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分析

学号:2120151936姓名:王浩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分析

【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 孕育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丰富的理论生长点和“有机土壤”。马克思不仅公开宣布新哲学的实践性, 而且当他将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的实践时, 马克思又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对实践作了哲学的概括。在《手稿》中, 马克思对实践的概念、特征、本质和内容等作了全面的阐述。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实践观的分析, 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的早期哲学的理解, 进一步考察马克思实践观点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实践;马克思

一、《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背景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写于 1844 年 3 月—4 月,是马克思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手稿》是马克思思想研究重心发生转移的产物,也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思想进行理论论证的结果。早在《莱茵报》时期(1842 年 4 月—1843 年 3 月),马克思就发表了很多抨击封建制度的文章。“盗木事件”使《莱茵报》参与了辩论;在自由贸易、盗木法律上,马克思发现“物质利益”是国家制定法律的原因,“物质利益”问题与马克思脑中的哲学问题发生了冲突。他在退出《莱茵报》之后,写作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他通过批判黑格尔由国家理念决定市民社会的颠倒,指出国家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法律,并指出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去政治经济学中寻找。马克思阐明了“市民社会”是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制约着生产力的交往形式,亦即生产关系。市民社会与生产力的发展相关,是社会物质生活的领域。这正是马克思由政治法律领域转向政治经济领域研究、由唯心主

义转向唯物主义(历史唯物史观)、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转向革命的共产主义的思想基础。马克思正是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来寻求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人类解放道路的科学依据的。他鲜明地表达了革命的共产主义思想:“彻底的德国不从根本上开始进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1

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因此,共产主义的实现和完成离不开实践的积极作用。“实践观”正是《手稿》的核心思想,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通过批判的形式全面阐述了实践观的合理内涵,揭示了共产主义的实质(人的本质的复归)和实现途径(劳动实践的发展)。

《手稿》从政治经济学研究入手,其中心问题是共产主义的完成和人的解放,而其最终落脚点则是哲学。这说明,哲学不再只是解释世界,而要改造世界、创造世界。哲学的真正任务在于为批判地、革命地实践活动提供坚实的、有效的理论基础和论证。《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史上的一部关键性著作,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全部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和秘密 所在。它孕育了马克思实践观的萌芽,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奠定了现实的基础。

二、《手稿》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

《手稿》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 孕育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丰富的理论生长点。马克思不仅公开宣布新哲学的实践性, 而且当他将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的实践时, 马克思又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对实践作了哲学的概括。

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两种劳动, 一是异化劳动, 一是对象化活动。由于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所从事的不人道的、非人化的劳动叫做异化劳动, 与此相对应, 他把对象化活动看作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两种活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严格地讲, 这是《手稿》中不能解决的向题, 马克思为了映衬异化劳动的极端不合理性, 对于对象化活动作了纯粹理想主义的描述, 带有鲜明的人本学的痕迹。这时, 它们作为对立的两极, 处于身首异地的状态, 这显然是不足取的。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不少地方, 马克思能够跳出这种两极对立的案臼, 把对象化活动理解为人和自然对象之间现实的感性活动, 而不是像费尔巴哈那样把人的活动仅限于理论活动, 也不像黑格尔那样把实践理解为纯粹精神的活动。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 改造无机的自然界, 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1

马克思在《手稿》中还对实践的特征作了概括:首先, 实践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 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 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 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 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2马克思在这里1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用感性的外部世界说明实践是感性的活动。

其次, 实践是有意识的能动活动。马克思说:“人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活活动是有意识的。”1这种有意识的能动活动使人和动物区别开来, 因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 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2,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内在尺度改造对象, 使对象符合自己的需要, 这无疑体现了人的活动的能动性。

最后, 实践是社会性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享受所具有的普遍性, 不仅仅存在于直接共同的活动和直接共同的享受这种形式中, 而且存在于实践活动主体同他人进行直接联系较少的活动之中,因为实践活动主体本身是社会性的存在, 实践活动所需的对象和材料, 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精神生产活动的语言, 也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实践活动主体的。所以, 主体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所生产出的东西, 实际上是为社会创造的, 并且实践活动主体在生产过程中自觉意识到自己的社会性本质。在费尔巴哈那里, 人的活动必备的感觉, 只不过是人的肉体的一种天赋特征。《手稿》高明于费尔巴哈的地方, 在于它从人及其实践的社会性及自然性的辩证统一中, 揭示了人的感觉的形成史及实质。

三、《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实践观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实践的观点从《手稿》的萌芽,到《提纲》和《形态》的展开 和发挥,贯穿了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始终,其概念不断明晰化。《手稿》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Vol.42.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Vol.42.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才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终极根源所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形成过程的开端,它在马克思早期实践观的萌芽之时就已包含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理的最终建立和完成所必需的全部理论前提和思想元素。《手稿》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思想阵地,包含了它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手稿》不仅较为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实践观的合理内涵,而且其较为逻辑的体系结构证明了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要的三本著作是以实践为逻辑主线而互相联系的统一的整体,《手稿》是开端,而马克思在之后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它的延续和发挥,后两著作是马克思将其实践观的萌芽外化到存在观、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产物和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外篇,我们可以说《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Vol.42.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学号:2120151936姓名:王浩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观分析

【摘要】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 孕育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丰富的理论生长点和“有机土壤”。马克思不仅公开宣布新哲学的实践性, 而且当他将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的实践时, 马克思又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对实践作了哲学的概括。在《手稿》中, 马克思对实践的概念、特征、本质和内容等作了全面的阐述。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实践观的分析, 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的早期哲学的理解, 进一步考察马克思实践观点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实践;马克思

一、《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背景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写于 1844 年 3 月—4 月,是马克思初步探索政治经济学时写下的一部手稿。《手稿》是马克思思想研究重心发生转移的产物,也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思想进行理论论证的结果。早在《莱茵报》时期(1842 年 4 月—1843 年 3 月),马克思就发表了很多抨击封建制度的文章。“盗木事件”使《莱茵报》参与了辩论;在自由贸易、盗木法律上,马克思发现“物质利益”是国家制定法律的原因,“物质利益”问题与马克思脑中的哲学问题发生了冲突。他在退出《莱茵报》之后,写作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他通过批判黑格尔由国家理念决定市民社会的颠倒,指出国家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法律,并指出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去政治经济学中寻找。马克思阐明了“市民社会”是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制约着生产力的交往形式,亦即生产关系。市民社会与生产力的发展相关,是社会物质生活的领域。这正是马克思由政治法律领域转向政治经济领域研究、由唯心主

义转向唯物主义(历史唯物史观)、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转向革命的共产主义的思想基础。马克思正是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来寻求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人类解放道路的科学依据的。他鲜明地表达了革命的共产主义思想:“彻底的德国不从根本上开始进行革命,就不可能完成革命。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1

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因此,共产主义的实现和完成离不开实践的积极作用。“实践观”正是《手稿》的核心思想,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通过批判的形式全面阐述了实践观的合理内涵,揭示了共产主义的实质(人的本质的复归)和实现途径(劳动实践的发展)。

《手稿》从政治经济学研究入手,其中心问题是共产主义的完成和人的解放,而其最终落脚点则是哲学。这说明,哲学不再只是解释世界,而要改造世界、创造世界。哲学的真正任务在于为批判地、革命地实践活动提供坚实的、有效的理论基础和论证。《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史上的一部关键性著作,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全部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和秘密 所在。它孕育了马克思实践观的萌芽,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奠定了现实的基础。

二、《手稿》实践观的主要内容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

《手稿》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 孕育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丰富的理论生长点。马克思不仅公开宣布新哲学的实践性, 而且当他将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的实践时, 马克思又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对实践作了哲学的概括。

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两种劳动, 一是异化劳动, 一是对象化活动。由于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 马克思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所从事的不人道的、非人化的劳动叫做异化劳动, 与此相对应, 他把对象化活动看作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两种活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严格地讲, 这是《手稿》中不能解决的向题, 马克思为了映衬异化劳动的极端不合理性, 对于对象化活动作了纯粹理想主义的描述, 带有鲜明的人本学的痕迹。这时, 它们作为对立的两极, 处于身首异地的状态, 这显然是不足取的。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不少地方, 马克思能够跳出这种两极对立的案臼, 把对象化活动理解为人和自然对象之间现实的感性活动, 而不是像费尔巴哈那样把人的活动仅限于理论活动, 也不像黑格尔那样把实践理解为纯粹精神的活动。在《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 改造无机的自然界, 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1

马克思在《手稿》中还对实践的特征作了概括:首先, 实践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 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 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 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 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2马克思在这里1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用感性的外部世界说明实践是感性的活动。

其次, 实践是有意识的能动活动。马克思说:“人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活活动是有意识的。”1这种有意识的能动活动使人和动物区别开来, 因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 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2,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内在尺度改造对象, 使对象符合自己的需要, 这无疑体现了人的活动的能动性。

最后, 实践是社会性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享受所具有的普遍性, 不仅仅存在于直接共同的活动和直接共同的享受这种形式中, 而且存在于实践活动主体同他人进行直接联系较少的活动之中,因为实践活动主体本身是社会性的存在, 实践活动所需的对象和材料, 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精神生产活动的语言, 也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实践活动主体的。所以, 主体通过劳动实践活动所生产出的东西, 实际上是为社会创造的, 并且实践活动主体在生产过程中自觉意识到自己的社会性本质。在费尔巴哈那里, 人的活动必备的感觉, 只不过是人的肉体的一种天赋特征。《手稿》高明于费尔巴哈的地方, 在于它从人及其实践的社会性及自然性的辩证统一中, 揭示了人的感觉的形成史及实质。

三、《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实践观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实践的观点从《手稿》的萌芽,到《提纲》和《形态》的展开 和发挥,贯穿了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始终,其概念不断明晰化。《手稿》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Vol.42.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Vol.42.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才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终极根源所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形成过程的开端,它在马克思早期实践观的萌芽之时就已包含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理的最终建立和完成所必需的全部理论前提和思想元素。《手稿》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思想阵地,包含了它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手稿》不仅较为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实践观的合理内涵,而且其较为逻辑的体系结构证明了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要的三本著作是以实践为逻辑主线而互相联系的统一的整体,《手稿》是开端,而马克思在之后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则是它的延续和发挥,后两著作是马克思将其实践观的萌芽外化到存在观、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产物和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外篇,我们可以说《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Vol.42.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相关文章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浅析 摘要:1844年3月,马克思因受到恩格斯<德法年鉴>中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影响,认为仅停留在哲学的研究上,还不是"针对原本,而是针对副本"的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 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是如何提出和阐述科学实践观的,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涵义及其意 ...查看


  •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第一.马克思实践观产生的历史渊源 实践属于人的活动.在欧洲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中都提出过实践概念和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方哲学史上思想家的实践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创见.这是西方传统文化传承 ...查看


  • 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
  • 作者:郁建兴 中国社会科学 2000年05期 黑格尔在19世纪初对启蒙运动以来不断得到发展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并对使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得到检验的重大事件--法国大革命进行了深刻分析,从而对17.18世纪欧洲政治哲学遗产做了全面 ...查看


  •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尹才祥
  • 摘 要:马克思在批判的继承前人思想成果基础之上,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阐发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结论.本文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展示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探索历程,比较 ...查看


  • 马克思市民社会的演变
  • 第43卷第2期2016年3月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ichuanNormalUniversitSocialSciencesEditiony( Vol.43,No.2 ,March2016 马克思市民社会观 从 ...查看


  • 开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新维度
  • 开启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新维度 --对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解读与评价 作者简介:丁国旗(1968-),男,河南荥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文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西方美学研究,北京100732 内容提 ...查看


  •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潮
  • [摘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主要存在两种思潮.一种是人道主义思潮,一种是科学主艾思潮.其中,人道主义思潮不仅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而且对东欧国家和苏联,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社会主义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 ...查看


  •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潮 1
  •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潮 [摘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主要存在两种思潮.一种是人道主义思潮,一种是科学主艾思潮.其中,人道主义思潮不仅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而且对东欧国家和苏联,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社会主义实践都产生了深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