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与民族冲突完全复习资料

摩西十诫 Moses Ten Commandments

第一诫:我是你的上主, 你的天空, 除我之外, 你不可有别的神;

第二诫:不可为你制作任何类似天上或地下水中之物的雕像. 不可叩拜也不可敬奉这些雕像. 因为我, 上主, 你的天主是忌邪的天主.

第三诫:不可妄呼上主, 你的天主的名.

第四诫:应守安息日为圣日, 六日勤劳工作.

第五诫:当孝敬父母.

第六诫:不可杀人.

第七诫:不可奸淫.

第八诫:不可偷窃.

第九诫:不可作假证陷害人.

第十诫:不可贪图他人的一切.

联合国181号决议是否应该得到承认?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其中10个是伊斯兰国家)、10票弃权的结果,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阿拉伯国国土可达11203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14942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

如果181号决议得到承认,那么181号决议规定的巴勒斯坦国和以色列国的面积必须得到遵守,以色列必须无条件从现在1万多平方公里的被占领土上撤军。

如果181号决议不被承认,那么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的法理依据就不存在了,以色列国的合法性就有了问题。

联合国第242号决议是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中东问题的决议,1967年11月22日通过。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发动了6天的闪电战,侵占了包括西奈半岛、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耶路撒冷东区在内的阿拉伯土地。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开会讨论解决阿、以冲突的办法,会上,通过了英国提出的一项决议。决议主要内容是:1、以色列军撤出在最近战争中占领的领土;2、终止一切交战要求或交战状态,尊重和承认该地区每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及其在牢固和被认可的疆界内和平地生活而免遭武力的威胁或行为的权利。决议还确认了以下的必要性:保证该地区国际水道的通航自由;使难民问题得到公正的解决;通过包括建立非军事区在内的各项措施,保障该地区每个国家的领土的不可侵犯性和政治独立。

基督教

基本教义

1、基本信仰

独一神信仰、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信经典:《圣经》(旧约、新约),信原罪,赎罪和救恩,末日审判

圣事:

圣洗圣事(洗礼),坚振圣事,告解圣事(忏悔),圣体圣事(圣餐),终傅圣事(临终傅圣油),神品圣事(祝圣神父、主教),婚配圣事

基督教历史发展

1、第一阶段(1-5世纪)

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向希腊罗马传播,从受迫害的宗教变为罗马帝国的国教。313年君士坦丁大帝《米兰诏书》,391年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国教

4、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异同

信仰方面 :

(1)独一神信仰。 (2)信仰先知。 (3)信经典 (4)信末日审判和天堂与地狱 圣地:耶路撒冷Jerusalem ,宗教礼仪和习俗 :斋戒 ,礼拜 ,纳什一税 ,饮食禁忌 中东战争:

1、 民族主义旗号下的第一、二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第一次阿以战争爆发 ;1956

年10月29日,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2、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与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1967年6月5日, 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

2、 联合国11月通过242号决议,强调“决不接受通过战争夺取的领土”,要“以色列军队

撤离其于最近冲突中所占领的领土,“尊重和承认该地区每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与其在安全及公认的疆界内和平生存、不受威胁及武力行为的权利。”

3、 以色列在此次战争中大获全胜,夺取了约旦西岸、加沙地带、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还

侵占耶路撒冷旧城。

4、 这次战争标志着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失败,伊斯兰复兴运动开始崛起,阿以之间的仇恨加

深。

5、 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1973年10月6日 战争爆发

巴勒斯坦抵抗运动:从民族主义到伊斯兰教

1、民族主义的巴解组织

2、高扬伊斯兰旗帜的哈马斯运动

哈马斯(Hamas,伊斯兰抵抗运动) ,《伊斯兰抵抗运动盟约》,哈马斯与巴解组织的关系,2006年3月哈马斯通过选举,上台执政,成立了以哈尼亚为总理的内阁。

哈马斯是恐怖主义组织吗? 自杀式袭击

伊斯兰与民主的关系,舒拉 第三波民主化浪潮

教派冲突与黎巴嫩局势

黎巴嫩基督教教派:希腊正教、亚美尼亚教和叙利亚正教;马龙派教Maronnite 、希腊天主教、叙利亚天主教、亚美尼亚天主教;罗马天主教和新教

黎巴嫩伊斯兰教派:逊尼派、什叶派中的“十二伊玛目派和什叶派中的伊斯玛仪派的一个支派——德鲁兹派Muslim Druze

《国民公约》权力分配:总统归马龙派,总理归逊尼派穆斯林、议长归什叶派,副议长归希腊正教,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归德鲁兹派

教派的政治化和军事化:

长枪党与“黎巴嫩阵线”(马龙派),1976

年成立,由贝希尔·杰马耶勒任总司令。什叶派

的“阿迈勒运动(希望)”;德鲁兹派“社会进步党”;真主党;1989年《塔伊夫协定》 库尔德问题 库尔德人崛起是土耳其人的噩梦

土耳其担心的是伊拉克的库尔德人趁势建国,这样会煽动起土耳其库尔德人的独立浪潮,导致土耳其国内战火重燃。 伊拉克的库尔德人已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并实际控制着伊拉克北部地区。尽管美国官员信誓旦旦要保证伊拉克的领土完整,但美军不可能在伊拉克永远驻扎下去,谁知道未来的伊拉克政府能否遏制得住库尔德人长期压抑的独立建国的冲动。 与其相信别人的承诺,不如自己动手。对于土耳其政府来说,向伊拉克北部地区派驻军队不失为一个大胆的选择,此举既可靠近基尔库克大油田,又可抑制库尔德人的独立建国的企图。有报道说土耳其在与美国谈判中,提出派遣数万大军随美军深入伊拉克北部建立战略基地,这些军队不受美军指挥;还要求战后参与对伊拉克北部的管制,解除库尔德人的武装。土耳其这么高的要价,会妨碍美国顺利地实现其战争目标,美国当然不会答应。 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目标有两个:一是推翻萨达姆政权,二是控制海湾和中东地区。推翻萨达姆政权,美国需要借助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的力量。战争中美军的伤亡数目是根敏感神经,关系到民众的支持度以及领导人的政治前途。让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武装冲锋陷阵,减少美军伤亡,就必须向库尔德人提供新式武器装备和训练,这也是向库尔德人施加影响的一种方式。反过来库尔德人也需要美军的钱、枪和训练来壮大自己的实力。这对土耳其来说无异芒刺在背。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一旦库尔德人掌握了伊拉克北部的大油田,库尔德人的实力会迅速增强,届时库尔德人独立建国的耐心和伊拉克中央政府的权威将受到严峻的考验,土耳其的容忍度和西方国家的支持度也将受到最后的检验。

南亚地区的民族与宗教冲突

印度教基本教义与信仰

1、承认吠陀权威:吠陀经典 2、梵我同一 3、业报轮回4、精神解脱 5、瑜伽修持 印度教的特征

1、一种古老而有活力的宗教

2、一个多种宗教信仰、民间习俗和生活方式的综合体

3、多神崇拜与一神崇拜的结合

4、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种姓(Caste)又称“瓦尔纳”(Varna)制度,

婆罗门(rahmana,神职人员和知识分子) 、

刹帝利(Kshatriya.武土和国家管理者) 、

吠舍(Vaishya,工商业者) 、首陀罗(Shudra.工匠和奴隶) 。

“贱民”阶层,即不可接触者(Untorchable)

6、 盛行祭祀和礼仪崇拜之风

印巴冲突

印巴分治:宗教、民族差异导致国家分裂

1、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

2、印度教、伊斯兰教与民族主义:世俗民族主义,国大党,甘地 “非暴力主义”

印度教、伊斯兰教与民族主义伊斯兰教民族主义 :真纳,“全印穆斯林联盟”,印度教民族主义

3、印巴分治:两个宗教、两个民族、两个国家

英国分而治之政策与印巴分治,国大党、穆盟的分歧与印巴分治,印巴分治

《蒙巴顿方案》主要内容:

英属印度按居民的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其领土是这样划分的:

1、西北巴基斯坦,包括西旁遮普、信德、西北边省和俾路支,有人口2500万,其中伊斯兰教徒800万。

2、东北巴基斯坦,包括东孟加拉和阿萨姆的西尔赫特县,有人口4400万,其中伊斯兰教徒3100万。

3、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门,人口2.25亿。4、王公土邦,当时有565个,占全印度面积的2/5,人口有8100万。这些土邦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自由决定加入印度联邦或巴基斯坦,或者独立直接归属英联邦。

4、性别、民族与宗教冲突:从另一个视角看印巴分治 :殉教;强奸与拐卖;国家救助 蒙巴顿分治方案与克什米尔问题,印巴围绕克什米尔引发的冲突

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年10月)

第二次印巴战争(1965年9月)

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年12月)

克什米尔冲突的症结:“公决”问题,外部干预问题

印度国内的宗教与族群冲突

锡克教与锡克人创立者那纳克(生活于1469—1538年间)

1、 锡克教基本教义:(1)一神信仰。(2)禁止偶像崇拜(3)业报轮回。(4)平等。

2、锡克教的仪式:

男孩名字加“辛格”,女孩名字加“考尔”

(1) 蓄发留须。(2)佩戴长梳。(3)包裹头巾。(4)戴手镯。(5)身配短剑。

3 、锡克教与印度政治和宗教关系 “锡克中央庙宇管理委员会”和阿卡利党 旁遮普语言邦 1984年金庙事件

斯里兰卡的宗教和族群冲突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发展

创始人:释迦牟尼

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

基本经典《阿含经》

基本教义:1、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2、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正、正念、正定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佛教与印度教的区别 佛教与印度教思想的差异

佛教与印度教同样都产生于以婆罗门阶级为中心的印度,因此,许多人误以为印度教就是佛教。事实上,印度教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为三大纲领,夹带着浓厚的神权色彩;佛教却否认印度教原有的万能之说,主张四姓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以现实人生的考察,着重实际的修持与体证。于是,两教不同的诉求方式,形成各自独特的思想体系。 信仰不同

印度教信奉吠陀思想,与婆罗门的无限权威——透过祭祀,使人和神可以直接沟通;人们崇尚自然、歌咏自然,尤其崇拜神格化的自然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神。人们之所以崇拜他们,是因为三大主神各司其职,共同主宰宇宙的一切,梵天创造宇宙,主宰人类的命运;毗湿奴维护宇宙间的和平,展现赏善罚恶的大无畏精神,故最得人们敬仰;湿婆神不但能毁坏宇宙,同时能降伏妖魔,繁衍(生殖) 世间的活动。所以人们只能服从神的权力,崇拜主神赐给人们的生活,而严格遵循既有之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受限于神权宗教的思想底下。 佛教并不否认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创世者、非唯一者,神虽积集福德,有神通大势力,若无通达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仍为六道轮回转世的众生之一。佛是一位圆满觉悟者,不论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或首陀罗,只要依循戒、定、慧,次第进修,同样可以成就阿

罗汉、菩萨或佛的果位。佛性即悟性,人人都具有觉悟缘起的性能,都有可能成佛,和印度教所谓的梵天创世神权之说是迥然相异的。

业报轮回思想

印度教以为,生死轮回的根源,来自于业。业,是行为善恶的造作,产生于人们无限的“爱欲”与无始以来的“无明”。于是“以无明为始,依欲而成意志,由意志而有业,由业而受果”的轮回圈子于焉形成。此外,印度教以为,“我”是生命轮回中的主角,人的身体因“我”而生,人的活动也由“我”而起,所以“我”是恒常存在的,现世人生的苦,由前世行为招感而来,今生行为的善恶,同样也会连带前世的业缘,影响到下一世的人生。由此可知,婆罗门教的轮回观和业力说是恒贯三世,建立在“实有”我思想上,与真我论相结合。 佛教否认“恒常有我”的理论,认为业力并非依附在固定的“我”上,而是一种生命继起的动力。也就是说,轮回中的“我”,是众缘和合而生,由外在具有形体的身躯,与受想行识等内在精神的作用组合而成,而且每一因缘又是其他众缘的和合所得,所以在缘起性空中不断地刹那转变、聚灭,无法令人随心所欲,故无永恒不变的“实我”存在。如同燃烧中的薪火,尽管一个个的火焰刹那窜起,又刹那熄灭,火的本身仍以一种焚烧的状态继续蔓延。而这个由众缘和合,假名为我的生命,也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承受自己过去的业报,流转于六道之中。所以佛教的轮回观,是在无限时空循环中的三世因果里,建立“自业自得”的业报思想。

修行解脱思想

就形式而言,佛教与印度教主张透过修证的方式,完成身心的苦恼束缚解脱;但在内容上,印度教主张“梵我一如”即是解脱。解脱的方法,除了要学习吠陀、祭祀、布施、苦行之外,更须舍弃名利、妻儿亲朋,出家修习瑜伽禅定,使心寂静;由此认识自我,才能得到“梵我一如”的正智,体悟“梵我一如”的真解脱境界。佛教的看法则不同,在修持实践上,强调自我觉照的工夫,认为解脱必须经由四圣谛的亲身体悟,在缘起思想的前导下,依八正道行持,证入“无我”自在的究竟空性中。

就持戒而言,印度教实行人生的四个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与云游期;按照每个阶段规定的义务,致力履行祭祀、祈祷、持戒及禁欲等,以求解脱。佛教除了在家信徒之外,更有戒律严谨的僧团组织为圭臬。二者虽同样奉行“五戒”,但佛教着重生活的实践,令人容易遵行。

相较于印度教的苦行、祭拜的种种苛刻条件来说,佛教认为诸法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因此采取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修持,与慈世济物的利他行。

僧、泰民族矛盾原因

(1)1956年 “僧伽罗语惟一”法案

(2)向泰米尔人聚居区移民

(3)1972年颁布的《共和国宪法》

(4)1972年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

(5)1977年的经济自由政策。

泰米尔民族分离主义运动 (泰米尔联合解放阵线 泰米尔伊拉姆解放虎)(猛虎组织) 印度与斯里兰卡民族冲突

东南亚地区的宗教与民族冲突

一、东南亚宗教特点

1、 外来宗教传入东南亚

2、 印度宗教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小乘佛教文化圈 伊斯兰教文化圈 天主教文化圈 儒教

文化圈)

第一节 从认同视角看泰南穆斯林分离运动

泰族占80%,马来人占3·5% 佛教徒约占总人口的95%左右 ,穆斯林约占5%。泰国50%以上的穆斯林集中在北大年、也拉、那拉提瓦和沙敦南部四府

一、泰南穆斯林分离运动的起源

披汶·颂堪推行“大泰族主义” 的同化政策

语言、宗教、服装

二、分离运动 (1)北大年民族解放阵线(2) 民族革命阵线3) 北大年联合解放组织

三、泰南穆斯林问题迟迟未能解决的原因

1、泰南穆斯林地区经济被边缘化。2、泰南穆斯林在政治架构中被边缘化 3、泰南穆斯林宗教和文化受到排斥 4、政府与穆斯林的互不信任,越发增加穆斯林的疏离感 泰国伊斯兰事务全国委员会主席朱拉阇芒特里

“信仰的朝觐”

伪善的伊本·乌拜亚清真寺

泰南穆斯林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被边缘化,他们只有民族(马来人)和宗教(伊斯兰教)认同,而没有建立起对泰国国家的认同。

从现代化视角看菲律宾摩洛民族分离主义

一.摩洛民族分离主义的起源 :1、历史根源,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摩洛战争;移

民问题 3、民族同化政策

二.分离运动的演进:从民族主义到伊斯兰主义

“贾比达屠杀案” 密苏阿里 、萨拉玛 、密苏阿里 “摩洛民族解放阵线”(简称“摩解”)1982年成立“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 (简称“摩伊”) 《的黎波里协议》

三、摩洛民族分离主义对菲律宾现代化的影响

在个人和家庭层面,分离运动以及政府军与分离主义势力之间的冲突导致菲南居民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在棉兰老地区层面,分离运动以及政府军与分离主义势力之间的冲突破坏了发展经济的环境,加剧了棉兰老地区的落后状态。

在国家层面,分离运动耗费了国家大量人力、物力,损害了菲律宾的国际形象,使政府无法从全国的整体发展角度规划国家的现代化。

现代化与民族分离主义的关系

与其说现代化带来民族分离主义,不如说现代化提供了从民族融合到民族分离等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一个存在少数民族问题的国家到底会走向哪一条道路,主要看这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穆斯林民族分离主义产生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穆斯林少数民族有长期独立自治的历史,并且与非穆斯林的主体民族没有建立和睦相处的关系 第二个条件是中央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第三个条件是穆斯林少数民族内部的主观条件和外部的国际援助

如何通过现代化消除或缓和穆斯林少数民族分离主义

首先是经济的现代化 其次是政治民主化 再次是文化多元化

欧洲的宗教与民族冲突

北爱尔兰问题 宗教,阶级与地区

在北爱尔兰,宗教和阶级是区分政治阵营的主要的决定因素。几乎所有的新教徒都是联合派,而绝大多数天主教徒都是民族派,许多人是共和派。天主教和新教工人阶级更倾向于支持本方的准军事团体和激进派政党。而且,城市工人阶级聚居地区是准军事组织的大本营,他们是教派隔阂最为严重的社会阶层。 与准军事组织有联系的激进派政党的观点经常比中

产阶级和保守派政党激进得多。新芬党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相对于其他地区,比如巴勒斯坦地区和南非的“解放斗争”,对政治形势分析采用了激进的“反帝国主义”观点。他们的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冲突定义为“阶级斗争”,但是不像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派共和军,他们不据此认为保皇派工人阶级是潜在的盟友。保皇派在1970年代甚至鼓吹基于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下的“北爱尔兰独立”。今天很少有人再支持这个想法。在1980年代,某些保皇派人士,著名的有UDA 的约翰·麦克迈克尔(后被共和军暗杀) ,在出版的一本名为“《常识》”(Common Sense)的小册子里,倡导一个权力共享、人人平等的冲突解决方案。

很多保皇派人士提出,联合主义主流派反对改革与部分地利用共和军恐惧症策略,是为了以民族派和下层联合派/保皇派群众为代价保持他们的政治和经济权力。诸如阿尔斯特联合党(UUP)这样的政党使用“联合(Union)”口号与共和军问题作为保持联合派工人阶级选票一致性的手段,实际上劳工阶级从UUP 的政策中所得甚微。改革联合党等党派认为保皇派准军事组织数量如此庞大的原因是北爱尔兰社会下层新教徒实际上被剥夺了公民权。

宗教义务有时是,但通常不是极端的政治观点的表现。比如,伊恩·佩斯利与他的支持者将严格的长老会教义和强硬的联合派政治结合到一起。对准军事组织来说,天主教信仰基本上不与军事共和主义挂钩,保皇派准军事组织也没有公开的宗教性。但是,也有些值得注意的共和派准军事组织公开显示他们的宗教信仰(比如杰里·麦高(Gerry McGeough) 和比利·麦基(Billy McKee))。被暗杀的保皇派领导人比利·莱特(Billy Wright)也明显表示出他的宗教信仰,但神学与宗教(相对于在宗教基础上的社区身份认同在共和派与保皇派意识形态中不占主导地位。

一、 20世纪爱尔兰民族问题的历史根源

英国国教与天主教 移民与征服 自治运动

二、 英爱分离及其影响

1921年爱尔兰独立, 北方六郡留在英国

三, 北爱冲突的发展 爱尔兰共和军

北爱尔兰问题久拖不决的原因:

(1)宗教因素的影响。

(2)国际因素的影响。

波黑战争

如今回过头看,美国与北约当初干涉波黑战争,组织塞族的胜利的目标是,冷战思维下继续肢解作为冷战对手的南联盟的打压。 随着波黑内战的逐步升级,西方国家和伊斯兰国家越来越把内战的责任归咎于塞尔维亚,认为塞尔维亚领导人是造成波黑内战的“罪魁祸首”。因此,南联盟成立伊始,就受到国际社会的贸易、航空和外交制裁,致使南联盟在外交上级为孤立,经济上蒙受巨大损失。伊斯兰国家大都同情和支持波黑的穆斯林,早就要求国际社会在波黑进行军事干涉,以“拯救”穆斯林兄弟,反对塞尔维亚的“侵略”。在9月初召开的不结盟首脑会议上,伊斯兰国家曾试图把南斯拉夫开除出不结盟运动,但未能成功。在联大召开前夕,伊斯兰国家又提出要把南斯拉夫开除出联大。

一, 波黑冲突的历史根源:民族恩怨与宗教矛盾

总人口364万,穆斯林占49%,塞尔维亚人占37%,克罗地亚人占12%(1996年)

二、民族、宗教、领土“三合一”内战(穆斯林-----伊斯兰教,塞尔维亚人-----东正教,克罗地亚人-----天主教)

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992年4月——1992年底,主要是波黑塞族武装与穆、克两族武装之间展开激烈战争。第二阶段从1993年初——1994年底,这是在国际社会裨性介入的情况下,战争较量与政治谈判相交错的阶段。第三阶段从1995年初——年底。这是在新的实力平铺态势下

温柔黑局势渐趋缓和的阶段。《代顿协议》

三、地区冲突与外国介入

(一) 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直接卷入冲突。 (二) 欧美大国支持穆、克两族。 (三) 俄充当塞族的“保护伞”。 (四) 伊斯兰国家援助波黑穆斯林。

四、战争中针对妇女的性暴力

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问题即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现在的克什米尔地区是查谟-克什米尔的简称,包括克什米尔谷和查谟平地。这本来是两个独立的邦国。查谟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克什米尔居民却基本上信奉伊斯兰教。1846年查谟首领从英国人手中买下了被占领的克什米尔。而克什米尔人口数倍于查谟。这就种下了后来争端的根源。

克什米尔争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对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主权纷争而引发的一系列问 题。克什米尔争端是英殖民主义在1947年撤出印度时留下的。独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两大部分组成:英属印度和土邦。英属印度包括11个省,而在这些省中间,夹杂着大约550个的土邦。克什米尔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根据1947年6月公布的“蒙巴顿方案”,土邦地区归属则由当地的王公来决定,但是土邦必须考虑所在地区的地理因素。

克什米尔情况很特殊,它处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地理因素”的考虑在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显然印度会被优先考虑。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之后,印巴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1948年到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战争的结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大约2/3的土地与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1/3的土地与1/4人口。这次停火奠定了后来双方对克什米尔控制的范围。另外,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最终必须由公民投票来决定。但是,双方后来在是否举行、如何举行公民投票的问题上始终无法取得统一意见。通过一步步的行动,印度到六十年代初期已经完全接管了克什米尔。

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战争之后,双方签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声称双方将恢复两国间的正常关系,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但是在关键的克什米尔问题上,《宣言》仅仅表明双方都陈述了各自的立场。至于公民投票、军事人员的活动范围等关键问题均未提及。 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冲突后签署了《西姆拉协议》,要求双方举行双边会晤最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摩西十诫 Moses Ten Commandments

第一诫:我是你的上主, 你的天空, 除我之外, 你不可有别的神;

第二诫:不可为你制作任何类似天上或地下水中之物的雕像. 不可叩拜也不可敬奉这些雕像. 因为我, 上主, 你的天主是忌邪的天主.

第三诫:不可妄呼上主, 你的天主的名.

第四诫:应守安息日为圣日, 六日勤劳工作.

第五诫:当孝敬父母.

第六诫:不可杀人.

第七诫:不可奸淫.

第八诫:不可偷窃.

第九诫:不可作假证陷害人.

第十诫:不可贪图他人的一切.

联合国181号决议是否应该得到承认?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其中10个是伊斯兰国家)、10票弃权的结果,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阿拉伯国国土可达11203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14942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

如果181号决议得到承认,那么181号决议规定的巴勒斯坦国和以色列国的面积必须得到遵守,以色列必须无条件从现在1万多平方公里的被占领土上撤军。

如果181号决议不被承认,那么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的法理依据就不存在了,以色列国的合法性就有了问题。

联合国第242号决议是联合国安理会关于中东问题的决议,1967年11月22日通过。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对埃及、约旦和叙利亚发动了6天的闪电战,侵占了包括西奈半岛、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耶路撒冷东区在内的阿拉伯土地。11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开会讨论解决阿、以冲突的办法,会上,通过了英国提出的一项决议。决议主要内容是:1、以色列军撤出在最近战争中占领的领土;2、终止一切交战要求或交战状态,尊重和承认该地区每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及其在牢固和被认可的疆界内和平地生活而免遭武力的威胁或行为的权利。决议还确认了以下的必要性:保证该地区国际水道的通航自由;使难民问题得到公正的解决;通过包括建立非军事区在内的各项措施,保障该地区每个国家的领土的不可侵犯性和政治独立。

基督教

基本教义

1、基本信仰

独一神信仰、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信经典:《圣经》(旧约、新约),信原罪,赎罪和救恩,末日审判

圣事:

圣洗圣事(洗礼),坚振圣事,告解圣事(忏悔),圣体圣事(圣餐),终傅圣事(临终傅圣油),神品圣事(祝圣神父、主教),婚配圣事

基督教历史发展

1、第一阶段(1-5世纪)

基督教创立并从以色列向希腊罗马传播,从受迫害的宗教变为罗马帝国的国教。313年君士坦丁大帝《米兰诏书》,391年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国教

4、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异同

信仰方面 :

(1)独一神信仰。 (2)信仰先知。 (3)信经典 (4)信末日审判和天堂与地狱 圣地:耶路撒冷Jerusalem ,宗教礼仪和习俗 :斋戒 ,礼拜 ,纳什一税 ,饮食禁忌 中东战争:

1、 民族主义旗号下的第一、二次中东战争:1948年5月15日,第一次阿以战争爆发 ;1956

年10月29日,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2、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与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兴起;1967年6月5日, 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

2、 联合国11月通过242号决议,强调“决不接受通过战争夺取的领土”,要“以色列军队

撤离其于最近冲突中所占领的领土,“尊重和承认该地区每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与其在安全及公认的疆界内和平生存、不受威胁及武力行为的权利。”

3、 以色列在此次战争中大获全胜,夺取了约旦西岸、加沙地带、戈兰高地和西奈半岛,还

侵占耶路撒冷旧城。

4、 这次战争标志着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失败,伊斯兰复兴运动开始崛起,阿以之间的仇恨加

深。

5、 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1973年10月6日 战争爆发

巴勒斯坦抵抗运动:从民族主义到伊斯兰教

1、民族主义的巴解组织

2、高扬伊斯兰旗帜的哈马斯运动

哈马斯(Hamas,伊斯兰抵抗运动) ,《伊斯兰抵抗运动盟约》,哈马斯与巴解组织的关系,2006年3月哈马斯通过选举,上台执政,成立了以哈尼亚为总理的内阁。

哈马斯是恐怖主义组织吗? 自杀式袭击

伊斯兰与民主的关系,舒拉 第三波民主化浪潮

教派冲突与黎巴嫩局势

黎巴嫩基督教教派:希腊正教、亚美尼亚教和叙利亚正教;马龙派教Maronnite 、希腊天主教、叙利亚天主教、亚美尼亚天主教;罗马天主教和新教

黎巴嫩伊斯兰教派:逊尼派、什叶派中的“十二伊玛目派和什叶派中的伊斯玛仪派的一个支派——德鲁兹派Muslim Druze

《国民公约》权力分配:总统归马龙派,总理归逊尼派穆斯林、议长归什叶派,副议长归希腊正教,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归德鲁兹派

教派的政治化和军事化:

长枪党与“黎巴嫩阵线”(马龙派),1976

年成立,由贝希尔·杰马耶勒任总司令。什叶派

的“阿迈勒运动(希望)”;德鲁兹派“社会进步党”;真主党;1989年《塔伊夫协定》 库尔德问题 库尔德人崛起是土耳其人的噩梦

土耳其担心的是伊拉克的库尔德人趁势建国,这样会煽动起土耳其库尔德人的独立浪潮,导致土耳其国内战火重燃。 伊拉克的库尔德人已然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并实际控制着伊拉克北部地区。尽管美国官员信誓旦旦要保证伊拉克的领土完整,但美军不可能在伊拉克永远驻扎下去,谁知道未来的伊拉克政府能否遏制得住库尔德人长期压抑的独立建国的冲动。 与其相信别人的承诺,不如自己动手。对于土耳其政府来说,向伊拉克北部地区派驻军队不失为一个大胆的选择,此举既可靠近基尔库克大油田,又可抑制库尔德人的独立建国的企图。有报道说土耳其在与美国谈判中,提出派遣数万大军随美军深入伊拉克北部建立战略基地,这些军队不受美军指挥;还要求战后参与对伊拉克北部的管制,解除库尔德人的武装。土耳其这么高的要价,会妨碍美国顺利地实现其战争目标,美国当然不会答应。 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目标有两个:一是推翻萨达姆政权,二是控制海湾和中东地区。推翻萨达姆政权,美国需要借助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的力量。战争中美军的伤亡数目是根敏感神经,关系到民众的支持度以及领导人的政治前途。让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武装冲锋陷阵,减少美军伤亡,就必须向库尔德人提供新式武器装备和训练,这也是向库尔德人施加影响的一种方式。反过来库尔德人也需要美军的钱、枪和训练来壮大自己的实力。这对土耳其来说无异芒刺在背。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一旦库尔德人掌握了伊拉克北部的大油田,库尔德人的实力会迅速增强,届时库尔德人独立建国的耐心和伊拉克中央政府的权威将受到严峻的考验,土耳其的容忍度和西方国家的支持度也将受到最后的检验。

南亚地区的民族与宗教冲突

印度教基本教义与信仰

1、承认吠陀权威:吠陀经典 2、梵我同一 3、业报轮回4、精神解脱 5、瑜伽修持 印度教的特征

1、一种古老而有活力的宗教

2、一个多种宗教信仰、民间习俗和生活方式的综合体

3、多神崇拜与一神崇拜的结合

4、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种姓(Caste)又称“瓦尔纳”(Varna)制度,

婆罗门(rahmana,神职人员和知识分子) 、

刹帝利(Kshatriya.武土和国家管理者) 、

吠舍(Vaishya,工商业者) 、首陀罗(Shudra.工匠和奴隶) 。

“贱民”阶层,即不可接触者(Untorchable)

6、 盛行祭祀和礼仪崇拜之风

印巴冲突

印巴分治:宗教、民族差异导致国家分裂

1、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

2、印度教、伊斯兰教与民族主义:世俗民族主义,国大党,甘地 “非暴力主义”

印度教、伊斯兰教与民族主义伊斯兰教民族主义 :真纳,“全印穆斯林联盟”,印度教民族主义

3、印巴分治:两个宗教、两个民族、两个国家

英国分而治之政策与印巴分治,国大党、穆盟的分歧与印巴分治,印巴分治

《蒙巴顿方案》主要内容:

英属印度按居民的宗教信仰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其领土是这样划分的:

1、西北巴基斯坦,包括西旁遮普、信德、西北边省和俾路支,有人口2500万,其中伊斯兰教徒800万。

2、东北巴基斯坦,包括东孟加拉和阿萨姆的西尔赫特县,有人口4400万,其中伊斯兰教徒3100万。

3、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门,人口2.25亿。4、王公土邦,当时有565个,占全印度面积的2/5,人口有8100万。这些土邦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自由决定加入印度联邦或巴基斯坦,或者独立直接归属英联邦。

4、性别、民族与宗教冲突:从另一个视角看印巴分治 :殉教;强奸与拐卖;国家救助 蒙巴顿分治方案与克什米尔问题,印巴围绕克什米尔引发的冲突

第一次印巴战争(1947年10月)

第二次印巴战争(1965年9月)

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年12月)

克什米尔冲突的症结:“公决”问题,外部干预问题

印度国内的宗教与族群冲突

锡克教与锡克人创立者那纳克(生活于1469—1538年间)

1、 锡克教基本教义:(1)一神信仰。(2)禁止偶像崇拜(3)业报轮回。(4)平等。

2、锡克教的仪式:

男孩名字加“辛格”,女孩名字加“考尔”

(1) 蓄发留须。(2)佩戴长梳。(3)包裹头巾。(4)戴手镯。(5)身配短剑。

3 、锡克教与印度政治和宗教关系 “锡克中央庙宇管理委员会”和阿卡利党 旁遮普语言邦 1984年金庙事件

斯里兰卡的宗教和族群冲突

一、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发展

创始人:释迦牟尼

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

基本经典《阿含经》

基本教义:1、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2、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正、正念、正定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佛教与印度教的区别 佛教与印度教思想的差异

佛教与印度教同样都产生于以婆罗门阶级为中心的印度,因此,许多人误以为印度教就是佛教。事实上,印度教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为三大纲领,夹带着浓厚的神权色彩;佛教却否认印度教原有的万能之说,主张四姓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以现实人生的考察,着重实际的修持与体证。于是,两教不同的诉求方式,形成各自独特的思想体系。 信仰不同

印度教信奉吠陀思想,与婆罗门的无限权威——透过祭祀,使人和神可以直接沟通;人们崇尚自然、歌咏自然,尤其崇拜神格化的自然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神。人们之所以崇拜他们,是因为三大主神各司其职,共同主宰宇宙的一切,梵天创造宇宙,主宰人类的命运;毗湿奴维护宇宙间的和平,展现赏善罚恶的大无畏精神,故最得人们敬仰;湿婆神不但能毁坏宇宙,同时能降伏妖魔,繁衍(生殖) 世间的活动。所以人们只能服从神的权力,崇拜主神赐给人们的生活,而严格遵循既有之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受限于神权宗教的思想底下。 佛教并不否认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创世者、非唯一者,神虽积集福德,有神通大势力,若无通达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仍为六道轮回转世的众生之一。佛是一位圆满觉悟者,不论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或首陀罗,只要依循戒、定、慧,次第进修,同样可以成就阿

罗汉、菩萨或佛的果位。佛性即悟性,人人都具有觉悟缘起的性能,都有可能成佛,和印度教所谓的梵天创世神权之说是迥然相异的。

业报轮回思想

印度教以为,生死轮回的根源,来自于业。业,是行为善恶的造作,产生于人们无限的“爱欲”与无始以来的“无明”。于是“以无明为始,依欲而成意志,由意志而有业,由业而受果”的轮回圈子于焉形成。此外,印度教以为,“我”是生命轮回中的主角,人的身体因“我”而生,人的活动也由“我”而起,所以“我”是恒常存在的,现世人生的苦,由前世行为招感而来,今生行为的善恶,同样也会连带前世的业缘,影响到下一世的人生。由此可知,婆罗门教的轮回观和业力说是恒贯三世,建立在“实有”我思想上,与真我论相结合。 佛教否认“恒常有我”的理论,认为业力并非依附在固定的“我”上,而是一种生命继起的动力。也就是说,轮回中的“我”,是众缘和合而生,由外在具有形体的身躯,与受想行识等内在精神的作用组合而成,而且每一因缘又是其他众缘的和合所得,所以在缘起性空中不断地刹那转变、聚灭,无法令人随心所欲,故无永恒不变的“实我”存在。如同燃烧中的薪火,尽管一个个的火焰刹那窜起,又刹那熄灭,火的本身仍以一种焚烧的状态继续蔓延。而这个由众缘和合,假名为我的生命,也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承受自己过去的业报,流转于六道之中。所以佛教的轮回观,是在无限时空循环中的三世因果里,建立“自业自得”的业报思想。

修行解脱思想

就形式而言,佛教与印度教主张透过修证的方式,完成身心的苦恼束缚解脱;但在内容上,印度教主张“梵我一如”即是解脱。解脱的方法,除了要学习吠陀、祭祀、布施、苦行之外,更须舍弃名利、妻儿亲朋,出家修习瑜伽禅定,使心寂静;由此认识自我,才能得到“梵我一如”的正智,体悟“梵我一如”的真解脱境界。佛教的看法则不同,在修持实践上,强调自我觉照的工夫,认为解脱必须经由四圣谛的亲身体悟,在缘起思想的前导下,依八正道行持,证入“无我”自在的究竟空性中。

就持戒而言,印度教实行人生的四个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与云游期;按照每个阶段规定的义务,致力履行祭祀、祈祷、持戒及禁欲等,以求解脱。佛教除了在家信徒之外,更有戒律严谨的僧团组织为圭臬。二者虽同样奉行“五戒”,但佛教着重生活的实践,令人容易遵行。

相较于印度教的苦行、祭拜的种种苛刻条件来说,佛教认为诸法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因此采取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修持,与慈世济物的利他行。

僧、泰民族矛盾原因

(1)1956年 “僧伽罗语惟一”法案

(2)向泰米尔人聚居区移民

(3)1972年颁布的《共和国宪法》

(4)1972年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

(5)1977年的经济自由政策。

泰米尔民族分离主义运动 (泰米尔联合解放阵线 泰米尔伊拉姆解放虎)(猛虎组织) 印度与斯里兰卡民族冲突

东南亚地区的宗教与民族冲突

一、东南亚宗教特点

1、 外来宗教传入东南亚

2、 印度宗教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小乘佛教文化圈 伊斯兰教文化圈 天主教文化圈 儒教

文化圈)

第一节 从认同视角看泰南穆斯林分离运动

泰族占80%,马来人占3·5% 佛教徒约占总人口的95%左右 ,穆斯林约占5%。泰国50%以上的穆斯林集中在北大年、也拉、那拉提瓦和沙敦南部四府

一、泰南穆斯林分离运动的起源

披汶·颂堪推行“大泰族主义” 的同化政策

语言、宗教、服装

二、分离运动 (1)北大年民族解放阵线(2) 民族革命阵线3) 北大年联合解放组织

三、泰南穆斯林问题迟迟未能解决的原因

1、泰南穆斯林地区经济被边缘化。2、泰南穆斯林在政治架构中被边缘化 3、泰南穆斯林宗教和文化受到排斥 4、政府与穆斯林的互不信任,越发增加穆斯林的疏离感 泰国伊斯兰事务全国委员会主席朱拉阇芒特里

“信仰的朝觐”

伪善的伊本·乌拜亚清真寺

泰南穆斯林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都被边缘化,他们只有民族(马来人)和宗教(伊斯兰教)认同,而没有建立起对泰国国家的认同。

从现代化视角看菲律宾摩洛民族分离主义

一.摩洛民族分离主义的起源 :1、历史根源,天主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摩洛战争;移

民问题 3、民族同化政策

二.分离运动的演进:从民族主义到伊斯兰主义

“贾比达屠杀案” 密苏阿里 、萨拉玛 、密苏阿里 “摩洛民族解放阵线”(简称“摩解”)1982年成立“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 (简称“摩伊”) 《的黎波里协议》

三、摩洛民族分离主义对菲律宾现代化的影响

在个人和家庭层面,分离运动以及政府军与分离主义势力之间的冲突导致菲南居民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

在棉兰老地区层面,分离运动以及政府军与分离主义势力之间的冲突破坏了发展经济的环境,加剧了棉兰老地区的落后状态。

在国家层面,分离运动耗费了国家大量人力、物力,损害了菲律宾的国际形象,使政府无法从全国的整体发展角度规划国家的现代化。

现代化与民族分离主义的关系

与其说现代化带来民族分离主义,不如说现代化提供了从民族融合到民族分离等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一个存在少数民族问题的国家到底会走向哪一条道路,主要看这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穆斯林民族分离主义产生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穆斯林少数民族有长期独立自治的历史,并且与非穆斯林的主体民族没有建立和睦相处的关系 第二个条件是中央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第三个条件是穆斯林少数民族内部的主观条件和外部的国际援助

如何通过现代化消除或缓和穆斯林少数民族分离主义

首先是经济的现代化 其次是政治民主化 再次是文化多元化

欧洲的宗教与民族冲突

北爱尔兰问题 宗教,阶级与地区

在北爱尔兰,宗教和阶级是区分政治阵营的主要的决定因素。几乎所有的新教徒都是联合派,而绝大多数天主教徒都是民族派,许多人是共和派。天主教和新教工人阶级更倾向于支持本方的准军事团体和激进派政党。而且,城市工人阶级聚居地区是准军事组织的大本营,他们是教派隔阂最为严重的社会阶层。 与准军事组织有联系的激进派政党的观点经常比中

产阶级和保守派政党激进得多。新芬党从1970年代后期开始,相对于其他地区,比如巴勒斯坦地区和南非的“解放斗争”,对政治形势分析采用了激进的“反帝国主义”观点。他们的分析也在一定程度上将冲突定义为“阶级斗争”,但是不像马克思主义的正统派共和军,他们不据此认为保皇派工人阶级是潜在的盟友。保皇派在1970年代甚至鼓吹基于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下的“北爱尔兰独立”。今天很少有人再支持这个想法。在1980年代,某些保皇派人士,著名的有UDA 的约翰·麦克迈克尔(后被共和军暗杀) ,在出版的一本名为“《常识》”(Common Sense)的小册子里,倡导一个权力共享、人人平等的冲突解决方案。

很多保皇派人士提出,联合主义主流派反对改革与部分地利用共和军恐惧症策略,是为了以民族派和下层联合派/保皇派群众为代价保持他们的政治和经济权力。诸如阿尔斯特联合党(UUP)这样的政党使用“联合(Union)”口号与共和军问题作为保持联合派工人阶级选票一致性的手段,实际上劳工阶级从UUP 的政策中所得甚微。改革联合党等党派认为保皇派准军事组织数量如此庞大的原因是北爱尔兰社会下层新教徒实际上被剥夺了公民权。

宗教义务有时是,但通常不是极端的政治观点的表现。比如,伊恩·佩斯利与他的支持者将严格的长老会教义和强硬的联合派政治结合到一起。对准军事组织来说,天主教信仰基本上不与军事共和主义挂钩,保皇派准军事组织也没有公开的宗教性。但是,也有些值得注意的共和派准军事组织公开显示他们的宗教信仰(比如杰里·麦高(Gerry McGeough) 和比利·麦基(Billy McKee))。被暗杀的保皇派领导人比利·莱特(Billy Wright)也明显表示出他的宗教信仰,但神学与宗教(相对于在宗教基础上的社区身份认同在共和派与保皇派意识形态中不占主导地位。

一、 20世纪爱尔兰民族问题的历史根源

英国国教与天主教 移民与征服 自治运动

二、 英爱分离及其影响

1921年爱尔兰独立, 北方六郡留在英国

三, 北爱冲突的发展 爱尔兰共和军

北爱尔兰问题久拖不决的原因:

(1)宗教因素的影响。

(2)国际因素的影响。

波黑战争

如今回过头看,美国与北约当初干涉波黑战争,组织塞族的胜利的目标是,冷战思维下继续肢解作为冷战对手的南联盟的打压。 随着波黑内战的逐步升级,西方国家和伊斯兰国家越来越把内战的责任归咎于塞尔维亚,认为塞尔维亚领导人是造成波黑内战的“罪魁祸首”。因此,南联盟成立伊始,就受到国际社会的贸易、航空和外交制裁,致使南联盟在外交上级为孤立,经济上蒙受巨大损失。伊斯兰国家大都同情和支持波黑的穆斯林,早就要求国际社会在波黑进行军事干涉,以“拯救”穆斯林兄弟,反对塞尔维亚的“侵略”。在9月初召开的不结盟首脑会议上,伊斯兰国家曾试图把南斯拉夫开除出不结盟运动,但未能成功。在联大召开前夕,伊斯兰国家又提出要把南斯拉夫开除出联大。

一, 波黑冲突的历史根源:民族恩怨与宗教矛盾

总人口364万,穆斯林占49%,塞尔维亚人占37%,克罗地亚人占12%(1996年)

二、民族、宗教、领土“三合一”内战(穆斯林-----伊斯兰教,塞尔维亚人-----东正教,克罗地亚人-----天主教)

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992年4月——1992年底,主要是波黑塞族武装与穆、克两族武装之间展开激烈战争。第二阶段从1993年初——1994年底,这是在国际社会裨性介入的情况下,战争较量与政治谈判相交错的阶段。第三阶段从1995年初——年底。这是在新的实力平铺态势下

温柔黑局势渐趋缓和的阶段。《代顿协议》

三、地区冲突与外国介入

(一) 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直接卷入冲突。 (二) 欧美大国支持穆、克两族。 (三) 俄充当塞族的“保护伞”。 (四) 伊斯兰国家援助波黑穆斯林。

四、战争中针对妇女的性暴力

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问题即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现在的克什米尔地区是查谟-克什米尔的简称,包括克什米尔谷和查谟平地。这本来是两个独立的邦国。查谟居民主要信奉印度教,克什米尔居民却基本上信奉伊斯兰教。1846年查谟首领从英国人手中买下了被占领的克什米尔。而克什米尔人口数倍于查谟。这就种下了后来争端的根源。

克什米尔争端是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对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主权纷争而引发的一系列问 题。克什米尔争端是英殖民主义在1947年撤出印度时留下的。独立前的印度,行政上由两大部分组成:英属印度和土邦。英属印度包括11个省,而在这些省中间,夹杂着大约550个的土邦。克什米尔就是最大的土邦之一。根据1947年6月公布的“蒙巴顿方案”,土邦地区归属则由当地的王公来决定,但是土邦必须考虑所在地区的地理因素。

克什米尔情况很特殊,它处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地理因素”的考虑在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尔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将近80%却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数决定原则,应该归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决定原则,显然印度会被优先考虑。因此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未能得到解决。

之后,印巴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1948年到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战争的结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地区大约2/3的土地与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1/3的土地与1/4人口。这次停火奠定了后来双方对克什米尔控制的范围。另外,按照联合国的决议,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最终必须由公民投票来决定。但是,双方后来在是否举行、如何举行公民投票的问题上始终无法取得统一意见。通过一步步的行动,印度到六十年代初期已经完全接管了克什米尔。

1966年1月,第二次印巴战争之后,双方签署了《塔什干宣言》。宣言声称双方将恢复两国间的正常关系,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但是在关键的克什米尔问题上,《宣言》仅仅表明双方都陈述了各自的立场。至于公民投票、军事人员的活动范围等关键问题均未提及。 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冲突后签署了《西姆拉协议》,要求双方举行双边会晤最终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相关文章

  • 宗教与国际热点问题
  • 作者:张志刚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8年06期 中图分类号:B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8)04-0042-13 一.引言:为何深究宗教因素的重要影响 "冷战后"一词,在国际政治领 ...查看


  • 军事理论小论文
  • "军事理论"课小论文 论文题目 我国代表着第三世界崛起的 周边局势与发展 所在院系 数字创意学院 专业班级 2013级 策划专业2班 姓名学号 李若雅(1329082213) 任课教师 朱 辉 煌 提交日期 2013年 ...查看


  • 论恐怖主义犯罪及其对策2
  • 论恐怖主义犯罪及其对策 恐怖活动自古有之.最早是在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作为一种革命手段而出现的.1793年法国大革命后,执政的雅各宾派为保卫政权,决定用红色恐怖来对待封建贵族.雅各宾的措施被当时的封建贵族称之为恐怖主义.20世纪60年代末 ...查看


  • 恐怖主义与宗教问题
  • 作者:周燮藩 西亚非洲 2002年03期 一 当代恐怖主义的组织和活动,有许多打着宗教的旗号,或带有狂热的宗教色彩,从而产生"宗教恐怖主义"."伊斯兰恐怖主义"等似是而非的观念.这种对错综复杂的当代恐 ...查看


  • 政治学原理重点归纳
  • 政治学原理重点归纳 1.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政治的论述,我们可以将政治的实质和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 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 决定的. 第二, 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第三, 政治的 ...查看


  • 第13课_动荡的中东地区
  • 课 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第13课 动荡的中东地区 姓名:程春东 单位:滕州市姜屯中学 主备人:刘清华 使用人:程春东 课 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提纲导读,合作探究,综合归 ...查看


  • 体育单招政治复习资料-政治常识
  • 第一课 我国的国家制度 第一节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考点:国家性质和职能.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我国国家职能 一.概念 国家:国家是经济上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 国体:即国家的性质,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查看


  • 宗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 宗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2017年02月28日 07:08:54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卓新平 宗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图片来源:资料图) 在今天中国号召在内共同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在外共建人类命运 ...查看


  • 论人类的文明交往
  • 论人类的文明交往 一 文明交往是人类跨入文明门槛之后,直到现在.而且还将持续发展的基本实践活动. 人类历史是生生不已的变动过程.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期,进步到今天这样的文明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于总结过去的历史,尤其是在于总结文明交往的历史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