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教学案

(一)、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 (1)概念:一定

(2)数量特征:率和死亡率、率和迁出率、的数量特征是 。

2.种群密度的调查

(1)种群密度①含义:是指种群在 个体数

②表示方式:种群密度=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3.(1)基本步骤

①确定调查对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②取样:要做到

,多用 法或者 法。

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的该种群的数量,并记录。在计数时四条边上的生物只取相邻两

条边及其夹角计数(一般取上边和左边的)。

上图中,若“○”代表个体,则该样方中个体数目计数方法如下: a.样方内的个体个;

b.位于边线上的,只计的个体数,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有个。 该样方内总个体数量为 个。

④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样方内种群数量的 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单位:株/平方米)。

(2)注意事项:要 4.标志重捕法

(1)调查程序 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放回中 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2)注意事项 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②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过分醒目易被捕食。③标志符号持续存留时间不短于研究时间。 ④数量变动:在研究期间,没有较多个体的出生和死亡,也没有较多个体的迁入和迁出。

合作探究

种群概念的理解(1)三个“两”理解种群的概念 ①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②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③两个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 个体、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都是同一物种,如下图所示。①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而是具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

的有机整体。②物种因地理隔离形成不同种群。③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1.依据种群概念,请你确认下列①~③是否可看作一个种群?为什么?

①两个池塘中的鲤鱼 ②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③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玉米粒的玉米

2.依据种群密度的概念,判断“一块玉米田中的所有的蝗虫”是对种群密度的描述吗?

3.

取样时为何强调随机取样呢?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规定了取样的特点,这种做法

是不是不符合随机取样的原则?

4.利用标志重捕法如何依据调查数据进行种群密度的计算?

1.判断正误 (1)不同种群的生物一定不是同一物种。( ) (2)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

(3)判断是不是一个物种的标准是:两个种群间能否随机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 ) (4)某外迁群体a1与当时留居群体a2的基因频率不相同,则a1和a2是同一物种。( ) (5)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 (6)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 2.分析下面两个问题:

Ⅰ.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Ⅱ.(1)如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2)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块地中苦荬菜种群密度为 。

一题多变 (1)在上述Ⅰ中,如果对田鼠标记的符号过分醒目,则会使田鼠被捕获的概率 。如果标志物脱落,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 。

(2)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 。

种群密度调查数据的偏差分析(1)偏高:一般情况下,导致第二次捕获中标记个体数比实际小的因素最终都导致调查数据偏大,如被标记的个体不容易捕获、标志物脱落等,都会导致调查数据偏高。(2)偏低:若被标记的个体标志明显,第二次更容易被捕获,会导致调查数据偏低。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1.种群的其他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概念:单位时间内的 个体数目占 的比率。 ②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率―→种群密度←― 率

(2)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概念:单位时间内 ②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率―→种群密度←― 率

(3)年龄组成 ①概念:种群中 ②类型

③意义:可预测种群的 变化趋势。

(4)性别比例 ①概念:种群中 ②意义:对 有一定的影响。

③应用:利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 ―→降低害虫 。

2.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或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主要类型有均匀分布型、随机分布型和集群分布型。

合作探究 1.年龄组成有多种呈现形式,下图为某地7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则属于增

长型的是,属于稳定型的是,属于衰退型的是。

2.年龄组成是稳定型的种群,其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

3.农业生产上常将性引诱剂洒向田间,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其道理何在?

4.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其中①②③④代表哪种数量特征,为什么?

3.图中表示了种群的各个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他特征都会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一题多变(1)图中丁是如何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

(2)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除了甲、乙以外还有哪些因素?

三、课堂小结

四、反馈练习及作业强化

1.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种群的空间特征 D.形态特征

2.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3.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 ) A.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B.现有人口的数量和密度

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D.现有人口男女的性别比例 4.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5.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 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获的概率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 6.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甲是其中的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株。(2)乙图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该图显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该植物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3)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株/m。

7.在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探究活动中,有以下实践活动,阅读后请回答相关问题: (1)若一块农田长100m、宽30m,在对该地块的蒲公英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取10个样方,那么,从长的一边计起,第二个样方的中心应在地长的 m,地宽的 m处。 (2)假设我们所调查的一块地里的蒲公英的分布比较均匀,10个小组各自统计的一个样方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2

2

组。如果这两个组的实际数据之和应为5株,则该地块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 株/m2。

教学案答案

一、知识梳理1.(1)①自然区域 ③全部 (2)种群密度 出生 迁入 年龄组成 种群密度 2.(1)①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2)逐个计数 样方 标志重捕 3.(1)②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 等距取样 ③a.全部计数 5 b.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 3 5+3=8 ④平均 (2)随机 4.(1)原来的环境 重捕 标记个体数

合作探究1.①~③均不属于种群,理由如下:①不属于“同一区域”;②不属于“同一物种”(鱼有很多种类);③不属于“全部个体”。

2.不是,种群密度强调的是“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种群的个体数”。

3.随机取样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能更接近真实情况。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就是保证了样方的平均分布,而不是相对集中分布,是对随机取样的具体操作,符合随机取样原则。 4.

个体总数N再次捕获个体数n

=。计算出N,即为该区域内的种群数量,再依据

初次捕获标志数M重捕的标志个体数m

该空间的面积或体积大小进一步计算种群密度。

活学活用1.(1)× (2)√ (3)√ (4)× (5)× (6)×2.Ⅰ.144 高 Ⅱ.(1)计数样方内部和任意相邻两边及顶点的所有个体(提示:统计边角的原则一般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如图所示: (2)3株/m2

解析 Ⅰ.设该草原中布氏田鼠总数为N,第一次捕获数为32,第二次捕获数为36,其中标志数为4,则根据公式: N(种群总数)=

n(重捕个体数)

M(标志数,即第一次捕获数),即可得出N=288只。该

m(重捕中标志数)

288

样方面积为2hm2,所以平均种群密度==144(只/hm2)。

2

Ⅱ.从题干中获取的信息有:①种群密度调查的对象为双子叶植物,采用的方法为样方法;②给出了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由于1组数值和6组数值与其他组数值相差太大,应舍去,然后用剩下的八组取平均值作为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 一题多变 (1)增大 偏大 (2)偏小

二、知识梳理1.(1)①新产生或死亡 该种群个体总数 ②出生 死亡

(2)①迁入或迁出 该种群个体总数 ②迁入 迁出 (3)①各年龄期 比例 ②大于 > 增大 增长 适中 ≈ 稳定 稳定 小于

群密度 ③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2.位置状态 布局 合作探究1.A、D、F C、G B、E

2.不一定,若近期气候恶劣、食物短缺、频发传染病等,种群数量会减少。

3.将性引诱剂洒向田间,可干扰害虫雌雄个体间的正常交尾,从而降低害虫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4.①②分别代表死亡率和出生率,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③④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因为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活学活用 3.B

一题多变 (1)年龄组成(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甲)和死亡率(乙)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2)迁入率和迁出率。

课堂小结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出生率和死亡率

四、反馈练习及作业强化

1.D [种群并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单元,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及空间特征等特征。] 2.A [种群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其中衰退型年龄组成的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小。] 3.A 4.D 5解析 标志重捕法要求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而迁入和迁出、标记符号过分醒目、环境条件的改变等都会使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前后发生变化,A、B、C三项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该地域刺猬数量为400

2

只,种群密度大约是100只/km。答案 D

6解析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不同。样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的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对样方中的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数目。

答案 (1)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8(2)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0(3)(n1+n2+n3)/(3S0) 7.(1)15 15 (2)1和8 2.8

解析 (1)最好画示意图求解,便于分析。长100m的地块,选10个样方,即将地分成10等份,也就是每长10m设一个样方。按要求样方应设在每份的中央,所以第一个样方的中心应在长5m、宽15m的交叉点上。第二个样方的中心在长15m、宽15m的交叉点上。 (2)因为题目已经说明该地块的蒲公英分布比较均匀,总体分析所有各组,除了第1、8组之外,其他各组的数据都在2~4之间,所以第1、8组的数值最有可能是不真实的。若这两组统计的实际数据之和是5株,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为(3+3+2+2+3+3+4+3+5)÷10=2.8,即为2.8株/m2。

(一)、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种群 (1)概念:一定

(2)数量特征:率和死亡率、率和迁出率、的数量特征是 。

2.种群密度的调查

(1)种群密度①含义:是指种群在 个体数

②表示方式:种群密度=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3.(1)基本步骤

①确定调查对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②取样:要做到

,多用 法或者 法。

③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的该种群的数量,并记录。在计数时四条边上的生物只取相邻两

条边及其夹角计数(一般取上边和左边的)。

上图中,若“○”代表个体,则该样方中个体数目计数方法如下: a.样方内的个体个;

b.位于边线上的,只计的个体数,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有个。 该样方内总个体数量为 个。

④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样方内种群数量的 值,即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单位:株/平方米)。

(2)注意事项:要 4.标志重捕法

(1)调查程序 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放回中 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2)注意事项 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②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过分醒目易被捕食。③标志符号持续存留时间不短于研究时间。 ④数量变动:在研究期间,没有较多个体的出生和死亡,也没有较多个体的迁入和迁出。

合作探究

种群概念的理解(1)三个“两”理解种群的概念 ①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

②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③两个基本单位: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 个体、种群与物种的关系: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内的个体都是同一物种,如下图所示。①一个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而是具有发展、自我调节、动态稳定以及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一系列特征

的有机整体。②物种因地理隔离形成不同种群。③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 1.依据种群概念,请你确认下列①~③是否可看作一个种群?为什么?

①两个池塘中的鲤鱼 ②某池塘中所有的鱼 ③一块农田中全部长出玉米粒的玉米

2.依据种群密度的概念,判断“一块玉米田中的所有的蝗虫”是对种群密度的描述吗?

3.

取样时为何强调随机取样呢?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规定了取样的特点,这种做法

是不是不符合随机取样的原则?

4.利用标志重捕法如何依据调查数据进行种群密度的计算?

1.判断正误 (1)不同种群的生物一定不是同一物种。( ) (2)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

(3)判断是不是一个物种的标准是:两个种群间能否随机交配并产生可育的后代。( ) (4)某外迁群体a1与当时留居群体a2的基因频率不相同,则a1和a2是同一物种。( ) (5)调查动物种群密度只能用标志重捕法。( ) (6)样方法只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 2.分析下面两个问题:

Ⅰ.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m2(1hm2=10000m2),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 。 Ⅱ.(1)如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2)下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块地中苦荬菜种群密度为 。

一题多变 (1)在上述Ⅰ中,如果对田鼠标记的符号过分醒目,则会使田鼠被捕获的概率 。如果标志物脱落,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 。

(2)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 。

种群密度调查数据的偏差分析(1)偏高:一般情况下,导致第二次捕获中标记个体数比实际小的因素最终都导致调查数据偏大,如被标记的个体不容易捕获、标志物脱落等,都会导致调查数据偏高。(2)偏低:若被标记的个体标志明显,第二次更容易被捕获,会导致调查数据偏低。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

1.种群的其他特征 (1)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概念:单位时间内的 个体数目占 的比率。 ②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率―→种群密度←― 率

(2)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概念:单位时间内 ②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率―→种群密度←― 率

(3)年龄组成 ①概念:种群中 ②类型

③意义:可预测种群的 变化趋势。

(4)性别比例 ①概念:种群中 ②意义:对 有一定的影响。

③应用:利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 ―→降低害虫 。

2.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或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主要类型有均匀分布型、随机分布型和集群分布型。

合作探究 1.年龄组成有多种呈现形式,下图为某地7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则属于增

长型的是,属于稳定型的是,属于衰退型的是。

2.年龄组成是稳定型的种群,其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

3.农业生产上常将性引诱剂洒向田间,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其道理何在?

4.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可用下图表示,其中①②③④代表哪种数量特征,为什么?

3.图中表示了种群的各个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他特征都会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一题多变(1)图中丁是如何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

(2)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除了甲、乙以外还有哪些因素?

三、课堂小结

四、反馈练习及作业强化

1.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种群的空间特征 D.形态特征

2.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

3.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 ) A.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B.现有人口的数量和密度

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D.现有人口男女的性别比例 4.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5.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迁入率和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 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大刺猬被捕获的概率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是400只/km2 6.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甲是其中的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株。(2)乙图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该图显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该植物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3)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株/m。

7.在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探究活动中,有以下实践活动,阅读后请回答相关问题: (1)若一块农田长100m、宽30m,在对该地块的蒲公英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取10个样方,那么,从长的一边计起,第二个样方的中心应在地长的 m,地宽的 m处。 (2)假设我们所调查的一块地里的蒲公英的分布比较均匀,10个小组各自统计的一个样方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2

2

组。如果这两个组的实际数据之和应为5株,则该地块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 株/m2。

教学案答案

一、知识梳理1.(1)①自然区域 ③全部 (2)种群密度 出生 迁入 年龄组成 种群密度 2.(1)①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 (2)逐个计数 样方 标志重捕 3.(1)②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 等距取样 ③a.全部计数 5 b.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 3 5+3=8 ④平均 (2)随机 4.(1)原来的环境 重捕 标记个体数

合作探究1.①~③均不属于种群,理由如下:①不属于“同一区域”;②不属于“同一物种”(鱼有很多种类);③不属于“全部个体”。

2.不是,种群密度强调的是“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种群的个体数”。

3.随机取样是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能更接近真实情况。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就是保证了样方的平均分布,而不是相对集中分布,是对随机取样的具体操作,符合随机取样原则。 4.

个体总数N再次捕获个体数n

=。计算出N,即为该区域内的种群数量,再依据

初次捕获标志数M重捕的标志个体数m

该空间的面积或体积大小进一步计算种群密度。

活学活用1.(1)× (2)√ (3)√ (4)× (5)× (6)×2.Ⅰ.144 高 Ⅱ.(1)计数样方内部和任意相邻两边及顶点的所有个体(提示:统计边角的原则一般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如图所示: (2)3株/m2

解析 Ⅰ.设该草原中布氏田鼠总数为N,第一次捕获数为32,第二次捕获数为36,其中标志数为4,则根据公式: N(种群总数)=

n(重捕个体数)

M(标志数,即第一次捕获数),即可得出N=288只。该

m(重捕中标志数)

288

样方面积为2hm2,所以平均种群密度==144(只/hm2)。

2

Ⅱ.从题干中获取的信息有:①种群密度调查的对象为双子叶植物,采用的方法为样方法;②给出了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由于1组数值和6组数值与其他组数值相差太大,应舍去,然后用剩下的八组取平均值作为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 一题多变 (1)增大 偏大 (2)偏小

二、知识梳理1.(1)①新产生或死亡 该种群个体总数 ②出生 死亡

(2)①迁入或迁出 该种群个体总数 ②迁入 迁出 (3)①各年龄期 比例 ②大于 > 增大 增长 适中 ≈ 稳定 稳定 小于

群密度 ③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 2.位置状态 布局 合作探究1.A、D、F C、G B、E

2.不一定,若近期气候恶劣、食物短缺、频发传染病等,种群数量会减少。

3.将性引诱剂洒向田间,可干扰害虫雌雄个体间的正常交尾,从而降低害虫出生率,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4.①②分别代表死亡率和出生率,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③④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因为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活学活用 3.B

一题多变 (1)年龄组成(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甲)和死亡率(乙)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2)迁入率和迁出率。

课堂小结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出生率和死亡率

四、反馈练习及作业强化

1.D [种群并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单元,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及空间特征等特征。] 2.A [种群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其中衰退型年龄组成的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小。] 3.A 4.D 5解析 标志重捕法要求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而迁入和迁出、标记符号过分醒目、环境条件的改变等都会使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前后发生变化,A、B、C三项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该地域刺猬数量为400

2

只,种群密度大约是100只/km。答案 D

6解析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不同。样方法常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的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对样方中的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样方内和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数目。

答案 (1)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8(2)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0(3)(n1+n2+n3)/(3S0) 7.(1)15 15 (2)1和8 2.8

解析 (1)最好画示意图求解,便于分析。长100m的地块,选10个样方,即将地分成10等份,也就是每长10m设一个样方。按要求样方应设在每份的中央,所以第一个样方的中心应在长5m、宽15m的交叉点上。第二个样方的中心在长15m、宽15m的交叉点上。 (2)因为题目已经说明该地块的蒲公英分布比较均匀,总体分析所有各组,除了第1、8组之外,其他各组的数据都在2~4之间,所以第1、8组的数值最有可能是不真实的。若这两组统计的实际数据之和是5株,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为(3+3+2+2+3+3+4+3+5)÷10=2.8,即为2.8株/m2。


相关文章

  •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一.考纲要求: 种群的特征Ⅰ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 ...查看


  •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课时安排 2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 ...查看


  • 高中生物必修三说课稿
  • 必修三 一 1 人体的稳态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叫.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展开介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是苏教版高 ...查看


  • 信息技术如何变革学校教育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分析
  • 导读 信息技术对学校生态系统的成功"入侵"为系统的重构提供了可能,由此引发的学校生态系统重构首先是一个从利用到整合的技术重构过程,然后是一个从整合到变革的系统重构过程.信息技术重构的新技术生态圈将改变知识的传播形式与教育 ...查看


  • 4.2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中学 邹 帅 一.课题名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 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一般规律. ② 说明建构种群 ...查看


  • 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和增长率曲线再探讨
  • 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和增长率曲线再探讨 浙江省绍兴县柯桥中学 叶建伟 摘 要 到目前为止,种群增长率曲线和增长速率曲线在中学生物教材和相应的教学辅导资料中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说法,本文就种群增长率曲线和增长速率曲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种群 ...查看


  • 种群增长率
  • 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和增长率曲线再探讨 松林 邓 摘 要 到目前为止,种群增长率曲线和增长速率曲线在中学生物教材和相应的教学辅导资料中还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说法,本文就种群增长率曲线和增长速率曲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种群 增长速率曲线 增长率 ...查看


  • 高二生物公开课教案
  • 高二生物公开课教案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时间:11月10日 一.目标 1.种群的特征 授课班级:高二(20)班 授课人:伏书俊 授课节数:上午第二节课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重点难点 重点:种群的特征 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 ...查看


  • "群落的结构"一节的教学设计
  • 运用生本教育理念对"群落的结构"一文,以解读种间关系曲线图及从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为重点进行了教学设计. 群落的结构 生本教育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三节"群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