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

李斯的政治思想一、 废分封、置郡县的政治主张秦统一中国后,当时社会存在两种政治体制:分封制与郡县制。A. 以博士淳于越为代表主张分封制,理由如下:分封制度有利于中央政府对边远地区的统治;事不师古不能长久;分封子弟以为枝辅。B. 李斯进行尖锐反驳:理论上,李斯认为每个时代的政治制度都是每个时代社会政治条件决定的,必须符合时代要求,分封制是三代旧法,认为“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事实上,分封同姓子弟不足以恃为屏藩;制度上,李斯认为对于维护中央集权来说郡县制远较分封制优越。二、 “别黑白而定一尊”的文化专制主张李斯是个专制主义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制度,一切于君主专制不利的思想、言论都该取缔。其文化专制思想的理由:诸生学古而非今,不利于统治,容易惑乱百姓;李斯认为禁私学是“别黑白而定一尊”的需要;李斯认为私学的存在有碍于法令的贯彻执行。除此之外李斯还提出禁绝私学的具体措施(焚书坑儒),主张用严峻的刑罚去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三、 尊君抑臣的督责之术督责之术主张君主用权术统治臣民。督责就是先秦法家之“术”的实际运用。能否督责是贤主与昏君的差别所在。其要点如下:君主要放纵,为所欲为;严刑苛法(先秦法家轻罪重刑的翻版,但前者试图以此达到富国强兵,李斯的目的是使君主安逸);独断,督责之术的前提是善用权势,善用权势的关键就在于独断。评价:极端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君主为中心,强调御臣之术,必将演化为残暴的统治。董仲舒的政治思想董仲舒,广川人,汉景帝时为博士。著有《春秋繁露》《天人三策》。所处时代正值西汉王朝正值、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全盛时期。一、 以“大一统”为核心的专制主义理论A. 大一统是春秋时期公羊家的思想范畴,董仲舒对该理论进行深入阐发,认为一是万物的本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此处的一并非对立中的统一,而是绝对的统一。B. 大一统思想的表现:在政治上,实现绝对的君主专制统治,臣下以一为原则效忠君主,一切以君主为重,一切服从君主;在思想文化领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运用专制主义的政治权力来统一、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和意志。政治上的专制需要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为辅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用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统一人们的思想和意志,使统治者能够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保持一统,呗统治者也能在思想上有所遵从。。C. 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自秦依赖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主义统治发展道了新的阶段,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地位。但其消极作用更大:根本上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长期停留在解释传统儒家的思想学说水平上,其结果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没有发生过质的变革,中国古代社会也相应缺少了社会变革的文化动力。二、 以“天人合一”论证天子受命于天A. 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思想,认为天和人是一体的,即“天人一也”。B. 天人合一,逻辑顺序上天为一,人是第二性的,人只是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是天的附属物。董仲舒将先秦时期的君权神授的政治观念发展为系统的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C. 天子受命于天,君权来自天意。董仲舒阐发此种观点目的如下:说明君权的至上性。名义尊天,实则尊君。其核心是强调人民无条件滴服从君主意志;限制君主权力,君主必须尊天,君主敬天和臣民敬父同出一理。这一理论本质上适应了西汉中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D. 董仲舒进一步阐发灾异遣告之说的目的是好的,试图通过对灾异的推论,促使专制君主能够修明政治,但限制现实的政治权力寄托于一种虚幻、不存在的超自然力量在现实上是行不通的。三、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学说儒家思想对伦理道德关系非常重视。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修正,进而提出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学说。1) 董仲舒讨论了伦理道德的起源问题。他认为人类社会需要伦理道德准则是源于天意。2) 对“三纲五常”的解释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人在处理人伦关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准则,包括:仁、义、礼、智、信。“仁、义”是关键,是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也是其他三常的基础。仁、义的本质上仍是人的修身问题。“仁”的侧重点是人们逆来顺受,无心无欲做一个专制制度下的顺民,这充分体现了其思想学说服务于君主专制制度的特征。“智”即智慧,是人由以达到仁的境界的前提和条件。四、 重教化、正法度的德治主张在治理国家方面,董仲舒承袭了孔子的德治主张。坚决反对以法治国。并且董仲舒认为德治不仅是君主专制制度的根本原则,而且出于天意。德治包含教化和刑罚两部分.教化就是防止人民犯罪,其作用是防患于未然;法度和威严的作用在于稳定社会政治等级

制度,抵制民众的欲望。五、 限民名田、栽抑兼并的经济主张在经济方面,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栽抑兼并的经济主张。其主导思想是效法古代井田制的做法,限制豪民占有土地的数量,限制土地兼并的发展从而使广大农民都能生活在一样的生活水平上。其主观愿望是希望通过这些策略达到巩固专制统治的目的,但却忽略了私有制条件下,个体农民贫富分化的历史趋向。其结果极大影响了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展变化的速度。韩愈的政治思想身世:韩愈,字退之,世称昌黎先生。著有《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政治主张:排斥佛老的思想,对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的巩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其道统学说对于宋代政治思想影响颇深,被宋人奉为入学正统。一、 排佛树儒的道统学说1、 前朝排佛的主张:裁抑佛教以维护正统的儒学礼教;毁寺院以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2、 韩愈的排佛主张:认为基于传统的华夷之别,佛教不合于中国习俗和先王传统;通过对历代兴亡的考察认为佛教对于国家有害无益;韩愈认为君主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社会风俗,如果天子信佛,百姓将争相仿之,其结果将导致社会风气败坏。3、 韩愈认为佛教有祖统,儒家也有一个一脉相承的道统。儒家的道的基本内容是仁义。道生于仁义,在于人的道德自觉。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二、 尊君抑民的专制主义理论1、 韩愈从道的原则出发,系统滴论证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他认为君主是为了满足教化民众,拯救民生的需要而产生的。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二民众则要治于人。2、 在专制制度下,最高统治者的政治事物往往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灾难,对社会的治乱君主应有更大的责任。3、 韩愈认为统治民众最好的办法是实行愚民政策。柳宗元的国家政体论身世: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一、 论君主、国家的起源柳宗元认为君主的出现是人与人的利益冲突尖锐化的结果。君主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适应止争夺、断区直的需要。君主与国家产生于武力和争夺二、 论国家的政体1、 柳宗元认为“封建”不是出自于圣人的医院,而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分封制只是部落组织向统一国家进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政体形式。2、 柳宗元阐发了郡县制优于分封制的理由:分封制是导致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的因素;周朝灭亡之根本原因是分封制度道后来已经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分封制并不是古往今来最完善的政

体;列举史料证明郡县制较分封制更利于国家的统一;秦王朝的灭亡不是郡县之失,而是咎在人怨,分封与否不能决定某一王朝运作的长短。3、 鉴于当时藩镇割据的现实,柳宗元主张将兵权,州县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来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三、 社会批判思想1、 柳宗元批判封建等级结构,即名门望族时代垄断政治权力。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封建的纲常伦理。柳宗元从否定封建等级制度的目的出发,对于传统的纲常理论也进行了批判。2、 指斥唐王朝的腐朽统治:贿赂公行而征赋乱,赋税不均是唐王朝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该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定经界,核名实”用法律严格约束官吏,核定民户资产,调整赋税制度,减轻贫民经济负担;贪官污吏扰民生,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行政权力支配一切。封建官吏的首要职分是控制与支配民众的生活,这种制度本身就为官吏的肆意妄为创造了条件3、 宦官专权,朝纲败坏李觏的政治思想身世:李觏,字泰伯.北宋思想家. 《李觏集》《富国策》《安民策》《礼论》《国用》《原文》《教道》一.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李觏的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是具有改革时弊的政治倾向.这种政治思想是以其唯物主义天道观和通变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他把元,亨,利,贞看成是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天道,也就是客观规律,是自然的本性,这种本性处于经常的变易之中.二. “安民”, “足食”的民本思想“民为邦本”是儒家的传统思想.李觏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安民的主张: 他认为天道与民心是一致的.民心的相背不容忽视,君主要顺从天意,体察民心,把养民安民作为首要政务.? 足食的主张: 衣食为民众生活的根本,是学好礼节的基础,要安民就必须使民众丰衣足食.三. “本于财用”的治国主张在治理国家的措施方面,李觏把财用放在首要位置.他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就在于有充足的财用, 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经济是政治、文化的基础的道理。李觏主张节省开支,反对挥霍无度,认为财富不是从天而降的,不能一味的广求,要节用。四. “平土均田”的改良措施李觏把土地问题看做社会问题的根本,认为解决社会弊端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土地问题,因此提出“平土均田”的主张。这是在不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前提下的一种改良措施,五. “义利统一”的功利思想李觏一反历代儒家的思想传统提出“义利统一”、“人非利不生”的观点。他认为利和欲是人由以生存的根本条件。义利是统一

的,义利统一有利于国计民生。进而提出“法十害,取十利”的思想。评价:李觏的思想是在妇女关键的中央集权制更加完善和巩固的时期产生的,是北宋社会矛盾的反映,是时代的产物。他继承并发展了韩非,商鞅等人的富国强兵,重农抑商的思想,结合北宋的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张。具有求是精神和现实针对性。他以唯物主义天道观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安民足食的民本思想,本于财用的治国主张,平土均田的改良措施,义利统一的功利思想形成了具有改革时弊特点的政治思想。总的说来其政治思想是从中小地主阶级利益出发,客观上有利于劳动人民,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思想。局限性:其思想缺乏实践,具有幻想性;中小地主阶级的本性决定了其思想具有矛盾性。他一方面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另一方面当农民举行起义为争取自身利益斗争的时候他又害怕起来;他一方面反对豪强兼并,另一方面又崇尚其地位,主张在治国中发挥其作用。张载的政治思想身世: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著有《正蒙》《横渠易说》《语录》等。一、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张载的政治思想的特点是具有改革时弊的倾向,是以他的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为理论基础。张载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关于“气”的学说,把“气”作为物质性的实体。进而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二、 “人道及人”的民本思想2 政治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道符合天道。2 张载继承儒家传统仁政思想,主张以仁道感化民心,将仁道推行至天下人才能治理好天下。2 他认为必须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从而使其安定,国家才能被治理好。“为生民立道”“足民”“仁道及人”等思想主张是张载政治思想的核心。三、 “井地治天下”的均平思想张载看到贫富不均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民本思想上提出了“井地治天下”的均平思想,希望以此解决北宋社会尖锐的社会问题(土地问题)。评价:张载的政治思想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在北宋新的社会条件下进行发挥。以唯物主义气一元论的自然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仁道及民的民本思想,井地治天下的均平思想,其目的是防止官僚大地主的土地兼并,具有进步意义。同时具有幻想性的局限。王安石的政治思想身世:王安石是我国封建专制社会中后期著名的进步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宋朝在正值、经济、军事上所处的

的,义利统一有利于国计民生。进而提出“法十害,取十利”的思想。评价:李觏的思想是在妇女关键的中央集权制更加完善和巩固的时期产生的,是北宋社会矛盾的反映,是时代的产物。他继承并发展了韩非,商鞅等人的富国强兵,重农抑商的思想,结合北宋的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张。具有求是精神和现实针对性。他以唯物主义天道观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安民足食的民本思想,本于财用的治国主张,平土均田的改良措施,义利统一的功利思想形成了具有改革时弊特点的政治思想。总的说来其政治思想是从中小地主阶级利益出发,客观上有利于劳动人民,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思想。局限性:其思想缺乏实践,具有幻想性;中小地主阶级的本性决定了其思想具有矛盾性。他一方面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另一方面当农民举行起义为争取自身利益斗争的时候他又害怕起来;他一方面反对豪强兼并,另一方面又崇尚其地位,主张在治国中发挥其作用。张载的政治思想身世: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著有《正蒙》《横渠易说》《语录》等。一、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张载的政治思想的特点是具有改革时弊的倾向,是以他的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为理论基础。张载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关于“气”的学说,把“气”作为物质性的实体。进而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二、 “人道及人”的民本思想2 政治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道符合天道。2 张载继承儒家传统仁政思想,主张以仁道感化民心,将仁道推行至天下人才能治理好天下。2 他认为必须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从而使其安定,国家才能被治理好。“为生民立道”“足民”“仁道及人”等思想主张是张载政治思想的核心。三、 “井地治天下”的均平思想张载看到贫富不均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民本思想上提出了“井地治天下”的均平思想,希望以此解决北宋社会尖锐的社会问题(土地问题)。评价:张载的政治思想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在北宋新的社会条件下进行发挥。以唯物主义气一元论的自然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仁道及民的民本思想,井地治天下的均平思想,其目的是防止官僚大地主的土地兼并,具有进步意义。同时具有幻想性的局限。王安石的政治思想身世:王安石是我国封建专制社会中后期著名的进步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宋朝在正值、经济、军事上所处的

的严重危机,使其在执政期间能够推行打击豪强、防止兼并的富国强兵改革政策。著作《临川集》《周官新义》《洪范传》《上皇帝万言书》一、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王安石以变法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思想注重社会现实,是以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以五行学说为核心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太极,太极生五行。进而论述了社会的变化发展。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二、 “养生保形”的功利主义王安石的政治思想主张功利主义,他认为形体是人性的基础。批判了儒家宣扬的人性论和佛老的禁欲主义,把自然生命形体堪称是人性的基础,公开申明人的物质欲求是合理的,人性与形体不可分割,要保形必须养性。这种养生保形的人性理论,辟“新学”功利主义的新径,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环节。三、 “变祖宗之法”的政治主张王安石变法主要包括富国和强兵两部分。ü 富国:颁行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ü 强兵:将兵法,保甲法王安石的这些变法主张对抑制豪强兼并、均贫富、改革时弊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四、 “抑豪强、伸贫弱”的均平思想王安石痛恨社会的腐朽现象,关切广大群众的疾苦,极力主张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因此他提出的各项新法都贯穿着抑豪强、伸贫弱的均平思想。五、 “急农事”与“良吏善法”的理财思想王安石认为为了发展经济,增加国库收入,必须注重理财。2 理财必须急农事:强调发展农业生产,认为理财的首要问题是重 视农业。2 理财必须以良吏善法做保障:理天下之财必须有良好的法度作为保障,还必须有优良的官吏来遵守和执行法度。评价: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具有很强的进步性。他深知宋朝国势积弱,以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以切实可行的行动规划,以新思想推动新政,把他的政治思想推行到政事活动中去。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宋朝的封建统治,客观上打击了豪强,抑制了兼并,有利于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带来一定效果。“王安石变法”在封建历史上意义重大。局限性:变法即革新,只是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制度,对农民起义抱着仇视态度。二程的政治思想身世:二程即程颢、程颐。二人受业于周敦颐,是宋代重要的理学家。“洛学”。程颢字伯淳,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伊川先生。二程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经说》《文集》《周易程氏传》《遗

书》等著作中。一、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二程的政治思想是以他们的理学作为理论基础的。二程提出一元论的天理观。“天者理也”认为天就是理,是最高的实体,天理是他们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是最高的精神性的本体。理是自然界万物的根本法则,也是社会的根本法则。实际上他们是把封建秩序绝对化,为封建统治做辩护,即所谓的“圣人奉天理物之道”。二、 “仁为王道之本”的仁政思想二程的政治思想是以仁政思想为核心的。把仁政作为王道政治的根本。二程继承先秦儒家的传统仁政思想,认为治理当今天下最根本的一条是施行王道,而王道的根本就是仁政。三、 “以顺民心为本”的民本思想二程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出发,继承并发挥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外加总结历代封建王朝兴衰的教训,认为拯救宋朝的政治局面必须顺民心,厚民生,使民心安定而不犯上作乱,这就必须以民为重,以理顺民心为治国根本。四、 “以立志为本”的君道观君道观就是封建君主立身处世的准则。二程的君道观强调君主要以立志为本,即信守圣人之训,施行先王之治,严格遵守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五、 “以择任贤俊为本”的人才观二程认为治理天下必须以知人善任、亲贤人为急务,根本问题是择任贤俊的人才,即选择符合封建正统思想的人才。六、 “仁义未尝不利”的义利统一观在服从封建秩序的前提下,二程把义与利统一起来。认为遵守亲亲、君君的仁义道德信条就是利。其基本思想倾向是利不妨义,求利不能丢掉仁义的准则。评价:二程的政治思想对南宋朱熹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们的政治思想是其理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代表官僚大地主阶级利益,是为维护封建的中央集权制服务的。虽有一定积极因素,但在尖锐的社会矛盾面前显得软弱无力,无法解决现实的积弊。朱熹的政治思想身世: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师承程颐三传弟子李侗,继承了程颐的理学思想成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是孔子以后在我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的思想家。“闽学”。其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书章句集注》《文集》《语类》一、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朱熹的政治思想以天理观作为理论基础。他继承并发挥了二程的理一元论唯心主义思想,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根本,这种理具有道德属性,是封建道德的根本准则,这种根本准则也是自然界的基本原则。朱熹认为封建统治阶

级奉行的“三纲五常”是天理的体现,是治国的根本,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以及仁义为先的义利观等等都是以天理作为理论基础的。二、 “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朱熹上承而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这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仁”是一种先天的根本的东西,“仁”的原则是无往不利的原则,“德”是一种道德上的善心,如果能从心里体现这种仁心,也就具备了德。? 朱熹认为君主要遵守先王之道,推行仁政。只有用仁德之心处理天下国家的世卿才能使天下归顺三、 “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朱熹看到要维护打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必须要获得民心。他发挥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提出“人君为政在于得人”的观点。他认为民众的根本在足食,衣食足才能遵守封建礼节,进而遵守封建专制的统治秩序。四、 义利观与天理人欲之辨ü 在义利的问题上,朱熹强调以仁义为先的义利观,并引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天理人欲之辨。朱熹认为义就是适宜,适宜才能有利,主张重义轻利ü 朱熹和二程把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由此将封建的纲常名教和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五、 改良积弊的政治主张改变军制和打击豪强、减轻赋役评价:二程和朱熹都把“理”视为其学说的最高范畴和核心问题。因此该学说被称为“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适合我国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道家、佛学之长,把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儒家思想更加哲理化,完备化,更为有效的维护了封建等级特权,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的统治者欢心。陈亮的政治思想主张身世: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其学派旧称永康学派,龙川先生。他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又甲辰秋书》《又丙午秋书》《问答》《中兴论》等。一、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陈亮以功利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是与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脉相承的。他主张道在事物之中,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即事物根本法则或规律,存在于事物本身。二、 “人之同欲”的理欲观他认为人欲合理。人的欲望就是人的天性,在这种政党的天性中有一种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准则就叫做天命。无论天性还是天命都必须以人的欲望为基础,只有满足人的正当物质欲望才是顺应天性和天命。三、 “正人心活民命”的民本思想陈亮注重民心的统一、人民生活的安危,把民众

的问题提到重要的地位。强调安定民心,和谐统一从而保障了国家的安定富强。四、 注重事功的功利思想陈亮批判当时流行的空谈性命之理,积极提倡功利主义思想。认为要从事学问,应以适用为主。他尖锐接漏了士大夫阶层在理学思想禁锢下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五、 “君臣戮力”的君道观陈亮对于传统君道观赋予新的内容,提出“君臣戮力,事无不济“的君道观。认为君臣各执职事,正确处理好君臣的关系,上下同心合力,才能治理好国家。评价:注重实际,功利主义代表当时的进步倾向局限:提倡功利的同时认为功利是“苟且之政”,表明其思想的不彻底性。叶适的政治思想身世:叶适,字正则,号水心,永嘉学派。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思想代表当时的进步倾向,同时还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其政治思想反映在《习学记言序目》《别集》中。一、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叶适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是以其哲学上的道在事物之中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的。二、 宽民之政的民本思想叶适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功利主义,并与民本思想相联系。他的民本思想重在宽民,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得到人民的支持。他深知民众在治国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主张解除民众疾苦,减轻赋税,让百姓活下去才能维持统治,从而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三、 “以利于人”的功利思想叶适认为要宽民重民,不能视为空谈,必须真正让民众在实际功利方面有所收益。他翻译空谈,注重给人以实际利益。四、 本末并兴的思想主张叶适认为士民工商不可偏废,相互补充。提倡本末并兴为工商业的发展制造舆论。五、 重势分权的治国思想叶适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君主与地方官吏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君主应重势,即拥有绝对的权势,这是治国的根本保证。同时他又认为应该分权以便加强地方的防御能力,不能由君主独专。由此他提出重势分权的治国思想,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评价:叶适注重实际学风,认真考察当时南宋社会现状,批判了理学家空谈性命义理的恶心,提出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起到进步作用。但在强调功利的同时,有替富人辩护的倾向,说明其思想具有地主阶级的局限性。

李斯的政治思想一、 废分封、置郡县的政治主张秦统一中国后,当时社会存在两种政治体制:分封制与郡县制。A. 以博士淳于越为代表主张分封制,理由如下:分封制度有利于中央政府对边远地区的统治;事不师古不能长久;分封子弟以为枝辅。B. 李斯进行尖锐反驳:理论上,李斯认为每个时代的政治制度都是每个时代社会政治条件决定的,必须符合时代要求,分封制是三代旧法,认为“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事实上,分封同姓子弟不足以恃为屏藩;制度上,李斯认为对于维护中央集权来说郡县制远较分封制优越。二、 “别黑白而定一尊”的文化专制主张李斯是个专制主义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制度,一切于君主专制不利的思想、言论都该取缔。其文化专制思想的理由:诸生学古而非今,不利于统治,容易惑乱百姓;李斯认为禁私学是“别黑白而定一尊”的需要;李斯认为私学的存在有碍于法令的贯彻执行。除此之外李斯还提出禁绝私学的具体措施(焚书坑儒),主张用严峻的刑罚去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三、 尊君抑臣的督责之术督责之术主张君主用权术统治臣民。督责就是先秦法家之“术”的实际运用。能否督责是贤主与昏君的差别所在。其要点如下:君主要放纵,为所欲为;严刑苛法(先秦法家轻罪重刑的翻版,但前者试图以此达到富国强兵,李斯的目的是使君主安逸);独断,督责之术的前提是善用权势,善用权势的关键就在于独断。评价:极端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君主为中心,强调御臣之术,必将演化为残暴的统治。董仲舒的政治思想董仲舒,广川人,汉景帝时为博士。著有《春秋繁露》《天人三策》。所处时代正值西汉王朝正值、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全盛时期。一、 以“大一统”为核心的专制主义理论A. 大一统是春秋时期公羊家的思想范畴,董仲舒对该理论进行深入阐发,认为一是万物的本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此处的一并非对立中的统一,而是绝对的统一。B. 大一统思想的表现:在政治上,实现绝对的君主专制统治,臣下以一为原则效忠君主,一切以君主为重,一切服从君主;在思想文化领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运用专制主义的政治权力来统一、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和意志。政治上的专制需要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为辅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用儒家的伦理政治学说统一人们的思想和意志,使统治者能够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保持一统,呗统治者也能在思想上有所遵从。。C. 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标志着自秦依赖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主义统治发展道了新的阶段,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地位。但其消极作用更大:根本上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学术的自由发展,人们的认识水平长期停留在解释传统儒家的思想学说水平上,其结果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没有发生过质的变革,中国古代社会也相应缺少了社会变革的文化动力。二、 以“天人合一”论证天子受命于天A. 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思想,认为天和人是一体的,即“天人一也”。B. 天人合一,逻辑顺序上天为一,人是第二性的,人只是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是天的附属物。董仲舒将先秦时期的君权神授的政治观念发展为系统的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C. 天子受命于天,君权来自天意。董仲舒阐发此种观点目的如下:说明君权的至上性。名义尊天,实则尊君。其核心是强调人民无条件滴服从君主意志;限制君主权力,君主必须尊天,君主敬天和臣民敬父同出一理。这一理论本质上适应了西汉中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制度的需要。D. 董仲舒进一步阐发灾异遣告之说的目的是好的,试图通过对灾异的推论,促使专制君主能够修明政治,但限制现实的政治权力寄托于一种虚幻、不存在的超自然力量在现实上是行不通的。三、 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学说儒家思想对伦理道德关系非常重视。董仲舒在继承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修正,进而提出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学说。1) 董仲舒讨论了伦理道德的起源问题。他认为人类社会需要伦理道德准则是源于天意。2) 对“三纲五常”的解释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人在处理人伦关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准则,包括:仁、义、礼、智、信。“仁、义”是关键,是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也是其他三常的基础。仁、义的本质上仍是人的修身问题。“仁”的侧重点是人们逆来顺受,无心无欲做一个专制制度下的顺民,这充分体现了其思想学说服务于君主专制制度的特征。“智”即智慧,是人由以达到仁的境界的前提和条件。四、 重教化、正法度的德治主张在治理国家方面,董仲舒承袭了孔子的德治主张。坚决反对以法治国。并且董仲舒认为德治不仅是君主专制制度的根本原则,而且出于天意。德治包含教化和刑罚两部分.教化就是防止人民犯罪,其作用是防患于未然;法度和威严的作用在于稳定社会政治等级

制度,抵制民众的欲望。五、 限民名田、栽抑兼并的经济主张在经济方面,董仲舒提出限民名田、栽抑兼并的经济主张。其主导思想是效法古代井田制的做法,限制豪民占有土地的数量,限制土地兼并的发展从而使广大农民都能生活在一样的生活水平上。其主观愿望是希望通过这些策略达到巩固专制统治的目的,但却忽略了私有制条件下,个体农民贫富分化的历史趋向。其结果极大影响了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发展变化的速度。韩愈的政治思想身世:韩愈,字退之,世称昌黎先生。著有《昌黎先生集》《外集》《遗文》。政治主张:排斥佛老的思想,对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的巩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其道统学说对于宋代政治思想影响颇深,被宋人奉为入学正统。一、 排佛树儒的道统学说1、 前朝排佛的主张:裁抑佛教以维护正统的儒学礼教;毁寺院以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2、 韩愈的排佛主张:认为基于传统的华夷之别,佛教不合于中国习俗和先王传统;通过对历代兴亡的考察认为佛教对于国家有害无益;韩愈认为君主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社会风俗,如果天子信佛,百姓将争相仿之,其结果将导致社会风气败坏。3、 韩愈认为佛教有祖统,儒家也有一个一脉相承的道统。儒家的道的基本内容是仁义。道生于仁义,在于人的道德自觉。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的最高原则。二、 尊君抑民的专制主义理论1、 韩愈从道的原则出发,系统滴论证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他认为君主是为了满足教化民众,拯救民生的需要而产生的。君主的职分是治人,臣下是用于治人的工具,二民众则要治于人。2、 在专制制度下,最高统治者的政治事物往往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灾难,对社会的治乱君主应有更大的责任。3、 韩愈认为统治民众最好的办法是实行愚民政策。柳宗元的国家政体论身世: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一、 论君主、国家的起源柳宗元认为君主的出现是人与人的利益冲突尖锐化的结果。君主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适应止争夺、断区直的需要。君主与国家产生于武力和争夺二、 论国家的政体1、 柳宗元认为“封建”不是出自于圣人的医院,而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分封制只是部落组织向统一国家进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性政体形式。2、 柳宗元阐发了郡县制优于分封制的理由:分封制是导致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的因素;周朝灭亡之根本原因是分封制度道后来已经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分封制并不是古往今来最完善的政

体;列举史料证明郡县制较分封制更利于国家的统一;秦王朝的灭亡不是郡县之失,而是咎在人怨,分封与否不能决定某一王朝运作的长短。3、 鉴于当时藩镇割据的现实,柳宗元主张将兵权,州县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来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三、 社会批判思想1、 柳宗元批判封建等级结构,即名门望族时代垄断政治权力。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封建的纲常伦理。柳宗元从否定封建等级制度的目的出发,对于传统的纲常理论也进行了批判。2、 指斥唐王朝的腐朽统治:贿赂公行而征赋乱,赋税不均是唐王朝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解决该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定经界,核名实”用法律严格约束官吏,核定民户资产,调整赋税制度,减轻贫民经济负担;贪官污吏扰民生,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行政权力支配一切。封建官吏的首要职分是控制与支配民众的生活,这种制度本身就为官吏的肆意妄为创造了条件3、 宦官专权,朝纲败坏李觏的政治思想身世:李觏,字泰伯.北宋思想家. 《李觏集》《富国策》《安民策》《礼论》《国用》《原文》《教道》一.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李觏的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是具有改革时弊的政治倾向.这种政治思想是以其唯物主义天道观和通变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他把元,亨,利,贞看成是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天道,也就是客观规律,是自然的本性,这种本性处于经常的变易之中.二. “安民”, “足食”的民本思想“民为邦本”是儒家的传统思想.李觏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安民的主张: 他认为天道与民心是一致的.民心的相背不容忽视,君主要顺从天意,体察民心,把养民安民作为首要政务.? 足食的主张: 衣食为民众生活的根本,是学好礼节的基础,要安民就必须使民众丰衣足食.三. “本于财用”的治国主张在治理国家的措施方面,李觏把财用放在首要位置.他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就在于有充足的财用, 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经济是政治、文化的基础的道理。李觏主张节省开支,反对挥霍无度,认为财富不是从天而降的,不能一味的广求,要节用。四. “平土均田”的改良措施李觏把土地问题看做社会问题的根本,认为解决社会弊端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土地问题,因此提出“平土均田”的主张。这是在不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前提下的一种改良措施,五. “义利统一”的功利思想李觏一反历代儒家的思想传统提出“义利统一”、“人非利不生”的观点。他认为利和欲是人由以生存的根本条件。义利是统一

的,义利统一有利于国计民生。进而提出“法十害,取十利”的思想。评价:李觏的思想是在妇女关键的中央集权制更加完善和巩固的时期产生的,是北宋社会矛盾的反映,是时代的产物。他继承并发展了韩非,商鞅等人的富国强兵,重农抑商的思想,结合北宋的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张。具有求是精神和现实针对性。他以唯物主义天道观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安民足食的民本思想,本于财用的治国主张,平土均田的改良措施,义利统一的功利思想形成了具有改革时弊特点的政治思想。总的说来其政治思想是从中小地主阶级利益出发,客观上有利于劳动人民,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思想。局限性:其思想缺乏实践,具有幻想性;中小地主阶级的本性决定了其思想具有矛盾性。他一方面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另一方面当农民举行起义为争取自身利益斗争的时候他又害怕起来;他一方面反对豪强兼并,另一方面又崇尚其地位,主张在治国中发挥其作用。张载的政治思想身世: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著有《正蒙》《横渠易说》《语录》等。一、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张载的政治思想的特点是具有改革时弊的倾向,是以他的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为理论基础。张载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关于“气”的学说,把“气”作为物质性的实体。进而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二、 “人道及人”的民本思想2 政治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道符合天道。2 张载继承儒家传统仁政思想,主张以仁道感化民心,将仁道推行至天下人才能治理好天下。2 他认为必须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从而使其安定,国家才能被治理好。“为生民立道”“足民”“仁道及人”等思想主张是张载政治思想的核心。三、 “井地治天下”的均平思想张载看到贫富不均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民本思想上提出了“井地治天下”的均平思想,希望以此解决北宋社会尖锐的社会问题(土地问题)。评价:张载的政治思想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在北宋新的社会条件下进行发挥。以唯物主义气一元论的自然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仁道及民的民本思想,井地治天下的均平思想,其目的是防止官僚大地主的土地兼并,具有进步意义。同时具有幻想性的局限。王安石的政治思想身世:王安石是我国封建专制社会中后期著名的进步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宋朝在正值、经济、军事上所处的

的,义利统一有利于国计民生。进而提出“法十害,取十利”的思想。评价:李觏的思想是在妇女关键的中央集权制更加完善和巩固的时期产生的,是北宋社会矛盾的反映,是时代的产物。他继承并发展了韩非,商鞅等人的富国强兵,重农抑商的思想,结合北宋的社会现实提出自己的思想政治主张。具有求是精神和现实针对性。他以唯物主义天道观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安民足食的民本思想,本于财用的治国主张,平土均田的改良措施,义利统一的功利思想形成了具有改革时弊特点的政治思想。总的说来其政治思想是从中小地主阶级利益出发,客观上有利于劳动人民,对当时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思想。局限性:其思想缺乏实践,具有幻想性;中小地主阶级的本性决定了其思想具有矛盾性。他一方面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另一方面当农民举行起义为争取自身利益斗争的时候他又害怕起来;他一方面反对豪强兼并,另一方面又崇尚其地位,主张在治国中发挥其作用。张载的政治思想身世: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著有《正蒙》《横渠易说》《语录》等。一、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张载的政治思想的特点是具有改革时弊的倾向,是以他的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为理论基础。张载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关于“气”的学说,把“气”作为物质性的实体。进而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二、 “人道及人”的民本思想2 政治抱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道符合天道。2 张载继承儒家传统仁政思想,主张以仁道感化民心,将仁道推行至天下人才能治理好天下。2 他认为必须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从而使其安定,国家才能被治理好。“为生民立道”“足民”“仁道及人”等思想主张是张载政治思想的核心。三、 “井地治天下”的均平思想张载看到贫富不均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民本思想上提出了“井地治天下”的均平思想,希望以此解决北宋社会尖锐的社会问题(土地问题)。评价:张载的政治思想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在北宋新的社会条件下进行发挥。以唯物主义气一元论的自然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仁道及民的民本思想,井地治天下的均平思想,其目的是防止官僚大地主的土地兼并,具有进步意义。同时具有幻想性的局限。王安石的政治思想身世:王安石是我国封建专制社会中后期著名的进步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宋朝在正值、经济、军事上所处的

的严重危机,使其在执政期间能够推行打击豪强、防止兼并的富国强兵改革政策。著作《临川集》《周官新义》《洪范传》《上皇帝万言书》一、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王安石以变法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思想注重社会现实,是以解决当时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以五行学说为核心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他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太极,太极生五行。进而论述了社会的变化发展。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二、 “养生保形”的功利主义王安石的政治思想主张功利主义,他认为形体是人性的基础。批判了儒家宣扬的人性论和佛老的禁欲主义,把自然生命形体堪称是人性的基础,公开申明人的物质欲求是合理的,人性与形体不可分割,要保形必须养性。这种养生保形的人性理论,辟“新学”功利主义的新径,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环节。三、 “变祖宗之法”的政治主张王安石变法主要包括富国和强兵两部分。ü 富国:颁行了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ü 强兵:将兵法,保甲法王安石的这些变法主张对抑制豪强兼并、均贫富、改革时弊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四、 “抑豪强、伸贫弱”的均平思想王安石痛恨社会的腐朽现象,关切广大群众的疾苦,极力主张解决贫富不均的问题。因此他提出的各项新法都贯穿着抑豪强、伸贫弱的均平思想。五、 “急农事”与“良吏善法”的理财思想王安石认为为了发展经济,增加国库收入,必须注重理财。2 理财必须急农事:强调发展农业生产,认为理财的首要问题是重 视农业。2 理财必须以良吏善法做保障:理天下之财必须有良好的法度作为保障,还必须有优良的官吏来遵守和执行法度。评价: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具有很强的进步性。他深知宋朝国势积弱,以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以切实可行的行动规划,以新思想推动新政,把他的政治思想推行到政事活动中去。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宋朝的封建统治,客观上打击了豪强,抑制了兼并,有利于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带来一定效果。“王安石变法”在封建历史上意义重大。局限性:变法即革新,只是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制度,对农民起义抱着仇视态度。二程的政治思想身世:二程即程颢、程颐。二人受业于周敦颐,是宋代重要的理学家。“洛学”。程颢字伯淳,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伊川先生。二程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经说》《文集》《周易程氏传》《遗

书》等著作中。一、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二程的政治思想是以他们的理学作为理论基础的。二程提出一元论的天理观。“天者理也”认为天就是理,是最高的实体,天理是他们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是最高的精神性的本体。理是自然界万物的根本法则,也是社会的根本法则。实际上他们是把封建秩序绝对化,为封建统治做辩护,即所谓的“圣人奉天理物之道”。二、 “仁为王道之本”的仁政思想二程的政治思想是以仁政思想为核心的。把仁政作为王道政治的根本。二程继承先秦儒家的传统仁政思想,认为治理当今天下最根本的一条是施行王道,而王道的根本就是仁政。三、 “以顺民心为本”的民本思想二程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出发,继承并发挥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外加总结历代封建王朝兴衰的教训,认为拯救宋朝的政治局面必须顺民心,厚民生,使民心安定而不犯上作乱,这就必须以民为重,以理顺民心为治国根本。四、 “以立志为本”的君道观君道观就是封建君主立身处世的准则。二程的君道观强调君主要以立志为本,即信守圣人之训,施行先王之治,严格遵守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五、 “以择任贤俊为本”的人才观二程认为治理天下必须以知人善任、亲贤人为急务,根本问题是择任贤俊的人才,即选择符合封建正统思想的人才。六、 “仁义未尝不利”的义利统一观在服从封建秩序的前提下,二程把义与利统一起来。认为遵守亲亲、君君的仁义道德信条就是利。其基本思想倾向是利不妨义,求利不能丢掉仁义的准则。评价:二程的政治思想对南宋朱熹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们的政治思想是其理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代表官僚大地主阶级利益,是为维护封建的中央集权制服务的。虽有一定积极因素,但在尖锐的社会矛盾面前显得软弱无力,无法解决现实的积弊。朱熹的政治思想身世: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师承程颐三传弟子李侗,继承了程颐的理学思想成为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是孔子以后在我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的思想家。“闽学”。其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四书章句集注》《文集》《语类》一、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朱熹的政治思想以天理观作为理论基础。他继承并发挥了二程的理一元论唯心主义思想,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朱熹认为“理”是万物的根本,这种理具有道德属性,是封建道德的根本准则,这种根本准则也是自然界的基本原则。朱熹认为封建统治阶

级奉行的“三纲五常”是天理的体现,是治国的根本,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以及仁义为先的义利观等等都是以天理作为理论基础的。二、 “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朱熹上承而成,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这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仁”是一种先天的根本的东西,“仁”的原则是无往不利的原则,“德”是一种道德上的善心,如果能从心里体现这种仁心,也就具备了德。? 朱熹认为君主要遵守先王之道,推行仁政。只有用仁德之心处理天下国家的世卿才能使天下归顺三、 “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朱熹看到要维护打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必须要获得民心。他发挥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提出“人君为政在于得人”的观点。他认为民众的根本在足食,衣食足才能遵守封建礼节,进而遵守封建专制的统治秩序。四、 义利观与天理人欲之辨ü 在义利的问题上,朱熹强调以仁义为先的义利观,并引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天理人欲之辨。朱熹认为义就是适宜,适宜才能有利,主张重义轻利ü 朱熹和二程把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要求视为人欲,由此将封建的纲常名教和宗教的禁欲主义结合起来。五、 改良积弊的政治主张改变军制和打击豪强、减轻赋役评价:二程和朱熹都把“理”视为其学说的最高范畴和核心问题。因此该学说被称为“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适合我国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他们以儒学为宗,吸收道家、佛学之长,把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儒家思想更加哲理化,完备化,更为有效的维护了封建等级特权,适应了增强思想上专制的需要,深的统治者欢心。陈亮的政治思想主张身世: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其学派旧称永康学派,龙川先生。他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又甲辰秋书》《又丙午秋书》《问答》《中兴论》等。一、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陈亮以功利思想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是与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一脉相承的。他主张道在事物之中,是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道即事物根本法则或规律,存在于事物本身。二、 “人之同欲”的理欲观他认为人欲合理。人的欲望就是人的天性,在这种政党的天性中有一种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准则就叫做天命。无论天性还是天命都必须以人的欲望为基础,只有满足人的正当物质欲望才是顺应天性和天命。三、 “正人心活民命”的民本思想陈亮注重民心的统一、人民生活的安危,把民众

的问题提到重要的地位。强调安定民心,和谐统一从而保障了国家的安定富强。四、 注重事功的功利思想陈亮批判当时流行的空谈性命之理,积极提倡功利主义思想。认为要从事学问,应以适用为主。他尖锐接漏了士大夫阶层在理学思想禁锢下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五、 “君臣戮力”的君道观陈亮对于传统君道观赋予新的内容,提出“君臣戮力,事无不济“的君道观。认为君臣各执职事,正确处理好君臣的关系,上下同心合力,才能治理好国家。评价:注重实际,功利主义代表当时的进步倾向局限:提倡功利的同时认为功利是“苟且之政”,表明其思想的不彻底性。叶适的政治思想身世:叶适,字正则,号水心,永嘉学派。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其思想代表当时的进步倾向,同时还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其政治思想反映在《习学记言序目》《别集》中。一、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叶适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是以其哲学上的道在事物之中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的。二、 宽民之政的民本思想叶适的政治思想核心是功利主义,并与民本思想相联系。他的民本思想重在宽民,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得到人民的支持。他深知民众在治国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主张解除民众疾苦,减轻赋税,让百姓活下去才能维持统治,从而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三、 “以利于人”的功利思想叶适认为要宽民重民,不能视为空谈,必须真正让民众在实际功利方面有所收益。他翻译空谈,注重给人以实际利益。四、 本末并兴的思想主张叶适认为士民工商不可偏废,相互补充。提倡本末并兴为工商业的发展制造舆论。五、 重势分权的治国思想叶适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君主与地方官吏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君主应重势,即拥有绝对的权势,这是治国的根本保证。同时他又认为应该分权以便加强地方的防御能力,不能由君主独专。由此他提出重势分权的治国思想,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评价:叶适注重实际学风,认真考察当时南宋社会现状,批判了理学家空谈性命义理的恶心,提出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起到进步作用。但在强调功利的同时,有替富人辩护的倾向,说明其思想具有地主阶级的局限性。


相关文章

  •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研究理路_比较的视角
  • 求索 2008/3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研究理路 比较的视角 李义松 吴国振 摘 要: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具有自身特定的语境, 这决定了 纯粹! 研究方法的必要性.文章对中西政治思想的渊源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 对国内学界已有研究的方法及其缺陷进 ...查看


  • 论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作用
  • TheoryResearch 学★★理★★论 论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作用 刘娟娟 (山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使人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 现代化 ...查看


  • 2016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介绍
  • 新祥旭法律硕士考研辅导第一品牌 2016年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理论考研介绍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理论排名全国第十,共五本参考书,复习起来比较困难,其中政治学基础和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是政治学综合一,中西方政治思想史为政治学综合二.下面就介绍一些政 ...查看


  • 中共思想政治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经验教训
  •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完成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之后,开始并正在经历着两个新的转变:一是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 ...查看


  • 建党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社会的优良传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来源于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又反过来促进了党在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建党初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萌芽阶段,其如何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和思想政 ...查看


  • 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强调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启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并立足新 ...查看


  •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
  •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就必须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其深刻理解和完 ...查看


  • 中国古今人本思想比较及其意义
  • 第6期 NO.6 宜宾学院学报 JournalofYibinUniversity DECEMLEI.2004 198 中国古今人本思想比较及其意义 何宏兵,陈 谊 (西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新的世纪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的 ...查看


  • 传统儒家政治文化
  • 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传统政治生活的影响 政治学与行政学 [1**********]65 杨颖 摘要: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价值范畴,是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认知.感情.态度.价值观等政治心理层次诸要素,政治理想.理论.评 ...查看


  • 葛兆光-思想史的重要性
  • 葛兆光:思想史的重要性 思想史研究之所以引人瞩目,是因为它同时在自觉地 思想史研究之所以引人瞩目,是因为它同时在自觉地回应着三方面问题,一是它在回应新的中国社会和政治.文化的变迁,思想史世界的混乱,需要重新回顾过去,重新梳理脉络,找到思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