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整理

绪论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表面的特定地域,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以及人类活动结果组成的综合体。

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及其上下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具体地讲,土地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①地球表面;②地球表面以上一定范围内的空间(简称地上空间);③地球表面以下一定范围内的空间(简称地下空间)。

第二章 土地类型概述

土地类型:狭义的土地类型是指在土地分级所划分出的同一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具有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土地分级:是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合并所产生的一系列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前苏联土地分级系统:地方 县区 相

土地分类:是对一个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进行类型的划分。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分类标准将具有共同性或相似性的土地单位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与归并。从而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类土地分类单位。

土地分类的原则:1.综合性原则;2.主导因素原则;3.实用性原则;(简答)

土地分类的方法:景观法,参数法,过程法。(概念以及优缺点)(简答)土地类型的命名:

第一种方法,是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针叶林漂灰土山地;灰褐色森林土针阔叶混交低山地

第二种方法,采用群众习用的名称,例如北京山区的活山、死山、软山以及深山、浅山; 第三种方法,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

我国土地:一级:农用地;二级:建筑用地;三级:未利用土地;

土地分类的原则(简答)

土地分类的方法

第三章 土地类型的结构与演替

土地类型结构的概念:

土地类型结构,简称土地结构,是指在某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

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

所谓土地类型质的对比关系,是指在该区域内有哪些土地类型,它们的属性差异如何; 所谓土地类型量的对比关系,是指每一种土地类型在该区域内所占的绝对和相对面积比例。而所谓的土地格局或图式,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同一级土地群体重复出现的组合关系,它既包括土地的空间结构格局或图式,也包括士地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

一、土地类型结构的类别:

(1)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

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又简称为土地的空间组合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

1.递变型组合:指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按一定方向和方位发生依次变化,构成一定的系列。

2.重复型组合:指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不按一定顺序更替,而是呈相间排列或斑块状等形式出现,构成重复、分散的复区。

梅成瑞在宁夏北部干旱区的研究实例

他根据土地类型的组合及地貌、土壤和水文条件的差异,在该区划分出以下5种土地结构:

(1)带状结构;(2)环状结构;(3)扇状结构;(4)树枝状结构;(5)网状结构。 最后应指出的是,土地的空间结构往往随地而异,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一般说来,平原地区的土地空间结构往往不甚明显。在丘陵山区,由于受地形和水系切割的影响,土地空间结构则比较明显,常可根据地形和水系的排列形式加以识别和判断。

二、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实际是指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确切地说,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是指同一级土地类型之间在数量方面的对比关系。

1.面积比指各土地类型的面积占区域或样区的总面积的百分比,

2.频率比是指各土地类型在区域或样区内的出现频率,也称频度。结果也可用直方图表示

3.分异度它表明一个区域或样区内某种土地类型的面积与所有的土地类型平均面积之间的偏差率;分异度越大,土地类型的组合关系越复杂。

4.多样性指数指在一个区域或样区内土地类型的多样化程度,这是量度土地类型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一项指标。根据信息论原理,并参考shannon-Weaner指数,

5.优势度用于表示一个区域或样区内一种或几种土地类型支配该区域(样区)内的土地类型

的程度,它与多样性指数成反比。对于土地类型数目相同的区域(样区)多样性指数越大,其优势度越小

会公式:

优势度:

多样性指数:

土地类型演替的概念: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土地类型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

1.按演替性质分

从演替性质上可分为时间演替与空间演替两类。

土地类型的时间演替,是指发生在同一地段、不同性质的土地类型沿时间序列的有规律更替;

土地类型的空间演替,是指沿着一定的方向各种性质不同的土地类型呈现有规律的更替,通常包括水平演替和垂直演替两类,它们分别受到土地类型的形成因素尤其是主导因素的水平或垂直变化规律的制约。

2.按演替原因分

从演替原因上可分为自然演替与人为演替两类。土地类型的自然演替,是在自然状态下的演替。土地类型的人为演替,是指在受到人为因素干预下发生的演替。

3.按演替方向分

从演替方向上可分为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

土地类型的正向演替又称顺向演替或进化性演替,是指在顺应自然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土地类型向维持生态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良性演化,这种演化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类型的逆向演替又称退化性演替,是指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导致土地类型向破坏生态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退化性演化,表现为土地质量退化,土地结构与功能变得愈益简单,土地生产力逐渐下降。

4.按演替过程分

从演替过程上可分为节律性演替和非节律性演替。

节律性演替又称周期性演替,是一种正常进行的土地类型演替过程。

非节律性演替即非周期性演替。

土地类型演替的研究方法

研究土地类型演替,需要采用定位观测和实验的方法对土地类型进行定量、半定量研究和分析,以阐明演替的机制、过程、类型及原因等。如果条件不许可,也可采用一种比较宏观的分析方法。

主要步骤:

第一步:进行土地类型演替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步:研究和阐明土地类型演替过程;

第三步:是进行土地类型演替的调控.

第三节土地类型结构与演替研究的意义

促进大农业生产合理布局

研究土地类型结构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一个地区的大农业生产构成,即农、林、牧、副、渔等业的生产构成,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区域的水热条件;二是区域的土地类型结构。水热条件决定了大农业生产构成的方向,包括最适宜发展的作物组合,最适宜饲养的牲畜种类及其品种组合,等等;而土地类型结构则使由水热条件决定了的大农业生产构成方向更加具体化。

土地类型结构和演替与土地生态设计

在研究土地类型结构和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从促进土地向正向演替的角度出发,建立由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相互促进,从而可合理地不断从土地取得更多的物质财富,这就是土地生态设计的含义。

土地类型结构与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是根据自然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地表一定区域划分为级别高低不同的区域单元,并对这些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及自然利用和整治作出分析。土地类型结构是自然区划的基础。

怎样演替?为什么这样演替?如何调控演替?

第四章 土地类型调查

土地类型调查的任务和意义:

任务:运用各类调查方法和各种调查手段,查明一个地区的土地分类分异规律,揭示各种土地类型的特性,形成机理及分布、结构和动态演化规律,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规划

提供科学依据。

意义:1)开展土地类型调查与分析,非常有利于深化地表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时空分异规律的研究。

2)土地类型调查也是系统收集编纂、存储土地类型信息的主要手段。

3)土地类型调查是土地质量评价的基础或前提。

4)土地类型调查是农作物布局、宜林地选择和牧草地规划等众多实践任务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土地类型调查的类别:

根据土地类型调查的性质,可将其分为一般目的和特殊目的两大类。

一般目的的土地类型调查,是从土地本身的综合属性出发,揭示土地的形成、特性、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

特殊目的的土地类型调查,具有明确和具体的目标,如某种作物的栽培、荒地开发、水土保持、城市或开发区建设、自然保护等。

土地类型调查的步骤:(P76图4-1)

土地类型的野外调查方法

1、路线考察法

路线考察或称路线调查,是野外考察阶段的重点,也是大比例尺土地类型调查制图的基本方法。

路线考察的主要目的,是摸清土地类型分异的主导因素及分类指标,从而建立恰当的土地分类系统,为土地类型制图奠定基础。

在路线考察之前,要对收集到的图件、航空像片和卫星影像,以及有关文字资料进行全面和认真的阅读、分析,以求对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土地类型分异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如果有小比例尺航空像片或航空像片镶嵌图,或者大比例尺卫星影像,还可对相当于土地系统这一级的土地类型单位作出大致的划分,例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等等。然后,以它们为框架,对其内部的土地分异状况作进一步的研究。

考察路线的选择应注意的事项:

1)考察路线的密度应满足调查制图的比例尺和任务的要求,并与调查区域土地类型结构的复杂程度相适应。结构越是复杂的地区,考察路线的密度应越大。

2)在整个调查区域内,考察路线的分布应较均匀。既要避免路线疏密悬殊导致调查的集约程度不一致,又要遵循土地类型制图对考察路线走向的要求。

3)考察路线应尽可能穿越所有的,至少是大多数的“像片图式”或土地类型分布区。如果一条路线不能实现这一目标,则可选择几条路线。

4)考察路线在基本满足以上条件的前提下,也要适当考虑到交通的方便情况,尽可能离公路或乡间道路不远,以便进行考察。

综合剖面分析法:

土地类型综合剖面图的编绘方法与所采用的比例尺有关。在范围较大、制图比例尺较小的情况下,主要采用室内阅读地形图和判读航空像片或大比例尺卫星影像,并参考其它自然要素图件和资料编绘;在范围较小和制图比例尺较大的情况下,则主要靠野外实地测绘。比例尺愈大,野外工作量愈大。

土地综合剖面图的编绘方法

首先,要在室内选定剖面线的位置。选线时,应根据对地形等高线系统和航空像片的影像特征,弄清楚水系网的格局、分水岭的走向、地貌类型特征、坡向与坡度、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等。其次要研究地貌、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的相互关系,并与土地类型联系起来。剖面线要尽可能地短,但又要尽可能通过当地各种土地类型。

接着,要确定综合剖面图的比例尺,包括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是指综合剖面图横坐标的缩尺,它表明剖面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距离;垂直比例尺是综合剖面图纵坐标的缩尺,它反映剖面上任意一点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也表明地表起伏和切割的程度。

土地类型综合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可与土地类型图(平面图)的比例尺一致,以便于两者的比较;它也可大于或小于土地类型图的比例尺。一般而言,水平比例尺如果大于1:1万,则综合剖面图可详细地表示出较低级的土地类型。普通的大比例尺土地类型综合图,常采用这种大小的水平比例尺。

土地类型综合剖面图的垂直比例尺的确定,要考虑到它与水平比例尺的匹配关系。两者若相等,剖面上的起伏曲线真实地反映了地形起伏,这种剖而称为“自然剖面”。若垂直比例尺大于水平比例尺若干倍,地面起伏曲线则与地面实际的起伏不一致,对坡度和切割程度都作了某种程度的夸大,故这种剖面称为“夸张剖面”。

综合剖面图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剖面图、带状图和土地类型描述表。剖面图以地面起

伏曲线为骨架。绘制地面起伏曲线,可先在厘米方格纸上画出直角坐标。剖面的起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在地面起伏曲线的下方,用鲜明的形象符号表示出植被。符号设计要注意表示出植物群落的特征,尤其是乔木、灌木、草本三个层次和植物种类沿剖面的变化。

在地形起伏曲线的下方,依次表示出土壤、第四纪沉积物或母岩。土壤层可用狭窄的晕线条带表示,条带的宽度最好能与土壤层的厚度变化大致成比例。土壤类型的差别可用不同的晕线符号反映

带状图,是剖面线两侧一定宽度范围内土地类型的影像特征或土地类型图的一部分。这种带状图通常放置在剖面图以下。剖面线的确切位置用粗线条表示在带状图上。

土地类型描述表置于带状图的下方。其横行列出土地类型的名称和代号;纵行列出土地类型的主要特征或数量指标,内容要求简明扼要。

土地类型综合剖面图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图名、比例尺、图例符号等要配置适当,协调和谐。应该指出,综合剖面图上的植被、土壤等的类型及界线,是在室内判读地形图和航空像片,并分析其它自然要素的图件与资料而初步确定的,在野外路线考察后应予补充和修正。尤其是土地类型及其界线,必须在野外沿剖面线依次观察和分析后予以最后确定。

前苏联的做法:

英澳学派的做法:

山地土地分异因素:

1)地势起伏引起诸自然地理成分的垂直分异

山地的巨大起伏,使大尺度地域分异所决定的区域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递增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引起各自然地理成分发生相应的垂直变化。

2)山文结构和大气环流形势对水热分布的影响

由于地质构造的影响,各山区通常都表现出一定的山文结构。在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下,将造成向风坡、背风坡的度和热量差别。这势必影响土壤和植被的分布,从而影响到土地类型的性质和分布。

3)地表物质(岩性、土质)所引起的分异

山区是强烈侵蚀区域,岩层往往出露于地表,基岩的风化壳又不厚,不同岩性对地貌形态有强烈影响。

岩性对土壤、植被也有明显影响。因此,岩性、土质可作为在山地划分一定土地级别单位和确定其界限的重要依据。

4)多层地文期地形面的影响

山地常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地貌具有分层性。通常在上部存在多级夷平面,下部有多级阶地,形成阶状地貌结构,每一层地形面都与一定地文期相关联,并相当于一定级别的土地单位。

5)强烈侵蚀作用形成的正负地貌明显交替和破碎地貌的影响

强烈的侵蚀作用,使山地受到切割,往往形成多级谷地和谷间地两种不同的正负地貌,并使地貌形态复杂化。

第五章 土地类型制图

中间缺内容 不知考不考

一、制图综合的目的:

在于通过制图揭示研究区域土地类型的形成、特性及结构和演变规律,全面、系统地总结土地类型研究的成果,并为土地评价、土地规划和原理、农业区域、国土整治及编制区域发展规划等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二、制图综合的概念

所谓土地类型制图综合,就是运用科学方法,根据土地类型图的比例尺、制图区域土地类型特点等,对制图内容(包括地理基础要素)进行取舍和概括。选取主要的和本质的内容,舍去次要的和非本质的碎部,概括地把土地类型的基本轮廓和典型特征反映在图上。

影响制图综合的基本因素:

1)制图比例尺

制图比例尺对制图综合的影响最为显著,它决定了制图综合的程度。首先,它决定了整个制图对象图形的大小;其次,随着地图比例尺的缩小,地图的内容、制图对象的质量和数量特征也会发生变化,概括的程度也不一样。

2)制图区域的特点

制图综合的基本目的,是力求客观地反映出制图区域土地类型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质与量的对比关系。因此,制图综合必须与制图区域的特点相联系,反映最主要、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

3)地图的用途

地图的用途,主要决定制图综合的内容范围。例如.比例尺相同的两幅土地类型图,一

幅供科学研究用,另一幅供实际应用,地图内容及其详细程度显然不同。此外,地图的用途还决定了地图的表示方法及符号的大小和形状,而后者反过来对地图内容的取舍和概括又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制图综合的几个主要方面内容:

1)地图内容的取舍

地图内容的取舍直接关系到土地类型图的负荷。所以,在整个制图过程的一开始,就要明确哪些内容要上图,哪些内容应舍去

2)质量特征的概括

土地类型制图综合中的质量特征概括,是指以概括的较高级的分类单位代替较详细的、较低级的分类单位,例如用一个沼泽的图例符号来概括代表各种不同类型的沼泽。

质量特征概括可以从两方面人手:

一是区域概括,即将较低级的不同级的土地类型单位,按个体特征逐级组合成较高级的土地类型单位,如从相到限区、从限区到复杂限区以至地方等;

二是类型概括,即把较低级的不同级的土地类型单位,按群体特征逐级组合成较高级的土地类型单位,如从限区种过渡到限区亚型、型,从限区亚型、型过渡到限区纲等。

3)图斑轮廓的概括

在土地类型图比例尺缩小的过程中,制图对象由低级单位概括为高级单位,对它们的图斑必然要进行概括。轮廓概括的含义是,舍去某些细致弯曲和碎部,简化制图图斑的轮廓,但又力求保留该土地类型所特有的基本特征。

系列图一般可分为两种系列:第一种系列称横向型系列,由一组同一地区、内容不同但比例尺相同的各种图件组成,如地貌图、土壤图、植被图、土地利用图、土地类型图、土地评价图等;第二种系列称纵向型系列,由一组内容相同但比例尺不同的图件组成。以土地类型图为例,全国可编1:100万,省(区)可编1:50万,地(市)可编1:25万(或1:20万),县可编1:5万,乡镇级可编1:1万。

第六章 土地评价概述

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评价的特点: (1)必须有特定的目的

(2)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

(3)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

(4)评价必须综合考虑当地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

(5)评价的结果应该能够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多样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系统分析原理、相对性原理、可比性原理、限制性原理。

土地评价的类型:

(1)以评价性质而分: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土地生态评价;

 土地适宜性评价——通过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评定土地

对农、林、牧各业生物生长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的差异。即:适合或不适合,适合程度怎样?

 土地潜力评价——是一种一般目的的土地评价,不针对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如农林),

而是从自然综合体综合特征方面揭示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力。

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经济的可比指标,从人们对土地的“投入”与“产出”的经

济效益角度来评定土地的质量等级。

按评价途径来分:直接评价、间接评价

按评价方法来分: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按土地评价的目标的综合程度分:多目标评价、单目标评价比较原则

以FAO《土地评价纲要》为基础提出的土地评价原理:

(1)比较土地利用的需求和土地质量

(2)比较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效益

(3)比较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再作出抉择原则

(4)因地制宜原则

(5)土地可持续利用原则

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地域性比较强,评价工作要结合地域实际,其结果才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同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使评价工作更加科学。

我国为大农业服务的土地评价原则:

(1)土地生产能力是土地评价的基础。

(2)农林牧用地配置是土地评价的依据。

(3)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折是土地评价的重要环节。

(4)坚持当前与长远、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土地评价出发点。

土地评价的基本程序

一、土地评价的准备阶段

1、土地评价的立项与初步商讨

2、评价目标的确定;

3、数据和资料的调查、收集;

4、制定评价的工作计划

二、土地评价的中间阶段

1、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要求;

2、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

3、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

三、成果的总结与使用

1、土地评价报告书

2、土地评价成果图

3、评价结果的使用

土地评价所需资料可分为自然自然环境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两大类。

名词解释:土地评价、直接评价法、间接评价法

简答:1.土地评价的类型 2.土地评价的原则3.土地评价一般应掌握哪些资料

第七章 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也称“土地利用能力”,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它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 土地潜力评价:也称“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

迄今为止的土地潜力评价研究大多是针对农业生产而进行的,也即农业土地潜力评价。

然而农业土地潜力评价的对象一般不是狭窄的农业范畴,是较广义的农业范畴。

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评价:

是根据长期种植农作物或生长饲料作物不会导致土地退化为前提。,将土地分成若干个顺序

的类别。 该潜力评价系统包括三个等级单位,即: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潜力级是潜力分类中最高的单位,它把所有土地按限制性强度统一划分为8个潜力级,

用罗马数字表示。从I级到Ⅷ级,土地在利用时受到的限制逐级增强,而利用潜力则逐级减小。其中I~IV级土地在良好的管理下,可生产适宜的农作物,而V~Ⅷ级则不能用于耕作。

潜力亚级:在土地潜力级下,按土地利用的限制性因素的种类或危害,续分为亚级。同

亚级的土地其土壤与气候等对农业起支配作用的限制因素是相同的。

土地潜力单元:指一组土壤,对于植物的适宜性和经营管理技术都很近似。

土地潜力评价基本特点:

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评价按照事先拟定的假设条件,将土地利用按利用潜力顺序列出: ①耕作利用,可以是任何作物,不得专门的水土保持措施;

②有一定限制的耕作利用,

③改良牧草地放牧;

④天然牧草地放牧,或在同一水平上的林业用地;

⑤娱乐、野生动物保持、水源涵养或风景观赏。

在具体进行土地潜力级评定时,依据这样的原则:归属于某一潜力级的土地,它不仅具有相当于这一级的利用潜力,而且也具有低于这一级的其它所有潜力级的利用潜力。

土地潜力评价具体特点:

1、同一潜力级土地,限制程度相似,但限制因素种类不一定相同,所需经营管理措施也不一定相同

2、潜力级的评定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要素,而不进行投入产出分析;

3、管理水平中等;

4、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大;

5、评价时没考虑土地的区位条件。

6、潜力级的评定主要依据土地利用的永久限制

USDA土地潜力评价系统推广应用:

1、改变潜力分级数目

2、设置不同的限制因素

3、从其它角度对潜力级作细分

4、限制因素的数量化

5、改变潜力评价的基本前提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东北地区编制1:100万土地资源图所采用的评

价系统,与美国农业部的潜力评价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按照土地对农林牧的适宜与否

分为五个等级,其下分别按农林牧的适宜程度各分最适宜,一般适宜和临界适宜三种情况: 根据这个划分7个土地潜力级,用罗马字母表示.。

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

进行土地潜力评价和在此基础上的编制土地潜力图有两种途径:

一是以现有的详细土壤调查资料为基础,同事补充收集某些附加资料,对土地潜力作出评定; 二是通过野外调查直接进行土地潜力评定与制图.

不管采用哪种途径,土地潜力评价须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

2、建立潜力评价系统;

3、拟定潜力评价表;

4、评定潜力等级

5、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

目前对基础单位的确定存在几种意见:

(1)以土地类型单位为评价单元

(2)以土地利用单元作为评价单元

(3)以土地资源类型作为评价单元

(4)以土壤分类单位

(5)以地理格网作为评价单元

建立潜力评价系统:

1、评价系统系统的层次性

2、评价系统的简洁性

3、评价系统的可操作性

4、评价系统的可应用性

在USDA的评价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土地潜力评价已经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优点:

1、评价以定性为主,在目前对土地的各种属性、作物的生态特性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还不深入的情况下,土地潜力评价不失为与之相适应的实用评价方法。

2、评价的概括程度较高,评价过程中可以根据多方面的因素加以调节,在不同比例尺或具有不同限制因素类型和强度的地区均可以灵活地应用潜力评价的等级系统,而不需要对方法的原理和等级系统的基本结构进行大的调整,这也是这个评价系统能被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3、评价能够综合考虑各项土地组成因素,据此归纳出潜力等级,并明确指出与土地利用的潜力有关的土地质量的优劣(或者主要限制因素类型及其强度),易于非专业人员理解和接受。

缺点:

1、在将土地划分为某一种潜力等级时,即使有一套完全定量化的土地评价因子(限制因素)划分标准,但因在制定这类划分标准时往往带有主观性,因此评价结果仍难免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2、某一单项土地因素(限制性因素)对土地潜力等级高低的影响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共同起作用的。而在进行土地潜力评价时,对这种相互作用不能综合地估计,这也是造成土地潜力评价灵活性大,以致往往受评价者主观影响较明显的重要原因。

3、潜力评价偏重考虑土地的自然性质,一般不进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在评价中也不特别考虑不同的管理水平,而只是假定在“中等管理水平”上进行评价。因此,要将潜力评价的结果真正应用与土地利用规划,还需做许多后续工作。

4、潜力评价只是告诉人们某块土地可以利用的范围以及利用上的潜在能力,而没有指出这块土地的最佳利用即最有利的利用方式。

事实上,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甚至不同的作物对土地均有其不同的特殊要求,因为某种限制因素对某种作物可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对于另一种作物可能无甚作用。这些在潜力评价中无法予以考虑。同时,潜力评价也不可能将一般认为的质量高的土地与具有特殊利用价值的土地区分开来。

名词解释:土地潜力、土地潜力评价

简答:

USDA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及分级情况

UADA土地潜力评价系统评价特点

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

土地潜力评价的优缺点

第八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某块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适宜程度如何进行等级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依据是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类型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度,它可分为多宜性、双宜性、单宜性和不适宜几种。

按土地适宜于某种用途的程度,可分为最适宜、中等适宜和勉强适宜等几种。

《土地评价纲要》纲要中的评价系统采用逐级递降的四级分类法:

①土地适宜纲——指适宜性的种类;

②土地适宜类——反映纲以内的适宜程度;

③土地适宜亚类——反映级以内的限制性种类或所需改良的措施;

④土地适宜单元——反映亚级内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次要差别。

土地性状:是指可以用来量化的表征土地特质的自然属性,如坡度、降雨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

土地质量:是指若干土地性状综合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换句话说,土地质量是“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

土地质量的选择要满足三个条件:

1)对所研究的作物或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有影响;

2)在研究区内出现对土地利用施加不利影响的临界值;

3)可进行计量或估量,即有可行的收集资料方法.

单项土地质量的综合:

1)经验法:评价人员与当地科技人员和有实际经验的人讨论,并依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决定如何将各别单项土地质量的适宜等级综合为总的土地适宜等级.

2)极限条件法:如同土地潜力评价中的做法那样,将级别最低的土地质量等级作为总的土地适宜性等级.即最小因子法.

3)运算法.将每个适宜等级规定一个数值,进行乘法或加法运算得到总的土地适宜性等级.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由5个等级单位组成:

1、土地潜力区

2、土地适宜区

3、土地质量等

4、土地限制型

5、土地资源单位

第九章 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的概念:

a. 用经济指标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价。

b.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

c.土地的自然资源和资产特性—土地的价值和价格(土地价格评估)

土地经济评价的类别:

1、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农用土地经济评价和非农业土地经济评价

2、根据评价对象的性质:区域土地经济评价和项目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土地生产力理论

(二)土地区位理论

(三)地租地价理论

(四)市场供求理论

地租和地价理论:

1、地租(定义):

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地租(分类):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

地价理论:

(1)马克思主义土地价格论

1、土地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并存在价格.

2、已利用土地由土地物资和土地资本构成

3、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

土地经济评价的一般步骤:

1、准备工作(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2、土地评价区划(单元内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一致)

3、土地自然质量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质量分等)

4、土地经济评价

(1)调查当地作物种类和轮作周期,确定作物种类比例;(2)测算现时作物种植方式下的投入产出;(3)根据投入产出得出各类农地的评分。

农用地分等定级概述:

简称农用地分等,是指主要根据农用地的投入和产出资料的分析和计算,划分和确定经济意义上的农用地等级。实际上,这是农业经济生产潜力的评定。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

a.为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b.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

c.为完善土地价格市场,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等提供依据; d.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提供依据

农用地等级评定的方法:毛利分析法、现金流量贴现分析法、经济计量模型法、综合分等法

毛利分析法:又称边际效益分析。所谓毛利,是指农业企业产品的产值(产量×价格)减去生产费用。适用于:情况较简单(没有长期的贷款或改良工程)的经济适宜性评价

毛利分析是用单位面积上的收益水平确定土地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以确定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

步骤:

1、利用自然评价的结果,挑选较有希望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作物类型。

2、估算变动成本(经常性投入)

3、估计农场的固定成本

4、估计产值(或产出)

5、计算农场的毛利和净收入估计产值(或产出)

6、进行适宜性评价

7、决策建议

贴现现金流通分析法 :

适用于:土地改良和基建投资费用较大,收益周期长的工程

现金流量贴现:是在假设利息和工程寿命的情况下,将未来的投资、成本费用或收益采用一定公式换算为现在的价值,即现值。

公式为:V=P/(1+r)n

V为现值, P为未来每年实际成本或收益,r为利率或利息,n为年数。1 /(1+r)n 为贴现因素。

农用地估价:

概念:农用地估价,即农用地价格的评估,它不同于农用地分等。农用地估价直接以货币单位表示出其质量高低,它为农用地流转中的有关价格的确定以及农用地税、费标准的拟订提供重要依据。

农用地估价方法:

1.申报法

2.收益还原法

3.评分法

4.标准田法

5.经济计量模型法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概述: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指对一定地域范围内城镇土地利用效益高低的划分,其中的“等”反映区域不同城镇之间利用土地效益高低的差异;“级”则反映同一城镇内部土地利用效益的差异。

城镇土地定级的原则:

1.综合分析原则

2.主导性原则

3.地域分异原则

4.级差收益原则

5.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原则

城镇土地特性决定了城镇土地利用有以下一些特征:

1、对区位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2、存在报酬递减性现象

3、城镇土地利用存在规模效益

4、城镇土地利用具有扩散效应

城镇土地特性决定了城镇土地利用有以下一些特征:

1、对区位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2、存在报酬递减性现象

3、城镇土地利用存在规模效益

4、城镇土地利用具有扩散效应

城镇土地定级流程图:

城镇土地基准地价概述:

土地管理部门或土地估价委员会在一定时间内,根据各种用地类型的收益状况或市场交易状况,在不同的土地级别上分别评定的商业、住宅、工业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使用权单位面积平均价格。

基准地价的概念:

基准地价是反映一个城市不同级别、不同区段、不同用途的地价水平和进行宗地评估时参考运用的一套地价及其评估体系。

基准地价评估是在某一城市的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用途相似、地段相连、地价相近的原则划分地价区段,然后通过调查评估出各地价区段在某时点的平均水平价格。 土地经济评价的特点:

1、对原始资料有很高的要求

2、必须选定恰当的评价指标

3、要正确地进行价格折算

4、要更多考虑到地域的差异性

5、要有较强的时间观念

6、土地经济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

思考:

1、土地经济评价的概念

2、毛利分析法的步骤

3、土地经济评价

4、城镇土地基准定价

5、城镇基准土地地价评估

6、土地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7、常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方法有哪些

8、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步骤

9、基准地价评估的方法,他们的优缺点

绪论

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表面的特定地域,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以及人类活动结果组成的综合体。

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及其上下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具体地讲,土地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①地球表面;②地球表面以上一定范围内的空间(简称地上空间);③地球表面以下一定范围内的空间(简称地下空间)。

第二章 土地类型概述

土地类型:狭义的土地类型是指在土地分级所划分出的同一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具有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土地分级:是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划分或自下而上的合并所产生的一系列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前苏联土地分级系统:地方 县区 相

土地分类:是对一个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进行类型的划分。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分类标准将具有共同性或相似性的土地单位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与归并。从而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类土地分类单位。

土地分类的原则:1.综合性原则;2.主导因素原则;3.实用性原则;(简答)

土地分类的方法:景观法,参数法,过程法。(概念以及优缺点)(简答)土地类型的命名:

第一种方法,是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针叶林漂灰土山地;灰褐色森林土针阔叶混交低山地

第二种方法,采用群众习用的名称,例如北京山区的活山、死山、软山以及深山、浅山; 第三种方法,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

我国土地:一级:农用地;二级:建筑用地;三级:未利用土地;

土地分类的原则(简答)

土地分类的方法

第三章 土地类型的结构与演替

土地类型结构的概念:

土地类型结构,简称土地结构,是指在某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

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

所谓土地类型质的对比关系,是指在该区域内有哪些土地类型,它们的属性差异如何; 所谓土地类型量的对比关系,是指每一种土地类型在该区域内所占的绝对和相对面积比例。而所谓的土地格局或图式,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同一级土地群体重复出现的组合关系,它既包括土地的空间结构格局或图式,也包括士地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

一、土地类型结构的类别:

(1)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

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又简称为土地的空间组合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各类土地的空间位置及彼此间组合而形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

1.递变型组合:指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按一定方向和方位发生依次变化,构成一定的系列。

2.重复型组合:指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不按一定顺序更替,而是呈相间排列或斑块状等形式出现,构成重复、分散的复区。

梅成瑞在宁夏北部干旱区的研究实例

他根据土地类型的组合及地貌、土壤和水文条件的差异,在该区划分出以下5种土地结构:

(1)带状结构;(2)环状结构;(3)扇状结构;(4)树枝状结构;(5)网状结构。 最后应指出的是,土地的空间结构往往随地而异,即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一般说来,平原地区的土地空间结构往往不甚明显。在丘陵山区,由于受地形和水系切割的影响,土地空间结构则比较明显,常可根据地形和水系的排列形式加以识别和判断。

二、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实际是指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确切地说,土地类型的数量结构是指同一级土地类型之间在数量方面的对比关系。

1.面积比指各土地类型的面积占区域或样区的总面积的百分比,

2.频率比是指各土地类型在区域或样区内的出现频率,也称频度。结果也可用直方图表示

3.分异度它表明一个区域或样区内某种土地类型的面积与所有的土地类型平均面积之间的偏差率;分异度越大,土地类型的组合关系越复杂。

4.多样性指数指在一个区域或样区内土地类型的多样化程度,这是量度土地类型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一项指标。根据信息论原理,并参考shannon-Weaner指数,

5.优势度用于表示一个区域或样区内一种或几种土地类型支配该区域(样区)内的土地类型

的程度,它与多样性指数成反比。对于土地类型数目相同的区域(样区)多样性指数越大,其优势度越小

会公式:

优势度:

多样性指数:

土地类型演替的概念: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土地类型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

1.按演替性质分

从演替性质上可分为时间演替与空间演替两类。

土地类型的时间演替,是指发生在同一地段、不同性质的土地类型沿时间序列的有规律更替;

土地类型的空间演替,是指沿着一定的方向各种性质不同的土地类型呈现有规律的更替,通常包括水平演替和垂直演替两类,它们分别受到土地类型的形成因素尤其是主导因素的水平或垂直变化规律的制约。

2.按演替原因分

从演替原因上可分为自然演替与人为演替两类。土地类型的自然演替,是在自然状态下的演替。土地类型的人为演替,是指在受到人为因素干预下发生的演替。

3.按演替方向分

从演替方向上可分为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

土地类型的正向演替又称顺向演替或进化性演替,是指在顺应自然规律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的前提下,土地类型向维持生态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良性演化,这种演化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类型的逆向演替又称退化性演替,是指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导致土地类型向破坏生态平衡方向发展的一种退化性演化,表现为土地质量退化,土地结构与功能变得愈益简单,土地生产力逐渐下降。

4.按演替过程分

从演替过程上可分为节律性演替和非节律性演替。

节律性演替又称周期性演替,是一种正常进行的土地类型演替过程。

非节律性演替即非周期性演替。

土地类型演替的研究方法

研究土地类型演替,需要采用定位观测和实验的方法对土地类型进行定量、半定量研究和分析,以阐明演替的机制、过程、类型及原因等。如果条件不许可,也可采用一种比较宏观的分析方法。

主要步骤:

第一步:进行土地类型演替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步:研究和阐明土地类型演替过程;

第三步:是进行土地类型演替的调控.

第三节土地类型结构与演替研究的意义

促进大农业生产合理布局

研究土地类型结构具有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一个地区的大农业生产构成,即农、林、牧、副、渔等业的生产构成,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区域的水热条件;二是区域的土地类型结构。水热条件决定了大农业生产构成的方向,包括最适宜发展的作物组合,最适宜饲养的牲畜种类及其品种组合,等等;而土地类型结构则使由水热条件决定了的大农业生产构成方向更加具体化。

土地类型结构和演替与土地生态设计

在研究土地类型结构和演替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从促进土地向正向演替的角度出发,建立由人工调控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的土地生态系统,并在其运转过程中使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相互促进,从而可合理地不断从土地取得更多的物质财富,这就是土地生态设计的含义。

土地类型结构与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是根据自然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地表一定区域划分为级别高低不同的区域单元,并对这些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及自然利用和整治作出分析。土地类型结构是自然区划的基础。

怎样演替?为什么这样演替?如何调控演替?

第四章 土地类型调查

土地类型调查的任务和意义:

任务:运用各类调查方法和各种调查手段,查明一个地区的土地分类分异规律,揭示各种土地类型的特性,形成机理及分布、结构和动态演化规律,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规划

提供科学依据。

意义:1)开展土地类型调查与分析,非常有利于深化地表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时空分异规律的研究。

2)土地类型调查也是系统收集编纂、存储土地类型信息的主要手段。

3)土地类型调查是土地质量评价的基础或前提。

4)土地类型调查是农作物布局、宜林地选择和牧草地规划等众多实践任务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土地类型调查的类别:

根据土地类型调查的性质,可将其分为一般目的和特殊目的两大类。

一般目的的土地类型调查,是从土地本身的综合属性出发,揭示土地的形成、特性、结构和地域分异规律。

特殊目的的土地类型调查,具有明确和具体的目标,如某种作物的栽培、荒地开发、水土保持、城市或开发区建设、自然保护等。

土地类型调查的步骤:(P76图4-1)

土地类型的野外调查方法

1、路线考察法

路线考察或称路线调查,是野外考察阶段的重点,也是大比例尺土地类型调查制图的基本方法。

路线考察的主要目的,是摸清土地类型分异的主导因素及分类指标,从而建立恰当的土地分类系统,为土地类型制图奠定基础。

在路线考察之前,要对收集到的图件、航空像片和卫星影像,以及有关文字资料进行全面和认真的阅读、分析,以求对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土地类型分异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如果有小比例尺航空像片或航空像片镶嵌图,或者大比例尺卫星影像,还可对相当于土地系统这一级的土地类型单位作出大致的划分,例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等等。然后,以它们为框架,对其内部的土地分异状况作进一步的研究。

考察路线的选择应注意的事项:

1)考察路线的密度应满足调查制图的比例尺和任务的要求,并与调查区域土地类型结构的复杂程度相适应。结构越是复杂的地区,考察路线的密度应越大。

2)在整个调查区域内,考察路线的分布应较均匀。既要避免路线疏密悬殊导致调查的集约程度不一致,又要遵循土地类型制图对考察路线走向的要求。

3)考察路线应尽可能穿越所有的,至少是大多数的“像片图式”或土地类型分布区。如果一条路线不能实现这一目标,则可选择几条路线。

4)考察路线在基本满足以上条件的前提下,也要适当考虑到交通的方便情况,尽可能离公路或乡间道路不远,以便进行考察。

综合剖面分析法:

土地类型综合剖面图的编绘方法与所采用的比例尺有关。在范围较大、制图比例尺较小的情况下,主要采用室内阅读地形图和判读航空像片或大比例尺卫星影像,并参考其它自然要素图件和资料编绘;在范围较小和制图比例尺较大的情况下,则主要靠野外实地测绘。比例尺愈大,野外工作量愈大。

土地综合剖面图的编绘方法

首先,要在室内选定剖面线的位置。选线时,应根据对地形等高线系统和航空像片的影像特征,弄清楚水系网的格局、分水岭的走向、地貌类型特征、坡向与坡度、海拔高度与相对高度等。其次要研究地貌、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的相互关系,并与土地类型联系起来。剖面线要尽可能地短,但又要尽可能通过当地各种土地类型。

接着,要确定综合剖面图的比例尺,包括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水平比例尺是指综合剖面图横坐标的缩尺,它表明剖面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距离;垂直比例尺是综合剖面图纵坐标的缩尺,它反映剖面上任意一点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也表明地表起伏和切割的程度。

土地类型综合剖面图的水平比例尺可与土地类型图(平面图)的比例尺一致,以便于两者的比较;它也可大于或小于土地类型图的比例尺。一般而言,水平比例尺如果大于1:1万,则综合剖面图可详细地表示出较低级的土地类型。普通的大比例尺土地类型综合图,常采用这种大小的水平比例尺。

土地类型综合剖面图的垂直比例尺的确定,要考虑到它与水平比例尺的匹配关系。两者若相等,剖面上的起伏曲线真实地反映了地形起伏,这种剖而称为“自然剖面”。若垂直比例尺大于水平比例尺若干倍,地面起伏曲线则与地面实际的起伏不一致,对坡度和切割程度都作了某种程度的夸大,故这种剖面称为“夸张剖面”。

综合剖面图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剖面图、带状图和土地类型描述表。剖面图以地面起

伏曲线为骨架。绘制地面起伏曲线,可先在厘米方格纸上画出直角坐标。剖面的起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在地面起伏曲线的下方,用鲜明的形象符号表示出植被。符号设计要注意表示出植物群落的特征,尤其是乔木、灌木、草本三个层次和植物种类沿剖面的变化。

在地形起伏曲线的下方,依次表示出土壤、第四纪沉积物或母岩。土壤层可用狭窄的晕线条带表示,条带的宽度最好能与土壤层的厚度变化大致成比例。土壤类型的差别可用不同的晕线符号反映

带状图,是剖面线两侧一定宽度范围内土地类型的影像特征或土地类型图的一部分。这种带状图通常放置在剖面图以下。剖面线的确切位置用粗线条表示在带状图上。

土地类型描述表置于带状图的下方。其横行列出土地类型的名称和代号;纵行列出土地类型的主要特征或数量指标,内容要求简明扼要。

土地类型综合剖面图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图名、比例尺、图例符号等要配置适当,协调和谐。应该指出,综合剖面图上的植被、土壤等的类型及界线,是在室内判读地形图和航空像片,并分析其它自然要素的图件与资料而初步确定的,在野外路线考察后应予补充和修正。尤其是土地类型及其界线,必须在野外沿剖面线依次观察和分析后予以最后确定。

前苏联的做法:

英澳学派的做法:

山地土地分异因素:

1)地势起伏引起诸自然地理成分的垂直分异

山地的巨大起伏,使大尺度地域分异所决定的区域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递增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引起各自然地理成分发生相应的垂直变化。

2)山文结构和大气环流形势对水热分布的影响

由于地质构造的影响,各山区通常都表现出一定的山文结构。在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下,将造成向风坡、背风坡的度和热量差别。这势必影响土壤和植被的分布,从而影响到土地类型的性质和分布。

3)地表物质(岩性、土质)所引起的分异

山区是强烈侵蚀区域,岩层往往出露于地表,基岩的风化壳又不厚,不同岩性对地貌形态有强烈影响。

岩性对土壤、植被也有明显影响。因此,岩性、土质可作为在山地划分一定土地级别单位和确定其界限的重要依据。

4)多层地文期地形面的影响

山地常受新构造运动影响,地貌具有分层性。通常在上部存在多级夷平面,下部有多级阶地,形成阶状地貌结构,每一层地形面都与一定地文期相关联,并相当于一定级别的土地单位。

5)强烈侵蚀作用形成的正负地貌明显交替和破碎地貌的影响

强烈的侵蚀作用,使山地受到切割,往往形成多级谷地和谷间地两种不同的正负地貌,并使地貌形态复杂化。

第五章 土地类型制图

中间缺内容 不知考不考

一、制图综合的目的:

在于通过制图揭示研究区域土地类型的形成、特性及结构和演变规律,全面、系统地总结土地类型研究的成果,并为土地评价、土地规划和原理、农业区域、国土整治及编制区域发展规划等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二、制图综合的概念

所谓土地类型制图综合,就是运用科学方法,根据土地类型图的比例尺、制图区域土地类型特点等,对制图内容(包括地理基础要素)进行取舍和概括。选取主要的和本质的内容,舍去次要的和非本质的碎部,概括地把土地类型的基本轮廓和典型特征反映在图上。

影响制图综合的基本因素:

1)制图比例尺

制图比例尺对制图综合的影响最为显著,它决定了制图综合的程度。首先,它决定了整个制图对象图形的大小;其次,随着地图比例尺的缩小,地图的内容、制图对象的质量和数量特征也会发生变化,概括的程度也不一样。

2)制图区域的特点

制图综合的基本目的,是力求客观地反映出制图区域土地类型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质与量的对比关系。因此,制图综合必须与制图区域的特点相联系,反映最主要、本质的特征和规律性。

3)地图的用途

地图的用途,主要决定制图综合的内容范围。例如.比例尺相同的两幅土地类型图,一

幅供科学研究用,另一幅供实际应用,地图内容及其详细程度显然不同。此外,地图的用途还决定了地图的表示方法及符号的大小和形状,而后者反过来对地图内容的取舍和概括又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制图综合的几个主要方面内容:

1)地图内容的取舍

地图内容的取舍直接关系到土地类型图的负荷。所以,在整个制图过程的一开始,就要明确哪些内容要上图,哪些内容应舍去

2)质量特征的概括

土地类型制图综合中的质量特征概括,是指以概括的较高级的分类单位代替较详细的、较低级的分类单位,例如用一个沼泽的图例符号来概括代表各种不同类型的沼泽。

质量特征概括可以从两方面人手:

一是区域概括,即将较低级的不同级的土地类型单位,按个体特征逐级组合成较高级的土地类型单位,如从相到限区、从限区到复杂限区以至地方等;

二是类型概括,即把较低级的不同级的土地类型单位,按群体特征逐级组合成较高级的土地类型单位,如从限区种过渡到限区亚型、型,从限区亚型、型过渡到限区纲等。

3)图斑轮廓的概括

在土地类型图比例尺缩小的过程中,制图对象由低级单位概括为高级单位,对它们的图斑必然要进行概括。轮廓概括的含义是,舍去某些细致弯曲和碎部,简化制图图斑的轮廓,但又力求保留该土地类型所特有的基本特征。

系列图一般可分为两种系列:第一种系列称横向型系列,由一组同一地区、内容不同但比例尺相同的各种图件组成,如地貌图、土壤图、植被图、土地利用图、土地类型图、土地评价图等;第二种系列称纵向型系列,由一组内容相同但比例尺不同的图件组成。以土地类型图为例,全国可编1:100万,省(区)可编1:50万,地(市)可编1:25万(或1:20万),县可编1:5万,乡镇级可编1:1万。

第六章 土地评价概述

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评价的特点: (1)必须有特定的目的

(2)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

(3)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

(4)评价必须综合考虑当地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

(5)评价的结果应该能够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多样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系统分析原理、相对性原理、可比性原理、限制性原理。

土地评价的类型:

(1)以评价性质而分: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土地生态评价;

 土地适宜性评价——通过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评定土地

对农、林、牧各业生物生长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的差异。即:适合或不适合,适合程度怎样?

 土地潜力评价——是一种一般目的的土地评价,不针对某种土地利用类型(如农林),

而是从自然综合体综合特征方面揭示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力。

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经济的可比指标,从人们对土地的“投入”与“产出”的经

济效益角度来评定土地的质量等级。

按评价途径来分:直接评价、间接评价

按评价方法来分: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按土地评价的目标的综合程度分:多目标评价、单目标评价比较原则

以FAO《土地评价纲要》为基础提出的土地评价原理:

(1)比较土地利用的需求和土地质量

(2)比较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效益

(3)比较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再作出抉择原则

(4)因地制宜原则

(5)土地可持续利用原则

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地域性比较强,评价工作要结合地域实际,其结果才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同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使评价工作更加科学。

我国为大农业服务的土地评价原则:

(1)土地生产能力是土地评价的基础。

(2)农林牧用地配置是土地评价的依据。

(3)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折是土地评价的重要环节。

(4)坚持当前与长远、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土地评价出发点。

土地评价的基本程序

一、土地评价的准备阶段

1、土地评价的立项与初步商讨

2、评价目标的确定;

3、数据和资料的调查、收集;

4、制定评价的工作计划

二、土地评价的中间阶段

1、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要求;

2、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和土地性状的描述;

3、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评价结果的计算。

三、成果的总结与使用

1、土地评价报告书

2、土地评价成果图

3、评价结果的使用

土地评价所需资料可分为自然自然环境资料和社会经济资料两大类。

名词解释:土地评价、直接评价法、间接评价法

简答:1.土地评价的类型 2.土地评价的原则3.土地评价一般应掌握哪些资料

第七章 土地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也称“土地利用能力”,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它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 土地潜力评价:也称“土地潜力分类”,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土壤、气候和地形等)及其对于土地的某种持久利用的限制程度,就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对其作出等级划分。

迄今为止的土地潜力评价研究大多是针对农业生产而进行的,也即农业土地潜力评价。

然而农业土地潜力评价的对象一般不是狭窄的农业范畴,是较广义的农业范畴。

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评价:

是根据长期种植农作物或生长饲料作物不会导致土地退化为前提。,将土地分成若干个顺序

的类别。 该潜力评价系统包括三个等级单位,即: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潜力级是潜力分类中最高的单位,它把所有土地按限制性强度统一划分为8个潜力级,

用罗马数字表示。从I级到Ⅷ级,土地在利用时受到的限制逐级增强,而利用潜力则逐级减小。其中I~IV级土地在良好的管理下,可生产适宜的农作物,而V~Ⅷ级则不能用于耕作。

潜力亚级:在土地潜力级下,按土地利用的限制性因素的种类或危害,续分为亚级。同

亚级的土地其土壤与气候等对农业起支配作用的限制因素是相同的。

土地潜力单元:指一组土壤,对于植物的适宜性和经营管理技术都很近似。

土地潜力评价基本特点:

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评价按照事先拟定的假设条件,将土地利用按利用潜力顺序列出: ①耕作利用,可以是任何作物,不得专门的水土保持措施;

②有一定限制的耕作利用,

③改良牧草地放牧;

④天然牧草地放牧,或在同一水平上的林业用地;

⑤娱乐、野生动物保持、水源涵养或风景观赏。

在具体进行土地潜力级评定时,依据这样的原则:归属于某一潜力级的土地,它不仅具有相当于这一级的利用潜力,而且也具有低于这一级的其它所有潜力级的利用潜力。

土地潜力评价具体特点:

1、同一潜力级土地,限制程度相似,但限制因素种类不一定相同,所需经营管理措施也不一定相同

2、潜力级的评定主要依据土地的自然要素,而不进行投入产出分析;

3、管理水平中等;

4、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大;

5、评价时没考虑土地的区位条件。

6、潜力级的评定主要依据土地利用的永久限制

USDA土地潜力评价系统推广应用:

1、改变潜力分级数目

2、设置不同的限制因素

3、从其它角度对潜力级作细分

4、限制因素的数量化

5、改变潜力评价的基本前提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在东北地区编制1:100万土地资源图所采用的评

价系统,与美国农业部的潜力评价系统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按照土地对农林牧的适宜与否

分为五个等级,其下分别按农林牧的适宜程度各分最适宜,一般适宜和临界适宜三种情况: 根据这个划分7个土地潜力级,用罗马字母表示.。

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

进行土地潜力评价和在此基础上的编制土地潜力图有两种途径:

一是以现有的详细土壤调查资料为基础,同事补充收集某些附加资料,对土地潜力作出评定; 二是通过野外调查直接进行土地潜力评定与制图.

不管采用哪种途径,土地潜力评价须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

2、建立潜力评价系统;

3、拟定潜力评价表;

4、评定潜力等级

5、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单位

目前对基础单位的确定存在几种意见:

(1)以土地类型单位为评价单元

(2)以土地利用单元作为评价单元

(3)以土地资源类型作为评价单元

(4)以土壤分类单位

(5)以地理格网作为评价单元

建立潜力评价系统:

1、评价系统系统的层次性

2、评价系统的简洁性

3、评价系统的可操作性

4、评价系统的可应用性

在USDA的评价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土地潜力评价已经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优点:

1、评价以定性为主,在目前对土地的各种属性、作物的生态特性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还不深入的情况下,土地潜力评价不失为与之相适应的实用评价方法。

2、评价的概括程度较高,评价过程中可以根据多方面的因素加以调节,在不同比例尺或具有不同限制因素类型和强度的地区均可以灵活地应用潜力评价的等级系统,而不需要对方法的原理和等级系统的基本结构进行大的调整,这也是这个评价系统能被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3、评价能够综合考虑各项土地组成因素,据此归纳出潜力等级,并明确指出与土地利用的潜力有关的土地质量的优劣(或者主要限制因素类型及其强度),易于非专业人员理解和接受。

缺点:

1、在将土地划分为某一种潜力等级时,即使有一套完全定量化的土地评价因子(限制因素)划分标准,但因在制定这类划分标准时往往带有主观性,因此评价结果仍难免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2、某一单项土地因素(限制性因素)对土地潜力等级高低的影响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共同起作用的。而在进行土地潜力评价时,对这种相互作用不能综合地估计,这也是造成土地潜力评价灵活性大,以致往往受评价者主观影响较明显的重要原因。

3、潜力评价偏重考虑土地的自然性质,一般不进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在评价中也不特别考虑不同的管理水平,而只是假定在“中等管理水平”上进行评价。因此,要将潜力评价的结果真正应用与土地利用规划,还需做许多后续工作。

4、潜力评价只是告诉人们某块土地可以利用的范围以及利用上的潜在能力,而没有指出这块土地的最佳利用即最有利的利用方式。

事实上,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甚至不同的作物对土地均有其不同的特殊要求,因为某种限制因素对某种作物可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对于另一种作物可能无甚作用。这些在潜力评价中无法予以考虑。同时,潜力评价也不可能将一般认为的质量高的土地与具有特殊利用价值的土地区分开来。

名词解释:土地潜力、土地潜力评价

简答:

USDA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及分级情况

UADA土地潜力评价系统评价特点

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

土地潜力评价的优缺点

第八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某块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适宜程度如何进行等级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依据是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

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类型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度,它可分为多宜性、双宜性、单宜性和不适宜几种。

按土地适宜于某种用途的程度,可分为最适宜、中等适宜和勉强适宜等几种。

《土地评价纲要》纲要中的评价系统采用逐级递降的四级分类法:

①土地适宜纲——指适宜性的种类;

②土地适宜类——反映纲以内的适宜程度;

③土地适宜亚类——反映级以内的限制性种类或所需改良的措施;

④土地适宜单元——反映亚级内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次要差别。

土地性状:是指可以用来量化的表征土地特质的自然属性,如坡度、降雨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

土地质量:是指若干土地性状综合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换句话说,土地质量是“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

土地质量的选择要满足三个条件:

1)对所研究的作物或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有影响;

2)在研究区内出现对土地利用施加不利影响的临界值;

3)可进行计量或估量,即有可行的收集资料方法.

单项土地质量的综合:

1)经验法:评价人员与当地科技人员和有实际经验的人讨论,并依据研究区的具体情况决定如何将各别单项土地质量的适宜等级综合为总的土地适宜等级.

2)极限条件法:如同土地潜力评价中的做法那样,将级别最低的土地质量等级作为总的土地适宜性等级.即最小因子法.

3)运算法.将每个适宜等级规定一个数值,进行乘法或加法运算得到总的土地适宜性等级.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由5个等级单位组成:

1、土地潜力区

2、土地适宜区

3、土地质量等

4、土地限制型

5、土地资源单位

第九章 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的概念:

a. 用经济指标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价。

b.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

c.土地的自然资源和资产特性—土地的价值和价格(土地价格评估)

土地经济评价的类别:

1、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农用土地经济评价和非农业土地经济评价

2、根据评价对象的性质:区域土地经济评价和项目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

(一)土地生产力理论

(二)土地区位理论

(三)地租地价理论

(四)市场供求理论

地租和地价理论:

1、地租(定义):

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2、地租(分类):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垄断地租

地价理论:

(1)马克思主义土地价格论

1、土地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并存在价格.

2、已利用土地由土地物资和土地资本构成

3、土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

土地经济评价的一般步骤:

1、准备工作(原始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2、土地评价区划(单元内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一致)

3、土地自然质量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质量分等)

4、土地经济评价

(1)调查当地作物种类和轮作周期,确定作物种类比例;(2)测算现时作物种植方式下的投入产出;(3)根据投入产出得出各类农地的评分。

农用地分等定级概述:

简称农用地分等,是指主要根据农用地的投入和产出资料的分析和计算,划分和确定经济意义上的农用地等级。实际上,这是农业经济生产潜力的评定。

农用地分等定级的目的:

a.为提高农用地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b.为科学量化农用地数量、质量和分布,实施区域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

c.为完善土地价格市场,土地资产合理配置,开展土地整理、土地征用补偿等提供依据; d.为实行农业税制改革提供依据

农用地等级评定的方法:毛利分析法、现金流量贴现分析法、经济计量模型法、综合分等法

毛利分析法:又称边际效益分析。所谓毛利,是指农业企业产品的产值(产量×价格)减去生产费用。适用于:情况较简单(没有长期的贷款或改良工程)的经济适宜性评价

毛利分析是用单位面积上的收益水平确定土地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以确定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

步骤:

1、利用自然评价的结果,挑选较有希望的土地利用方式和作物类型。

2、估算变动成本(经常性投入)

3、估计农场的固定成本

4、估计产值(或产出)

5、计算农场的毛利和净收入估计产值(或产出)

6、进行适宜性评价

7、决策建议

贴现现金流通分析法 :

适用于:土地改良和基建投资费用较大,收益周期长的工程

现金流量贴现:是在假设利息和工程寿命的情况下,将未来的投资、成本费用或收益采用一定公式换算为现在的价值,即现值。

公式为:V=P/(1+r)n

V为现值, P为未来每年实际成本或收益,r为利率或利息,n为年数。1 /(1+r)n 为贴现因素。

农用地估价:

概念:农用地估价,即农用地价格的评估,它不同于农用地分等。农用地估价直接以货币单位表示出其质量高低,它为农用地流转中的有关价格的确定以及农用地税、费标准的拟订提供重要依据。

农用地估价方法:

1.申报法

2.收益还原法

3.评分法

4.标准田法

5.经济计量模型法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概述: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指对一定地域范围内城镇土地利用效益高低的划分,其中的“等”反映区域不同城镇之间利用土地效益高低的差异;“级”则反映同一城镇内部土地利用效益的差异。

城镇土地定级的原则:

1.综合分析原则

2.主导性原则

3.地域分异原则

4.级差收益原则

5.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原则

城镇土地特性决定了城镇土地利用有以下一些特征:

1、对区位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2、存在报酬递减性现象

3、城镇土地利用存在规模效益

4、城镇土地利用具有扩散效应

城镇土地特性决定了城镇土地利用有以下一些特征:

1、对区位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2、存在报酬递减性现象

3、城镇土地利用存在规模效益

4、城镇土地利用具有扩散效应

城镇土地定级流程图:

城镇土地基准地价概述:

土地管理部门或土地估价委员会在一定时间内,根据各种用地类型的收益状况或市场交易状况,在不同的土地级别上分别评定的商业、住宅、工业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地使用权单位面积平均价格。

基准地价的概念:

基准地价是反映一个城市不同级别、不同区段、不同用途的地价水平和进行宗地评估时参考运用的一套地价及其评估体系。

基准地价评估是在某一城市的一定区域范围内,根据用途相似、地段相连、地价相近的原则划分地价区段,然后通过调查评估出各地价区段在某时点的平均水平价格。 土地经济评价的特点:

1、对原始资料有很高的要求

2、必须选定恰当的评价指标

3、要正确地进行价格折算

4、要更多考虑到地域的差异性

5、要有较强的时间观念

6、土地经济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

思考:

1、土地经济评价的概念

2、毛利分析法的步骤

3、土地经济评价

4、城镇土地基准定价

5、城镇基准土地地价评估

6、土地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7、常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方法有哪些

8、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步骤

9、基准地价评估的方法,他们的优缺点


相关文章

  • 土地整理工程
  • 土地整理工程 第一章绪论 1 土地整理的概念 是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破坏.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2 土地整理的内容 ● 农用地整理 ● 建设用地整理 ● 土地复垦 ● 宜农未利用地开发 ...查看


  • 土地整治规划专题研究技术方案
  • XXX 市土地整治规划专题研究 技术方案 XXX 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 二〇一一年五月 XXX 市上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实施情况评价研究技术方案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市.地级土地整治规划的统一安排和XXX 省国土资源厅的工作部署,编制XX ...查看


  •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
  •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题库 一.概念部分: 土地 土地资源 土地利用 小康水平 吉尼系数 恩格尔系数 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规划体系 土地利用计划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土地需求量预测 土地开发利用率 土地垦殖率 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 ...查看


  • 土地整理导言
  • 前言: 同学们,你们好!新学期即将开始,你们一定很想了解<土地整理与复垦>是怎样一门课,它的教学目标和基本任务是什么,能学到哪些知识,如何学好这些知识,有那些可利用的网络辅导资源.下面就这些问题给大家做一概述. 国土资源是人类赖 ...查看


  • 2014年[土地复垦方案]专家评审标准
  • 2014年<土地复垦方案>专家评审标准 <土地复垦方案>专家评审标准 (试行) 1.本标准编制依据为:国土资发[2006]225号.[2007]81号文件和黔国土资发[2007]23号.黔国土资发[2007]79号文 ...查看


  •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评价方法_黄大全
  • 第27卷第5期2008年09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INGEOGRAPHY Vol.27,No.5Sept.,2008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评价方法 黄大全1,林坚2,梁进社1,赵俊2 (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 ...查看


  • 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措施
  • 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措施 摘要: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就是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以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一项整体的.全局的和系统的工程.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可能导致 ...查看


  • 2015-04-08-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技术手册
  • 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技术手册 (2015年4月8日版) 为确保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耕地质量等别调查评价与监测工作方案>有关要求,特制定本技术手册. 一.工作背景 评定土地等级是法律赋予国土资源管 ...查看


  • 土地利用规划-考试内容
  • 名词解释: 1. 土地利用规划: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 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