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文化的复兴推广

序:汉服文化是反映儒教礼典服制的文化总和,贯穿西周到明朝的儒教书史体系《礼记》、《后汉书·舆服下》、《晋书·舆服》、《宋书·礼五》、《南齐书·舆服》、《魏书·礼志四之四第十三》、《隋书·礼仪七》、《旧唐书·舆服》、《新唐书·车服》、《宋史·舆服》、《明史·舆服》,通过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以及配饰体现出来。汉服文化是在汉民族通过儒教《十三经》、大唐《开元礼》和正史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从三皇五帝到明代这一段历史时期,汉服文化通过连绵不断的继承完善着自己,汉服文化是一个非常成熟并自成体系的千年文化。

浅析汉服的复兴

1、汉服的相关简介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直接与汉朝重建的周礼服制体系有关。正如胡人传统服饰被叫做“胡服”,中国传统服饰被称之为“汉服”。所以,后来"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在漫长的历史中"汉服"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在唐代樊绰的书中就明确的称大唐的服饰为"汉服".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酋长也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2、汉服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中华天朝重衣冠礼仪。《周易·系辞下》曰“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周公制周礼而治天下,被儒家尊为圣人。周礼通过《仪礼》、《周礼》、《礼记》的服章和仪式表现出来,因而衣冠、礼仪往往用来代指文明,汉服是礼仪的载体。 《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贵族和平民纷纷逃亡到江南,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

3、汉服的特点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结构上,汉服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

带、系。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少数也有左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4、汉服的布料和纹章

汉服用布分为:锦、绢、绫、罗、帛、布、棉、麻、纱等等。 周礼就规定有典丝、染人从事印染。传统染色材料包括:红花、乌梅、芦木、苏木、黄櫱、青矾、苋蓝、槐花、棓子、杨梅皮、蓝牙叶、莲子壳、绿豆粉等等。[9]古典布料的染色遵从古制,体现了华夏阴阳五行信仰。有六象六色之说,青所以象东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黄所以象地。除了六正色以外,还有对应的间色:纁【黄赤色】、紫【青赤色】、红【赤白色】、绿【青黄色】、缥【青白色】。间色也是唐宋公服的色制,公服五等:朱、紫、绯、绿、青。另外还有绀【深青扬赤色】、绯【赤】、绛【大赤】、缇【丹黄】、朱【深纁】。

汉服的纹章及其丰富,周礼“以纹为贵”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千古的服饰文化思想之表徵,勉人向善,在在充满尊天、隆祖、明礼、尚义之义涵。黄帝的黻衣是最早的带有纹章的上衣,黻即指两色相背的纹章。《诗经》云:“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虞皇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纹章中,日、月、星辰昭明,象发生万物、养成万物。山龙兴云雨、能适应沾物济众以配天。火明而炎上,强调明理崇礼精神。又如虎,严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乱。粉米粒民。黼象割断能决。韍象背拂於非义,或君臣可否相济。其次,《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文官官服章纹,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名目。

5、汉服的风格

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用几个来形容的话就是:庄重、大气、飘逸、灵动。

6、汉服的基本样式

男装式样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大带那种的形式,延

续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续了唐、五代、宋、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

女装式样

女装式样相对稍多些,但基本式样大体也只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样式(同样以秦汉服饰为代表)。

隋唐兴起的大襟低胸样式,同秦汉深衣不同的是服饰分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样衣裳连在一起。这两种女服式样对宋明时期以及日本朝鲜的民族服饰(女服)影响非常大。隋唐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窄袖紧身翻领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为流行服饰来穿的(或者说是出于猎奇心理),并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宋明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一些别的式样,但影响并不广。

秦汉唐宋明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其实象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汉服在唐朝时期汉人依然在穿,不过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北方以圆领为主,而在吴越地区则两者兼顾,宋明类似。

【汉服展示】

7、汉服的复兴情况简介

①、当下流行的宫廷剧《美人心计》中的汉服文化;大型历史剧《大汉天子》中的汉服文化;汉服电视剧《谁是你的梦》;汉服图书电影《三世书》;东北大学汉服短片《汉家衣裳》等等。

②、当代各高校大学生多形成振兴汉服文化的各种社团,比较知名的如中国传媒大学的“子衿汉服社”的作品《洛神赋》赢得大片喝彩;重庆汉服爱好者筹拍汉服电视剧《爱上汉服美女》;cosplay各种汉服造型等等。

③、相关汉服的书籍《中国衣经》、《洗尽铅华—服饰文化与成语》、《汉服》、《中国历代妆饰》、《中国内衣史》、《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等等。

④、与汉服相关的游戏——《诛仙》这款网游中有汉服而且设计的特别好,NPC周一仙穿的直裾;可以在ipad上玩的游戏“投壶”,画风古典等等。

⑤、与汉服相关的歌曲《重汉回唐》,这首歌以汉服为载体,继承华夏文明的血脉,继承先人留给我们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名贵的文明遗产。复兴汉服不是历史的退步,而是在全球化的大潮下,不忘我们的根。重汉回唐,逾越汉唐,这是我们的志向,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

⑥、与汉服相关的服装店:2006年12月17日,全国第一家品牌汉服实体店“重回汉唐”成立。实体店位于成都文殊坊金马巷,筹划各种名堂汉服。

8、复兴汉服运动的不足

①、汉服运动缺乏统一的形制。

②、汉服运动激发了一些人对汉文化的热爱,对古代文化成果的珍惜,但同时也激起一些人的民族极端情绪。

③、汉服运动仅仅是汉服本身,但很多人把它意淫成了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 ④相当多的人希望把汉服国服化。这一点在未来也许可能实现,毕竟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体。但我认为目前把任何一民族的服装定为国服都是民族歧视,有倾向性的。

⑤、汉服款式杂乱,缺乏章法,各朝制式风格均有,几如杂糅一起的汉服博览会。 ⑥、汉服生活方式缺位,各团队忙于概念推广,忽视了更重要的汉服生活方式建设,致使汉服概念有如空中楼阁,无法扎根。

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知识,来谈如何更

好地推广汉服文化

一、我们应当着力于汉服在现代社会得以成立的基点,与现代人生活的结合方式,汉服复兴后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是什么。

二、借助积极环境和可利用因素,化其为汉服自身的力量。促使各民族开始文化自觉,重视民族性,让汉族及少数民族意识到汉服复兴乃时代要求。

三、各推广汉服的团队英团结一致,百家争鸣虽是好事,但目前汉服推广仍有很多问题,所以各团队要摒弃利益纷争。

四、汉服与其他汉文化不同之处在于其物质性和广泛性,因此必不可少与商业推广扯上关系,这时需要我们更多的关心商业操作形式,及时批判不合适的娱乐化、庸俗化倾向。

五、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有自己推崇的传统民族服饰,只要到重大传统节日或者人生的重要时刻便会穿着自己民族的传统服装出行。而汉服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而且汉服是与我们的传统礼仪紧密联系的,穿上这些汉服,就会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觉得自己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光辉历史。

总结: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珍惜古代文化的成果,复兴汉服文化将成为必然趋势!

By:文化事业一班 邓丽萍

序:汉服文化是反映儒教礼典服制的文化总和,贯穿西周到明朝的儒教书史体系《礼记》、《后汉书·舆服下》、《晋书·舆服》、《宋书·礼五》、《南齐书·舆服》、《魏书·礼志四之四第十三》、《隋书·礼仪七》、《旧唐书·舆服》、《新唐书·车服》、《宋史·舆服》、《明史·舆服》,通过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以及配饰体现出来。汉服文化是在汉民族通过儒教《十三经》、大唐《开元礼》和正史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从三皇五帝到明代这一段历史时期,汉服文化通过连绵不断的继承完善着自己,汉服文化是一个非常成熟并自成体系的千年文化。

浅析汉服的复兴

1、汉服的相关简介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直接与汉朝重建的周礼服制体系有关。正如胡人传统服饰被叫做“胡服”,中国传统服饰被称之为“汉服”。所以,后来"汉服"这个词汇的基本内涵也固定下来,即汉族传统服饰。在漫长的历史中"汉服"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在唐代樊绰的书中就明确的称大唐的服饰为"汉服".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酋长也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制也”。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2、汉服与中国的关系

中国又称『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中华天朝重衣冠礼仪。《周易·系辞下》曰“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周公制周礼而治天下,被儒家尊为圣人。周礼通过《仪礼》、《周礼》、《礼记》的服章和仪式表现出来,因而衣冠、礼仪往往用来代指文明,汉服是礼仪的载体。 《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五胡乱华之时,原先在中原地区的贵族和平民纷纷逃亡到江南,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种,而逐渐把江南开发成繁华富庶之地,这一事件史称“衣冠南渡”。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

3、汉服的特点

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又以盘领、直领等为其有益补充。结构上,汉服分为十个部分:领、襟、裾、袂、袪、袖、衿、衽、

带、系。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少数也有左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汉服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女子发髻也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

4、汉服的布料和纹章

汉服用布分为:锦、绢、绫、罗、帛、布、棉、麻、纱等等。 周礼就规定有典丝、染人从事印染。传统染色材料包括:红花、乌梅、芦木、苏木、黄櫱、青矾、苋蓝、槐花、棓子、杨梅皮、蓝牙叶、莲子壳、绿豆粉等等。[9]古典布料的染色遵从古制,体现了华夏阴阳五行信仰。有六象六色之说,青所以象东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黄所以象地。除了六正色以外,还有对应的间色:纁【黄赤色】、紫【青赤色】、红【赤白色】、绿【青黄色】、缥【青白色】。间色也是唐宋公服的色制,公服五等:朱、紫、绯、绿、青。另外还有绀【深青扬赤色】、绯【赤】、绛【大赤】、缇【丹黄】、朱【深纁】。

汉服的纹章及其丰富,周礼“以纹为贵”代表了汉文化的信仰和习俗,千古的服饰文化思想之表徵,勉人向善,在在充满尊天、隆祖、明礼、尚义之义涵。黄帝的黻衣是最早的带有纹章的上衣,黻即指两色相背的纹章。《诗经》云:“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虞皇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纹章中,日、月、星辰昭明,象发生万物、养成万物。山龙兴云雨、能适应沾物济众以配天。火明而炎上,强调明理崇礼精神。又如虎,严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乱。粉米粒民。黼象割断能决。韍象背拂於非义,或君臣可否相济。其次,《新唐书·车服志》记载文官官服章纹,有鸾衔长绶、鹤衔灵芝、鹊衔瑞草、雁衔威仪、俊鹘衔花、地黄交枝等名目。

5、汉服的风格

汉族服饰的风格是怎样的呢?用几个来形容的话就是:庄重、大气、飘逸、灵动。

6、汉服的基本样式

男装式样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传下来的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大带那种的形式,延

续了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自隋唐开始盛行的圆领衫(唐太宗李世民所穿)延续了唐、五代、宋、元、明,并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宋太祖,明太祖所穿均是这个类型服饰。至今日本天皇出席某些场合穿的服饰就是这种汉服的变种。

女装式样

女装式样相对稍多些,但基本式样大体也只有两种:大襟右衽交领样式(同样以秦汉服饰为代表)。

隋唐兴起的大襟低胸样式,同秦汉深衣不同的是服饰分为上衣下裳,不再像深衣那样衣裳连在一起。这两种女服式样对宋明时期以及日本朝鲜的民族服饰(女服)影响非常大。隋唐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窄袖紧身翻领的胡服,但那些胡服基本是作为流行服饰来穿的(或者说是出于猎奇心理),并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宋明时期汉族妇女也穿过一些别的式样,但影响并不广。

秦汉唐宋明服饰某些地方有些不同,但主体部分相同。西汉的深衣和明朝的汉服基本式样是相同的,只是在细枝末节上不同。共性是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其实象大襟右衽交领宽袍大袖博衣裹带那种汉服在唐朝时期汉人依然在穿,不过在以长安为中心的北方以圆领为主,而在吴越地区则两者兼顾,宋明类似。

【汉服展示】

7、汉服的复兴情况简介

①、当下流行的宫廷剧《美人心计》中的汉服文化;大型历史剧《大汉天子》中的汉服文化;汉服电视剧《谁是你的梦》;汉服图书电影《三世书》;东北大学汉服短片《汉家衣裳》等等。

②、当代各高校大学生多形成振兴汉服文化的各种社团,比较知名的如中国传媒大学的“子衿汉服社”的作品《洛神赋》赢得大片喝彩;重庆汉服爱好者筹拍汉服电视剧《爱上汉服美女》;cosplay各种汉服造型等等。

③、相关汉服的书籍《中国衣经》、《洗尽铅华—服饰文化与成语》、《汉服》、《中国历代妆饰》、《中国内衣史》、《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等等。

④、与汉服相关的游戏——《诛仙》这款网游中有汉服而且设计的特别好,NPC周一仙穿的直裾;可以在ipad上玩的游戏“投壶”,画风古典等等。

⑤、与汉服相关的歌曲《重汉回唐》,这首歌以汉服为载体,继承华夏文明的血脉,继承先人留给我们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名贵的文明遗产。复兴汉服不是历史的退步,而是在全球化的大潮下,不忘我们的根。重汉回唐,逾越汉唐,这是我们的志向,何惧道阻且长,看我华夏儿郎!

⑥、与汉服相关的服装店:2006年12月17日,全国第一家品牌汉服实体店“重回汉唐”成立。实体店位于成都文殊坊金马巷,筹划各种名堂汉服。

8、复兴汉服运动的不足

①、汉服运动缺乏统一的形制。

②、汉服运动激发了一些人对汉文化的热爱,对古代文化成果的珍惜,但同时也激起一些人的民族极端情绪。

③、汉服运动仅仅是汉服本身,但很多人把它意淫成了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 ④相当多的人希望把汉服国服化。这一点在未来也许可能实现,毕竟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体。但我认为目前把任何一民族的服装定为国服都是民族歧视,有倾向性的。

⑤、汉服款式杂乱,缺乏章法,各朝制式风格均有,几如杂糅一起的汉服博览会。 ⑥、汉服生活方式缺位,各团队忙于概念推广,忽视了更重要的汉服生活方式建设,致使汉服概念有如空中楼阁,无法扎根。

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知识,来谈如何更

好地推广汉服文化

一、我们应当着力于汉服在现代社会得以成立的基点,与现代人生活的结合方式,汉服复兴后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是什么。

二、借助积极环境和可利用因素,化其为汉服自身的力量。促使各民族开始文化自觉,重视民族性,让汉族及少数民族意识到汉服复兴乃时代要求。

三、各推广汉服的团队英团结一致,百家争鸣虽是好事,但目前汉服推广仍有很多问题,所以各团队要摒弃利益纷争。

四、汉服与其他汉文化不同之处在于其物质性和广泛性,因此必不可少与商业推广扯上关系,这时需要我们更多的关心商业操作形式,及时批判不合适的娱乐化、庸俗化倾向。

五、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有自己推崇的传统民族服饰,只要到重大传统节日或者人生的重要时刻便会穿着自己民族的传统服装出行。而汉服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而且汉服是与我们的传统礼仪紧密联系的,穿上这些汉服,就会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觉得自己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光辉历史。

总结: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及信仰的服装,是华夏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要珍惜古代文化的成果,复兴汉服文化将成为必然趋势!

By:文化事业一班 邓丽萍


相关文章

  • "欧洲文化之都"活动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启示
  • [摘要]通过分析"欧洲文化之都"活动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主题活动的开展找到值得借鉴的经验,利用历史文化名城这一资源,在规范活动运作.促进城市复兴.保护文化多样性等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另外,国外经验的本地化以及 ...查看


  • 关于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
  • 作者:郑大华 文章来源:<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 点击数: 1695 更新时间:2007年03月07日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查看


  • 锦囊案例:"小镇 戏剧",旅游乌镇的文艺复兴
  • 本文转载自丨旅游归话  公众号ID丨InCityscape 乌镇文艺复兴的缘起 乌镇,在中国旅游界,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全国知名的旅游小镇,却不甘于仅仅做一个"安静的旅游小镇",却开始搞起了&qu ...查看


  • 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 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然而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慢慢的流失,只有积极挖掘,有效保护和发展,进一步加大文化资源创新力度,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让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查看


  • 九年级政治期末
  • 九年级思想品德期末试题 一 请你选择(共20分) ▲单项选择(4小题,每题2分,共8分.) 1.2014年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回信,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 ...查看


  • 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
  • (三)中国茶叶进出口贸易 19世纪牛叶以前,个国是世界的王要产茶国和出口目,几乎垄断着国际 茶叶市场.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帝国王义的入侵. 国内战祸连绵等因素的影 响,加之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茶业兴起,至新牛国成立前夕,中国茶叶几乎退 出F国 ...查看


  • 大学发展史(二)
  • 二.文艺复兴时期大学的变革 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是西欧封建社会思想文化生活中的一种进步现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生活,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并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动做了一定的准备.然而,中世纪后期(11-14世纪) ,西欧的大学多数控制,大学日趋保守, ...查看


  • 复兴"丝绸之路"计划
  • 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的张骞开辟了古丝绸之路,留下了一段辉煌.由于历史的变迁,2000多年后,连接亚欧大陆的交通运输却依然不畅,这些地区长期以来对外交往很少,严重阻碍了地区经济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到了2007年,欧亚国家决定联手实施一项计 ...查看


  •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scientism) <韦伯斯特国际新英语词典>中对"科学主义"解释为:"一种主张科学的方法应该推广应用到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在内的所有领域的观点,是一种坚信只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