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入概念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入概念

张献洛

现在,很多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解题、而忽视了概念,造成解题与数学概念脱节的现象。有些教师认为概念教学就是对概念作解释,只要求学生记忆,没有对概念进行深入地了解。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数学课的特点是逻辑性强,趣味性少,学生听课难引兴趣。为此在新课的引入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引入的教学情境,及早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 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节“概念课”讲完以后,就完成了它的任务,剩下的时间就是赶紧做题,造成学生对概念只是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解题质量。如何搞好新课标下数学概念课的引入教学呢?

每一个数学概念都有它产生的背景,而要让学生理解概念,首先要了解它产生的历史背景,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概括概念,完善概念,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概念。才能使学生初步掌握概念。下面,我就如何引入概念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第一步,这一步如何做、怎样做,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一般可以采用如下引入方法:

一、以实际问题引入概念

以实际问题引入是指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熟悉的事物及实例,从具体的感知引出概念。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概念使得抽象数学概念贴近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还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学概念实际意义,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使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学生所接触过的、恰当的实例进行引入。

例如在讲授“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可先展示正方体模型,让学生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当学生找出时。老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叫做异面直线,接着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的定义”这个问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尝试叙述,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为:

我们把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教室中的异面直线,最后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学生经过此过程对异面直线的概念就有了明确的认识。

再如学习指数函数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让学生做一个折纸游戏,将一张厚度约为0.1毫米的报纸进行对折1次、2次、3次、„30次,你知道会有多高吗?学生动手去折,折到7-8次时,就折不动了。用计算器算一算,对折30次,结果大约为1087千米。若我们把折叠次数用x 表示,得到的高度用y 表示, 那么y 与x 又有怎样的关系?于是我们得到这个函数。通过引入,我们即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指数函数,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指数函数的增加的速度,体会到了指数爆炸。

二、以复习旧知引入概念

以复习旧知引入是指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概念引出新的概念。许多数学概念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新概念是建立在已有的旧概念的基础之上,是旧概念的延伸和发展。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概念引出新的概念,可以加强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完整的、系统的。利用这种方法引入概念,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例如在讲解任意角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先复习初中定义的角的概念,并说明初中研究角的范围只局限在0º到360º之间,然后举出实例如:钟的指针转过的角度显然超过了0º到360º的范围,自行车的车轮在转动时,转过的角度也明显的超过了0º到360º的范围, 从而引入“任意角”的概念.

再如在讲授函数的单调性时,讲解单调递增函数的概念时,先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初中时, 我们学过了一次函数y=kx+b,并画过它的图像,从图像上,我们可以看到y 随着x 的增加而增加,把这句话用数学语言翻译出来,然后在把解析式抽象化,就能得到递增函数的概念。由于y 随x 的增加而增加是同学们在初中经常见到的,对他们来说一点也不会感到陌生,比较容易接受,这就一下子拉进了学生与新概念的距离。

又如,在讲授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时,传统的方法是直接给出异面直线公垂线的概念,然后指出两垂足间的线段长就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过去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如两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距离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共同的特点是最短与垂直。然后,启发学生思索在两条异面直线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两点,它们间的距离是最短的?如果存在,应当有什么特征?于是经过共同探索,得出如果这两点的连线段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则其长是最短的,并通过实物模型演示确认这样的线段存在,在此基础上,自然地给出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概括能力的训练,还尝到了数学发现的滋味,认识到距离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故事式引入

数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多姿多彩的故事史,有数学家呕心沥血孜孜求索的故事;有闪耀广大劳动人民聪明与智慧的故事;有我国古代的数学家为人类做出不朽贡献的故事 „„ 这些故事既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宽他们的视野,又是很好的引入素材。

例: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一节引入中,给学生讲德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解一道算术题的故事。

德国数学家高斯( 1777--1855 )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高斯上学后不久,一次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题: “ 把从 1 到 100 的自然数加起来,和是多少? ” 小高斯略略思索就得到了答案 5050 ,这使老师非常吃惊。那么,高斯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通过这故事,激发了学生探寻等差数列求和的规律的强烈欲望。

又如在专题讲授换元法时,用 “ 曹冲称象 ” 中以石代象, “ 孔明草船借箭 ” 中以借箭代造箭的故事作为引入;在讲授正难则反易的数学解题思想时,用 “ 司马光砸缸 ” 救人是通过变人离开水难而水离开人易的故事作比喻引入。这些故事耐人寻味,独具匠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思想无时不在,博大精深之处。在讲授立体几何的祖口恒原理及二项式定理时,适当介

绍一些我国的数学史作为引入,既使学生了解一些古典的数学史,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用这些古典的、现代的故事启迪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学生的目的。

利用演示或实验,借助教具,可以揭示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正弦函数图像等等的产生;学生通过动手及不断观察、思考、比较,从而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清楚、明白这些定义的产生过程,就易于理解,便于接受,有助记忆,并且来自于形象感知的概念,印象也比较深刻。

四、通过学生实验引入概念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到的结论可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讲授椭圆的概念时,我们可让学生在课前每人准备一张硬纸板,一条细线绳,两个小钉子。上课时,教师指导学生将两个小钉子固定在硬纸板的不同位置,让绳子长度大于两个钉子之间的距离,再用铅笔将绳子拉紧开始画线,最后画出的曲线就是椭圆图形。然后再改变绳子长度,让绳子长度等于两钉子间距离,再画图,此时得到的图形是一条线段。再让绳子长度小于两钉子间距离,此时我们不能画出图形。在此基础上,学生可根据画图过程归纳出椭圆的概念。这样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样由学生亲自实验,然后归纳概念。此方法也可用于双曲线和抛物线概念教学。

五、通过概念产生的背景引入概念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适当介绍与数学概念产生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概念产生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教师在授课时以新概念的产生背景为基础,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新概念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入新的概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概念的实质垫定了基础。

例如在对数概念一课的学习中,可让学生课前收集与对数发展相关的资料并在课堂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对数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生活中航海、天文学中数的繁杂计算,更重要的是将对数

与指数概念联系起来,这对数学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再如学到解析几何和微积分部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解析几何的创始人是笛卡尔,微积分的创始人是牛顿、莱布尼茨,以及他们在文艺复兴后对科学、社会人类思想进步的推动作用。

再如在讲复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从数的发展历史讲起:在几千年前,人们为了记数的需要而产生了自然数的概念;后来人们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概念;人们为了分配一个整体的量的需要,引入了有理数概念„„到了16世纪人们要解形如x ²+1=0这样的方程, 在实数集内显然无解, 从而引入了单位复数i, 数集的每一次扩充都解决了原有数集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

六、通过类比、联想引入概念

类比、联想引入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引入方法。由于数学知识间存在着类似、平行、递进、对比、从属、因果等关系,如果学生能将两个看似互不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使知识更容易理解、掌握。

例如:在讲分数指数幂时,教材上只是给出定义:。为什么引入分数指数幂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初中学过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概念,以及相反数、倒数的概念。乘法的引入,就是当多个因数相加时,为了简化运算,引入乘法;当多个因数相乘时,为了简化运算,引入乘方。还有一些看起来是规定的概念,也要让学生了解其规定的合理性。相反数的引入,将加法和减法统一为加法;倒数的引入,将乘法和除法统一为乘法;那么分数指数幂的引入,将乘方和开方统一为乘方。

又如在向量概念教学时,提示学生联想物理学中的力、加速度等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与质量、时间等标量有怎样的区别,从而可自然地引入向量的概念。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时,可与等差数列进行类比;在学习余弦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时可与正弦函数加以比较,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掌握,又强化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它们解题。

另在教学中,注意选编一些具有探索性、应用性的内容,且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利用数学学科特有的数与形的表象关系,知识结构上的内在逻辑关系等,都是很好的激趣方式。

“ 教学的艺术,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列宁) ” ,教学最忌照本宣科,尤其是每节课的开头,俗语说 “ 万丈高楼平地起 ”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努力创设不同的激趣情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欢声笑语,再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将引入的兴趣转化为所讲的主题,无疑为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引入,恰当的引入能让学生知道每一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内在联系,从而把握概念的本质。这样,不仅对学生以后做题有好处,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入概念

张献洛

现在,很多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解题、而忽视了概念,造成解题与数学概念脱节的现象。有些教师认为概念教学就是对概念作解释,只要求学生记忆,没有对概念进行深入地了解。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只有学生积极参与了教学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数学课的特点是逻辑性强,趣味性少,学生听课难引兴趣。为此在新课的引入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引入的教学情境,及早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 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节“概念课”讲完以后,就完成了它的任务,剩下的时间就是赶紧做题,造成学生对概念只是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解题质量。如何搞好新课标下数学概念课的引入教学呢?

每一个数学概念都有它产生的背景,而要让学生理解概念,首先要了解它产生的历史背景,通过大量实例分析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概括概念,完善概念,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概念。才能使学生初步掌握概念。下面,我就如何引入概念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第一步,这一步如何做、怎样做,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一般可以采用如下引入方法:

一、以实际问题引入概念

以实际问题引入是指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熟悉的事物及实例,从具体的感知引出概念。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概念使得抽象数学概念贴近生活,使学生易于接受,还可以让学生认识数学概念实际意义,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使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学生所接触过的、恰当的实例进行引入。

例如在讲授“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可先展示正方体模型,让学生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当学生找出时。老师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条直线我们就叫做异面直线,接着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的定义”这个问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尝试叙述,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为:

我们把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叫做异面直线。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教室中的异面直线,最后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学生经过此过程对异面直线的概念就有了明确的认识。

再如学习指数函数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让学生做一个折纸游戏,将一张厚度约为0.1毫米的报纸进行对折1次、2次、3次、„30次,你知道会有多高吗?学生动手去折,折到7-8次时,就折不动了。用计算器算一算,对折30次,结果大约为1087千米。若我们把折叠次数用x 表示,得到的高度用y 表示, 那么y 与x 又有怎样的关系?于是我们得到这个函数。通过引入,我们即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指数函数,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指数函数的增加的速度,体会到了指数爆炸。

二、以复习旧知引入概念

以复习旧知引入是指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概念引出新的概念。许多数学概念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些新概念是建立在已有的旧概念的基础之上,是旧概念的延伸和发展。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概念引出新的概念,可以加强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完整的、系统的。利用这种方法引入概念,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例如在讲解任意角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先复习初中定义的角的概念,并说明初中研究角的范围只局限在0º到360º之间,然后举出实例如:钟的指针转过的角度显然超过了0º到360º的范围,自行车的车轮在转动时,转过的角度也明显的超过了0º到360º的范围, 从而引入“任意角”的概念.

再如在讲授函数的单调性时,讲解单调递增函数的概念时,先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初中时, 我们学过了一次函数y=kx+b,并画过它的图像,从图像上,我们可以看到y 随着x 的增加而增加,把这句话用数学语言翻译出来,然后在把解析式抽象化,就能得到递增函数的概念。由于y 随x 的增加而增加是同学们在初中经常见到的,对他们来说一点也不会感到陌生,比较容易接受,这就一下子拉进了学生与新概念的距离。

又如,在讲授立体几何中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时,传统的方法是直接给出异面直线公垂线的概念,然后指出两垂足间的线段长就叫做两条异面直线的距离。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过去学过的有关距离的概念,如两点之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距离有什么特点,我们可以发现共同的特点是最短与垂直。然后,启发学生思索在两条异面直线上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两点,它们间的距离是最短的?如果存在,应当有什么特征?于是经过共同探索,得出如果这两点的连线段和两条异面直线都垂直,则其长是最短的,并通过实物模型演示确认这样的线段存在,在此基础上,自然地给出异面直线距离的概念。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概括能力的训练,还尝到了数学发现的滋味,认识到距离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

三、故事式引入

数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多姿多彩的故事史,有数学家呕心沥血孜孜求索的故事;有闪耀广大劳动人民聪明与智慧的故事;有我国古代的数学家为人类做出不朽贡献的故事 „„ 这些故事既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宽他们的视野,又是很好的引入素材。

例: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一节引入中,给学生讲德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解一道算术题的故事。

德国数学家高斯( 1777--1855 )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高斯上学后不久,一次教师布置了一道数学题: “ 把从 1 到 100 的自然数加起来,和是多少? ” 小高斯略略思索就得到了答案 5050 ,这使老师非常吃惊。那么,高斯用了什么方法来巧妙地计算出来的呢?通过这故事,激发了学生探寻等差数列求和的规律的强烈欲望。

又如在专题讲授换元法时,用 “ 曹冲称象 ” 中以石代象, “ 孔明草船借箭 ” 中以借箭代造箭的故事作为引入;在讲授正难则反易的数学解题思想时,用 “ 司马光砸缸 ” 救人是通过变人离开水难而水离开人易的故事作比喻引入。这些故事耐人寻味,独具匠心,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思想无时不在,博大精深之处。在讲授立体几何的祖口恒原理及二项式定理时,适当介

绍一些我国的数学史作为引入,既使学生了解一些古典的数学史,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适时的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用这些古典的、现代的故事启迪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育学生的目的。

利用演示或实验,借助教具,可以揭示椭圆、双曲线、抛物线、正弦函数图像等等的产生;学生通过动手及不断观察、思考、比较,从而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清楚、明白这些定义的产生过程,就易于理解,便于接受,有助记忆,并且来自于形象感知的概念,印象也比较深刻。

四、通过学生实验引入概念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得到的结论可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讲授椭圆的概念时,我们可让学生在课前每人准备一张硬纸板,一条细线绳,两个小钉子。上课时,教师指导学生将两个小钉子固定在硬纸板的不同位置,让绳子长度大于两个钉子之间的距离,再用铅笔将绳子拉紧开始画线,最后画出的曲线就是椭圆图形。然后再改变绳子长度,让绳子长度等于两钉子间距离,再画图,此时得到的图形是一条线段。再让绳子长度小于两钉子间距离,此时我们不能画出图形。在此基础上,学生可根据画图过程归纳出椭圆的概念。这样能使学生不知不觉地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样由学生亲自实验,然后归纳概念。此方法也可用于双曲线和抛物线概念教学。

五、通过概念产生的背景引入概念

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适当介绍与数学概念产生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概念产生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教师在授课时以新概念的产生背景为基础,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新概念的教学情境,从而引入新的概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概念的实质垫定了基础。

例如在对数概念一课的学习中,可让学生课前收集与对数发展相关的资料并在课堂进行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对数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生活中航海、天文学中数的繁杂计算,更重要的是将对数

与指数概念联系起来,这对数学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再如学到解析几何和微积分部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解析几何的创始人是笛卡尔,微积分的创始人是牛顿、莱布尼茨,以及他们在文艺复兴后对科学、社会人类思想进步的推动作用。

再如在讲复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从数的发展历史讲起:在几千年前,人们为了记数的需要而产生了自然数的概念;后来人们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引进了负数概念;人们为了分配一个整体的量的需要,引入了有理数概念„„到了16世纪人们要解形如x ²+1=0这样的方程, 在实数集内显然无解, 从而引入了单位复数i, 数集的每一次扩充都解决了原有数集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

六、通过类比、联想引入概念

类比、联想引入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引入方法。由于数学知识间存在着类似、平行、递进、对比、从属、因果等关系,如果学生能将两个看似互不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使知识更容易理解、掌握。

例如:在讲分数指数幂时,教材上只是给出定义:。为什么引入分数指数幂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初中学过的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的概念,以及相反数、倒数的概念。乘法的引入,就是当多个因数相加时,为了简化运算,引入乘法;当多个因数相乘时,为了简化运算,引入乘方。还有一些看起来是规定的概念,也要让学生了解其规定的合理性。相反数的引入,将加法和减法统一为加法;倒数的引入,将乘法和除法统一为乘法;那么分数指数幂的引入,将乘方和开方统一为乘方。

又如在向量概念教学时,提示学生联想物理学中的力、加速度等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与质量、时间等标量有怎样的区别,从而可自然地引入向量的概念。在学习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时,可与等差数列进行类比;在学习余弦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时可与正弦函数加以比较,这样学生既容易理解掌握,又强化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它们解题。

另在教学中,注意选编一些具有探索性、应用性的内容,且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利用数学学科特有的数与形的表象关系,知识结构上的内在逻辑关系等,都是很好的激趣方式。

“ 教学的艺术,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列宁) ” ,教学最忌照本宣科,尤其是每节课的开头,俗语说 “ 万丈高楼平地起 ”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努力创设不同的激趣情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欢声笑语,再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将引入的兴趣转化为所讲的主题,无疑为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要重视数学概念的引入,恰当的引入能让学生知道每一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内在联系,从而把握概念的本质。这样,不仅对学生以后做题有好处,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相关文章

  • 如何夯实高一数学基础
  • 如何夯实高一数学基础 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 顾日新 "夯实高一数学基础是学好高中数学,决胜高考的一把利剑"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一.数学基础的内涵 无论是各省.市.自治区制定的<课程标准>,还是国家出台的 ...查看


  • 高中物理[功]说课
  • "功"说课 浙江高职学院 小可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功"是机械能一章的第一节.就人类的知识构架来说,功是为进一步得出 "能"这个更为广泛.非常重要的概念服务的 ...查看


  •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程晴晴 (安徽师范大学2011级数学教硕班 242400) [摘要]概念教学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概念的形成, 概念 掌握的心理过程对我们教学有很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概念,数学概念,概念形成.概 ...查看


  • 高中物理说课稿(共7篇)
  • 篇一:高中物理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范文 好学教育: 高中物理说课稿:<机械能守恒定律> 我说课的题目是"机械能守恒定律",选自高一物理必修2的第7章第8节,下面我对这节课分六部分进行说 ...查看


  • 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
  • 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 2012.05 一.什么是物理学: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可用十六个字形象描述:宇宙之谜.粒子之微.万物之动.日用之繁. 宇宙之谜,是研究宇宙的过去.现状.未来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宇宙资源,著名的英国 ...查看


  • 培训听课笔记
  • 7月17日听课笔记: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A版) 一.几个基本观点 1.坚持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 • • • • • • • • 课程教材体系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语言叙述条理清晰,文字简洁.流畅,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注重对学生 ...查看


  • 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一堂课的思考
  • 对"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一堂课的思考 --如何进行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劲松 直线是几何中最基本的图形之一,很多几何图形,如射线.线段.三角形.四边形等都可以由直线得到.直线是原始概念,只有描述性的定义,没 ...查看


  • _教学内容_的分析及要素案例
  • 第27卷总第337期 () 物 理 教 学 探 讨 Vol127 No1337()"教学内容"的分析及要素案例 何柏根1,王建峰2 海盐元济高级中学,浙江省海盐市314300 摘 要:本文简介了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查看


  • 高中微积分教学探究
  • 高中微积分教学探究 张哓波(B00111623) 导师:林磊副教授 [摘要]在上海的高中阶段,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已经试点了好几年微积分的内容.但于全国而言,从2001年推广的试验本教材才第一次出现微积分,并将在2004年的高考试卷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