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关键概念点

语文阅读关键概念点

关键句的作用

含义深刻的句子;中心句或概括性的句子;结构复杂、含义深刻的句子;句式特殊的句子(倒装句、对称句)

结构作用

1.总起句——总领全文(段),揭示主要内容

2.总结句——收束上文

3.过渡句——承上启下

4. 呼应句——前后相互照应

内容作用

1.总起句——段落开头,揭示本段中心。

2.总结句——段落结尾,总结本段内容,深化段意。

3.过渡句——承接上文„„引出下文„„(„„处填入具体内容)

4.用到不同表达方式的句子:

描写句: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处填入具体情态)表达了„„

议论句:画龙点睛,表明„„观点或看法。

抒情句:表达了„„的情感,或号召、鼓励、鞭策、展望、警醒等,升华主旨。

5.用到某种修辞手法的句子,结合修辞作用和句子内容分析。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加强语势,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兴趣)和思考

反问:强调了„„

对比:通过„„和„„对比,强调(突出)了„„(对比双方的特点要出来) 反复:重复,强调了„„

6.句式特殊的句子

整句(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整齐的句子):形式整齐优美,内容强调了„„ 倒装句(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用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强调„„

段落的作用

⑴总括:总起全文,引出下文。

⑵再分别从结构上、内容上作答。

⑴对上:

或①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或②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⑵本身:

或①渲染…气氛;或②突出表现了…

⑶对下:

或①引出下文…或②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或③与下文…

一、(总括)过渡,承上启下。

二、(具体)内容上、结构上作答

该段本身表达了(有手法结合手法)……

或⑴上承(或照应)……,下启(或呼应)……

或⑵总括上文,为下文……作铺垫

或⑶文章由……转为……(如①由叙述转为抒情议论;②由写物转为写人;③由历史转为现实;④由感性转为理性等)

结构上:

或者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或者使文章前后照应;或者层层深入,总结全文.

内容上:

直白——(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深化…的主旨,强化作者…的观点。

含蓄——①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②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 ③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鉴赏与评价

文学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描写角度和抒情手法四类。

一.描写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5.衬托:

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例:(诗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

6.对比:

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例:(诗歌)“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1).以动衬静

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2).以声衬静

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长久寂静后的偶尔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寂静,都会使寂静更明显。

例:(诗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

(3)有动有静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8.细节描写:

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例:(诗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9.点面相结: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例:(诗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点面结合,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10.移步换景:

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例:(诗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描写角度

角度可以分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两种。

感官角度主要指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里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味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方位角度只要是指远(远看山有色),近(潮平路带沙),高(高处不胜寒)低(低绮户,照无眠)

三.修辞手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本诗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

赏,主要是拟人。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歌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3:物拟物“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把酒香拟成花香。

人拟物“文坛花争艳,桃李果竟先。”把人拟成花。

3.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例2:“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例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

5.借代:

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鞍马”代“客人”。

例4:“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例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6.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例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啊你究竟怎样?你横跨齐鲁两地,还留着满山苍翠。

7.反问:

在问句当中包含着答案。

例:“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

8.对比:

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

例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例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9.双关:

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辞。

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例2: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10.互文:

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例2:烟笼寒水月笼沙,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11.用典:

分为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12.顶真:

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的修辞格式。

例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例2:“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如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13.反复

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4.通感:

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手法。

例:“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像凤鸣般悦耳的笙声如隔着彩霞从天上传来,不知吹笙的人是墙外的哪一户人家。一道道大门紧锁着无处寻觅,也许是仙境吧,那里长满碧桃,树树全都开满鲜花。

15.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例1:“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例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四.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具体又可以分为下面四种。

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乐景衬乐情: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以哀景衬乐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以哀景衬哀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情景交融:

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

借景抒情: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情景交融:

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例: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这两句情景交融,以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 3托物言志:

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不愿过江偷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

语言赏析

(一)常见语言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是作家通过作品

(二)句式特点

1. 整句与散句

整句:前后相连的一组句子,结构相同或相似。如对偶、排比等。——形式整齐匀称,表意凝重深沉,气势贯通。

散句:各句有各句的结构方式,长短不一,语气各异的一组句子。——灵活多变,自然随意,生动活泼。

整散结合:语言既具有整齐美、对称美、又具有错落美,活泼多致,丰富多彩,显得富有文采,情浓意满,酣畅淋漓。

2. 长句和短句

长句:词语多,结构副咱,表意精确、周详、细致、严密。一般用于精确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说理论证。

短句:词语少,结构简单,表意简洁、明快、有力。一般表达欢快、激动或愤怒的情感,渲染激烈、见长、恐怖的气氛,或画龙点睛地下结论。

长短结合:灵活交错地运用长短句,能更好地表现思想的丰富多彩和情感的波澜起伏。

3. 常式句与变式句

常式句:正常的语序。

变式句:语序变化,倒装——在语气上,感情色彩和使用场合上有特殊意义,如强调。

(三)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

记叙文的语言特色: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准确、简洁、富有概括力。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准确、鲜明、富有说服力。

(四)炼字

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准确——精当地描摩客观事物

达意——贴切地表达主观感受

新奇——增强新鲜的审美情趣

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从叙述顺序上分,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表现个人内心情感。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动植物、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为了说明对象介绍准确,或使枯燥知识具有一定吸引力,要适当运用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和引用等。

注:夹叙夹议:夹叙夹议主要有以下三种表达形式:一是先议后叙(概括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的篇首,主要作用是提示和点题。二是先叙后议(总结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三是边叙边议(包容式),即边叙述事实,边进行议论,以发表对所叙事实的看点。

语文阅读关键概念点

关键句的作用

含义深刻的句子;中心句或概括性的句子;结构复杂、含义深刻的句子;句式特殊的句子(倒装句、对称句)

结构作用

1.总起句——总领全文(段),揭示主要内容

2.总结句——收束上文

3.过渡句——承上启下

4. 呼应句——前后相互照应

内容作用

1.总起句——段落开头,揭示本段中心。

2.总结句——段落结尾,总结本段内容,深化段意。

3.过渡句——承接上文„„引出下文„„(„„处填入具体内容)

4.用到不同表达方式的句子:

描写句: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处填入具体情态)表达了„„

议论句:画龙点睛,表明„„观点或看法。

抒情句:表达了„„的情感,或号召、鼓励、鞭策、展望、警醒等,升华主旨。

5.用到某种修辞手法的句子,结合修辞作用和句子内容分析。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加强语势,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兴趣)和思考

反问:强调了„„

对比:通过„„和„„对比,强调(突出)了„„(对比双方的特点要出来) 反复:重复,强调了„„

6.句式特殊的句子

整句(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整齐的句子):形式整齐优美,内容强调了„„ 倒装句(为了强调、突出等语用目的而颠倒原有语序的句式):强调„„

段落的作用

⑴总括:总起全文,引出下文。

⑵再分别从结构上、内容上作答。

⑴对上:

或①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或②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⑵本身:

或①渲染…气氛;或②突出表现了…

⑶对下:

或①引出下文…或②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或③与下文…

一、(总括)过渡,承上启下。

二、(具体)内容上、结构上作答

该段本身表达了(有手法结合手法)……

或⑴上承(或照应)……,下启(或呼应)……

或⑵总括上文,为下文……作铺垫

或⑶文章由……转为……(如①由叙述转为抒情议论;②由写物转为写人;③由历史转为现实;④由感性转为理性等)

结构上:

或者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或者使文章前后照应;或者层层深入,总结全文.

内容上:

直白——(本身)结尾部分表达了(有手法就结合手法回答)…,深化…的主旨,强化作者…的观点。

含蓄——①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发人深思;②有戛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 ③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鉴赏与评价

文学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艺术技巧这些概念大同小异,可以归结为都是手法的运用。而表现手法又可以细分为: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描写角度和抒情手法四类。

一.描写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例:(散文)“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

(诗歌)“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描绘了一副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3、烘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5.衬托:

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例:(诗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

6.对比:

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例:(诗歌)“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1).以动衬静

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2).以声衬静

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长久寂静后的偶尔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寂静,都会使寂静更明显。

例:(诗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

(3)有动有静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8.细节描写:

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例:(诗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9.点面相结: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例:(诗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点面结合,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10.移步换景:

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例:(诗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描写角度

角度可以分为感官角度和方位角度两种。

感官角度主要指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里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味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方位角度只要是指远(远看山有色),近(潮平路带沙),高(高处不胜寒)低(低绮户,照无眠)

三.修辞手法

1.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本诗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古诗诗

赏,主要是拟人。

例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歌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3:物拟物“一滴太白酒,十里草木香。”把酒香拟成花香。

人拟物“文坛花争艳,桃李果竟先。”把人拟成花。

3.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例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例2:“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例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万里”“五千仞”“泪尽”都是夸张,把对故国山河的热爱、对遗民的深切同情、对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投降派的满腔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

5.借代:

用事物的特征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鞍马”代“客人”。

例4:“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例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6.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例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例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啊你究竟怎样?你横跨齐鲁两地,还留着满山苍翠。

7.反问:

在问句当中包含着答案。

例:“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题乌江亭》)

8.对比:

以强烈反差突出事物特征。

例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例2.“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劳动者不能享受劳动成果,不劳动者反而占有劳动果实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9.双关:

表面是一个事物,实际上还暗指另外的含义。古人送别折柳就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就是双关修辞。

例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

例2: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10.互文:

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关塞.

例2:烟笼寒水月笼沙,烟和月笼着寒水和沙。

11.用典:

分为用典故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12.顶真:

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头的修辞格式。

例1:“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例2:“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如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13.反复

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4.通感:

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手法。

例:“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像凤鸣般悦耳的笙声如隔着彩霞从天上传来,不知吹笙的人是墙外的哪一户人家。一道道大门紧锁着无处寻觅,也许是仙境吧,那里长满碧桃,树树全都开满鲜花。

15.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例1:“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导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篱边菊”象征陆鸿渐具有高洁的节操。

例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四.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 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具体又可以分为下面四种。

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以乐景衬乐情: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以哀景衬乐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以哀景衬哀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情景交融:

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

借景抒情: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情景交融:

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例: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这两句情景交融,以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 3托物言志:

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不愿过江偷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

语言赏析

(一)常见语言风格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是作家通过作品

(二)句式特点

1. 整句与散句

整句:前后相连的一组句子,结构相同或相似。如对偶、排比等。——形式整齐匀称,表意凝重深沉,气势贯通。

散句:各句有各句的结构方式,长短不一,语气各异的一组句子。——灵活多变,自然随意,生动活泼。

整散结合:语言既具有整齐美、对称美、又具有错落美,活泼多致,丰富多彩,显得富有文采,情浓意满,酣畅淋漓。

2. 长句和短句

长句:词语多,结构副咱,表意精确、周详、细致、严密。一般用于精确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说理论证。

短句:词语少,结构简单,表意简洁、明快、有力。一般表达欢快、激动或愤怒的情感,渲染激烈、见长、恐怖的气氛,或画龙点睛地下结论。

长短结合:灵活交错地运用长短句,能更好地表现思想的丰富多彩和情感的波澜起伏。

3. 常式句与变式句

常式句:正常的语序。

变式句:语序变化,倒装——在语气上,感情色彩和使用场合上有特殊意义,如强调。

(三)不同文体的语言要求

记叙文的语言特色: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准确、简洁、富有概括力。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准确、鲜明、富有说服力。

(四)炼字

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准确——精当地描摩客观事物

达意——贴切地表达主观感受

新奇——增强新鲜的审美情趣

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从叙述顺序上分,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表现个人内心情感。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动植物、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为了说明对象介绍准确,或使枯燥知识具有一定吸引力,要适当运用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和引用等。

注:夹叙夹议:夹叙夹议主要有以下三种表达形式:一是先议后叙(概括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的篇首,主要作用是提示和点题。二是先叙后议(总结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三是边叙边议(包容式),即边叙述事实,边进行议论,以发表对所叙事实的看点。


相关文章

  • 谈谈语文核心素养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一.社会责任.主要是个体处理与他人(家庭).集体.社会.自然关系等方面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 1.诚信友善. ...查看


  • 试论文艺随笔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以[说"木叶"]为例
  • 40 素例 翳黧恩愚嬲隧戳隰潮 案例 试论文艺随笔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 --以<说"木叶">为例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郑桂华 按照文体类型及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是近年来探索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向之一.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五册第三 ...查看


  • 如何学好物理语文政治
  • 浅谈如何学好初中物理 四川省通江县陈河乡中心小学 张洪 同学们,当你打开物理知识的大门时,你就真正进入一个物理世界的海洋了,进入一个流连忘返的世界,大家将用智慧的双手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去发现.本人就这几年教授物理课程的心得,简单介绍怎样学 ...查看


  • 关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几个问题
  • 作者:陈先云 小学语文 2013年11期 201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核心理念:"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理念,无论是理论界还是语文教学一线,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也给予了充分的 ...查看


  • 陈先云在青岛2013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的讲话
  • 陈先云在青岛2013小学 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上的讲话 叶正国 根据笔记整理 2013年5月18日上午,在青岛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端论坛会上,全国小语学会陈先云理事长从六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年段特点把 ...查看


  • 初三下学期学习计划
  • 初三下学期学习计划 要有方法和功夫.有重点,由于各个科分数都一样,数学多考一分和政治多考一分是一样的.重点放在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和历史地理历史等,英语和语文再课堂上要紧跟老师的节奏复习,保证复习好是第一,其次以后有更多的时间复习立刻,象 ...查看


  • 课题概念的界定(修改)
  • 课题概念的界定,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概念的界定: 本课题最为关键的词语是"阅读"与"方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它是语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以 ...查看


  • 继续再教育论文
  • 浅谈有效教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黄骅市官庄乡吴庄子中心校 张洪润 摘要:在学习和实践中,使我认识到,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阅读技能.口头表达技能和书面表达技能.板书设计技能和书写 ...查看


  • 高一年级学法指导
  • 高一年级学法指导 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相比,无论在教育还是教学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此时,作为新入学的学生要调整好心态并完成两个转变,即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和从"学会"到 ...查看


  • 数学"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认识与实践
  • 理 论 数学 " 先行组织者 " 教学 策略 的认识与实践 浙江省平湖市全塘 中学 沈金峰 摘 要: 先行组织者是 美国著名的教 育心理 学家奥苏伯 尔( PAuu d) 0 D. sk  ̄ 立的能促进有 意义言语材料接 受性 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