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灾避难场所的安全思考

城市防灾避难场所的安全思考

陈建伟1,2,宋小青3,苏幼坡1,2

(1.河北联合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唐山 063009;2. 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唐山 063009; 3.河北联合大学,唐山 063009)

摘要:城市避难场所具有储备、提供避难宿住空间、防灾设施和应急救援物资的防灾功能。安全势理论是选择避难场所系统的重要理论基础。规划建设城市避难场所应重视规模安全、环境安全、设施安全和道路安全。

关键词:城市;避难场所;防灾功能;安全势理论;安全要素;安全领域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已经颁布了避难场所发展规划,拟在数年内逐步建成城市避难场所系统。有的城市还建成了部分避难场所。这是我国城市强化防灾功能,完善防灾结构,预防次生灾害,确保重大灾害后灾民安全避难的重要举措。

1 避难场所的防灾功能

城市避难场所的防灾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储备、提供避难宿住空间。灾后,利用封闭型避难场所(体育馆、建筑物等)的室内空间,开放型避难场所(防灾公园、广场、空地等)的开放空间(临时搭建帐篷、简易房、过渡安置房等)供灾民宿住,各避难场所的避难总面积满足灾民的避难需求。

其二,避难场所内储备各类防灾设施。包括救援指挥、食品与供水(含饮用水)、医疗、信息、消防、临时厕所、公共卫生、广播、避难标识、直升飞机坪等设施。一旦发生重大灾害,灾民涌入避难场所之时,随即开启各类防灾设施,为避难人员创造基本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和防灾条件。

其三,应急救援物资的储备功能。避难场所设小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储备灾时应急救援必需的一些救援物资。由于储备库距避难人群近,储备的物资具有应急救援的针对性、实用性,能在较短时间内发挥应急救援作用。

规划设计城市避难场所必须满足上述防灾功能,并且形成城市避难场所系统(由满足避难需求的若干个避难场所构成),这是确保城市避难场所安全的前提与基础。目前,我国规划建设避难场所刚刚起步,所有城市都未建成避难场所系统,避难场所的防灾功能也不完善,有的避难场所只是配置了防灾设施的标识牌,并无实质上的防灾功能,城市一旦发生重大灾害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2 避难场所建设的安全因素

目前,安全势理论是指导城市避难场所安全设计的基础理论。即把避难场所系统建设在城市安全势比较高的一些地域。安全势的安全要素如图1所示。

为提高避难场所系统及其单体的安全势,必须综合利用多种安全要素。基本宗旨与基本方针是各安全要素的核心。规划设

计、建设管理城市避难场所必须充分体现

图1 安全势的安全要素构成图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民生第一”等基本原则,把保护避难者人身安全置于救援活动的首位。其他安全要素都紧密围绕基本宗旨与基本方针展开。抗灾组织是灾后救援、恢复重建的指挥与决策机构,是取得抗灾胜利的

组织保障。城市应编制避难场所发展规划,在规划规定的时限内建成城市避难场所系统,为居民避难和支援灾区的部队、医务人员、工程抢险技术人员、志愿者等提供宿住与活动空间。按标准或规范要求在各避难场所设置品种齐全、配套的防灾设施,并建章立制严格管理,形成可快速实现“平灾转换”的良好状态。为保护抗灾弱者(老、弱、病、残、孕等)安全避难,应规划建设专供抗灾弱者使用的福祉避难场所,或在一般避难场所开设抗灾弱者专用房间,并配置医务人员和看护者。避难场所设小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作为其他救援物资储备方式的资源补充。平时,城市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防灾避难教育与演习,普及基础知识,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与能力。重视防灾信息网络建设,为准确获取灾情及其分布并以此为依

D 据快速制定应急救援方案奠定信息基础。 C

依据城市避难场所发展规划一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内拟规划

A 建设2个避难场所,其安全势如图2 所示。辖区内A、B、C、

B

D、E 5处的安全势比较高,考虑居民就近避难,A、B两处比较 适宜。如果与周边的街道办事处共建避难场所,则可选择在C 、

E

D 、E 处。 图2 安全势示例图

3 重要安全领域

规划建设城市避难场所应特别关注规模安全、环境安全、设施安全和道路安全等安全领域。消除安全隐患,为灾民支撑起安全避难的保护伞。 规模安全是要求城市规划建设城市避难场所系统,而且规划建设的避难场所数量与有效避难面积满足重大灾害安全避难需求。而且系统中合理包容中心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和紧急避难场所,不同类型的避难场所发挥各自的防灾功能。通过适度的规模,形成避难场所系统与各类避难场所的综合防灾优势。目前,我国一些城市规划建设的避难场所主要是防灾公园,并未形成避难场所系统,还有广阔的发展时空。

环境安全是指规划建设的避难场所具有安全避难的自然环境、地质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避难场所应避开山口、低洼地、地震断裂带、塌陷区以及次生灾害威胁地带;距离危险品生产厂和仓库的距离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周边设防火隔离带或防火树林带;充分利用附近医院、公安、消防机构的防灾功能;交通通达性好,且边界与入口形态便于避难人员出入等。

设施安全要求避难场所配置的各类防灾设施品种齐备,功能满足避难需求,重大灾害发生后可随即开启。也就是说,各类防灾设施灾后能够快速从平时状态转换成灾时状态,在较短时间内发挥各自的防灾功能。防灾设施是灾前配置的,平时又根据规章制度保管、维修、更换,保障顺畅实现“平灾转换”。

道路主要是避难道路、消防道路和救援资源运输道路。避难过程包括避难行动(从避难者避难起点到达指定的固定避难场所)和避难生活(在固定避难场所内度过)。避难道路是避难行动必由之路,灾时避难道路路况可能相当复杂,必须注意安全。有些重大灾害往往引发次生火灾,保持消防道路畅通,对及时扑灭火灾起重要作用。重大灾害后,重灾区急需救援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在“黄金72小时”特别是“黄金24小时”内通过陆路、空路、水路运送到需要应急救援的地域,能产生明显的应急救援效果。上述道路应提高抗灾能力,避开重大次生灾害威胁区,灾后适时实施交通管制,保障交通畅通。

城市重大灾害往往造成成千上万甚至数以十万、百万计的无家可归者,必须应急提供避难场所。安全原则是规划建设避难场所的基本原则,制定多种安全对策保障避难安全。 参考文献

1 苏幼坡,王兴国.城镇防灾避难场所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马亚杰,苏幼坡,刘瑞兴.城市防灾公园的安全评价.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12(1):50~52 3 宋小青,王佳山,陈建伟,苏幼坡. 防灾应急避难场所通用标识优化设计研究. 世界地震工程. 2013,29

(2):86 -89.

城市防灾避难场所的安全思考

陈建伟1,2,宋小青3,苏幼坡1,2

(1.河北联合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唐山 063009;2. 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唐山 063009; 3.河北联合大学,唐山 063009)

摘要:城市避难场所具有储备、提供避难宿住空间、防灾设施和应急救援物资的防灾功能。安全势理论是选择避难场所系统的重要理论基础。规划建设城市避难场所应重视规模安全、环境安全、设施安全和道路安全。

关键词:城市;避难场所;防灾功能;安全势理论;安全要素;安全领域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已经颁布了避难场所发展规划,拟在数年内逐步建成城市避难场所系统。有的城市还建成了部分避难场所。这是我国城市强化防灾功能,完善防灾结构,预防次生灾害,确保重大灾害后灾民安全避难的重要举措。

1 避难场所的防灾功能

城市避难场所的防灾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储备、提供避难宿住空间。灾后,利用封闭型避难场所(体育馆、建筑物等)的室内空间,开放型避难场所(防灾公园、广场、空地等)的开放空间(临时搭建帐篷、简易房、过渡安置房等)供灾民宿住,各避难场所的避难总面积满足灾民的避难需求。

其二,避难场所内储备各类防灾设施。包括救援指挥、食品与供水(含饮用水)、医疗、信息、消防、临时厕所、公共卫生、广播、避难标识、直升飞机坪等设施。一旦发生重大灾害,灾民涌入避难场所之时,随即开启各类防灾设施,为避难人员创造基本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和防灾条件。

其三,应急救援物资的储备功能。避难场所设小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储备灾时应急救援必需的一些救援物资。由于储备库距避难人群近,储备的物资具有应急救援的针对性、实用性,能在较短时间内发挥应急救援作用。

规划设计城市避难场所必须满足上述防灾功能,并且形成城市避难场所系统(由满足避难需求的若干个避难场所构成),这是确保城市避难场所安全的前提与基础。目前,我国规划建设避难场所刚刚起步,所有城市都未建成避难场所系统,避难场所的防灾功能也不完善,有的避难场所只是配置了防灾设施的标识牌,并无实质上的防灾功能,城市一旦发生重大灾害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2 避难场所建设的安全因素

目前,安全势理论是指导城市避难场所安全设计的基础理论。即把避难场所系统建设在城市安全势比较高的一些地域。安全势的安全要素如图1所示。

为提高避难场所系统及其单体的安全势,必须综合利用多种安全要素。基本宗旨与基本方针是各安全要素的核心。规划设

计、建设管理城市避难场所必须充分体现

图1 安全势的安全要素构成图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民生第一”等基本原则,把保护避难者人身安全置于救援活动的首位。其他安全要素都紧密围绕基本宗旨与基本方针展开。抗灾组织是灾后救援、恢复重建的指挥与决策机构,是取得抗灾胜利的

组织保障。城市应编制避难场所发展规划,在规划规定的时限内建成城市避难场所系统,为居民避难和支援灾区的部队、医务人员、工程抢险技术人员、志愿者等提供宿住与活动空间。按标准或规范要求在各避难场所设置品种齐全、配套的防灾设施,并建章立制严格管理,形成可快速实现“平灾转换”的良好状态。为保护抗灾弱者(老、弱、病、残、孕等)安全避难,应规划建设专供抗灾弱者使用的福祉避难场所,或在一般避难场所开设抗灾弱者专用房间,并配置医务人员和看护者。避难场所设小型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作为其他救援物资储备方式的资源补充。平时,城市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防灾避难教育与演习,普及基础知识,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与能力。重视防灾信息网络建设,为准确获取灾情及其分布并以此为依

D 据快速制定应急救援方案奠定信息基础。 C

依据城市避难场所发展规划一个街道办事处辖区内拟规划

A 建设2个避难场所,其安全势如图2 所示。辖区内A、B、C、

B

D、E 5处的安全势比较高,考虑居民就近避难,A、B两处比较 适宜。如果与周边的街道办事处共建避难场所,则可选择在C 、

E

D 、E 处。 图2 安全势示例图

3 重要安全领域

规划建设城市避难场所应特别关注规模安全、环境安全、设施安全和道路安全等安全领域。消除安全隐患,为灾民支撑起安全避难的保护伞。 规模安全是要求城市规划建设城市避难场所系统,而且规划建设的避难场所数量与有效避难面积满足重大灾害安全避难需求。而且系统中合理包容中心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和紧急避难场所,不同类型的避难场所发挥各自的防灾功能。通过适度的规模,形成避难场所系统与各类避难场所的综合防灾优势。目前,我国一些城市规划建设的避难场所主要是防灾公园,并未形成避难场所系统,还有广阔的发展时空。

环境安全是指规划建设的避难场所具有安全避难的自然环境、地质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避难场所应避开山口、低洼地、地震断裂带、塌陷区以及次生灾害威胁地带;距离危险品生产厂和仓库的距离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周边设防火隔离带或防火树林带;充分利用附近医院、公安、消防机构的防灾功能;交通通达性好,且边界与入口形态便于避难人员出入等。

设施安全要求避难场所配置的各类防灾设施品种齐备,功能满足避难需求,重大灾害发生后可随即开启。也就是说,各类防灾设施灾后能够快速从平时状态转换成灾时状态,在较短时间内发挥各自的防灾功能。防灾设施是灾前配置的,平时又根据规章制度保管、维修、更换,保障顺畅实现“平灾转换”。

道路主要是避难道路、消防道路和救援资源运输道路。避难过程包括避难行动(从避难者避难起点到达指定的固定避难场所)和避难生活(在固定避难场所内度过)。避难道路是避难行动必由之路,灾时避难道路路况可能相当复杂,必须注意安全。有些重大灾害往往引发次生火灾,保持消防道路畅通,对及时扑灭火灾起重要作用。重大灾害后,重灾区急需救援资源(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在“黄金72小时”特别是“黄金24小时”内通过陆路、空路、水路运送到需要应急救援的地域,能产生明显的应急救援效果。上述道路应提高抗灾能力,避开重大次生灾害威胁区,灾后适时实施交通管制,保障交通畅通。

城市重大灾害往往造成成千上万甚至数以十万、百万计的无家可归者,必须应急提供避难场所。安全原则是规划建设避难场所的基本原则,制定多种安全对策保障避难安全。 参考文献

1 苏幼坡,王兴国.城镇防灾避难场所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 马亚杰,苏幼坡,刘瑞兴.城市防灾公园的安全评价.安全与环境工程,2005,12(1):50~52 3 宋小青,王佳山,陈建伟,苏幼坡. 防灾应急避难场所通用标识优化设计研究. 世界地震工程. 2013,29

(2):86 -89.


相关文章

  •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与城市防灾
  • !"卷!期 #$$%年#月自&然&灾&害&学&报'()*+,-(.+,/)*,-012,2/3*24567!",+57!#$$%.897,文章编号:!$$%?%=>%(#$$ ...查看


  • 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研究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研究 作者:向星谕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3年第01期 摘要:为了应对各种潜在的灾害,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从汶川大地 ...查看


  • 对城市普通公园防灾避险功能改造的模式探讨
  • 对城市普通公园防灾避险功能改造的模式探讨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居民面对的来自于自然的.非自然的威胁越来越多,防灾避险公园的理念为我们提供了防御灾害的途径.本文通过对已建普通公园的防灾避险功能改造模式的探讨,以期使城市公园可以达到满足城 ...查看


  • 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区位配置模型研究_张培
  • 第25卷第6期2015年6月 中国China 安全Safety 科学Science 学报Journal Vol .25No .6Jun .2015 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区位配置模型研究 张 培 1,2 * 高级工程师王佳教授朱立新 (1住房 ...查看


  • [台州市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2011
  • <台州市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2011-2020)> 一.主要规划内容 (一)总则 规划范围为<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心城区的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为165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11-2020 ...查看


  • 山地城市交通规划的思考
  • 山地城市道路网规划的思考 喻建 文章摘要 复杂的地形地貌制约了山地城市道路网规划布局和定线.为了发挥山地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对山地城市道路网规划中一些思路与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较成功的山地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实例 ...查看


  • 浅谈园林建筑与园林景观的关系
  • 农技服务,2010,27(3):386,388责任编辑 胡先祥 责任校对 李岩 浅谈园林建筑与园林景观的关系 何方,张娟娟 1 2 (1.大地建筑事务所(国际)安徽分公司,安徽合肥230001;2.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 概述了园 ...查看


  •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综合防灾减灾 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办发 „2011‟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 ...查看


  • 日本防震救灾的做法.经验及启示
  • 5月中旬,我率团赴日本考察旅游业发展时.正逢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因此,我们特地留意考察了日本的防震救灾工作.日本在防震救灾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一)日本高度重视防震救灾教育,着力提升民众的防震救灾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