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十年钟南山

2 非典十年:誉病缠身的钟南山

本刊记者 汪再兴

找钟南山的病人很多,但也许绝大部分在死前都见不到他。这肯定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即使这样,这些病人仍愿意等待——仅仅是因为他10年前“非典”中赢得的盛名。

临近中午,他走出没有铭牌的办公室,跟往常一样,步子快且大。如果不出意外,他在每个周四出诊,实际上,直到2012年9月25日,他才开始看两年前来找他看病的病人,在这漫长等待中,一些病人痊愈了,一些人死了。对那些他未必能接待的病人,他会说“对不起,这是我的错”,语气直接而诚恳。

除了医生,现在他还是一名全国两会代表,多数记者只能在会场外或在他出席的各式发布会上堵到他。喜欢谈想法的他总是有问必答,就算只有几句话,经常也会登上都市报的重要位置,因为这些是钟南山说的,在中国,这个名字现在已经是“良心”的另一种指称。

我在他门口等了3天,他起初回绝采访的短信字数极少:“对不起,正在起草卫生部交给我的一份文件,时间很紧。”他的办公室足够大,大到足让这个医生焦虑时在房间摆手踱步转大圈子,一张巨

大的书桌上杂乱地堆满了各种医学书籍。从上午8点到中午12点,他经常并不走出办公室,也不和任何外人交流,偶尔有下属找他,都将文件交给了坐在他隔壁的女秘书——一个表情严肃的中年女人。对大部分来访记者,女秘书的回答直接而生硬,“院士很忙,你回去吧。”

离非典爆发已经过去10年,在一天快要下班时,他坐到我面前,双手随意平放在双膝上。他穿着一件被熨得不起一丝褶皱的淡黄色polo格子衫,一条黑色西裤,不是很茂密的头发也显然在他来之前被精心打理了一下,全部捋向一侧。高耸的颧骨和那一思考问题就习惯性撇动的厚嘴唇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倔强老头的形象。他一直很在意身材和形象,前些年每逢讲座,他喜欢放一段PPT,内容是不同时期的自己和施瓦辛格的“肌肉照”对比,照片上的他,无论年轻时还是现在,都一身健壮肌肉。

尽管忙了一天,他还是保持充沛的精力,这可能跟他早年从事专业运动训练有关,但还是能让人察觉到他已经开始衰老,他的手背上已经泛起一道道粗大的青筋。访谈刚开始,我就问,从非典到现在,这十年的变化?他想了下说,“老了。”

这十年里,他的身体一直不断出“小毛病”,2004年得了心肌梗阻,做手术装了支架;2007年还出现了心房纤颤;2008年,他得了甲状腺炎,短短两个月瘦了10斤,以为自己要死了;2009年又做了鼻窦手术。这都是“非典”中以及之后繁忙生活给他留下的副产品。

在疫情发生前,他67岁,没有意外会选择退休,实际上他跟同事透露过想退休的意愿。在他此前度过的漫长岁月中,像那些描写医学世家后代的传纪写的那样,他童年跟父亲的实验小白鼠度过;24岁考上北医大,但从事医学学习时间非常短,因为文革,大部分时间的他都被拉去参加田径训练;43岁赴英国留学,第一天就受到导师的劝退信,信中告知这个小伙子,中国医生的资格不被英国认可,呆够8个月他就可以回家。

如果没有非典,这些宿命色彩的故事还只是他的私事,而在非典后,这都成为传奇,被收录到一本叫做《勇敢战士钟南山传》的书里,这是非典高峰时最畅销的一本书。

对此前已经谈过千百次的非典遭遇,77岁的他能够记住每一个细节,甚至有记者整理采访录音发现,他的回答跟不久前另一个访谈时回答雷同。过去10年里,他不断向旁人重复那些已经渐渐模糊的琐碎细节——毕竟这是他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刻,现在的他也努力让这些细节在自己的脑海里变得深刻且永不遗忘。

2002年11月16日下午,钟南山遇到了广东第一例非典病人,两天后,救治过这个病人的8位医护人员全部被感染。

在疫情之初,他并非像此后媒体塑造的那样勇敢,这个一直在体制内生存的专家开始的心愿其实是 “认真贯彻上面领导的意图”。第二天,在一场没有领导参加的非典新闻发布会上,他终于忍不住说出了真相,“非典没有被控制,甚至目前搞不清楚病因”。发布会后,他的声音很快通过媒体传向世界。

事实上,从一开始,他就和领导的做法格格不入。他说,自己老有一种感觉,好像专门喜欢跟谁较劲,老觉得不管走到哪儿,自己都不太受欢迎。从“私自”让香港专家化验病毒,因为被误认为“泄密”而被警车接走,到病原体之争,再到当着世界卫生组织面说出真相,最后到这次的新闻发布会„„有的时候,他会想:我给政府添了多少“乱”啊,让广东省委多难堪啊!

说真话就意味着自己站出来,这无疑需要勇气,特别在非典初期——几乎所有的媒体版面都充斥着“病因已被查明,形势大好”的字眼。不久后,央视《面对面》节目决定采访他,在录制节目过程中,主持人王志突然问钟南山:“你关心政治吗?”他并不知道王志当时问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他意识到,王志问这个问题说明他“卷入了政治”。

不过,当时他几乎脱口而出回答:“我想搞好自己的业务工作,以及做好防治疾病,这本身就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你在你岗位上能够做得最好,这就是最大的政治。”

事实上,参加那个节目,他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的,以至于上节目前,他拒绝央视化妆师给他化妆,“该被批评的也批评了,该受审的也审过了。”那次录完节目后,有人让王志评价他,王志说“可望而不可及。”

直到当年4月,国家卫生部长张文康、北京市委副书记孟学农由于防治非典不力被免职,他才觉得说真话压力开始小了一些,中央态度开始有了变化。也是从那时起,隐瞒的原因被中央反思和批判。

在非典后期,他觉得自己应该给国家做点事,那段时间,他又从一个“麻烦制造者”反转成一个国家形象公关大使,这也是让他声名鹊起的原因之一。2003年4月,他随温家宝参加东盟非典型性肺炎问题特别会议,在会议上,温家宝对东盟国家作出诚恳回应:“在这件事情上,我们思想准备不够,我们一些地区的一些官员在处理上很不得力。”对这个解释,总理事先在飞机上找他到身边询问是否恰当。他认真思考了下回答说,“好。”那一年,四处帮国家“灭火”的他一共去了十六个国家和地区。

有这样一个情节,在非典发生多年后的一天早晨,一个当年采访过他的女记者在机场遇见他,两人聊起非典,她说,彼此提起那些事就像揭开了藏在心里深处的一个峡谷,深不可测,毕竟那时候都在自己岗位上辉煌和沉浮过。

过去10年,因为非典,他获得了国家授予的各种头衔,包括五一奖章获得者、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中华医师学会会长。最后一个头衔此前一直由卫生部部长兼任。当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致辞中对他的定义是:“经历了2003年春天的风雨洗礼,钟南山,已经成为人民心目中高高飘扬的一面旗帜,成为民族精神在抗击非典这一特殊时期的象征。”

正因为成为“旗帜”,非典后:每年两会,他成了记者们追逐的热门人物,很多人都没意识到,早在非典前他就当了10年政协委员,还是中共十五大代表,但一直默默无闻。

“现在,他的身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医生,或者是一个专家,他是一个敢说真话的人,但你也可以把他看成是一个万金油,因为他对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否专业,都能说些什么。”一个采访过他的记者私下说。

他看不惯那些不爱发言、即使发言也显得十分沉闷无趣的同伴,在一年两会上,终于忍不住的他发言,“现在大家的发言,8分钟是肯定和表扬,2分钟是自我表扬,最后一分钟提点问题,而且还鼓掌,我一直想,他们鼓什么掌呢?”

当然也有那么一些时候,他这种“敢说话”看上去有些鲁莽甚至令人费解。2006年,他的笔记本在深圳被抢,全城警方出动,10天内破案。事后,他认为,一下子否定和废除收容制度,他有不同看法。这句话激起全国媒体的质疑,特别在当年孙志刚事件发生后,国家已经废止了收容遣送这个被公认的“恶制度”。

对随之而来的批评,他回应说:“我并不指望自己讲的话每一句都是对的,因为心里话不一定都是对的,假话也不一定都错误。”这话听上去有些自相矛盾,但他本人就是这样的——他因反对者身份成名,现实中又和他反对的系统有着重重隐蔽联系。

现在谈到政治话题时,他语气中开始有一丝犹豫,但往往很快又自然流露出与生俱来的倾诉欲,他谈到腐败时说,首先考虑到国家是有希望的,现在搞出这么多腐败,表明这个政党有决心,证明这个党敢于自己解剖自己,这样才能继续往前走。他总要想一下再继续说下去,很显然,勇气、理智、立场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他的态度。

在接受《博客天下》记者采访的那天,他领着自己160多名医生查房,身穿白大衣走在这支庞大队伍的最前面。时光仿佛退回十年前甚至是更久远的时候,在这所医院里,一个喜欢跳迪斯科、打篮球、游泳,才艺高超的年轻医生努力在专业上钻研

2 非典十年:誉病缠身的钟南山

本刊记者 汪再兴

找钟南山的病人很多,但也许绝大部分在死前都见不到他。这肯定是一件令人悲伤的事情,即使这样,这些病人仍愿意等待——仅仅是因为他10年前“非典”中赢得的盛名。

临近中午,他走出没有铭牌的办公室,跟往常一样,步子快且大。如果不出意外,他在每个周四出诊,实际上,直到2012年9月25日,他才开始看两年前来找他看病的病人,在这漫长等待中,一些病人痊愈了,一些人死了。对那些他未必能接待的病人,他会说“对不起,这是我的错”,语气直接而诚恳。

除了医生,现在他还是一名全国两会代表,多数记者只能在会场外或在他出席的各式发布会上堵到他。喜欢谈想法的他总是有问必答,就算只有几句话,经常也会登上都市报的重要位置,因为这些是钟南山说的,在中国,这个名字现在已经是“良心”的另一种指称。

我在他门口等了3天,他起初回绝采访的短信字数极少:“对不起,正在起草卫生部交给我的一份文件,时间很紧。”他的办公室足够大,大到足让这个医生焦虑时在房间摆手踱步转大圈子,一张巨

大的书桌上杂乱地堆满了各种医学书籍。从上午8点到中午12点,他经常并不走出办公室,也不和任何外人交流,偶尔有下属找他,都将文件交给了坐在他隔壁的女秘书——一个表情严肃的中年女人。对大部分来访记者,女秘书的回答直接而生硬,“院士很忙,你回去吧。”

离非典爆发已经过去10年,在一天快要下班时,他坐到我面前,双手随意平放在双膝上。他穿着一件被熨得不起一丝褶皱的淡黄色polo格子衫,一条黑色西裤,不是很茂密的头发也显然在他来之前被精心打理了一下,全部捋向一侧。高耸的颧骨和那一思考问题就习惯性撇动的厚嘴唇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倔强老头的形象。他一直很在意身材和形象,前些年每逢讲座,他喜欢放一段PPT,内容是不同时期的自己和施瓦辛格的“肌肉照”对比,照片上的他,无论年轻时还是现在,都一身健壮肌肉。

尽管忙了一天,他还是保持充沛的精力,这可能跟他早年从事专业运动训练有关,但还是能让人察觉到他已经开始衰老,他的手背上已经泛起一道道粗大的青筋。访谈刚开始,我就问,从非典到现在,这十年的变化?他想了下说,“老了。”

这十年里,他的身体一直不断出“小毛病”,2004年得了心肌梗阻,做手术装了支架;2007年还出现了心房纤颤;2008年,他得了甲状腺炎,短短两个月瘦了10斤,以为自己要死了;2009年又做了鼻窦手术。这都是“非典”中以及之后繁忙生活给他留下的副产品。

在疫情发生前,他67岁,没有意外会选择退休,实际上他跟同事透露过想退休的意愿。在他此前度过的漫长岁月中,像那些描写医学世家后代的传纪写的那样,他童年跟父亲的实验小白鼠度过;24岁考上北医大,但从事医学学习时间非常短,因为文革,大部分时间的他都被拉去参加田径训练;43岁赴英国留学,第一天就受到导师的劝退信,信中告知这个小伙子,中国医生的资格不被英国认可,呆够8个月他就可以回家。

如果没有非典,这些宿命色彩的故事还只是他的私事,而在非典后,这都成为传奇,被收录到一本叫做《勇敢战士钟南山传》的书里,这是非典高峰时最畅销的一本书。

对此前已经谈过千百次的非典遭遇,77岁的他能够记住每一个细节,甚至有记者整理采访录音发现,他的回答跟不久前另一个访谈时回答雷同。过去10年里,他不断向旁人重复那些已经渐渐模糊的琐碎细节——毕竟这是他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刻,现在的他也努力让这些细节在自己的脑海里变得深刻且永不遗忘。

2002年11月16日下午,钟南山遇到了广东第一例非典病人,两天后,救治过这个病人的8位医护人员全部被感染。

在疫情之初,他并非像此后媒体塑造的那样勇敢,这个一直在体制内生存的专家开始的心愿其实是 “认真贯彻上面领导的意图”。第二天,在一场没有领导参加的非典新闻发布会上,他终于忍不住说出了真相,“非典没有被控制,甚至目前搞不清楚病因”。发布会后,他的声音很快通过媒体传向世界。

事实上,从一开始,他就和领导的做法格格不入。他说,自己老有一种感觉,好像专门喜欢跟谁较劲,老觉得不管走到哪儿,自己都不太受欢迎。从“私自”让香港专家化验病毒,因为被误认为“泄密”而被警车接走,到病原体之争,再到当着世界卫生组织面说出真相,最后到这次的新闻发布会„„有的时候,他会想:我给政府添了多少“乱”啊,让广东省委多难堪啊!

说真话就意味着自己站出来,这无疑需要勇气,特别在非典初期——几乎所有的媒体版面都充斥着“病因已被查明,形势大好”的字眼。不久后,央视《面对面》节目决定采访他,在录制节目过程中,主持人王志突然问钟南山:“你关心政治吗?”他并不知道王志当时问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他意识到,王志问这个问题说明他“卷入了政治”。

不过,当时他几乎脱口而出回答:“我想搞好自己的业务工作,以及做好防治疾病,这本身就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你在你岗位上能够做得最好,这就是最大的政治。”

事实上,参加那个节目,他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的,以至于上节目前,他拒绝央视化妆师给他化妆,“该被批评的也批评了,该受审的也审过了。”那次录完节目后,有人让王志评价他,王志说“可望而不可及。”

直到当年4月,国家卫生部长张文康、北京市委副书记孟学农由于防治非典不力被免职,他才觉得说真话压力开始小了一些,中央态度开始有了变化。也是从那时起,隐瞒的原因被中央反思和批判。

在非典后期,他觉得自己应该给国家做点事,那段时间,他又从一个“麻烦制造者”反转成一个国家形象公关大使,这也是让他声名鹊起的原因之一。2003年4月,他随温家宝参加东盟非典型性肺炎问题特别会议,在会议上,温家宝对东盟国家作出诚恳回应:“在这件事情上,我们思想准备不够,我们一些地区的一些官员在处理上很不得力。”对这个解释,总理事先在飞机上找他到身边询问是否恰当。他认真思考了下回答说,“好。”那一年,四处帮国家“灭火”的他一共去了十六个国家和地区。

有这样一个情节,在非典发生多年后的一天早晨,一个当年采访过他的女记者在机场遇见他,两人聊起非典,她说,彼此提起那些事就像揭开了藏在心里深处的一个峡谷,深不可测,毕竟那时候都在自己岗位上辉煌和沉浮过。

过去10年,因为非典,他获得了国家授予的各种头衔,包括五一奖章获得者、政协委员、人大代表、中华医师学会会长。最后一个头衔此前一直由卫生部部长兼任。当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致辞中对他的定义是:“经历了2003年春天的风雨洗礼,钟南山,已经成为人民心目中高高飘扬的一面旗帜,成为民族精神在抗击非典这一特殊时期的象征。”

正因为成为“旗帜”,非典后:每年两会,他成了记者们追逐的热门人物,很多人都没意识到,早在非典前他就当了10年政协委员,还是中共十五大代表,但一直默默无闻。

“现在,他的身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医生,或者是一个专家,他是一个敢说真话的人,但你也可以把他看成是一个万金油,因为他对提出的问题,无论是否专业,都能说些什么。”一个采访过他的记者私下说。

他看不惯那些不爱发言、即使发言也显得十分沉闷无趣的同伴,在一年两会上,终于忍不住的他发言,“现在大家的发言,8分钟是肯定和表扬,2分钟是自我表扬,最后一分钟提点问题,而且还鼓掌,我一直想,他们鼓什么掌呢?”

当然也有那么一些时候,他这种“敢说话”看上去有些鲁莽甚至令人费解。2006年,他的笔记本在深圳被抢,全城警方出动,10天内破案。事后,他认为,一下子否定和废除收容制度,他有不同看法。这句话激起全国媒体的质疑,特别在当年孙志刚事件发生后,国家已经废止了收容遣送这个被公认的“恶制度”。

对随之而来的批评,他回应说:“我并不指望自己讲的话每一句都是对的,因为心里话不一定都是对的,假话也不一定都错误。”这话听上去有些自相矛盾,但他本人就是这样的——他因反对者身份成名,现实中又和他反对的系统有着重重隐蔽联系。

现在谈到政治话题时,他语气中开始有一丝犹豫,但往往很快又自然流露出与生俱来的倾诉欲,他谈到腐败时说,首先考虑到国家是有希望的,现在搞出这么多腐败,表明这个政党有决心,证明这个党敢于自己解剖自己,这样才能继续往前走。他总要想一下再继续说下去,很显然,勇气、理智、立场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他的态度。

在接受《博客天下》记者采访的那天,他领着自己160多名医生查房,身穿白大衣走在这支庞大队伍的最前面。时光仿佛退回十年前甚至是更久远的时候,在这所医院里,一个喜欢跳迪斯科、打篮球、游泳,才艺高超的年轻医生努力在专业上钻研


相关文章

  • 钟南山曾以为自己感染非典 称病毒或长期存在|钟南山|非典|病毒
  • 钟南山曾以为自己感染非典 称病毒或长期存在 2013年02月24日23:41  南方日报 我有话说 终南山接受采访 最遗憾:社会对医生仍有偏见,两次谈话被删节 谈争议:很多职务非自己想当,真话不等于真理 后遗症:广东股骨头坏死发病率只有2. ...查看


  • 雾霾隐藏健康杀手 大气污染治理比非典更可怕
  • hbzhan内容导读:近日我国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严重的雾霾天气再次敲响了环境治理的警钟.钟南山出来说话了,说大气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一下让人想起十年前的春节前后,非典来势汹汹.如今,"比非典可怕得多"这样的字眼,会让人 ...查看


  • 议论文模板
  • 材料作文(人事因果):只给材料,不给范围-自行确定写作范围-建议写议论文(三三制复合套层结构) 话题作文(抽象联想):既给材料,给定范围-建议散文 头:引述材料+过渡到材料所体现的观点+总观点 中: 第一段:先写略写组合叙述+"可 ...查看


  • 科学家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 袁隆平 袁隆平先生研究杂交水稻成功,每年增产的粮食能养活五百万人口,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按照中国道教的册封方法,封袁隆平先生为谷神是当之无愧的. "五一"前夕,一个特别的国际快递从大洋彼岸送达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 ...查看


  • 作文素材 - 成长博客
  • 作文素材 2003感动中国人物 1.杨利伟 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 ...查看


  • 自然辩证法--分析题
  • 分析题 整体性 拿破仑骑兵,三个和尚没水吃,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1.在欧洲战场上,拿破仑骑兵曾经与马木留克骑兵交战,马木留克兵个个强悍凶猛.骑术高超,如果一对一较量,拿破仑的军队必败无疑.这是一场骑术不精但有纪律的法国骑兵和最善于单个 ...查看


  • 沪教版历史与社会九下[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word教案[教案设计doc]
  • 第四单元 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十一课 人类面临挑战 1.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时间:1997年7月 波及的国家:从泰国开始向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韩国.日本等国家扩 散. 表现及影响:货币大幅度贬值,大量外资撤出,股市持续下跌, ...查看


  • 从理性角度解析科学与政治
  • 第5卷 第4期2005年8月 鸡西大学学报JOURNALOFJIXIUNIVERSITY Vo.l5 No.4Aug.2005 文章编号:1672-6758(2005)04-0017-3 从理性角度解析科学与政治 李丽君 摘 要:长期以来, ...查看


  • 新闻记者采访提问技巧
  • 新闻记者采访提问技巧 大约有90%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即向别人提出问题为基础写成的. --[美]杰克·海敦 <怎样当好新闻记者> 一.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 从采访对象最关心.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谈起. 美国记者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