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经验及启示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制造业服务化不是“去制造业”或单纯地转向生产性服务业,而是制造企业实现价值增值、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依靠在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市场营销等服务领域的领先优势,主导着全球生产网络和产品价值链。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还处于加速推进阶段,认真研究发达国家的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相关政策和做法,对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明朗

全球制造业服务化的实践始于上世纪60、70年代,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大型装备复杂化程度的加深,制造环节在整个价值链中的比重日趋下降,产品的研发设计、交付、安装、维护和服务等各环节需求及所占价值愈加提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服务化由此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目前在国际分工比较发达的制造业中,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不到全部循环过程的5%,而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要占95%以上;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增加值不到产品价格的40%,60%以上的增值发生在服务领域。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和利润增值空间日益向产业价值链两端的服务环节转移。总体而言,制造业服务化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包括新技术研发、市场调研和广告、物流、技术支持、零部件供应、信息咨询等方面。近年来,发达国家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呈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报告,美国制造业的从业人员中,有34%是在从事服务类的工作,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占整个制造业产出的20%~25%。另一个是制造业产出服务化,包括销售服务、维修保养、金融租赁和保险等方面。世界知名的跨国制造企业已经从产品制造商转变为“产品+服务”的提供商,比如美国GE公司的“技术+管理+服务”所创造的价值已经占到公司总产值的2/3以上,全球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通过改变运营模式,扩展发动机维护、发动机租赁和发动机数据分析管理等服务,通过服务合同绑定用户,增加了服务型收入,服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60%。因此,从国家经济竞争力来看,在传统制造业竞争力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产业控制力和竞争力。

发达国家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主要经验

(1)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制造服务业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就大力推动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价值链延伸。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制定系列法规,如1980年提出的“铁路和汽车运输的条款”,1984年制定的“航空条款”、1991年颁布《多式联运法》、1999年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等系列法律法规,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近年来,美国大力推动制造业重振,出台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打造以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15个制造业创新中心,进一步体现了服务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制造业发展方向。

芬兰将“服务业和服务创新”作为重点推进工作之一,提出“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业是芬兰竞争力的来源”,先后部署创新制造、创新服务、创新运营模式等3项工作计划,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给予引导和资金支持。

(2)加快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型制造模式的推广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的日益增多,工业互联网、工业云、移动O2O等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业设备、生产过程、产品和用户数据的感知、传输、交互和智能分析的能力,为制造企业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实时动态控制与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极大地提升了制造效率和服务能力。为在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先进制造发展战略。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的工业4.0战略以及日本的I-Japan战略都凸显了发达国家通过加强制造业的顶层设计来适应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

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制造业服务化相对比较弱,其制造产品没有充分挖掘服务的价值。德国工业4.0的提出意味着德国试图利用其变革德国制造业的方向,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快向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3) 加强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标准和规范建设

发达国家一般不通过经济或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产业发展,而是加强对标准和规范建设来支持来引导制造服务化发展。如美国建立了营运模式共创与知识交流的平台,用以向企业推广制造业服务化运作模式。欧洲国家除了高度重视基础设施环境建设,政府还积极推动本国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开放化,为本国服务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日本政府制定了25种与企业相关的认证体系,通过组建行业协会来加强和完善制造服务业市场的管理。此外,为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发达国家在WTO谈判和其他区域经济一体化谈判进程中都把服务贸易标准作为重要的谈判条件。

(4)大力推动制造业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

由于劳动力成本比较高,为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发达国家都将服务外包视为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支点,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制造业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和服务投资成为国际经贸合作新热点。一些国家通过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如美国为了促进和扩大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专门制定了“服务先行”的出口促进策略,重点促进其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旅游、商务与专业技术服务(包括环保、能源等工业服务)、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教育服务、影视娱乐、电信服务等行业发展。

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对制造业服务化的认识尚不到位,“重工业、轻服务”的思维惯性普遍存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路和举措较为落后。虽然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企业开始重视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在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制造业服务化的企业,如陕鼓、海尔等。但是由于我国制造业服务化的起步较晚,政府部门对制造业服务化还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许多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财税优惠较少。另外,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意识淡薄,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还是以传统服务为主,缺乏专业的现代服务。

调查公司AndyNeely对全球1300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提供的服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美国制造与服务融合型的企业占制造企业总数的58%,芬兰的这一比值为51%、马来西亚是45%、荷兰是40%、比利时是37%。相比而言,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进程相对落后,具备服务型制造能力的企业仅占所有企业的2.2%。

目前,我国制造业还普遍以加工、装备为主,商业竞争模式还主要是依靠低成本的价格竞争为主,通过品牌、研发、金融等环节的盈利能力还明显不足,缺乏服务理念的商业模式创新。与跨国公司加快服务化转型相比,我国一些制造企业从制造环节向集成服务的延伸力度仍然不足,特别是在提供集成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零部件定制服务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国90%以上的标准规范仍集中于制造业领域,服务业标准十分缺乏。在设备检修、合同能源管理、制造业物流、车载信息服务等制造业服务化的重点领域,还存在许多标准规范的空白。

此外,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需要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我国的教育体系还普遍缺乏对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计无法满足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需求。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在职教育明显不足,还需要增强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

推动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一是加快制定推动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路线图,发挥重点行业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广应用不同的典型制造业服务模式。二是搭建制造业服务化的支撑服务平台,鼓励大企业开放创新资源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引导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控制、产品营销、企业管理等多个环节拓展价值链。三是加快建设多层次的人才培训培养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改革职业教育体系和在职培训,优化课程设计,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大量的专业人才。

(2)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推动重点行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以流程制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突破口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的服务化水平。二是加快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推广和试点,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和优化制造业全流程,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三是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发展产品定制、零部件定制、柔性制造、个性化制造等,在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的同时,注重满足不同层面、不同客户和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四是进一步创新商业模式,更好服务于制造业。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云服务、互联网金融等新型服务业态的发展。

(3)培育技术和品牌优势,提升中国制造的附加价值

一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提升中国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当前国际产业竞争的热点领域,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提升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提升制造业产品的附加价值。二是着力优化产品结构和改善品种质量,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生产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三是加大对自主品牌的培育和推广。加大对企业品牌培育的政策扶持,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研究和发布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和评价指南。四是要充分利用行业中介组织的专业作用。发挥其专业优势,广泛开展信息、咨询、交流、培训等各类促进活动,为企业开展品牌建设活动服务。

(4)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中国制造的国际服务能力

一是加强对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扶持。创新财税政策,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对发达国家的研发中心的投资并购活动,推动更多企业设立更多的海外销售服务中心。二是加强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借助跨国企业的营销和服务网络进一步扩大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市场空间。三是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标准的制定和规范化管理。借鉴国际经验,依托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加强对制造业服务化标准的制定,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国家标准化进程。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推动服务标准的国际化。四是扩大制造业服务外包业务。细化出口产品市场,深入挖掘中国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潜力,推动我国制造业服务外包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生物医药研发等高端领域拓展,推动中国制造的国际服务能力的提升。

关注有妙招: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制造业服务化不是“去制造业”或单纯地转向生产性服务业,而是制造企业实现价值增值、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依靠在研发设计、商务服务、市场营销等服务领域的领先优势,主导着全球生产网络和产品价值链。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还处于加速推进阶段,认真研究发达国家的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相关政策和做法,对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明朗

全球制造业服务化的实践始于上世纪60、70年代,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大型装备复杂化程度的加深,制造环节在整个价值链中的比重日趋下降,产品的研发设计、交付、安装、维护和服务等各环节需求及所占价值愈加提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日益融合,服务化由此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目前在国际分工比较发达的制造业中,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不到全部循环过程的5%,而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要占95%以上;产品在制造过程中的增加值不到产品价格的40%,60%以上的增值发生在服务领域。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和利润增值空间日益向产业价值链两端的服务环节转移。总体而言,制造业服务化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制造业投入服务化,包括新技术研发、市场调研和广告、物流、技术支持、零部件供应、信息咨询等方面。近年来,发达国家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呈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根据麦肯锡的研究报告,美国制造业的从业人员中,有34%是在从事服务类的工作,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占整个制造业产出的20%~25%。另一个是制造业产出服务化,包括销售服务、维修保养、金融租赁和保险等方面。世界知名的跨国制造企业已经从产品制造商转变为“产品+服务”的提供商,比如美国GE公司的“技术+管理+服务”所创造的价值已经占到公司总产值的2/3以上,全球最大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商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通过改变运营模式,扩展发动机维护、发动机租赁和发动机数据分析管理等服务,通过服务合同绑定用户,增加了服务型收入,服务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60%。因此,从国家经济竞争力来看,在传统制造业竞争力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产业控制力和竞争力。

发达国家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的主要经验

(1)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制造服务业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就大力推动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价值链延伸。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制定系列法规,如1980年提出的“铁路和汽车运输的条款”,1984年制定的“航空条款”、1991年颁布《多式联运法》、1999年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等系列法律法规,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近年来,美国大力推动制造业重振,出台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打造以3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15个制造业创新中心,进一步体现了服务于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制造业发展方向。

芬兰将“服务业和服务创新”作为重点推进工作之一,提出“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业是芬兰竞争力的来源”,先后部署创新制造、创新服务、创新运营模式等3项工作计划,对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给予引导和资金支持。

(2)加快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型制造模式的推广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个性化需求的日益增多,工业互联网、工业云、移动O2O等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业设备、生产过程、产品和用户数据的感知、传输、交互和智能分析的能力,为制造企业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实时动态控制与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极大地提升了制造效率和服务能力。为在新一轮产业和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先进制造发展战略。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的工业4.0战略以及日本的I-Japan战略都凸显了发达国家通过加强制造业的顶层设计来适应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

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制造业服务化相对比较弱,其制造产品没有充分挖掘服务的价值。德国工业4.0的提出意味着德国试图利用其变革德国制造业的方向,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加快向制造业服务化转型。

(3) 加强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标准和规范建设

发达国家一般不通过经济或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产业发展,而是加强对标准和规范建设来支持来引导制造服务化发展。如美国建立了营运模式共创与知识交流的平台,用以向企业推广制造业服务化运作模式。欧洲国家除了高度重视基础设施环境建设,政府还积极推动本国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开放化,为本国服务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日本政府制定了25种与企业相关的认证体系,通过组建行业协会来加强和完善制造服务业市场的管理。此外,为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发达国家在WTO谈判和其他区域经济一体化谈判进程中都把服务贸易标准作为重要的谈判条件。

(4)大力推动制造业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

由于劳动力成本比较高,为专注于核心业务的发展,发达国家都将服务外包视为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支点,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支持制造业服务外包,服务贸易和服务投资成为国际经贸合作新热点。一些国家通过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如美国为了促进和扩大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专门制定了“服务先行”的出口促进策略,重点促进其具有强大竞争优势的旅游、商务与专业技术服务(包括环保、能源等工业服务)、交通运输、金融保险、教育服务、影视娱乐、电信服务等行业发展。

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对制造业服务化的认识尚不到位,“重工业、轻服务”的思维惯性普遍存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路和举措较为落后。虽然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企业开始重视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在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制造业服务化的企业,如陕鼓、海尔等。但是由于我国制造业服务化的起步较晚,政府部门对制造业服务化还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许多生产性服务企业的财税优惠较少。另外,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的意识淡薄,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还是以传统服务为主,缺乏专业的现代服务。

调查公司AndyNeely对全球1300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提供的服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美国制造与服务融合型的企业占制造企业总数的58%,芬兰的这一比值为51%、马来西亚是45%、荷兰是40%、比利时是37%。相比而言,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进程相对落后,具备服务型制造能力的企业仅占所有企业的2.2%。

目前,我国制造业还普遍以加工、装备为主,商业竞争模式还主要是依靠低成本的价格竞争为主,通过品牌、研发、金融等环节的盈利能力还明显不足,缺乏服务理念的商业模式创新。与跨国公司加快服务化转型相比,我国一些制造企业从制造环节向集成服务的延伸力度仍然不足,特别是在提供集成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零部件定制服务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我国90%以上的标准规范仍集中于制造业领域,服务业标准十分缺乏。在设备检修、合同能源管理、制造业物流、车载信息服务等制造业服务化的重点领域,还存在许多标准规范的空白。

此外,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需要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我国的教育体系还普遍缺乏对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计无法满足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需求。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职业教育和在职教育明显不足,还需要增强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

推动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一是加快制定推动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路线图,发挥重点行业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广应用不同的典型制造业服务模式。二是搭建制造业服务化的支撑服务平台,鼓励大企业开放创新资源推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引导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控制、产品营销、企业管理等多个环节拓展价值链。三是加快建设多层次的人才培训培养体系和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体系,改革职业教育体系和在职培训,优化课程设计,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大量的专业人才。

(2)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发展

一是推动重点行业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以流程制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突破口不断提升中国制造的服务化水平。二是加快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推广和试点,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和优化制造业全流程,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三是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发展产品定制、零部件定制、柔性制造、个性化制造等,在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的同时,注重满足不同层面、不同客户和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四是进一步创新商业模式,更好服务于制造业。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云服务、互联网金融等新型服务业态的发展。

(3)培育技术和品牌优势,提升中国制造的附加价值

一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提升中国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当前国际产业竞争的热点领域,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在集成电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大力提升中国制造的技术含量,提升制造业产品的附加价值。二是着力优化产品结构和改善品种质量,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生产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三是加大对自主品牌的培育和推广。加大对企业品牌培育的政策扶持,引导企业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研究和发布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实施指南和评价指南。四是要充分利用行业中介组织的专业作用。发挥其专业优势,广泛开展信息、咨询、交流、培训等各类促进活动,为企业开展品牌建设活动服务。

(4)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中国制造的国际服务能力

一是加强对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扶持。创新财税政策,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对发达国家的研发中心的投资并购活动,推动更多企业设立更多的海外销售服务中心。二是加强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借助跨国企业的营销和服务网络进一步扩大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市场空间。三是加强对生产性服务业标准的制定和规范化管理。借鉴国际经验,依托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加强对制造业服务化标准的制定,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国家标准化进程。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推动服务标准的国际化。四是扩大制造业服务外包业务。细化出口产品市场,深入挖掘中国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潜力,推动我国制造业服务外包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生物医药研发等高端领域拓展,推动中国制造的国际服务能力的提升。

关注有妙招:


相关文章

  • 台湾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策略及启示
  • 台湾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的策略及启示 摘要:近年来台湾服务业增长乏力,正成为台经济转型升级的瓶颈.台当局将发展服务业作为施政重点内容,并大力加强两岸服务业交流与合作.台服务业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以及台当局重要举措,可为大陆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 ...查看


  • 无锡经济转型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 调查与研究 无锡经济转型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无锡市社科联 2005年以来,无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当好全省现代化建设先行军,争创科学发展先导区.和谐发展示范区.党的建设模范区"为主要发展目标.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经济 ...查看


  • 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东莞六个金点子
  • 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东莞六个金点子.12月21日,东莞时报报道,近日,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印发<东莞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的做法与启示>(下称<启示>).东莞六条经验具体是:拓内销,"解"外需市 ...查看


  • 关于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的研究 aaa2010
  • 关于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的研究 2008-12-01 11:22 文章来源:安徽省商务厅 文章类型:转载 内容分类:调研 在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江苏开发区如何寻求新的发展思路,确立新的发展定位,创造新的发展优势,实现转型升级,是当前面临的一个 ...查看


  • 发达国家促进就业的政策和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2008年6月第16卷第2期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XIECONOMICMANAGEMENTINS-1111JIIE Jun.2008 V01.16 No.2 发达国家促进就业的政策和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口张润兴 ...查看


  • 世界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及几点启示
  • 世界制造业发展新趋势及几点启示 面对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的重大变化,我国制造业发展机遇千载难逢,面临挑战前所未有.本文在系统梳理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基础上,提出对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为塑造我国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建言献策. 从生产手段看, ...查看


  • 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启示
  • 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启示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 ...查看


  • 面向知识经济的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启示
  • 作者:齐艳玲 现代情报 2000年10期 [中图分类号]FD6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 -0821(2000)04-0046-02 1 知识经济的兴起推动了全球产业结构的变革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 ...查看


  • _再工业化_的缘由_含义及启示
  • 浙江日报/2010年/3月/15日/第007版 理论视野 "再工业化"的缘由.含义及启示 萧江 "再工业化"是西方学者基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大量工业性投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