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与训练方法

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与训练方法

2011-05-27 12:53

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与训练方法

一、 歌唱发声器官的组成

声音的形成是发声器官协调工作产生的生理现象,这个现象的产生是气息运动和声带振动所形成的物理现象,但歌唱的发声运动又和我们平时说话的发声有所不同,因而歌唱发声又是一个物理的声学、音响学现象。而进行歌唱艺术实践又是一个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我们的歌唱运动可以说是生理、物理、心理“三位一体”的行为。歌唱的发声器官是由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四个部分组成,它们是歌唱发声的全部物质基础,是歌唱发声运动中的主要功能系统。

1、 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即“源”动力,是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以及胸腔、膈肌(又称横膈膜)、腹肌等组成。气息从鼻、口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分布到左右肺叶的肺气泡之中(肺中由两个叶状的海绵组织的风箱构成,它包含了许许多多装气的小气泡);然后经过相反的方向,从肺的出口处分支的气管(支气管)将气息汇集到两面三刀个大气管,最后形成一个气管,再经过咽喉从口、鼻呼出。与呼吸系统相关的各肌肉群,他们的运动也关系到呼吸的能力,是歌唱“源”的动力和能量的保证。我们日常的呼吸比较平静,比较浅,用不着使用全部的肺活量,但歌唱时的呼吸运动就不同了,吸气动作很快,呼气动作很慢。如果遇上较长的乐句,气息就必须坚持住。而一首歌曲的高、低、强、弱、顿挫、抑扬变化,也全靠吸气、呼气肌肉群的坚强和灵活的运动才能完成。

2、 发声器官

发声器官,即发出声音的器官。它包括喉头、声带。喉头是一个精巧的小室,位于颈前正中部,由软骨、韧带等肌肉组成。声带位于喉头的中间,是两片呈水平状左右并列的、对称的又富有弹性的白色韧带,性质非常坚实。声带的中间又称声门,声带是靠喉头内的软骨和肌肉得到调节的。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声带靠拢闭合发生声音。声带在不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放松并张开的,以便使气息顺利通过。声带发声,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靠声带周边的肌肉群协助进行发声运动。我们在声乐训练的时候,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些肌肉群的功能作用,合理地运用它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在不正确的发声习惯下唱坏了嗓子。还有喉咙的上部与舌根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软骨,叫会厌。会厌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起到声门的保护作用,当我们吞咽食物和饮水的时候,它本能地自动盖住气管,让食物通过时避免进入气管,我们往往有时不小心喝水“呛”了气,就是会厌动作不协调所致。第二个作用是歌唱的时候,会厌竖起,形成通道让声音流畅地输出。

3、 共鸣器官

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在歌唱中,由于音商的不同,使用这些共鸣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唱低音时,胸腔共鸣发挥最大,唱中音时口腔共鸣应用较多,而唱高音时主要是靠头腔鸣发挥作用了。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共

鸣腔体,并相互协调配合好,那我闪就能获得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歌声。

4、 咬字吐字器官

咬字吐字器官(即语言器官)包括唇、舌、牙齿和上腭等。这些器官活动时的位置和不同的着力部位,形成了辅音和元音(即语言)。发声歌唱时,咬字、吐字器官各组成部分的动作比平时说话要更加敏捷而夸张。敏捷是为了使咬字准确清晰,夸张是为了使美化的元音或韵母通畅地引长发挥。所以语言器官是我们在吐字咬字时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学习吐字咬字时出声、引长和归韵的重要器官。声音是歌唱的基础,要训练好声音进行歌唱,首先要了解所参与发声器官的构造和作用。歌唱运动的感觉远不如看得见、摸得着的如钢琴、小提琴训练那样的肌体运动来得容易,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歌唱者要有敏锐的自我感觉,并在专业声乐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训练,以形成条件反射去断定自己的声音是否正确,是否符合 声器官运动的基本规律。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上述各部分器官及它们的运动形式是歌唱的生理学为基础,而这些器官的协调活动,则是在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支配下完成的。任何身体的运动都受到心理的指挥或暗示,歌唱者的意志、情感、愿望及舞台感觉等等,很大一部分与心理的因素有关,有时候心理的制约因素甚至比发声技术更重要地左右着我们的训练,我们应该充分注意到心理的重要性,当我们在歌唱时,尤其在台上表演时,则需将注意力集中在歌曲的内容与情感上,以情带声,而不要把注意力分散在具体器官的位置及活动状态上。

二、 歌唱的姿势

有人说:“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发声的源泉。”唱歌训练,首先要有正确的歌唱姿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往往不够重视姿势,姿势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关系到发声时各个器官配合的协调姿势,姿势的正确了,发声各部分就能正常地工作,而不正确的姿势,则往往带来不正确的声音。这好比我们的跑步运动员,赛跑时如果没有正确的跑步姿势,就会直接影响跑步的速度一样。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

1、身体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这里的放松绝不是松垮、瘫痪,它应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也就是精神饱满的状态。

2、头部保持于眼睛向前平视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两肩略下后一点,小腹收缩,两臂自然垂落,全身有一种积极运动的状态。

3、两脚一前一后稍分开,前脚着力、身体的重量要平稳,重量落在双脚上。

4、面部,眼神要自然生动,眉、眼、嘴是五官中的重要部位,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在演唱中眼睛切记应当张大一些,不要眯起眼,虚着唱歌。

5、嘴巴是歌唱的喇叭,应当张得开,放得松,切记紧咬牙关。

6、还有歌唱时下颌收回,正确的感觉应该是仿佛由小腹到两眉之间形成一条直线,脖子和后背、腰部连成一线,这样才使气息畅通无阻。

7、演唱时可根据歌曲的内在情感赋予适当的动作,但动作要简练大方,切忌矫揉造作,画蛇添足。坐唱的姿势与站立时的要求一样,但要注意腰部挺直而不僵硬,也不要靠在椅背上,注意臀部不要坐满整个凳面,约坐1/3的面积,两脚稍分开,自然弯曲,不能跷腿坐,也不能两腿交叉叠起。

三、 歌唱的呼吸

学习正确的歌唱呼吸乃是歌唱艺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础。由呼吸控制的歌声才是声乐,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声乐界有“谁懂得呼吸,谁就会唱歌”之

说,说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它确实是歌唱者首先应该学会的一项基本功。 歌唱时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说话的呼吸是不大一样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说话交流思想感情,因为一般距离较近时所需音量就较小,气息较浅,不用很大的力度,也不用传得很远,而且我们说话连续用嗓时间长了,嗓音就容易疲劳、嘶哑,这种说话的呼吸若用于唱歌就显得不能胜任了。唱歌是为了抒发情感,是要唱给别人听的。歌唱时面对的往往是大庭广众,须将歌声传至每个角落,因而要求声音既要有一定的音量,又要有一定的力度变化,要有长时间歌唱的能力,并要求根据歌曲的需要,或长、或短、或强、或弱、或高、或低地有控制地输送气息,要做到这些,就不是简单的事了。所以歌唱时的呼吸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有它自身特有的一套规律和方法,它是一项技术性问题,是后天训练出来的。 呼吸运动包含着吸气和吐气两个过程:

1、 吸气

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气,将气吸到肺的底部,注意不可抬肩,吸入气息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起来,腹部方面,横膈膜逐渐扩张,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小腹则要用力收缩,不扩张。背部要挺立,脊柱几乎是不动的,但它的两侧却是可以动的,而且也是必须向下和向左右扩张的,这时气推向两侧与背后并贮在那里,保持住然后再缓缓将气吐出。

2、 吐气

唱歌用气时,仍要保持吸气状态。这点很重要,就好比给自行车打足了气,不能一下子放松了,这里还有一个保持呼吸的问题,要保持住气息,就必须在唱的过程中永远保持吸气的状态,控制住气息徐徐吐出,要节省用气,均匀地吐气,这就是所谓气息的对抗。在呼和吸的过程中,要注意呼吸僵硬的感觉,整个身体表情都应该是积极放松的,紧张的部位就是横膈膜、两肋,两肋就像是一只充足的气球一样,我们要让声音坐在上面,往下拉,不能让气球往上浮起来,也就是说要把气息拉住,不能让它提上来,这就牵涉到一个气息支点的问题。

3、 唱歌时要有气息支持点

支持点也就是声音要有一个立足的地方,这个立足点也就是以横膈膜及下肋两侧做支持点,当我们咳嗽或笑的时候,可以直接感觉到它的支持作用。没有经过呼吸训练的人,常常唱歌时,脸红脖子粗的,青筋直暴,歌声僵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等等,都是与气息支持点没有保持住有关。反之,我们掌握了呼吸方法,有了支持点的感觉,那么,当我闪歌唱发声时,便会感到声音仿佛落在我们所控制的气息上,也就是说声音是由呼吸来支持了,这种声音不但悦耳响亮,而且能强弱自如地做出各种变化来。

4、 不同的乐句用气是不同的

我们在进行胸腹式呼吸时,呼吸气势的强弱、吐气的方法要根据所唱歌曲(或乐句)的不同要求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介绍几种不同的呼吸练习法。

1) 缓吸缓呼 这是我们在训练和歌唱时常常采用的方法。就是胸腔自然挺起,用口、鼻将气息慢慢吸到肺叶下部,横隔膜下降,两肋肌肉向外扩张(也就是腰围扩张),小腹向内微收。这种吸气要求自然放松,平稳柔和地进行,就像我们去闻花的芳香时的感觉一样,闻花的感觉使我们吸气吸得深,就像做深呼吸运动一样,但吸气时不要用太大的力,只要轻轻地挺住胸廓和上腹部,然后慢慢呼气。呼气时,注意保持吸气状态,控制住两肋和横膈膜,也就是控制住了气息,使之平稳、均匀、持续、连贯地慢慢吐出。有一种感觉可以帮助我们体会呼气时

下肋和横隔膜的保持状态:就是在缓吸后做慢慢地吹掉桌上的灰尘的动作,这里需要长长地吹气,也就是在做长音的呼气练习,我们常说:“长音像吹灰,短音像吹蜡”,是一种吐气的感觉。

2) 急吸急呼 急吸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口、鼻迅速把气息促而深入地吸到肺叶下部,并将气息保持住,然后,按照缓呼的要求而呼出。我们在演唱实践中经常要用到的,因为在歌曲的句与句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吸气不通话你有很长的停顿时间,往往采用“偷气”的办法来吸入且要吸得不让人发现,这就是急吸缓呼的作用。为了培养呼吸的控制力,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练习曲及歌曲中的某些乐句做带词的练习,效果较好。卡鲁索说过,歌者能否踏上成功之路,首先要看他对于呼吸器官的操纵和运用,是否建立了强固的基础。

四、 歌唱的发声

歌唱时的发声和说话时的发声是不完全一样的,说话式的唱歌或放大了的说话,都是不对的,这会没有色彩,不是音乐化了的发声。所以说说话的发声是不能适应歌唱的的需要的,我们必须讲究发声方法,帮助学唱歌的人把普通的声带磨炼成能发出优美、动听、有持久力的合乎科学方法的、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来。

1、 喉头和声带

喉头和声带,是歌唱的发声器官,是歌唱的核心部位,是通向整体歌唱的要塞,是打开歌唱艺术宝库的金钥匙。因此,了解和搞清喉头与声带在歌唱时应处的位置和状态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歌唱时喉头位置应该比平时说话时偏低一些(就像我们深吸气时的喉头感觉,因为吸气时的喉位,比静止时的喉位略低一点)有很多人把喉头处于吸气时的位置称为“水平位”。在歌唱时字与字、句与句的转换中,喉头要始终处于这一位置,而不应做离开水平位的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的移动,当然喉头位置的稳定是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而不是僵死不动的稳定。就像浮在水面上的皮球永远稳定在水面上的道理一样,若把皮球比做喉头,皮球浮在水面的状态就好像喉头稳定在吸气位的状态一样。所以歌唱时的喉头位置应始终处于低而自如的稳定位置和喉头壁打开的状态。

2、 打开喉咙

在歌唱训练中“打开喉咙”是十分重要的中心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好坏。“打开喉咙”也就是将喉头稳定在正确的位置上,口盖积极向上收缩成拱形,舌根放松,平放在下牙齿后,牙关打开,下巴放松自然放下而稍后拉,这时候的喉咙是打开的。那么如何能帮助初学者“打开喉咙”呢?

1)“打哈欠”的状态 “打哈欠”状态可以让口腔打开自然,放松,口盖抬起,口腔内空间增长增大。所以在唱歌时,咽喉不要闭塞,要使咽喉张开,让气息自如地送出来,“哈欠”状态确实是打开喉咙的好办法,也使歌唱者保证了一个很好的演唱状态。在平时练习时,还可以用闭嘴的“打哈欠”,闭口打哈欠的时候,里边的状态也是开的、抬的,如果我们在唱歌的时候都能保持这个状态的话,那你的声音就不会是“白”的、“扁”的了,你的声音就会是“竖的”、“圆的”了。

2)用“微笑”状态来打开喉咙 我们讲的“微笑”不是光笑,而指的是把“笑肌”抬起来。“笑肌”抬起是要鼻、咽腔打开,大牙关打开,面部两边的笑肌(颧骨)呈微笑状,这样的微笑状态可以使你的喉咙打开,可以使你获得高位

置的声音。“歌唱状态就是里边的哈欠,处头的微笑”,这话很精辟。

3、 良好的中声区

中声区是唱歌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中声区,就谈不到其他的一切。我们应当重视中声区的练习,多在中声区下功夫,不要急于唱很高的音。练习时,我们先从中声区以中、小音量练习开始,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巩固以后,再慢慢向较高一点或较低一点的音域发展,初学者一定要遵循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一开始就猛练高音,不但不会获得正确的高音,反而会毁坏声带。中声区应该靠前,明亮,轻松流畅,不费力,这样才能往上发展,为演唱高音打开通路。中声区的声音不要强求音量,而是要自然自如,要求音色优美和声音的灵活性。每个声部的重要音区都是中声区。中声区要做到吸气深,呼吸力求自然,有弹性,积极向上,有支持点,喉头稳定松驰,不论唱高、低不同的音,喉头的感觉都在一个位置上,声音要往外送,但又要使声音从头到尾保持在同一音型和位置上。我们常比喻说“声音要像穿珍珠一样,把每个音穿在一条线上”等等,就是说声音要连贯、统一、圆润。

4、 关于换声区

当你从低音往上唱时,唱到一定的地方,就会感到困难,容易卡壳,这就是到了换声区了,这时,你必须运用某种方法才能继续入上唱。歌唱者首先应基本掌握了虽声区的唱法,然后因人而异地作具体调整。有几种方法大家可以实践一下:

1)“倒抽一口气”的动作 就是歌者在唱到换声的音时(发元音的同时),做一个倒抽一口气的动作,好像“吓一跳”的生理状态,让喉头稍向下,向后退让,以使口咽腔充分打开,同时将中声区歌唱时向上齿龈背后发送的气息,随着音高逐渐向上挪动,嘴也随着逐渐张开,此时声音感觉更向上,向更远的前方发送。这时声音就自然地进入了换声区。

2)母音转换手法 就是在唱到换声区的时候提前让声音掩盖一点,声音暗一点,出气量小一点,小舌头抬起一点。在碰到换声点时,有一点必须强调指出,就是你感到声音唱上去困难时,甚至声音感到要出现破音时,千万不要变化发声器官的形态,不要乱动,乱使劲,一定要坚持迎着声音唱下去就可以了。其实换声点的总是就是一个“混声”的问题,就是真假声结合的问题。掩盖一些的声音就是有了假声的成分,但又不能全假,必须与真声混合在一起,声音的衔接才不会有痕迹,声音才不会虚和空。所以学会换声点的过渡也就学会了假声的唱法,而假声位置对唱歌、解决声音的统一是大有好处的。

5、 高音区的练习

高音区常常在作品的高潮中出现,有着激发听众情绪、振奋人心的力量。唱好了高音,会给整个演唱增添光彩。因此,具有响亮的、金属般的高音对歌唱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在找到了自然声区,打好了中声区的基础,又掌握了换声区的技巧后就可以进行高音的练习。唱高音时,两颧骨要更积极开放,整个歌唱状态要更加积极向上,兴奋。随着音高向上,下颌需要松弛地向下,向两侧向后拉;小舌头提起如打哈欠似地吸住气,使喉咙更加打开,喉头不可随音高往上移动,而是相反,逐步下降,保持在吸气的状态,当然这个状态必须有气息的支持。唱高音的方法是训练中的一个难点,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也已经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每一种方法都要因人而宜,采取适合自己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第一个就是支点提法:在唱歌的时候好像声带不长在喉咙里,而长在了胸口,唱每一个字都不要离开这个支点,嘴放松唱,这样把注意力往那儿一想,一下子声音就得到平衡了。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好几个问题:如果唱高音喉头容易上

提的话,你一想到胸口就不想喉头了,支点一低,喉头也自然放松,下放,喉头放下以后,喉咙自然打开。还有声带都有长在胸口处,气息当然就不能超过声带,那一定在胸口的下面,气息也就往下沉了,稳定了。这基本是找到了正确的发声方法。

第二个反向提法是“喉下换字”的比喻。喉下换字的办法,就是说一般唱高音时喉头都容易高,那就在喉下一寸或者二寸左右的地方换,或者“贴着肩膀换,在脖子根换”。这样唱的时候,喉咙最容易打开,而且声音比较容易垂直,容易进入头声,容易找到高音的焦点位置。

6、 关闭唱法

关闭唱法一般是指男声在唱高音时,减少换声区的困难而用的一种唱法。关闭不是把声音关进去,而地要放出来。关闭要保持中声区的基础,关闭的目的就在于把中、高音区正确统一起来,这可以理解为发声器官工作上的变化,如喉咙的打开,会厌往上竖起、咽的下部适当扩张等。关闭唱法一般是指在中声区用较明亮的“a”逐步到“o”,到了换声区就开始用“u”,过多的“a”声音发白、扁,过多的“o”声音发暗,因此都必须在实践中适当掌握。关闭唱法是训练高音的技术有效的方法。

歌唱的发声是歌唱发声训练制造乐器的重要方面:它需要喉头稳定,喉咙打开,声音全部搭在气息线上,没有一个音脱离这个气息的轨道,声音均匀、连贯、有力度,气息通畅无阻,声区转换时不露痕迹等等,但是歌唱是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一个人在歌唱时的心理状态,常常能影响其歌唱质量的好坏,因此,在唱歌时,不能只孤立地强调哪一部分肌肉的生理活动方面。好的声音是整个发声机能协调工作的结果。

五、 歌唱的共鸣

歌唱的声音要有比较宽广的音域,要有相当响亮的音量,要有表达歌曲感情的各种声音色彩。这些除了要靠正确的气息控制,正确的发声方法之外,更要靠正确掌握人体对发声的共鸣作用。共鸣能够形成的声音质量变化,要比声带自身的发声能量大得多。当某个物体振动发出声响时,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物体的振动,从而增强了原物体振动的声响,形成了共鸣现象。歌唱的共鸣就是指歌唱发声时,由于气息冲击声带振动而发出的声音同时引起了人体内其他各共鸣腔体产生共振的现象。由于共鸣时产生的泛音与声带发出的音组成复音,因此,它使声音得到了美化,达到宏亮、丰满、悦耳、动听的效果。人的声带是极短的振动体,它发出的声音是微小的,全靠人体许多天然的共鸣腔体(如胸腔、咽腔、头腔等)将它扩大,这些共鸣腔体可以调节声带所发声音的大小、明暗及音色上的变化,并能调整其高度。

1、 人体的共鸣腔体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人的共鸣腔体可以分成不可调节的共鸣腔:胸腔、鼻腔、额窦和蝶窦等,可以调节的共鸣腔:咽腔、喉腔、口腔,这部分是重要的共鸣腔体,可调节共鸣,上联头腔,下联胸腔,是个联络站。歌唱发声时,应随着音的升高或降低的变化,适当地调节那些可调节的共鸣腔体。一般来说,高音的共鸣区是分布在口腔,低音的共鸣区分布在胸腔。但这样的分布并不是说可以将各个共鸣腔孤立地来用,而是应当使所有的共鸣腔体连成一体,即所谓形成“整体共

鸣”。整体共鸣就是胸、口、头腔共鸣的混合使用。

2、 共鸣的运用

在歌唱发声时,应用混合共鸣的方法,掌握好共鸣在各声区里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鸣腔保持一定的平衡,使声音获得良好的效果。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应加强一些,口腔、胸腔也要有;唱中音时,声音要求圆润、流畅,口腔共鸣应多一些,胸腔、头腔共鸣也要有;唱低音时声音低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体,掺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这样才能在换声区发声时,不发生明显的痕迹。在歌唱发声中,只有及时地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圆润、饱满,音色优美,色彩丰富。

3、 歌唱共鸣的方法

取得较好的歌唱共鸣,首先要注意发音器官各部分的协调配合,遵循渐进的原则,从中间往两头发展,即从口腔到头腔和胸腔,不能急于求成。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获得歌唱各种共鸣的方法。

1)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第一个共鸣区域,它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基础。发声时口腔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腭自然放下稍后拉,上腭有上提的感觉。这样,声带发出的声波就随着气息的推送离开咽喉流畅向前,在口腔 的前上方即硬腭前部集中反射而引起振动,这个硬腭前部我们也叫硬口盖,这种口腔共鸣效果明亮,靠前,集中,易于和头腔取得联系,且可减少咽喉的负担,起保护声带的作用。口腔共鸣要有声音的“点”和“心”(即共鸣焦点),首先必须使口腔中的各有关部分唇、齿、牙、舌以及相适应的咽、喉自然地松开,会厌轻轻抬起,以使咽、喉、腔通畅,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积极坚硬,这样才会获得良好的共鸣效果。

2)头腔共鸣 我们常常把头腔共鸣称之为头声。头腔共鸣是我们声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份。它使声音明亮、光彩、辉煌、穿透力强,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声部,头腔共鸣几乎决定了声音的质量。头腔共鸣是由于声音的频率引起了头部上前方的蝶窦空间的震动而产生的。蝶窦位于鼻孔上,是比较小的结构空间,获得头腔共鸣必须先具有鼻腔共鸣、口腔共鸣,否则头腔共鸣是难以掌握的。具体方法是:把口腔内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后移,下腭放下,软腭和小舌头尽量上提,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些,声波便沿着上腭骨而传到鼻咽腔、鼻腔和蝶窦等,引起振动,这种共鸣效果清脆,丰富,富有光彩。当然要取得良好的头腔共鸣是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呼吸点、发声点和共鸣位置点这三者协调运动的基础之上的。

3)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常常在比较低的声部运用比较多,也常常在各个声部的低声区运用较多。实际上在我们每个声部的所有声区,都需要有胸腔共鸣的成分,只是比例多少的问题。获得胸腔共鸣的具体办法是:发声时,咽喉部呈法打哈欠状态,下腭自然下垂,把声波的反射点从硬腭移向下齿背上,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并继续继续传送到胸农会引起共鸣。胸腔共鸣的练习一定要注意松弛,千万不要过分地追求胸腔共鸣而去压迫喉头,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胸腔共鸣。

4、 共鸣练习最好是用哼唱,即常说的“哼鸣”来练习

“哼鸣”时,如闭口打哈欠状态,双唇微微闭住,口腔内越空越好,鼻、咽腔打开,把气息的通道留得越宽越好,然后让气息顺利经过这些通道,沿着口腔的咽壁、鼻腔壁进入头农会的蝶窦处,蝶窦处的感觉就是我们前额的眉心处。感觉到声音向前向上,体会到眉心在震动,从而发出较明亮集中的“哼鸣”声音。

这个发出“哼鸣”的眉心处就是我们要找的头腔共鸣。

为了使三个共鸣腔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歌唱共鸣的整体性,在训练时,还可以选择三个有连带关系的母音组进行练习。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是空间比较大,声音较能通畅地进入各个共鸣腔体。

六、 歌唱的咬字吐字

声乐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综合艺术。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语言直接、准确地传递着情感和思想感受,这是其它任何形式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因此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运用,是歌唱技术的重要训练课程。

1、 歌唱中咬字、吐字的基本方法

歌唱中的咬字,是指字头(声母)而言,即把字头的声母,按一定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予以咬准。吐字是指字腹和字尾(韵母)而言,即把字腹的韵母,按照不同的口形予以引长吐准,并收清字尾。歌唱中咬字吐字的一般规律是:

1)字头要唱得短、轻、准 汉字的发音,大多是以辅音开头的,字头就是指发音的开头部分,即我们常说的“五音”:唇、舌、牙、齿、喉。 唇音:b,p,m,f

舌音:d,t,n,l

牙音:j,q,x

齿音:z,c,s,zh,ch,sh,r

喉音:g,k,h

这五大类的发音时,用力部位要分明,出口不能含糊。唇音字用力部位在唇上,上下嘴唇喷口应有力清晰。舌音着力在舌尖,牙音字用力部位在牙,齿音字用力部位在上下齿间,喉音字用力部位在喉。我们应充分运用“咬”字的技巧,来加强歌曲的感染力。

2)引长字腹 字腹(韵母)是字在歌唱发音中的引长部分,它占时值较长,歌唱时响度最大,是字的主体部分,与发声的关系最密切,它需要引长,也能够引长。它对歌唱的好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引长部分按照字腹中不同的韵母的口形要求,分为“齐,开,撮,合”四类,我们称“四呼”。

开口呼:a,o,e发音时要求口腔打开。

齐齿呼:ī或以ī为开头的韵母,发音时口呈扁平形,气息通过上下齿之间的空隙流出,用力在齿。

撮口呼:ü或以ü为开头的韵母,发音时上下唇微向前,用力在唇。 合口呼:u可以u为开头的韵母,发音时上下唇收拢呈圆形。

“四呼”在引长字腹时运用,口形决不能随曲调的变化而变化,应始终保持不变。歌唱中声音是否圆润、连贯主要取决于吐字发音的准确、连贯与流畅。

3)字尾收音要分明 字尾是指字的结尾部分。在歌唱发声中,凡是有字尾的字,都应把尾音收住,才算唱完整这个字,否则只算唱了半个字。单韵母的字是没有字尾的,不需要收音,只要元音发音完整不走形。复韵母的字,应很好地注意收音。如:

收ai,ei,uai,uei的韵尾时,应收i音。嘴角微向两边咧开。

收ao,ou,iao,iou的韵尾时,应收u音,双唇应向前微撮。

收n为字尾的音时,软腭下降,舌尖抵上齿龈,阻住口腔通路,放气流穿鼻而过,

收向前的n音。

收ng为字尾的音时,软腭下降,舌根上升贴住软腭,阻住口腔通路,使气流穿鼻而过。

字尾收音时,要收得自然,要收得短、准、轻。且收尾的部位要准确,响度要适中,时值要做到收音即停。国我国的语言文字繁多,变化万千,收尾的部位也各不一样。在我国的传统演唱中,将汉语语音的韵尾归纳为十三个韵脚,也就是我们常在诗歌中遇到的押韵的意思,我们称它为“十三辙”。

2、 关于“十三辙”

1)发花辙:凡收aiaua的字均属之,如沙,下,马等。属元音结尾,收韵时口形不变。

2)梭波辙:凡收o,uo,e的字均属之,如波,歌,多等。

3)乜斜辙:凡收ie,üe,的字均属之,如叠,叶,野等。

4)“一七”辙:凡收i,ü的字均属之,如喜,月,雪等。

5)姑苏辙:凡收u的字均属之,如哭,古,谷等。

6)怀来辙:凡收ai,uai的字均属之,如开,槐,怪等。

7)灰堆辙:凡收ai,uai的字均属之,如内,醉等。

8)遥条辙:凡收ao,iao的字均属之,如高,肖等。

9)油术辙:凡收ou,iu的字均属之,如酒,手,后等。

10)言前辙:凡收an,ian,uan的字均属之,如南,关,边等。

11)人辰辙:凡收en,in,uen,un的字均属之,如分,宾,军等。

12)江阳辙:凡收ang,iang,uang的字均属之。

13)中东辙:凡收eng,ing,ueng,ong,iong的字均属之,如争,表,红等。

3、 关于声调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一个音节或字在单独发音时它的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汉语语言中的四个声调在咬字、吐字中,虽然按三部分结构规律把字吐清楚了,但若字的声调不对,唱出来的字仍然容易使人误解。如果我们把四声搭配得当,就形成了声调的对比,有起有落,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朗读起来好听,唱起来易于上口,这就强调了诗词的节奏美、旋律美。

总之,歌唱的语言离不开字音的声、韵、调这三部分,只有掌握了字音的结合规律,演唱时辩证地处理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还要根据歌曲情感的需要,作出相应的变化,完整地表现出每个字来,才称得上真正完成了歌唱的咬字吐字。还有一点要强调的,就是咬字吐字重要的是要研究语言如何表现感情,一般来说,唱轻快的歌曲,咬字吐字应特别轻快、敏捷、灵活;唱雄壮的进行曲时,咬字应结实有力;唱抒情曲调时,咬字应优美柔和;唱慢速度的歌曲时,咬字吐字应圆滑,相连,从而达到“以情带字,字里传情”的目的。

唱功技巧

通俗唱法技巧也存在着普及——提高这么一个发展规律:从惠特尼。休斯顿、玛丽亚。凯瑞、赛琳。迪昂她们的情况来看,具体体现为音域加宽、力度对比幅度加大和花腔增多。这和当年的西洋传统唱法“雏形”阶段也很相像。但通俗唱法的发展是否会重复美声发展的规律——越来越技

巧化,最后离开群众越来越远?看来不会,这是它本身具有的多层次性和商业性质所决定的。它的发展必须适应多层次听众的需求。

所以,我们研究通俗唱法的基点也应该建立在面向群众、面向市场上。提高与普及始终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提高流行唱法的技巧性、艺术性能够起到示范促进作用,这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唱法研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普及。脱离了普及的前提去讲提高是无意义的。西洋传统唱法研究的出发点——提高、提高、再提高。学生千里挑一,万里挑一。但听众却越来越少,这是我们应引以为戒的。这也正是西洋传统唱法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一、研究流行歌曲唱法的目的:充分开发嗓音的潜能。有一种习惯的看法:认为嗓子的好坏是天生的,乐感更是天生的。这种观点,无疑是给歌唱爱好者投下了心里上的阴影。首显烩种观点的危害性在于它否定了歌唱者主观能动性;之二是扼杀了歌唱者可能存在的潜在能力。别看有些已经成名的歌手,他们在唱法上仍不免有不少问题,用正确的方法加以纠正后,更能取得锦上添花的效果。但我们研究唱法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少数人的“锦上添花”,主要是为广大爱好者“雪中送炭”。

自从卡拉OK兴起以来,歌迷队伍曰益壮大,原先被判为“五音不全”、“缺乏音乐细胞”的人也敢于一试歌喉。通过试唱,谁都想唱得再好一点,歌迷们迫切期望能得到指点和辅导。签于这种情况,;加快通俗唱法的研究步伐更有必要。

二、唱法的科学性是嗓音保健的首要条件。对于如何保护嗓子,一直是歌手们关心的问题。不吃酸、辣、冷诫条是否有遵守必要?歌手的饮食起居应该符合常人的卫生习惯这点是毫无疑义的。但嗓音的健康不在于保护,而在于锻炼;正确的发声方法是嗓音保健的基本条件,这对任何一种唱法来说都是真理。有些靠录音棚“制造”出来的歌星由于长期不使用声带的张力——阻力,造成发声机能退化,已经无法适应舞台上的现场演出,只能靠“假唱”来搪塞。

如果这个歌手懂得如何控制嗓子的运用方法,在录音棚用这种方法,在舞台上用另一种方法,那么就不会产生这种情况。再举一例:在传统唱法的立场听通俗唱法歌手们所唱的高音,肯定持否定态度,会毫不犹豫地说这是“叫喊”,不是歌唱。但奇怪的是这些歌手们并没有叫坏嗓子。可见,“叫”也得有方法。嗓音像人的体能一样,需要锻炼,发音能力不仅是一切技巧的前提,也是嗓音保健的基础。有方法的通俗歌手,不在乎一般的感冒、咽喉炎、扁桃腺炎。能坚持演出而不影响演出质量,这是不同层次的流行歌手都期望的。从这个意义来说,方法已超越了一般的保健范围,发挥出比保健更高的作用。

三、提高演唱技巧。通俗歌曲的层次,主要体现在歌曲的演唱难度上。难度又体现为高度以及力度的对比上;低层次的歌曲,音域大多不超越人声的自然声区。女声到#C,男声到#F.力度对比往往只徘徊于P——mf之间。而有的歌曲音域达两个八度,力度伸展范围要求从PP——ff.这自然对歌唱者的能力和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面说过,一个歌唱者,无论是否从事此项专业,都不会满足于现有演唱层次,总想不断地向更高层次攀登,靠什么呢?——方法。

成为一个西洋传统歌唱家的三个基本条件又是什么?有人认为:唱流行不讲究音色,更不需要什么技巧,只要有乐感就行了。这种观点对于演唱一些低层次的歌曲来说,也许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流行歌只有一个八度音区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流行歌坛的作曲家们不论风格追求如何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要求有高度演唱技能的歌手来唱自己的作品。

即使在追求纯偶像、纯商业化的另一潮流中,作曲家们也未必会心甘情愿地降低对歌手“唱功”的要求。对歌手而言,有高音总比没高音好,能兼唱多种类型的歌总比仅唱一种类型的歌强。乐感虽然重要,但总是通过声音来表达的,如果一个歌手声音过不了关,遇到稍高一点的乐句就卡住了喉咙,那么再有一流的乐感也无法表现出来。

再探讨一下音色。唱流行歌曲不讲究音色,却讲究特色,这是事实,但如何使你的特色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同样需要方法,欧美流行歌坛为什么在国际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因为它在强调的特色,也包括“唱法特色”这个内容在内,不论是自觉的还是自发的。例如赛琳·迪昂崇拜芭芭拉·史翠珊,但她的演唱方法和技巧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比芭芭拉·史翠珊的声音更集中,力度、色彩对比更明晰。赛琳。迪昂曾在电视中介绍过她的发声方法,也许从西洋传统唱法观点来看,这种方法很可笑,但至少说明了流行歌坛的成功者们并没有忽视唱法的研究。 尽管当今国际流行歌坛对唱法的理论研究仍很肤浅,但它的实践却是毋庸置疑的,撇开审美观点的偏见来听惠特尼。休斯顿、玛丽亚。凯瑞、赛琳。迪昂,她们的声乐技巧事实上已不亚于西洋传统唱法。当然她们只代表着欧美唱法目前的较高层次。如果一个歌唱者能化功夫去学会她们发声方法,回过来再唱稍低层次的歌曲不是更容易了么?

以上三项内容都为了说明不论何种唱法模式都需要方法。无论乐感的体现,嗓音特色的发挥,技巧的控制都是以唱法为基础的。西洋传统唱法的研究过于“玄”,争论又太多。这通俗唱法的研究应该名符其实——通俗,不该重蹈传统唱法的覆辙。

通俗唱法之所以通俗的另一特点是它的吐字最接近生活,它没有西洋传统唱法那样要求在共鸣的基础上去吐字;也不像中国民族唱法那样过分强调字正腔圆。因而最能直接地表达歌唱者的感情世界,有些“好心人”把共鸣概念和强调吐字这两点硬搬到通俗唱法中,结果弄巧成拙。反把通俗唱法搞得非驴非马。其实应该反过来做,如果中国现在的洋唱法和民族唱法能借鉴通俗唱法的吐字,对于这两种唱法而言,可能会容易贴近群众。为什么提出这种尝试?

因为内地的西洋传统唱法因循的模式仍是五十年代的前苏联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声音必需“竖”起来,高音从脑后上去,气息向下。自从这种模式被“洋为中用”以来,最突出反映在演唱上的缺点是吐字不清和可怕的声音颤抖。而通俗唱法的吐字最接近说话的自然。真正先进的西洋传统唱法从不存在吐字不清的缺陷。因而上述那种模式只能叫作“假洋鬼子”唱法,正是这种“假洋鬼子”造成了内地不少通俗歌手对唱流行歌到底该不该去从师学方法产生怀疑。“学了方法反而不会唱歌”的例子依是因此而起。像帕伐洛蒂这种西洋唱法吐字就相当清晰,也不影响这种洋唱法的基本特征——一共鸣。

中国民族唱法强调字正腔圆,这是无可指责的,但反映在“戏”与“歌”的唱法上,吐字的形式就不完全一样。如果“歌”用了“戏”的吐字方法后,“歌”便成了“戏”了。

“歌”之所发能比“戏”更容易被接受,吐字的自然是其一。当前对“戏歌”来使“歌”的爱好者同时也成为“戏”的爱好者?还是对“戏”的一种改革——创造一种新的民族唱法模式?如果是后一种目的,那么只要用“戏”的旋律加以发展衍化,再用歌唱的吐字——通俗唱法的吐字即可合成。奚秀兰唱《天女散花》,邓丽君唱《郊道》,刘欢唱《去者》、《情怨》不都属于戏歌模式么吗?(笔者建议中国民族唱法借鉴一点通俗唱法的吐字是以研究戏歌为出发点,对古老的传统剧种的唱法并无改造之意)。

前文曾提到西洋传统唱法模式有优劣之分。同样,通俗唱法也有优劣之分。如何区分唱法的优劣?

先进还是落后?主要看效果——表现力。九十年代举办的历届亚洲各国及地区的通俗歌曲比赛上,听众可以明显地感到两种不同唱法模式。曰本和港台的唱法与欧美唱法,相比之下效果就是不一样。欧美模式就是强于曰本——港台模式,具体反映在“音质”、“力度”和“技巧”三方面。受过欧美唱法熏陶的菲律宾女歌手雷金(Regine),以欧美一流歌星标准来要求,歌唱技巧也许只能属一般,可在亚洲的歌手队伍中,却是鹤立鸡群,很少能与她相比,这是有耳共赏的。 试听张学友和她的二重唱《In love with you》,就能听出二人的差距,尽管男女有别,从气息到音质、声音集中都可对比出张学友的“逊色”。至今仍有不少评论者认为惠特尼。休斯顿、赛琳。迪昂之所以唱得好是因嗓音天赋好,这仍是“条件第一”论在脑子中作祟,领悟不到“方法”的重要性。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嗓音条件好的歌手多如牛毛,在技巧上达到上述二位大歌星的水平是完全可能的。下面不妨分析一下欧美、港台、内地在唱法上的特点、发展过程和现状:

1、欧美唱法:欧美唱法之源在美国黑人中流行的一种蓝调(Blues)迄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有了众多的音乐形式:流行、爵士、摇滚或它们的混合体,从唱法上而言,它们的发声基础始终是统一的——中音区像“说话”、低音区像“叹气”、高音区像“远处喊人”。 尽管到了电声高度发展并应用于流行歌坛的今天,始终保持着它这种唱法特色不受风格变幻的影响。六十年代开始,美国歌坛开始向技巧化发展,具体反映在音域的扩大,力度对比的加大和花腔化等几个方面,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要数:爵士女歌星黛娜·肖(Dinna Sshuur),她在唱法和技巧上在那时已毫不逊色于当今的惠特尼。休斯顿、玛丽亚·凯瑞。

七十年代的黑人男歌星皮波·布莱森(Peobo Bryson)在唱法上和技巧上也早已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可能技巧化在当时还没有受到专业界应有的重视,听众的要求也未达到八、九十年代的水平,皮波。布莱森直到九十年代才获得奥斯卡奖的殊荣。他的唱法和英国歌星爱尔顿。约翰(Elton John)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后者没有前者那样的高音。

也许人们会说:后者没有高音,名气反比前者大,唱流行歌究竟值得如此重视高音么?在歌坛的现实中,在成名的歌星群体中,没高音的反比有高音的多,这又作何解释?须知,艺术竞争,毕竟不是田径运动场上的单项角逐,裁判可以根据运动员的单项指标论定名次。

歌手的成名因素不局限于有无高音这一项,虽然没有高音,但可扬长避短,以风格和乐感取胜。别忘了中层次的听众,总多于高层次的听众这一现实。再加观众对歌手的偏爱,往往仅出于对某歌手的某一局部的偏爱,便把他(她)当做偶像,所以没有高音和有高音的歌手将永远共存下去。但通俗歌曲向高音发展的趋势却是必然的。有高音总是一种优势,没高音总是一种不足,因为有高音的歌手总比没高音的歌手表现力强,这对实力派歌手来说是不言而谕的。对于纯商业性、“捧”出来的偶像派歌星而言,研究唱法、提高技巧确属多余之举。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有中间大、两头小的情况存在,歌星如此,听众也如此。盲目崇拜或偏爱的心态不会永远不变,只有真正有实力的歌星,才能得到“永久”的赞誉。因为他们是艺术家不是商品。

欧美唱法先进的另一发展特点是表现能力的全面性,它体现在歌手对歌曲的处理上和歌手对不同体裁、不同类型歌曲的适应性上。大家熟悉的麦克尔。杰克逊、惠特尼。休斯顿、赛琳。迪昂等,他们既能唱强劲的歌曲,又能唱柔和的歌。或在同一首歌中忽而强劲、忽而柔和,变换自

如。他们有很扎实的音乐基础,即兴演唱花腔。有一位许多人还不熟悉的美国黑人女歌手黛娜。理芙斯(Dinna Reefes)在使用音色变化的技巧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她能唱得浑厚如男歌手,一下子又能柔如清纯派女歌手。

如此全面的歌手,在欧美歌坛可说是人才济济。权衡歌手演唱技巧水平高低的准绳有十六个字可概括:能高能低、能强能弱、能刚能柔、能亮能暗。如果没有科学的发声方法,再好的嗓音天赋也无法做到上述要求。欧美唱法的先进之处就在于此。上述许多人的演唱水平,以这十六个字来衡量一下的话,可以说是全部“到位”。自从黛娜。肖和皮波。布莱森的出现,通俗唱法在技巧上已趋于完整,并基本上形成属于它自己美学效果服务的一套声乐体系。与此同时我们不妨对照一下西洋传统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对演唱者技巧的权衡标准,它们和通俗唱法这十六字的基本要求,毫无二致。

花腔化是欧美唱法发展中的另一标志。许多简单的老歌,被重新演绎后再现于歌坛:赛琳。迪昂在独唱会上演唱的《Can I help fall in love》这首人所皆知的歌曲,加入大量花腔,就是最突出的例子之一。惠特尼。休斯顿唱的《How will I know》不算老歌,但从可见到的几次慰问演出中演唱这首歌时,这首歌已被花腔“化”得喧宾夺主,面目全非了。至于在曲头、曲尾在进入歌曲间奏中任意加几句花腔,在惠特尼·休斯顿可玛丽亚。凯瑞唱的歌曲中早已习以为常。台湾女歌手李玟也借鉴了这种花腔并使用到中文歌曲中来,很成功。这种花腔化的点缀,往往使一首平凡的歌曲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不能小看这些花腔,一个歌手如果没有很高的和声知识是无法发挥这种本领的。这种发展也起到了提高歌手音乐素质的积极作用。

2、港台唱法:港台唱法之源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开始大多是一种小调,解放后又在港台发展起来。当年周璇、姚莉、龚秋霞、白光等唱法的影子,在当今的港台歌坛上还依稀可见;这种唱法最大的特征是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近年来虽受到摇滚乐的冲击而有所改善,但这弱点依然存在。就以港台两地的唱法趋势而言,也有许多不同,香港唱法模式越来越趋向于陈式化——过于强调录音棚效果,唱法、技巧研究正逐渐被降到次要地位。这种趋向造成歌手的嗓音本色被忽视:“音质”被淡化了。

“气声”成了唱法的基本功。音乐商把流行歌手当作商品推销时,唱法仅成了“包装”的一部分。他们全然不懂唱法不属于产品的包装,而是产品的基本质量。在一味塑偶像歌手的主导动机支配下,歌手嗓音特色却成了清一色的录音棚效果——大多数女歌手只会轻,不会响;只能柔,不能刚。像甄妮这样实力派的歌星九十年代之后也已少见。唯叶倩文还有点阳刚之气。林忆莲高声区的“弱声”技巧是杰出的,堪称香港歌坛中的姣姣者,可惜“强声”乏力。目下只有王菲的技巧稍全面一些。

男歌手仍是以张学友为实力派的代表,他和王菲一样,技巧是全面的可惜都不到位,主要是呼吸方法不好,力度的表现只能以冲击声门的办法来实现。其他有高音的老将只有林子祥,可惜演出高音经常唱破,这是方法不科学。其他男歌手要不只有乐感,没有技巧,或者是稍有一点声音特点,其他都平平。

曾有过一位香港音乐界人士说香港歌坛在唱法上已走进了死的胡同;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造成的原因是有些音乐商人对流行音乐基本概念上的无知,把物色歌星当选美,一味把俊男靓女挂上歌星的商标作为商品来推销,在他们看来唱歌根本无须方法、技巧,声音可以靠录音棚制造,试问还有多少人愿意勤勤恳恳去钻研演唱方法和提高演唱技巧?

台湾歌坛情况与香港很不同。在追求演唱特色这一点上一直比香港重视,反映在以下各个方面:

(1)有高音区的歌手很普遍。男歌星如林志炫、赵传、张信哲、王杰、伍思凯以及已故的张雨生等;女歌星有苏芮、蔡幸娟、陈淑桦、辛晓琪、千百惠以及近期的李玟、柯以敏、张惠妹等。

(2)嗓音特色的区别比较明显,能显示歌手的个性,不像香港歌手的嗓音那么雷同(这是唱法造成的)。

(3)在唱法技巧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如林志炫以自己有宽阔的音域而自豪;李玟、顺子借鉴欧美唱法加以洋为中用,无疑对推动通俗唱法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先驱的作用;张惠妹发展了苏芮的唱法,把中国的语言和欧美唱法中的先进技巧——“关闭”结合得很完美,但在技巧上还稍逊于李玟;台湾有两位内地歌迷不太熟悉的女歌星——黄小琥和江蕙,她们有非常高超的歌唱技巧,独特的嗓音,黄小琥的英语歌尤为出色,可惜国语歌还不到位,原因是她喜欢用“竖”起来的声音唱国语歌,甚至比蔡琴走得更远、更“竖”;如果说“只要把声音竖起来唱就是结合西洋传统唱法”的一种尝试的话是不可取的,才可不致又再次重蹈覆辙,她的底子决不差于李玟,唱法上的一步之差,使她落后于李玟(内地持有这种见解的声乐教师特别多)所用的唱法破坏通俗唱法最根本的特点——语言的自然。

江蕙的技巧更全面,可惜她是以唱台语歌为主的,她还有许多潜能没有被开发。齐豫选择结合西洋传统唱法的尝试相对地说,是比较成功的。她为适应自己嗓音偏假的特点,创造了能发挥这种特点的唱法,并且把许多古典音乐旋律填上英语歌词,用这种唱法演唱效果很好,她借鉴的西洋传统唱法不是“竖”而是“横”的。台湾的男声唱法也比香港男声唱法先进,首先表现在“音质特色”这一点上,“动力快车”演唱组的唱法属于当前较“前卫”的,他们也在借鉴欧美唱法,差距在于声音还不够集中。

以上许多例子说明台湾歌坛在唱法研究上在发展,在进步。

3、中国内地歌坛:随着改革、开放而建立起来的流行歌坛,为时不过十多年,发展却相当迅猛,其间经过一阶段“西北风”的探索,这阵风已成过去。当前在唱法上几乎全盘借鉴港台,原因也许出于大量港台歌星软件的影响,再加上港台音响公司和内地歌手签约的曰益增多,这批歌手的唱法,自然而然地必须按照他们的路子而被纳入港台唱法的轨道。

由于以上两上原因的影响,内地女歌手的唱法在“弱声”上也完全用“气声”(这方面的技巧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在“强声”唱法方面还没找到方向,因为在香港歌手中找不出唱“强声”的范例可供模仿,因而不得不把“西北风”的强声唱法和香港唱法配套,这两种唱法由于“质”的不同,在效果上产生了一种明显的不协调感,这种模式如果被“定型”,那将产生和中国当前已定型的西洋传统唱法的情况一样。并且严重影响通俗唱法的发展。

以大家熟知的那英、陈明为例:那英的嗓音酷似苏芮,但更胜于苏芮,她音区更宽、力度更强,个性更明显。如果引导得法,她可以成为亚洲非常杰出的歌星,在唱法上甚至比今天的张惠妹更优越,(张惠妹的高音力度不足,这是她最大的弱点)可惜一曲《朝思暮想》把她的“优势”全部破坏了,从事业角度说她成名了,从艺术角度说她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陈明的情况也一样,她有巨大的嗓音潜能,在签约前已充分显露出来,当年演唱《心痛的感觉》一歌时,水平已在苏芮之上。如有好的方法指导,她有可能达到雷金的水平,遗憾的是签约之后,嗓音变得非常一般,原本最优美的“音质”消失了„„内地具有那英、陈明那样好的嗓子的歌手不在少数,如果再不猛省过来,艺术后果将是可悲的。但愿李玟、张惠妹、顺子在唱法上的突破能为内地歌坛产生冲击波„„无疑李玟在高音唱法运用上(指强声)借鉴欧美唱法是最成功的先例。

男歌手唱法的趋势基本上和女歌手一样,稍有不同的是追求“奶油小生”型方面比香港走得更远。在唱法上内地受到张学友、刘德华影响最大。像刘欢那样唱法一时还无法普及。但必须承认,刘欢在高音上有很深的造诣,他是借鉴京剧唱法运用通俗唱法上一个成功的先例。

中国内地有一位上了年纪的男歌手张伟进,他在唱法上的造诣不差于刘欢,可惜没引起普遍的重视,他在唱法上早已跑在港台男歌星之前,他已掌握了先进的欧美唱法基本特点——“关闭”。是这种发声方法使张伟进有如此漂亮的高声区,从方法上说他和刘欢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另一位男歌手韩磊,具有那英、陈明一样优越的嗓音条件,如果有先进的方法引导,他在声乐技巧上完全可能达到麦克尔。波顿的水平。

中国内地歌坛亟须引进欧美唱法中的先进技术。但有些想寻求突破的作曲者或制作人往往从音乐形式上去寻求出路。例如丁薇想创造中国爵士的尝试;演唱组的大量产生,以及创造中国的摇滚乐等。在唱法上甚至简单地认为沙哑嗓子就是摇滚歌手(事实上欧美沙哑唱法已成为时尚,麦克尔。波顿如此嗓音沙哑,却不是摇滚歌手,肯尼。罗杰斯也沙哑,是乡村歌手,弗瑞迪。麦库瑞嗓音并不怎么沙哑,却是摇滚歌手)不否认欧美流行音乐在作曲、制作方面的先进地位,借鉴这方面的技巧是必要的,但流行音乐离不开“唱”唱法的借鉴更应重视。

(有些人以为欧美人体质和声带先天能力不同于中国人,因此无法借鉴他们的唱法,简单地说他们认为中国人是无法唱出像麦克尔。波顿或惠特尼。休斯顿那种声音来。)事实上欧美流行唱法的基本方法基本方法和中国京剧唱法中的发声原理很近似。男声唱法酷似“老生”,女声唱法酷似“老旦”,(只是吐字截然不同而已)近咫尺的先进唱法不借鉴,却一味模仿港台唱法,实在是舍近而求远了。

流行歌曲演唱的风格与技巧

几种唱法

流行歌曲的演唱讲求个性,歌星们在声音上的差异之大,演唱风格之多样,使得我们无法像在“美声唱法”中那样将其划分为几个声部(男高音、女中音等),即便是用“声线”这个时下非常流行,却又是莫名其妙的万能术语,也还是难以一一描述清楚。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其渊源以及发声特点、演唱风格归纳出几种典型的“唱法”。

“低吟唱法”(Crooning),形成于30年代。那个时候,许多酒吧、舞厅、夜总会里添置了电子扩音设备,歌手们开始对着“麦克风”(话筒)唱歌。“低吟唱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的。由于话筒的扩音作用,歌手们不必像歌剧演员那样竖着嗓子吼,也不必像有些民族歌手那样横着嗓子喊,他们只须用说话般的音量轻轻哼唱,众多的听众同样可以听得真真切切。一些非常细致的艺术处理方式,如一声轻微的叹息、一个小小的停顿,都能被纤毫毕现地展示出来。

早先的“低吟”歌手都是有着一定的美声基础的男中音或男低音。中国听众非常熟悉的平.克劳斯贝便是第一代低吟歌手。三四十年代“低吟”歌手演唱的抒情歌曲和爵士乐风格的歌曲是当时澈地歌曲的主流。50年代后,随着“摇滚乐”的兴起和民谣的复兴,流行乐坛不再是“低吟歌手”的一统天下了。但是“低吟唱法”并没有就此消亡,作为一种演唱方法,“低吟”对后来所有流行歌手的演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话筒的运用,声音的控制,旋律线条的连贯圆滑,歌词语

气的表现,微颤音和气声运用等流行歌曲演唱的基本技巧在“低吟”中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 民谣在世界各地的流行歌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民谣歌手用“本嗓”演唱,与“低吟”相比,这种唱法一般不刻意追求声音的圆润和共鸣,音色扁平、自然,强调吐字的清晰和口语化。鼻音在“美声”和“低吟”唱法中都是很忌讳一个毛病,然而许多民谣歌手(如约翰.丹佛、鲍勃.迪伦)却喜欢使用带有浓重鼻音的演唱方式,这种鼻音具有独特的抒情色彩,尤其是在演唱平缓的叙述性歌曲时,会产生一种亲切自然、富有磁性的魅力。民谣还经常采用重唱的形式,主旋律往往放在中低音声部,而高声部的伴唱常用轻柔透明的假声来演唱,因而假声也是民谣演唱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民谣唱法不仅限于民谣歌手,也包括一些摇滚歌手。如著名的“披头士”的大部分歌曲都是用民谣风格演唱的。

民谣唱法代表了流行歌曲演唱中平实自然的一面,而美国黑人歌手则使得流行歌曲的演唱增添了华丽的色彩。

美国黑人歌曲的渊源可上溯到奴隶制时期的田间号子,此后又陆续出现了灵歌(Spiritual)、福音歌(Gospel)、布鲁斯、索尔(Soul)等声乐体裁形式。黑人歌曲常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领唱者用呐喊、尖叫、抽泣、呜咽、滑音、颤音、假声等富于装饰性的演唱技巧,常常能将一些简单的旋律片断即兴演绎发展成极富感染力的毕彩乐句,产生出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富有激情和即兴装饰是美国黑人歌手演唱艺术的灵魂。许多摇滚乐歌手(尤其是硬摇滚和重金属摇滚歌手)的演唱风格也是由这种唱法衍生发展出来的。只不过摇滚歌手大都比较强调其嘶喊爆发的一面,而缺乏那种细腻的装饰技巧。

爵士乐出现后,美国黑人歌手又创造出一种高度炫技性的演唱方式。在与乐队的即兴交流中,他们用一些没有具体含义的衬词唱出各种复杂多变的节奏型(称为Scatting)或用人声来模仿爵士乐队中的各种乐器的音响(称为Vocalese)。

80年代兴起的饶舌乐(Rap,以急速的节奏念出歌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些高难度的人声表现方式的延续。以上介绍的是流行歌曲的几种比较典型的演唱风格。在千变万化的流行歌坛上,绝大部分的歌星并不固守某一种“唱法”,而往往是在这几种基本演唱风格的基础上,根据其自身的声音条件和特点并结合歌曲表现的需要,加以变化融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方法和艺术风格。

音区与音色

人声音区的各个部分有着不同的色彩:高音区明亮,中音区柔美,低音区沉厚。流行歌曲的演唱通常也是遵循各音区的自然属性,发挥其自身的表现作用。但有时也会根据歌曲内容表现的需要而改变各音区的自然色彩。如《一无所有》的旋律常在高音区徘徊,但在演唱时却应该将音色处理得暗一些。倘若一味强调高音区的高亢明亮,就难以表现出歌曲中所蕴含着的那份执著和抗争。 流行歌曲的演唱追求的是本色自然,但许多初学演唱的人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能找到自己的“本色”,而往往是模仿录音带上自己喜欢的歌星的声音特征和发声方法。

流行歌坛中有许多嗓音嘶哑嘈杂的歌手,以至于引起这样的误解:只有沙嗓子才能当歌星。事实上,流行歌坛中的甜美圆润的歌手并不比沙嗓子的歌手少,只不过是沙嗓子的歌手因其音色的独特而更为人们所瞩目罢了。

对沙嗓间的崇尚并不是流行歌曲演唱中所独有的审美指向,在各国的民间音乐,尤其是我国的戏曲中,沙哑音色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一种表现手段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音色的沙哑上,而是这种音色所能表现的情感的力度和深度。当人的情感达到极端状态时,常会伴随出现嗓音的沙哑。这种音色有时也会与某种特定的审美意象相联系:粗犷强悍的阳刚美,饱经沧桑的成熟美,这些都理颇具偶像魅力的。此外,流行歌曲中常见的反叛、挣扎、调侃和嘲讽等内容也适合于用沙哑的音色来表现。

嗓音沙哑的歌手在演唱不同类型的歌曲时,会对音色稍作调整,以适合歌曲的表现需要。如罗大

佑唱《超级市民》时声音偏“破”偏“炸”,唱《痴痴的等》时偏“哑”偏“压”,而《沉默的表示》就干净柔和了许多。

每个人的嗓音都有其特定的音色。尽管这种音色有一定的伸缩性和可塑性,但嗓音的调整改变是有限度的,超出了限度,就会引起发声器官的疲劳。时间长了,还会引发病变。有许多声音甜美的歌手就是因为盲目模仿沙嗓子而毁坏了声带。断送了自己的艺术前程。

假声与气声

所谓“假声”是指演唱时通过有意识的控制而只使部分声带发生振动所发出来的声音,这种声音比由整个声带都振动的“真声”要高要弱,而且音色有一种晶亮透明的感觉。

大部分流行歌手(无论男女)是用真声演唱的,以获得一种自然、亲切、贴近口语的风格。有些女歌手(如齐豫、黄莺莺)在演唱音域较宽、艺术性较强的歌曲时则以假声为主的。男歌手在演唱伴唱声部时常用假声,如美国的“西蒙与伽芬科尔”重唱组中的伽芬科尔,和台湾“优客李林”重唱组中的林志炫等。这也是乡村音乐风格重唱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像“摩登谈话”(Modern Talking)中的主唱那样的纯用柔美的假声来演唱的男歌手是不多的。

发出优美的假声的关键是要有比较高的发声位置,在运用假声时要注意真假声之间衔接转换的光滑流畅,不能有断裂。一般说来,假声比较缺乏力度,但在必要时也可将假声转换成一种半真半假、半嘶半哑的叫喊。许多重金属摇滚乐歌手就喜欢用嘶哑的假声来演唱。

假声还可以作为一种修饰声音的方法,将真假声结合在一起的“混合声”能产生一种柔和、细腻、略带飘渺的艺术效果。比较一下童安格与屠洪纲演唱的《生命过客》,前者是用纯粹的真声,而后者用的是介于真假声之间的音色来演唱的。刘欢和齐秦演唱的《大约在冬季》也有这样的区别。 童安格的《忘不了》、伍思凯的《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所使用的真假声间的突然转换,朱哲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结尾处用假声演唱的华彩段,都是流行歌曲中常见的假声应用方法。惠特妮.休斯顿的《所有的爱都留给你》中先用温馨的混合声在中低音区轻轻吟唱,然后用挺拔高亢的真声将歌曲逐渐推向高潮,及至歌曲的最高点,突然改用极柔美的假声。这是在演唱中运用真假声的转换变化来表现起伏跌宕的情感的一个优秀的范例。

国内常有所谓的“气声唱法”。其实“气声”并不成其为一种“唱法”,而是一种声音运用技巧。气声本无语格调高下之分,关键是不能滥用。若能抓准时机,运用得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美国歌星莱昂纳尔.里奇演唱的《你好》(Hello)在副歌处先是用激昂的声音反复铺陈,最后用气声轻轻送出一声“I love you”,很有表现力。台湾的邓丽君也是一位十分善于运用气声的歌手,与气声类似的还有“泣声”和“破音”。运用时也必须非常的谨慎。

“泣声”就是在歌声中掺入一些抽泣、哽咽的成分。包娜娜演唱《掌声响起》中“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的“掉”字上就非常得当地加了一点“泣声”。玛多娜唱过一首《这里爱情不复存在》(Love is not here any more),从头至尾“泣声”不绝,但在具体处理上很有层次。先是轻轻抽泣,然后从呜咽到放声痛哭,直至泣不成声。流行歌坛上还有一些被称为“催泪人”(Tearjerker)的歌手,如美国的埃迪.费谢(Eddie Fisher)、汤姆.琼斯(Tom Jones),他们的声音中总是带着一些“哭泣”。张学友和潘越云也善于在演唱时运用“哭腔”。以强气流冲击声带所造成的“破音”也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声音装饰技巧,刘欢演唱的《我心中的太阳》最后一句中的“我”字上就用了一点。

摇摆

流行歌曲的伴奏部分一般都有一个打击乐器和低音乐器提供的基本节奏,这个基本节奏往往是比较稳定而鲜明的,而演唱者通常会在这个伴奏节奏之上对旋律的节奏作一些细微的伸缩变化,以打破其律动的方整性。这种处理称为“摇摆感”(Sense of Swing)。

在长音之前常往后拖一拖:《故乡的云》 有时又往前赶一赶:《痴痴的等》各种大拍子的连音(如四分音符的三连音)也是形成这种节奏变化的常用手段:

《无尽的爱》(Endless Love)经常使用切分节奏是流行歌曲的一个重要特征。欧美流行歌曲中

经常会出现长时间的连续切分,使伴奏中的基本节奏与声乐主旋律之间形成错位,造成一种“悬浮”的效果。

如“比吉斯”小组(Bee Gees)演唱的《你的爱有多深》(How Deep is Your Love): 还有的歌曲中运用了许多细微的切分节奏,能产生一种独特的韵律。如美国歌星迈克尔.杰克逊演唱的《拯驹烩世界》(Heal the Worle):

华彩: 华彩是演唱者对歌曲的基本旋律进行即兴装饰变化的一种手段,在民间歌曲、古典美声歌曲的演唱中都很常见,在流行歌曲,尤其是爵士风格的歌曲中,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表现手法。 电影《监狱枭雄》(Unchained)中有一段器乐演奏的配乐,其中的一段旋律是这样的:

“棒小伙”(Righteous Brothers)演唱组唱的《锁不住的旋律(Unchained Melody)是将这段旋律填上歌词而成的。他们在演唱时用旋律华彩的技巧来加以润饰,这段旋律就变成了这样: 电影《保镖》中的插曲《我将永远爱你》(I Will Always Love You)原先也是一首纯朴的乡村歌曲,惠特妮.休斯顿在演唱时加入了许多花腔,使歌曲变得华丽奔放:

花腔还时常作为一种“变奏”手段,在乐句或乐段重复时使用,以使音乐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就像台湾歌星杨庆煌演唱的《会有那么一天》中那样:

有时花腔还可作为伴唱,与未经装饰的旋律原型同时陈述。下面是英国歌星罗德.斯蒂沃特演唱的《航行》(Sailing):

歌曲的结尾处也是展示花腔的好时机,如美国黑人歌星阿隆、奈维尔演唱的《无需知道太多》(Don't Know Much)的结尾:

华彩需要高超的演唱技能。歌手必须对于真假声转换、颤音、顿音和快速的旋律跑动等高难度技巧都能驾驭自如。华彩还需具备即兴创作旋律的才能。这种创作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凭空捏造,而是以歌曲的旋律走向、和声框架、情绪发展和艺术风格等因素为依据的。就其本质而言,华彩是歌手在处于高度激情状态中的一种下意识的表现,而这种表现的成败优劣则取决于歌手平时的艺术感觉、修养和积累。

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与训练方法

2011-05-27 12:53

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与训练方法

一、 歌唱发声器官的组成

声音的形成是发声器官协调工作产生的生理现象,这个现象的产生是气息运动和声带振动所形成的物理现象,但歌唱的发声运动又和我们平时说话的发声有所不同,因而歌唱发声又是一个物理的声学、音响学现象。而进行歌唱艺术实践又是一个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我们的歌唱运动可以说是生理、物理、心理“三位一体”的行为。歌唱的发声器官是由呼吸器官、发音器官、共鸣器官和咬字器官四个部分组成,它们是歌唱发声的全部物质基础,是歌唱发声运动中的主要功能系统。

1、 呼吸器官

呼吸器官,即“源”动力,是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以及胸腔、膈肌(又称横膈膜)、腹肌等组成。气息从鼻、口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分布到左右肺叶的肺气泡之中(肺中由两个叶状的海绵组织的风箱构成,它包含了许许多多装气的小气泡);然后经过相反的方向,从肺的出口处分支的气管(支气管)将气息汇集到两面三刀个大气管,最后形成一个气管,再经过咽喉从口、鼻呼出。与呼吸系统相关的各肌肉群,他们的运动也关系到呼吸的能力,是歌唱“源”的动力和能量的保证。我们日常的呼吸比较平静,比较浅,用不着使用全部的肺活量,但歌唱时的呼吸运动就不同了,吸气动作很快,呼气动作很慢。如果遇上较长的乐句,气息就必须坚持住。而一首歌曲的高、低、强、弱、顿挫、抑扬变化,也全靠吸气、呼气肌肉群的坚强和灵活的运动才能完成。

2、 发声器官

发声器官,即发出声音的器官。它包括喉头、声带。喉头是一个精巧的小室,位于颈前正中部,由软骨、韧带等肌肉组成。声带位于喉头的中间,是两片呈水平状左右并列的、对称的又富有弹性的白色韧带,性质非常坚实。声带的中间又称声门,声带是靠喉头内的软骨和肌肉得到调节的。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声带靠拢闭合发生声音。声带在不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放松并张开的,以便使气息顺利通过。声带发声,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靠声带周边的肌肉群协助进行发声运动。我们在声乐训练的时候,应该充分注意到这些肌肉群的功能作用,合理地运用它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避免在不正确的发声习惯下唱坏了嗓子。还有喉咙的上部与舌根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软骨,叫会厌。会厌的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起到声门的保护作用,当我们吞咽食物和饮水的时候,它本能地自动盖住气管,让食物通过时避免进入气管,我们往往有时不小心喝水“呛”了气,就是会厌动作不协调所致。第二个作用是歌唱的时候,会厌竖起,形成通道让声音流畅地输出。

3、 共鸣器官

人体的共鸣器官主要有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在歌唱中,由于音商的不同,使用这些共鸣腔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唱低音时,胸腔共鸣发挥最大,唱中音时口腔共鸣应用较多,而唱高音时主要是靠头腔鸣发挥作用了。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共

鸣腔体,并相互协调配合好,那我闪就能获得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歌声。

4、 咬字吐字器官

咬字吐字器官(即语言器官)包括唇、舌、牙齿和上腭等。这些器官活动时的位置和不同的着力部位,形成了辅音和元音(即语言)。发声歌唱时,咬字、吐字器官各组成部分的动作比平时说话要更加敏捷而夸张。敏捷是为了使咬字准确清晰,夸张是为了使美化的元音或韵母通畅地引长发挥。所以语言器官是我们在吐字咬字时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学习吐字咬字时出声、引长和归韵的重要器官。声音是歌唱的基础,要训练好声音进行歌唱,首先要了解所参与发声器官的构造和作用。歌唱运动的感觉远不如看得见、摸得着的如钢琴、小提琴训练那样的肌体运动来得容易,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歌唱者要有敏锐的自我感觉,并在专业声乐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训练,以形成条件反射去断定自己的声音是否正确,是否符合 声器官运动的基本规律。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上述各部分器官及它们的运动形式是歌唱的生理学为基础,而这些器官的协调活动,则是在人体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支配下完成的。任何身体的运动都受到心理的指挥或暗示,歌唱者的意志、情感、愿望及舞台感觉等等,很大一部分与心理的因素有关,有时候心理的制约因素甚至比发声技术更重要地左右着我们的训练,我们应该充分注意到心理的重要性,当我们在歌唱时,尤其在台上表演时,则需将注意力集中在歌曲的内容与情感上,以情带声,而不要把注意力分散在具体器官的位置及活动状态上。

二、 歌唱的姿势

有人说:“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发声的源泉。”唱歌训练,首先要有正确的歌唱姿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往往不够重视姿势,姿势的正确与否是直接关系到发声时各个器官配合的协调姿势,姿势的正确了,发声各部分就能正常地工作,而不正确的姿势,则往往带来不正确的声音。这好比我们的跑步运动员,赛跑时如果没有正确的跑步姿势,就会直接影响跑步的速度一样。 正确的歌唱姿势是:

1、身体自然直立,保持自然放松,这里的放松绝不是松垮、瘫痪,它应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也就是精神饱满的状态。

2、头部保持于眼睛向前平视稍高的位置,胸部自然挺起,两肩略下后一点,小腹收缩,两臂自然垂落,全身有一种积极运动的状态。

3、两脚一前一后稍分开,前脚着力、身体的重量要平稳,重量落在双脚上。

4、面部,眼神要自然生动,眉、眼、嘴是五官中的重要部位,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在演唱中眼睛切记应当张大一些,不要眯起眼,虚着唱歌。

5、嘴巴是歌唱的喇叭,应当张得开,放得松,切记紧咬牙关。

6、还有歌唱时下颌收回,正确的感觉应该是仿佛由小腹到两眉之间形成一条直线,脖子和后背、腰部连成一线,这样才使气息畅通无阻。

7、演唱时可根据歌曲的内在情感赋予适当的动作,但动作要简练大方,切忌矫揉造作,画蛇添足。坐唱的姿势与站立时的要求一样,但要注意腰部挺直而不僵硬,也不要靠在椅背上,注意臀部不要坐满整个凳面,约坐1/3的面积,两脚稍分开,自然弯曲,不能跷腿坐,也不能两腿交叉叠起。

三、 歌唱的呼吸

学习正确的歌唱呼吸乃是歌唱艺术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础。由呼吸控制的歌声才是声乐,呼吸是歌唱的原动力。声乐界有“谁懂得呼吸,谁就会唱歌”之

说,说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它确实是歌唱者首先应该学会的一项基本功。 歌唱时的呼吸与日常生活中说话的呼吸是不大一样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说话交流思想感情,因为一般距离较近时所需音量就较小,气息较浅,不用很大的力度,也不用传得很远,而且我们说话连续用嗓时间长了,嗓音就容易疲劳、嘶哑,这种说话的呼吸若用于唱歌就显得不能胜任了。唱歌是为了抒发情感,是要唱给别人听的。歌唱时面对的往往是大庭广众,须将歌声传至每个角落,因而要求声音既要有一定的音量,又要有一定的力度变化,要有长时间歌唱的能力,并要求根据歌曲的需要,或长、或短、或强、或弱、或高、或低地有控制地输送气息,要做到这些,就不是简单的事了。所以歌唱时的呼吸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有它自身特有的一套规律和方法,它是一项技术性问题,是后天训练出来的。 呼吸运动包含着吸气和吐气两个过程:

1、 吸气

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气,将气吸到肺的底部,注意不可抬肩,吸入气息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起来,腹部方面,横膈膜逐渐扩张,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小腹则要用力收缩,不扩张。背部要挺立,脊柱几乎是不动的,但它的两侧却是可以动的,而且也是必须向下和向左右扩张的,这时气推向两侧与背后并贮在那里,保持住然后再缓缓将气吐出。

2、 吐气

唱歌用气时,仍要保持吸气状态。这点很重要,就好比给自行车打足了气,不能一下子放松了,这里还有一个保持呼吸的问题,要保持住气息,就必须在唱的过程中永远保持吸气的状态,控制住气息徐徐吐出,要节省用气,均匀地吐气,这就是所谓气息的对抗。在呼和吸的过程中,要注意呼吸僵硬的感觉,整个身体表情都应该是积极放松的,紧张的部位就是横膈膜、两肋,两肋就像是一只充足的气球一样,我们要让声音坐在上面,往下拉,不能让气球往上浮起来,也就是说要把气息拉住,不能让它提上来,这就牵涉到一个气息支点的问题。

3、 唱歌时要有气息支持点

支持点也就是声音要有一个立足的地方,这个立足点也就是以横膈膜及下肋两侧做支持点,当我们咳嗽或笑的时候,可以直接感觉到它的支持作用。没有经过呼吸训练的人,常常唱歌时,脸红脖子粗的,青筋直暴,歌声僵直,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等等,都是与气息支持点没有保持住有关。反之,我们掌握了呼吸方法,有了支持点的感觉,那么,当我闪歌唱发声时,便会感到声音仿佛落在我们所控制的气息上,也就是说声音是由呼吸来支持了,这种声音不但悦耳响亮,而且能强弱自如地做出各种变化来。

4、 不同的乐句用气是不同的

我们在进行胸腹式呼吸时,呼吸气势的强弱、吐气的方法要根据所唱歌曲(或乐句)的不同要求有所不同。下面我们就介绍几种不同的呼吸练习法。

1) 缓吸缓呼 这是我们在训练和歌唱时常常采用的方法。就是胸腔自然挺起,用口、鼻将气息慢慢吸到肺叶下部,横隔膜下降,两肋肌肉向外扩张(也就是腰围扩张),小腹向内微收。这种吸气要求自然放松,平稳柔和地进行,就像我们去闻花的芳香时的感觉一样,闻花的感觉使我们吸气吸得深,就像做深呼吸运动一样,但吸气时不要用太大的力,只要轻轻地挺住胸廓和上腹部,然后慢慢呼气。呼气时,注意保持吸气状态,控制住两肋和横膈膜,也就是控制住了气息,使之平稳、均匀、持续、连贯地慢慢吐出。有一种感觉可以帮助我们体会呼气时

下肋和横隔膜的保持状态:就是在缓吸后做慢慢地吹掉桌上的灰尘的动作,这里需要长长地吹气,也就是在做长音的呼气练习,我们常说:“长音像吹灰,短音像吹蜡”,是一种吐气的感觉。

2) 急吸急呼 急吸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口、鼻迅速把气息促而深入地吸到肺叶下部,并将气息保持住,然后,按照缓呼的要求而呼出。我们在演唱实践中经常要用到的,因为在歌曲的句与句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吸气不通话你有很长的停顿时间,往往采用“偷气”的办法来吸入且要吸得不让人发现,这就是急吸缓呼的作用。为了培养呼吸的控制力,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练习曲及歌曲中的某些乐句做带词的练习,效果较好。卡鲁索说过,歌者能否踏上成功之路,首先要看他对于呼吸器官的操纵和运用,是否建立了强固的基础。

四、 歌唱的发声

歌唱时的发声和说话时的发声是不完全一样的,说话式的唱歌或放大了的说话,都是不对的,这会没有色彩,不是音乐化了的发声。所以说说话的发声是不能适应歌唱的的需要的,我们必须讲究发声方法,帮助学唱歌的人把普通的声带磨炼成能发出优美、动听、有持久力的合乎科学方法的、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来。

1、 喉头和声带

喉头和声带,是歌唱的发声器官,是歌唱的核心部位,是通向整体歌唱的要塞,是打开歌唱艺术宝库的金钥匙。因此,了解和搞清喉头与声带在歌唱时应处的位置和状态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歌唱时喉头位置应该比平时说话时偏低一些(就像我们深吸气时的喉头感觉,因为吸气时的喉位,比静止时的喉位略低一点)有很多人把喉头处于吸气时的位置称为“水平位”。在歌唱时字与字、句与句的转换中,喉头要始终处于这一位置,而不应做离开水平位的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的移动,当然喉头位置的稳定是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而不是僵死不动的稳定。就像浮在水面上的皮球永远稳定在水面上的道理一样,若把皮球比做喉头,皮球浮在水面的状态就好像喉头稳定在吸气位的状态一样。所以歌唱时的喉头位置应始终处于低而自如的稳定位置和喉头壁打开的状态。

2、 打开喉咙

在歌唱训练中“打开喉咙”是十分重要的中心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声音的好坏。“打开喉咙”也就是将喉头稳定在正确的位置上,口盖积极向上收缩成拱形,舌根放松,平放在下牙齿后,牙关打开,下巴放松自然放下而稍后拉,这时候的喉咙是打开的。那么如何能帮助初学者“打开喉咙”呢?

1)“打哈欠”的状态 “打哈欠”状态可以让口腔打开自然,放松,口盖抬起,口腔内空间增长增大。所以在唱歌时,咽喉不要闭塞,要使咽喉张开,让气息自如地送出来,“哈欠”状态确实是打开喉咙的好办法,也使歌唱者保证了一个很好的演唱状态。在平时练习时,还可以用闭嘴的“打哈欠”,闭口打哈欠的时候,里边的状态也是开的、抬的,如果我们在唱歌的时候都能保持这个状态的话,那你的声音就不会是“白”的、“扁”的了,你的声音就会是“竖的”、“圆的”了。

2)用“微笑”状态来打开喉咙 我们讲的“微笑”不是光笑,而指的是把“笑肌”抬起来。“笑肌”抬起是要鼻、咽腔打开,大牙关打开,面部两边的笑肌(颧骨)呈微笑状,这样的微笑状态可以使你的喉咙打开,可以使你获得高位

置的声音。“歌唱状态就是里边的哈欠,处头的微笑”,这话很精辟。

3、 良好的中声区

中声区是唱歌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中声区,就谈不到其他的一切。我们应当重视中声区的练习,多在中声区下功夫,不要急于唱很高的音。练习时,我们先从中声区以中、小音量练习开始,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巩固以后,再慢慢向较高一点或较低一点的音域发展,初学者一定要遵循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一开始就猛练高音,不但不会获得正确的高音,反而会毁坏声带。中声区应该靠前,明亮,轻松流畅,不费力,这样才能往上发展,为演唱高音打开通路。中声区的声音不要强求音量,而是要自然自如,要求音色优美和声音的灵活性。每个声部的重要音区都是中声区。中声区要做到吸气深,呼吸力求自然,有弹性,积极向上,有支持点,喉头稳定松驰,不论唱高、低不同的音,喉头的感觉都在一个位置上,声音要往外送,但又要使声音从头到尾保持在同一音型和位置上。我们常比喻说“声音要像穿珍珠一样,把每个音穿在一条线上”等等,就是说声音要连贯、统一、圆润。

4、 关于换声区

当你从低音往上唱时,唱到一定的地方,就会感到困难,容易卡壳,这就是到了换声区了,这时,你必须运用某种方法才能继续入上唱。歌唱者首先应基本掌握了虽声区的唱法,然后因人而异地作具体调整。有几种方法大家可以实践一下:

1)“倒抽一口气”的动作 就是歌者在唱到换声的音时(发元音的同时),做一个倒抽一口气的动作,好像“吓一跳”的生理状态,让喉头稍向下,向后退让,以使口咽腔充分打开,同时将中声区歌唱时向上齿龈背后发送的气息,随着音高逐渐向上挪动,嘴也随着逐渐张开,此时声音感觉更向上,向更远的前方发送。这时声音就自然地进入了换声区。

2)母音转换手法 就是在唱到换声区的时候提前让声音掩盖一点,声音暗一点,出气量小一点,小舌头抬起一点。在碰到换声点时,有一点必须强调指出,就是你感到声音唱上去困难时,甚至声音感到要出现破音时,千万不要变化发声器官的形态,不要乱动,乱使劲,一定要坚持迎着声音唱下去就可以了。其实换声点的总是就是一个“混声”的问题,就是真假声结合的问题。掩盖一些的声音就是有了假声的成分,但又不能全假,必须与真声混合在一起,声音的衔接才不会有痕迹,声音才不会虚和空。所以学会换声点的过渡也就学会了假声的唱法,而假声位置对唱歌、解决声音的统一是大有好处的。

5、 高音区的练习

高音区常常在作品的高潮中出现,有着激发听众情绪、振奋人心的力量。唱好了高音,会给整个演唱增添光彩。因此,具有响亮的、金属般的高音对歌唱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在找到了自然声区,打好了中声区的基础,又掌握了换声区的技巧后就可以进行高音的练习。唱高音时,两颧骨要更积极开放,整个歌唱状态要更加积极向上,兴奋。随着音高向上,下颌需要松弛地向下,向两侧向后拉;小舌头提起如打哈欠似地吸住气,使喉咙更加打开,喉头不可随音高往上移动,而是相反,逐步下降,保持在吸气的状态,当然这个状态必须有气息的支持。唱高音的方法是训练中的一个难点,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也已经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每一种方法都要因人而宜,采取适合自己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第一个就是支点提法:在唱歌的时候好像声带不长在喉咙里,而长在了胸口,唱每一个字都不要离开这个支点,嘴放松唱,这样把注意力往那儿一想,一下子声音就得到平衡了。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好几个问题:如果唱高音喉头容易上

提的话,你一想到胸口就不想喉头了,支点一低,喉头也自然放松,下放,喉头放下以后,喉咙自然打开。还有声带都有长在胸口处,气息当然就不能超过声带,那一定在胸口的下面,气息也就往下沉了,稳定了。这基本是找到了正确的发声方法。

第二个反向提法是“喉下换字”的比喻。喉下换字的办法,就是说一般唱高音时喉头都容易高,那就在喉下一寸或者二寸左右的地方换,或者“贴着肩膀换,在脖子根换”。这样唱的时候,喉咙最容易打开,而且声音比较容易垂直,容易进入头声,容易找到高音的焦点位置。

6、 关闭唱法

关闭唱法一般是指男声在唱高音时,减少换声区的困难而用的一种唱法。关闭不是把声音关进去,而地要放出来。关闭要保持中声区的基础,关闭的目的就在于把中、高音区正确统一起来,这可以理解为发声器官工作上的变化,如喉咙的打开,会厌往上竖起、咽的下部适当扩张等。关闭唱法一般是指在中声区用较明亮的“a”逐步到“o”,到了换声区就开始用“u”,过多的“a”声音发白、扁,过多的“o”声音发暗,因此都必须在实践中适当掌握。关闭唱法是训练高音的技术有效的方法。

歌唱的发声是歌唱发声训练制造乐器的重要方面:它需要喉头稳定,喉咙打开,声音全部搭在气息线上,没有一个音脱离这个气息的轨道,声音均匀、连贯、有力度,气息通畅无阻,声区转换时不露痕迹等等,但是歌唱是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一个人在歌唱时的心理状态,常常能影响其歌唱质量的好坏,因此,在唱歌时,不能只孤立地强调哪一部分肌肉的生理活动方面。好的声音是整个发声机能协调工作的结果。

五、 歌唱的共鸣

歌唱的声音要有比较宽广的音域,要有相当响亮的音量,要有表达歌曲感情的各种声音色彩。这些除了要靠正确的气息控制,正确的发声方法之外,更要靠正确掌握人体对发声的共鸣作用。共鸣能够形成的声音质量变化,要比声带自身的发声能量大得多。当某个物体振动发出声响时,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物体的振动,从而增强了原物体振动的声响,形成了共鸣现象。歌唱的共鸣就是指歌唱发声时,由于气息冲击声带振动而发出的声音同时引起了人体内其他各共鸣腔体产生共振的现象。由于共鸣时产生的泛音与声带发出的音组成复音,因此,它使声音得到了美化,达到宏亮、丰满、悦耳、动听的效果。人的声带是极短的振动体,它发出的声音是微小的,全靠人体许多天然的共鸣腔体(如胸腔、咽腔、头腔等)将它扩大,这些共鸣腔体可以调节声带所发声音的大小、明暗及音色上的变化,并能调整其高度。

1、 人体的共鸣腔体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人的共鸣腔体可以分成不可调节的共鸣腔:胸腔、鼻腔、额窦和蝶窦等,可以调节的共鸣腔:咽腔、喉腔、口腔,这部分是重要的共鸣腔体,可调节共鸣,上联头腔,下联胸腔,是个联络站。歌唱发声时,应随着音的升高或降低的变化,适当地调节那些可调节的共鸣腔体。一般来说,高音的共鸣区是分布在口腔,低音的共鸣区分布在胸腔。但这样的分布并不是说可以将各个共鸣腔孤立地来用,而是应当使所有的共鸣腔体连成一体,即所谓形成“整体共

鸣”。整体共鸣就是胸、口、头腔共鸣的混合使用。

2、 共鸣的运用

在歌唱发声时,应用混合共鸣的方法,掌握好共鸣在各声区里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鸣腔保持一定的平衡,使声音获得良好的效果。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应加强一些,口腔、胸腔也要有;唱中音时,声音要求圆润、流畅,口腔共鸣应多一些,胸腔、头腔共鸣也要有;唱低音时声音低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体,掺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这样才能在换声区发声时,不发生明显的痕迹。在歌唱发声中,只有及时地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圆润、饱满,音色优美,色彩丰富。

3、 歌唱共鸣的方法

取得较好的歌唱共鸣,首先要注意发音器官各部分的协调配合,遵循渐进的原则,从中间往两头发展,即从口腔到头腔和胸腔,不能急于求成。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获得歌唱各种共鸣的方法。

1)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第一个共鸣区域,它是歌唱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基础。发声时口腔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腭自然放下稍后拉,上腭有上提的感觉。这样,声带发出的声波就随着气息的推送离开咽喉流畅向前,在口腔 的前上方即硬腭前部集中反射而引起振动,这个硬腭前部我们也叫硬口盖,这种口腔共鸣效果明亮,靠前,集中,易于和头腔取得联系,且可减少咽喉的负担,起保护声带的作用。口腔共鸣要有声音的“点”和“心”(即共鸣焦点),首先必须使口腔中的各有关部分唇、齿、牙、舌以及相适应的咽、喉自然地松开,会厌轻轻抬起,以使咽、喉、腔通畅,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积极坚硬,这样才会获得良好的共鸣效果。

2)头腔共鸣 我们常常把头腔共鸣称之为头声。头腔共鸣是我们声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份。它使声音明亮、光彩、辉煌、穿透力强,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声部,头腔共鸣几乎决定了声音的质量。头腔共鸣是由于声音的频率引起了头部上前方的蝶窦空间的震动而产生的。蝶窦位于鼻孔上,是比较小的结构空间,获得头腔共鸣必须先具有鼻腔共鸣、口腔共鸣,否则头腔共鸣是难以掌握的。具体方法是:把口腔内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后移,下腭放下,软腭和小舌头尽量上提,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些,声波便沿着上腭骨而传到鼻咽腔、鼻腔和蝶窦等,引起振动,这种共鸣效果清脆,丰富,富有光彩。当然要取得良好的头腔共鸣是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呼吸点、发声点和共鸣位置点这三者协调运动的基础之上的。

3)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常常在比较低的声部运用比较多,也常常在各个声部的低声区运用较多。实际上在我们每个声部的所有声区,都需要有胸腔共鸣的成分,只是比例多少的问题。获得胸腔共鸣的具体办法是:发声时,咽喉部呈法打哈欠状态,下腭自然下垂,把声波的反射点从硬腭移向下齿背上,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并继续继续传送到胸农会引起共鸣。胸腔共鸣的练习一定要注意松弛,千万不要过分地追求胸腔共鸣而去压迫喉头,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胸腔共鸣。

4、 共鸣练习最好是用哼唱,即常说的“哼鸣”来练习

“哼鸣”时,如闭口打哈欠状态,双唇微微闭住,口腔内越空越好,鼻、咽腔打开,把气息的通道留得越宽越好,然后让气息顺利经过这些通道,沿着口腔的咽壁、鼻腔壁进入头农会的蝶窦处,蝶窦处的感觉就是我们前额的眉心处。感觉到声音向前向上,体会到眉心在震动,从而发出较明亮集中的“哼鸣”声音。

这个发出“哼鸣”的眉心处就是我们要找的头腔共鸣。

为了使三个共鸣腔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歌唱共鸣的整体性,在训练时,还可以选择三个有连带关系的母音组进行练习。这种方法最大的好处是空间比较大,声音较能通畅地进入各个共鸣腔体。

六、 歌唱的咬字吐字

声乐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综合艺术。语言是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语言直接、准确地传递着情感和思想感受,这是其它任何形式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因此歌唱语言的准确掌握运用,是歌唱技术的重要训练课程。

1、 歌唱中咬字、吐字的基本方法

歌唱中的咬字,是指字头(声母)而言,即把字头的声母,按一定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予以咬准。吐字是指字腹和字尾(韵母)而言,即把字腹的韵母,按照不同的口形予以引长吐准,并收清字尾。歌唱中咬字吐字的一般规律是:

1)字头要唱得短、轻、准 汉字的发音,大多是以辅音开头的,字头就是指发音的开头部分,即我们常说的“五音”:唇、舌、牙、齿、喉。 唇音:b,p,m,f

舌音:d,t,n,l

牙音:j,q,x

齿音:z,c,s,zh,ch,sh,r

喉音:g,k,h

这五大类的发音时,用力部位要分明,出口不能含糊。唇音字用力部位在唇上,上下嘴唇喷口应有力清晰。舌音着力在舌尖,牙音字用力部位在牙,齿音字用力部位在上下齿间,喉音字用力部位在喉。我们应充分运用“咬”字的技巧,来加强歌曲的感染力。

2)引长字腹 字腹(韵母)是字在歌唱发音中的引长部分,它占时值较长,歌唱时响度最大,是字的主体部分,与发声的关系最密切,它需要引长,也能够引长。它对歌唱的好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引长部分按照字腹中不同的韵母的口形要求,分为“齐,开,撮,合”四类,我们称“四呼”。

开口呼:a,o,e发音时要求口腔打开。

齐齿呼:ī或以ī为开头的韵母,发音时口呈扁平形,气息通过上下齿之间的空隙流出,用力在齿。

撮口呼:ü或以ü为开头的韵母,发音时上下唇微向前,用力在唇。 合口呼:u可以u为开头的韵母,发音时上下唇收拢呈圆形。

“四呼”在引长字腹时运用,口形决不能随曲调的变化而变化,应始终保持不变。歌唱中声音是否圆润、连贯主要取决于吐字发音的准确、连贯与流畅。

3)字尾收音要分明 字尾是指字的结尾部分。在歌唱发声中,凡是有字尾的字,都应把尾音收住,才算唱完整这个字,否则只算唱了半个字。单韵母的字是没有字尾的,不需要收音,只要元音发音完整不走形。复韵母的字,应很好地注意收音。如:

收ai,ei,uai,uei的韵尾时,应收i音。嘴角微向两边咧开。

收ao,ou,iao,iou的韵尾时,应收u音,双唇应向前微撮。

收n为字尾的音时,软腭下降,舌尖抵上齿龈,阻住口腔通路,放气流穿鼻而过,

收向前的n音。

收ng为字尾的音时,软腭下降,舌根上升贴住软腭,阻住口腔通路,使气流穿鼻而过。

字尾收音时,要收得自然,要收得短、准、轻。且收尾的部位要准确,响度要适中,时值要做到收音即停。国我国的语言文字繁多,变化万千,收尾的部位也各不一样。在我国的传统演唱中,将汉语语音的韵尾归纳为十三个韵脚,也就是我们常在诗歌中遇到的押韵的意思,我们称它为“十三辙”。

2、 关于“十三辙”

1)发花辙:凡收aiaua的字均属之,如沙,下,马等。属元音结尾,收韵时口形不变。

2)梭波辙:凡收o,uo,e的字均属之,如波,歌,多等。

3)乜斜辙:凡收ie,üe,的字均属之,如叠,叶,野等。

4)“一七”辙:凡收i,ü的字均属之,如喜,月,雪等。

5)姑苏辙:凡收u的字均属之,如哭,古,谷等。

6)怀来辙:凡收ai,uai的字均属之,如开,槐,怪等。

7)灰堆辙:凡收ai,uai的字均属之,如内,醉等。

8)遥条辙:凡收ao,iao的字均属之,如高,肖等。

9)油术辙:凡收ou,iu的字均属之,如酒,手,后等。

10)言前辙:凡收an,ian,uan的字均属之,如南,关,边等。

11)人辰辙:凡收en,in,uen,un的字均属之,如分,宾,军等。

12)江阳辙:凡收ang,iang,uang的字均属之。

13)中东辙:凡收eng,ing,ueng,ong,iong的字均属之,如争,表,红等。

3、 关于声调

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声调是一个音节或字在单独发音时它的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汉语语言中的四个声调在咬字、吐字中,虽然按三部分结构规律把字吐清楚了,但若字的声调不对,唱出来的字仍然容易使人误解。如果我们把四声搭配得当,就形成了声调的对比,有起有落,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朗读起来好听,唱起来易于上口,这就强调了诗词的节奏美、旋律美。

总之,歌唱的语言离不开字音的声、韵、调这三部分,只有掌握了字音的结合规律,演唱时辩证地处理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还要根据歌曲情感的需要,作出相应的变化,完整地表现出每个字来,才称得上真正完成了歌唱的咬字吐字。还有一点要强调的,就是咬字吐字重要的是要研究语言如何表现感情,一般来说,唱轻快的歌曲,咬字吐字应特别轻快、敏捷、灵活;唱雄壮的进行曲时,咬字应结实有力;唱抒情曲调时,咬字应优美柔和;唱慢速度的歌曲时,咬字吐字应圆滑,相连,从而达到“以情带字,字里传情”的目的。

唱功技巧

通俗唱法技巧也存在着普及——提高这么一个发展规律:从惠特尼。休斯顿、玛丽亚。凯瑞、赛琳。迪昂她们的情况来看,具体体现为音域加宽、力度对比幅度加大和花腔增多。这和当年的西洋传统唱法“雏形”阶段也很相像。但通俗唱法的发展是否会重复美声发展的规律——越来越技

巧化,最后离开群众越来越远?看来不会,这是它本身具有的多层次性和商业性质所决定的。它的发展必须适应多层次听众的需求。

所以,我们研究通俗唱法的基点也应该建立在面向群众、面向市场上。提高与普及始终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提高流行唱法的技巧性、艺术性能够起到示范促进作用,这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唱法研究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普及。脱离了普及的前提去讲提高是无意义的。西洋传统唱法研究的出发点——提高、提高、再提高。学生千里挑一,万里挑一。但听众却越来越少,这是我们应引以为戒的。这也正是西洋传统唱法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一、研究流行歌曲唱法的目的:充分开发嗓音的潜能。有一种习惯的看法:认为嗓子的好坏是天生的,乐感更是天生的。这种观点,无疑是给歌唱爱好者投下了心里上的阴影。首显烩种观点的危害性在于它否定了歌唱者主观能动性;之二是扼杀了歌唱者可能存在的潜在能力。别看有些已经成名的歌手,他们在唱法上仍不免有不少问题,用正确的方法加以纠正后,更能取得锦上添花的效果。但我们研究唱法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少数人的“锦上添花”,主要是为广大爱好者“雪中送炭”。

自从卡拉OK兴起以来,歌迷队伍曰益壮大,原先被判为“五音不全”、“缺乏音乐细胞”的人也敢于一试歌喉。通过试唱,谁都想唱得再好一点,歌迷们迫切期望能得到指点和辅导。签于这种情况,;加快通俗唱法的研究步伐更有必要。

二、唱法的科学性是嗓音保健的首要条件。对于如何保护嗓子,一直是歌手们关心的问题。不吃酸、辣、冷诫条是否有遵守必要?歌手的饮食起居应该符合常人的卫生习惯这点是毫无疑义的。但嗓音的健康不在于保护,而在于锻炼;正确的发声方法是嗓音保健的基本条件,这对任何一种唱法来说都是真理。有些靠录音棚“制造”出来的歌星由于长期不使用声带的张力——阻力,造成发声机能退化,已经无法适应舞台上的现场演出,只能靠“假唱”来搪塞。

如果这个歌手懂得如何控制嗓子的运用方法,在录音棚用这种方法,在舞台上用另一种方法,那么就不会产生这种情况。再举一例:在传统唱法的立场听通俗唱法歌手们所唱的高音,肯定持否定态度,会毫不犹豫地说这是“叫喊”,不是歌唱。但奇怪的是这些歌手们并没有叫坏嗓子。可见,“叫”也得有方法。嗓音像人的体能一样,需要锻炼,发音能力不仅是一切技巧的前提,也是嗓音保健的基础。有方法的通俗歌手,不在乎一般的感冒、咽喉炎、扁桃腺炎。能坚持演出而不影响演出质量,这是不同层次的流行歌手都期望的。从这个意义来说,方法已超越了一般的保健范围,发挥出比保健更高的作用。

三、提高演唱技巧。通俗歌曲的层次,主要体现在歌曲的演唱难度上。难度又体现为高度以及力度的对比上;低层次的歌曲,音域大多不超越人声的自然声区。女声到#C,男声到#F.力度对比往往只徘徊于P——mf之间。而有的歌曲音域达两个八度,力度伸展范围要求从PP——ff.这自然对歌唱者的能力和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面说过,一个歌唱者,无论是否从事此项专业,都不会满足于现有演唱层次,总想不断地向更高层次攀登,靠什么呢?——方法。

成为一个西洋传统歌唱家的三个基本条件又是什么?有人认为:唱流行不讲究音色,更不需要什么技巧,只要有乐感就行了。这种观点对于演唱一些低层次的歌曲来说,也许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流行歌只有一个八度音区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流行歌坛的作曲家们不论风格追求如何不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要求有高度演唱技能的歌手来唱自己的作品。

即使在追求纯偶像、纯商业化的另一潮流中,作曲家们也未必会心甘情愿地降低对歌手“唱功”的要求。对歌手而言,有高音总比没高音好,能兼唱多种类型的歌总比仅唱一种类型的歌强。乐感虽然重要,但总是通过声音来表达的,如果一个歌手声音过不了关,遇到稍高一点的乐句就卡住了喉咙,那么再有一流的乐感也无法表现出来。

再探讨一下音色。唱流行歌曲不讲究音色,却讲究特色,这是事实,但如何使你的特色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同样需要方法,欧美流行歌坛为什么在国际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因为它在强调的特色,也包括“唱法特色”这个内容在内,不论是自觉的还是自发的。例如赛琳·迪昂崇拜芭芭拉·史翠珊,但她的演唱方法和技巧始终保持了自己的特色。比芭芭拉·史翠珊的声音更集中,力度、色彩对比更明晰。赛琳。迪昂曾在电视中介绍过她的发声方法,也许从西洋传统唱法观点来看,这种方法很可笑,但至少说明了流行歌坛的成功者们并没有忽视唱法的研究。 尽管当今国际流行歌坛对唱法的理论研究仍很肤浅,但它的实践却是毋庸置疑的,撇开审美观点的偏见来听惠特尼。休斯顿、玛丽亚。凯瑞、赛琳。迪昂,她们的声乐技巧事实上已不亚于西洋传统唱法。当然她们只代表着欧美唱法目前的较高层次。如果一个歌唱者能化功夫去学会她们发声方法,回过来再唱稍低层次的歌曲不是更容易了么?

以上三项内容都为了说明不论何种唱法模式都需要方法。无论乐感的体现,嗓音特色的发挥,技巧的控制都是以唱法为基础的。西洋传统唱法的研究过于“玄”,争论又太多。这通俗唱法的研究应该名符其实——通俗,不该重蹈传统唱法的覆辙。

通俗唱法之所以通俗的另一特点是它的吐字最接近生活,它没有西洋传统唱法那样要求在共鸣的基础上去吐字;也不像中国民族唱法那样过分强调字正腔圆。因而最能直接地表达歌唱者的感情世界,有些“好心人”把共鸣概念和强调吐字这两点硬搬到通俗唱法中,结果弄巧成拙。反把通俗唱法搞得非驴非马。其实应该反过来做,如果中国现在的洋唱法和民族唱法能借鉴通俗唱法的吐字,对于这两种唱法而言,可能会容易贴近群众。为什么提出这种尝试?

因为内地的西洋传统唱法因循的模式仍是五十年代的前苏联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声音必需“竖”起来,高音从脑后上去,气息向下。自从这种模式被“洋为中用”以来,最突出反映在演唱上的缺点是吐字不清和可怕的声音颤抖。而通俗唱法的吐字最接近说话的自然。真正先进的西洋传统唱法从不存在吐字不清的缺陷。因而上述那种模式只能叫作“假洋鬼子”唱法,正是这种“假洋鬼子”造成了内地不少通俗歌手对唱流行歌到底该不该去从师学方法产生怀疑。“学了方法反而不会唱歌”的例子依是因此而起。像帕伐洛蒂这种西洋唱法吐字就相当清晰,也不影响这种洋唱法的基本特征——一共鸣。

中国民族唱法强调字正腔圆,这是无可指责的,但反映在“戏”与“歌”的唱法上,吐字的形式就不完全一样。如果“歌”用了“戏”的吐字方法后,“歌”便成了“戏”了。

“歌”之所发能比“戏”更容易被接受,吐字的自然是其一。当前对“戏歌”来使“歌”的爱好者同时也成为“戏”的爱好者?还是对“戏”的一种改革——创造一种新的民族唱法模式?如果是后一种目的,那么只要用“戏”的旋律加以发展衍化,再用歌唱的吐字——通俗唱法的吐字即可合成。奚秀兰唱《天女散花》,邓丽君唱《郊道》,刘欢唱《去者》、《情怨》不都属于戏歌模式么吗?(笔者建议中国民族唱法借鉴一点通俗唱法的吐字是以研究戏歌为出发点,对古老的传统剧种的唱法并无改造之意)。

前文曾提到西洋传统唱法模式有优劣之分。同样,通俗唱法也有优劣之分。如何区分唱法的优劣?

先进还是落后?主要看效果——表现力。九十年代举办的历届亚洲各国及地区的通俗歌曲比赛上,听众可以明显地感到两种不同唱法模式。曰本和港台的唱法与欧美唱法,相比之下效果就是不一样。欧美模式就是强于曰本——港台模式,具体反映在“音质”、“力度”和“技巧”三方面。受过欧美唱法熏陶的菲律宾女歌手雷金(Regine),以欧美一流歌星标准来要求,歌唱技巧也许只能属一般,可在亚洲的歌手队伍中,却是鹤立鸡群,很少能与她相比,这是有耳共赏的。 试听张学友和她的二重唱《In love with you》,就能听出二人的差距,尽管男女有别,从气息到音质、声音集中都可对比出张学友的“逊色”。至今仍有不少评论者认为惠特尼。休斯顿、赛琳。迪昂之所以唱得好是因嗓音天赋好,这仍是“条件第一”论在脑子中作祟,领悟不到“方法”的重要性。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国家,嗓音条件好的歌手多如牛毛,在技巧上达到上述二位大歌星的水平是完全可能的。下面不妨分析一下欧美、港台、内地在唱法上的特点、发展过程和现状:

1、欧美唱法:欧美唱法之源在美国黑人中流行的一种蓝调(Blues)迄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有了众多的音乐形式:流行、爵士、摇滚或它们的混合体,从唱法上而言,它们的发声基础始终是统一的——中音区像“说话”、低音区像“叹气”、高音区像“远处喊人”。 尽管到了电声高度发展并应用于流行歌坛的今天,始终保持着它这种唱法特色不受风格变幻的影响。六十年代开始,美国歌坛开始向技巧化发展,具体反映在音域的扩大,力度对比的加大和花腔化等几个方面,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要数:爵士女歌星黛娜·肖(Dinna Sshuur),她在唱法和技巧上在那时已毫不逊色于当今的惠特尼。休斯顿、玛丽亚·凯瑞。

七十年代的黑人男歌星皮波·布莱森(Peobo Bryson)在唱法上和技巧上也早已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可能技巧化在当时还没有受到专业界应有的重视,听众的要求也未达到八、九十年代的水平,皮波。布莱森直到九十年代才获得奥斯卡奖的殊荣。他的唱法和英国歌星爱尔顿。约翰(Elton John)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后者没有前者那样的高音。

也许人们会说:后者没有高音,名气反比前者大,唱流行歌究竟值得如此重视高音么?在歌坛的现实中,在成名的歌星群体中,没高音的反比有高音的多,这又作何解释?须知,艺术竞争,毕竟不是田径运动场上的单项角逐,裁判可以根据运动员的单项指标论定名次。

歌手的成名因素不局限于有无高音这一项,虽然没有高音,但可扬长避短,以风格和乐感取胜。别忘了中层次的听众,总多于高层次的听众这一现实。再加观众对歌手的偏爱,往往仅出于对某歌手的某一局部的偏爱,便把他(她)当做偶像,所以没有高音和有高音的歌手将永远共存下去。但通俗歌曲向高音发展的趋势却是必然的。有高音总是一种优势,没高音总是一种不足,因为有高音的歌手总比没高音的歌手表现力强,这对实力派歌手来说是不言而谕的。对于纯商业性、“捧”出来的偶像派歌星而言,研究唱法、提高技巧确属多余之举。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有中间大、两头小的情况存在,歌星如此,听众也如此。盲目崇拜或偏爱的心态不会永远不变,只有真正有实力的歌星,才能得到“永久”的赞誉。因为他们是艺术家不是商品。

欧美唱法先进的另一发展特点是表现能力的全面性,它体现在歌手对歌曲的处理上和歌手对不同体裁、不同类型歌曲的适应性上。大家熟悉的麦克尔。杰克逊、惠特尼。休斯顿、赛琳。迪昂等,他们既能唱强劲的歌曲,又能唱柔和的歌。或在同一首歌中忽而强劲、忽而柔和,变换自

如。他们有很扎实的音乐基础,即兴演唱花腔。有一位许多人还不熟悉的美国黑人女歌手黛娜。理芙斯(Dinna Reefes)在使用音色变化的技巧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她能唱得浑厚如男歌手,一下子又能柔如清纯派女歌手。

如此全面的歌手,在欧美歌坛可说是人才济济。权衡歌手演唱技巧水平高低的准绳有十六个字可概括:能高能低、能强能弱、能刚能柔、能亮能暗。如果没有科学的发声方法,再好的嗓音天赋也无法做到上述要求。欧美唱法的先进之处就在于此。上述许多人的演唱水平,以这十六个字来衡量一下的话,可以说是全部“到位”。自从黛娜。肖和皮波。布莱森的出现,通俗唱法在技巧上已趋于完整,并基本上形成属于它自己美学效果服务的一套声乐体系。与此同时我们不妨对照一下西洋传统唱法和中国民族唱法对演唱者技巧的权衡标准,它们和通俗唱法这十六字的基本要求,毫无二致。

花腔化是欧美唱法发展中的另一标志。许多简单的老歌,被重新演绎后再现于歌坛:赛琳。迪昂在独唱会上演唱的《Can I help fall in love》这首人所皆知的歌曲,加入大量花腔,就是最突出的例子之一。惠特尼。休斯顿唱的《How will I know》不算老歌,但从可见到的几次慰问演出中演唱这首歌时,这首歌已被花腔“化”得喧宾夺主,面目全非了。至于在曲头、曲尾在进入歌曲间奏中任意加几句花腔,在惠特尼·休斯顿可玛丽亚。凯瑞唱的歌曲中早已习以为常。台湾女歌手李玟也借鉴了这种花腔并使用到中文歌曲中来,很成功。这种花腔化的点缀,往往使一首平凡的歌曲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不能小看这些花腔,一个歌手如果没有很高的和声知识是无法发挥这种本领的。这种发展也起到了提高歌手音乐素质的积极作用。

2、港台唱法:港台唱法之源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开始大多是一种小调,解放后又在港台发展起来。当年周璇、姚莉、龚秋霞、白光等唱法的影子,在当今的港台歌坛上还依稀可见;这种唱法最大的特征是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近年来虽受到摇滚乐的冲击而有所改善,但这弱点依然存在。就以港台两地的唱法趋势而言,也有许多不同,香港唱法模式越来越趋向于陈式化——过于强调录音棚效果,唱法、技巧研究正逐渐被降到次要地位。这种趋向造成歌手的嗓音本色被忽视:“音质”被淡化了。

“气声”成了唱法的基本功。音乐商把流行歌手当作商品推销时,唱法仅成了“包装”的一部分。他们全然不懂唱法不属于产品的包装,而是产品的基本质量。在一味塑偶像歌手的主导动机支配下,歌手嗓音特色却成了清一色的录音棚效果——大多数女歌手只会轻,不会响;只能柔,不能刚。像甄妮这样实力派的歌星九十年代之后也已少见。唯叶倩文还有点阳刚之气。林忆莲高声区的“弱声”技巧是杰出的,堪称香港歌坛中的姣姣者,可惜“强声”乏力。目下只有王菲的技巧稍全面一些。

男歌手仍是以张学友为实力派的代表,他和王菲一样,技巧是全面的可惜都不到位,主要是呼吸方法不好,力度的表现只能以冲击声门的办法来实现。其他有高音的老将只有林子祥,可惜演出高音经常唱破,这是方法不科学。其他男歌手要不只有乐感,没有技巧,或者是稍有一点声音特点,其他都平平。

曾有过一位香港音乐界人士说香港歌坛在唱法上已走进了死的胡同;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造成的原因是有些音乐商人对流行音乐基本概念上的无知,把物色歌星当选美,一味把俊男靓女挂上歌星的商标作为商品来推销,在他们看来唱歌根本无须方法、技巧,声音可以靠录音棚制造,试问还有多少人愿意勤勤恳恳去钻研演唱方法和提高演唱技巧?

台湾歌坛情况与香港很不同。在追求演唱特色这一点上一直比香港重视,反映在以下各个方面:

(1)有高音区的歌手很普遍。男歌星如林志炫、赵传、张信哲、王杰、伍思凯以及已故的张雨生等;女歌星有苏芮、蔡幸娟、陈淑桦、辛晓琪、千百惠以及近期的李玟、柯以敏、张惠妹等。

(2)嗓音特色的区别比较明显,能显示歌手的个性,不像香港歌手的嗓音那么雷同(这是唱法造成的)。

(3)在唱法技巧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如林志炫以自己有宽阔的音域而自豪;李玟、顺子借鉴欧美唱法加以洋为中用,无疑对推动通俗唱法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先驱的作用;张惠妹发展了苏芮的唱法,把中国的语言和欧美唱法中的先进技巧——“关闭”结合得很完美,但在技巧上还稍逊于李玟;台湾有两位内地歌迷不太熟悉的女歌星——黄小琥和江蕙,她们有非常高超的歌唱技巧,独特的嗓音,黄小琥的英语歌尤为出色,可惜国语歌还不到位,原因是她喜欢用“竖”起来的声音唱国语歌,甚至比蔡琴走得更远、更“竖”;如果说“只要把声音竖起来唱就是结合西洋传统唱法”的一种尝试的话是不可取的,才可不致又再次重蹈覆辙,她的底子决不差于李玟,唱法上的一步之差,使她落后于李玟(内地持有这种见解的声乐教师特别多)所用的唱法破坏通俗唱法最根本的特点——语言的自然。

江蕙的技巧更全面,可惜她是以唱台语歌为主的,她还有许多潜能没有被开发。齐豫选择结合西洋传统唱法的尝试相对地说,是比较成功的。她为适应自己嗓音偏假的特点,创造了能发挥这种特点的唱法,并且把许多古典音乐旋律填上英语歌词,用这种唱法演唱效果很好,她借鉴的西洋传统唱法不是“竖”而是“横”的。台湾的男声唱法也比香港男声唱法先进,首先表现在“音质特色”这一点上,“动力快车”演唱组的唱法属于当前较“前卫”的,他们也在借鉴欧美唱法,差距在于声音还不够集中。

以上许多例子说明台湾歌坛在唱法研究上在发展,在进步。

3、中国内地歌坛:随着改革、开放而建立起来的流行歌坛,为时不过十多年,发展却相当迅猛,其间经过一阶段“西北风”的探索,这阵风已成过去。当前在唱法上几乎全盘借鉴港台,原因也许出于大量港台歌星软件的影响,再加上港台音响公司和内地歌手签约的曰益增多,这批歌手的唱法,自然而然地必须按照他们的路子而被纳入港台唱法的轨道。

由于以上两上原因的影响,内地女歌手的唱法在“弱声”上也完全用“气声”(这方面的技巧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在“强声”唱法方面还没找到方向,因为在香港歌手中找不出唱“强声”的范例可供模仿,因而不得不把“西北风”的强声唱法和香港唱法配套,这两种唱法由于“质”的不同,在效果上产生了一种明显的不协调感,这种模式如果被“定型”,那将产生和中国当前已定型的西洋传统唱法的情况一样。并且严重影响通俗唱法的发展。

以大家熟知的那英、陈明为例:那英的嗓音酷似苏芮,但更胜于苏芮,她音区更宽、力度更强,个性更明显。如果引导得法,她可以成为亚洲非常杰出的歌星,在唱法上甚至比今天的张惠妹更优越,(张惠妹的高音力度不足,这是她最大的弱点)可惜一曲《朝思暮想》把她的“优势”全部破坏了,从事业角度说她成名了,从艺术角度说她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陈明的情况也一样,她有巨大的嗓音潜能,在签约前已充分显露出来,当年演唱《心痛的感觉》一歌时,水平已在苏芮之上。如有好的方法指导,她有可能达到雷金的水平,遗憾的是签约之后,嗓音变得非常一般,原本最优美的“音质”消失了„„内地具有那英、陈明那样好的嗓子的歌手不在少数,如果再不猛省过来,艺术后果将是可悲的。但愿李玟、张惠妹、顺子在唱法上的突破能为内地歌坛产生冲击波„„无疑李玟在高音唱法运用上(指强声)借鉴欧美唱法是最成功的先例。

男歌手唱法的趋势基本上和女歌手一样,稍有不同的是追求“奶油小生”型方面比香港走得更远。在唱法上内地受到张学友、刘德华影响最大。像刘欢那样唱法一时还无法普及。但必须承认,刘欢在高音上有很深的造诣,他是借鉴京剧唱法运用通俗唱法上一个成功的先例。

中国内地有一位上了年纪的男歌手张伟进,他在唱法上的造诣不差于刘欢,可惜没引起普遍的重视,他在唱法上早已跑在港台男歌星之前,他已掌握了先进的欧美唱法基本特点——“关闭”。是这种发声方法使张伟进有如此漂亮的高声区,从方法上说他和刘欢走的是不同的道路;另一位男歌手韩磊,具有那英、陈明一样优越的嗓音条件,如果有先进的方法引导,他在声乐技巧上完全可能达到麦克尔。波顿的水平。

中国内地歌坛亟须引进欧美唱法中的先进技术。但有些想寻求突破的作曲者或制作人往往从音乐形式上去寻求出路。例如丁薇想创造中国爵士的尝试;演唱组的大量产生,以及创造中国的摇滚乐等。在唱法上甚至简单地认为沙哑嗓子就是摇滚歌手(事实上欧美沙哑唱法已成为时尚,麦克尔。波顿如此嗓音沙哑,却不是摇滚歌手,肯尼。罗杰斯也沙哑,是乡村歌手,弗瑞迪。麦库瑞嗓音并不怎么沙哑,却是摇滚歌手)不否认欧美流行音乐在作曲、制作方面的先进地位,借鉴这方面的技巧是必要的,但流行音乐离不开“唱”唱法的借鉴更应重视。

(有些人以为欧美人体质和声带先天能力不同于中国人,因此无法借鉴他们的唱法,简单地说他们认为中国人是无法唱出像麦克尔。波顿或惠特尼。休斯顿那种声音来。)事实上欧美流行唱法的基本方法基本方法和中国京剧唱法中的发声原理很近似。男声唱法酷似“老生”,女声唱法酷似“老旦”,(只是吐字截然不同而已)近咫尺的先进唱法不借鉴,却一味模仿港台唱法,实在是舍近而求远了。

流行歌曲演唱的风格与技巧

几种唱法

流行歌曲的演唱讲求个性,歌星们在声音上的差异之大,演唱风格之多样,使得我们无法像在“美声唱法”中那样将其划分为几个声部(男高音、女中音等),即便是用“声线”这个时下非常流行,却又是莫名其妙的万能术语,也还是难以一一描述清楚。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其渊源以及发声特点、演唱风格归纳出几种典型的“唱法”。

“低吟唱法”(Crooning),形成于30年代。那个时候,许多酒吧、舞厅、夜总会里添置了电子扩音设备,歌手们开始对着“麦克风”(话筒)唱歌。“低吟唱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产生的。由于话筒的扩音作用,歌手们不必像歌剧演员那样竖着嗓子吼,也不必像有些民族歌手那样横着嗓子喊,他们只须用说话般的音量轻轻哼唱,众多的听众同样可以听得真真切切。一些非常细致的艺术处理方式,如一声轻微的叹息、一个小小的停顿,都能被纤毫毕现地展示出来。

早先的“低吟”歌手都是有着一定的美声基础的男中音或男低音。中国听众非常熟悉的平.克劳斯贝便是第一代低吟歌手。三四十年代“低吟”歌手演唱的抒情歌曲和爵士乐风格的歌曲是当时澈地歌曲的主流。50年代后,随着“摇滚乐”的兴起和民谣的复兴,流行乐坛不再是“低吟歌手”的一统天下了。但是“低吟唱法”并没有就此消亡,作为一种演唱方法,“低吟”对后来所有流行歌手的演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话筒的运用,声音的控制,旋律线条的连贯圆滑,歌词语

气的表现,微颤音和气声运用等流行歌曲演唱的基本技巧在“低吟”中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 民谣在世界各地的流行歌曲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民谣歌手用“本嗓”演唱,与“低吟”相比,这种唱法一般不刻意追求声音的圆润和共鸣,音色扁平、自然,强调吐字的清晰和口语化。鼻音在“美声”和“低吟”唱法中都是很忌讳一个毛病,然而许多民谣歌手(如约翰.丹佛、鲍勃.迪伦)却喜欢使用带有浓重鼻音的演唱方式,这种鼻音具有独特的抒情色彩,尤其是在演唱平缓的叙述性歌曲时,会产生一种亲切自然、富有磁性的魅力。民谣还经常采用重唱的形式,主旋律往往放在中低音声部,而高声部的伴唱常用轻柔透明的假声来演唱,因而假声也是民谣演唱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民谣唱法不仅限于民谣歌手,也包括一些摇滚歌手。如著名的“披头士”的大部分歌曲都是用民谣风格演唱的。

民谣唱法代表了流行歌曲演唱中平实自然的一面,而美国黑人歌手则使得流行歌曲的演唱增添了华丽的色彩。

美国黑人歌曲的渊源可上溯到奴隶制时期的田间号子,此后又陆续出现了灵歌(Spiritual)、福音歌(Gospel)、布鲁斯、索尔(Soul)等声乐体裁形式。黑人歌曲常采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领唱者用呐喊、尖叫、抽泣、呜咽、滑音、颤音、假声等富于装饰性的演唱技巧,常常能将一些简单的旋律片断即兴演绎发展成极富感染力的毕彩乐句,产生出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富有激情和即兴装饰是美国黑人歌手演唱艺术的灵魂。许多摇滚乐歌手(尤其是硬摇滚和重金属摇滚歌手)的演唱风格也是由这种唱法衍生发展出来的。只不过摇滚歌手大都比较强调其嘶喊爆发的一面,而缺乏那种细腻的装饰技巧。

爵士乐出现后,美国黑人歌手又创造出一种高度炫技性的演唱方式。在与乐队的即兴交流中,他们用一些没有具体含义的衬词唱出各种复杂多变的节奏型(称为Scatting)或用人声来模仿爵士乐队中的各种乐器的音响(称为Vocalese)。

80年代兴起的饶舌乐(Rap,以急速的节奏念出歌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些高难度的人声表现方式的延续。以上介绍的是流行歌曲的几种比较典型的演唱风格。在千变万化的流行歌坛上,绝大部分的歌星并不固守某一种“唱法”,而往往是在这几种基本演唱风格的基础上,根据其自身的声音条件和特点并结合歌曲表现的需要,加以变化融和,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方法和艺术风格。

音区与音色

人声音区的各个部分有着不同的色彩:高音区明亮,中音区柔美,低音区沉厚。流行歌曲的演唱通常也是遵循各音区的自然属性,发挥其自身的表现作用。但有时也会根据歌曲内容表现的需要而改变各音区的自然色彩。如《一无所有》的旋律常在高音区徘徊,但在演唱时却应该将音色处理得暗一些。倘若一味强调高音区的高亢明亮,就难以表现出歌曲中所蕴含着的那份执著和抗争。 流行歌曲的演唱追求的是本色自然,但许多初学演唱的人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能找到自己的“本色”,而往往是模仿录音带上自己喜欢的歌星的声音特征和发声方法。

流行歌坛中有许多嗓音嘶哑嘈杂的歌手,以至于引起这样的误解:只有沙嗓子才能当歌星。事实上,流行歌坛中的甜美圆润的歌手并不比沙嗓子的歌手少,只不过是沙嗓子的歌手因其音色的独特而更为人们所瞩目罢了。

对沙嗓间的崇尚并不是流行歌曲演唱中所独有的审美指向,在各国的民间音乐,尤其是我国的戏曲中,沙哑音色早已是习以为常的一种表现手段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音色的沙哑上,而是这种音色所能表现的情感的力度和深度。当人的情感达到极端状态时,常会伴随出现嗓音的沙哑。这种音色有时也会与某种特定的审美意象相联系:粗犷强悍的阳刚美,饱经沧桑的成熟美,这些都理颇具偶像魅力的。此外,流行歌曲中常见的反叛、挣扎、调侃和嘲讽等内容也适合于用沙哑的音色来表现。

嗓音沙哑的歌手在演唱不同类型的歌曲时,会对音色稍作调整,以适合歌曲的表现需要。如罗大

佑唱《超级市民》时声音偏“破”偏“炸”,唱《痴痴的等》时偏“哑”偏“压”,而《沉默的表示》就干净柔和了许多。

每个人的嗓音都有其特定的音色。尽管这种音色有一定的伸缩性和可塑性,但嗓音的调整改变是有限度的,超出了限度,就会引起发声器官的疲劳。时间长了,还会引发病变。有许多声音甜美的歌手就是因为盲目模仿沙嗓子而毁坏了声带。断送了自己的艺术前程。

假声与气声

所谓“假声”是指演唱时通过有意识的控制而只使部分声带发生振动所发出来的声音,这种声音比由整个声带都振动的“真声”要高要弱,而且音色有一种晶亮透明的感觉。

大部分流行歌手(无论男女)是用真声演唱的,以获得一种自然、亲切、贴近口语的风格。有些女歌手(如齐豫、黄莺莺)在演唱音域较宽、艺术性较强的歌曲时则以假声为主的。男歌手在演唱伴唱声部时常用假声,如美国的“西蒙与伽芬科尔”重唱组中的伽芬科尔,和台湾“优客李林”重唱组中的林志炫等。这也是乡村音乐风格重唱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像“摩登谈话”(Modern Talking)中的主唱那样的纯用柔美的假声来演唱的男歌手是不多的。

发出优美的假声的关键是要有比较高的发声位置,在运用假声时要注意真假声之间衔接转换的光滑流畅,不能有断裂。一般说来,假声比较缺乏力度,但在必要时也可将假声转换成一种半真半假、半嘶半哑的叫喊。许多重金属摇滚乐歌手就喜欢用嘶哑的假声来演唱。

假声还可以作为一种修饰声音的方法,将真假声结合在一起的“混合声”能产生一种柔和、细腻、略带飘渺的艺术效果。比较一下童安格与屠洪纲演唱的《生命过客》,前者是用纯粹的真声,而后者用的是介于真假声之间的音色来演唱的。刘欢和齐秦演唱的《大约在冬季》也有这样的区别。 童安格的《忘不了》、伍思凯的《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所使用的真假声间的突然转换,朱哲琴的《一个真实的故事》结尾处用假声演唱的华彩段,都是流行歌曲中常见的假声应用方法。惠特妮.休斯顿的《所有的爱都留给你》中先用温馨的混合声在中低音区轻轻吟唱,然后用挺拔高亢的真声将歌曲逐渐推向高潮,及至歌曲的最高点,突然改用极柔美的假声。这是在演唱中运用真假声的转换变化来表现起伏跌宕的情感的一个优秀的范例。

国内常有所谓的“气声唱法”。其实“气声”并不成其为一种“唱法”,而是一种声音运用技巧。气声本无语格调高下之分,关键是不能滥用。若能抓准时机,运用得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美国歌星莱昂纳尔.里奇演唱的《你好》(Hello)在副歌处先是用激昂的声音反复铺陈,最后用气声轻轻送出一声“I love you”,很有表现力。台湾的邓丽君也是一位十分善于运用气声的歌手,与气声类似的还有“泣声”和“破音”。运用时也必须非常的谨慎。

“泣声”就是在歌声中掺入一些抽泣、哽咽的成分。包娜娜演唱《掌声响起》中“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的“掉”字上就非常得当地加了一点“泣声”。玛多娜唱过一首《这里爱情不复存在》(Love is not here any more),从头至尾“泣声”不绝,但在具体处理上很有层次。先是轻轻抽泣,然后从呜咽到放声痛哭,直至泣不成声。流行歌坛上还有一些被称为“催泪人”(Tearjerker)的歌手,如美国的埃迪.费谢(Eddie Fisher)、汤姆.琼斯(Tom Jones),他们的声音中总是带着一些“哭泣”。张学友和潘越云也善于在演唱时运用“哭腔”。以强气流冲击声带所造成的“破音”也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声音装饰技巧,刘欢演唱的《我心中的太阳》最后一句中的“我”字上就用了一点。

摇摆

流行歌曲的伴奏部分一般都有一个打击乐器和低音乐器提供的基本节奏,这个基本节奏往往是比较稳定而鲜明的,而演唱者通常会在这个伴奏节奏之上对旋律的节奏作一些细微的伸缩变化,以打破其律动的方整性。这种处理称为“摇摆感”(Sense of Swing)。

在长音之前常往后拖一拖:《故乡的云》 有时又往前赶一赶:《痴痴的等》各种大拍子的连音(如四分音符的三连音)也是形成这种节奏变化的常用手段:

《无尽的爱》(Endless Love)经常使用切分节奏是流行歌曲的一个重要特征。欧美流行歌曲中

经常会出现长时间的连续切分,使伴奏中的基本节奏与声乐主旋律之间形成错位,造成一种“悬浮”的效果。

如“比吉斯”小组(Bee Gees)演唱的《你的爱有多深》(How Deep is Your Love): 还有的歌曲中运用了许多细微的切分节奏,能产生一种独特的韵律。如美国歌星迈克尔.杰克逊演唱的《拯驹烩世界》(Heal the Worle):

华彩: 华彩是演唱者对歌曲的基本旋律进行即兴装饰变化的一种手段,在民间歌曲、古典美声歌曲的演唱中都很常见,在流行歌曲,尤其是爵士风格的歌曲中,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表现手法。 电影《监狱枭雄》(Unchained)中有一段器乐演奏的配乐,其中的一段旋律是这样的:

“棒小伙”(Righteous Brothers)演唱组唱的《锁不住的旋律(Unchained Melody)是将这段旋律填上歌词而成的。他们在演唱时用旋律华彩的技巧来加以润饰,这段旋律就变成了这样: 电影《保镖》中的插曲《我将永远爱你》(I Will Always Love You)原先也是一首纯朴的乡村歌曲,惠特妮.休斯顿在演唱时加入了许多花腔,使歌曲变得华丽奔放:

花腔还时常作为一种“变奏”手段,在乐句或乐段重复时使用,以使音乐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就像台湾歌星杨庆煌演唱的《会有那么一天》中那样:

有时花腔还可作为伴唱,与未经装饰的旋律原型同时陈述。下面是英国歌星罗德.斯蒂沃特演唱的《航行》(Sailing):

歌曲的结尾处也是展示花腔的好时机,如美国黑人歌星阿隆、奈维尔演唱的《无需知道太多》(Don't Know Much)的结尾:

华彩需要高超的演唱技能。歌手必须对于真假声转换、颤音、顿音和快速的旋律跑动等高难度技巧都能驾驭自如。华彩还需具备即兴创作旋律的才能。这种创作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凭空捏造,而是以歌曲的旋律走向、和声框架、情绪发展和艺术风格等因素为依据的。就其本质而言,华彩是歌手在处于高度激情状态中的一种下意识的表现,而这种表现的成败优劣则取决于歌手平时的艺术感觉、修养和积累。


相关文章

  • 唱歌技巧和发声方法
  • 唱歌技巧和发声方法 声乐艺术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仅凭理论知识和文学资料去进行学习是非常困难的,它主要是通过正确的发声训练和不断的歌曲演唱来逐步完成的. 每位歌唱者必须通过发声练习的途径,掌握科学的歌唱发声的基本方法,使歌声美妙 ...查看


  • 声乐基础1教案
  • 声乐基础Ⅰ教案 音 乐 舞 蹈 系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 时:15 学时 学 分:1 学分 课程编号:0508307b2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1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通过课堂训练和课后实践, 使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理论知识 ...查看


  • 歌唱思维的训练
  • [内容摘要]歌唱过程中,思维具有动觉思维特征和形象思维特征.歌唱训练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歌唱细节要领,形成正确的歌唱概念:正确评定反馈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加强思维的预见性和敏捷性,形成对立统一的思维方法,构建合理的思 ...查看


  • 试探学生独立学习声乐的重要性
  • 摘要: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审美观念在音乐领域的反映,是在我国特有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形成的并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状态.具有多元化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发声练习对歌唱者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查看


  • 唱歌练声的技巧
  • 唱歌练声的技巧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 10158 更新时间:2006-10-16 一. 歌唱发声器官的组成 声音的形成是发声器官协调工作产生的生理现象,这个现象的产生是气息运动和声带振动所 形成的物理现象,但歌唱的发声运动 ...查看


  • 合唱社团教案
  • 沙河市蝉房中学合唱社团 教学活动设计 申亚娟 第一课活动教案 一. 教学内容 1.介绍合唱艺术的意义:合唱艺术不但可以培养人的艺术修养,还可以培养人的思想情操,意志品质,对人的身心健康也大有益处. 2.介绍合唱队的要求,本学期.本学年的目标 ...查看


  • 音乐练声(学唱歌)
  • 许多人认为自己的声音条件不好,就不敢张嘴唱歌.其实唱歌并不是必须要有好嗓子的.只要练习得当,肯练,多练.就能唱出动听的歌声. 现在无就告诉大家学习声乐的必备条件: 要学好声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掌握相应的音乐基础知和 ...查看


  • 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与发声练习
  • 一.歌唱的生理 歌唱作为一项音乐表演活动,是以自已身体的有关器官作为乐器来进行演奏的,歌唱者既是演奏员又是乐器本身.象演奏其他乐器一样,演奏员要在演唱过程中,根据歌曲的要求,不断地调整呼吸的强弱,声带的长短.厚薄.共鸣腔体的大小.长短(指可 ...查看


  • 唱歌的技巧1
  • 唱歌的技巧 一. 歌唱发声器官的组成 声音的形成是发声器官协调工作产生的生理现象,这个现象的产生是气息运动和声带振动所形成的物理现象,但歌唱的发声运动又和我们平时说话的发声有所不同,因而歌唱发声又是一个物理的声学.音响学现象.而进行歌唱艺术 ...查看


  • 高中合唱社团活动计划书
  • 高中合唱社团活动计划书 一.指导思想: 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进一步展示我校的艺术风采和文化底蕴,加强我校精神文明与校园文化建设.选拔特长生和热爱音乐活动的学生,积极吸收中年级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