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

第17课 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

活动课三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活动目的

巍巍华夏、历史悠悠,朝代更替频繁,帝王将相如烟。一部皇帝从何开篇?溯根追源自由当秦朝说起。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它第一次结束了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它第一个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它从秦王嬴政开始了皇帝称谓。秦始皇声振宇内!

秦始皇是大名人,必然会有大的争议,誉之者称他"千古一帝",毁之者视之为"暴君之首"。那么秦始皇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应该如何正确的、一分为二地认识秦始皇的功过是非?通过讨论,我们将要达到这个目的。

●活动准备

为了保证对比双方在兵力上的均衡性,我们按平时历史小组的划分方法来一个"沙场秋点兵",把全班分为两大组,即"暴君组"和"政治家组"。各组再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分组,各负其责,各行其道,分头去搜集关于秦始皇的材料,然后再总汇,组长要让自己组内的各个同学都对本组的论点、论证策略、方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各组选出四名选手。 各组不但要去寻找有利于自己论点的材料,还要去寻找对方的一些材料,或反对对方的一些材料,只有知彼知此,才能百战不殆!

另外,大家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辩论技巧,要学会以古喻今,学会联系,不能把论题局限于秦朝,这样,在疆域拓展的条件下,不论是"暴君组"还是"政治家组"都会左右逢源。

最后,要把收集到的材料在组内经过交流之后,并把它们制成小卡片,以便我们在讨论时应用。

●布置教室营造气氛

一、请书法好的同学在黑板上写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暴君",教室四周贴几张同学们亲手画的秦始皇漫画像。也可将课本上秦始皇的画像画在黑板上,旁边把李白《古风》中的诗写上: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二、把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的形式,在桌上摆上"功大于过""过大于功"的字样。 ●活动开始

[主持人]

经过同学们精心的拷贝,威风凛凛的秦始皇已经站到了我们的面前。大家看他目光炯炯、虎视眈眈,一副威严而傲慢的神态,腰间还佩戴着一柄长剑,流露出了当年他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

秦始皇是一个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出生在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诸侯割据,强国争雄,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他13岁父亲去世,被立为秦王,22岁开始亲政,他以惊人的胆识和气魄,消除政敌,夺得实权;接着又审时度势,决心统一中国,经过17年的兼并战争,先后击败了韩、赵、燕、楚、魏、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定都咸阳,成就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为了巩固统一,他勇于改革,大胆开拓,做了不少顺应历史潮流的事情;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政令、文字、货币、度量衡,做到了"车同轨书同文",他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尽管修长城在当时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它对阻挡匈奴南侵,保护生产发展,确实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暴君,他钳制思想、焚书坑儒,致使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被"万马齐喑"所代替,为了追求享乐,他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修阿房宫,筑骊山墓,为了镇压人民反抗,秦始皇疯狂使用残酷刑罚......

岁月之河静静的流淌着,秦始皇走了,带着一身的功和过,走入历史的苍茫之中,他永远是

他,变的只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秦始皇到底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之首"?你有什么看法,大胆说出来吧!

正反两方我们已经分得泾渭分明了,在我左手边的是正方代表队,他们的观点是"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在我右手边的是反方代表队,他们的观点是"秦始皇是'过大于功的'"。 好了,万事俱备,就让我宣布本班历史辩论赛现在开始!

双方交替发言,首先让我们用掌声欢迎正方一辩××同学发言,时间是四分钟。 [正方一辩发言]......

[主持人]

谢谢××同学,下面请反方一辩××同学发言,时间是四分钟。

[正反双方交替发言完毕后]

[主持人]

谢谢双方辩手,刚才的你来我往,只是小试身手,接下来是更为精彩的自由辩论,双方将会更露锋芒,自由辩论双方必须交替发言,各方的累计发言时间为五分钟,请正方发言: [正反双方自由发言]

[主持人]

自由辩论,精彩纷呈,妙语连珠,在言辞的交锋中,秦始皇接受着锤炼,等待着判决。下面我们从热烈跳跃的自由辩论中转入理性的判断中来。现在请正方代表做总结陈词,时间是四分钟。

正方总结陈词完毕。

[主持人]

谢谢正方同学,下面请反方代表做总结陈词,时间是四分钟。

[反方总结陈词完毕]

[主持人]

秦始皇是"暴君"还是"杰出的政治家",这一论题,正反双方的同学们已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对于所有思考这一问题的同学而言。这无疑是一场智慧的盛宴,至于谁是谁非,谁高谁低,则请专家决定,现在请历史老师为本场辩论赛做评析,请。

●教师评析总结

1.肯定学生的成绩

辩论赛毕竟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因此不管辩得如何,论得怎样,都应该肯定学生的这种勇气,为以后类似活动的开展奠定一个信心基础。表扬学生为辩论赛所作的一切努力,尤其要表扬站在双方辩手背后默默无闻的"智囊团",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在后方的群策群力,团结一致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前方战士英雄无畏、侃侃而谈的潇洒风度。

2.评析辩题

关于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的评价,史学界众说纷纭,迄今为止,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意见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第二种意见是过大于功;第三种意见认为秦始皇是有大功也有大过的历史人物,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史学家都持第三种看法。

对秦始皇争议最大的,是他的"焚书坑儒"。用毛泽东的话说是:"秦始皇挨了几千年的骂,骂的主要是两条: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

对于焚书抗儒,史学界有两种说法。

一种意见认为,"焚书坑儒"是为了镇压鼓吹复辟倒退的儒生和儒家思想,具有"厚今薄古"的重要意义,当然也不否认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另一种意见认为,"焚书坑儒"从出发点到立足点,都是彻头彻尾野蛮反动的,它导致万马齐喑,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后果极为恶劣。

还有的认为,对"焚书坑儒"应作具体地分析,它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但手段残暴、影响极坏。

教师在这儿可以帮学生评析,但不要下任何结论,只提一些看法,有争议的问题继续保留,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

至于评选胜负,只要结合准备是否充分,发挥如何,以及各组的整体协作怎样去评分就可以了。

●参考资料

1.秦灭六国前,各国"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2.战国时代的商业活动有很大发展,如北方的骏马、猎狗,南方的鸟羽、象牙,东方的鱼盐、纺织品,西方的皮毛都在中原流通,但在诸侯割据的情况下,各国度量衡货币不一样,给商品交换带来不便。加之各地关卡林立、赋税繁多,还有官吏种种敲诈勒索,更是对商业活动造成极大的危害。

3.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壬,毋以填之。请立诸子,惟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群臣皆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王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4.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壬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这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也,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 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5.焚书之后,儒生们更加不满现实。以挖空秦朝为最终目的的卢生和侯生,在为秦始皇求仙药的名义下骗取了大量的钱财之后,一走了之。在他们逃走之前,抓住焚书一事,大肆散布谣言攻击秦始皇专任狱吏,不尊儒生,刑杀为威,残暴成性,以此进一步煽动儒生对秦王朝的不满,秦始皇听后大怒,下令追查,随株连460名儒生,均被活埋在咸阳。

6.秦始皇时期,仅死刑就有赐死、砍头、绞、戮、坑、定杀(沉水溺死)、腰斩、剖腹、抽肋、体解、砣(割裂肢体)、烹(放到锅里煮死),车裂(五马分尸)、夷三族、具五刑(犯人备受刺面、割鼻、断趾、鞭笞、砍头等各种酷刑),还有残暴的"连坐法"。

7.据历史学家范文澜估计,秦始皇从开发岭南、筑长城、修驰道、到修阿房宫、始皇陵,总计服役人口不下300万,而当时秦朝在全国人口均只有2000万,男女老幼,平均7个人中就有一人服劳役。

第17课 评价历史人物-评秦始皇

活动课三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活动目的

巍巍华夏、历史悠悠,朝代更替频繁,帝王将相如烟。一部皇帝从何开篇?溯根追源自由当秦朝说起。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它第一次结束了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大业;它第一个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它从秦王嬴政开始了皇帝称谓。秦始皇声振宇内!

秦始皇是大名人,必然会有大的争议,誉之者称他"千古一帝",毁之者视之为"暴君之首"。那么秦始皇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应该如何正确的、一分为二地认识秦始皇的功过是非?通过讨论,我们将要达到这个目的。

●活动准备

为了保证对比双方在兵力上的均衡性,我们按平时历史小组的划分方法来一个"沙场秋点兵",把全班分为两大组,即"暴君组"和"政治家组"。各组再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分组,各负其责,各行其道,分头去搜集关于秦始皇的材料,然后再总汇,组长要让自己组内的各个同学都对本组的论点、论证策略、方法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各组选出四名选手。 各组不但要去寻找有利于自己论点的材料,还要去寻找对方的一些材料,或反对对方的一些材料,只有知彼知此,才能百战不殆!

另外,大家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辩论技巧,要学会以古喻今,学会联系,不能把论题局限于秦朝,这样,在疆域拓展的条件下,不论是"暴君组"还是"政治家组"都会左右逢源。

最后,要把收集到的材料在组内经过交流之后,并把它们制成小卡片,以便我们在讨论时应用。

●布置教室营造气氛

一、请书法好的同学在黑板上写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暴君",教室四周贴几张同学们亲手画的秦始皇漫画像。也可将课本上秦始皇的画像画在黑板上,旁边把李白《古风》中的诗写上: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二、把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的形式,在桌上摆上"功大于过""过大于功"的字样。 ●活动开始

[主持人]

经过同学们精心的拷贝,威风凛凛的秦始皇已经站到了我们的面前。大家看他目光炯炯、虎视眈眈,一副威严而傲慢的神态,腰间还佩戴着一柄长剑,流露出了当年他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

秦始皇是一个富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出生在一个风云变幻的年代,诸侯割据,强国争雄,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他13岁父亲去世,被立为秦王,22岁开始亲政,他以惊人的胆识和气魄,消除政敌,夺得实权;接着又审时度势,决心统一中国,经过17年的兼并战争,先后击败了韩、赵、燕、楚、魏、齐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帝国,定都咸阳,成就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为了巩固统一,他勇于改革,大胆开拓,做了不少顺应历史潮流的事情;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政令、文字、货币、度量衡,做到了"车同轨书同文",他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尽管修长城在当时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它对阻挡匈奴南侵,保护生产发展,确实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暴君,他钳制思想、焚书坑儒,致使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被"万马齐喑"所代替,为了追求享乐,他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修阿房宫,筑骊山墓,为了镇压人民反抗,秦始皇疯狂使用残酷刑罚......

岁月之河静静的流淌着,秦始皇走了,带着一身的功和过,走入历史的苍茫之中,他永远是

他,变的只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秦始皇到底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之首"?你有什么看法,大胆说出来吧!

正反两方我们已经分得泾渭分明了,在我左手边的是正方代表队,他们的观点是"秦始皇是功大于过的";在我右手边的是反方代表队,他们的观点是"秦始皇是'过大于功的'"。 好了,万事俱备,就让我宣布本班历史辩论赛现在开始!

双方交替发言,首先让我们用掌声欢迎正方一辩××同学发言,时间是四分钟。 [正方一辩发言]......

[主持人]

谢谢××同学,下面请反方一辩××同学发言,时间是四分钟。

[正反双方交替发言完毕后]

[主持人]

谢谢双方辩手,刚才的你来我往,只是小试身手,接下来是更为精彩的自由辩论,双方将会更露锋芒,自由辩论双方必须交替发言,各方的累计发言时间为五分钟,请正方发言: [正反双方自由发言]

[主持人]

自由辩论,精彩纷呈,妙语连珠,在言辞的交锋中,秦始皇接受着锤炼,等待着判决。下面我们从热烈跳跃的自由辩论中转入理性的判断中来。现在请正方代表做总结陈词,时间是四分钟。

正方总结陈词完毕。

[主持人]

谢谢正方同学,下面请反方代表做总结陈词,时间是四分钟。

[反方总结陈词完毕]

[主持人]

秦始皇是"暴君"还是"杰出的政治家",这一论题,正反双方的同学们已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对于所有思考这一问题的同学而言。这无疑是一场智慧的盛宴,至于谁是谁非,谁高谁低,则请专家决定,现在请历史老师为本场辩论赛做评析,请。

●教师评析总结

1.肯定学生的成绩

辩论赛毕竟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因此不管辩得如何,论得怎样,都应该肯定学生的这种勇气,为以后类似活动的开展奠定一个信心基础。表扬学生为辩论赛所作的一切努力,尤其要表扬站在双方辩手背后默默无闻的"智囊团",正是因为有了他们在后方的群策群力,团结一致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前方战士英雄无畏、侃侃而谈的潇洒风度。

2.评析辩题

关于秦始皇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的评价,史学界众说纷纭,迄今为止,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意见认为秦始皇功大于过;第二种意见是过大于功;第三种意见认为秦始皇是有大功也有大过的历史人物,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史学家都持第三种看法。

对秦始皇争议最大的,是他的"焚书坑儒"。用毛泽东的话说是:"秦始皇挨了几千年的骂,骂的主要是两条:杀了460个知识分子,烧了一些书。"

对于焚书抗儒,史学界有两种说法。

一种意见认为,"焚书坑儒"是为了镇压鼓吹复辟倒退的儒生和儒家思想,具有"厚今薄古"的重要意义,当然也不否认其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另一种意见认为,"焚书坑儒"从出发点到立足点,都是彻头彻尾野蛮反动的,它导致万马齐喑,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后果极为恶劣。

还有的认为,对"焚书坑儒"应作具体地分析,它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但手段残暴、影响极坏。

教师在这儿可以帮学生评析,但不要下任何结论,只提一些看法,有争议的问题继续保留,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

至于评选胜负,只要结合准备是否充分,发挥如何,以及各组的整体协作怎样去评分就可以了。

●参考资料

1.秦灭六国前,各国"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2.战国时代的商业活动有很大发展,如北方的骏马、猎狗,南方的鸟羽、象牙,东方的鱼盐、纺织品,西方的皮毛都在中原流通,但在诸侯割据的情况下,各国度量衡货币不一样,给商品交换带来不便。加之各地关卡林立、赋税繁多,还有官吏种种敲诈勒索,更是对商业活动造成极大的危害。

3.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壬,毋以填之。请立诸子,惟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群臣皆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王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

4.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壬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这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也,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 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5.焚书之后,儒生们更加不满现实。以挖空秦朝为最终目的的卢生和侯生,在为秦始皇求仙药的名义下骗取了大量的钱财之后,一走了之。在他们逃走之前,抓住焚书一事,大肆散布谣言攻击秦始皇专任狱吏,不尊儒生,刑杀为威,残暴成性,以此进一步煽动儒生对秦王朝的不满,秦始皇听后大怒,下令追查,随株连460名儒生,均被活埋在咸阳。

6.秦始皇时期,仅死刑就有赐死、砍头、绞、戮、坑、定杀(沉水溺死)、腰斩、剖腹、抽肋、体解、砣(割裂肢体)、烹(放到锅里煮死),车裂(五马分尸)、夷三族、具五刑(犯人备受刺面、割鼻、断趾、鞭笞、砍头等各种酷刑),还有残暴的"连坐法"。

7.据历史学家范文澜估计,秦始皇从开发岭南、筑长城、修驰道、到修阿房宫、始皇陵,总计服役人口不下300万,而当时秦朝在全国人口均只有2000万,男女老幼,平均7个人中就有一人服劳役。


相关文章

  • 七年级上册第10课
  • 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围绕"统一"的主题,写了三个子目.分别是"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巩固统一的措施".&quo ...查看


  • 最新七年级历史[秦始皇统一六国]教学设计
  • 公开课教学设计 <秦朝一统>教学设计 齐市富区洪河学校 孙跃威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秦朝一统>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的第四节.其中本课所在的第四单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承前启 ...查看


  • 新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秦朝的统一]参考教案
  • 第9课 秦朝的统一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2.知道秦统一中国的时间,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评价秦 ...查看


  •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滨州经济开发区里则二中 孙爱艇 七年级上册共25课,分为四个单元,其中,21课为常规课,4课为学习与探究课.内容涉及自远古到南北朝的历史,贯穿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的基本线索,力求表现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一 ...查看


  • 历史下的天空
  • 七?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案 七年级历史 第10课<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设计意图: 历史距离我们比较久远,但是我们要尽可能拉近它与我们的距离,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历史.感受历史.从而领悟历史,在亲身实践活动中体会 ...查看


  •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说课稿 程林中学 高洪娟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本课位于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 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主题下.在第十三课中我们 ...查看


  • 2013年秋初一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试卷一
  •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试卷一 (总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 我会选择(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填入表格.每小题2分,共40分.) 9.下列哪项内容属于王位世袭制?( ) A.尧传位给舜 B.舜传位给禹 C.禹传位给伯益 D.夏传 ...查看


  • 秦朝的统一说课稿
  • 秦朝的统一 说课人:陈雨婷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的第九课--<秦朝的统一>.下面我将从教学和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学和学情分析:首先是教学 ...查看


  • [七年级历史上册总复习课]教学设计
  • <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通过商鞅变法.统一国家的建立等史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秦始皇.汉武帝等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史实,了解民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