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尝试及其失败原因

中国的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到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再到中国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中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实行的“新政”中奖励实业的政策和中国人民的反帝国运动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也得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广泛传播。但是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不能真正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太平天国所发起的起义也算是一次资本主义共和国的尝试。但是严格来说,资本主义共和国的兴起应该在清末。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它的历史背景是: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清朝统治集团中,在义和团运动后顽固派失势,洋务派占据上风。

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清政府颁发上谕,命各省督抚及政府大员议奏,“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兴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在当时的笔记、报刊、奏折中,通常称清廷此举为“新政”。同年4月21日,又命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清朝中央政府推动“新政”的专门机构。以后陆续颁布各种章程命令推行“新政”,直至清政府灭亡。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从1912年到1918年这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在中国的历史上却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事件。最令国人振聋发聩的是,在中国的大地上所发动的旨在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辛亥革命”。这次革命尽管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而最终失败,但它却导致了清帝的退位和清王朝统治的终结,为中国新一轮的革命与发展扫清了种种障碍。

1912年1月1日,是一个让后人无法忘却的日子。在这一天,孙中山受大总统任典礼,并在就职宣言中表示,一定要“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不久,登基不满3年的末代皇帝溥仪便由隆裕太后于当日代行颁布了《退位诏书》,这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终于被推翻了。

同年,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和共和实进会5个政团在北京集会,并合并成为国民党。

尽管在南京临时政府结束以后,产生了形式上全国统一的中华民国,但是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却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所窃取,这所带来的后果便是其在镇压革命势力和独裁统治方面蠢蠢欲动。袁世凯除了在1913年将宋教仁暗杀于上海沪宁车站以外,还试图发动内战,以消灭南方的革命力量。随后,尽管孙中山、李烈钧、黄兴等人打起讨袁的旗帜,但由于讨

袁军仓促上阵,又孤立无援,而且就连国民党内部的思想都未完全统一,所以二次革命很快就遭到了挫败。虽然后来又接连爆发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但由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这些运动并没有使资产阶级在中国的大地上最终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资本阶级共和国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的基本国情方面,中国是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是帝国主义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帝国主义不希望中国摆脱其控制而成为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变成它的竞争对手。在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对象是封建势力。在中国,这个革命的对象除了封建势力外,还有帝国主义。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的目的,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来发展自己的资本主义。他们扶植自己的代理人——清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权,通过这些带有浓厚封建性和买办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把中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殖民体系内。因此,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帝国主义所不允许的。但是,民族资产阶级并不能正确地认识帝国主义列强的真实面目。他们从一开始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而没有制定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革命开始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就天真地认为中国革命不以排外为目的,不会招致列强的干涉,帝国主义是支持的。基于这个认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不仅没有废除清政府同帝国主义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反而颁布了《告各友邦书》,希望以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为代价来换取何帝国主义列强的“友好”关系,从而幻想得到他们的支持。但是革命派一厢情愿的想法很快破灭了,帝国主义在革命发生后出动了武装来威胁干涉中国的革命,革命最后被绞杀了。

2、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为中国人民所欢迎。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前,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曾被视为医治中国贫穷落后的良方。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甚至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志士仁人都热心地提倡过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但是,学习西方的结果,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相反,帝国主义列强日益加紧的侵略,彻底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社会主义俄国的支持、援助形成了鲜明对比。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自然不为广大工农群众所欢迎。

3、革命派没有彻底的反封建纲领,导致脱离了人民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局限的资产阶级并没有长远的眼光,他们认为推翻清政府,使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却不去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同时,三民主义也没有提出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他们虽提出“平均地权”的口号,但却没能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来实现,从而失去了动员人民群众的作用,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更没有颁布土地措施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没得到人民支持的共和国方案注定了它失败的命运。不久袁世凯夺取了革命的果实,重新建立了封建独裁的专制统治。

4、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

中国革命的历史充分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共和国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的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到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再到中国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中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实行的“新政”中奖励实业的政策和中国人民的反帝国运动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也得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广泛传播。但是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不能真正改变封建主义和军阀官僚政治的统治基础。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太平天国所发起的起义也算是一次资本主义共和国的尝试。但是严格来说,资本主义共和国的兴起应该在清末。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它的历史背景是: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清朝统治集团中,在义和团运动后顽固派失势,洋务派占据上风。

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清政府颁发上谕,命各省督抚及政府大员议奏,“举凡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兴当革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在当时的笔记、报刊、奏折中,通常称清廷此举为“新政”。同年4月21日,又命成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清朝中央政府推动“新政”的专门机构。以后陆续颁布各种章程命令推行“新政”,直至清政府灭亡。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从1912年到1918年这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在中国的历史上却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事件。最令国人振聋发聩的是,在中国的大地上所发动的旨在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辛亥革命”。这次革命尽管因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妥协而最终失败,但它却导致了清帝的退位和清王朝统治的终结,为中国新一轮的革命与发展扫清了种种障碍。

1912年1月1日,是一个让后人无法忘却的日子。在这一天,孙中山受大总统任典礼,并在就职宣言中表示,一定要“能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不久,登基不满3年的末代皇帝溥仪便由隆裕太后于当日代行颁布了《退位诏书》,这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终于被推翻了。

同年,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和共和实进会5个政团在北京集会,并合并成为国民党。

尽管在南京临时政府结束以后,产生了形式上全国统一的中华民国,但是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却被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所窃取,这所带来的后果便是其在镇压革命势力和独裁统治方面蠢蠢欲动。袁世凯除了在1913年将宋教仁暗杀于上海沪宁车站以外,还试图发动内战,以消灭南方的革命力量。随后,尽管孙中山、李烈钧、黄兴等人打起讨袁的旗帜,但由于讨

袁军仓促上阵,又孤立无援,而且就连国民党内部的思想都未完全统一,所以二次革命很快就遭到了挫败。虽然后来又接连爆发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但由于资产阶级本身的局限性,这些运动并没有使资产阶级在中国的大地上最终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资本阶级共和国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中国的基本国情方面,中国是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是帝国主义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帝国主义不希望中国摆脱其控制而成为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并变成它的竞争对手。在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对象是封建势力。在中国,这个革命的对象除了封建势力外,还有帝国主义。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的目的,不是为了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为了掠夺中国来发展自己的资本主义。他们扶植自己的代理人——清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权,通过这些带有浓厚封建性和买办性的反动阶级的统治,把中国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殖民体系内。因此,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帝国主义所不允许的。但是,民族资产阶级并不能正确地认识帝国主义列强的真实面目。他们从一开始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而没有制定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革命开始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就天真地认为中国革命不以排外为目的,不会招致列强的干涉,帝国主义是支持的。基于这个认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不仅没有废除清政府同帝国主义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反而颁布了《告各友邦书》,希望以承认这些不平等条约为代价来换取何帝国主义列强的“友好”关系,从而幻想得到他们的支持。但是革命派一厢情愿的想法很快破灭了,帝国主义在革命发生后出动了武装来威胁干涉中国的革命,革命最后被绞杀了。

2、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为中国人民所欢迎。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前,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曾被视为医治中国贫穷落后的良方。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甚至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志士仁人都热心地提倡过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但是,学习西方的结果,并没有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相反,帝国主义列强日益加紧的侵略,彻底打破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迷梦。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和社会主义俄国的支持、援助形成了鲜明对比。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自然不为广大工农群众所欢迎。

3、革命派没有彻底的反封建纲领,导致脱离了人民群众,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局限的资产阶级并没有长远的眼光,他们认为推翻清政府,使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却不去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同时,三民主义也没有提出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要求。他们虽提出“平均地权”的口号,但却没能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来实现,从而失去了动员人民群众的作用,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更没有颁布土地措施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没得到人民支持的共和国方案注定了它失败的命运。不久袁世凯夺取了革命的果实,重新建立了封建独裁的专制统治。

4、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

中国革命的历史充分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共和国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关文章

  • 2016年广西单招历史模拟试题:巴黎公社
  • 2000份高职单招试题,全部免费提供! 2016年广西单招历史模拟试题:巴黎公社 [试题内容来自于相关网站和学校提供] 育龙单招网,单招也能上大学 www.zzzsxx.com 1:巴黎公社建立后,对外发表公报,宣称:"巴黎所追求 ...查看


  • 18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教案 1
  •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学生应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理解<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及意义,识记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及理解其经验教训: (2)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主客观条件,认识其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培 ...查看


  •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 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近代史纲要 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院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专业 车辆工程 学号 2010205369 级 孙谦 题目及要求 论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其最大贡献,众所周知,就是推翻了我国长达3 ...查看


  • 高中历史 知识点整理与教学提示(全套九大专题) 人民版必修1
  •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与教学提示(全套九大专题)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标要求:(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 ...查看


  •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 第三章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基础知识目标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及其暴露的矛盾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独立运动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查看


  • 略论三次改良运动
  • 略论三次改良运动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对近代化概念的解释,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近代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 ...查看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全套)
  •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一(全套)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 ...查看


  • 中国近代史纲要提纲(华南农业大学)
  • 中国近代史纲要提纲 专题一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与特点 知识要点: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 (2)鸦片战争前的西方世界 16世纪开始,工业革命-社会生产率提升-市场 ...查看


  • 世界史大题
  • 1. 试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条件.胜利原因和历史意义. 前提条件 (一)国际条件: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前提(生产.管理和资本社会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