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感]读后感:互联网营销是一场群众运动

明道许维 昨天 15:17

这两天读完小米黎万强的《参与感》,感觉小米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们确实把互联网琢磨透了,他们的方法论确实走在了大部分公司前面。究其实质,小米说最重要的是“参与感”,我再给他更加通俗一点,就是“发动群众”。

除了发动群众,我们别无选择

真正给传播带来颠覆性变化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当中的一类——社交网络。社交网络把大众媒体的“媒介-受众”二元结构彻底结构掉了,在微博丶微信上面,每个人都是受众,每个人也都是媒介,二者是一体的。所以,现在不存在以前“搞定媒体就搞定了受众”的逻辑,而是“搞定受众才能搞定受众”。

那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以前用钱可以买到媒介,因为那是一门生意。现在你根本没法买通受众,一来数量太多你买不起,二来大部分人不是把广告当生意,你根本买不通。所以,你现在只能回到生意最初的原点——做好产品丶做好的口碑丶让客户帮你去传播。用小米的话说,就是做爆款丶做粉丝丶做口碑。

所以,发动群众并不是因为这方法有多先进,而是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能这么做才有效。

品牌要人格化,做自媒体丶做互动

吴晓波在《把世界交给80后》的演讲里说到这么一句话“一切品牌都要人格化”,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对了。

大众媒体时代品牌可以没有人格,因为广告本来就是强奸用户的事情,你是硬来的(这也是大家不喜欢广告的原因)。但是在社交传播时代,你的品牌如果没有人格魅力,那你就点燃不了群众运动的火焰,你就发动不起来群众去帮你传播。

产品是基座,它是商业游戏的入场券,但是想想看,我们现在缺产品吗?中国的制造能力太强了有木有!但是这场商业游戏你能不能玩下去,就要看你能不能进入到客户的心坎里,这就要靠“情怀”了。同样是移动电源,下面这个张小盒电源就让人爱得不行。(思考题:它真的只是一个移动电源吗?我用它真是为了充电吗?)

人格化怎么体现出来?我觉得就是要做自媒体丶做互动。以前做大众媒体营销时,策划公司总是喜欢给客户“编造”一个品牌故事,然后无论啥时候就拿着这个品牌故事到处说,这真的很out了你造吗?品牌故事不是编出来就结束了,就一成不变的,品牌故事是一个延续性的过程,是一个客户参与进来一起讲述的过程,你不持续的发出声音丶你不和客户进行互动,算什么品牌故事呢?

对自媒体概念的理解不要狭隘的理解为微博官方账号丶微信公众账号,那只是自媒体当中的一类罢了。以下这些能够对客户发声丶可以和客户对话的东西都可以算作自媒体:企业员工个人的微博微信丶论坛里代表公司的一个ID丶网店客服丶一本书(比如说《参与感》丶《转折点》)丶一个线下活动……总而言之,就是你和客户发生联系的所有触点,它都是你的自媒体阵地。

那自媒体的内容怎么做?我觉得一是“做自己”,千万别为了迎合客户而说一些你认为客户喜欢听的话,那你最多只能是一个走量的消费品,客户买你估计十有八九是因为便宜,你是没有粉丝的。真正牛逼的品牌从来不谄媚消费者,当然它也不会刻意去俯视消费者,它就是做好自己,就够了。雷军做不出锤子,罗永浩也做不出小米,他们其实都是在做自己。

二是“说人话”,千万别学那些loser,动不动搞一句让人听不懂的话,以为人家听不懂就是牛逼文案,真正的高手都是说大白话的(推荐阅读《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如果说大众媒体是一个“剧场”丶一个“舞会”的话,你要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才能进去的话,那么社交网络就是“客厅”丶“卧室”,这里是人最放松的地方,你在这里就要用在家里的口气说话才显得对味儿。你若端着,我就无感。

三是“要互动”。就好像做爱一样,如果你光顾着自己爽,不考虑伴侣的感受,那你们的生活就不可能和谐。如果你光传播,对客户的反馈爱理不理,那你怎么让客户爱上你?互动,比传播更重要。愿意和你互动的,一定只是1%对你最核心的客户,对这部分人你敢怠慢吗?

发动群众3个关键点:利益明确丶动作简单丶开放创作

现在我们终于要开始发动群众了。你那么有个性,你让粉丝爱上了你,但爱是在心里的,你怎么把粉丝的爱转变成行动呢?我觉得关键就是3点:明确的利益驱动丶简单的行动动作丶带有开放性的创作空间。

你让人帮你做一件事儿,你总要给人一个理由,这就是利益驱动。最常见的利益驱动就是物质利益,比如说转发赢iPhone5s,但这是最差的利益驱动方式,因为很多只是为了赢得5s的人会混杂在里面,他们并不是你真正的粉丝,也不会帮你做口碑传播。

比之更好的利益驱动是精神层面的,这也是真粉丝的驱动力,具体来说又可能分为“自我表达”丶“成就感”丶“利他”丶“趣味性”等。所有精神层面的动力都离不开社群,如果没有听众,就没有传播动力。

自我表达性消费很常见,比如说你如果只是要一辆车,那么你买辆高尔夫就可以了,但是有人就是要买MINI,他其实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对外表达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很多人在微博里晒锤子手机的开箱照(比如我),其实就是为了表达自己是一个用锤子手机的人。

成就感简单的说就是“我懂你不懂”。我们身边总会有些“热心人”,比如说女孩子买电脑丶买手机的时候,总会有男生主动来给你提供各种咨询建议,抛开性驱动不讲(因为这些人也会主动去帮助男性朋友),他们最大的动力来自于成为专家的成就感。这,也是社交传播的一大动力。

利他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动力,但它确实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比如说我不止一次在朋友圈里推荐过uber和易到用车,没有别的目的,只是觉得我自己用了感觉好的东西也要给身边的朋友们分享。

趣味性是最容易获得传播的一种内容。以我最近策划的明道周年活动为例,传得最火的就是我这张卖萌的“二照”,因为大家觉得很好玩,一个平时看起来那么正经的人,卖起萌来竟然也能那么无节操,所以就纷纷转发了。

满足了这些驱动力以后,群众运动的基础有了,那么要叫大家做什么呢?越简单明确越好。我们有时候经常会这么说,“你帮我介绍给需要的朋友哈”,对方因为对你已经很认可了,通常都不会拒绝,而且可能还表现的非常积极,于是宾主双方都满意的握手再见,然后就此没有下文。一个成功的能够带来转化的行动应该是这样的:“您能帮我把这个图文链接转发到朋友圈吗?这段介绍文字我也写好了,里面有我的联系方式,你直接粘贴过去就成。”这时候人家肯定觉得举手之劳,顺水人情不送白不送。

最后也是最高境界的,就是把传播素材做成带有开放性的丶能够让大家发挥创意空间的素材。比如说今年特别火的“妈妈再打我一次”,之前的“凡客体”,小米的吉祥物“米兔”,这些素材都带有开放性,用户可以在素材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变成自己的作品,这种传播的驱动力就更大了。

用产品驱动营销,四两拨千斤

前面说的基本上还是通过内容丶活动丶创意来驱动营销,这是比较传统的思路,成本也比较高。还有一种思路是在设计产品的时候直接考虑到营销,这样的营销往往可以以极低的成本获得非常爆炸性的效果。今年有两个一夜爆红的应用,魔漫相机和脸萌,他们都是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融入了社交分享机制,于是一下就火了,形成了链式反应。

小米曾经做过一个“我的手机编年史”的网页端应用,你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用过的所有手机,然后生成一张图片,然后你可以直接分享到社交网络。这个应用我当时也玩过,确实很有意思。

好啦,就写到这里吧,祝大家周末愉快。

明道许维 昨天 15:17

这两天读完小米黎万强的《参与感》,感觉小米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他们确实把互联网琢磨透了,他们的方法论确实走在了大部分公司前面。究其实质,小米说最重要的是“参与感”,我再给他更加通俗一点,就是“发动群众”。

除了发动群众,我们别无选择

真正给传播带来颠覆性变化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当中的一类——社交网络。社交网络把大众媒体的“媒介-受众”二元结构彻底结构掉了,在微博丶微信上面,每个人都是受众,每个人也都是媒介,二者是一体的。所以,现在不存在以前“搞定媒体就搞定了受众”的逻辑,而是“搞定受众才能搞定受众”。

那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呢?以前用钱可以买到媒介,因为那是一门生意。现在你根本没法买通受众,一来数量太多你买不起,二来大部分人不是把广告当生意,你根本买不通。所以,你现在只能回到生意最初的原点——做好产品丶做好的口碑丶让客户帮你去传播。用小米的话说,就是做爆款丶做粉丝丶做口碑。

所以,发动群众并不是因为这方法有多先进,而是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能这么做才有效。

品牌要人格化,做自媒体丶做互动

吴晓波在《把世界交给80后》的演讲里说到这么一句话“一切品牌都要人格化”,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对了。

大众媒体时代品牌可以没有人格,因为广告本来就是强奸用户的事情,你是硬来的(这也是大家不喜欢广告的原因)。但是在社交传播时代,你的品牌如果没有人格魅力,那你就点燃不了群众运动的火焰,你就发动不起来群众去帮你传播。

产品是基座,它是商业游戏的入场券,但是想想看,我们现在缺产品吗?中国的制造能力太强了有木有!但是这场商业游戏你能不能玩下去,就要看你能不能进入到客户的心坎里,这就要靠“情怀”了。同样是移动电源,下面这个张小盒电源就让人爱得不行。(思考题:它真的只是一个移动电源吗?我用它真是为了充电吗?)

人格化怎么体现出来?我觉得就是要做自媒体丶做互动。以前做大众媒体营销时,策划公司总是喜欢给客户“编造”一个品牌故事,然后无论啥时候就拿着这个品牌故事到处说,这真的很out了你造吗?品牌故事不是编出来就结束了,就一成不变的,品牌故事是一个延续性的过程,是一个客户参与进来一起讲述的过程,你不持续的发出声音丶你不和客户进行互动,算什么品牌故事呢?

对自媒体概念的理解不要狭隘的理解为微博官方账号丶微信公众账号,那只是自媒体当中的一类罢了。以下这些能够对客户发声丶可以和客户对话的东西都可以算作自媒体:企业员工个人的微博微信丶论坛里代表公司的一个ID丶网店客服丶一本书(比如说《参与感》丶《转折点》)丶一个线下活动……总而言之,就是你和客户发生联系的所有触点,它都是你的自媒体阵地。

那自媒体的内容怎么做?我觉得一是“做自己”,千万别为了迎合客户而说一些你认为客户喜欢听的话,那你最多只能是一个走量的消费品,客户买你估计十有八九是因为便宜,你是没有粉丝的。真正牛逼的品牌从来不谄媚消费者,当然它也不会刻意去俯视消费者,它就是做好自己,就够了。雷军做不出锤子,罗永浩也做不出小米,他们其实都是在做自己。

二是“说人话”,千万别学那些loser,动不动搞一句让人听不懂的话,以为人家听不懂就是牛逼文案,真正的高手都是说大白话的(推荐阅读《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如果说大众媒体是一个“剧场”丶一个“舞会”的话,你要把自己打扮得光鲜亮丽才能进去的话,那么社交网络就是“客厅”丶“卧室”,这里是人最放松的地方,你在这里就要用在家里的口气说话才显得对味儿。你若端着,我就无感。

三是“要互动”。就好像做爱一样,如果你光顾着自己爽,不考虑伴侣的感受,那你们的生活就不可能和谐。如果你光传播,对客户的反馈爱理不理,那你怎么让客户爱上你?互动,比传播更重要。愿意和你互动的,一定只是1%对你最核心的客户,对这部分人你敢怠慢吗?

发动群众3个关键点:利益明确丶动作简单丶开放创作

现在我们终于要开始发动群众了。你那么有个性,你让粉丝爱上了你,但爱是在心里的,你怎么把粉丝的爱转变成行动呢?我觉得关键就是3点:明确的利益驱动丶简单的行动动作丶带有开放性的创作空间。

你让人帮你做一件事儿,你总要给人一个理由,这就是利益驱动。最常见的利益驱动就是物质利益,比如说转发赢iPhone5s,但这是最差的利益驱动方式,因为很多只是为了赢得5s的人会混杂在里面,他们并不是你真正的粉丝,也不会帮你做口碑传播。

比之更好的利益驱动是精神层面的,这也是真粉丝的驱动力,具体来说又可能分为“自我表达”丶“成就感”丶“利他”丶“趣味性”等。所有精神层面的动力都离不开社群,如果没有听众,就没有传播动力。

自我表达性消费很常见,比如说你如果只是要一辆车,那么你买辆高尔夫就可以了,但是有人就是要买MINI,他其实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对外表达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很多人在微博里晒锤子手机的开箱照(比如我),其实就是为了表达自己是一个用锤子手机的人。

成就感简单的说就是“我懂你不懂”。我们身边总会有些“热心人”,比如说女孩子买电脑丶买手机的时候,总会有男生主动来给你提供各种咨询建议,抛开性驱动不讲(因为这些人也会主动去帮助男性朋友),他们最大的动力来自于成为专家的成就感。这,也是社交传播的一大动力。

利他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动力,但它确实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比如说我不止一次在朋友圈里推荐过uber和易到用车,没有别的目的,只是觉得我自己用了感觉好的东西也要给身边的朋友们分享。

趣味性是最容易获得传播的一种内容。以我最近策划的明道周年活动为例,传得最火的就是我这张卖萌的“二照”,因为大家觉得很好玩,一个平时看起来那么正经的人,卖起萌来竟然也能那么无节操,所以就纷纷转发了。

满足了这些驱动力以后,群众运动的基础有了,那么要叫大家做什么呢?越简单明确越好。我们有时候经常会这么说,“你帮我介绍给需要的朋友哈”,对方因为对你已经很认可了,通常都不会拒绝,而且可能还表现的非常积极,于是宾主双方都满意的握手再见,然后就此没有下文。一个成功的能够带来转化的行动应该是这样的:“您能帮我把这个图文链接转发到朋友圈吗?这段介绍文字我也写好了,里面有我的联系方式,你直接粘贴过去就成。”这时候人家肯定觉得举手之劳,顺水人情不送白不送。

最后也是最高境界的,就是把传播素材做成带有开放性的丶能够让大家发挥创意空间的素材。比如说今年特别火的“妈妈再打我一次”,之前的“凡客体”,小米的吉祥物“米兔”,这些素材都带有开放性,用户可以在素材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变成自己的作品,这种传播的驱动力就更大了。

用产品驱动营销,四两拨千斤

前面说的基本上还是通过内容丶活动丶创意来驱动营销,这是比较传统的思路,成本也比较高。还有一种思路是在设计产品的时候直接考虑到营销,这样的营销往往可以以极低的成本获得非常爆炸性的效果。今年有两个一夜爆红的应用,魔漫相机和脸萌,他们都是在设计产品的时候融入了社交分享机制,于是一下就火了,形成了链式反应。

小米曾经做过一个“我的手机编年史”的网页端应用,你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用过的所有手机,然后生成一张图片,然后你可以直接分享到社交网络。这个应用我当时也玩过,确实很有意思。

好啦,就写到这里吧,祝大家周末愉快。


相关文章

  • [微信营销与运营]读后感
  • <微信营销与运营>读后感 因为工作的关系读了这本书,大获丰收之余有了诸多思考.说起微时代,许多人都不陌生,从一开始的博客,到后来的微博,再到微信.微视等.从微信的诞生到微时代的到来,到微信营销的兴起,到公众平台的建立,只用了短短 ...查看


  • [参与感]读后感
  • 米在走"饥饿营销",对于这种营销方式也并不多么理解,我清楚的知道他不能对于所有产品都适用,也不能对于所有人群都感冒.并没有把小米手机的成功当成多么神奇的事情,直到有机会读完<参与感>这本书,才发现我忽视了很多 ...查看


  • 小米[参与感]读后感-副本
  • 小 米<参与感>读后感 --小米的成功之道是我们腾飞的向导 在春节放假期前黄总给了我们一个读书学习的任务--读小米的<参与感>.经过两天的时间终于把332页的<参与感>看完.书中的互联网思维"专 ...查看


  •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 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上:体制的力量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祖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春天的故事> 改革开放了,中华大地忽如一夜春风来,人们都在谈论如何行动起来挣钱,被释放的精灵在基本 ...查看


  •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营销的本质]读后感
  • <孟子·滕文公上>中说:"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如今很多人希望回到农业社会中那种相互依存.相互信任的生活,而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正遵循着自然规律,向着人与人之间构成的社区回归.一位资深快消品 ...查看


  • 大数据变革读后感两篇
  • 大数据变革读后感 (一) 之所以读<大数据变革>这本书,是因为当时在京东上看到这本书的宣传是具备互联网思维必读书之一.说实话,看这本书根本看不进去,不晓得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还是什么,只能说标题吸引人,内容很空泛,没有什么的可读性. ...查看


  • [场景革命]读后感
  • 努力打造自己的场景 体验爆发是时候了 流量曾经很盛大 把搜索的阴影落在温柔的指尖 让心情风暴刮过田野热点 谁这时没有场景,就不必连接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微信 在朋友圈上来回 不安的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最是那一抹秋日的 ...查看


  • [京东技术解密]读后感
  • [京东技术] 摘要: 本文是本人阅读<京东技术解密>后整理的重点内容和抒发的一些感想,主观部分纯属个人意见,不必求同 京东技术体系简介 京东技术团队目前有超过4000名员工,2013年市场交易额达到1255亿元,信息系统涵盖交易 ...查看


  • [服装零售管理]读后感暨大连地区FILA品牌分析
  • FILA,开启华洛元年 --<服装零售管理>感悟暨大连地区FILA品牌分析 东北区域管培生:张哲 2016.2.13 一. 前言 二. FILA零售环境分析 1. 分析意义 2. 宏观分析 3. 消费者分析 4. FILA中国S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