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制造业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中国制造业制造业困境表现在三个方面:1.创新能力不够;2.人力成本增加;3.产能

过剩。出路如下:1.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2. 推进产业的转移与升级;3. 既要增加内需,也要拓展内销。

关键字:创新,困境,出路,内需,结构。

郎咸平曾经说过一个“6+1”理论: 美国把价值最低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中国。价值最低的制造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因此,美国人把它全放在中国,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6”是“软”的生产环节,“1”是“硬”的生产环节。在这样一种“6+1”产业链的定位下,中国就沦落在了价值的最低端。郎咸平谈到的就是如今中国制造业的真实写照。在短短30年之内,中国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制造中心之一,并且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估算。2009年,中国占有全球制造业11.783万亿美元增加值的17%。超过美国所占有的16%。其中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70%的玩具,50%的电话、鞋,超过1/3的彩电,箱包等都产自中国,制造业更吸引了大部分外资。但是,其国际地位主要体现在总量上,而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这种劣势展现的更加明显,尤其是一些附加值很高的复杂产品,差距更是明显[1]。因此,中国制造业需要走创新的道路,缺乏创新就是中国制造业做强的一个门槛。

逐渐增加的人力资本也拖住了制造业前进的步伐。一方面表现为用工荒。据有关资料显示,江浙沪等地区很多企业春节过后复工率不足一成,而武汉几家制造业巨头更是上演了“抢人大战”。另一方面表现为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企业月薪普涨10%~30%,但招工仍旧困难重重,最近一两年各地政府都大幅度的提高了产业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进而还提高了社会基本医疗保障等惠民政策,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逐年提高的今天,企业进入微利时代,这时候给工人涨工资无疑是在进一步缩减企业的利润空间,部分制造企业已到了无利可图的地步,不得不面临关门歇业的局面[2]。中国银行(601988)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中国最低工资的增长率在过去三年平均超过15%,内陆省份的涨幅比东部还要高,达到30%。另外,过去几年平均工资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城镇平均工资上涨13%。所以说人力成本上升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3]。

再者就是产能过剩。有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总共有24个行业,但其中的21个已经有产

能过剩的问题。纺织业、服装业、钢铁业都是产能过剩的代表性行业。以钢铁业为例,根据中钢协的统计,2010年末我国炼钢产能8亿吨,2011年新投产炼钢产能约8000万吨,考虑到淘汰落后产能约3000万吨,年末粗钢产能在8.5亿吨左右。而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数据则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粗钢产能已达9亿吨左右。但去年全年,我国粗钢产量为6.83亿吨,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4]。

针对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以上三种困境,出路又在何方呢?首先,要解决一个创新的问题。 江泽民主席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党的十六大以来,也提倡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看到中国的宇航员开着自己的飞船进入了太空,看到中国的计算机运算速率能够领跑世界等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消息。但是中国在其它许多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如航空发动机,半导体产业等在一些核心部件的制造方面还是受制于人。中国要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型,就必须走创新的道路。首先要有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前提。企业作为整个社会这个有机体的细胞, 也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基本单位。任何一个企业要增强内在活力, 都必须从自身的现有条件出发, 花大力气, 努力创新应用于生产的技术,技术创新起到了增强企业活力的催化作用。全球知名跨国公司之所以长盛不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创新。其次,企业要兴旺发达, 就必须设法提高其销售额, 增加盈利。要使产品保持畅销从而使销售额稳定提高, 关键在于产品质量的精良和具有不易为竞争者模仿的独特性。而要增加盈利, 根本的就在于着力降低产品成本, 因为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 人们所欢迎的当然是价格既便宜, 又能用较少的维持费而获得高质量功能的产品。而无论是产品质量的提高还是成本的降低, 无不有赖于技术创新和披术进步[5]。除了技术创新,要把这个创新能力融入到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的环节当中,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把创新的优势不断做大做强。因此创新并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而且体现在整个企业的流程当中。

要走创新路,从企业来说,首先要树立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把创新置于企业战略的最重要位置。对总体实力偏弱的我国企业,不走创新之路,就难以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其次,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完善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同时,要舍得投入,把企业各方面的资源集中到创新上来,建立完善的研发机构,加大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上的投入。从政府来说,主要是创造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大环境。比如,制定和完善促进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保护和规范企业的创新行为;推出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和金融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还要特别加大对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这些企业承担国家研发任务,主持或参[6]

与重大科技攻关。当然,也要重视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特别是依靠自主技术起家的中小企业,是最富有创新活力的。据统计,美国的企业创新产品中,82%来自中小企业。要通过创业投资、政策支持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发挥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独特作用。

除了创新之外,还要推进产业的转移与升级。(1) 实现产业梯次转移,降低生产成本;

(2) 产业链的延伸与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促进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第三产业,能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能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加快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企业由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生产方式的转变,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调整产业结构,可以降低能耗物耗,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既要增加内需,也要拓展内销。一方面,中央政府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比如取消贷款限制,加大扶持中小企业的力度,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鼓励技术进步;并通过相关经济政策,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各种措施有效增加内需等等。另一方面,相关企业要充分挖掘自身能力,增加掌控市场的实力。譬如,“渠道为王”永远是家电厂商的命脉。在产业利润被日益摊薄的今天,为应对家电连锁巨头的强势要价, 厂商采取自建渠道、改变渠道或自行开发终端市场等营销策略,是业界对市场模式进行转型的积极之举。这既要求厂商就此增加开支和抓好销售团队管理,也要避免采取“层层批发”的传统模式,确保最终消费者得到实惠[9]。

参考文献:

[1] 周屹.中国制造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2,(2).

[2] 姜进强.制造业的困境与突破[J]. 采购与供应链,2011,(7).

[3] 程拓.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三大困境. 北京商报,2012,7(9).

[4] 佚名.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三大困境. 北京商报,2012,7(9).

[5] 浦玉生. 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J].科技管理研究,1989,(5).

[6] 徐乐江.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困境与出路[J].国企,2012,(2).

[7] 吴利娴.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出路研究分析.液压气动网,2012,10(18).

[8] 郭丽. 经济危机下中国制造业的困境与出路——以东莞制造业为例. 哈尔滨商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9] 陈达夫.中国制造业出路.中国中小企业[J],2008,(12). [8][7]

中国制造业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中国制造业制造业困境表现在三个方面:1.创新能力不够;2.人力成本增加;3.产能

过剩。出路如下:1.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2. 推进产业的转移与升级;3. 既要增加内需,也要拓展内销。

关键字:创新,困境,出路,内需,结构。

郎咸平曾经说过一个“6+1”理论: 美国把价值最低的制造业一端(即“1”)放在了中国。价值最低的制造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因此,美国人把它全放在中国,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等六块非制造业(即“6”)都掌控在自己的手里。“6”是“软”的生产环节,“1”是“硬”的生产环节。在这样一种“6+1”产业链的定位下,中国就沦落在了价值的最低端。郎咸平谈到的就是如今中国制造业的真实写照。在短短30年之内,中国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制造中心之一,并且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估算。2009年,中国占有全球制造业11.783万亿美元增加值的17%。超过美国所占有的16%。其中中国制造业有172类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世界70%的玩具,50%的电话、鞋,超过1/3的彩电,箱包等都产自中国,制造业更吸引了大部分外资。但是,其国际地位主要体现在总量上,而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这种劣势展现的更加明显,尤其是一些附加值很高的复杂产品,差距更是明显[1]。因此,中国制造业需要走创新的道路,缺乏创新就是中国制造业做强的一个门槛。

逐渐增加的人力资本也拖住了制造业前进的步伐。一方面表现为用工荒。据有关资料显示,江浙沪等地区很多企业春节过后复工率不足一成,而武汉几家制造业巨头更是上演了“抢人大战”。另一方面表现为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企业月薪普涨10%~30%,但招工仍旧困难重重,最近一两年各地政府都大幅度的提高了产业工人的最低工资标准,进而还提高了社会基本医疗保障等惠民政策,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逐年提高的今天,企业进入微利时代,这时候给工人涨工资无疑是在进一步缩减企业的利润空间,部分制造企业已到了无利可图的地步,不得不面临关门歇业的局面[2]。中国银行(601988)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中国最低工资的增长率在过去三年平均超过15%,内陆省份的涨幅比东部还要高,达到30%。另外,过去几年平均工资也有较大幅度增长,城镇平均工资上涨13%。所以说人力成本上升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3]。

再者就是产能过剩。有统计显示,中国目前总共有24个行业,但其中的21个已经有产

能过剩的问题。纺织业、服装业、钢铁业都是产能过剩的代表性行业。以钢铁业为例,根据中钢协的统计,2010年末我国炼钢产能8亿吨,2011年新投产炼钢产能约8000万吨,考虑到淘汰落后产能约3000万吨,年末粗钢产能在8.5亿吨左右。而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数据则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粗钢产能已达9亿吨左右。但去年全年,我国粗钢产量为6.83亿吨,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4]。

针对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以上三种困境,出路又在何方呢?首先,要解决一个创新的问题。 江泽民主席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党的十六大以来,也提倡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看到中国的宇航员开着自己的飞船进入了太空,看到中国的计算机运算速率能够领跑世界等一系列振奋人心的消息。但是中国在其它许多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如航空发动机,半导体产业等在一些核心部件的制造方面还是受制于人。中国要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型,就必须走创新的道路。首先要有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就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前提。企业作为整个社会这个有机体的细胞, 也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基本单位。任何一个企业要增强内在活力, 都必须从自身的现有条件出发, 花大力气, 努力创新应用于生产的技术,技术创新起到了增强企业活力的催化作用。全球知名跨国公司之所以长盛不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创新。其次,企业要兴旺发达, 就必须设法提高其销售额, 增加盈利。要使产品保持畅销从而使销售额稳定提高, 关键在于产品质量的精良和具有不易为竞争者模仿的独特性。而要增加盈利, 根本的就在于着力降低产品成本, 因为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 人们所欢迎的当然是价格既便宜, 又能用较少的维持费而获得高质量功能的产品。而无论是产品质量的提高还是成本的降低, 无不有赖于技术创新和披术进步[5]。除了技术创新,要把这个创新能力融入到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的环节当中,并不是简单的技术创新,把创新的优势不断做大做强。因此创新并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创新,而且体现在整个企业的流程当中。

要走创新路,从企业来说,首先要树立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把创新置于企业战略的最重要位置。对总体实力偏弱的我国企业,不走创新之路,就难以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其次,要通过加快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完善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同时,要舍得投入,把企业各方面的资源集中到创新上来,建立完善的研发机构,加大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上的投入。从政府来说,主要是创造和完善有利于企业创新的大环境。比如,制定和完善促进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保护和规范企业的创新行为;推出鼓励和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和金融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还要特别加大对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这些企业承担国家研发任务,主持或参[6]

与重大科技攻关。当然,也要重视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特别是依靠自主技术起家的中小企业,是最富有创新活力的。据统计,美国的企业创新产品中,82%来自中小企业。要通过创业投资、政策支持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发挥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独特作用。

除了创新之外,还要推进产业的转移与升级。(1) 实现产业梯次转移,降低生产成本;

(2) 产业链的延伸与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合理利用当地的资源,促进各产业部门协调发展,合理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第三产业,能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能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加快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企业由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生产方式的转变,获得最佳经济效益;调整产业结构,可以降低能耗物耗,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既要增加内需,也要拓展内销。一方面,中央政府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比如取消贷款限制,加大扶持中小企业的力度,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和鼓励技术进步;并通过相关经济政策,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以各种措施有效增加内需等等。另一方面,相关企业要充分挖掘自身能力,增加掌控市场的实力。譬如,“渠道为王”永远是家电厂商的命脉。在产业利润被日益摊薄的今天,为应对家电连锁巨头的强势要价, 厂商采取自建渠道、改变渠道或自行开发终端市场等营销策略,是业界对市场模式进行转型的积极之举。这既要求厂商就此增加开支和抓好销售团队管理,也要避免采取“层层批发”的传统模式,确保最终消费者得到实惠[9]。

参考文献:

[1] 周屹.中国制造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2,(2).

[2] 姜进强.制造业的困境与突破[J]. 采购与供应链,2011,(7).

[3] 程拓.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三大困境. 北京商报,2012,7(9).

[4] 佚名.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三大困境. 北京商报,2012,7(9).

[5] 浦玉生. 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J].科技管理研究,1989,(5).

[6] 徐乐江.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化困境与出路[J].国企,2012,(2).

[7] 吴利娴.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出路研究分析.液压气动网,2012,10(18).

[8] 郭丽. 经济危机下中国制造业的困境与出路——以东莞制造业为例. 哈尔滨商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9] 陈达夫.中国制造业出路.中国中小企业[J],2008,(12). [8][7]


相关文章

  • 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面临的困境及出路分析
  • 中 出国 导 向口型济经面临的 境 及困 路出分析 许鹏飞 ( 浙江 经财学 院金 融学 ,院江 浙州 3杭 01 )1 02 摘要 :中 出国导口向 型济经在 去过的十年 问 得到了迅 速的 发展,引 起世界 的了瞩目 . 但随着球全 融 ...查看


  • 中国鞋业市场现状分析
  • �6�1 中国鞋业市场现状分析 �6�1 现状分析 缺乏被市场认可的自有品牌主要占领低端市场.中国出口鞋以贴牌加工为主几乎没有被国外市场认可的自有品牌.绝大部分中国鞋厂是通过中间贸易商获取订单利润被不断盘剥.中国鞋在国外仍然以低价取胜主要占 ...查看


  • 新型城镇化下传统文化的困境与出路
  • 新型城镇化下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读<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有感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变迁,传统文化必须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寻找到新的适宜生长的土壤.养料和气候,才能得到传承与发展.然而传统文化在城镇化的 ...查看


  • 17届初三化学[前置学习+科普读物]
  • 前置学习调查班级:姓名:学号: 一.阅读科普读物:<为二氧化碳寻找"出路"> 二.我所知道的CO 2的性质和用途:(简写) 三.我的疑问: 1. 2. 3. --- 科普读物:为二氧化碳寻找"出路& ...查看


  • 我国中小出口企业的现状及出路
  • 自1978年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我国以出口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在国外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海外市场,以物美价廉的优势,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超过35%,同时还解决了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然而 ...查看


  • 出路与退路
  • 出路与退路 人生在世,总会经历两样东西,出路与退路.退路或许可以成就出路,但出路却不一定就是退路.出路是人的进取方向,它是一种得,而退路也许是人暂时的回避,它是失.失而复得,是人活着的谋略.只是我们在很多时候不能放下眼前的贪念,没有看到退路 ...查看


  •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点评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
  • 在全球经济进入长期结构性调整的转型时期,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来自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变化,共同塑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速度稍缓但质量和效益均不断提高的经济增长,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2007年初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结束了自上世纪80 ...查看


  • 阮籍的人生困境及其最终解脱
  • 正直文人求仙隐逸思想的社会根源.同时, 魏晋文人求 阮籍的人生困境及其仙隐逸的风气, 也深受当时流行的玄学影响.玄学标榜 老庄, 老庄哲学的遁世思想又为隐逸求仙提供了思想基 最终解脱础.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和思想氛围之下, 全身保真, 遗 落 ...查看


  • 传统报纸的困境与出路
  •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报纸的困境与出路 现 如今,互联网确实正在创造着一个全新的媒体环境,它模糊了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的生存格局,逐渐改变了人们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接触行为. 在这样的情况下, 传统报纸如何在新兴的媒体环境中得以存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