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在中国发展史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文化

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越窑到了五代,一度成为吴越王钱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当时又称为「秘色窑」,皆属於青瓷的制造。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

后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元朝时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明朝时期陶瓷文化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永乐轩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虽然比不上甜白、脱胎的精致,但由於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末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更为生动有力。元代以来回教的输入也给此时带来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运用,布局内容清晰明朗,感觉出他的雄浑古朴。

成化、正德为青花瓷的中期,此时苏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细致的表现方面发展,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目标。

嘉靖、万历年间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给嘉靖诸窑带来盛况,色彩浓艳而强烈。此时产量较大,并由荷兰船运往欧洲。

万历年间有名的五彩、斗彩、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这时期的斗彩发展出来,「万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时又有红地黄彩、蓝地黄花、红地青花、黄地青花五彩、描红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窑之大成,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增加许多。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 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福建省德化白瓷,莹白而带透明感,生产佛像相当有名。清代中期,外销陶瓷发展出来的广彩,艳丽照人。

近年以来,我国陶瓷的生产技术正在飞跃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已根本改变了以前全靠手工操作的落后面貌,使瓷质洁白度和光洁度大大提高,花色品种不断增加. 由于我国陶瓷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荣誉,

无不受到国内外广大爱好者的欢迎!

中国瓷器是陶瓷制作工艺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如下三个条件具备时,从陶器工艺中就发展创造出瓷器来。一是以富含绢云母的瓷石为胎坯原料,二是窑炉的砌筑技术把窑床温度提高到1300度,也就是龙窑的发明与运用,三是草木灰釉的发展。这三个条件在中国东汉末年,在浙江余姚地区先后具备了。草木釉在高温溶合下附着在胎体上呈青色或黄绿色,这就使中国发明出来的瓷器首先是高温釉青瓷。余姚一带古代属越州,因此越州青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

1、古代制陶业 我国古代的制陶业有辉煌、独特的成就。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陶器碎片。其中有许多已不仅仅是生活日用品,而具有明显的艺术倾向,成为陶制艺术品,如代表制陶业突出成就的彩陶和陶塑。随着制陶业的发展,制陶技术从泥条盘筑进步到轮盘拉坯,结构简单的横穴窑与竖穴窑已取代了落后的平地起烧,对窑的温度、气氛的控制已取得了一定经验,当时最高的烧成温度已经到达了1100℃,已接近陶与瓷的“临界”温度。自殷商时代早期,即已出现了以瓷土为胎料的白陶器和烧成温度达1200℃的印纹硬陶,开始了由陶向瓷的过渡。

2、东汉青瓷 原始青瓷不同于陶之处,在于原始青瓷比陶器质地坚硬耐用,且器表施釉,敲击声清脆悦耳。但原始青瓷原料处理和坯泥炼制还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因为胎料可塑性较小、造型比较单调;胎料中杂质较多,胎体会产生裂纹;釉色不稳,薄厚不均,且有露胎流釉现象。早期青瓷发展到东汉时期,成型采用快轮拉坯成器身,在粘接器底而成,器型规整,器表光滑,釉层增厚,胎釉结合大为改进,脱釉现象很少发生。这些迹象表明,原始青瓷开始摆脱原始状态,而迈入成熟的青瓷阶段。这时,浙江的越窑出产了成熟的青瓷,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瓷器业的成熟。这时还有早期的白瓷制品。魏晋南北朝在中国瓷器史上, 属于起步发展阶段, 青瓷一统天下,烧造的地域进一步扩大,但也有少量的黑釉瓷和白瓷被发现。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民族的融合及佛教的传入,促使陶瓷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3、南青北白唐名窑 北朝晚期,白瓷首先在北方出现,这说明制瓷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胎釉中的含铁量受到控制,克服了铁的呈色干扰, 为后来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白瓷的成功烧造,是中国瓷器史上新的里程碑。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商业贸易空前繁荣,推动了制瓷业的进步和瓷器市场的扩大,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越窑为最典型的代表,瓷胎轻薄致密,釉层晶莹细润,取得了极高的瓷艺成就。唐代邢窑白瓷为所谓“北白”的代表,瓷胎、瓷釉白度都很高,瓷胎坚实、致密,叩之发出金石之声。中晚唐时期,青、白瓷烧造进一步成熟,黑、黄、花瓷及绞胎瓷器成功烧造,以唐长沙窑为代表的彩瓷、唐代青花器的出现,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比较简单的抗衡,从唐末五代开始,中国瓷器史上开始出现了名窑林立的局面。

4、宋瓷 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 有“瓷的时代”之说。北宋(公元960-1127年)出现了定、汝、官、哥、钧和景德镇六大名窑。所产瓷器在造型、釉色和装饰上均达到高度的艺术境界,其美学风格以沉静雅素为特色。品种有青瓷、白瓷和黑瓷, 景德镇的青白瓷亦有巧夺天工之美。北宋晚期建立官窑, 开创了釉色变化和开片装饰的新途径。钧窑的青红窑便是它的一大创造。南宋(公元1127-1279年)是我国瓷器大量外销的时期,也是瓷器由单一釉色向彩瓷和花釉瓷发展的时期。钧瓷产生出海棠红和玫瑰紫,龙泉窑产生出梅子青,另外还有油滴、兔毫、鹧鸪斑、玳瑁等结晶釉和乳浊釉等新产品。南宋官窑在造型上多仿古器型,注重釉色美。为了釉色深沉,就必须胎薄,因此釉厚胎薄是南宋官窑产品的一大特色。我国瓷业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

5、元窑 元代(公元1271-1368年)注重对外贸易,外销瓷大量增加。北方瓷窑因战争等原因衰落了, 但南方的龙泉窑与景德镇窑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也更加成熟。首先,景德镇窑在制瓷工艺上有所突破,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

6、明瓷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在我国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景德镇瓷器的烧造技术, 在宋、元基础上,至明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明初在珠山设立

7、清代瓷窑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是我国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制瓷业发展臻于鼎盛。特别是康、雍、乾三朝盛世,在器型、釉彩的工艺制作方面,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清代除继承传统器型外,还创烧出大量新器型。在釉色方面,发扬并完善了明代传统的青花、五彩等品种,同时创烧出了粉彩、珐琅彩、古铜彩和多品种的但釉。由于清廷对于瓷器的大量需要,御窑厂供不应求,还出现了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於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文化

这个时期较为有名的是后周世宗的柴窑,以天青色为主,世宗评为「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以有「雨过天晴青」的美称。陶路上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可略知其制作精美。

越窑到了五代,一度成为吴越王钱氏的御用器皿,臣庶不得享用,因此当时又称为「秘色窑」,皆属於青瓷的制造。

宋朝时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

后周赵匡胤夺取政权,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元朝时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明朝时期陶瓷文化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描写当时盛况为「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

永乐轩德时期为青花瓷器的早期,虽然比不上甜白、脱胎的精致,但由於苏泥渤青钴料的输入使用,使这时期的青花大放异彩;画工的艺术修养很高,利用青料的散晕,作末骨花卉的笔法,产生水墨的趣味;有的利用线条上不同浓淡,产生活泼的变化,显得更为生动有力。元代以来回教的输入也给此时带来丰富的图案,加上中国绘画的运用,布局内容清晰明朗,感觉出他的雄浑古朴。

成化、正德为青花瓷的中期,此时苏泥渤青已用完,改用平等青,色淡比不上苏青的浓郁,更无散晕水墨效果,所以另外朝著加彩或细致的表现方面发展,绘画手法力求精练,细描匀染,加上白瓷薄胎,达到精致的目标。

嘉靖、万历年间为青花瓷之晚期,回青的使用,给嘉靖诸窑带来盛况,色彩浓艳而强烈。此时产量较大,并由荷兰船运往欧洲。

万历年间有名的五彩、斗彩、成为后世彩瓷发展的基础,甚至日本伊万里古瓷也是根据这时期的斗彩发展出来,「万历彩」也就在史上成名。同时又有红地黄彩、蓝地黄花、红地青花、黄地青花五彩、描红等等各式彩磁及前代各窑之大成,图案更是千变万化、增加许多。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 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福建省德化白瓷,莹白而带透明感,生产佛像相当有名。清代中期,外销陶瓷发展出来的广彩,艳丽照人。

近年以来,我国陶瓷的生产技术正在飞跃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已根本改变了以前全靠手工操作的落后面貌,使瓷质洁白度和光洁度大大提高,花色品种不断增加. 由于我国陶瓷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荣誉,

无不受到国内外广大爱好者的欢迎!

中国瓷器是陶瓷制作工艺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如下三个条件具备时,从陶器工艺中就发展创造出瓷器来。一是以富含绢云母的瓷石为胎坯原料,二是窑炉的砌筑技术把窑床温度提高到1300度,也就是龙窑的发明与运用,三是草木灰釉的发展。这三个条件在中国东汉末年,在浙江余姚地区先后具备了。草木釉在高温溶合下附着在胎体上呈青色或黄绿色,这就使中国发明出来的瓷器首先是高温釉青瓷。余姚一带古代属越州,因此越州青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

1、古代制陶业 我国古代的制陶业有辉煌、独特的成就。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众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陶器碎片。其中有许多已不仅仅是生活日用品,而具有明显的艺术倾向,成为陶制艺术品,如代表制陶业突出成就的彩陶和陶塑。随着制陶业的发展,制陶技术从泥条盘筑进步到轮盘拉坯,结构简单的横穴窑与竖穴窑已取代了落后的平地起烧,对窑的温度、气氛的控制已取得了一定经验,当时最高的烧成温度已经到达了1100℃,已接近陶与瓷的“临界”温度。自殷商时代早期,即已出现了以瓷土为胎料的白陶器和烧成温度达1200℃的印纹硬陶,开始了由陶向瓷的过渡。

2、东汉青瓷 原始青瓷不同于陶之处,在于原始青瓷比陶器质地坚硬耐用,且器表施釉,敲击声清脆悦耳。但原始青瓷原料处理和坯泥炼制还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因为胎料可塑性较小、造型比较单调;胎料中杂质较多,胎体会产生裂纹;釉色不稳,薄厚不均,且有露胎流釉现象。早期青瓷发展到东汉时期,成型采用快轮拉坯成器身,在粘接器底而成,器型规整,器表光滑,釉层增厚,胎釉结合大为改进,脱釉现象很少发生。这些迹象表明,原始青瓷开始摆脱原始状态,而迈入成熟的青瓷阶段。这时,浙江的越窑出产了成熟的青瓷,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瓷器业的成熟。这时还有早期的白瓷制品。魏晋南北朝在中国瓷器史上, 属于起步发展阶段, 青瓷一统天下,烧造的地域进一步扩大,但也有少量的黑釉瓷和白瓷被发现。这个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民族的融合及佛教的传入,促使陶瓷艺术风格的多样化。

3、南青北白唐名窑 北朝晚期,白瓷首先在北方出现,这说明制瓷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胎釉中的含铁量受到控制,克服了铁的呈色干扰, 为后来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白瓷的成功烧造,是中国瓷器史上新的里程碑。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商业贸易空前繁荣,推动了制瓷业的进步和瓷器市场的扩大,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越窑为最典型的代表,瓷胎轻薄致密,釉层晶莹细润,取得了极高的瓷艺成就。唐代邢窑白瓷为所谓“北白”的代表,瓷胎、瓷釉白度都很高,瓷胎坚实、致密,叩之发出金石之声。中晚唐时期,青、白瓷烧造进一步成熟,黑、黄、花瓷及绞胎瓷器成功烧造,以唐长沙窑为代表的彩瓷、唐代青花器的出现,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比较简单的抗衡,从唐末五代开始,中国瓷器史上开始出现了名窑林立的局面。

4、宋瓷 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 有“瓷的时代”之说。北宋(公元960-1127年)出现了定、汝、官、哥、钧和景德镇六大名窑。所产瓷器在造型、釉色和装饰上均达到高度的艺术境界,其美学风格以沉静雅素为特色。品种有青瓷、白瓷和黑瓷, 景德镇的青白瓷亦有巧夺天工之美。北宋晚期建立官窑, 开创了釉色变化和开片装饰的新途径。钧窑的青红窑便是它的一大创造。南宋(公元1127-1279年)是我国瓷器大量外销的时期,也是瓷器由单一釉色向彩瓷和花釉瓷发展的时期。钧瓷产生出海棠红和玫瑰紫,龙泉窑产生出梅子青,另外还有油滴、兔毫、鹧鸪斑、玳瑁等结晶釉和乳浊釉等新产品。南宋官窑在造型上多仿古器型,注重釉色美。为了釉色深沉,就必须胎薄,因此釉厚胎薄是南宋官窑产品的一大特色。我国瓷业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

5、元窑 元代(公元1271-1368年)注重对外贸易,外销瓷大量增加。北方瓷窑因战争等原因衰落了, 但南方的龙泉窑与景德镇窑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也更加成熟。首先,景德镇窑在制瓷工艺上有所突破,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

6、明瓷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在我国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景德镇瓷器的烧造技术, 在宋、元基础上,至明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明初在珠山设立

7、清代瓷窑 清代(公元1644-1911年)是我国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制瓷业发展臻于鼎盛。特别是康、雍、乾三朝盛世,在器型、釉彩的工艺制作方面,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清代除继承传统器型外,还创烧出大量新器型。在釉色方面,发扬并完善了明代传统的青花、五彩等品种,同时创烧出了粉彩、珐琅彩、古铜彩和多品种的但釉。由于清廷对于瓷器的大量需要,御窑厂供不应求,还出现了


相关文章

  • 中国新型陶瓷材料市场调查报告
  • 中国新型陶瓷材料市场调查报告 报告简析: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市场调查领域已有十余年的调研经验.着力打造一站式服务的多用户报告.市场调查报告.行业研究报告.查阅咨询报告.市场分析报告.数据监测报告.项目可行性报告.专项调研 ...查看


  • 中国绿色陶瓷的发展现状及其分析
  • 第 42 卷 第 10 期2006年 10 月 中 国 陶 瓷 Vol.42 No.10Oct.2006 综述与评述 文章编号:1001-9642(2006)10-0010-03 中国绿色陶瓷的发展现状及其分析 邓 昆 (东北财经大学, 大 ...查看


  • 中国陶瓷材料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 核心内容提要 市场规模(Market Size) 市场规模(Market Size),即市场容量,本报告里,指的是目标产品或行业的整体规模,通常用产值.产量.消费量.消费额等指标来体现市场规模.千讯咨询对市场规模的研究,不仅要对过去五年的市 ...查看


  • 陶瓷文化之于传统文化的解读
  • 摘要:陶瓷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本文从对陶瓷的解读入手,探索了陶瓷文化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陶瓷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传统文化对陶瓷文化的影响.以及在现代陶瓷中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查看


  • 面临经济危机中国陶瓷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 陶瓷 面临经济危机中国陶瓷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杜夏芳 (咸阳陶瓷研究没计院陕西咸阳 712000) 2008年9月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金融海啸波及全球,对全世界的经济造成重创,这也直接影响中国的出口业务,也使中国陶瓷行业的出口订单骤减,纯出口企 ...查看


  • 论中国传统画对陶瓷绘画的影响
  • 在中华几千年来文明历史的文化遗产中,中国画和陶瓷绘画无疑成为最为耀眼的明珠,两者是互为渗透.相互借鉴,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在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优先发展起来的中国画对陶瓷绘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鲜明文化特征的中国画 ...查看


  • 浅析陶瓷文化与陶瓷艺术
  • 陶瓷文化与陶瓷艺术,看似两个话题,但它们是合二而一不可分割的理论性话题.它们深沉含蓄,长于寄寓比兴,无论是人与自然,它们内在相契之处,有着特殊的敏感与联想,因此,陶瓷文化和陶瓷艺术之间,形成了默契有别于它类的艺术语言,陶瓷绘画艺术. 一.论 ...查看


  • 潮州与景德陶瓷发展模式比较
  • 潮州与景德陶瓷发展模式比较 摘 要 通过对景德镇和潮州陶瓷产业发展模式在产业格局.总产值.企业规模.科技实力.市场经营.品牌推广.人才培养.政府扶持方面的比较,理解了两地陶瓷产业发展中的差距,并以两地日用瓷产业为例,分析了景德镇的优.劣势, ...查看


  • 浅谈中国陶瓷的发展和前景
  • [摘要]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瓷器凝结了历代工匠的智慧与心血,积聚了时代与民族的精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工艺.文化史上的奇葩,成为外国语汇里中国的代名 ...查看


  • 中国陶瓷企业全国产区的分布
  • 中国陶瓷企业全国产区的分布 中国的陶瓷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陶瓷的现代化进程却不足30年的历史.尤其是中国的建筑陶瓷产业,只是在近10年的时间内才得到快速发展的.中国的国土面积差不多相当于欧洲的面积,所以陶瓷产业分布的跨度比较大.目前,中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