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则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人的文化根基,是中华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这是儒家最经典的一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人,只有不断地学习,自己才会完善。在社会不断进步、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的今天,你不好好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然会被社会淘汰。 “学”要学的精,“学”要学老,学到底。只有坚持到底才会得到胜利; 只有学以致用,为我所用,才算是真正的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告诫人们: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荒废在于贪玩嬉戏。成功在于多思而慎行,毁灭于随心所欲。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多少成就事业的人来自于“业精于勤”——美国作家海明威成名了,但他还是给自己规定了每天的写作字数。这种写作上的“勤”,使他写出了《老人与海》等不朽著作; 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勤”,造就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那样的伟大文学家,造就了镭元素发现者居里夫人那样的伟大科学家,造就了油画《蒙娜丽莎》的作者达·芬奇那样的伟大画家……又有多少成就事业的人来自于“业荒于嬉”,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思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师德是师业之魂——教师一定要修好社会公德,坚守职业道德,科学严

谨、认真求实; 为人坦荡、光明正大、诚实守信,先人后己; 廉洁奉公,端庄稳重,平易近人; 知识丰富、语言生动、仪表整齐、举止文明,以实际行动感召、带动和影响广大学生,要以大爱之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迫别人干; 不能把学生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更不能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出气筒。因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树立师表形象。师德是师才之本——“师德养人,师才育人; 德才兼备方为社会栋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怎样处事,怎样做人。师德是师风之根——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笑一颦、一喜一怒都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学生。良好的师德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一种良好的习惯,是保证我们教育百年树人最重要的根。 总之,通过学习,我收获颇丰。我由衷地、感慨地说真不愧为是“国学经典”。它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遵循客观规律、如何获得快乐、如何构建和谐……今后,要把“国学经典”中精髓理念融入于工作和学习中,深刻牢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能力,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教师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二)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于是,才有了" 因材施教" 的名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留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

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 季氏》) 孔子还答应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 先进》) 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 恭敬" ," 温顺" 的个性。

二、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 发,谓达其辞。" 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 开其意" ," 达其辞" 。" 愤" 、" 悱" 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 举一反三" 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 愤" 、" 悱" 是能" 思" ," 举一反三" 是能" 悟" 。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 引而不发,跃如也。"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

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 子罕》) 。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 欲罢不能" 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三、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夸大学思结合,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符合人的熟悉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夸大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往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 季氏》) ,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 极力反对" 餍饫终日,无所专心"(《论语 阳货》) 。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 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四、学以致用

孔子很夸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 子路》) 。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往处理政务,却行不通; 派他往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孔子主张" 学而优则仕" 。据《雍也》载,季康子问:"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孔子说:" 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又问:" 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孔子说:" 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再问:" 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孔子说:" 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 孔子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练习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五、学而时习

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 乎?"(《论语 学而》) 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 孔子还说:" 温故而知新" 。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孔子以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往伪存真。他说:"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 述而》) ,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

教师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则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人的文化根基,是中华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这是儒家最经典的一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人,只有不断地学习,自己才会完善。在社会不断进步、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的今天,你不好好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然会被社会淘汰。 “学”要学的精,“学”要学老,学到底。只有坚持到底才会得到胜利; 只有学以致用,为我所用,才算是真正的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告诫人们: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荒废在于贪玩嬉戏。成功在于多思而慎行,毁灭于随心所欲。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多少成就事业的人来自于“业精于勤”——美国作家海明威成名了,但他还是给自己规定了每天的写作字数。这种写作上的“勤”,使他写出了《老人与海》等不朽著作; 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勤”,造就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那样的伟大文学家,造就了镭元素发现者居里夫人那样的伟大科学家,造就了油画《蒙娜丽莎》的作者达·芬奇那样的伟大画家……又有多少成就事业的人来自于“业荒于嬉”,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思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师德是师业之魂——教师一定要修好社会公德,坚守职业道德,科学严

谨、认真求实; 为人坦荡、光明正大、诚实守信,先人后己; 廉洁奉公,端庄稳重,平易近人; 知识丰富、语言生动、仪表整齐、举止文明,以实际行动感召、带动和影响广大学生,要以大爱之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迫别人干; 不能把学生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更不能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出气筒。因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树立师表形象。师德是师才之本——“师德养人,师才育人; 德才兼备方为社会栋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怎样处事,怎样做人。师德是师风之根——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笑一颦、一喜一怒都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学生。良好的师德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一种良好的习惯,是保证我们教育百年树人最重要的根。 总之,通过学习,我收获颇丰。我由衷地、感慨地说真不愧为是“国学经典”。它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遵循客观规律、如何获得快乐、如何构建和谐……今后,要把“国学经典”中精髓理念融入于工作和学习中,深刻牢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能力,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教师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二)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于是,才有了" 因材施教" 的名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留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

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 季氏》) 孔子还答应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 先进》) 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 恭敬" ," 温顺" 的个性。

二、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 发,谓达其辞。" 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 开其意" ," 达其辞" 。" 愤" 、" 悱" 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 举一反三" 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 愤" 、" 悱" 是能" 思" ," 举一反三" 是能" 悟" 。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 引而不发,跃如也。"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

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 。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能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 子罕》) 。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 欲罢不能" 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能力之高强。

三、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夸大学思结合,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 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符合人的熟悉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夸大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往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 季氏》) ,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 极力反对" 餍饫终日,无所专心"(《论语 阳货》) 。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 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四、学以致用

孔子很夸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 子路》) 。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往处理政务,却行不通; 派他往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孔子主张" 学而优则仕" 。据《雍也》载,季康子问:"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孔子说:" 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又问:" 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孔子说:" 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季康子再问:" 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孔子说:" 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 孔子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练习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五、学而时习

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 乎?"(《论语 学而》) 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 孔子还说:" 温故而知新" 。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孔子以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往伪存真。他说:" 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 述而》) ,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可以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


相关文章

  • [精品]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 篇1: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 ...查看


  •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 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合川区铜溪中学:丁静 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全体教师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素养,区教委号召全体教师开展 国学经典学习活动,组织全区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国学经典,让教师们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视 ...查看


  • 国学培训心得体会
  • 国学培训心得体会 联谊完小 张丽娜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它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滋润着中华民族的茁壮成长,培育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使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 ...查看


  • 教师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 教师经典诵读心得体会一:教师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国学课程实验将近一年时间,对于国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怎么教,有什么教学原则,怎样准确把握好实验目标和教学策略?带着问题和困惑,3月9日参加了是小学教研室组织的"<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 ...查看


  •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1
  •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凤鸣山小学 余杨 2010年9月起我校开展了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这门课,它分为四个教学视频.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 ...查看


  • 践行[弟子规]计划
  • 践行<弟子规>活动实施计划 中和学校 2012年3月 为了能够扎实有序的开展"践行<弟子规>活动",结合学校活动实施方案,制定活动计划. 一.活动措施 1.政教处具体负责此项活动的开展,做好活动开 ...查看


  • 幼儿园实施国学特色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 幼儿园实施国学特色课程的探索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2-11-08 作者:王慧玲 单位:华油幼教中心科研小区幼儿园 浏览次数:1535 字号:T |T |T 更多 0 [摘要]<周易>里讲"蒙以养正,圣功也" ...查看


  •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国学经典中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 ...查看


  • 传承国学文化 发展特色教育
  • 传承国学文化 发展特色教育 高州市第一小学国学文化特色学校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五千年的文明积淀,更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为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增强炎黄子孙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