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烂归于平淡

  平素总改不了慵散的习性,常于无所事事也不愿有所事事时,不带功利性地读闲书以消磨时间。前些时候得暇,窗外夜雨疏疏,一枕清凉,灯在床头笼下一围惬意的淡光,随手拈读《六一词》,翻开的正是欧阳修的《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杆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这首词二十年前在大学的阶梯教室里听老师讲授过,“西湖好”好在哪里?记忆中一片依稀,清晰的倒是老师吟诵时的声调,那抑扬顿挫的忽高忽低、时断时续,诱人皈依中国古典诗词的遥远和神秘,直到现在想起仍有些沉浸。后来,也曾经再次读这首词,只是当时锋芒展露的浮躁使人沉不下来,匆匆一瞥,终是未得个中三昧。不料如今人到中年,心境闲暇时抚卷低吟,倒生出一怀感慨来。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副宰相,诗、词、文均为一时之冠,人生可谓绚烂。他四岁丧父,家贫无依,母亲郑氏“恭俭仁爱”,亲自督导其学习。欧阳修自幼敏悟过人,也勤学过人,常常借他人藏书抄阅。曾于邻人废书箱中觅得唐代韩愈遗稿,“用心苦读,至忘寝食”,为韩文的深厚雄博所倾动,志欲追踪前贤而与之并驾齐驱,后夙愿以偿。宋仁宗天圣八年,欧阳修二十三岁进士及第,之后步入仕途,既有平步青云的得志,也有坎坷落寞的失意。初,欧阳修为人刚劲,论事直切,力求通过朝政改革,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却为保守权贵所忌恨,贬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后应召还京,复为馆阁校勘,官知制诰。“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韩琦相继罢相,欧阳修为之上疏剖辨,反被人构陷,削官降职,谪滁州(今安徽滁县)知州,后徙颖州(今安徽阜阳),遭排挤外放长达近十年。也许是屡遭贬谪后否极泰来,到嘉�年间,欧阳修仕途渐顺,累擢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进封开国公。至此,他也已是一代文坛宗师,倡导并完成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以文章名盛一时,天下士子共仰之,可谓权重、位显、声赫、业著。但历官几十年,渐近老境,反思一生经历的宦海浮沉和人事倾轧,遂生出及早抽身之意来。宋英宗治平三年,“濮议之争”两派互相攻讦,欧阳修横遭无根流言伤害,这一风浪促使他决意求去,不久远离朝廷,外任亳州(今安徽亳县)知州,再移任蔡州(今河南汝南)。是时,欧阳修晚年心境颇为闲适,自云:家有金石一千卷,藏书一万册,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自身一翁“老于此五物间”,故号“六一居士”。经累次上章请求,欧阳修终于在宋神宗熙宁四年六十五岁时告老退休,退居于早年贬颖州所营治的宅第。颖州城郊,有一碧流十里的西湖,风景清幽,引退后的欧阳修常徜徉其间,仕宦奔波一生,终归于优游林泉的安闲自得,可以说归得其所,可惜第二年便病逝。朝廷赐谥号“文忠”,以表彰他一生卓越的文学业绩和为政忠直。

  《采桑子》正写于欧阳修晚年退居颖州时。共十首,每篇首句末三字皆用“西湖好”领起,或写轻舟短棹,惊起沙禽掠岸翩飞;或写风清月白,一片琼田碧水如浸;或写残霞夕照,野岸无人孤舟自横;或写绿荷深处,画船载酒烟雨霏霏。所取景角度不同,无一篇重复,用疏隽清丽的笔墨,描绘了颖州城郊西湖的秀美风光,流露出晚年远离官场纷争、流连山水自然的恬淡闲适心境和意趣。我灯下捧读的“群芳过后西湖好”是其中的第四首,写暮春凭阑观赏湖景。上片群芳凋后,残红铺地,飞絮缭乱,一片春光衰残;下片游春过后,笙歌散尽,游人归去,一湖暮色沉寂,但词人却在开篇冠之以“西湖好”加以赞赏。“好”,美也。这花谢柳老、人去湖冷,究竟美在哪里?须于词的结拍处细加体味。宋代小令词不像长调慢词那样讲究婉转铺叙,而是以结句取胜,往往通篇蓄意、蓄势,最后于结处得之,造出一种清韵永长、有余不尽的意境。此词以“双燕归来细雨中”收束,和风、笙乐、游人、画船一切繁丽热闹都消歇了,只剩双燕翩然归栖,一帘细雨迷�。这一收束结得自然有神韵,是喧极归寂的“悟语”,“西湖好”一路说来,终归于一片至寂之中,真让人吟味不尽。掩卷之余,一怀被牵引起的心绪弥散在床头灯那一围柔淡乳白的光晕里,低徊不已。细细品味,词中隐然有一缕繁华春色消失的惆怅,但作者淡淡地以清旷自适出之,并将它融入归燕细雨的空�静寂的意境中,其芳歇红残、人去春空的“至寂”之境,美妙得非夷所思!那是失落繁丽后的虚寂、幽寂、闲寂和恬寂,是一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人生至高境界,只有像欧阳修那样历尽笙歌宴乐之后归于退隐的人才能“觉”,才能“悟”,并在觉悟中脱却世事纷杂,无所牵系、清静淡泊地享受和体验生命的美好。对欧阳修来说,虽然这美好短暂了些,却是他生命最终完成的一个盈圆的句号,是他经过人生长途跋涉后,卸下一切重负,走进旷寂而深幽的山林,最后留下的一串空谷足音,清极,幽极。而这,又岂是凡夫俗子所能领悟到、体验到的!无怪乎,二十年前在那一方简陋的讲台上,霜染鬓丝的老教授讲解这首《采桑子》时感同身受,而不谙世事的年轻学子竟不得其意,不觉其境,只将那韵味十足的吟诵记个清晰,得其皮毛,弃其骨髓。所幸的是二十年后,如今却也豁然感悟,意会到其中二三――绚烂归于平淡,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极致。

  平素总改不了慵散的习性,常于无所事事也不愿有所事事时,不带功利性地读闲书以消磨时间。前些时候得暇,窗外夜雨疏疏,一枕清凉,灯在床头笼下一围惬意的淡光,随手拈读《六一词》,翻开的正是欧阳修的《采桑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阑杆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这首词二十年前在大学的阶梯教室里听老师讲授过,“西湖好”好在哪里?记忆中一片依稀,清晰的倒是老师吟诵时的声调,那抑扬顿挫的忽高忽低、时断时续,诱人皈依中国古典诗词的遥远和神秘,直到现在想起仍有些沉浸。后来,也曾经再次读这首词,只是当时锋芒展露的浮躁使人沉不下来,匆匆一瞥,终是未得个中三昧。不料如今人到中年,心境闲暇时抚卷低吟,倒生出一怀感慨来。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官至副宰相,诗、词、文均为一时之冠,人生可谓绚烂。他四岁丧父,家贫无依,母亲郑氏“恭俭仁爱”,亲自督导其学习。欧阳修自幼敏悟过人,也勤学过人,常常借他人藏书抄阅。曾于邻人废书箱中觅得唐代韩愈遗稿,“用心苦读,至忘寝食”,为韩文的深厚雄博所倾动,志欲追踪前贤而与之并驾齐驱,后夙愿以偿。宋仁宗天圣八年,欧阳修二十三岁进士及第,之后步入仕途,既有平步青云的得志,也有坎坷落寞的失意。初,欧阳修为人刚劲,论事直切,力求通过朝政改革,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却为保守权贵所忌恨,贬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后应召还京,复为馆阁校勘,官知制诰。“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韩琦相继罢相,欧阳修为之上疏剖辨,反被人构陷,削官降职,谪滁州(今安徽滁县)知州,后徙颖州(今安徽阜阳),遭排挤外放长达近十年。也许是屡遭贬谪后否极泰来,到嘉�年间,欧阳修仕途渐顺,累擢礼部侍郎、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进封开国公。至此,他也已是一代文坛宗师,倡导并完成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以文章名盛一时,天下士子共仰之,可谓权重、位显、声赫、业著。但历官几十年,渐近老境,反思一生经历的宦海浮沉和人事倾轧,遂生出及早抽身之意来。宋英宗治平三年,“濮议之争”两派互相攻讦,欧阳修横遭无根流言伤害,这一风浪促使他决意求去,不久远离朝廷,外任亳州(今安徽亳县)知州,再移任蔡州(今河南汝南)。是时,欧阳修晚年心境颇为闲适,自云:家有金石一千卷,藏书一万册,琴一张,棋一局,常置酒一壶,以自身一翁“老于此五物间”,故号“六一居士”。经累次上章请求,欧阳修终于在宋神宗熙宁四年六十五岁时告老退休,退居于早年贬颖州所营治的宅第。颖州城郊,有一碧流十里的西湖,风景清幽,引退后的欧阳修常徜徉其间,仕宦奔波一生,终归于优游林泉的安闲自得,可以说归得其所,可惜第二年便病逝。朝廷赐谥号“文忠”,以表彰他一生卓越的文学业绩和为政忠直。

  《采桑子》正写于欧阳修晚年退居颖州时。共十首,每篇首句末三字皆用“西湖好”领起,或写轻舟短棹,惊起沙禽掠岸翩飞;或写风清月白,一片琼田碧水如浸;或写残霞夕照,野岸无人孤舟自横;或写绿荷深处,画船载酒烟雨霏霏。所取景角度不同,无一篇重复,用疏隽清丽的笔墨,描绘了颖州城郊西湖的秀美风光,流露出晚年远离官场纷争、流连山水自然的恬淡闲适心境和意趣。我灯下捧读的“群芳过后西湖好”是其中的第四首,写暮春凭阑观赏湖景。上片群芳凋后,残红铺地,飞絮缭乱,一片春光衰残;下片游春过后,笙歌散尽,游人归去,一湖暮色沉寂,但词人却在开篇冠之以“西湖好”加以赞赏。“好”,美也。这花谢柳老、人去湖冷,究竟美在哪里?须于词的结拍处细加体味。宋代小令词不像长调慢词那样讲究婉转铺叙,而是以结句取胜,往往通篇蓄意、蓄势,最后于结处得之,造出一种清韵永长、有余不尽的意境。此词以“双燕归来细雨中”收束,和风、笙乐、游人、画船一切繁丽热闹都消歇了,只剩双燕翩然归栖,一帘细雨迷�。这一收束结得自然有神韵,是喧极归寂的“悟语”,“西湖好”一路说来,终归于一片至寂之中,真让人吟味不尽。掩卷之余,一怀被牵引起的心绪弥散在床头灯那一围柔淡乳白的光晕里,低徊不已。细细品味,词中隐然有一缕繁华春色消失的惆怅,但作者淡淡地以清旷自适出之,并将它融入归燕细雨的空�静寂的意境中,其芳歇红残、人去春空的“至寂”之境,美妙得非夷所思!那是失落繁丽后的虚寂、幽寂、闲寂和恬寂,是一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人生至高境界,只有像欧阳修那样历尽笙歌宴乐之后归于退隐的人才能“觉”,才能“悟”,并在觉悟中脱却世事纷杂,无所牵系、清静淡泊地享受和体验生命的美好。对欧阳修来说,虽然这美好短暂了些,却是他生命最终完成的一个盈圆的句号,是他经过人生长途跋涉后,卸下一切重负,走进旷寂而深幽的山林,最后留下的一串空谷足音,清极,幽极。而这,又岂是凡夫俗子所能领悟到、体验到的!无怪乎,二十年前在那一方简陋的讲台上,霜染鬓丝的老教授讲解这首《采桑子》时感同身受,而不谙世事的年轻学子竟不得其意,不觉其境,只将那韵味十足的吟诵记个清晰,得其皮毛,弃其骨髓。所幸的是二十年后,如今却也豁然感悟,意会到其中二三――绚烂归于平淡,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极致。


相关文章

  • 绚烂之极乃归于平淡
  • 绚烂之极乃归于平淡 --参加菏泽市小学语文第一届年会的学习心得 南京路明德小学 刘爱萍 2009年12月3日到4日,我参加了菏泽市小学语文第一届年会.在本届年会上,听了六届公开示范课,学习了张君战主任的精彩发言,收获丰厚,在此,借岳程教育通 ...查看


  • 人生三种境界
  • 随笔 人生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鸿蒙初辟,人未知理或知浅显易懂,正如那"见山是山,见 水是水"第二种境界,广博的学习,详尽的解说,由简入繁,真理越来越复杂, 越来越深奥,不见当初模样真是那"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 ...查看


  •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 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时年39岁. 李叔同 1917年,美术家姜丹书的母亲患胃病去世,姜丹书请李叔同为其母书写墓志铭.李叔同答应了,但迟迟没有动笔.一直到1918年的8月185日晚,方才恭恭敬敬 ...查看


  • 宋瓷定窑白瓷浮雕之静美·都市快报
  • 宋瓷定窑白瓷浮雕之静美 2013-06-27 北宋 定瓷刻花牡丹纹葫芦形执壶 法国巴黎国立亚洲美术馆藏 宋 定窑白釉印花牡丹纹盘 "淘"瓷生活 文 吴建芳(青年陶艺家) 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烧瓷地点在今河北曲阳县的涧 ...查看


  • 等一首诗[散文欣赏]
  • 等一首诗.诗的内容无关风花雪月,只是最简单的温暖与倾诉,是在悠悠时光里的温柔流光,钻荒凉的时候把我拥抱,在寒冷的时候替我祛除寒冷,心伤的时候替我抚平皱褶.可以是轻轻的呼唤,也可以是浅浅的呢喃,将没有掺杂波折的幸福吟唱成绽放的美丽,抑扬的平仄 ...查看


  •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 偶然的机会,读了刘克邦的散文集<自然抵达>,深深地被他发自肺腑的情感.朴实平淡的文风.自然本色的语言,以及他对生活.对人生.对身边的人和事的真知灼见所吸引.一口气读完这部作品,掩卷而思,不禁为之深深感动. 一个人如何对待生活的给 ...查看


  • 国学著作读后感
  • <论 语>读 后 感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沉淀在一本散发着油墨书香的<论语>之中,任凭它在岁月的风箱里被剥落的斑驳朱漆,任凭它在时间的长河中刷洗的一字不剩,然而这其中的灵魂所包含的所 ...查看


  • 醉过, 始知酒浓; 爱过, 方知情重
  • 醉过, 始知酒浓; 爱过, 方知情重 气质佳人11-15 当爱情沉寂干涸的时候, 你要想办法轻轻地摇一摇: 因为选择了彼此作为生命中的爱人, 就是相互永久的伴侣, 一生的知交: 邂逅时的美丽, 约会时的浪漫 --我们谁都不会忘记, 那拥抱时 ...查看


  • 平淡对待人生
  • 平淡对待人生 读罢材料,内心涌起一股对"有人"之心态的鄙夷--有智障的儿子是获诺奖的充分条件吗?给你一个智障的儿子,你坚持悉心照料40年,还顺带收回个诺奖,可能吗?还是大江说得好:"40多年后,回头看,我反倒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