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人教版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

[设计思想]

一节有价值的语文课,不能只重视理性分析而忽视自主合作的学习,力求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激起学生的思考。所以,本课准备配合一定的历史资料图片、成功的影视作品,结合当前时代,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提升到对德国纳粹、日本法西斯的罪恶,激起理性思考。在教学中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又不忽视双基训练,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留下较大的空间,体现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材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学情分析

这些高一的学生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并有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情感比较丰富,能够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②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

1、介绍、讲解。教师介绍,让学生有所了解。让学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

2、合作与探究。让师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闻,发表于1958年8月31日《纽约时报》上。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埃·姆·罗森塔尔的这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 简介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奖。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代表美国新闻界的最高成就。 该奖以约瑟夫·普利策的名字命名,他是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经营者,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创立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普利策1911年去世,为纪念他的贡献,人们于1912年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

三、 介绍奥斯维辛:

大家知道奥斯威辛是什么地方吗?(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内容。)

1945年1月27日席卷波兰的苏联红军在波兰南部克拉科夫的奥斯维辛小镇发现了一座用铁丝网围起来的集中营,眼前的景象让习惯死亡的俄国士兵震惊了,他们终于相信如此泯灭人性的地狱是真实存在的。

成批的战俘和无辜的百姓每天从世界各地运送到这里。失去劳动力和没有劳动力的人一下军用火车后,立即被送到集中营里的毒气室成批地杀害。德国兵从屋顶倒下紫蓝色的毒药,倒完后立即把气孔封上。不一会儿,里面的人身上发青,血迹斑斑,直到痛苦地死去。二、三十分钟后,抽气机把毒气抽掉,大门打开了。尸体被运往焚尸炉烧焚。 (视频资料)

视频是以直观的形式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罪恶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闻《奥》则是通过记述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访问奥斯威辛的主观感受来解释奥得最恶的,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威辛纪念馆,通过访问死难者死受折磨的场所,唤起人们对灾难的记忆。

四、 初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 (见课件)

毛骨悚然(sǒng)和煦(xù)纳粹(cuì) 废墟(xū)

不寒而栗(lì)思绪(xù) 踉跄(liàngqiàng)祈祷(dǎo)呆滞(zhì)嬉戏(xī)

五、文章分析

1 文章一上来就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

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么美好的一切?

明确:如果这种景象出现在维也纳的多瑙河旁,只会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 这里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一种莫名的压抑弥漫开来,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2 、文中的参观线路是什么。(视频展示真实场景)

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3、参观过程中作者花大量笔墨写了奥斯威辛惨不忍睹的现状了吗?作者敏锐的目光追寻着什么?

文章中描绘出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的句子,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人们的表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侧面烘托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直接写集中营如何恐怖,而让读者从参观者的表情来体会他们的所见,突出表现这里带给人们的恐惧。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

4、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与学生合作探究,可以适当引入《安妮日记》进行扩充,安妮其实要的很少很少,因为她最需要的就是人的基本的生存权力,但对于他们来说,生命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我们应该看到珍惜生命本身就是一种人生价值。)

5、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明确:纳粹德国的残暴,连上帝都难以面对。

6、课文第6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两句话的意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明确:起前后照应的效果,强调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报道,意在表现这里只有惨痛的历史和恐怖的回忆,只有犹太人的不幸和全人类的悲哀。作者的目的是想让人们记住历史,记住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并好好珍惜现在的和平。

7、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 本文为什么能够获奖,它与其他新闻有什么不同?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中我们分明能看到记者的感情也蕴含其中,除了在参观者的行为、神态及他们无法抑制的内心中。

学生会找寻一些语句并加以探究罗森塔尔所蕴含的情感。一般说来,消息写

作并不突出强调现场感和大段叙事,尤其不需要文学色彩的描写。比如本题所举的关于美国人口的调查消息,基本上就是消息的规范式样:有导语、主体部分、事件的结果,此外,无过多的文字加工,无修饰,更无描写。 而本文不仅有叙事,有描写,有几处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文采。比消息给读者的印象要形象、具体而且深刻。借助文采,兼取消息和通讯等新闻形式的各自优点,脉络清楚,没有枯燥感。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六、小结:

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0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中华民族在日本法西斯的强盗行径下遭受的苦难。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

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现在,我们正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让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我们头上。最后,送给大家一首歌曲《拯救世界》,希望大家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七、作业:

结合选文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谈一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要求:字数300—500之间。

附:板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地点和位置

布热金卡牢房 毒气室奥斯维辛

阳光明媚焚尸炉阳光明媚

人间地狱搞女子不育的实验室没有什么新闻

执行绞刑的地下室

[教学后记]

学生学习后,能领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打破新闻写作的框框限制,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其中的写法。在合作交流中,学生被共同营造的氛围深深感染。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学生首先从感性上体会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并通过讨论又从理性上对纳粹和法西斯的罪恶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对当今时代有了认识,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人教版普通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

[设计思想]

一节有价值的语文课,不能只重视理性分析而忽视自主合作的学习,力求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激起学生的思考。所以,本课准备配合一定的历史资料图片、成功的影视作品,结合当前时代,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提升到对德国纳粹、日本法西斯的罪恶,激起理性思考。在教学中着力于情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又不忽视双基训练,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留下较大的空间,体现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教材分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这主要得益于他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即记者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写法)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学情分析

这些高一的学生初中已学过新闻作品,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它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并有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情感比较丰富,能够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②揣摩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

1、介绍、讲解。教师介绍,让学生有所了解。让学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

2、合作与探究。让师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闻,发表于1958年8月31日《纽约时报》上。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埃·姆·罗森塔尔的这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 简介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奖。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代表美国新闻界的最高成就。 该奖以约瑟夫·普利策的名字命名,他是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经营者,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创立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普利策1911年去世,为纪念他的贡献,人们于1912年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

三、 介绍奥斯维辛:

大家知道奥斯威辛是什么地方吗?(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内容。)

1945年1月27日席卷波兰的苏联红军在波兰南部克拉科夫的奥斯维辛小镇发现了一座用铁丝网围起来的集中营,眼前的景象让习惯死亡的俄国士兵震惊了,他们终于相信如此泯灭人性的地狱是真实存在的。

成批的战俘和无辜的百姓每天从世界各地运送到这里。失去劳动力和没有劳动力的人一下军用火车后,立即被送到集中营里的毒气室成批地杀害。德国兵从屋顶倒下紫蓝色的毒药,倒完后立即把气孔封上。不一会儿,里面的人身上发青,血迹斑斑,直到痛苦地死去。二、三十分钟后,抽气机把毒气抽掉,大门打开了。尸体被运往焚尸炉烧焚。 (视频资料)

视频是以直观的形式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罪恶的,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闻《奥》则是通过记述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访问奥斯威辛的主观感受来解释奥得最恶的,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威辛纪念馆,通过访问死难者死受折磨的场所,唤起人们对灾难的记忆。

四、 初读课文,掌握下列词语 (见课件)

毛骨悚然(sǒng)和煦(xù)纳粹(cuì) 废墟(xū)

不寒而栗(lì)思绪(xù) 踉跄(liàngqiàng)祈祷(dǎo)呆滞(zhì)嬉戏(xī)

五、文章分析

1 文章一上来就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

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么美好的一切?

明确:如果这种景象出现在维也纳的多瑙河旁,只会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 这里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一种莫名的压抑弥漫开来,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2 、文中的参观线路是什么。(视频展示真实场景)

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3、参观过程中作者花大量笔墨写了奥斯威辛惨不忍睹的现状了吗?作者敏锐的目光追寻着什么?

文章中描绘出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的句子,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人们的表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侧面烘托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不直接写集中营如何恐怖,而让读者从参观者的表情来体会他们的所见,突出表现这里带给人们的恐惧。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

4、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与学生合作探究,可以适当引入《安妮日记》进行扩充,安妮其实要的很少很少,因为她最需要的就是人的基本的生存权力,但对于他们来说,生命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我们应该看到珍惜生命本身就是一种人生价值。)

5、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明确:纳粹德国的残暴,连上帝都难以面对。

6、课文第6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两句话的意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明确:起前后照应的效果,强调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报道,意在表现这里只有惨痛的历史和恐怖的回忆,只有犹太人的不幸和全人类的悲哀。作者的目的是想让人们记住历史,记住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并好好珍惜现在的和平。

7、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 本文为什么能够获奖,它与其他新闻有什么不同?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中我们分明能看到记者的感情也蕴含其中,除了在参观者的行为、神态及他们无法抑制的内心中。

学生会找寻一些语句并加以探究罗森塔尔所蕴含的情感。一般说来,消息写

作并不突出强调现场感和大段叙事,尤其不需要文学色彩的描写。比如本题所举的关于美国人口的调查消息,基本上就是消息的规范式样:有导语、主体部分、事件的结果,此外,无过多的文字加工,无修饰,更无描写。 而本文不仅有叙事,有描写,有几处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文采。比消息给读者的印象要形象、具体而且深刻。借助文采,兼取消息和通讯等新闻形式的各自优点,脉络清楚,没有枯燥感。

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六、小结:

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1970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中华民族在日本法西斯的强盗行径下遭受的苦难。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

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现在,我们正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让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我们头上。最后,送给大家一首歌曲《拯救世界》,希望大家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七、作业:

结合选文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谈一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要求:字数300—500之间。

附:板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罗森塔尔

地点和位置

布热金卡牢房 毒气室奥斯维辛

阳光明媚焚尸炉阳光明媚

人间地狱搞女子不育的实验室没有什么新闻

执行绞刑的地下室

[教学后记]

学生学习后,能领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打破新闻写作的框框限制,把自己的感情寄寓其中的写法。在合作交流中,学生被共同营造的氛围深深感染。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学生首先从感性上体会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并通过讨论又从理性上对纳粹和法西斯的罪恶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对当今时代有了认识,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


相关文章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语文,我今天试讲的考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板书课题),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 ...查看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高一必修优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文选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 ...查看


  • [鸿门宴]说课稿[1]
  • <鸿门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鸿门宴>.下面我将从说理念.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理念: 高中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最集中体 ...查看


  • 短新闻两篇
  • <短新闻两篇>教案 授课班级:高一(9)班 授课时间: 授课人:张怀新 节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查看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四单元)
  • 外之意是这里从来没有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什么值得张扬的好事:卡"太阳和煦.明亮,但是,"没有什么新闻"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我"还是要写,要继续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的草地上, ...查看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导学案
  • >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培养速读能力,把握本文的内容和结构.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领会本文别出心裁的写作角度及其写作意图,品味语 言,体会文中冷峻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感情,理解其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3.了解纳粹的残酷暴行, ...查看


  •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通讯的特征,培养阅读和写作新闻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解读标题的特定含义,体会重点语句蕴含的感情,把握文章的特殊结构,品味充 ...查看


  • 高一语文必修一期末知识点汇总
  • 第一单元--诗歌 一.单元教材及学习重点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鉴赏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本单元有中国诗歌.外国诗歌,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的革命豪情,& ...查看


  •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详细介绍
  •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详细介绍美国留学周宣屹-QQ:397103617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又名得克萨斯大学 奥斯汀分校.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简称 UT Austin,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