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三垟中学 虞素微

【单元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留

意观察身边生活,养成科学观察和科学思维的能力与习惯。

2、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的积累,在积累语言的过程

中注意体会说明语言的表达方式与语体特点,提高科学的表述能力。

3、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即不失时机地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辩

证唯物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科学”为主题编选了五课各具特色的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共六篇。它们是《大

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

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

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学习这篇课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文章在点明“物候学”之后,对影响物候现象的几种因素作了条分缕析的说明。在

这几段说明文字中,体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比如,文中不仅用具体事实作说明,

而且运用了对比、比较的方法,还列出时间和数据,使说明更显准确而严密。仅从行文来看,

似是表达的功能,而实际上是来自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

2.文章最后点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使全文结构非常完整。全文结构大体可分为:

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物候学)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作者行文思路清晰明了,

说明问题逐步深入。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法和行文思路都值得我们学习。

《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学家谈家桢写的一篇文章。学习这篇课文,既要了解克隆这一科技

成果,更要从中学习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还要在此基础上,

对科学这把“双刃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作者精心组织材料,

分设四个小标题,把“克隆是什么”“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克隆技

术如何造福人类”介绍得清清楚楚。但是作者又不限于一般性的知识介绍,而是融人自己的

赞赏之情和严肃思考。具体地说,本文既向我们介绍了克隆科学知识,又展现了包括我国科

学家在内的“科学精神”,同时又引领读者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这两篇短文较为充分

地体现了作者深广的科学视野和敏锐的科学眼光。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而且

能从中学到作者多角度探索问题的思维方法。通过本课教学,要关注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的

养成,比如,用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观点看问题,而非用孤立

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学会从联系与比较中找到研究问题的焦点或解决问题的途径等。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所包含的两篇短文的内容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特别是在说明方

法上多有相通之处。

《恐龙无处不在》,仅从题目上看,好像在介绍恐龙曾遍布世界,但文章的中心议题却

是论证“板块构造”理论。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而引发作者的深人思考,他不是停留在对恐龙

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并不适应寒冷地区生活的恐龙“如

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提出这一问题实质上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维路径。可见,好

问题或正确的提问角度不仅表明了研究价值如何,也暗示出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因此,在学

习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提出有研究价值的好问题。这正是科学素养的一个方

面。 《被压扁的沙子》与《恐龙无处不在》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开始并不急于对所要

阐明的主旨进行论证,而是先引入“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

点争论不休”: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还是“火山”?摆出问题之后,才来探讨“被

压扁的沙子”斯石英。通过对斯石英性质和形成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撞

击”而并非由于“火山”。两篇短文都谈到恐龙灭绝,但说明的起点和目的都不相同。《恐龙

无处不在》以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支持“板块构造”学说;而《被压扁的沙子》

则从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之因。前一篇“恐龙灭绝”是探究问题之据,后一篇“恐

龙灭绝”是探究问题之的。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生物入

侵者》这篇文章的价值绝不只是让学生体味结构的严谨,语言的形象,说明的生动。这是一

篇与时俱进的经典之作。说起环保,人们头脑中立即闪现的是沙化的荒原,乱扔乱排后的浊

水横流,乱砍乱伐等,“生物入侵”这一环保新课题,一般成人尚且不知,孩童更无法知晓。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开放程度的加大,由来已久的生物入侵如不提到议事日程,其

后果不堪言喻。文本让孩子们首先植入“生物入侵”的概念,听到生物入侵敲响的警钟,并

关注疗治的对策,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环保责任。《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一篇随感式小品。

本篇课文放在以“祟尚科学”为主题的第四单元,其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体验生活,

在感受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坚持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

受丰富而又有主体意识的人。

【每课教学设计】

16、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

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2、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

能力

3、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

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

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

意义? 多媒体显示美丽的图画

春花的灿烂,夏空的明朗,秋枫的激情------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二、 检查预习

1、 作者简介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

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

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他的

《物候学》、《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论文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仍然走在学

术界的前面。竺可桢在一生中,勇攀高峰,不仅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为我国物候学增添了

光彩。他的功绩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的。

2、 生字词

翩然 孕育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农谚

纬度 连翘

次第 周而复始 簌簌 风雪载途 草长莺飞 衰草连天 销声匿迹:

三、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 听范读,思考: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

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 阅读思考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1~3)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4~5)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6~10)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

和古今的差异。 (4)(11~12)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

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

发展。

四、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思路

板书: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阐述研究意义 (现

象——本质 / 逻辑顺序)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明确:

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

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

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

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

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 齐读6、10段,找出6-10自然段的关键句

板书:四个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古今(设问—回答/眉目清楚)

2、合作探究: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

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是行位置的不同,第三

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

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板书:按影响程度的大小(大—小);空间—时间/不能调换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

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六、作业

1、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课后练习二 3拟几则环保小标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 赏读文章第1、2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齐读第1、2段

(1) 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他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明确: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2、 精读第1、2段,具体说说这两段文字好在哪里

明确:(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将大地拟人化,展现出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

燕子翩然归来——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写出了秋天的肃杀气氛。

(2)这一段运用了描写这种表达方式——使文章生动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传语、暗示、唱歌——都是拟人手法,好像这几种动植物都有人的思想感情,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农事,因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归纳: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的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3、小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明确:《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参考以下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三、拓展延伸

1、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只要你观察思考,随处可以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介绍一些农谚——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夏天人们往往到下列地方去避暑,根据本课知识说一说为什么?

北戴河、大连、青岛——处于海滨,由于经度差异,夏季比内陆凉爽

庐山、昆明——海拔较高,由于高下差异,温度比低处低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相关链接:

节气、物候与谚语

把地球公转的轨道(3600)分成24个弧段,每150为一个节气。于是便有了如下的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至二暑连,秋处露春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下面是一首流传于北方的节气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

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由引可见节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之密切。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物候。

所谓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这种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它包括三个方面:

1、 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叶黄和叶落等现象;

2、 候鸟、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

3、 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

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八个节气里共有二十四候,每一候都有一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法。为了准确形容,人们在二十四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将其称之为这一候的花信风。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栋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

下面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有关植物物候的谚语:

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

柳树发芽暖洋洋,冷天不会有几长。

荷花开,秧正栽。菊花黄,种麦忙。

桐子树开花,霜雪不再落。

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柳絮乱攘攘,家家下稻秧。

梅子金黄杏子肥,榴花似火桃李坠,蜓立荷角作物旺,欣欣向荣见丰收

物候是大自然最直接的语言,候鸟、昆虫的出没分明是在告诉我们时令的变迁:家燕惊蛰始见,立冬南飞;

蝉惊蛰始鸣,白露绝鸣;

蟋蟀清明初鸣,秋分终鸣;

大雁清明始现,秋分绝见;

蟾蜍清明出现,寒露不见;

青蛙春分初鸣,秋分终鸣。

有关动物物候的谚语也不少:

狗猫换毛早,冬季冷得早。

画眉多藏粮,大雪下得长。

麻雀囤食要落雪。

狗进灶,雪就到。

猪衔草,寒潮到。

青蛙呱呱叫,正好种早稻。

布谷布谷,种禾割麦。

黄鹂唱歌,麦子要割。。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龟背潮,下雨兆。

泥鳅静,天气晴。

气象活动对我们的影响可谓细致,所以人们又总结到:

冬雪是麦被,春雪是麦鬼。麦盖三场被,枕着馒头睡。

冬至大白霜,来年谷满仓。

冬天有浓霜,必有好太阳。

春霜不隔宿,隔宿就要赖。

三朝迷雾发西风,若无西风雨不空。

春雾有雨夏雾热,秋雾转凉冬雾雪。

晨雾即收,旭日可求;晨雾不收,细雨不休。

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

露水重,天气晴。

霜夹雾,旱得井也枯。

霜后南风连夜雨。

物候现象有明显的地带性差异。

“江南水乡春风早,北国阡陌花开迟”,充分表达了我国南方和北方的物候现象的不同。南京桃树一般在3月31日开花,北京的桃树要到4月19日才开花,相差19天。

我国东部和西部的物候现象也不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春季和秋季都比内地来得迟。因为海洋吸收太阳热量多,春季不如陆地升温快,到了秋季,海水的热量散发慢,所以沿海地区的秋季也比内地来得迟。就以山东来说,烟台在沿海,而济南在内陆,每年烟台苹果树开花要比济南晚半个多月,正好花期避开春寒,这是烟台苹果丰收的原因。烟台的秋天也比济南来得迟,苹果有较多的成熟时间,这使烟台苹果更美味可口。

由于海拔高度平均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因此,一般来说,海拔越高的地区,物候也就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是对这一物候高低差异的描述。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三垟中学 虞素微

【单元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留

意观察身边生活,养成科学观察和科学思维的能力与习惯。

2、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的积累,在积累语言的过程

中注意体会说明语言的表达方式与语体特点,提高科学的表述能力。

3、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即不失时机地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辩

证唯物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

【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科学”为主题编选了五课各具特色的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共六篇。它们是《大

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

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

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

学习这篇课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文章在点明“物候学”之后,对影响物候现象的几种因素作了条分缕析的说明。在

这几段说明文字中,体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比如,文中不仅用具体事实作说明,

而且运用了对比、比较的方法,还列出时间和数据,使说明更显准确而严密。仅从行文来看,

似是表达的功能,而实际上是来自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

2.文章最后点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使全文结构非常完整。全文结构大体可分为:

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物候学)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作者行文思路清晰明了,

说明问题逐步深入。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法和行文思路都值得我们学习。

《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学家谈家桢写的一篇文章。学习这篇课文,既要了解克隆这一科技

成果,更要从中学习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还要在此基础上,

对科学这把“双刃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作者精心组织材料,

分设四个小标题,把“克隆是什么”“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克隆技

术如何造福人类”介绍得清清楚楚。但是作者又不限于一般性的知识介绍,而是融人自己的

赞赏之情和严肃思考。具体地说,本文既向我们介绍了克隆科学知识,又展现了包括我国科

学家在内的“科学精神”,同时又引领读者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这两篇短文较为充分

地体现了作者深广的科学视野和敏锐的科学眼光。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而且

能从中学到作者多角度探索问题的思维方法。通过本课教学,要关注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的

养成,比如,用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观点看问题,而非用孤立

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学会从联系与比较中找到研究问题的焦点或解决问题的途径等。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所包含的两篇短文的内容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特别是在说明方

法上多有相通之处。

《恐龙无处不在》,仅从题目上看,好像在介绍恐龙曾遍布世界,但文章的中心议题却

是论证“板块构造”理论。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而引发作者的深人思考,他不是停留在对恐龙

本身的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并不适应寒冷地区生活的恐龙“如

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提出这一问题实质上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维路径。可见,好

问题或正确的提问角度不仅表明了研究价值如何,也暗示出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因此,在学

习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提出有研究价值的好问题。这正是科学素养的一个方

面。 《被压扁的沙子》与《恐龙无处不在》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开始并不急于对所要

阐明的主旨进行论证,而是先引入“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

点争论不休”: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还是“火山”?摆出问题之后,才来探讨“被

压扁的沙子”斯石英。通过对斯石英性质和形成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恐龙的灭绝是由于“撞

击”而并非由于“火山”。两篇短文都谈到恐龙灭绝,但说明的起点和目的都不相同。《恐龙

无处不在》以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支持“板块构造”学说;而《被压扁的沙子》

则从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之因。前一篇“恐龙灭绝”是探究问题之据,后一篇“恐

龙灭绝”是探究问题之的。

《生物入侵者》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生态问题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生物入

侵者》这篇文章的价值绝不只是让学生体味结构的严谨,语言的形象,说明的生动。这是一

篇与时俱进的经典之作。说起环保,人们头脑中立即闪现的是沙化的荒原,乱扔乱排后的浊

水横流,乱砍乱伐等,“生物入侵”这一环保新课题,一般成人尚且不知,孩童更无法知晓。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开放程度的加大,由来已久的生物入侵如不提到议事日程,其

后果不堪言喻。文本让孩子们首先植入“生物入侵”的概念,听到生物入侵敲响的警钟,并

关注疗治的对策,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环保责任。《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一篇随感式小品。

本篇课文放在以“祟尚科学”为主题的第四单元,其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注重观察,体验生活,

在感受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坚持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

受丰富而又有主体意识的人。

【每课教学设计】

16、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

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2、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

能力

3、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

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

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

意义? 多媒体显示美丽的图画

春花的灿烂,夏空的明朗,秋枫的激情------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二、 检查预习

1、 作者简介

竺可桢,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

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

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他还带头撰写物候专著,普及物候知识。他的

《物候学》、《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论文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仍然走在学

术界的前面。竺可桢在一生中,勇攀高峰,不仅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为我国物候学增添了

光彩。他的功绩和孜孜不倦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的。

2、 生字词

翩然 孕育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农谚

纬度 连翘

次第 周而复始 簌簌 风雪载途 草长莺飞 衰草连天 销声匿迹:

三、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 听范读,思考: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呢?“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这是比喻的说法,也把大自然拟人化了,

显得新颖而有情趣,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2、 阅读思考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1~3)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4~5)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

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3)(6~10)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

和古今的差异。 (4)(11~12)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

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

发展。

四、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思路

板书: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阐述研究意义 (现

象——本质 / 逻辑顺序)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

明确:

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

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

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

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

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 齐读6、10段,找出6-10自然段的关键句

板书:四个决定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古今(设问—回答/眉目清楚)

2、合作探究: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

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是行位置的不同,第三

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

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板书:按影响程度的大小(大—小);空间—时间/不能调换

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

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六、作业

1、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课后练习二 3拟几则环保小标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 赏读文章第1、2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齐读第1、2段

(1) 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他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明确: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2、 精读第1、2段,具体说说这两段文字好在哪里

明确:(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将大地拟人化,展现出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

燕子翩然归来——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透露出喜爱之情。 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写出了秋天的肃杀气氛。

(2)这一段运用了描写这种表达方式——使文章生动形象,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传语、暗示、唱歌——都是拟人手法,好像这几种动植物都有人的思想感情,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农事,因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归纳: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的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3、小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明确:《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参考以下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三、拓展延伸

1、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只要你观察思考,随处可以发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介绍一些农谚——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确: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夏天人们往往到下列地方去避暑,根据本课知识说一说为什么?

北戴河、大连、青岛——处于海滨,由于经度差异,夏季比内陆凉爽

庐山、昆明——海拔较高,由于高下差异,温度比低处低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相关链接:

节气、物候与谚语

把地球公转的轨道(3600)分成24个弧段,每150为一个节气。于是便有了如下的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至二暑连,秋处露春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下面是一首流传于北方的节气歌:

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正割地,秋分无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封了地,小雪河封严;

大雪江封上,冬至不行船;小寒不太冷,大寒三九天。

由引可见节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之密切。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物候。

所谓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这种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

它包括三个方面:

1、 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叶黄和叶落等现象;

2、 候鸟、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

3、 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

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这八个节气里共有二十四候,每一候都有一种花卉绽蕾开放,人们把花开时吹来的风叫做“花信风”,于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法。为了准确形容,人们在二十四候每一候内开花的植物中,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植物为代表,将其称之为这一候的花信风。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栋花。

二十四番花信风不仅反映了花开与时令的自然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这种现象来掌握农时、安排农事。

下面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有关植物物候的谚语:

桃花开、燕子来,准备谷种下田畈。

柳树发芽暖洋洋,冷天不会有几长。

荷花开,秧正栽。菊花黄,种麦忙。

桐子树开花,霜雪不再落。

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柳絮乱攘攘,家家下稻秧。

梅子金黄杏子肥,榴花似火桃李坠,蜓立荷角作物旺,欣欣向荣见丰收

物候是大自然最直接的语言,候鸟、昆虫的出没分明是在告诉我们时令的变迁:家燕惊蛰始见,立冬南飞;

蝉惊蛰始鸣,白露绝鸣;

蟋蟀清明初鸣,秋分终鸣;

大雁清明始现,秋分绝见;

蟾蜍清明出现,寒露不见;

青蛙春分初鸣,秋分终鸣。

有关动物物候的谚语也不少:

狗猫换毛早,冬季冷得早。

画眉多藏粮,大雪下得长。

麻雀囤食要落雪。

狗进灶,雪就到。

猪衔草,寒潮到。

青蛙呱呱叫,正好种早稻。

布谷布谷,种禾割麦。

黄鹂唱歌,麦子要割。。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龟背潮,下雨兆。

泥鳅静,天气晴。

气象活动对我们的影响可谓细致,所以人们又总结到:

冬雪是麦被,春雪是麦鬼。麦盖三场被,枕着馒头睡。

冬至大白霜,来年谷满仓。

冬天有浓霜,必有好太阳。

春霜不隔宿,隔宿就要赖。

三朝迷雾发西风,若无西风雨不空。

春雾有雨夏雾热,秋雾转凉冬雾雪。

晨雾即收,旭日可求;晨雾不收,细雨不休。

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

露水重,天气晴。

霜夹雾,旱得井也枯。

霜后南风连夜雨。

物候现象有明显的地带性差异。

“江南水乡春风早,北国阡陌花开迟”,充分表达了我国南方和北方的物候现象的不同。南京桃树一般在3月31日开花,北京的桃树要到4月19日才开花,相差19天。

我国东部和西部的物候现象也不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春季和秋季都比内地来得迟。因为海洋吸收太阳热量多,春季不如陆地升温快,到了秋季,海水的热量散发慢,所以沿海地区的秋季也比内地来得迟。就以山东来说,烟台在沿海,而济南在内陆,每年烟台苹果树开花要比济南晚半个多月,正好花期避开春寒,这是烟台苹果丰收的原因。烟台的秋天也比济南来得迟,苹果有较多的成熟时间,这使烟台苹果更美味可口。

由于海拔高度平均上升100米,气温约降低0.6℃,因此,一般来说,海拔越高的地区,物候也就越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是对这一物候高低差异的描述。


相关文章

  • 人教版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25
  • 人教版新编语文教材八年级 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因是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所有的新教材,本册教材是新教材中唯一涉及说明文的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它对说明文的要求更为简洁.准确,使得 ...查看


  • 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
  • 与"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相关的推广 一年级语文学习,题不会做?学而思网校来帮你! 思维培养,第一讲免费,与100万学生一起学习!提供海量习题集,复习直播课,立即免费注册! http://www.xueersi.com 初 ...查看


  • 三上语文第五单元
  •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围绕着"中华传统文化"这个专题编写的,选入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和1个语文园地.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各项语文活动的安排,都是围绕着介绍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 ...查看


  • 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分析
  • 八年级语文教材上册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 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 同时也兼顾文体.八年级上册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战 ...查看


  •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说稿
  • 深研教材 给力课堂 豫灵镇杨家小学:张博红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特级教师窦桂梅认为:"一个老师对教材的解读有多深,就能带学生走多远!"没有对文本的透彻研读,再好的教法也会苍白无力.今天我解说的是北师大 ...查看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安红强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拟上 ...查看


  •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 七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工作计划 永州市第九中学 杨军 2017年8月31日 为了使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高标准的完成我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特制定本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为依据,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 ...查看


  • 人教版2016最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 七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工作计划 成都市天一学校 张健 为了使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高标准的完成我所承担的教学任务,特制定本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仍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 ...查看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简介
  •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材简介及教学建议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 ...查看


  •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五篇课文中,有四篇是童话故事.其中,<雪孩子><小熊住山洞>以连环画的形式叙述故事.<语文园地六>为学生积累词语.巩固识字设计了多个题型. 本单元课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