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与旅游课程论文

《世界遗产与旅游》

期末论文

《中国世界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上课时间:

指导老师:

成绩:

中国世界遗产

基本概况: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行列以来,截至2015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共有48项(包括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34项,自然与文化遗产4项),含跨国项目1项(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意大利(50项)。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与澳大利亚并列,均为4项)。

中国的首都北京是世界上拥有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7项)。而苏州是中国至今唯一承办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城市(2004年,第28届)。

------《百度百科》

总体特征:

1. 类别齐全

48项世界遗产已经包括了世界遗产地全部类型:文化,自然,文化与自然双重,文化景观,这是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也是罕见的。

2. 时间跨度大。

在目前的48项世界遗产中,上至2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和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修筑的万里长城,下至明清时期的故宫,天坛,上下几十万年的时间跨度;另一方面表现为,中国世界遗产中的文化遗产,也具有单体时间跨度大的特征。如重庆的大足石刻文化遗产,时间跨度从公元9世纪到13世纪,在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

3. 空间分布不均匀。

中国的世界遗产地分布在空间上十分广泛,并且呈现东部集中,西部稀疏的特征。从总数量上来看,约有90%的世界遗产分布在我国的中部和东部,西部地区仅占10%。这既是历时发展的结果,同时与自然地理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4. 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价值高。

文化与自然的兼容并蓄是中国文明的基本观念。中国的世界遗产极好的反映了这一观念,无论名山大川,还是历史古迹,都将自然与人文巧妙地融于一身,成为中国世界遗产地独特魅力所在,也造就了很高的价值。如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泰山的评价,称其是山中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信仰的象征。

开发与保护

世界遗产除了是对于一处地方或一个国家的一种光誉,也为当地旅游业和当地商品带来了机会,不少中国的名胜因被冠上世界遗产之名而吸引了四方八面而来的大量旅客及商机,但却由于对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加上旅游的过份开发及人为破坏,造成一些对古迹及自然风貌的不良影响。不过亦有部份不太知名的古迹却相反地因被列入世界遗产而受到学者、政府,以致各地人民的特别关注和保护。如中国的丽江古城就曾因此而受益。

1.现状:

1、个别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区经济效益,片面发展旅游业,而对遗产地的保护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商业化、城市化及旅游设施建设问题。中国的世界遗产大多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其中既有长城、故宫、泰山这样传统的著名旅游景点,也有丽江、张家界、平遥、九寨沟等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28处遗产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设施建设过度,景区城市化、商业化的问题。

2、体制不顺,保护与旅游分家,形成多头管理的局面,导致遗产地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管理工作落后的问题。世界遗产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珍惜性和易破坏性的不可再生资源,其最基本的保护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遗产的安全。有很多地方因管理工作不到位,使遗产遭受到严重破坏。

3、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遗产地管理工作的开展得到不必要的法律支持大家都知道,我们所说的世界遗产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遗产。长期以来十分严重的破坏行为,就是给予遗产本身的破坏。

4.新建景点和文物修复中的问题。为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在世界遗产地搞

所谓综合开发,配套景点已经成为新一轮破坏世界遗产的较大问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2.现状原因:

1.开发利用过度,保护管理被动滞后。世界遗产并非旅游资源,把保护性的、公益性的世界文化遗产定位于产业性、行业性的旅游资源是错误的。

2.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世界遗产遭受的破坏,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进行的不规范旅游开发面前,法律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3.管理体制僵化和机制无序。我国对世界遗产资源缺乏统一的有效管理。多元化、多层次的管理体制早已不适应世界遗产的保护开发工作。

4.各级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有的专家曾统计过,国家每年给基本包括了全部中国世界遗产在内的119处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拨款只有1000万元,平均每处只能分到8.4万元,仅够盖一个规格不高的厕所。

5.社会普遍缺乏对世界遗产保护的关注。社会各界对世界遗产的认知主要停留在概念上,对世界遗产的实质内涵了解不多。把申报世界遗产作为提升旅游价值,发展地方经济的推动力,对资源的珍稀性和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保护意识淡薄,对世界遗产的具体保护措施更是关注不够。

3. 保护措施和对策:

1.加强国家对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管理力度。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3.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4.探索市场化保护世界遗产的新路。

5.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6.加强“中国世界遗产”工作的国际合作。

7.协调发展,促进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忽视世界遗产乃至国家遗产作为一种风景名胜或文化资源,遵循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利用的理念。科学地处理遗产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保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遗产资源能够世代传承、永续利用,这无疑应是实现当代人与子孙后代平等地享有遗产价值原貌知情权的唯一正确选择。

刘红婴教授认为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有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公众自觉保护。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与遗产项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人的行为体现着整体保护意识的高下,因而公众的自觉保护是最直接的。

第二,技术保护。对于不同的遗产项,需有相应的技术手段予以应用。这种保护科技含量较高,要将最为准确和先进的研究成果应用其中。

第三,行政保护。行政机关通过国家公权力进行相关的保护工作,效果应当是高于技术保护和民众自觉保护的,因为没有行政机关合法的管理、许可及指导,技术保护手段是无法实施的,保护理念和意识在公众中也不能得到及时的普及和树立。

第四,法律保护。法律保护是完整地实现所有保护的根本保障。所以,世界遗产的保护归根结底是法律框架下才能得以实现的事。

总结及个人感想

在各种经济利益的冲击下,我国的世界遗产所承受的压力早已不堪重负,极力保护我国世界遗产以及让其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是当务之急,这也是历史赋予当代人的神圣使命。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我国须谨慎管理、完善体制、加强保护、极力促进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以保护促进发展,以发展完善保护,最终做到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经济与文化的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

纵观古今,横览中外,世界文化遗产用余秋雨的描述,那不是虚张声势的苍凉感,不是故弄玄虚的神秘感,也不是炊烟缭绕的世俗感,有点苍凉,有点苍凉,有点神秘,也有点世俗,一切都被综合成了一种有待摆布的诗意,这样的遗产,出现伟大时一定器宇轩昂,蒙受灾难时一定悲情漫漫,处于和平时一定淡然默然,它本身没有太大的主调,只等历史来浓浓的渲染。如此的瑰宝,不得不让人折服,那么对于他的保护源于对他的敬仰,愿身边的朋友们,齐行动,让伟大可持续可永恒!

参考文献

《世界遗产教程》-------------刘新静,刘小蓓等编著

《世界遗产》-----------------晁华山编著

《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百度学术等相关论文 《中国世界遗产》---------------百度百科 《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开发研究》---黄远水等著 《世界遗产概论(第二版)》-------刘红婴著

《世界遗产与旅游》

期末论文

《中国世界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

专业:

上课时间:

指导老师:

成绩:

中国世界遗产

基本概况: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行列以来,截至2015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共有48项(包括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34项,自然与文化遗产4项),含跨国项目1项(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在数量上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意大利(50项)。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与澳大利亚并列,均为4项)。

中国的首都北京是世界上拥有遗产项目数最多的城市(7项)。而苏州是中国至今唯一承办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城市(2004年,第28届)。

------《百度百科》

总体特征:

1. 类别齐全

48项世界遗产已经包括了世界遗产地全部类型:文化,自然,文化与自然双重,文化景观,这是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也是罕见的。

2. 时间跨度大。

在目前的48项世界遗产中,上至20万年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和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修筑的万里长城,下至明清时期的故宫,天坛,上下几十万年的时间跨度;另一方面表现为,中国世界遗产中的文化遗产,也具有单体时间跨度大的特征。如重庆的大足石刻文化遗产,时间跨度从公元9世纪到13世纪,在大足地区的险峻山崖上保存着绝无仅有的系列石刻。

3. 空间分布不均匀。

中国的世界遗产地分布在空间上十分广泛,并且呈现东部集中,西部稀疏的特征。从总数量上来看,约有90%的世界遗产分布在我国的中部和东部,西部地区仅占10%。这既是历时发展的结果,同时与自然地理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4. 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价值高。

文化与自然的兼容并蓄是中国文明的基本观念。中国的世界遗产极好的反映了这一观念,无论名山大川,还是历史古迹,都将自然与人文巧妙地融于一身,成为中国世界遗产地独特魅力所在,也造就了很高的价值。如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泰山的评价,称其是山中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信仰的象征。

开发与保护

世界遗产除了是对于一处地方或一个国家的一种光誉,也为当地旅游业和当地商品带来了机会,不少中国的名胜因被冠上世界遗产之名而吸引了四方八面而来的大量旅客及商机,但却由于对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加上旅游的过份开发及人为破坏,造成一些对古迹及自然风貌的不良影响。不过亦有部份不太知名的古迹却相反地因被列入世界遗产而受到学者、政府,以致各地人民的特别关注和保护。如中国的丽江古城就曾因此而受益。

1.现状:

1、个别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区经济效益,片面发展旅游业,而对遗产地的保护工作产生负面影响。商业化、城市化及旅游设施建设问题。中国的世界遗产大多已经成为我国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其中既有长城、故宫、泰山这样传统的著名旅游景点,也有丽江、张家界、平遥、九寨沟等新兴的旅游目的地。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28处遗产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设施建设过度,景区城市化、商业化的问题。

2、体制不顺,保护与旅游分家,形成多头管理的局面,导致遗产地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管理工作落后的问题。世界遗产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珍惜性和易破坏性的不可再生资源,其最基本的保护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遗产的安全。有很多地方因管理工作不到位,使遗产遭受到严重破坏。

3、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遗产地管理工作的开展得到不必要的法律支持大家都知道,我们所说的世界遗产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遗产。长期以来十分严重的破坏行为,就是给予遗产本身的破坏。

4.新建景点和文物修复中的问题。为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在世界遗产地搞

所谓综合开发,配套景点已经成为新一轮破坏世界遗产的较大问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2.现状原因:

1.开发利用过度,保护管理被动滞后。世界遗产并非旅游资源,把保护性的、公益性的世界文化遗产定位于产业性、行业性的旅游资源是错误的。

2.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世界遗产遭受的破坏,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进行的不规范旅游开发面前,法律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3.管理体制僵化和机制无序。我国对世界遗产资源缺乏统一的有效管理。多元化、多层次的管理体制早已不适应世界遗产的保护开发工作。

4.各级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有的专家曾统计过,国家每年给基本包括了全部中国世界遗产在内的119处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拨款只有1000万元,平均每处只能分到8.4万元,仅够盖一个规格不高的厕所。

5.社会普遍缺乏对世界遗产保护的关注。社会各界对世界遗产的认知主要停留在概念上,对世界遗产的实质内涵了解不多。把申报世界遗产作为提升旅游价值,发展地方经济的推动力,对资源的珍稀性和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保护意识淡薄,对世界遗产的具体保护措施更是关注不够。

3. 保护措施和对策:

1.加强国家对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管理力度。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3.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

4.探索市场化保护世界遗产的新路。

5.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6.加强“中国世界遗产”工作的国际合作。

7.协调发展,促进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不能忽视世界遗产乃至国家遗产作为一种风景名胜或文化资源,遵循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可持续利用的理念。科学地处理遗产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保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遗产资源能够世代传承、永续利用,这无疑应是实现当代人与子孙后代平等地享有遗产价值原貌知情权的唯一正确选择。

刘红婴教授认为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有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公众自觉保护。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与遗产项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人的行为体现着整体保护意识的高下,因而公众的自觉保护是最直接的。

第二,技术保护。对于不同的遗产项,需有相应的技术手段予以应用。这种保护科技含量较高,要将最为准确和先进的研究成果应用其中。

第三,行政保护。行政机关通过国家公权力进行相关的保护工作,效果应当是高于技术保护和民众自觉保护的,因为没有行政机关合法的管理、许可及指导,技术保护手段是无法实施的,保护理念和意识在公众中也不能得到及时的普及和树立。

第四,法律保护。法律保护是完整地实现所有保护的根本保障。所以,世界遗产的保护归根结底是法律框架下才能得以实现的事。

总结及个人感想

在各种经济利益的冲击下,我国的世界遗产所承受的压力早已不堪重负,极力保护我国世界遗产以及让其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是当务之急,这也是历史赋予当代人的神圣使命。中国世界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我国须谨慎管理、完善体制、加强保护、极力促进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以保护促进发展,以发展完善保护,最终做到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经济与文化的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

纵观古今,横览中外,世界文化遗产用余秋雨的描述,那不是虚张声势的苍凉感,不是故弄玄虚的神秘感,也不是炊烟缭绕的世俗感,有点苍凉,有点苍凉,有点神秘,也有点世俗,一切都被综合成了一种有待摆布的诗意,这样的遗产,出现伟大时一定器宇轩昂,蒙受灾难时一定悲情漫漫,处于和平时一定淡然默然,它本身没有太大的主调,只等历史来浓浓的渲染。如此的瑰宝,不得不让人折服,那么对于他的保护源于对他的敬仰,愿身边的朋友们,齐行动,让伟大可持续可永恒!

参考文献

《世界遗产教程》-------------刘新静,刘小蓓等编著

《世界遗产》-----------------晁华山编著

《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百度学术等相关论文 《中国世界遗产》---------------百度百科 《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开发研究》---黄远水等著 《世界遗产概论(第二版)》-------刘红婴著


相关文章

  • 旅游学概论教学大纲
  • <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学 时 数: 32(理论学时:22 实践学时:10) 先修课程:无 开课部门:管理学院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旅游 ...查看


  • 研究型教学在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中的应用
  • 摘要: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操作,更应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教学的实施将有利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竞争力,理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研究型 ...查看


  •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王良健 (湖南大学经济研究中心,长沙410079) [摘要]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学术界及旅游管理部门备受关注的课题,科学地制订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实施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按 ...查看


  • [客源国概况]教学大纲
  • <客源国概况>教学大纲 编写说明 <客源国概况>是全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基础理论课.主要研究和介绍:1.中国国际旅游业和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及趋势:2.中国入境客源市场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3.中国旅游资源的竞争优势和 ...查看


  • 现代奥运会对主办国旅游业的影响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现代奥运会对主办国旅游业的影响 学 号: 2003202062 姓 名: 谭颖 学科专业: 景区管理与开发 指导教师: 王昆欣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务处制 2006年4 月 26日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专科生 毕业论文 ...查看


  • 工作过程导向的[旅游学]课程内容重构
  • 摘 要: <旅游学>是旅游专业的入门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分析旅游行业领域的基础上,对学习领域进行描述,最后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其具体化,完成对<旅游学>课程内容的重构,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及专业能力和 ...查看


  • 红色旅游论文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 红色旅游论文爱国主义教育论文红色旅游论文爱国主义教育论文红色旅游论文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发展红色旅游 促进爱国主义教育 [摘要]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查看


  •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专业课程编号:Z54051010 开课单位:财经学科部 制定人:黄德锋 一.本课程学分.总课时数 本课程2学分.总课时数51课时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 ...查看


  • 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
  • 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 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述评+ 宗晓莲 旅游人类学研究在西方历经40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理论.观点,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学者们从目的地社会.游客以及客源地社会等不同视角出发,分别形成旅游是一种涵化和发展的 形式.旅游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