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剩余价值理论

陈涛 引 言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得以完整的的阐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它的发现,意味着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革命,也因之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大厦;剩余价值理论深刻地反映了资本统治并剥削劳动的社会关系,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和运动规律。

从科学实践的观点来看,马克思、恩格斯与古典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相反,他们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唯物史观来观察社会经济现象,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将剩余价值从其自身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在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基础之上,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剥削的本质特征,从而完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创立了完整、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从更深层次而言,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是崭新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从本质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和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同时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的剩余价值理论无疑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科学反映,但就和其他伟大的理论一样,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以前,同样有许多类似的理论,而马克思、恩格斯剩余价值理论从中汲取精华,最终成就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即便这些理论在古典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囿于立场等方面的限制,并没有完整、科学地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这些理论同样值得我们去分析。

重商主义的剩余价值概念

重商主义产生于14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无论早期、晚期重商主义都认为:由于西欧国家大都缺少金银矿藏,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只有靠流通领域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他们认为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获取金银,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产品价值的追加即贱买贵卖才能获得利润(剩余价值,即“让渡利润”)。

从重商主义者的基本思想可知,他们不理解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同时也混同了剩余价值与在流通领域中的正常利润;他们的剩余价值概念是含混不清的,但却第一次指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 威廉•配第的剩余价值学说

威廉•配第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是“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研究家”。

需要指出一点的是,威廉•配第在价值理论上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有意识地将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劳动价值论之基础。

在威廉•配第看来,工人的工资是劳动者为了“生存、劳动和传种接代”所必需的东西决定的,也可以这样理解:工人的工资应当等于维持工人最低限度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是威廉•配第对于工资的理论,也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在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工资理论的基础之上,威廉•配第分析了地租,在他的理论体系里,地租实际是被看做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故此,他的地租理论也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

在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和工资论中,他已经在事实上把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工人得到的价值看做是两个不同的价值量,二者之间的差额是地租,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这种思想可以从他所举的例子中看出:假定一个人在土地上从事劳作,在取得收成后,扣除种子、自己当年食用的部分以及为换取衣服和其他必需品而同别人交换的部分,剩下的谷物就是当年真正的地租;在此,威廉•配第实际上是把地租归结为农业工人生产的全部剩余产品,即全部农产品中扣除工资和种子等生产费用后余下的由剩余劳动体现出来的剩余产品。虽然他仅是从地租的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但已经接近于正确理解剩余价值的性质。

威廉•配第不仅对剩余价值的性质和源泉有了真正的理解,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 与工资的对立关系;在对利息进行阐述的时候,他将利息称作“货

币的租金”,而且是从“土地的租金”即地租中引申出来的;可以从

他的理解中看出:利息和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两种形式,但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

从威廉•配第对剩余价值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他只是在地租这个特殊的形态上考察了剩余价值,没有对剩余价值的更一般的形式即产业利润加以考察,而且模糊了作为剩余价值的地租和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剩余产品之间的区别。

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将剩余价值引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同时对剩余价值的性质和源泉有了真正的理解。 詹姆斯•斯图亚特的“实际价值”概念

詹姆斯•斯图亚特是威廉•配第之后亚当•斯密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是“建立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整个体系的第一个不列颠人”。

詹姆斯•斯图亚特提出了“实际价值”概念;他提出:实际价值由三个因素决定:

1、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花费的平均劳动量; 2、工资和固定资本的损耗; 3、原材料价值。

虽然詹姆斯•斯图亚特在价值决定中无谓地加上工资和固定资本的损耗以及原材料,是不恰当的;但是在第一个因素中,詹姆斯•斯图亚特明确指出了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必要劳动时间(既有必要劳动时间,必有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剩余价值),这是对古典劳动价值理论的重大发展。 魁奈的“纯产品”学说

魁奈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创立了完整的重农主义理论体系,他的《经济表》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宏观分析的第一次伟大探索。

魁奈提出的“纯产品”学说实际上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重农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重农学派政策主张也都是依据该学说而提出的。在“纯产品”学说中,魁奈认为财富是由土地生产出来的生产品,详尽地论述了只有农业才能创造物质财富并使财富数量不断扩大的思想;他认为: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这样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种子等)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即“纯产品”。

魁奈和配第一样,将工资看作是维持工人所必要的生活资料,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魁奈的“纯产品”就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在这里,魁奈实际上是用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来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生产出作为商品的家产品包含着“纯产品”,即剩余价值。

从魁奈的“纯产品”学说,我们可以看到,魁奈认为只有农业才能创造出“纯产品”即剩余价值,农业才是唯一的生产部门产,而且在他的经济思想中,并没有劳动价值论,对价值和使用价值仍然混淆不清,进而不可能将剩余价值归结为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而认为“纯产品”是由自然,确切地说是土地提供的;但是他已经确认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过程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从而确定了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这是魁奈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重要贡献。 杜尔哥的剩余价值学说

杜尔哥是法国重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经济理论中更少地带有封建主义的外观,将重农主义理论发展到巅峰。 杜尔哥发展了魁奈的“纯产品”理论,他将“纯产品”的生产和劳动联系起来,认为“纯产品”是土地对于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的赐予;同时,他认样认为,农业劳动者是“惟一的这样一种人,他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超过了他的劳动工资”。从这样的理论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杜尔哥看来,魁奈所说的“纯产品”已经是农业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剩余劳动生产物,即便杜尔哥依然没有摆脱农业是惟一的生产部门的思想局限,并把地租视为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这个‘纯粹的自然赐予’在他那里,不知不觉地变成土地所有者没有买过而以农产品形式出卖的土地耕种者的剩余劳动”。 亚当•斯密的剩余价值理论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其主要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不仅

系统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方面,而且探讨了国民经济史、经济学说史、以及财政学等学科,影响深远,亚当•斯密本人也被誉为“经济学之父”。

在剩余价值的分析上,亚当•斯密比他的前辈前进了一大步,超越了配第、魁奈等古典经济学家将价值的源泉归结为某种特殊形式的具体劳动的思想,他认为价值的源泉归结为一般社会劳动。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亚当•斯密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展开过程: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生产各种产品所必要的劳动量,决定了产品之间相互交换的比例或它们的交换价值,产品与产品相交换是以等量劳动为标准的;而一旦到了资本主义时代,随着资本在个别人手中的积累,资本的所有者就要利用资本让劳动者为自己劳动,这种剥削的前提是资本家向劳动者提供生产工具、原材料等资本。 由此可见,亚当•斯密实际上是把剩余价值理解为一般范畴,而本来意义上的利润和地租只是作为这个一般范畴的组成部分或是分支;这样就表明事实上亚当•斯密并没有把剩余价值本身作为一门理论范畴与利润、地租这样的特殊范畴区别开来。 即便亚当•斯密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着这样的不足:

1、 不能用劳动价值论科学地阐明剩余价值的占有是怎样发生的,不能证明劳动与资本相

交换是按价值规律进行的。

2、 混淆了剩余价值和本来意义上的利润即剩余价值的利润形式,进而直接地将价值与生 产价格等同起来。

但是,由于亚当•斯密最早地将剩余价值归结于剩余劳动,就奠定了剩余价值理论创立的科学基础。 大卫•李嘉图的剩余价值理论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自配第至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完成者。

在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相对工资理论,这是迥异于前人的新的研究;他认为一国的产品要以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义分配给三个主要社会阶级,而且产品在三个阶级间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中是不同的,要想正确地判断地租率、利润率和工资率,就不能只根据某一阶级所获得的绝对产品量,而应根据所得的相对产品量,也就是生产这种产品所必需的劳动量。

在李嘉图的思想中,利润具有双重含义:

1、本来意义上的利润,即剩余价值与全部垫支的资本之间的比例;

2、剩余价值。

他认为利润来源于工人的劳动,工人新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是工资,一部分是利润;利

润是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扣除工资价值以后的余额。在分析利润时,他通常将垫支在生产资料上的资本略而不计,只将利润与垫支在工资上的资本相对比,与之对应的的是,利润就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利润了,而只是剩余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李嘉图在研究剩余价值问题时,是利用这样的假定:劳动者的工作日长度不变,这样就仅仅考虑了相对剩余价值而忽略了绝对剩余价值;但是正是因为李嘉图清楚地知道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总是超过工资的价值,在此基础之上他坚决地反对亚当•斯密以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纠正了斯密在剩余价值问题上的混乱,故此成为“所有经济学家中唯一懂得剩余价值的人”。 欧文的剩余价值观念

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时期就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罪恶,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和必然灭亡,同时预见了未来理想社会的景象,对未来社会制度作了天才般的猜测和描绘;他们的思想在19世纪初对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促进工人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的学说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在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上,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的欧文接受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剩余产品的概念;他认为工人除了“生产出自己的生活资料”,还“生产出剩余产品”,而工人创

造的剩余产品成了资本家的利润,在此基础之上,欧文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指出:造成工人阶级贫困的真正原因是资本家剥削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产品。

可以从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剩余价值的理解看出,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性质制约了剩余价值的理论深度,但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解了剩余价值是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

在之后的19世纪初期,如马尔萨斯、萨伊等西方经济学家,在对价值的理解中不约而同地陷入到庸俗的理解中,只在表面现象上说明了利润,抹煞了剩余价值的本质。

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剩余价值理论才得以最终以科学的方式揭露出资本主义的本质,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在汉堡面世,标志着科学剩余价值理论的正式创立。 后 记

近来读书,看到理论界部分学者对剩余价值有着种种不同的看法,针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也有着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对剩余价值的理解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留其精华,结合自己对资本主义的天才理解而形成的,并非无源之水;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学习的基础之上,结合对经济学说史的学习,写一点粗浅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孟熙:《经济学说史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2版。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剩余价值理论

陈涛 引 言

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得以完整的的阐述。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基石。它的发现,意味着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革命,也因之建立起了系统完整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理论大厦;剩余价值理论深刻地反映了资本统治并剥削劳动的社会关系,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剥削本质和运动规律。

从科学实践的观点来看,马克思、恩格斯与古典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相反,他们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唯物史观来观察社会经济现象,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将剩余价值从其自身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在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基础之上,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剥削的本质特征,从而完整、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创立了完整、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从更深层次而言,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是崭新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从本质上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和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同时论证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的剩余价值理论无疑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本质的科学反映,但就和其他伟大的理论一样,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以前,同样有许多类似的理论,而马克思、恩格斯剩余价值理论从中汲取精华,最终成就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即便这些理论在古典学派和空想社会主义者那里,囿于立场等方面的限制,并没有完整、科学地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这些理论同样值得我们去分析。

重商主义的剩余价值概念

重商主义产生于14世纪西欧封建社会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时期,无论早期、晚期重商主义都认为:由于西欧国家大都缺少金银矿藏,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只有靠流通领域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他们认为在商品交换中才能获取金银,也只有在流通领域中产品价值的追加即贱买贵卖才能获得利润(剩余价值,即“让渡利润”)。

从重商主义者的基本思想可知,他们不理解货币的起源和本质,同时也混同了剩余价值与在流通领域中的正常利润;他们的剩余价值概念是含混不清的,但却第一次指出了剩余价值的存在。 威廉•配第的剩余价值学说

威廉•配第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是“最有天才的和最有创见的经济研究家”。

需要指出一点的是,威廉•配第在价值理论上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有意识地将商品价值的源泉归于劳动,从而奠定了科学劳动价值论之基础。

在威廉•配第看来,工人的工资是劳动者为了“生存、劳动和传种接代”所必需的东西决定的,也可以这样理解:工人的工资应当等于维持工人最低限度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是威廉•配第对于工资的理论,也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在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工资理论的基础之上,威廉•配第分析了地租,在他的理论体系里,地租实际是被看做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故此,他的地租理论也是他的剩余价值理论。

在威廉•配第的劳动价值论和工资论中,他已经在事实上把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工人得到的价值看做是两个不同的价值量,二者之间的差额是地租,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这种思想可以从他所举的例子中看出:假定一个人在土地上从事劳作,在取得收成后,扣除种子、自己当年食用的部分以及为换取衣服和其他必需品而同别人交换的部分,剩下的谷物就是当年真正的地租;在此,威廉•配第实际上是把地租归结为农业工人生产的全部剩余产品,即全部农产品中扣除工资和种子等生产费用后余下的由剩余劳动体现出来的剩余产品。虽然他仅是从地租的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但已经接近于正确理解剩余价值的性质。

威廉•配第不仅对剩余价值的性质和源泉有了真正的理解,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 与工资的对立关系;在对利息进行阐述的时候,他将利息称作“货

币的租金”,而且是从“土地的租金”即地租中引申出来的;可以从

他的理解中看出:利息和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两种形式,但地租是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

从威廉•配第对剩余价值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他只是在地租这个特殊的形态上考察了剩余价值,没有对剩余价值的更一般的形式即产业利润加以考察,而且模糊了作为剩余价值的地租和独立商品生产者的剩余产品之间的区别。

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将剩余价值引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同时对剩余价值的性质和源泉有了真正的理解。 詹姆斯•斯图亚特的“实际价值”概念

詹姆斯•斯图亚特是威廉•配第之后亚当•斯密之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是“建立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整个体系的第一个不列颠人”。

詹姆斯•斯图亚特提出了“实际价值”概念;他提出:实际价值由三个因素决定:

1、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花费的平均劳动量; 2、工资和固定资本的损耗; 3、原材料价值。

虽然詹姆斯•斯图亚特在价值决定中无谓地加上工资和固定资本的损耗以及原材料,是不恰当的;但是在第一个因素中,詹姆斯•斯图亚特明确指出了商品的价值决定于必要劳动时间(既有必要劳动时间,必有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剩余价值),这是对古典劳动价值理论的重大发展。 魁奈的“纯产品”学说

魁奈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创立了完整的重农主义理论体系,他的《经济表》是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宏观分析的第一次伟大探索。

魁奈提出的“纯产品”学说实际上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重农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重农学派政策主张也都是依据该学说而提出的。在“纯产品”学说中,魁奈认为财富是由土地生产出来的生产品,详尽地论述了只有农业才能创造物质财富并使财富数量不断扩大的思想;他认为:物质财富本身数量扩大,就是农业中不断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这样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除了补偿生产中耗费的生产资料(种子等)资料和农场主的生活资料外,还有剩余产品,即“纯产品”。

魁奈和配第一样,将工资看作是维持工人所必要的生活资料,在这样的基础之上,魁奈的“纯产品”就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在这里,魁奈实际上是用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来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生产出作为商品的家产品包含着“纯产品”,即剩余价值。

从魁奈的“纯产品”学说,我们可以看到,魁奈认为只有农业才能创造出“纯产品”即剩余价值,农业才是唯一的生产部门产,而且在他的经济思想中,并没有劳动价值论,对价值和使用价值仍然混淆不清,进而不可能将剩余价值归结为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而认为“纯产品”是由自然,确切地说是土地提供的;但是他已经确认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过程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从而确定了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这是魁奈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上的重要贡献。 杜尔哥的剩余价值学说

杜尔哥是法国重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经济理论中更少地带有封建主义的外观,将重农主义理论发展到巅峰。 杜尔哥发展了魁奈的“纯产品”理论,他将“纯产品”的生产和劳动联系起来,认为“纯产品”是土地对于农业劳动者的劳动的赐予;同时,他认样认为,农业劳动者是“惟一的这样一种人,他的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超过了他的劳动工资”。从这样的理论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杜尔哥看来,魁奈所说的“纯产品”已经是农业劳动者生产出来的剩余劳动生产物,即便杜尔哥依然没有摆脱农业是惟一的生产部门的思想局限,并把地租视为剩余价值的一般形态,“这个‘纯粹的自然赐予’在他那里,不知不觉地变成土地所有者没有买过而以农产品形式出卖的土地耕种者的剩余劳动”。 亚当•斯密的剩余价值理论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其主要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不仅

系统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各个方面,而且探讨了国民经济史、经济学说史、以及财政学等学科,影响深远,亚当•斯密本人也被誉为“经济学之父”。

在剩余价值的分析上,亚当•斯密比他的前辈前进了一大步,超越了配第、魁奈等古典经济学家将价值的源泉归结为某种特殊形式的具体劳动的思想,他认为价值的源泉归结为一般社会劳动。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亚当•斯密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展开过程: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生产各种产品所必要的劳动量,决定了产品之间相互交换的比例或它们的交换价值,产品与产品相交换是以等量劳动为标准的;而一旦到了资本主义时代,随着资本在个别人手中的积累,资本的所有者就要利用资本让劳动者为自己劳动,这种剥削的前提是资本家向劳动者提供生产工具、原材料等资本。 由此可见,亚当•斯密实际上是把剩余价值理解为一般范畴,而本来意义上的利润和地租只是作为这个一般范畴的组成部分或是分支;这样就表明事实上亚当•斯密并没有把剩余价值本身作为一门理论范畴与利润、地租这样的特殊范畴区别开来。 即便亚当•斯密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着这样的不足:

1、 不能用劳动价值论科学地阐明剩余价值的占有是怎样发生的,不能证明劳动与资本相

交换是按价值规律进行的。

2、 混淆了剩余价值和本来意义上的利润即剩余价值的利润形式,进而直接地将价值与生 产价格等同起来。

但是,由于亚当•斯密最早地将剩余价值归结于剩余劳动,就奠定了剩余价值理论创立的科学基础。 大卫•李嘉图的剩余价值理论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产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自配第至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使古典政治经济学达到了最高峰。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完成者。

在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相对工资理论,这是迥异于前人的新的研究;他认为一国的产品要以地租、利润和工资的名义分配给三个主要社会阶级,而且产品在三个阶级间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的社会阶段中是不同的,要想正确地判断地租率、利润率和工资率,就不能只根据某一阶级所获得的绝对产品量,而应根据所得的相对产品量,也就是生产这种产品所必需的劳动量。

在李嘉图的思想中,利润具有双重含义:

1、本来意义上的利润,即剩余价值与全部垫支的资本之间的比例;

2、剩余价值。

他认为利润来源于工人的劳动,工人新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是工资,一部分是利润;利

润是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扣除工资价值以后的余额。在分析利润时,他通常将垫支在生产资料上的资本略而不计,只将利润与垫支在工资上的资本相对比,与之对应的的是,利润就不是本来意义上的利润了,而只是剩余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李嘉图在研究剩余价值问题时,是利用这样的假定:劳动者的工作日长度不变,这样就仅仅考虑了相对剩余价值而忽略了绝对剩余价值;但是正是因为李嘉图清楚地知道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总是超过工资的价值,在此基础之上他坚决地反对亚当•斯密以购买劳动决定价值,纠正了斯密在剩余价值问题上的混乱,故此成为“所有经济学家中唯一懂得剩余价值的人”。 欧文的剩余价值观念

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初时期就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罪恶,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和必然灭亡,同时预见了未来理想社会的景象,对未来社会制度作了天才般的猜测和描绘;他们的思想在19世纪初对启发工人阶级的觉悟、促进工人运动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的学说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在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上,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之一的欧文接受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剩余产品的概念;他认为工人除了“生产出自己的生活资料”,还“生产出剩余产品”,而工人创

造的剩余产品成了资本家的利润,在此基础之上,欧文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指出:造成工人阶级贫困的真正原因是资本家剥削了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产品。

可以从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剩余价值的理解看出,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性质制约了剩余价值的理论深度,但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解了剩余价值是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

在之后的19世纪初期,如马尔萨斯、萨伊等西方经济学家,在对价值的理解中不约而同地陷入到庸俗的理解中,只在表面现象上说明了利润,抹煞了剩余价值的本质。

直到马克思、恩格斯,剩余价值理论才得以最终以科学的方式揭露出资本主义的本质,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在汉堡面世,标志着科学剩余价值理论的正式创立。 后 记

近来读书,看到理论界部分学者对剩余价值有着种种不同的看法,针对剩余价值的产生也有着不同的解释,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对剩余价值的理解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留其精华,结合自己对资本主义的天才理解而形成的,并非无源之水;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学习的基础之上,结合对经济学说史的学习,写一点粗浅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陈孟熙:《经济学说史教程》[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2版。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相关文章

  • 入党心得体会范文大全
  • [一] 敬爱的党组织: 一年来我将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江泽民同志一系列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 ...查看


  • 阿尔都塞|[资本论]第一卷序言
  • 编者按:理解马克思的方式有很多,有依循思想史传统阅读的,有抱着一本"巴黎手稿"解释世界的,也有宣称"我不读马克思"却通过他人之论述妄加评判的--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尔都塞一生都在同形形色色的人 ...查看


  • 邓小平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 邓小平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1.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1.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依据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2.1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 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实事求是的结 ...查看


  • 孙凤武:真理→价值:科学的真理观对实现正确的价值的作用
  • (一)只有认识了事物.事实,即把握了真理,才能对其做出正确评价,即判断其真正的价值,并使之得以实现.人.人类对事物.事实认识得愈是广泛和深入,愈能把握先前没有发现或没有注意到的属性.联系及其发展变化,便愈能看到其与人.人类的利益的关系.以个 ...查看


  • 入党培训班学习总结
  • 今年我很荣幸能参加全市第四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使我在思想上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比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对人生的价值观,社会主义下的价值体系,当代党员的义务有了深刻的理解,并在内心树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同时培训中,我也意识到入党标准之高,程序之严 ...查看


  • 党校培训个人学习总结
  • 首先,我谈谈党校培训期间对党的进一步认识.要进一步认识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对其性质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 ...查看


  • 十月份大学生党课学习工作小结
  • 敬爱的党组织: 我很荣幸党组织给了我一个珍贵的机会--接受XX年xx大学校党课学习.经过党课的学习,我在思想上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比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并在内心树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身上尚有许多缺点和不足,距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还 ...查看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题型: 一.简答(10分*4=40分) 二.论述(30分*2=60分)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研究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哲学结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阐述了先进理论的作用, ...查看


  • 一爷之孙读后感
  • 是通过对北京一个大家庭(六代百余人源自同一位祖先)的研究资料写作而成的.书里描述了这个典型的中国家庭的人际关系及其模式变迁.?由于这项研究采用的是深入访谈的方法,当然就得到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对于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社会学研究要出?故事?的教诲,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