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回顾77年前的这一天,日军攻入南京,随即开始了长达6周的大屠杀,30多万同胞在这场惨无人道的屠杀中遇难……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首次轰炸宿迁城,在这里犯下了滔天罪行。
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昨日,在首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XX市民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形式缅怀死难同胞,全市上下掀起了一股爱国热潮。
近320万人国家公祭网上寄哀思
“逝者安息,生者坚强,为振兴中华自强不息。”昨日下午,市民张先生在“国家公祭网”上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献花。张先生告诉记者:“通过线上公祭的方式,不仅仅表达了对死难同胞的缅怀,同时也让我们年轻人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拼搏奋进。”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死难者同胞哀悼!”“牢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防止悲剧重演。”……记者看到,在距离首个国家公祭日还有1天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登陆“国家公祭网”,通过点烛、植树、献花、敲钟等方式来寄托对南京大屠杀中死难者和二战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的哀思。
据了解,“国家公祭网”是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新华网共同筹办的,于2014年7月6日正式上线。截至昨日下午3时,已有3174641人通过在线公祭的方式缅怀死难同胞。
历史资料中抹不掉的血色记忆
1938年春,为了攻占军事要地徐州,日军不断派出轰炸机对徐州及周边各县进行轰炸。5月19日上午8时左右,18架日本飞机轰炸宿城。当年10月份,宿迁被占领……在市民马志春的家中,保存着近200份中日战争时期的报刊。记者看到,《大阪朝日新闻》、《世界画报》、《美国生活周刊》等一沓沓发黄的历史期刊中详细记录了日军当年侵略中国的罪证。
马志春说:“从这些资料上可以看出,日军侵略中国是早有预谋的,可以说从1874年就已经开始了。”日本人出版的《世界画报》中详细记录了当时中国的各种情况,可以看出日本对中国已经有了深入了解,他们的狼子野心早已蔓延到了中国。而在日军侵华战争打响期间,日本人每占领一个主要城市就出版一期《大阪朝日新闻》的“号外”,当年日本用来炫耀战绩的报刊现如今都成了日军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铁证。
记者了解到,马志春从2000年开始,通过网络购买和拍卖获取等方式收藏国外历史期刊,光是《大阪朝日新闻》的“号外”就有100多期。“通过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再次证明了日军侵华的暴行是不容否认的,这些历史我们应该永远铭记!”最后,马志春还表示,他正在撰写《有报为证:外国媒体视角下的中日战争》一书,将这段历史系统地记录下来。
高校学生举行缅怀活动
昨日下午,在市区大润发超市门前,一条写着“我们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的横幅引得行人纷纷驻足关注。原来这是宿迁学院计算机科学系的大学生开展的宣传国家公祭日主题活动。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引导下,路过的市民纷纷在巨型横幅上签名。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其实很想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寄一份哀思,但工作很忙,没时间去。大学生们能提供这样的途径,让我们市民为受难者尽一份心意,确实挺好。”
大学生代表吴潇表示:“我们大学生去做这样的宣传活动,因为这不仅仅是单纯借助‘国家公祭日’的活动表达对南京大屠杀中死难同胞的哀思,也能帮助我们大学生和市民朋友们树立正确健康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记者了解到,为提高青年大学生们自觉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增强大学生勿忘国耻、铭记历史、热爱祖国的观念,宿迁学院经济贸易系的大学生们还开展了以“热爱祖国勿忘国耻”为主题的国家公祭纪念日宣传活动,以纪念我国首个国家公祭日。负责此次活动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我们举行此次公祭活动,是为了号召在校大学生和市民们牢记历史,缅怀在南京大屠杀中不幸遇难的国民,承担起振兴中华的使命与责任。活动当天,参加活动的全体学生和老师均手持白菊花,一同观看南京大屠杀资料视频。活动结束后,师生们在室外的人工湖寄放白菊表达哀思。”
而在宿迁学院的校园里,“红旗不倒”、“勿忘国耻,吾辈自强”……一组以“铭记历史,勿忘国殇”为主题的海报,通过悼念死难者同胞和展现大屠杀期间的南京两大主题,号召同学们牢记中华民族屈辱与抗争的历史。整组海报以暗色调为主。“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我们除了绘制海报,还组织大学生到雪枫公园向革命烈士寄托哀思。”大学生王啸伟说。
今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回顾77年前的这一天,日军攻入南京,随即开始了长达6周的大屠杀,30多万同胞在这场惨无人道的屠杀中遇难……1938年5月19日,侵华日军首次轰炸宿迁城,在这里犯下了滔天罪行。
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昨日,在首个国家公祭日来临之际,XX市民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形式缅怀死难同胞,全市上下掀起了一股爱国热潮。
近320万人国家公祭网上寄哀思
“逝者安息,生者坚强,为振兴中华自强不息。”昨日下午,市民张先生在“国家公祭网”上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献花。张先生告诉记者:“通过线上公祭的方式,不仅仅表达了对死难同胞的缅怀,同时也让我们年轻人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拼搏奋进。”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死难者同胞哀悼!”“牢记历史,不是延续仇恨,而是防止悲剧重演。”……记者看到,在距离首个国家公祭日还有1天的时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登陆“国家公祭网”,通过点烛、植树、献花、敲钟等方式来寄托对南京大屠杀中死难者和二战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的哀思。
据了解,“国家公祭网”是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新华网共同筹办的,于2014年7月6日正式上线。截至昨日下午3时,已有3174641人通过在线公祭的方式缅怀死难同胞。
历史资料中抹不掉的血色记忆
1938年春,为了攻占军事要地徐州,日军不断派出轰炸机对徐州及周边各县进行轰炸。5月19日上午8时左右,18架日本飞机轰炸宿城。当年10月份,宿迁被占领……在市民马志春的家中,保存着近200份中日战争时期的报刊。记者看到,《大阪朝日新闻》、《世界画报》、《美国生活周刊》等一沓沓发黄的历史期刊中详细记录了日军当年侵略中国的罪证。
马志春说:“从这些资料上可以看出,日军侵略中国是早有预谋的,可以说从1874年就已经开始了。”日本人出版的《世界画报》中详细记录了当时中国的各种情况,可以看出日本对中国已经有了深入了解,他们的狼子野心早已蔓延到了中国。而在日军侵华战争打响期间,日本人每占领一个主要城市就出版一期《大阪朝日新闻》的“号外”,当年日本用来炫耀战绩的报刊现如今都成了日军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铁证。
记者了解到,马志春从2000年开始,通过网络购买和拍卖获取等方式收藏国外历史期刊,光是《大阪朝日新闻》的“号外”就有100多期。“通过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再次证明了日军侵华的暴行是不容否认的,这些历史我们应该永远铭记!”最后,马志春还表示,他正在撰写《有报为证:外国媒体视角下的中日战争》一书,将这段历史系统地记录下来。
高校学生举行缅怀活动
昨日下午,在市区大润发超市门前,一条写着“我们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的横幅引得行人纷纷驻足关注。原来这是宿迁学院计算机科学系的大学生开展的宣传国家公祭日主题活动。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引导下,路过的市民纷纷在巨型横幅上签名。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其实很想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寄一份哀思,但工作很忙,没时间去。大学生们能提供这样的途径,让我们市民为受难者尽一份心意,确实挺好。”
大学生代表吴潇表示:“我们大学生去做这样的宣传活动,因为这不仅仅是单纯借助‘国家公祭日’的活动表达对南京大屠杀中死难同胞的哀思,也能帮助我们大学生和市民朋友们树立正确健康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记者了解到,为提高青年大学生们自觉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增强大学生勿忘国耻、铭记历史、热爱祖国的观念,宿迁学院经济贸易系的大学生们还开展了以“热爱祖国勿忘国耻”为主题的国家公祭纪念日宣传活动,以纪念我国首个国家公祭日。负责此次活动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我们举行此次公祭活动,是为了号召在校大学生和市民们牢记历史,缅怀在南京大屠杀中不幸遇难的国民,承担起振兴中华的使命与责任。活动当天,参加活动的全体学生和老师均手持白菊花,一同观看南京大屠杀资料视频。活动结束后,师生们在室外的人工湖寄放白菊表达哀思。”
而在宿迁学院的校园里,“红旗不倒”、“勿忘国耻,吾辈自强”……一组以“铭记历史,勿忘国殇”为主题的海报,通过悼念死难者同胞和展现大屠杀期间的南京两大主题,号召同学们牢记中华民族屈辱与抗争的历史。整组海报以暗色调为主。“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我们除了绘制海报,还组织大学生到雪枫公园向革命烈士寄托哀思。”大学生王啸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