流,④为东澳大利亚暖流。D 项正确。

35.①、④洋流对沿岸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 .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B .阻碍港口交通运输 C .降水增加,气温升高 D .气压降低,风速减小 【答案】C

【试题解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暖流经过的海域和地区增温加湿,即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寒流经过的海域和地区,降温减湿,即气温降低,降水减少。图中①、④洋流为暖流性质(日本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故对沿岸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降水增加,气温升高。C 项正确。

图6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读图6,完成36~37题。

36.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相符的是 A .①——外力作用 B .②——变质作用 C .③——冷却凝固 D .④——重熔再生 【答案】D

【试题解析】图中示意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①为岩浆冷却凝固为岩浆岩(侵入或喷出) ;②岩浆岩经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成沉积物,最后固结成沉积岩;③已形成的沉积岩或岩浆岩经过高温、高压等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④为各类岩石重熔再生复成为岩浆。故D 项正确。

37.形成日本富士山的地质作用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试题解析】富士山是日本的活火山,是岩浆喷发活动而形成,根据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属于从岩浆喷发出地表而形成。图中①代表岩浆冷却凝固为岩浆岩,故A 项正确。

我国某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资源较为贫乏。当地大力发展以小商品生产为主的民营经济,经过30多年的建设,如今这里“山村翠竹绕,庭园桂花香”、“走过一寸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像乡村”。据此完成38~40题。 38.该地区位于 A .西北地区 B .北方地区 C .南方地区 D .青藏地区

【答案】C

【试题解析】根据题中文字信息,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植被有翠竹、桂花,只有南方低山丘陵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才可能出现的景观。C 项正确。 39.该地区的聚落 A .以大城市为主 B .以中等城市为主 C .以小城镇为主 D .集中连片分布 【答案】C

【试题解析】根据题意,该地区多山地、丘陵,生产以小商品为主的民营经济,村村像城镇,镇镇像乡村,可分析以小城镇为主。C 项正确。 40.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是 A .旅游业发达

B .以加工制造业为主 C .服务业发达 D .发展高科技园区 【答案】B

【试题解析】该地山地丘陵为主,耕地资源贫乏。因此可发展来料加工的小商品生产,依靠劳力,技术科技含量不是很高,但市场广阔;原料及产品轻便,运输便利,这类民营经济投入较低,发展快,因此经过30多年的建设,创出了品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故B 项正确。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41~46小题。共70分。 41.回答问题。

概述汉武帝维护封建大一统的经济、文化措施及其政治影响。

【答案要点】经济方面:统一币制,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平抑物价、征收工商税。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官学。

政治影响:推动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 【试题解析】本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西汉中期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文化措施的掌握情况。一般的考生都知道汉武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但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曾采取了哪些具体政策和措施,则把握得不够准确或不够全面。本题没有要求回答汉武帝在政治、军事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只考问了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问题。考生要知道汉武帝制定经济措施的原则是垄断和抑制工商。因此,绝对不允许私人铸钱,而是国家统一铸钱,以此来控制流通。为了垄断经济,对于人们广泛需要的盐铁实行国家专卖,不许私营,只准官办官营。为了抑制工商,直接平抑物价,并对工商业者征收较重的税。在文化方面,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汉武帝大力提倡维护中央集权的儒学,不准许传播其他学说,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做到这一点,专门设立官办学校机构,鼓励人们学习儒家思想,以此作为统治的思想基础。这些措施的影响显然强化了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容易出现的错误:一是对汉武帝的经济措施回答得不够全面,不是忘记了铸五铢钱,就是忘掉了平抑物价;二是在创办官学的问题上,有的考生回答了设五经博士,却不知道官学是培养具有儒学思想官僚的机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还有的考生不能够将经济、文化措施与政治影响准确地结合起来,回答不出政治影响是什么。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一是对知识点掌握不够全面、不够牢固;二是对汉武帝强化君主专制的思想和做法理解得不透彻,不了解汉武帝为什么这样做,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正确回答问

题。为了防范回答此类问题出现的错误,需要考生在全面掌握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读懂历史,对于一些政策、制度稍作思考,联系历史背景回答问题。 42.回答问题。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概述《马关条约》的影响。 【答案要点】割地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商埠等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设厂等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乱,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马关条约》相关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题目相对比较容易。在复习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都是重要和常见的考试点,在近几年的考试题目中经常出现,要特别留意。具体到如何解决本题涉及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作相关解读:《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愿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乱,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明确了相关内容,本题得分就比较容易了。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常见错误是考生不注意审题,回答问题时只是罗列《马关条约》的内容,而不去分析其影响。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争责任条款是《凡尔赛和约》的基础,该条约规定,德国及其盟国应承担战争责任。据此,协约国得以在和约中规定了对德国的惩处。但是,德国政府只承认“德国对欧洲出现战争气氛负有某些责任”,不同意“胜利者要我们承担罪责,像罪犯一样受到惩罚”。德国国内更是群情激奋,出现了反对《凡尔赛和约》的浪潮。

——摘编自中国国际关系史学会主编《国际关系史》第4卷

概括《凡尔赛和约》中处理德国问题的主要内容并对和约加以评价。 【答案要点】

内容:德国承担战争责任;重新划分德国疆界;战胜国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严格限制德国军备;德国承担巨额赔款。

评价:在《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基础上,建立起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新秩序;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是暂时的妥协。

【试题解析】本题着重考查了有关《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凡尔赛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 对战败国(同盟国) 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对德国惩罚表现在领土、殖民地、战争责任、军队装备和战争赔款等。因此,在解答本题前一问时,应该把各个方面都提到,这样才符合题意。

对《凡尔赛和约》的评价,应该把握住战胜国签订这一和约的主要考虑和实际结果。作为战胜国,首先希望使得到的胜利果实长期化、固定化,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秩序,特别是主要国家所在地欧洲的新秩序。《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正是建立这种新秩序的尝试。同时,战胜国所得到的胜利果实必定是以损害战败国利益为前提的,在国际新秩序中,战败国也处于不平等地位。因此,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在新条件下有了新的发展。为了共同利益,战胜国之间需要配合行动和暂时的合作;它们之间不是没有矛盾和利益纷争,只是为了对付战败国才暂时达成妥协。这几点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在

作答时需要联系在一起,才能不缺失重要的方面。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既有需要识记的内容,也有需要分析和阐释的内容,不同内容都有容易出纰漏的地方。就识记的内容看,容易漏掉一些内容,例如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容易和重新划分疆界混淆;还有容易遗漏对德国的战争责任的认定等。这都需要平时要加强识记基本史实的训练,对教材内容要吃透和分清,牢牢记住。在评价方面,注意几个方面的关联性,一环扣一环,这样才能做出相对完整的评价。另外,还可以从几种关系上去思考:战胜国与战败国关系,战胜国之间关系,整个世界的关系等。想到这几层关系就不会有大的遗漏了。

44.图7为世界某大城市20世纪下半叶工厂数量的变化。读图7,完成下列要求。

(1)影响该市企业数量在空间分布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 (选填一项序号即可) 。

①交通和劳动力成本②地价和环境③生产技术和信息

(2)以下三类企业中,有城市中心向外搬迁的应是__________ (选填一项序号即可) 。 ①金融保险企业②钢铁制造企业③食品加工企业,

(3)简述郊区企业数量变化特点及其给郊区带来的影响。 【答案要点】 (1)② (2)②

(3)企业数量增加

有利方面:就业数量增加;收入增加;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不利方面:郊区用地紧张;地价上升;环境质量下降。 【试题解析】

(1)从图上获得信息,该城市20世纪下半叶工厂数量在空间分布上发生变化明显,距市中心25千米至50千米增加工厂最多,而距市中心25千米以内工厂数量大量减少,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市中心地价上升,企业过多,带来环境污染所致。

(2)在由城市中心向外搬迁的企业应是污染严重的企业——钢铁工业。选项所列的其他两项企业对环境没有影响。

(3)郊区企业数量变化特点是企业数量大量增加。这样可促进郊区经济发展,带来就业机会,农民或居民收入情况会得到改善,而且由于工厂建设需要,交通条件会得到发展,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都会相应发展。但也会增加郊区用地紧张,会出现地价上升情况,同时由于工厂

企业的迁入,废水、废气、废渣等会污染环境,必须及时有效处理。

【常见错误及复习提示】回答有关人文地理方面的问题要注意结合实际全面思考,同时理解题意,从影响的两方面(有利和不利) 去回答。此类问题失分原因常常在于思考不全面,不善于联系实际,因此回答问题不能扣准得分点。这需要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构建思维线索,明确答题要领,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 45.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2我国两个地区农业生产比较

(1)根据表2信息可以判断:

甲位于 __________(选填一项序号)

①长江三角洲②华北平原③东北平原④海南岛 乙位于 __________(选填一项序号)

①海南岛②华北平原③东北平原④长江三角洲

(2)近年来,甲地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的速度高于乙地区,说明其主要原因。 (3)简述加强乙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要点】 (1)①③

(2)城市化的推进占用部分耕地;城郊农业(花卉、蔬菜种植) 的发展、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结构调整) ,使得粮食作物占地面积缩小。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加强农田管理与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稳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抗灾防灾能力等。 【试题解析】

(1)根据表2中提供的信息,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少,单位面积谷物产量高,耕作制度一年两熟,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棉花、花卉、蔬菜,在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长江三角洲符合以上条件,因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集,湖泊众多,人口密集,人均耕地面积小,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耕作制度可一年两熟;耕作历史悠久,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农作物品种来看主要有水稻、棉花等,故长江三角洲为正确选项。 乙地区人均耕地较多,单位面积谷物产量比甲地少,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可见其热量少于甲地,纬度应高于甲地,在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东北平原符合以上条件。因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平原广阔,冬长严寒,夏短温暖,雨热同期,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春小麦、玉米、大豆是主要农作物,故东北平原为正确选项。 (2)近年来,甲地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的速度高于乙地区,其原因是由于甲地(长江三角洲地区) 经济发展速度快,人口增长,迁入人口多,城市化进程速度快,因而占用了大量耕地,且因农业结构调整,原有城郊农业地区建设了出口农业产品基地,发展了出口商品农业,作物品种从粮食作物(水稻) 为主转向经济作物,种植商品蔬菜、商品花卉等。因此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

(3)乙地区(东北平原) 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今后要加强基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需要加大科技投入,研究培育耐寒耐旱优良品种;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机械化水平,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同时要加强农田管理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

田水利建设和防护林体系的建设,防止黑土土壤肥力退化,保证稳产高产;并注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如保护湿地,保持水土,建设农田防护林,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防,提高抗灾防灾能力等。此外如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等。 【常见错误及复习提示】本题需要在了解区域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时还要结合实际变化,动态地分析区位因素,如果在复习中仅仅记忆了一些“死”知识,是无法做出正确答案的。特别是在回答某地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的原因,某地区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应采取的措施等问题,需要独立思考做出答案,并注意遣词用句、谋篇布局。显然这仅靠记忆理解书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今天考试要求的是会思考、会应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在复习中要重视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积累。

46.图8为华北平原某城市1984--2008年人口数量和地下水埋深变化示意。读图8,完成 下列要求。(13分)

(1)概述该城市地下水位变化的特点。

(2)分析该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与地下水位变化的关系。 (3)指出该城市地下水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要点】

(1)(从1998年开始) 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2)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3)过度开采地下水,有可能导致地面沉降

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跨流域调水等。 【试题解析】

(1)观察图中信息,先看图例,了解图像显示内容及数据单位。明显看出,自1998年以后,地下水位持续逐年下降。

(2)结合人口增长变化,可看出1998年以后人口持续增长,与地下水位变化呈明显的对应关系。说明由于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多,因而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也反映该城市供水来源比较单一,对地下水的依赖性很强。

(3)从地下水埋深变化示意图可判断该城市存在对地下水利用不合理的问题,即过度开采。解决措施应从开源与节流两方面考虑。开源即设法开辟其他可利用的水源,如跨流域调水;节流即节约用水,控制地下水的开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用水过多产业的发展,改良作物品种,减少需水多作物的种植;控制人口增长(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 ,提高用水效率,治理水污染等。

【常见错误及复习提示】高考地理用图,种类多样,形式各异,需要掌握读图要领,遇到新图,知道先看图例,了解绘制意图,然后进行说明特征、比较差异、分析原因、寻找联系等思维活动。观察图像或图表时要注意细心认真,理解命题的指导语,然后做出判断。在分析和解决有关人地关系的问题时,容易出现观点不明确、理解不深刻、答案不全面、联系不广泛等问题,这就需要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注意: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重组、归纳、比较、联系、迁移等) ,熟悉解答问题的思路,构建思考问题的线索,树立联系实际的意识,学会提取信息的本领,培养表述答案的技能等。

文章来源:http://www.yichedu.com/p/ck.html 更多成考资源资料下载 完全免费

2013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中起点升本科)

历史地理真题解析

选择题

一、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武王伐纣”推翻的王朝是

A .夏

B .商

C .周

D .秦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代灭亡、商周更替的历史事件。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商纣王治国“无道”,遭到周武王的讨伐,武王联合周边多种军事力量,打败了商纣王,推翻了商朝。这道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武王是周武王,所伐之“纣”是商纣王。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之后,正确地选择答案就很简单了。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最常见的错误是,没有经过认真审题就匆忙作答,有些考生看到“武王伐纣”,马上就想到了西周的武王,于是错误地选择了C 项“周”。实际上,本题要求回答的是在武王伐纣事件中“被推翻的”是哪个王朝,显然是要选择B 项:商。防范措施是:一要清晰记住先秦时期奴隶制王朝更迭的顺序和重要事件,二要在答题时仔细读懂题目的要求。

2.南朝思想家范缜在所著《神灭论》中

A .反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说

B .主张“人死不为鬼”,反对有鬼论

C .抨击“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观念

D .批驳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具有一定的难度,考查的重点是南朝著名无神论思想家范缜代表著作《神灭论》最典型的观点,或者说范缜最著名的主张。本题的难点在于必须弄懂四个选项的主张是什么;尤其难的是B 项和D 项,二者都是不信鬼神的主张,都具有无神论的唯物主义思想。怎样才能正确回答本题呢? 关键是需要抓住范缜是南朝思想家这一信息点,还要知道南北朝时期佛教非常盛行,而佛教主张人死可以再生、主张六世轮回。范缜坚决反对、批判佛教,他主张人死后形体不存在了,人的精神也就自然消失了,因此他提出形神不可分离,形在神存、形亡神灭的观点,直接批驳佛教的观点。只要掌握了范缜是批判佛教的,从以上四个选项中找出正确答案就不难了。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常见错误为:一是错误地选择B 项,认为《神灭论》就是不信鬼;二是错误地选择A 项,混淆了有神论与无神论的思想。第一种错误的原因是没有准确地把握范缜观点的针对性:抨击佛教;第二种错误的原因颠倒了有神与无神、唯物与唯心思想的基本观点。因此,对于这类问题,在复习时必须全面整理有关范缜的知识点,包括:范缜的时代,范缜思想的基本观点,范缜的著作名称以及《神灭论》的代表性语言等。

3.科举制始创于隋代,而在科举考试中实行八股取士始于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是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发展过程中重要转变问题的知识点进行考查,即要求考生准确回答科举制中考八股文开始于哪个朝代。问题并不复杂,但是需要考生准确了解有关科举考试的各个知识点。尤其是对明清科举考试与加强中央集权的关系等问题要有所了解;也就是说,明清时期开始八股取士,是为了统一知识分子的思想,从而强化中央集权。如果了解了这一层历史背景,就会很容易选择C 项。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虽然看似简单,但考生并不一定容易得分。原因是,有些考生对唐代科举制印象深刻,往往会错误地选择A 项唐代;也有的考生会错误地认为科举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因此可能会选择D 项清代;极少数考生如果对整个科举制知识掌握得不牢靠,也会随意地选择B 项宋代。为了防止对类似的涉及多个朝代的制度类考题出现选择错误,考生要在复习时全面归纳和整理知识点,比如把科举制的创立、进士科的出现、八股考试的确立以及对历史的影响等内容集中起来记忆,就会事半功倍,防止误选。

4.元世祖忽必烈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外,另设宣政院管理

A .行政事务

B .军事事务

C .监察事务

D .宗教事务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元代中央机构中新设机构职能的掌握情况。题目中出现了四个机构,在教科书中只要求掌握中书省(包括元代新出现的行中书省) 和宣政院。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时期,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众多,信仰各异,因此,对于民族和宗教的管理显得十分重要,于是设立了新的中央机构——宣政院,专门负责管理民族和宗教事务。正确的选项是D 项宗教事务,而不是行政、军事及监察等。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常见的错误是被题目中的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无关本题的机构职能所迷惑,拿不定主意选择正确答案。其实,在教科书中要求考生掌握的或者说有可能出考试题的只有中书省和宣政院;而关于元代的中书省又往往会考“行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根本就不会作为元代政治制度的考试内容。宣政院是必须牢记的,这个制度创立于元朝,管理民族和宗教事务。

5.16世纪中叶,明朝将领俞大猷、戚继光抗击倭寇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倭寇源起于元末明初的

A .荷兰殖民者

B .日本海盗

C .葡萄牙殖民者

D .蒙古瓦刺部

【答案】B

【试题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明代边患的问题。元末明初,明代的边疆并不稳定,主要是北面的蒙古和东南的倭寇,当时的西方列强还未对明朝边疆构成威胁,因此,A 、C 选项首先要排除。B 、D 选项中,正确的是B 项:日本海盗。其实,如果了解“倭寇”的“倭”是小矮人的意思,也就会选择“日本海盗”而不选“蒙古瓦刺部”了。因为日本人相对矮小,蒙古人相对高大一些。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比较容易做出正确选择,但也有错误出现,常见的错误是选择“荷兰殖民者”或“葡萄牙殖民者”。造成错误的原因是误将明初当成了清初。清初西方殖民者开始侵略到我国东南沿海边疆,荷兰殖民者曾占领了我国台湾,葡萄牙人来到了我国的澳门,于是有的考生误将倭寇当成了荷兰或葡萄牙的殖民者。为了防范这类错误的出现,最好把每个朝代之初边疆的形势记清楚,弄清当时东南西北的敌对势力分别是谁,双方的关系怎样,有什么大事等等,这样就会有备无患。

6.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的著作是

A .《神农本草经》

B .《伤寒杂病论》

C .《千金方》D .《本草纲目》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重点是四部医学著作的相关知识。这四部著作成书的时间不同,《神农本草经》出现在先秦,《伤寒杂病论》成书于汉代,《千金方》是唐代药王孙思邈的著作,《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的著作。考生如果记住四部书的成书时代,就可以根据题目要求正确选择D 项《本草纲目》,因为明朝才有可能总结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千金方》产生于七八世纪的唐代,前两种医书出现得更早,根本不可能总结16世纪的医药学。因此,只有明代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是正确选项。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常见的错误是选择A 项,由于对中国古代医学历史知识掌握得不系统,只听说过《本草》或《本草经》,于是当看到题目中有“医学巨典”这样的形容词,便错误地选择了A 项。防范这类题目出错的最好办法就是系统总结教科书上有关中国古代医学的成就,将先秦、汉魏、唐代、明代四个时期的医学人物、代表著作、医学成果、外国评论等集中整理到一起,就会避免错误的发生。

7.曾国藩在评论一重大历史事件时说:“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制,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这一历史事件是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甲午战争

D .义和团运动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太平天国运动”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难度很大。洪秀全利用基督教的某些教义,创立“拜上帝教”,宣传独一真神上帝,反对一切偶像崇拜,包括对孔子的崇拜,以此作为发动民众的一种思想工具。正因为这样,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遭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反对。曾国藩正是利用拜上帝教教义违背孔孟之道这一点,来鼓动知识分子起来保护“名教”,反对太平天国。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设计很好,但难度较大,超出了课本范围。解题关键是要掌握历史人物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所产生的影响。曾国藩生活的年代是1811至1872年,他一生经历了很多重要的历史时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是他人生的辉煌时期;另外,他还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鸦片战争时,他没有发挥太多的作用;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爆发时,曾国藩已经去世。排除这三个选项,正确答案就出来了。本题避免错选的关键在于记清历史人物生活的时代及其主要贡献,以免张冠李戴。

8.《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的思想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被誉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发”。其作者是

A .康有为

B .梁启超

C .谭嗣同

D .郑观应

【答案】A

【试题解析】《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主要著作,是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这两部书以孔子为旗号,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维新思想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冲击了顽固守旧思想,在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震动。梁启超就把《新学伪经考》比作“思想界之大飓风”,把《孔子改制考》比作“火山大喷发”和“大地震”。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正确区分和理解不同历史人物所作的贡献,是避免答题错误的关 键。本题涉及的知识点包括:梁启超在维新运动期间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论著作是《变法通议》,谭嗣同宣传变法的理论著作是《仁学》,要注意区分。

9.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期间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两位先生”是

A .民主和科学

B .民主和法制

C .科学和技术

D .法制和科学

【答案】A

【试题解析】这是一道知识记忆题,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是“民主”与“科学”;民主,英文为“DemoCraCy”,当时又译为“德先生”;科学,英文为“SCienCe”,当时又译为“赛先生”。新文化运动使青年人受到一次科学与民主的洗礼,思想上得到空前的解放。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避免本题错选的关键是历史概念要清楚,解题时要注意审题。相 关内容多次出现在成人高考试题中,复习时要特别留意。

10.1926年,为推翻军阀政治,统一中国,国民政府决定出师北伐。北伐对象中盘踞湖南、湖北的军阀是

A .吴佩孚

B .段祺瑞

C .孙传芳

D .张作霖

【答案】A

【试题解析】这是一道知识记忆题,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北伐战争面临的敌人主要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其中吴佩孚盘踞两湖,对广东革命根据地威胁最大,所以北伐首要打击对象是吴佩孚。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主要要注意不要把几个历史人物弄混淆,特别是同时代的人物,职业相同、背景近似,稍有疏忽就容易搞错。

11.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的会议是

A .中共三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遵义会议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被迫长征的过程中召开的;它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中,中国共产党成长过程中召开的几次重大会议,其内容和影响,都是复习时必须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在近几年成人高考中,中共二大、中共三大、八七会议、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关内容多次出现,因此要特别留意。本题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包括:中共三大制定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对于国共合作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正式形成。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相关知识点要注意区分和理解。

12.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一幅宣传漫画,画上有一首诗写到: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这首诗应出现于

A .土地改革时期

B .三大改造时期

C .大跃进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大跃进时期的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因此正确选项是C 。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特点,本题避免错选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这些特点,以免张冠李戴。A 、B 两个选项相对比较容易排除,D 选项有一定的干扰作用。“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所犯的“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

相关知识点也要掌握。

13.20世纪有一首歌唱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这反映的是

A .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B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

D .经济特区的设立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涉及内容较多,基本涵盖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几个重要步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在对外开放方面连续迈出了几大步。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经济活动的特殊优惠政策。1980年,确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试办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要更晚一些。掌握了相关知识,本题并不难解。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有两个选项涉及“沿海”,还有近似的名词如“开放区”、“开

发区”、“特区”等。这都需要仔细甄别,准确把握其中区别。

14.据统计,1500年世界总人口为4.25亿,1600年达到5.45亿,1750年更达到7.2亿。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新航路开辟后

A .传染病的传播得到抑制

B .人口在世界范围内的迁移

C .商业贸易网络覆盖全球

D .农作物品种的广泛传播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通过世界人口在不同年份总数的比较,说明在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一种新的历史趋势。在250年间,世界人口总数增长将近3亿人,净增约70%,其背后一定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发挥着巨大作用。人口的增加首先需要有充足的食物为基础。正是在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很多农作物品种,如玉米,先是传到欧洲,之后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其他地区,从而使人们获得了适应力更强、产量更高的粮食来源,推动了世界各地的人口的迅速增加。可见,理解改善“吃”的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所在。故D 项是正确项。A 项错误在于,在新航路开辟后,传染病传播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反而扩大了传播范围。B 项具有一定迷惑性。的确,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人们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流动,但是人口流动并不是人口增长的必要前提。C 项所描述的商业贸易网络覆盖全球,并不是这时已经达到的状态,这种情况是在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世界市场形成后才逐步实现的。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容易误选的是B 、C 两项。就B 项而言,之所以形成误选,是没有分清楚,人口迁移和人口增加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这两者之间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

如果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而后者并不能满足人们生存、繁衍最基本的食物条件,人口的增加是难以想像的。就C 项而言,之所以误选,主要是由于没有区分清楚时代特征,混淆了本是发生在后面历史时期的事情。避免类似错误发生,需要认真分析,准确把握不同时代的历史特征。

15.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等一系列法案,规定了法官任免权属于议会而不属于国王等内容。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A .限制君主权力

B .实行三权分立

C .提高司法的地位

D .建立共和政体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权利法案》核心内容的掌握。《权利法案》是英国“光荣革命”的第二年形成的英国历史上的一份重要文件。而英国议会在“光荣革命”中接受威廉三世英国国王的前提,就是他必须接受由议会所提出的这部《权利法案》。“光荣革命”和限制王权的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基本确立,议会逐渐摆脱国王的控制,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因此,本题的A 项是正确选项。B 项在英国没有实行,这是美国政治制度的核心特征。C 项虽然看起来似乎实际上是这样的,但是题于是问以《权利法案》为代表的一系列法案规定的目的,而“提高司法的地位”显然不是《权利法案》的直接目的。D 项也与英国当时的史实不符。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容易出现的错误就是误选C 项。题干中的“法官任免权”和选项中的“提高司法的地位”似乎有关系,但仔细审读就会发现,题干说的和C 项表述的不是

一回事。题干所说是法官由谁来任免,而由谁来任免并不能说明司法地位的高低,决定司法地位高低的,是赋予法律的实际权限。像本题这样似是而非的选项,需要对照题干和选项,琢磨其中的含义。同时,对一些基本知识内容更要熟记。

16.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彻底废除一切封建权利、全面限制物价等激进的法令,实行恐怖 政策是在

A .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

B .吉伦特派统治时期

C .雅各宾派统治时期

D .拿破仑统治时期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国大革命期间不同政治派别的政治举措之间的区别。题干给出的政治举措是:颁布彻底废除一切封建权利、全面限制物价等激进的法令和实行恐怖政策。根据史实可知,雅各宾派推翻吉伦特派统治,通过救国委员会实行专政。雅各宾派的政策激进,其政治举措也是最激进的。特别是它实行的恐怖政策,更是被历史学界作为这一派别的“代表性标志”,写入史册;故C 项是正确选项。B 项的吉伦特派主要代表当时信奉自由主义的法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因而为了维护希望经济自由、不希望对市场和物价有更多限制的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它不可能提出全面限制物价的主张。A 项和D 项都与封建权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会主张废除一切封建权利;尤其是拿破仑还曾恢复帝制。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相对于A 、D 两项,B 项被误选的几率更大。这主要是对吉伦特派的政治主张和政策了解不很清楚所致。首先应该知道吉伦特派的基本政治立场,他们代表哪个政治集团的利益。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就有了分析的基础了。作为法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表,吉伦特派不会实行限制自身利益的政策,特别是像严厉打击投机倒把、实行最高限价等经济恐怖政策,这既有违信奉自由主义的工商业资产阶级的信条,也会损害他们的实际利益。

17.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

A .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B .许多技术发明源于工匠的经验

C .新兴产业集中在工业领域

D .依靠政府力量的推动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通过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考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认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不同,它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焕发出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对生产力的又一次大激活和大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气时代)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国的科技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几个先进国家几乎是同时进入这次工业革命的;因此A 项为正确项。B 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当时很多的技术发明并不是由科学技术理论指导和反复试验产生的,而是一些工匠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得来的,像珍妮纺织机就是一个典型例证;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情况就不同,这时的很多技术发明都是经过科学实验,由科学家或科学研究集体完成。C 项是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共同主要特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绝大部分新兴产业都集中在工业领域,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领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新兴产业如电力、化学产业等也属于工业领域。D 项也是两次工业革命都有的特点,英国为了推动产业革命,出台了很多鼓励和保障性政策;而后来的德国、美国等,也都为科技发明的工业化转化提供支持。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是把两次工业革命都有的特点误认为是正确答案。题干设问虽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同时强调的是“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实际上是要问:第一次工业革命没有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才有的特点。这样,就可以排除了C 、D 两项。这就提示我们,在审读题干,特别是理解设问指向时,需要把握住问题的真正含义。

18.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施行新经济政策,其内容包括

A .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

B .实行余粮收集制度

C .向农民征收粮食税

D .禁止土地租佃和雇工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俄所实行的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实行的重要政策,它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这也是在社会矛盾比较激烈的情况下,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缓和矛盾的重要举措之一。除去C 项为正确项外,A 项是十月革命刚刚成功之时苏维埃政权颁布的《土地法令》的内容;B 项是苏俄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实行的政策,正是这个政策引发了广大农民的不满;D 项与本题题干没有联系。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如果对新经济政策基本内容掌握不准,A 、B 、D 三项都有可能被误选;但相比较而言,B 项最好排除,因为它在教材中有明确的时间定位。要排除A 、D 两项,就要想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以及它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上所述,新经济政策主要为了缓和农民与苏维埃政权日益紧张的关系,为了平复农民在余粮收集制下几乎全部粮食都被国家收走的不满与反抗。因此,这不是解决地主与农民的矛盾,不涉及地主土地所有制问题。同时,农民的不满主要也不是禁止他们出租土地和雇工。有了这样的分析,就不会选择错误了。

19.面对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胡佛宣称:“繁荣就在面前,转过街角就是。”这反映出

A .经济危机即将结束

B .政府不愿意承担反危机责任

C .经济危机程度较轻

D .政府未看到经济危机的严重性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时美国政府的态度,从而衬托出罗斯福政府的反危机措施的作用与效果。危机爆发时,美国的胡佛政府由于奉行自由放任的理念,对危机的认识并不到位,表现出盲目乐观,为继续坚持其执政方针寻找理由,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这与其信奉自由放任理念有关,当然也与它没有认识到危机的严重性有关。

A 、B 、C 三个迷惑项中,A 项明显与题干给出的时间不符;B 项逻辑上是D 项的延伸:由于政府没有认识到危机的严重性,因此也就认为没有反危机的责任;C 项与这场危机的特点和性质不符,同时它表述的是一种状态,不是政府态度的反映。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容易出现的错误是选择B 项。胡佛政府在危机越来越严重的时候,也确有不想过多承担反危机责任的表现,如对失业者救济不力等;但如果结合题干中胡佛的讲话可以看出,他是在用“危机马上过去”的“美好”描述说服人们,而不是在为自己开脱责任。所以,仔细阅读题干,理解材料的意思,根据材料去落实选项,是至关重要的。 20.1946年,前英国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发表了“铁幕演说”等多次演讲,称“我力求

完成好我的任务,使你们满意”,“我很可能无意中吐露了一大堆人们心中认为是对的,但有点羞怯不敢当众说出的话”。这反映出

A .美国尚未确立全球战略

B .“铁幕演说”符合美国的需要

C .冷战在欧洲已全面展开

D .英美已结成反苏同盟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与丘吉尔“铁幕演说”有关的史实。丘吉尔的演说在国际关系史上很有名,它也被视为开启冷战的一份“宣言”。丘吉尔“铁幕演说”是在美国杜鲁门政府感到来自苏联的“威胁”日甚,正在酝酿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之际。丘吉尔的演说强调了欧洲分裂的现状,矛头公开指向苏联及其盟友。这也正是美国政府为推行遏制政策所需要的舆论宣传,因此很符合美国的需要,B 项正确。A 项与题干所示时间不符;C 项所描述的是稍后的史实,因为“冷战在欧洲已全面展开”是与马歇尔计划全面铺开、两个德国分立和北约、华约对峙形成联系在一起的;D 项也是“铁幕演说”之后的事情,这个同盟的正式形成是在北约成立后。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容易错选的是D 项。从题干字面上似乎表明了英美有“共同语言”,携手联合的含义。但是,需要注意,两个国家之间形成同盟,最重要视为履行相关国际法手续,签署相关文件;而这在1946年还没有实现。

图1示意某城市的本初子午线(H)标志。读图1,完成21~23题。

21.该城市是

A .法国的巴黎

B .希腊的雅典

C .意大利的罗马

D .英国的伦敦

【答案】D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本初子午线的了解,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为东经和西经的起点。根据国际约定,以通过英国伦敦古老的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为经度划分的起点,称本初子午线。图中即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图片。

22.北京与该地经度相差约120º,当北京在秋分日的正午时,该地可能

A .天色微明

B .旭日东升

C .夕阳西下

D .烈日当头

【答案】A

【试题解析】北京时区在东八区,与伦敦相差8小时,秋分日(9月23日) ,太阳正直射赤

道,北京正午12时时,伦敦为清晨4时,正是天色微明。本题考查时区的划分与计算,答题时要进行空间想象与推理计算。

23.本初子午线经过的大陆有

①亚欧大陆②非洲大陆③澳大利亚大陆

④南极大陆⑤美洲大陆

A .①②⑤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答案】B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和对经线与大洲关系的掌握。实际就是对地图的记忆。本初子午线即0º经线,通过欧洲(亚欧大陆) ,向南经过地中海通过非洲大陆,再向南经过大西洋通过南极大陆。必须熟记地图方能正确判断。

图2示意沿北纬38º地形剖面(局部) 。读图2,完成24~26题。

24.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与其对应的自然景观相符的是

A .甲——荒漠、草原

B .乙——草原、森林

C .丙——草原

D .丁——荒漠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应关系,有一定难度。首先要看懂剖面图内容,判断是中国西起柴达木盆地、东到黄河河口附近的地形剖面。图中甲地为青藏高原北部高原山地盆地区,乙地为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 黄土高原一部分。丙地为陕西、山西黄土高原,丁地为河北、山东的华北平原。了解各部分的地形,就可逐一对应选项所示的自然景观,得出结论。A 项正确。

25.图中丁地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主要农作物有

A .水稻、小麦、甜菜

B .水稻、玉米、大豆

C .小麦、玉米、棉花

D .玉米、高粱、甘蔗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农作物分布情况的掌握,图中丁地为华北平原,主要是河北、山东的一部分,属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冬季有寒潮,春季有风沙春旱。是冬小麦、玉米、棉花的重要产区。故D 项正确。

26.图中戊海域是

A .渤海

B .黄海 C .东海 D .南海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空间定位,基于对剖面图的了解,知道图中戊海域附近有黄河入海口,因此可判断为渤海。要求脑海里记忆我国主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相互关系,平时要多看图记图,方能牢固地掌握。

图3示意某学生绘制的北半球中纬度平原地区的树木日影状况。读图3,完成27~28题。

27.同一时刻,树影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提供的文字信息:北半球、中纬度、平原地区。从图上分析树木日影应符合方向相同、影子长短与树木高低一致,只有A 项正确。 28.一年中,该地树影最长的日期是 A .3月21日前后 B .6月22 日前后 C .9月21 日前后 D .12月21 日前后 【答案】D

【试题解析】根据题意,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一年中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影子呈有规律地变化。3月21日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然后直射点北移,北半球影子渐短;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影子最短;以后直射点南移,影子渐长,9月23日秋分日又直射赤道,影子继续增长,到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影子最长。故D 项正确。图4示意我国煤炭生产与消费的变化。读图4,完成29~30题。

29.据图可知,我国煤炭生产量低于消费量的年份分别是 A .2011年和2007年 B .2005年和2008年 C .2002年和2007年 D .2003年和2006年 【答案】C

【试题解析】本题是对考生读图观察能力的考查,难度不大,只要细心观察图例,比较各年份煤炭生产量与消费量的柱状图的高低,就会发现2002年与2007年生产量低于消费量。C 项正确。

30.我国煤炭生产和消费的总体趋势是 A .生产量和消费量基本稳定 B .生产量和消费量持续上升 C .产量增速明显快于消费增速 D .供大于求,产能过剩 【答案】B

【试题解析】从图中信息显示,无论生产量或消费量,并非基本稳定,而且也未显示增速的明显差别,二者都呈持续上升趋势,故B 项正确。 读表1,完成31~32题。

表1我国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

注:人口性别比是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31.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人口变化特点是 A .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 B .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 C .青壮年人口比重减少 D .人口迁移量基本稳定 【答案】B

【试题解析】观察地理数据表格,要注意表头和比较项目内容。然后观察数据差异明显的项目,从表中可得到的信息是:人口性别比变化不大,青壮年人口比重增加,人口迁移量增大,最突出的是60岁以上人口增加明显,说明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故B 项正确。 32.解决表中所反映的人口问题的措施主要是 A .提高人口性别比 B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C .控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D .扩大国际劳务输出 【答案】B 【试题解析】当前人口最突出的问题是人口老龄化问题,国家应采取的措施是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这些老人曾经为社会做出过贡献,因此进入老龄后,国家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进行社会保障,使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故B 项正确。

图5示意世界局部海区洋流分布。读图5,完成33~35题。

33.形成图中⑤洋流的动力主要是 A .东北信风 B .东南信风 C .极地东风 D .中纬度西风 【答案】D

【试题解析】根据图中信息,为中低纬度洋流分布规律示意图,北半球顺时针方向,南半球逆时针方向,大洋西部为暖流,大洋东部为寒流。图中⑤洋流为环球西风漂流,其动力是中纬度西风。故D 项正确。

34.图示①、②、③、④洋流中,属于寒流的是 A .①和② B .③和④ C .②和④ D .②和③ 【答案】D

【试题解析】判断洋流性质的依据是:无论北半球或南半球,自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者为暖流,自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者为寒流。观察图示信息,很明显①和④为暖流,②和③为寒流。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为太平洋,则①为日本暖流,②为加利福尼亚寒流,③为秘鲁寒流,④为东澳大利亚暖流。D 项正确。

35.①、④洋流对沿岸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 .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B .阻碍港口交通运输 C .降水增加,气温升高 D .气压降低,风速减小 【答案】C

【试题解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暖流经过的海域和地区增温加湿,即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寒流经过的海域和地区,降温减湿,即气温降低,降水减少。图中①、④洋流为暖流性质(日本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故对沿岸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降水增加,气温升高。C 项正确。

图6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读图6,完成36~37题。

36.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相符的是 A .①——外力作用 B .②——变质作用 C .③——冷却凝固 D .④——重熔再生 【答案】D

【试题解析】图中示意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①为岩浆冷却凝固为岩浆岩(侵入或喷出) ;②岩浆岩经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成沉积物,最后固结成沉积岩;③已形成的沉积岩或岩浆岩经过高温、高压等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④为各类岩石重熔再生复成为岩浆。故D 项正确。

37.形成日本富士山的地质作用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试题解析】富士山是日本的活火山,是岩浆喷发活动而形成,根据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属于从岩浆喷发出地表而形成。图中①代表岩浆冷却凝固为岩浆岩,故A 项正确。

我国某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资源较为贫乏。当地大力发展以小商品生产为主的民营经济,经过30多年的建设,如今这里“山村翠竹绕,庭园桂花香”、“走过一寸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像乡村”。据此完成38~40题。 38.该地区位于 A .西北地区 B .北方地区 C .南方地区 D .青藏地区

【答案】C

【试题解析】根据题中文字信息,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植被有翠竹、桂花,只有南方低山丘陵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才可能出现的景观。C 项正确。 39.该地区的聚落 A .以大城市为主 B .以中等城市为主 C .以小城镇为主 D .集中连片分布 【答案】C

【试题解析】根据题意,该地区多山地、丘陵,生产以小商品为主的民营经济,村村像城镇,镇镇像乡村,可分析以小城镇为主。C 项正确。 40.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是 A .旅游业发达

B .以加工制造业为主 C .服务业发达 D .发展高科技园区 【答案】B

【试题解析】该地山地丘陵为主,耕地资源贫乏。因此可发展来料加工的小商品生产,依靠劳力,技术科技含量不是很高,但市场广阔;原料及产品轻便,运输便利,这类民营经济投入较低,发展快,因此经过30多年的建设,创出了品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故B 项正确。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41~46小题。共70分。 41.回答问题。

概述汉武帝维护封建大一统的经济、文化措施及其政治影响。

【答案要点】经济方面:统一币制,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平抑物价、征收工商税。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官学。

政治影响:推动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 【试题解析】本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于西汉中期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文化措施的掌握情况。一般的考生都知道汉武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但对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曾采取了哪些具体政策和措施,则把握得不够准确或不够全面。本题没有要求回答汉武帝在政治、军事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只考问了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问题。考生要知道汉武帝制定经济措施的原则是垄断和抑制工商。因此,绝对不允许私人铸钱,而是国家统一铸钱,以此来控制流通。为了垄断经济,对于人们广泛需要的盐铁实行国家专卖,不许私营,只准官办官营。为了抑制工商,直接平抑物价,并对工商业者征收较重的税。在文化方面,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汉武帝大力提倡维护中央集权的儒学,不准许传播其他学说,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了做到这一点,专门设立官办学校机构,鼓励人们学习儒家思想,以此作为统治的思想基础。这些措施的影响显然强化了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容易出现的错误:一是对汉武帝的经济措施回答得不够全面,不是忘记了铸五铢钱,就是忘掉了平抑物价;二是在创办官学的问题上,有的考生回答了设五经博士,却不知道官学是培养具有儒学思想官僚的机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还有的考生不能够将经济、文化措施与政治影响准确地结合起来,回答不出政治影响是什么。造成这些错误的原因:一是对知识点掌握不够全面、不够牢固;二是对汉武帝强化君主专制的思想和做法理解得不透彻,不了解汉武帝为什么这样做,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正确回答问

题。为了防范回答此类问题出现的错误,需要考生在全面掌握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读懂历史,对于一些政策、制度稍作思考,联系历史背景回答问题。 42.回答问题。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概述《马关条约》的影响。 【答案要点】割地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商埠等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设厂等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乱,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马关条约》相关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题目相对比较容易。在复习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都是重要和常见的考试点,在近几年的考试题目中经常出现,要特别留意。具体到如何解决本题涉及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作相关解读:《马关条约》规定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愿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总之,《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乱,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明确了相关内容,本题得分就比较容易了。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常见错误是考生不注意审题,回答问题时只是罗列《马关条约》的内容,而不去分析其影响。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争责任条款是《凡尔赛和约》的基础,该条约规定,德国及其盟国应承担战争责任。据此,协约国得以在和约中规定了对德国的惩处。但是,德国政府只承认“德国对欧洲出现战争气氛负有某些责任”,不同意“胜利者要我们承担罪责,像罪犯一样受到惩罚”。德国国内更是群情激奋,出现了反对《凡尔赛和约》的浪潮。

——摘编自中国国际关系史学会主编《国际关系史》第4卷

概括《凡尔赛和约》中处理德国问题的主要内容并对和约加以评价。 【答案要点】

内容:德国承担战争责任;重新划分德国疆界;战胜国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严格限制德国军备;德国承担巨额赔款。

评价:在《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基础上,建立起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新秩序;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战胜国之间是暂时的妥协。

【试题解析】本题着重考查了有关《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及其评价。《凡尔赛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 对战败国(同盟国) 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对德国惩罚表现在领土、殖民地、战争责任、军队装备和战争赔款等。因此,在解答本题前一问时,应该把各个方面都提到,这样才符合题意。

对《凡尔赛和约》的评价,应该把握住战胜国签订这一和约的主要考虑和实际结果。作为战胜国,首先希望使得到的胜利果实长期化、固定化,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秩序,特别是主要国家所在地欧洲的新秩序。《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正是建立这种新秩序的尝试。同时,战胜国所得到的胜利果实必定是以损害战败国利益为前提的,在国际新秩序中,战败国也处于不平等地位。因此,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消除,反而在新条件下有了新的发展。为了共同利益,战胜国之间需要配合行动和暂时的合作;它们之间不是没有矛盾和利益纷争,只是为了对付战败国才暂时达成妥协。这几点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关联,在

作答时需要联系在一起,才能不缺失重要的方面。

【常见错误分析与防范】本题既有需要识记的内容,也有需要分析和阐释的内容,不同内容都有容易出纰漏的地方。就识记的内容看,容易漏掉一些内容,例如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容易和重新划分疆界混淆;还有容易遗漏对德国的战争责任的认定等。这都需要平时要加强识记基本史实的训练,对教材内容要吃透和分清,牢牢记住。在评价方面,注意几个方面的关联性,一环扣一环,这样才能做出相对完整的评价。另外,还可以从几种关系上去思考:战胜国与战败国关系,战胜国之间关系,整个世界的关系等。想到这几层关系就不会有大的遗漏了。

44.图7为世界某大城市20世纪下半叶工厂数量的变化。读图7,完成下列要求。

(1)影响该市企业数量在空间分布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 (选填一项序号即可) 。

①交通和劳动力成本②地价和环境③生产技术和信息

(2)以下三类企业中,有城市中心向外搬迁的应是__________ (选填一项序号即可) 。 ①金融保险企业②钢铁制造企业③食品加工企业,

(3)简述郊区企业数量变化特点及其给郊区带来的影响。 【答案要点】 (1)② (2)②

(3)企业数量增加

有利方面:就业数量增加;收入增加;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不利方面:郊区用地紧张;地价上升;环境质量下降。 【试题解析】

(1)从图上获得信息,该城市20世纪下半叶工厂数量在空间分布上发生变化明显,距市中心25千米至50千米增加工厂最多,而距市中心25千米以内工厂数量大量减少,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市中心地价上升,企业过多,带来环境污染所致。

(2)在由城市中心向外搬迁的企业应是污染严重的企业——钢铁工业。选项所列的其他两项企业对环境没有影响。

(3)郊区企业数量变化特点是企业数量大量增加。这样可促进郊区经济发展,带来就业机会,农民或居民收入情况会得到改善,而且由于工厂建设需要,交通条件会得到发展,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都会相应发展。但也会增加郊区用地紧张,会出现地价上升情况,同时由于工厂

企业的迁入,废水、废气、废渣等会污染环境,必须及时有效处理。

【常见错误及复习提示】回答有关人文地理方面的问题要注意结合实际全面思考,同时理解题意,从影响的两方面(有利和不利) 去回答。此类问题失分原因常常在于思考不全面,不善于联系实际,因此回答问题不能扣准得分点。这需要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构建思维线索,明确答题要领,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思路。 45.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2我国两个地区农业生产比较

(1)根据表2信息可以判断:

甲位于 __________(选填一项序号)

①长江三角洲②华北平原③东北平原④海南岛 乙位于 __________(选填一项序号)

①海南岛②华北平原③东北平原④长江三角洲

(2)近年来,甲地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的速度高于乙地区,说明其主要原因。 (3)简述加强乙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要点】 (1)①③

(2)城市化的推进占用部分耕地;城郊农业(花卉、蔬菜种植) 的发展、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结构调整) ,使得粮食作物占地面积缩小。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加强农田管理与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稳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抗灾防灾能力等。 【试题解析】

(1)根据表2中提供的信息,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少,单位面积谷物产量高,耕作制度一年两熟,主要农作物有水稻、棉花、花卉、蔬菜,在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长江三角洲符合以上条件,因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集,湖泊众多,人口密集,人均耕地面积小,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耕作制度可一年两熟;耕作历史悠久,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高,农作物品种来看主要有水稻、棉花等,故长江三角洲为正确选项。 乙地区人均耕地较多,单位面积谷物产量比甲地少,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大豆,可见其热量少于甲地,纬度应高于甲地,在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东北平原符合以上条件。因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平原广阔,冬长严寒,夏短温暖,雨热同期,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春小麦、玉米、大豆是主要农作物,故东北平原为正确选项。 (2)近年来,甲地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的速度高于乙地区,其原因是由于甲地(长江三角洲地区) 经济发展速度快,人口增长,迁入人口多,城市化进程速度快,因而占用了大量耕地,且因农业结构调整,原有城郊农业地区建设了出口农业产品基地,发展了出口商品农业,作物品种从粮食作物(水稻) 为主转向经济作物,种植商品蔬菜、商品花卉等。因此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

(3)乙地区(东北平原) 为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今后要加强基地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需要加大科技投入,研究培育耐寒耐旱优良品种;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机械化水平,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同时要加强农田管理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

田水利建设和防护林体系的建设,防止黑土土壤肥力退化,保证稳产高产;并注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如保护湿地,保持水土,建设农田防护林,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防,提高抗灾防灾能力等。此外如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等。 【常见错误及复习提示】本题需要在了解区域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时还要结合实际变化,动态地分析区位因素,如果在复习中仅仅记忆了一些“死”知识,是无法做出正确答案的。特别是在回答某地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的原因,某地区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应采取的措施等问题,需要独立思考做出答案,并注意遣词用句、谋篇布局。显然这仅靠记忆理解书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今天考试要求的是会思考、会应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在复习中要重视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积累。

46.图8为华北平原某城市1984--2008年人口数量和地下水埋深变化示意。读图8,完成 下列要求。(13分)

(1)概述该城市地下水位变化的特点。

(2)分析该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与地下水位变化的关系。 (3)指出该城市地下水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要点】

(1)(从1998年开始) 地下水位逐年下降

(2)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3)过度开采地下水,有可能导致地面沉降

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跨流域调水等。 【试题解析】

(1)观察图中信息,先看图例,了解图像显示内容及数据单位。明显看出,自1998年以后,地下水位持续逐年下降。

(2)结合人口增长变化,可看出1998年以后人口持续增长,与地下水位变化呈明显的对应关系。说明由于人口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多,因而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也反映该城市供水来源比较单一,对地下水的依赖性很强。

(3)从地下水埋深变化示意图可判断该城市存在对地下水利用不合理的问题,即过度开采。解决措施应从开源与节流两方面考虑。开源即设法开辟其他可利用的水源,如跨流域调水;节流即节约用水,控制地下水的开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用水过多产业的发展,改良作物品种,减少需水多作物的种植;控制人口增长(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 ,提高用水效率,治理水污染等。

【常见错误及复习提示】高考地理用图,种类多样,形式各异,需要掌握读图要领,遇到新图,知道先看图例,了解绘制意图,然后进行说明特征、比较差异、分析原因、寻找联系等思维活动。观察图像或图表时要注意细心认真,理解命题的指导语,然后做出判断。在分析和解决有关人地关系的问题时,容易出现观点不明确、理解不深刻、答案不全面、联系不广泛等问题,这就需要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注意: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重组、归纳、比较、联系、迁移等) ,熟悉解答问题的思路,构建思考问题的线索,树立联系实际的意识,学会提取信息的本领,培养表述答案的技能等。

文章来源:http://www.yichedu.com/p/ck.html 更多成考资源资料下载 完全免费


相关文章

  • 2013年广州市天河区成人高考报考指南
  • 2013年广州市天河区成人高考报考指南 成人高等教育属国民教育系列,分为高中起点升专科.高中起点升本科.专科起点升本科三个层次.每年10月中旬参加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统一入学考试,经省一级招生部门统一组织,由学员所报考大学录取后正式取得学籍 ...查看


  • 成人高考报名注意事项
  • 惠州市2013年全国成人高考报考实施细则 2013年全国成人高考将于2013年10月26日-27日进行,现就今年惠州市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报考实施细则说明如下: 一. 报考时间.地点 (一)网上预报名时间:9月1日-5日.考生请牢记系统给出的预 ...查看


  • 华南师范大学杭州网络远程教育教育2013年招生问答
  • 华南师范大学网络远程教育学院相关问题 问:网络教育学院所招学生属业余还是脱产? 答:属业余性质.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网络教育学院不能招收全日制高等学历教 育学生,目前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所招学员均采取在职成人业余学习方式. 问:华南 ...查看


  • 国家承认的五种成人学历简介及对比
  • [学历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报考人员无须经过入学考试,即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相关的专业,参加该专业课程的学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也有专科.本科.独立本科段三种类型.考生一年有两次考试. ...查看


  • 高中考本科
  • 高中毕业可以报考成人高考本科吗? 成人高考是国家终生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成人高考有高中起点升专科.高中起点升本科以及专科升本科,高中毕业是可以报考成人高考本科. 上大学是我们儿时就被树立的梦想,但是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被迫中止了这 ...查看


  • 2012年河南信阳成人高考考试科目
  • 2012年成人高考考试科目 信阳地区成人高考报名咨询地点:信阳光大成人学校 成人高考是为我国各类大学选拔合格的毕业生以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 考试分高中起点升成教专科(简称高起专).高中起点升成教本科(简称高起本)和普通专科起点升 ...查看


  • 自考和成人高考有什么区别
  • 自考和成人高考的区别 --------方维教育与您分享 自考与成考一直以来都是未通过正常途径取得文凭的有志青年的热衷话题,但是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途径却是个难题,简单地说说成考与自考的区别,希望大家可以选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取得文凭. 一 ...查看


  • 2013年广东省成人高考报名全流程说明
  • 2013年广东省成人高考报名全流程说明 2013年成人高考报名一般流程如下,各地具体情况略有不同 (成人高考报名时间),但大体上都差不多.有志报考2013年全国成人高考的同学可以提前关注一下.在了解整个成考流程之前,有段视频让大家先看一下, ...查看


  • 吉林大学网教1
  • 吉林大学网络教育2015年招生简章 吉林大学坐落在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95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审批,2001年被列入"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查看


  • 山东成人高考函授学历教育知识问答
  • 山东成人高考函授学历教育知识问答 1.问:函授的学生如何学习? 答:函授教育是以学生自学为主的一种学习形式,它包括:自学.面授.辅导答疑.作业.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我校的函授教育是每学年安排2-4次学生来校集中面授,寒假约10天,暑假约20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