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是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却争议而被世人低估了

雍正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同时也最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在清史却很少提及这位皇帝,就算是在现在的中小学课本中,也只是简单带过而已。因为雍正皇位的正当性在历史上饱受争议,而后世对他的评价更是褒贬不一,因此他成为了清朝争议最大的一位帝皇。

雍正皇帝,在位时间为1722年到1735年,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三年时间,却做到许多皇帝一辈子都做不到的事情。他在位时期,建立秘密立储制度,彻底解决了清朝皇位传承不明的问题。

在政治方面:

1、完善密折制度

密折制度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密折有助于皇帝了解地方上的民情,掌握动态,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实行有效统治。为了充分发挥密折的作用,雍正把递密折的范围扩大到了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内容扩大到百姓民生、风俗等方面;

2、设立军机处

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军机房帮助皇上处理紧急军务,并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年),改名为军机处,军机处的大臣由皇帝挑选,由内阁大臣兼任,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他们的活动都是在皇帝的监督下的,旨意完全是按皇帝的话记录的,封建皇权在雍正的手中达到了顶峰。

3、整饬吏治

雍正年间,进行了雷厉风行的反贪污行动,清查亏空在中央和地方同时进行。对清查不力的官员,进行调查处理,使得康熙末年严重财政亏空情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4、改土归流

把少数民族地区的世袭土司、头人制度改为流官制。改土归流是就是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变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5、废除贱籍

所谓的贱籍就是不在民籍之内的人,这么人不能读书、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生生世世为贱籍,低人一等。比如:雍正元年,雍正废除了山西、陕西两地因建文末年未没依附朱棣而被编入“乐户”(官妓)籍后代的“乐户”籍,使其成为户民。

在经济方面:

1、摊丁入亩

实行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的原则,改变了过去按照人丁、地亩双重征收的标准,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

2、火耗归公

清朝初年沿袭明朝时的政策,各地在征收钱粮时,加收“火耗”(碎银加火铸成银锭时的损耗)。实行中,官员任意加派,一两可加至数钱。因不在上交正额之内,官员从中任意侵贪,成为官场公行的陋习。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又命各省督抚,就该省情形酌议具奏,着为定额。这一改革形成制度,称为“养廉银制度”,又称“耗羡归公”,即由上级官府依定额发给官员。以后火耗一分为三:一份给地方官养廉,一份弥补地方亏空,一份留地方公用。这样,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有助于廉政。

雍正在位十三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比如“摊丁入亩”,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同时建立“火耗归公”的制度,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有助于廉政。这些为清朝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要不然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雍正是满清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同时也最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在清史却很少提及这位皇帝,就算是在现在的中小学课本中,也只是简单带过而已。因为雍正皇位的正当性在历史上饱受争议,而后世对他的评价更是褒贬不一,因此他成为了清朝争议最大的一位帝皇。

雍正皇帝,在位时间为1722年到1735年,虽然只有短短的十三年时间,却做到许多皇帝一辈子都做不到的事情。他在位时期,建立秘密立储制度,彻底解决了清朝皇位传承不明的问题。

在政治方面:

1、完善密折制度

密折制度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密折有助于皇帝了解地方上的民情,掌握动态,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实行有效统治。为了充分发挥密折的作用,雍正把递密折的范围扩大到了布政使、按察使、学政等,内容扩大到百姓民生、风俗等方面;

2、设立军机处

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军机房帮助皇上处理紧急军务,并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雍正十年(1732年),改名为军机处,军机处的大臣由皇帝挑选,由内阁大臣兼任,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他们的活动都是在皇帝的监督下的,旨意完全是按皇帝的话记录的,封建皇权在雍正的手中达到了顶峰。

3、整饬吏治

雍正年间,进行了雷厉风行的反贪污行动,清查亏空在中央和地方同时进行。对清查不力的官员,进行调查处理,使得康熙末年严重财政亏空情况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4、改土归流

把少数民族地区的世袭土司、头人制度改为流官制。改土归流是就是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变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中央政府委派,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5、废除贱籍

所谓的贱籍就是不在民籍之内的人,这么人不能读书、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生生世世为贱籍,低人一等。比如:雍正元年,雍正废除了山西、陕西两地因建文末年未没依附朱棣而被编入“乐户”(官妓)籍后代的“乐户”籍,使其成为户民。

在经济方面:

1、摊丁入亩

实行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的原则,改变了过去按照人丁、地亩双重征收的标准,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

2、火耗归公

清朝初年沿袭明朝时的政策,各地在征收钱粮时,加收“火耗”(碎银加火铸成银锭时的损耗)。实行中,官员任意加派,一两可加至数钱。因不在上交正额之内,官员从中任意侵贪,成为官场公行的陋习。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又命各省督抚,就该省情形酌议具奏,着为定额。这一改革形成制度,称为“养廉银制度”,又称“耗羡归公”,即由上级官府依定额发给官员。以后火耗一分为三:一份给地方官养廉,一份弥补地方亏空,一份留地方公用。这样,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有助于廉政。

雍正在位十三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比如“摊丁入亩”,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同时建立“火耗归公”的制度,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有助于廉政。这些为清朝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定的基础,要不然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相关文章

  • 关于雍正的评价
  • 关于雍正的评价 有一个人,身在一个不平凡的朝代,中国最 后一个封建王朝,有一个人,有着不平凡的地位,康熙的第四子,清军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有一个人,有着不平凡的权利,掌控着所有人得生死大权,有一个人,有着不平凡的名字,雍正,当然,也有一个平 ...查看


  • 读书笔记-乾隆王朝
  • 读书笔记--<乾隆王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影响之深,一直是学术界和世人关注的焦点.清朝鼎盛的乾隆王朝,也覆盖着层层迷雾.首先,乾隆皇帝的身世之谜,一直备受争议,被冠名为"乾隆身世".成为&q ...查看


  • 雍正皇帝到底是怎么死的?
  • 坑爹史册 历史问答专家 作家 近代史研究者 03-19 18:37 76赞 踩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突然驾崩.由于当时正是天下太平之时,雍正的突然死亡,自然引起大家的猜疑. <清朝野史大观>卷一中说,雍正是 ...查看


  • 历史上功绩比声名显赫的争议皇帝朱棣(图)
  • 文章摘自<永乐大帝> 作者:商传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简介:这本书是关于永乐大帝朱棣的故事.他的一生充满疑团.他的生母究竟是谁?他的对手建文帝究竟是生是死?他死于出征途中,今天北京十三陵的长陵里,埋葬的究竟是他的 ...查看


  • 论承德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回溯与展望
  • 承德避暑山庄属于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是我国的避暑胜地.然而,历史文化是承德避暑山庄吸引游客的关键所在.本文笔者将简述承德避暑山庄的历史发展与文化内涵,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前言 承德避暑 ...查看


  • 李鸿章传读后感
  • 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一) 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性和国人的劣根性有了初步了解. ...查看


  • #尼布楚条约签订326年#为什么大清打赢了还割地?
  • 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俄国得到了贝加尔湖与额尔古纳河之间的整个外贝加尔边区.虽然史书称这份中俄间第一个边界条约是一份平等的条约,但由于被指割让外贝加尔地区,该条约是否平等一直存在争议,还被一些网友称为&qu ...查看


  • 孔尚任[桃花扇]抹黑了谁:是非真假杨龙友
  • 文/余佳桦 <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传奇的双璧.洪昇表示<长生殿>乃"断章取义"之作,称"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而孔尚任则声明<桃花扇>是&quo ...查看


  • 康熙认为此地不宜生存,如今成为俄罗斯最大渔场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人都会犯错,皇帝也不例外,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雍正的所犯的错误,他错误判断,导致中国失去了一块风水宝地,而那片宝地便是-----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畔是现在的旅游胜地,如果在清朝没有丢失的话,那我们现在去贝加尔湖旅游也就不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