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油化工产品概述

油品车间石油化工产品概述

1成品油的种类和基本知识

1.1轻柴油的产品分类

轻柴油按质量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三个等级。每个等级的柴油按凝点分为六种牌号:

10号轻柴油---适合于有预热设备的高速柴油机上使用;

0号轻柴油----适合于风险率为10%的最低温在4℃以上的地区使用;

-10号轻柴油---适合于风险率为10%的最低气温在-5℃以上的地区使用; -20号轻柴油---适合于风险率为10%的最低气温在-14℃以上的地区使用; -35号轻柴油---适合于风险率为10%的最低气温在-29℃以上的地区使用; -50号轻柴油---适合于风险率为10%的最低气温在-44℃以上的地区使用。

1.2成品油产品性能

成品油是石油经过蒸馏或裂化所得的低沸点馏分(汽油)、中沸点馏分(柴油)、残油(重油)及精制石油的直馏产品(煤油)。具有发热值高(一般在1000千卡/公斤左右)、燃烧迅速、均匀,而且一般能燃烧尽、灰分也极少的特点。按成品油的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内燃机用、加热炉用和照明用三大类;其品种有汽油、煤油、柴油、重油和喷气燃料油等;其中以内燃机用石油燃料的数量最大、质量要求最严格。

1.3成品油的品种及使用特点

1、汽油

汽油按其用途可分为车用汽油、航空汽油、工业汽油、溶剂汽油等。车用汽油和工业用汽油适用于点火式发动机,溶剂汽油、航空洗涤汽油适用于精密机件的洗涤等。

汽化器式发动机一般为进气、压缩、膨胀与排气四个冲程(轻便式发动机为两个冲称,它将进气与压缩合并为一个冲程,将膨胀和排气合并为一个冲程),其工作原理是:在进气冲程,汽油通过汽化器汽化并与空气混合,油气进入发动机气缸并被压缩;压缩冲程是混合气体在气缸内压缩至6~10公斤/厘米,温度达到300~425℃,压缩冲程临近终点时,进入膨胀冲程;膨胀冲程是在压缩冲程的终点,火花塞发火并将混合气体点燃,使之燃烧、膨胀并推动活塞做功;排气冲程是启动排气阀、放出燃烧废气。由于发动机经常在不同的气候条件和不同负荷下使用,并不断地进行停、开、变速等。因此,它要求汽油具有良好的汽化性能,以保证发动机正常的工作。为适应这一使用特点,汽油应具有的性能指标是:蒸发性(用馏程和蒸汽压表示)、抗爆性(用辛烷值和品度表示)、安定性或抗氧化安定性(用实际胶质、碘值、溴值、诱导期表示)、腐蚀性(用腐蚀性、含硫量、水溶性酸碱和酸度等表示)。

2、柴油

柴油是压缩式发动机使用的燃料,因此,压缩式发动机又叫做柴油机。和汽油发动机相

比,柴油机的优点是热效率高30~70%,燃料消耗低30~40%,而且,燃料的馏分较重,馏程范围较广,储存和使用都比较安全。缺点是发动机的转速较低,单位马力的重量较大等。柴油是由直馏柴油和二次加工柴油馏分调和而成,有轻柴油和重柴油两种。轻柴油是内燃机车、柴油汽车等普通高速(转速在1000转/分以上)柴油机燃料。重柴油为中速(转速在500~1000转/分)和低速(转速在300~400转/分)柴油机燃料。压缩式发动机也分为四冲程和两冲程两种。但其工作原理与汽油发动机不同,它在进气冲程只进空气,在压缩冲程也只对空气进行压缩,其压缩比为16~20,压缩终了的温度为500~600℃以上,压力达到30~40公斤/厘米;在压缩冲程终了时,高压燃料自油嘴喷入气缸并形成雾状、自燃,燃料油料对活塞产生60~100公斤/厘米的压力,使柴油机驱动并做功,然后开启排气阀排出废气。

柴油在气缸中燃烧经历四个过程:

滞燃期:柴油进入气缸后,发生汽化和氧化到开始燃烧约需0.002~0.003秒的时间,这段时间叫做滞燃期。

急燃期:由于喷油期比滞燃期长,所以在喷入的燃料燃烧以后,还有燃料继续喷入燃烧并形成燃烧中心,使气缸温度和压力急剧增加,这段时间叫做急燃期。

缓燃期:在喷油停止后,燃烧仍在继续进行,但气缸内的压力不再增加或略有降低的一段时间叫做缓燃期。

补燃期:由于燃料减少,燃烧对气缸的压力和温度无明显影响的一段时间,叫做补燃期。补燃期结束,燃料全部耗尽,燃烧也完全结束。

为了使油料在气缸内燃烧正常,使柴油机正常工作,它需要柴油具有以下性能指标:燃烧性(用十六烷值、柴油指数和馏程表示)、供油性和雾化性(用浊点、凝点和粘度表示)、含硫量、酸度、机械杂质和水分、闪点等。

1.4成品油的主要性能指标

1、蒸发性

蒸发性是汽油转化成气体,保证汽油发动机的启动性能,特别是保证低温启动性的重要技术指标。汽油蒸发性由蒸气压、蒸发损失和馏程三个指标表示。

蒸气压:油料在38℃的温度下,按油料与空气的体积比为1:4的条件下测定的蒸气压力。为避免汽油过轻而产生气阻,车用汽油的饱和蒸气压力不得高于500mmHg ,馏分轻的或蒸发性好的汽油,在进入气缸前变成气体,使燃料均匀地分布在发动机的各个气缸中,以满足发动机各种工作状的需要。为此,汽油中必须含有使发动机容易启动的轻馏分。但是,轻馏分过多或蒸发性过大,或者说,汽油中轻馏分过多或饱和蒸气压过大,汽油在进入汽化器之前,就已大量蒸发成气体,这样就会在油泵或管路中形成气阻,从而阻塞油路,使供油中断、发动机停止工作。

为了保证发动机顺利启动而又不产生气阻,必须根据不同级并结合海拔高度选用不同饱和蒸气压的汽油。在海拔低的地区或温度低的季节,选用饱和蒸气压高或轻馏分多的汽油;反之,选用饱和蒸气压低或轻馏分少的汽油。

蒸发损失:蒸发损失除表示燃料油的燃烧性能外,还表示燃料油的储运性能指标。在温度为20℃、燃料油与空气的体积比为1:4、在一定压力下吹入液体燃料,取其损失重量百分数为蒸发损失指标。蒸发损失过大,表明油料轻馏分多、燃烧性能好,但同时表示在储运、保管中损失量大,即储运、保管性能较差;但蒸发损失过小,表明重馏分多、燃烧性能差特别是低温燃烧性能差,但其储运、保管损失小,及储运、保管性能好。

2、抗爆性

在汽油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活塞在压缩和抽空燃气时,部分汽油被氧化生成过氧化物,

从而改变了混合气体的正常组成,使混合气体在燃烧时发出轰隆的爆炸声,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爆震。爆震使发动机功率下降、油耗增加、机件损坏。汽油在燃烧过程中,抵抗爆震的能力叫做抗爆性。表示汽油抗爆性的指标有:辛烷值和品度。

辛烷值的高低与汽油消耗关系密切,我国汽车耗油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是汽油辛烷值低,限制了发动机压缩比的提高。据有关试验表明,压缩比在7.5~9.5的范围内(即充分利用燃烧能量的状态)压缩比每增加一个单位,能改善燃烧经济性能4~12%;每提高一个辛烷值,可改善汽油燃烧经济性1%。有关试验还表明:辛烷值在80左右,对汽车节油性能影响最大,当汽油辛烷值由70提高到80时,扣除炼厂由于提高辛烷值而增加的能源1.5%后,仍可节约能耗6.5%(马达法); 在这个辛烷值范围内, 用研究法测定, 辛烷值在70~80之间, 汽油辛烷值每增加一个单位, 汽油节油为0.8~1.2%;当辛烷值提高到90~97时, 扣除炼厂增加的能耗2.5%以后,仍可节能4%;若在进一步提高辛烷值到97~102时,炼厂能耗增加和汽车节能相等,即总节能为零(研究法) 。辛烷值提高到100后,虽无节能效果,但可因此而减少汽油中四乙基铅的加入,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辛烷值:辛烷值是表示车用汽油抗爆性的指标,它是在1926年由美国科学家埃得加引入汽油中的。辛烷值越高,汽油的抗爆性越好。标准燃料是由含有不同体积的异辛烷和正庚烷混合组成的,异辛烷的抗爆性最好,将其辛烷值规定为100;正庚烷的抗爆性最差,其辛烷值规定为0。标准燃料中异辛烷的百分含量数即为该燃料的辛烷值,同时也是汽油的牌号,如66号、70号汽油的辛烷值分别为不低于60、70。汽油辛烷值高低与汽油的烃类组成和馏分轻重有关,一般芳香烃和异构烷烃的辛烷值较高,正构烷的辛烷值较低;馏分轻的辛烷值较高,馏分重的辛烷值较低。因此,轻质馏分的损失,将会降低汽油的辛烷值。

3、安定性

安定性或抗氧化安定性是石油燃料在常温下抵抗氧化的能力,安定性不好的燃料在储存中易氧化变质、产生深褐色的胶质沉淀,并使汽油变黄,在使用中堵塞油路、减少进油量、粘结油门、增加积碳、产生爆震或点火不良、降低功率、增加油耗等。为提高油料的抗氧化安定性,可在油料中加入抗氧化性添加剂:抗氧防胶剂、金属钝化剂等。安定性用实际胶质、碘值、溴值、诱导期表示。

实际胶质:实际胶质是发动机燃料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是指100毫升油料中所含胶质的毫克数,在实验中取25毫升油样,在规定的温度下,吹入空气使油样蒸发至不能再蒸发时,称量残余胶质重量,并计算出100毫升油料所含胶质毫克数。

在储存中,胶质在开始时产生缓慢,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胶质迅速增加,甚至影响使用。因此,在储存中发现有胶质迅速增加的油料应迅速出库使用。

碘值和溴值:碘能与不饱和烃反应生成碘的化合物,据此,用过量碘的乙醇溶液与试样反应,再用硫代硫酸钠滴定多余的碘;最后,测定并换算出100克油料吸收碘的数量,其单位为克碘/100克,碘值越大,表明油料中含有不饱和烃越多,越易氧化,其安定性也越差。溴比碘活泼,对不饱和烃含量少的油料用溴来滴定。油料安定性除与不饱和烃有关外,还与二烯烃有关,含少量二烯烃的油料,尽管碘值较少,其安定性仍会很差。

诱导期:烃类氧化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汽油在压力为0.7MPa ,温度为100℃的条件下,与氧接触,从接触开始到吸收氧气(以压力降低为标志)为止,这段时间为氧化诱导期;诱导期越长,表明油料氧化安定性越好。一般用汽油的诱导期为不小于480分钟。

抗氧防胶剂:抗氧防胶剂系含有活泼氢原子的烷基酚类和胺类化合物,其活泼的氢原子易被氧化或易与烃类自由基相结合,因而中断了烃类的氧连锁反应、起到抑制氧化作用。我国目前使用的抗氧防胶剂为2,6—二叔丁基对甲酚(T501)、N 苯基N ’仲丁基—对苯二胺(T502)两种。前者多用于航空汽油,其加入量为0.002~0.004%。

金属钝化剂:油料的储存、使用过程中,都要与金属接触,金属会对油料的氧化起到催

化作用;加入抗氧防胶剂后还需要加入金属钝化剂:N,N ’—二水扬叉—2丙二胺(T1201), 与铜、铁、镍、锰等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使之处于钝化状态。金属钝化剂的添加量比抗氧防胶剂量少5~10倍,一般添加量为0.0005%。

4、腐蚀性

腐蚀性是燃料对金属腐蚀的能力,当燃料中所含酸性物质硫化物和水分,超过某一定量后即对金属产生腐蚀作用。油料的腐蚀性能用“铜片腐蚀”、“银片腐蚀”、“水溶性酸碱”、“酸度”、“硫含量”、“硫醇性硫含量”、“水分”和“水反应”等指标表示。

铜片腐蚀:在规定的条件下,油品对磨光、洗净并晾干的铜片的腐蚀取向。根据油品的使用特点,腐蚀实验的条件是不同的。

银片腐蚀:在规定的条件下,油品(主要是喷气燃料油)对银片的腐蚀取向,主要通过腐蚀实验测定,由于各种油料的使用特点不同,腐蚀实验规定的条件也是不同的。

水溶性酸碱含量:水溶性酸碱是存在于油料中可溶于水的酸性和碱性物质,主要是指硫酸、低分子有机酸或氢氧化钠。这些酸碱物质主要是在加工各种馏分时,因酸、碱洗涤或其它情况混入;另外,在储存中烃类氧化物也能生成低分子有机酸。燃料中有机酸主要是环烷酸,环烷酸在汽油中极少,在柴油(250~300℃沸点馏分)中较多。水溶性酸碱对金属的腐蚀性很强,因此,各种液体燃料都不允许含有水溶性酸碱物质。

油料中的水溶性酸碱物质用试验方法测定,先用水萃取油中的碱,然后再用酸、碱指示剂分别检查水的酸碱反应。

酸度:酸度表示油料中酸含量的指标,酸度越大,表示燃料中含酸较多。酸度越大,会引起容器及供油设备腐蚀,会加速发动机喷油嘴结焦,会在汽缸中形成积碳,使活塞等零件加快磨损。酸度用100毫升油品中的酸性物质所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表示,毫克(KOH )/100毫升油。

硫含量:油料中硫含量过大时,将因燃料产生的SO2、SO3和H2O 对气缸和排气系统产生腐蚀。SO2、SO3、H2O 特别是SO3还会促使生成积炭作用。当柴油中含硫量增加0.1~1.5%,则积炭密度可增加15倍,积炭不仅会增加气缸磨损,而且还会影响气缸散热。因此,国产优质柴油和军用柴油的含硫量控制在0.2%以下。

5、燃烧性

燃烧性是表示燃料油燃烧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用闪点、燃点、自燃点、十六烷值、柴油指数和馏程表示。

闪点:闪点又叫闪火点,是油品储存、运输和使用中的防火安全指标。它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加热油品所溢出的蒸汽组成的混合物与火焰接触发生瞬间闪火时的最低温度,以℃表示。闪点用试验方法测得,若用规定的开口杯闪点测定器测得的闪点,则叫开口闪点。闪点与油品馏分的关系是馏分越高,闪点越高;开口闪点比闭口闪点高,其原因是开口闪点因石油蒸汽自由扩散到空气中,要达到发生闪火的温度需要比闭口更高的浓度。在闭口杯中,石油蒸汽聚集在容器内,在较低的温度下就可达到闪火的浓度。汽油闪点为-15~20℃、煤油的闪点为28~60℃、柴油的闪点为90℃以上,变压器油的闪点为135~140℃,一般润滑油的闪点为200℃左右。

燃点:燃点是衡量石油产品火灾危险性的一个指标,它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当火焰靠近油品表面的油气和空气混合物时,即着火并持续燃烧到规定时间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以℃表示。用试验方法测定:用开口式闪点仪将试油加热到超过闪点30~40℃,随时点火试验,当油面完全燃烧并持续5秒钟以上时,这时的试油温度即为燃点或着火点。

自燃点:自燃点是评价油料燃烧性能的指标,它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在无火焰时自发着火的温度,以℃表示。

十六烷值:十六烷值表示柴油在发动机中发火性能的一个约定值。它是在规定的条件下,

用标准发动机测试的。十六烷值数是表示柴油发动机的发火性能的一个计算值,它是从柴油的标准密度和50%馏出物温度计算得出的,若十六烷值过低,由于柴油氧化困难,在柴油机工作过程中,会造成滞燃期过长,以至于喷入的柴油积累过多后发生自燃、引起气缸内的压力激增。由于滞燃期过长,引起的这种现象叫爆震。若柴油含有适量的十六烷值,则可减少柴油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爆震现象,因此把十六烷值作为评价柴油抗爆震性能的指标。若十六烷值过高,如超过65~75%,不仅对缩短滞燃期的影响不大,而且还可使后来喷入的燃料很快裂化,形成大量的游离碳而排出黑烟,使燃料消耗增加,柴油机功率降低。

标准燃料是由正十六烷值和a —甲基苯混合而成的;正十六烷值的发火性能很好,规定其十六烷值为100;a —甲基苯的发火性能很差,规定其十六烷值为0。如某种标准燃料为46%的正十六烷和54%a—甲基苯组成,那么该燃料的正十六烷值即为46%。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例如十六烷值为46的柴油,只表明其发火性能与十六烷值为46的标准燃料相同。但并不表明它含有46%十六烷值,或是否含有十六烷值。

柴油指数:柴油指数是表示柴油在柴油机中发火性能的一个计算值,它由相对密度和苯胺点计算得来,且不因使用发火促进剂而改变其计算值。

其计算公式为:

柴油指数=(1.8A+32)×(141.5-131.5d)÷100÷d

式中:

A ——苯胺点,它是新蒸馏的苯胺和同体积的试油完全溶解的最低温度,芳香烃的苯胺点较低,正构烷的苯胺点较高。

d ——为柴油在16.55℃时的比重。

柴油指数越高,其燃烧性能越好,柴油指数和十六烷值的数量关系可有不同的经验公式计算出来,其计算公式随油料不同而异。

6、馏程

馏程是判断石油燃料的沸点范围,并测定其轻重组分含量和比例的指标。馏程与柴油蒸发性能的关系是:柴油馏程越重,蒸发越慢,越不容易在空气中形成均匀的混合气,在这种情况下,柴油会在发动机做功过程中继续燃烧或分解,从而降低发动机的机械效率。同时,热分解产生的积碳和未完全燃烧的柴油进入曲轴箱稀释润滑油等,会增加机械磨损;柴油馏分越轻,蒸发越快,能在短时间内同空气均匀的混合,因此燃烧速度加快,发动机也越易启动;但若馏分过轻,因十六烷较低,滞燃期较长,汽缸内压力过高而产生爆震。馏程用沸点范围、初馏点、10%馏出温度、50%馏出温度、90%馏出温度和终馏点或干馏点表示。

沸点范围:沸点范围是在馏程测定器中测定的,取100毫升试油,置于馏程测定器中蒸馏,从冷凝管中流出第一滴油的温度到蒸馏完了时的温度称为沸点范围。从沸点范围可以判断油料的品种。整个沸点范围分为初馏点、10%馏出温度、50%馏出温度、90%馏出温度和终馏点。

初馏点:是油料的最轻馏分的沸点。

10%馏出温度:是馏出10%油料时的温度,它表示发动机的启动性能:10%馏出温度较低,越易启动,而且耗油较少,反之,则启动困难,耗油多。但若10%温度过低,则易产生气阻。

50%馏出温度:蒸馏出50%油料时的温度,它表示油料的平均蒸发性能的好坏。50%馏出温度越低,发动机的预热越快,加速性能越好,因此从启动到开动的时间越短,耗油也越省。但若50%馏出温度过高,即平均蒸发性能不好、发动机启动后,车子不但不能很快的加速,甚至还会熄火。

90%馏出温度:蒸馏出90%油料时的蒸馏温度,它表示油品的重质组分的多少,它对燃料的完全燃烧和发动机的磨损有一定的影响。90%馏出温度越高,燃烧越不完全,同时还会稀释发动机的润滑油,致使排出黑烟、机器磨损也将增大。

终馏点和干点:是试油中的最重成分完全汽化的温度,终馏点的温度越高,燃料雾化越不好,它造成发动机工作不稳定并稀释润滑油、增加机械的磨损和汽缸内的残碳。

7、供油性和雾化性

发动机在各种状态下工作,要求不间断的供油,而且还要求油料雾化性能良好。表示柴油机供油性和雾化性能的指标是浊点、凝点和粘度。

浊点和凝点:浊点和凝点是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重要指标。浊点是柴油在低温冷冻下,开始呈现混浊时的的最高温度;凝点是柴油在实验条件下停止流动的最高温度,柴油的牌号就是按凝点划分的。由此可见,浊点和凝点是柴油的重要指标。浊点和凝点过高时,析出的冰粒和石蜡不仅使柴油流动性降低,而且还会堵塞油路(过滤器),使供油减少甚至中断,柴油机停止工作,因此柴油机一般在比柴油浊点高出3~5℃的条件下工作。柴油浊点和凝点主要是受石蜡影响;石蜡含量越高,凝点也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凝点也可以作为估计油料含蜡量的指标。我国的柴油是根据凝点高低来划分的,如0、-10、-35号轻柴油,其凝点分别为0℃、-10℃、-35℃。

粘度:柴油的粘度是表示柴油机供油量和雾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粘度对供油量的影响:柴油的粘度越大,通过过滤器的阻力就越大,从而影响到供油量。同时由于粘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大,柴油粘度过大会造成冬季使用中的供油困难或中断,影响柴油机工作。但若柴油粘度过小,虽然柴油容易流动,通过过滤器的阻力减小,但它会造成高压油泵的柱塞与套筒间隙处漏油量增加,喷入气缸的油量减少,造成发动机效率降低。

粘度对柴油雾化程度的影响:在柴油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当柴油高速喷入气缸时,受到缸内压缩空气阻力和喷孔内的扰动作用,而被分散成细小的油滴并雾化成火炬似的油雾。如果柴油粘度过大,喷入的油滴平均直径较大、射程较远,形成的圆锥也较小。这样,将因油滴的有效蒸发面积减小,蒸发速度减慢,而造成混合气体组成不均匀和燃烧不完全,油料消耗量大。但若粘度过小,油滴平均直径过小,油滴射程较近,形成的圆锥角较大,与燃烧室的形状不相适应,这样也会造成气体组成不均匀和燃烧不完全的现象。因此,柴油的粘度应在一定范围内,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

8、机械杂质、灰分和水分。

机械杂质会堵塞过滤嘴,影响甚至中断供油和磨损机件等。水分会降低油料热值,在冬季还会结冰,堵塞油路,同时还会带入可溶性无机盐类,增加油料灰分。因此,必须严格限制油料中的机械杂质和水分含量。

9、密度和比重

石油产品的密度随馏分不同而不同,密度即单位体积的重量,其单位为克/厘米3或克/毫升,同体积油与水的质量之比为比重。我国常用的油料比重为同体积的油料(20℃)与水(4℃)的质量之比表示,记为d420,若测定比重时的温度不是20℃,则用下式换算成20℃时的比重

d420≈d4t+0.000672(t-20)

dt —温度为t 时的比重。

t —测定比重时的温度(0~50℃)

0.000672—测定温度在0~50℃时的平均补正系数。

10、热值

石油产品的热值又叫做卡值或发热量,其单位为千卡/公斤,是评价石油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石油产品的热值在10400~11400千卡/公斤之间;热值可用实验方法测定,也可用公式计算,两者相差不超过3~5%,甚至小于1%。

Q=81C+300H-26(O-S)

C 、H 、O 、S 为油料中碳、氢、氧、硫元素的重量百分率。

11、比热

油料比热或热容表示单位重量的油料升高1℃所需要的热量,单位卡/克℃。是油料炼制、加工和运输、装卸中所使用的重要物理性质。

12、导热系数

导热系数是油料加工和运输、装卸中的重要物理性质。油料的导热系数表示油料传递热量的难易程度;其单位为千卡/米••时••℃。

1.5溶剂油

1、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无色易挥发流动液体。

熔点(℃): 无资料 相对密度(水=1): 0.76-0.78

沸点(℃): 无资料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无资料

饱和蒸气压(Kpa ): 无资料 燃烧热(kJ/mol):无资料

临界温度(℃):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 ):无资料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

闪点(℃): 无资料 爆炸上限%(V/V): 无资料

引燃温度(℃): 无资料 爆炸下限%(V/V): 无资料

溶解性: 不溶于水,易溶于苯 、二硫化碳、醇,可混溶于脂肪。

主要用途: 用于机械零件的去污剂。

2、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3.1类 低闪点易燃液体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皮肤接触。

健康危害:麻醉性毒物,高浓度时引起中枢麻醉,轻度中毒的表现有头痛、头晕、短暂意识障碍、四肢无力、恶心、呕吐等,重度中毒:高浓度油蒸汽可引起中毒性脑病,吸入较高浓度引起突然意识丧失、反射性呼吸停止及化学性肺炎。经口急性中毒出现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类似急性中毒症状,吸入时引起肺炎及肺出血,皮肤接触,可造成皮肤脱脂,引起皮炎。

环境危害: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燃爆危险:有爆炸性、易燃。

3、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帘,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严重的立即就医。 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 入:饮牛奶或用植物油洗胃和灌肠,就医。

4、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热明火极易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剧烈反应。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与明火会引着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1211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沙土,用水灭火无效。

灭火注意事项: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

离。

5、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喷水雾会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

消除方法: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然后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内,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如遇大量泄漏,建议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公害处理后废弃。

6、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生产过程密闭化,严禁火种,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存区要设立适当的警告标志,限制无关人员进入。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不燃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储存罐区应建防护堤,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容器与转送设备要接地,防止产生静电,充装要控制流速,注意防止静电积聚。

7、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容许浓度:前苏联MAC (mg/m3) 100

美国TLV-TMA ACGIII 窒息性气体

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佩带供气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 防 护:戴一般防护手套。

其它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入罐等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专人监护。

8、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33645

UN 编号:1256,2553

包装标志:I 类包装

包装类别:易燃液体

包装方法:小开口钢桶

运输注意事项: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罐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运输时配备必要的堵漏和个人防护设施。

2液化气基本知识

2.1液化气

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化工生产的基本原料,也是一种新型的气体燃料。一般来说,能够在加压常温条件下液化成液体的石油烃通常都称为液化石油气(简称液化气)。

液化气的提取常有三种途径:一是把来自天然气或油田伴生气中的丙烷、丁烷等组分经分离、吸收、液化而成液化气;二是从炼油厂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等二次石油加工装置所得

的副产品;三是从一些石油化工厂回收剩余的副产品如丙烷、丁烷等石油气体制取液化气。

1)液化石油气的组成

液化气是由多种烃类组成的混合物,成分比较复杂。包括乙烷、乙烯、丙烷、丙烯、丁烷、丁烯及少量重质碳氢化合物和微量的非烃类化合物。其中硫化氢和水是有害杂质,易腐蚀设备、管道、气瓶和炉具。重烃类组分戊烷、己烷等,它们的沸点是27~36℃,在常温、常压下不易汽化成气体,因而也是气瓶残液的主要成份。

2)液化石油气的一般性质

液化气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由于其主要成分是丙烷、丙烯,所以沸点很低。因此,在常温、常压下能迅速气化呈气体状态,气体比空气重1.5~2.0倍(液化气相对密度为0.5~0.6),容易在地面及低洼处积存。液化气的饱和蒸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急剧增加,其膨胀系数也较大,气化后的体积膨胀250~300倍左右,即一升液相液化气能变成250~300升液化气气相。液化气的闪点、沸点很低,均在0℃以下。它们的爆炸范围比较宽,一般在1.5~11.7%(体) 。

3)液化石油气的危险性

液化气极易着火爆炸,受热膨胀,易使人中毒或冻伤,还易产生静电,使用危险性大。 a 、火灾爆炸的危险性:由于液化气闪点低,爆炸范围宽且爆炸下限低,所以液化气遇火源极易着火爆炸,其爆炸速度为2000~3000m/s,火焰温度可高达2100℃。1立方米液化气完全燃烧后可产生24MJ 热量,1升液化气能形成12.5m3的爆炸混合物。

b 、热膨胀危险性:液化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极大,而且容器内压力随温度升高成比例迅速上升。钢瓶过量充装,温度升高1℃,压力可增加1.01~2.03Mpa,因此要尽量避免充装过满或擅自给容器加热。

c 、冻伤危险性:液化气沸点范围低,且蒸发潜热较高,气化时需吸收大量热量。如发生泄漏,液体喷出,则会使物体因吸收热量而造成表层凝霜。喷到人体,则会因急剧的吸热而导致人体的冻伤。

d 、中毒危险性:液化气有毒,空气中液化气浓度达10%左右时,即使停留时间很短,也会使人恶心、呕吐甚至昏迷。

e 、静电危险性:液化气在输送、运输、罐装过程中会产生静电,尤其是发生泄漏喷射出来,产生高静电位,极易闪火引起着火爆炸。

4)液化石油气的用途

当前,液化石油气作为一种新型的燃料和工业原料已经进入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其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及其优越性,愈来愈为人们广泛重视。

作为燃料,和其它燃料相比,它有许多优点。

a 、与管道煤气相比,基建耗用钢材较低,投资少。因液化气由气体转变成液体,体积要缩小250~300倍,因此能在单位容积中储存较多的液化气,这样就减少了运输和储存设备容积。因而,建设液化气设施用钢材仅为煤气管道供应设施的40%。

b 、沸点低、热值高、使用方便。液化气的发热量,低值为45.2~46.0MJ/Nm3,高值达87.9~121.4 MJ/Nm3,是城市焦炉煤气热值15.07~18.42 MJ/Nm3的6倍,是天然气热值35.59~46.05 MJ/Nm3的3倍,是烟煤的2倍。而且它的压力稳定,点火即燃,为家庭使用提供了方便。

c 、无烟尘、无灰渣,有利于保护环境。液化气能够充分燃烧,而且不会产生烟尘与灰渣,十分干净。用它代替千家万户烧煤,免除了大气污染,保护了环境,减轻了家务劳动量。

另外,液化气燃烧时,所需空气比城市煤气大的多,用其作为燃料时,空气供应必须充分并通风良好保证燃烧完全。

5)结冰现象

液化石油气中,可能溶有微量的水,无论是在液化石油气的液相还是气相中,水的溶解度都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低温时,溶于液化石油气中的水就会析出,这种现象就叫做“结冰现象”。水析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于液相温度下降,水的溶解度降低,水从中离析出来,随着温度的下降而结冰。另一种是液相通过减压阀膨胀时,气体中的水会离析出来并结冰,及生成烃类水化物(白色结晶)。如果温度和压力条件适当,而且有充分的水量,固态水化物就会不断地生成,直至将阀门、管道的调压器全部堵塞。为防止在生产装置中形成烃类水化物,应对液化石油气进行干燥或在液体中加入0.1%(体)的甲醇,降低其水化物生成的温度。

2.2丙烯

结构简式: CH3—CH=CH2

分子式: C3H6

1)性质

丙烯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可燃性气体,微具烃类特有的臭味。气体的比重: 1.46(空气=1),熔点:-185.2℃,沸点:-47.7℃,临界温度:91.9℃,临界压力:4.6MPa ,爆炸极限:2.0%~11.0%(体积) 。

2)用途 :

丙烯是石油化工的基本原料之一,是生产合成树脂聚丙烯的单体,也是生产丙烯腈、环氧丙烷、丙三醇、丙酮、苯酚、异丙醇等有机化工产品的原料。

3)安全、贮存、运输须知及应急处理

毒性介绍:属低毒类

高浓度时因缺氧而窒息,接触液体可以引起冻伤。

急性健康影响:中毒症状主要为头昏、乏力、直至意识丧失;皮肤、眼接触液体可以引起冻伤。

丙烯对人体侵入途径:以呼吸道吸入为主

预防方法:工作场所要求空气流通,便于丙烯气体扩散稀释。液态丙烯钢瓶应定期检查,以防发生事故。

车辆运输途中发生泄漏时:要停在安全区域,并立即向“119”报警,划定警戒区,控制火种和无关人员进入,参加抢救人员要穿防静电服和鞋, (无防静电服时用水将化纤衣服淋湿),用消防水将漏出的气体驱散,防止聚集。

4)火灾处理:

火灾时用雾状水隔离冷却,用二氧化碳、泡沫、干粉灭火机灭火。人要站在上风向。消防车要从上风向进入,并要在安全区域停车。严禁进入泄漏区域,防止消防车发动机热源引燃、爆炸。发生小火时可将火源扑灭;发生大火时,防止烧坏设备,引起更大火灾,用冷却水喷射着火源周围,不宜将火扑灭,让容器内的物料烧完为止,防止将火扑灭后,丙烯气体扩散遇明火引起爆炸。

5)中毒急救:

迅速将病人转离中毒现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一般可较快清醒。如呼吸、心脏停止跳动,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直至送达医院抢救治疗。

2.3丁烷气

中文名:丁烷

中文别名:正丁烷

英文名: Butane

分子量: 58.12

CAS 号: 106-97-8

外观与性状: 无色气体,有轻微的异味。

含 量:≥99%

熔点: -138.4

沸点: -0.5℃,

液体密度:601.4 kg/m 3 ,

气体密度:2.544kg/m 3 ,

相对密度:2.11,

临界 157.6 ℃ ,

临界压力:3796kpa,临界密度:288 kg/m 3

最易引燃浓度:3.1%,最小引燃能量:0.00025J, 产生最大压力的深度3.6%

丁烷(CH3CH2CH2CH3)又名正丁烷,是两种有相同分子式(C4H10)的烷烃碳氢化合物的统称。包括: 正丁烷和异丁烷 ( 2-甲基丙烷). 丁烷是一种易燃,无色,容易被液化的气体。是发展石油化工、有机原料的重要原料,其用途日益受到重视。 性质:无色可燃性气体。熔点----"-135.35C" ,沸点----"-0.5C" ,液态时密度 0.5788g/cm3,折射率1.3326(20。C) ,临界温度----"-152.0l 。C" ,临界压力38OkPa ,临界体积4387ml/g。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和其他烃。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爆炸极限为19%~84%(夕) 。 生产工艺: 本品存在于油田气、湿天然气和裂化气中,如石油化工轻油裂解制乙烯装置中,联产的碳四烃,约为乙烯产量的40%;石油炼厂催化裂化装置所产的碳四烃,约占装置处理量的6%,经分离可得丁烷。 l从油田气和湿天然气分离 将其加压冷凝分离以后,可得含丙烷、丁烷的液化石油气,再用蒸馏法分离可得丙烷和丁烷。 2从石油裂化的碳四馏分分离 例如,石脑油中等深度裂解产物中含丁烷约占65%,重质馏分裂解产物中丁烷含量则更低。近年来,有的炼厂催化装置改用分子筛催化剂以及加氢裂化工艺,致使炼厂气中丁烷产率有所提高,丁烯产率有所下降。其丁烷分离过程如下。来自催化裂化装置的尾气,经分馏、分离碳三、异丁烯和碳五馏分以后,从塔底进入前乙情莽取蒸馏塔,自萃取蒸馏塔顶则得到90%以上的丁烷。

丁烷气用途: 本品除直接用作燃料和冷冻剂之外,大量用于制取多种有机合成原料,如经脱氢可制丁烯和丁二烯; 经异构化可制异丁烷; 经催化氧化可制顺丁烯二酸酐、醋酸等;经卤化可制卤代丁烷;经硝化可制硝基丁烷;在高温下催化可制二硫化碳; 经水蒸汽转化可以制取氢气。此外,丁烷还可做马达燃料掺和物以控制挥发分;也可做重油精制脱沥青剂; 油井中蜡沉淀溶剂;用于二次石油回收的流溢剂;树脂发泡剂;海水转化为新鲜水的致冷剂,以及烯烃齐格勒聚合溶剂等。 化学反应和用途:烷烃是惰性气体, 因为它们的 C-C 和 C-H 键非常强. 它们并不与酸、碱、金属或者氧化剂反应。出奇地,它们不与酸、碱反应. 不过汽油(辛烷) 并不会与浓硫酸、碱金属或者高锰酸钾发生反应。 它燃烧形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汽 丁烷 + 氧气 -> 二氧化碳 + 水蒸气 2 C4H10 + 9 O2 --> 8 CO2(g) + 10 H2O 如果有充足的空气供应的情况下,丁烷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如果空气供应不足,会产生碳和一氧化碳。丁烷的日常用途包括了家用液化石油气,亦用于打火机和可携式丁烷气炉中作燃料。 由于氟利昂和氯氟化碳可导致臭氧层损耗,引起关注。故冷冻系统,特别是家用雪柜和冷藏箱均增加使用了异丁烷(2-甲基丙烷) 作,代替氟利昂作制冷剂使用。另外异丁烷亦加添于喷雾剂,代替氯氟化碳。

3化工产品

3.1 MTBE甲基叔丁基醚

英文 缩写为 MTBE (methyl tert-butyl ether),

分子式为:CH 3 OC(CH 3 ) 3

1)性质

丁烯-1为无色、无臭气体,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并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密度为565.27Kg/m3(46℃ 0.44Mpa), 沸点为-6.3℃, 爆炸极限为1.6-10%(体), 闪点为-80℃, 自燃点为455℃。

MTBE 的纯度约为97%~99.5%

2)用途:

MTBE 可以增加汽油的辛烷值,而且化学性质稳定。添加MTBE 的汽油还能改善汽车的行车性能,降低尾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而且燃烧效率高,可以抑制臭氧的生成。它可以替代四乙基铅作为抗暴剂,生产无铅汽油。现在约有95%的MTBE 用作辛烷值提高剂和汽油中含氧剂

3)安全、贮存、运输须知及应急处理

毒性介绍:属低毒类

本品有轻度麻醉和剌激作用,并可引起窒息。

急性健康影响:可出现粘膜刺激症状、嗜睡、血压稍高、心率增快。高浓度吸入可引起昏迷、窒息。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以丁烯-1为主的混合性气体,有头痛、头晕、嗜睡或失眠,有易兴奋、易疲倦、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有时有粘膜慢性刺激症状。

本品对人体侵入途径:以呼吸系统吸入为主。对皮肤有刺激作用,液体可引起冻伤。 预防方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要密闭,室内要通风。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穿防护服(防静电服)、鞋,在现场佩带防化安全眼镜、戴手套。在接触高浓度的操作时,要戴防毒面具,须有专人监护。工作后洗澡、更衣。

3.2甲醇

品名 甲醇; 木醇; 木酒精; 甲基氢氧化物; Methanol; Methyl alcohol; Carbinol; Wood alcohol; Wood spirit; Methyl hydroxide; CAS: 67-56-1

1)理化性质:

无色、透明、高度挥发、易燃液体。略有酒精气味。分子式C-H4-O 。分子量32.04。相对密度 0.792(20/4℃) 。熔点 -97.8℃。沸点 64.5℃。闪点 12.22℃。自燃点 463.89℃。蒸气密度 1.11。蒸气压 13.33KPa(100mmHg 21.2℃) 。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下限 6~36.5 % 。能与水、乙醇、乙醚、苯、酮、卤代烃和许多其他有机溶剂相混溶。遇热、明火或氧化剂易着火。遇明火会爆炸。

2)消防措施:

消防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和防毒面具。小火用二氧化碳、干粉、1211、抗溶泡沫、雾状水灭火。以使用大量水灭火效果较好。用雾状水冷却火场中的容器并保护堵漏人员。

3)储运须知:

包装标志:易燃液体。副标志:毒害品。包装方法:(II )类。玻璃瓶外木箱或钙塑箱

内衬不燃材料或铁桶装。储运条件:注意轻装轻卸,防止容器破损,避免日光曝晒,严禁接触火源。夏天高温季节早晚运输。储存于阴凉、通风的易燃液体库房内,与氧化剂隔绝,远离火源,炎热气候采取通风降温措施。

4)泄漏处理:

首先切断所有火源,戴好防毒面具与手套。用水冲洗,对污染地面进行通风处理。

5)接触机会:

甲醇为重要的化工原料, 用于制造甲醛, 纤维素, 甲基化反应, 用作防冻剂, 萃取剂, 橡胶加速剂, 亦可作染料、树脂、人造革、火漆薄膜、玻璃纸、喷漆等的溶剂以及油漆、颜料去除剂, 有机合成的中间体等。也可用作燃料、焊剂。职业性甲醇中毒是由于生产中吸入甲醇蒸气所致。在国外, 误服含甲醇的酒或饮料是引起急性甲醇中毒的主要原因。近年来, 国内也发生多起误饮含甲醇的酒而引起中毒。

6)侵入途径:主要经呼吸道和胃肠道吸收, 皮肤也可部分吸收。

7)毒理学简介:

人(男性)经口LDLo: 6422 mg/kg; TDLo: 3429 mg/kg。女性经口TDLo: 4 gm/kg。另有报道,人类经口 LDLo: 428 mg/kg,143 mg/kg不等; 吸入TCLo: 86000 mg/m3,300 ppm不等。大鼠经口LD50: 5628 mg/kg; 吸入LC50: 64000 ppm/4H。小鼠经口LD50: 7300 mg/kg; 吸入 LCLo: 50 gm/m3/2H。兔经皮LD50: 15800 mg/kg。甲醇吸收至体内后, 可迅速分布在机体各组织内, 其中, 以脑脊液、血、胆汁和尿中的含量最高, 眼房水和玻璃体液中的含量也较高, 骨髓和脂肪组织中最低。甲醇在肝内代谢, 经醇脱氢酶作用氧化成甲醛, 进而氧化成甲酸。本品在体内氧化缓慢, 仅为乙醇的 1/7 , 排泄也慢, 有明显蓄积作用。未被氧化的甲醇经呼吸道和肾脏排出体外, 部分经胃肠道缓慢排出。推测人吸入空气中甲醇浓度 39.3~65.5 g/m^3, 30~60分钟, 可致中毒。人口服 5~10ml, 可致严重中毒; 一次口服 15ml ,或 2天内分次口服累计达124~164ml , 可致失明。有报告, 一次口服 30ml 可致死。甲醇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 具有明显的麻醉作用, 可引起脑水肿。甲醇的麻醉浓度与LC 较接近, 故危险性较大。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的选择作用, 易引起视神经萎缩, 导致双目失明。甲醇蒸气对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甲醇的毒性与其代谢产物甲醛和甲酸的蓄积有关。以前认为毒性作用主要为甲醛所致, 甲醛能抑制视网膜的氧化磷酸化过程, 使膜内不能合成ATP, 细胞发生变性, 最后引起视神经萎缩。近年研究表明, 甲醛很快代谢成甲酸, 急性中毒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和眼部损害, 主要与甲酸含量相关。甲醇在体内抑制某些氧化酶系统, 抑制糖的需氧分解, 造成乳酸和其他有机酸积聚以及甲酸累积, 而引起酸中毒。一般认为, 甲醇的毒性是由其本身及其代谢产物所致的。

8)临床表现:

急性甲醇中毒后主要受损靶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视神经及视网膜。吸入中毒潜伏期一般为 1~72小时, 也有96小时的; 口服中毒多为8~36小时; 如同时摄入乙醇, 潜伏期较长些。

刺激症状:吸入甲醇蒸气可引起眼和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

中枢神经症状:患者常有头晕、头痛、眩晕、乏力、步态蹒跚、失眠, 表情淡漠, 意识混浊等。重者出现意识朦胧、昏迷及癫痫样抽搐等。严重口服中毒者可有锥体外系损害的症状或帕金森综合征。头颅CT 检查发现豆状核和皮质下中央白质对称性梗塞坏死。少数病例出现精神症状如多疑、恐惧、狂躁、幻觉、忧郁等。

眼部症状:最初表现眼前黑影、闪光感、视物模糊、眼球疼痛、畏光、复视等。严重者视力急剧下降, 可造成持久性双目失明。检查可见瞳孔扩大或缩小, 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视乳头水肿, 周围视网膜充血、出血、水肿, 晚期有视神经萎缩等。

酸中毒: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 严重者出现紫绀、呼吸深而快呈Kussmaul 呼吸。消化

系统及其他症状:患者有恶心、呕吐、上腹痛等, 可并发肝脏损害。口服中毒者可并发急性胰腺炎。少数病例伴有心动过速、心肌炎、S-T 段和T 波改变, 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急性甲醇中毒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急剧下降, 甚至双目失明, 意识朦胧、谵妄、抽搐和昏迷。最后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国外有人对多伦多医院在1982至1992年间用血液透析治疗的甲醇中毒病例,进行了影响预后因素的分析。共50例, 死亡18例(36%),存活32例(64%)。32例存活者中10例(22%)有持久性视觉障碍, 余25例(78%)完全恢复。出现昏迷或癫痫样发作的19例, 死亡率为84%(16例) 。无昏迷或癫痫样发作的31例, 死亡率为6%(2例)(P

9)急救处理:

患者应立即移离现场, 脱去污染的衣服。口服者用 1%碳酸氢钠洗胃, 硫酸镁导泻。清除体内已吸收的甲醇。

透析疗法:中毒严重者应及早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以减轻中毒症状, 挽救病人生命, 减少后遗症。血液透析疗法的指征为:①血液甲醇>15.6mmol/L; 或甲酸>4.34 mmol/L; ②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③视力严重障碍或视乳头视网膜水肿。

解毒剂: 乙醇为甲醇中毒的解毒剂, 应用乙醇可阻止甲醇氧化, 促进甲醇排出。用10 %葡萄糖液配成 5%乙醇溶液, 静脉缓慢滴注。国内临床经验不多。

纠正酸中毒:根据血气分析或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及临床表现, 及早给予碳酸氢钠溶液或乳酸钠溶液。

支持和对症治疗:根据病情积极防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改善眼底血循环, 防止视神经病变。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 维持电解质平衡。给予大量B族维生素。

有人用醇脱氢酶抑制剂4-甲基吡唑(4MP,fomepizole ,CAS :7554-65-6) 治疗甲醇中毒取得成功。在治疗期间未检测到甲酸,防止了甲醇的毒作用,病人完全康复[11]。

以下为BASF 公司医学专家推荐的甲醇中毒治疗方法: 如果患者神志清楚且未进行任何处理,应立即饮酒(成人),乙醇剂量为0.7 g /kg 体重,即150毫升的威士忌或白兰地。不要催土。如果患者神志不清,或在就诊前30分钟内误服了大量甲醇,应立即用小口径管子洗胃。

静注乙醇的剂量为0.6 g/kg体重。如果已服用了乙醇,应调整乙醇的负荷剂量,使血内乙醇水平不超过100-130 mg/dl(21.7-28.2 mmol/l)。如果有乙醇脱氢酶抑制剂4-甲基吡唑(4-methylpyrazole ),可给予静脉注射来替代乙醇,负荷剂量为15 mg/kg体重,保持30分之以上。对于肾功能正常患者,在接触甲醇后3小时内用4-甲基吡唑的效果更好。如果患者有症状,静脉注射一次亚叶酸(leucovorin, 甲酰四氢叶酸), 剂量为1 mg/kg(最大剂量50 mg);然后每4-6小时静脉注射一次叶酸剂量为1 mg/kg体重(最大剂量50 mg),

共注射6次,以加快甲酸的代谢。如果患者无症状,单用叶酸。如果有低氧血症,给湿化氧气。如果危及呼吸,应考虑气管插管,当病人的情况不允许时,有条件的可做气管切开手术。

10)标准

车间空气卫生标准:中国 MAC 50mg/m^3; 美国 OSHA PEL-TWA 260mg/m^3 NIOSH-IDLH: +6000 ppm [R28]

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373-1996)

危规: GB 3.2 类 32058。原铁规: 一级易燃液体, 61069。UN NO.1230。IMDG CODE 3087页, 3类。副危险 6.1 类。

11)质量指标:

3.3甲醇钠:

化学品中文名称:甲氧基钠 甲醇钠

化学品英文名称:sodium methoxide 或sodium methylate

分子式:CH3ONa 分子量:54.02

技术说明书编码:1134 CAS No.:124-41-4

1)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纯品白色无定形易流动粉末,无臭。

沸点(℃) :>450 相对密度(水=1):1.3

溶解性:溶于甲醇、乙醇。

禁配物:水、酸类、氯代烃。

避免接触的条件:潮湿空气。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医药工业,有机合成中用作缩合剂、化学试剂、食用油脂处理的催化剂等。

2)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本品蒸气、雾或粉尘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吸入后,可引起昏睡、中枢抑制和麻醉。对眼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可致失明。皮肤接触可致灼伤。口服腐蚀消化道,引起腹痛、恶心、呕吐;大量口服可致失明和死亡。慢性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3)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

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就医。

4)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易燃。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受热分解释出高毒烟雾。遇潮时对部分金属如铝、锌等有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钠。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禁止用水。

5)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避免扬尘,小心扫起,转移至安全场所。若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6)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酸类、氯代烃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相对湿度保持在75%以下。保持容器密封。应与酸类、氯代烃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7)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8)废弃处置

废弃处置方法: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9)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82018

包装方法: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全开口或中开口钢桶;塑料袋外塑料桶(固体);塑料桶(液体);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镀锡薄钢板桶(罐)、金属桶(罐)、塑料瓶或金属软管外瓦楞纸箱。

运输注意事项: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氯代烃、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10)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

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 ,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 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8.2 类碱性腐蚀品。

11)质量指标:

3.4环氧丙烷

1)分子式

C3H6O 密度:0.834 沸点:34℃ 凝点:-104.4℃ 爆炸极限2.3~37%。 常温无色易挥发,有醚的气味,易燃易爆,可溶于醇、醚、水中与水生成丙二醇。

2)用途:

环氧丙烷的主要最终用途是生产聚氨酯用多元醇。环氧丙烷主要用于对经济不大敏感的领域,如食品、香精、医药、家用产品用PGUSP。环氧丙烷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聚氨酯、不饱和树脂和表面活性剂等。

3)包装与贮运:

环氧丙烷的包装采用干燥,清洁和密封性好的专用镀锌铁桶,每桶净重150kg 。或采用符合安全规定的槽车运送。应贮存于25℃以下通风处,不得在日光下直接曝晒,并隔绝火源,以防挥发、燃烧或中毒。

4)危险特性:

遇明火、高温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与铁、锡、铝的无水氯化物、铁、铝的过氧化物以及碱金属氢氧化物等催化剂的活性表面接触能聚合放热,使容器爆破。遇氨水、氯磺酸、盐酸、氟化氢、硝酸、硫酸、发烟硫酸猛烈反应,有爆炸危险。

5)灭火方法: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石。用水灭火无效。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沙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汽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6)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3.1类 低闪点易燃液体

危险性综述:本品极度易燃,为可疑致癌物,致灼伤,具刺激性。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为一种原发性刺激剂,轻度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和原浆毒。接触高浓度蒸汽,

出现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呼吸困难;并伴有头胀、头晕、步态不稳、共济失调、恶心和呕吐。重者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昏迷。少数有血压升高、心肌损害、肠麻痹、消化道出血,以及肝、肾损害。液体可致眼和皮肤灼伤。

7)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8)质量指标:

3.5二氯丙烷:

化学品名称:二氯丙烷(DCP )

有害成分 含量 CAS No.

1,2-二氯丙烷 78-87-5

1)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类似氯仿的气味。

熔点(℃):-99.5 相对密度(水=1):1.16

沸点(℃)96.8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3.9

饱和蒸气压(Kpa ):5.33/19.4℃ 燃烧热(kJ/mol):1542.8

临界温度(℃):304.3 临界压力(Mpa ):4.44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

闪点(℃) :15 引燃温度(℃) :555

爆炸上限%(V/V):14.5 爆炸下限%(V/V):3.4

溶解性: 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主要用途:用作脂肪、油、蜡、树脂和树胶的溶剂及杀虫剂等。

2)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第3.3类中闪点易燃液体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 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对身体有害。其蒸气或雾对眼睛、皮肤、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引起皮炎。长时间接触可引起头痛、恶心、呕吐、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反复接触对肝、肾有损害。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极度易燃,具刺激性。

3)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 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4)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氯化物气体。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灭火注意事项: 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5)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消除方法: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6)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充装要控制流速,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7)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 防 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它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进入塔罐、容器和限制性空间作业前,必须对设备内气体采样分析,办理《设备内安全作业证》,并有人监护。

8)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32036

包装标志:Ⅰ类包装

包装类别: O52

包装方法: 安瓿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9)质量指标:

3.6碳酸二甲酯:

1)化学式:C3H6O3

物理状态:透明液体 色度:无色 气味: 舒适 密度:1.073(d420) 熔点:4℃ 沸点:90.1℃ (0.1MPa) 分子量:90.08 外观:无色透明危险的可燃性液体。

2)用途:

碳酸二甲酯是良好的甲基化剂、羰基化剂、羟甲基化剂及甲氧基化剂,具有十分活泼的化学特性。作为有机合成中间体,被广泛用于油漆、涂料和胶粘剂行业的溶剂。可替代醋酸乙酯、醋酸丁酯、丙酮、丁酮、甲苯和二甲苯等传统溶剂。碳酸二甲酯还可以做汽油添加剂、高能电池电解液、水处理剂,可制备聚碳酸酯、医药、农药、香料、合成润滑油等。是光气、硫酸二甲酯、氯甲酸甲酯等剧毒品的理想替代品,被誉为绿色化工产品。易燃液体,芳香味;遇明火、受热或接触氧化剂有燃烧危险,有刺激性。

3)危害

危害器官:中枢神经系统

潜在的健康影响:

眼睛:可能会引起眼睛过敏。 皮肤: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

摄取:引起消化道过敏。其有毒物质未能完全检测出。

吸入:可能引起消化道过敏。其有毒物质未被检测出,可能会引起对多眠、意识不清、中枢神经系统,蒸汽可能引起头昏和窒息。

慢性:没有检验结果。 4)急救措施:

眼睛:用水冲洗15分钟,并不时活动上下眼皮,尽早得到药物治疗。 皮肤:做药物治疗。脱去被污染衣物和鞋后用大量的肥皂和清水冲洗。

摄取:如果受害人有意识,灌入两满杯牛奶或水。决不可以给没有意识的人由口灌入任何东西,要及时得到药物治疗。

误食:需及时得到药物治疗。马上送到空气新鲜处,如果停止呼吸,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更严重者需要立即输氧。

包装、标志和储运:包(Ⅱ)1、16标3储Ⅲ

救火措施:在火势不大时,采用干粉、二氧化碳、喷雾或者泡沫。采用水喷淋来冷却暴露在烈火中的储罐。水也许并不起效,不能使用直接的水流灭火。对于较大火势,采用干粉、二氧化碳、泡沫或水喷淋灭火。

溢出/泄漏:用一些惰性材料吸附(例如蛭石、是沙子或土)到适当的容器中,并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移走所有的火源. 。抑制蒸汽泡沫可以降低蒸汽挥发。

储藏:远离热源、火花和火焰。储存在密闭的容器中,存放在干燥的通风良好并远离反应物质的地方。

5)质量指标:

3.7丙二醇

1)分子式:C3H8O2 结构式:CH3-CH-CH2 | | OH OH 外观:无色透明 2)物化性质:

无色粘稠稳定的吸水性液体,几乎无味无臭,易燃,低毒。与水、乙醇及多种有机溶剂混溶。沸点:187.3℃,熔点:-60℃ ,相对密度(d420):1.037 折射率:1.4326。粘度(20℃) :60.5mpa ·s 。闪点(开杯) :99℃。 自燃点:415.5℃。

3)用途: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原料,也是增塑剂、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和破乳剂的原料。在食品工业等中,作香精、食用色素的溶剂,烟草润湿剂,防霉剂和水果催熟防腐剂,药物赋形剂等。也可作为防冻剂、热载体和食品机械润滑剂使用。

毒性及防护:毒性和刺激性都非常小。大鼠静脉注射和腹腔注射,当添加在食品和饮料中一次服用量过高时,有引起致命的假寐和肾脏障碍的危险。

4)包装及贮运:

本品虽不会自燃,但属可燃物。长期存放不变质,但开口则吸潮。贮存和运输容器宜选用镀锌铁桶、铝材或不锈钢制造的,210KG 包装。按一般低毒化学品规定贮运。

5)质量指标:

油品车间石油化工产品概述

1成品油的种类和基本知识

1.1轻柴油的产品分类

轻柴油按质量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三个等级。每个等级的柴油按凝点分为六种牌号:

10号轻柴油---适合于有预热设备的高速柴油机上使用;

0号轻柴油----适合于风险率为10%的最低温在4℃以上的地区使用;

-10号轻柴油---适合于风险率为10%的最低气温在-5℃以上的地区使用; -20号轻柴油---适合于风险率为10%的最低气温在-14℃以上的地区使用; -35号轻柴油---适合于风险率为10%的最低气温在-29℃以上的地区使用; -50号轻柴油---适合于风险率为10%的最低气温在-44℃以上的地区使用。

1.2成品油产品性能

成品油是石油经过蒸馏或裂化所得的低沸点馏分(汽油)、中沸点馏分(柴油)、残油(重油)及精制石油的直馏产品(煤油)。具有发热值高(一般在1000千卡/公斤左右)、燃烧迅速、均匀,而且一般能燃烧尽、灰分也极少的特点。按成品油的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内燃机用、加热炉用和照明用三大类;其品种有汽油、煤油、柴油、重油和喷气燃料油等;其中以内燃机用石油燃料的数量最大、质量要求最严格。

1.3成品油的品种及使用特点

1、汽油

汽油按其用途可分为车用汽油、航空汽油、工业汽油、溶剂汽油等。车用汽油和工业用汽油适用于点火式发动机,溶剂汽油、航空洗涤汽油适用于精密机件的洗涤等。

汽化器式发动机一般为进气、压缩、膨胀与排气四个冲程(轻便式发动机为两个冲称,它将进气与压缩合并为一个冲程,将膨胀和排气合并为一个冲程),其工作原理是:在进气冲程,汽油通过汽化器汽化并与空气混合,油气进入发动机气缸并被压缩;压缩冲程是混合气体在气缸内压缩至6~10公斤/厘米,温度达到300~425℃,压缩冲程临近终点时,进入膨胀冲程;膨胀冲程是在压缩冲程的终点,火花塞发火并将混合气体点燃,使之燃烧、膨胀并推动活塞做功;排气冲程是启动排气阀、放出燃烧废气。由于发动机经常在不同的气候条件和不同负荷下使用,并不断地进行停、开、变速等。因此,它要求汽油具有良好的汽化性能,以保证发动机正常的工作。为适应这一使用特点,汽油应具有的性能指标是:蒸发性(用馏程和蒸汽压表示)、抗爆性(用辛烷值和品度表示)、安定性或抗氧化安定性(用实际胶质、碘值、溴值、诱导期表示)、腐蚀性(用腐蚀性、含硫量、水溶性酸碱和酸度等表示)。

2、柴油

柴油是压缩式发动机使用的燃料,因此,压缩式发动机又叫做柴油机。和汽油发动机相

比,柴油机的优点是热效率高30~70%,燃料消耗低30~40%,而且,燃料的馏分较重,馏程范围较广,储存和使用都比较安全。缺点是发动机的转速较低,单位马力的重量较大等。柴油是由直馏柴油和二次加工柴油馏分调和而成,有轻柴油和重柴油两种。轻柴油是内燃机车、柴油汽车等普通高速(转速在1000转/分以上)柴油机燃料。重柴油为中速(转速在500~1000转/分)和低速(转速在300~400转/分)柴油机燃料。压缩式发动机也分为四冲程和两冲程两种。但其工作原理与汽油发动机不同,它在进气冲程只进空气,在压缩冲程也只对空气进行压缩,其压缩比为16~20,压缩终了的温度为500~600℃以上,压力达到30~40公斤/厘米;在压缩冲程终了时,高压燃料自油嘴喷入气缸并形成雾状、自燃,燃料油料对活塞产生60~100公斤/厘米的压力,使柴油机驱动并做功,然后开启排气阀排出废气。

柴油在气缸中燃烧经历四个过程:

滞燃期:柴油进入气缸后,发生汽化和氧化到开始燃烧约需0.002~0.003秒的时间,这段时间叫做滞燃期。

急燃期:由于喷油期比滞燃期长,所以在喷入的燃料燃烧以后,还有燃料继续喷入燃烧并形成燃烧中心,使气缸温度和压力急剧增加,这段时间叫做急燃期。

缓燃期:在喷油停止后,燃烧仍在继续进行,但气缸内的压力不再增加或略有降低的一段时间叫做缓燃期。

补燃期:由于燃料减少,燃烧对气缸的压力和温度无明显影响的一段时间,叫做补燃期。补燃期结束,燃料全部耗尽,燃烧也完全结束。

为了使油料在气缸内燃烧正常,使柴油机正常工作,它需要柴油具有以下性能指标:燃烧性(用十六烷值、柴油指数和馏程表示)、供油性和雾化性(用浊点、凝点和粘度表示)、含硫量、酸度、机械杂质和水分、闪点等。

1.4成品油的主要性能指标

1、蒸发性

蒸发性是汽油转化成气体,保证汽油发动机的启动性能,特别是保证低温启动性的重要技术指标。汽油蒸发性由蒸气压、蒸发损失和馏程三个指标表示。

蒸气压:油料在38℃的温度下,按油料与空气的体积比为1:4的条件下测定的蒸气压力。为避免汽油过轻而产生气阻,车用汽油的饱和蒸气压力不得高于500mmHg ,馏分轻的或蒸发性好的汽油,在进入气缸前变成气体,使燃料均匀地分布在发动机的各个气缸中,以满足发动机各种工作状的需要。为此,汽油中必须含有使发动机容易启动的轻馏分。但是,轻馏分过多或蒸发性过大,或者说,汽油中轻馏分过多或饱和蒸气压过大,汽油在进入汽化器之前,就已大量蒸发成气体,这样就会在油泵或管路中形成气阻,从而阻塞油路,使供油中断、发动机停止工作。

为了保证发动机顺利启动而又不产生气阻,必须根据不同级并结合海拔高度选用不同饱和蒸气压的汽油。在海拔低的地区或温度低的季节,选用饱和蒸气压高或轻馏分多的汽油;反之,选用饱和蒸气压低或轻馏分少的汽油。

蒸发损失:蒸发损失除表示燃料油的燃烧性能外,还表示燃料油的储运性能指标。在温度为20℃、燃料油与空气的体积比为1:4、在一定压力下吹入液体燃料,取其损失重量百分数为蒸发损失指标。蒸发损失过大,表明油料轻馏分多、燃烧性能好,但同时表示在储运、保管中损失量大,即储运、保管性能较差;但蒸发损失过小,表明重馏分多、燃烧性能差特别是低温燃烧性能差,但其储运、保管损失小,及储运、保管性能好。

2、抗爆性

在汽油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活塞在压缩和抽空燃气时,部分汽油被氧化生成过氧化物,

从而改变了混合气体的正常组成,使混合气体在燃烧时发出轰隆的爆炸声,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爆震。爆震使发动机功率下降、油耗增加、机件损坏。汽油在燃烧过程中,抵抗爆震的能力叫做抗爆性。表示汽油抗爆性的指标有:辛烷值和品度。

辛烷值的高低与汽油消耗关系密切,我国汽车耗油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是汽油辛烷值低,限制了发动机压缩比的提高。据有关试验表明,压缩比在7.5~9.5的范围内(即充分利用燃烧能量的状态)压缩比每增加一个单位,能改善燃烧经济性能4~12%;每提高一个辛烷值,可改善汽油燃烧经济性1%。有关试验还表明:辛烷值在80左右,对汽车节油性能影响最大,当汽油辛烷值由70提高到80时,扣除炼厂由于提高辛烷值而增加的能源1.5%后,仍可节约能耗6.5%(马达法); 在这个辛烷值范围内, 用研究法测定, 辛烷值在70~80之间, 汽油辛烷值每增加一个单位, 汽油节油为0.8~1.2%;当辛烷值提高到90~97时, 扣除炼厂增加的能耗2.5%以后,仍可节能4%;若在进一步提高辛烷值到97~102时,炼厂能耗增加和汽车节能相等,即总节能为零(研究法) 。辛烷值提高到100后,虽无节能效果,但可因此而减少汽油中四乙基铅的加入,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辛烷值:辛烷值是表示车用汽油抗爆性的指标,它是在1926年由美国科学家埃得加引入汽油中的。辛烷值越高,汽油的抗爆性越好。标准燃料是由含有不同体积的异辛烷和正庚烷混合组成的,异辛烷的抗爆性最好,将其辛烷值规定为100;正庚烷的抗爆性最差,其辛烷值规定为0。标准燃料中异辛烷的百分含量数即为该燃料的辛烷值,同时也是汽油的牌号,如66号、70号汽油的辛烷值分别为不低于60、70。汽油辛烷值高低与汽油的烃类组成和馏分轻重有关,一般芳香烃和异构烷烃的辛烷值较高,正构烷的辛烷值较低;馏分轻的辛烷值较高,馏分重的辛烷值较低。因此,轻质馏分的损失,将会降低汽油的辛烷值。

3、安定性

安定性或抗氧化安定性是石油燃料在常温下抵抗氧化的能力,安定性不好的燃料在储存中易氧化变质、产生深褐色的胶质沉淀,并使汽油变黄,在使用中堵塞油路、减少进油量、粘结油门、增加积碳、产生爆震或点火不良、降低功率、增加油耗等。为提高油料的抗氧化安定性,可在油料中加入抗氧化性添加剂:抗氧防胶剂、金属钝化剂等。安定性用实际胶质、碘值、溴值、诱导期表示。

实际胶质:实际胶质是发动机燃料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是指100毫升油料中所含胶质的毫克数,在实验中取25毫升油样,在规定的温度下,吹入空气使油样蒸发至不能再蒸发时,称量残余胶质重量,并计算出100毫升油料所含胶质毫克数。

在储存中,胶质在开始时产生缓慢,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胶质迅速增加,甚至影响使用。因此,在储存中发现有胶质迅速增加的油料应迅速出库使用。

碘值和溴值:碘能与不饱和烃反应生成碘的化合物,据此,用过量碘的乙醇溶液与试样反应,再用硫代硫酸钠滴定多余的碘;最后,测定并换算出100克油料吸收碘的数量,其单位为克碘/100克,碘值越大,表明油料中含有不饱和烃越多,越易氧化,其安定性也越差。溴比碘活泼,对不饱和烃含量少的油料用溴来滴定。油料安定性除与不饱和烃有关外,还与二烯烃有关,含少量二烯烃的油料,尽管碘值较少,其安定性仍会很差。

诱导期:烃类氧化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汽油在压力为0.7MPa ,温度为100℃的条件下,与氧接触,从接触开始到吸收氧气(以压力降低为标志)为止,这段时间为氧化诱导期;诱导期越长,表明油料氧化安定性越好。一般用汽油的诱导期为不小于480分钟。

抗氧防胶剂:抗氧防胶剂系含有活泼氢原子的烷基酚类和胺类化合物,其活泼的氢原子易被氧化或易与烃类自由基相结合,因而中断了烃类的氧连锁反应、起到抑制氧化作用。我国目前使用的抗氧防胶剂为2,6—二叔丁基对甲酚(T501)、N 苯基N ’仲丁基—对苯二胺(T502)两种。前者多用于航空汽油,其加入量为0.002~0.004%。

金属钝化剂:油料的储存、使用过程中,都要与金属接触,金属会对油料的氧化起到催

化作用;加入抗氧防胶剂后还需要加入金属钝化剂:N,N ’—二水扬叉—2丙二胺(T1201), 与铜、铁、镍、锰等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使之处于钝化状态。金属钝化剂的添加量比抗氧防胶剂量少5~10倍,一般添加量为0.0005%。

4、腐蚀性

腐蚀性是燃料对金属腐蚀的能力,当燃料中所含酸性物质硫化物和水分,超过某一定量后即对金属产生腐蚀作用。油料的腐蚀性能用“铜片腐蚀”、“银片腐蚀”、“水溶性酸碱”、“酸度”、“硫含量”、“硫醇性硫含量”、“水分”和“水反应”等指标表示。

铜片腐蚀:在规定的条件下,油品对磨光、洗净并晾干的铜片的腐蚀取向。根据油品的使用特点,腐蚀实验的条件是不同的。

银片腐蚀:在规定的条件下,油品(主要是喷气燃料油)对银片的腐蚀取向,主要通过腐蚀实验测定,由于各种油料的使用特点不同,腐蚀实验规定的条件也是不同的。

水溶性酸碱含量:水溶性酸碱是存在于油料中可溶于水的酸性和碱性物质,主要是指硫酸、低分子有机酸或氢氧化钠。这些酸碱物质主要是在加工各种馏分时,因酸、碱洗涤或其它情况混入;另外,在储存中烃类氧化物也能生成低分子有机酸。燃料中有机酸主要是环烷酸,环烷酸在汽油中极少,在柴油(250~300℃沸点馏分)中较多。水溶性酸碱对金属的腐蚀性很强,因此,各种液体燃料都不允许含有水溶性酸碱物质。

油料中的水溶性酸碱物质用试验方法测定,先用水萃取油中的碱,然后再用酸、碱指示剂分别检查水的酸碱反应。

酸度:酸度表示油料中酸含量的指标,酸度越大,表示燃料中含酸较多。酸度越大,会引起容器及供油设备腐蚀,会加速发动机喷油嘴结焦,会在汽缸中形成积碳,使活塞等零件加快磨损。酸度用100毫升油品中的酸性物质所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表示,毫克(KOH )/100毫升油。

硫含量:油料中硫含量过大时,将因燃料产生的SO2、SO3和H2O 对气缸和排气系统产生腐蚀。SO2、SO3、H2O 特别是SO3还会促使生成积炭作用。当柴油中含硫量增加0.1~1.5%,则积炭密度可增加15倍,积炭不仅会增加气缸磨损,而且还会影响气缸散热。因此,国产优质柴油和军用柴油的含硫量控制在0.2%以下。

5、燃烧性

燃烧性是表示燃料油燃烧性能的主要技术指标,用闪点、燃点、自燃点、十六烷值、柴油指数和馏程表示。

闪点:闪点又叫闪火点,是油品储存、运输和使用中的防火安全指标。它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加热油品所溢出的蒸汽组成的混合物与火焰接触发生瞬间闪火时的最低温度,以℃表示。闪点用试验方法测得,若用规定的开口杯闪点测定器测得的闪点,则叫开口闪点。闪点与油品馏分的关系是馏分越高,闪点越高;开口闪点比闭口闪点高,其原因是开口闪点因石油蒸汽自由扩散到空气中,要达到发生闪火的温度需要比闭口更高的浓度。在闭口杯中,石油蒸汽聚集在容器内,在较低的温度下就可达到闪火的浓度。汽油闪点为-15~20℃、煤油的闪点为28~60℃、柴油的闪点为90℃以上,变压器油的闪点为135~140℃,一般润滑油的闪点为200℃左右。

燃点:燃点是衡量石油产品火灾危险性的一个指标,它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当火焰靠近油品表面的油气和空气混合物时,即着火并持续燃烧到规定时间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以℃表示。用试验方法测定:用开口式闪点仪将试油加热到超过闪点30~40℃,随时点火试验,当油面完全燃烧并持续5秒钟以上时,这时的试油温度即为燃点或着火点。

自燃点:自燃点是评价油料燃烧性能的指标,它是在规定的条件下,在无火焰时自发着火的温度,以℃表示。

十六烷值:十六烷值表示柴油在发动机中发火性能的一个约定值。它是在规定的条件下,

用标准发动机测试的。十六烷值数是表示柴油发动机的发火性能的一个计算值,它是从柴油的标准密度和50%馏出物温度计算得出的,若十六烷值过低,由于柴油氧化困难,在柴油机工作过程中,会造成滞燃期过长,以至于喷入的柴油积累过多后发生自燃、引起气缸内的压力激增。由于滞燃期过长,引起的这种现象叫爆震。若柴油含有适量的十六烷值,则可减少柴油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爆震现象,因此把十六烷值作为评价柴油抗爆震性能的指标。若十六烷值过高,如超过65~75%,不仅对缩短滞燃期的影响不大,而且还可使后来喷入的燃料很快裂化,形成大量的游离碳而排出黑烟,使燃料消耗增加,柴油机功率降低。

标准燃料是由正十六烷值和a —甲基苯混合而成的;正十六烷值的发火性能很好,规定其十六烷值为100;a —甲基苯的发火性能很差,规定其十六烷值为0。如某种标准燃料为46%的正十六烷和54%a—甲基苯组成,那么该燃料的正十六烷值即为46%。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例如十六烷值为46的柴油,只表明其发火性能与十六烷值为46的标准燃料相同。但并不表明它含有46%十六烷值,或是否含有十六烷值。

柴油指数:柴油指数是表示柴油在柴油机中发火性能的一个计算值,它由相对密度和苯胺点计算得来,且不因使用发火促进剂而改变其计算值。

其计算公式为:

柴油指数=(1.8A+32)×(141.5-131.5d)÷100÷d

式中:

A ——苯胺点,它是新蒸馏的苯胺和同体积的试油完全溶解的最低温度,芳香烃的苯胺点较低,正构烷的苯胺点较高。

d ——为柴油在16.55℃时的比重。

柴油指数越高,其燃烧性能越好,柴油指数和十六烷值的数量关系可有不同的经验公式计算出来,其计算公式随油料不同而异。

6、馏程

馏程是判断石油燃料的沸点范围,并测定其轻重组分含量和比例的指标。馏程与柴油蒸发性能的关系是:柴油馏程越重,蒸发越慢,越不容易在空气中形成均匀的混合气,在这种情况下,柴油会在发动机做功过程中继续燃烧或分解,从而降低发动机的机械效率。同时,热分解产生的积碳和未完全燃烧的柴油进入曲轴箱稀释润滑油等,会增加机械磨损;柴油馏分越轻,蒸发越快,能在短时间内同空气均匀的混合,因此燃烧速度加快,发动机也越易启动;但若馏分过轻,因十六烷较低,滞燃期较长,汽缸内压力过高而产生爆震。馏程用沸点范围、初馏点、10%馏出温度、50%馏出温度、90%馏出温度和终馏点或干馏点表示。

沸点范围:沸点范围是在馏程测定器中测定的,取100毫升试油,置于馏程测定器中蒸馏,从冷凝管中流出第一滴油的温度到蒸馏完了时的温度称为沸点范围。从沸点范围可以判断油料的品种。整个沸点范围分为初馏点、10%馏出温度、50%馏出温度、90%馏出温度和终馏点。

初馏点:是油料的最轻馏分的沸点。

10%馏出温度:是馏出10%油料时的温度,它表示发动机的启动性能:10%馏出温度较低,越易启动,而且耗油较少,反之,则启动困难,耗油多。但若10%温度过低,则易产生气阻。

50%馏出温度:蒸馏出50%油料时的温度,它表示油料的平均蒸发性能的好坏。50%馏出温度越低,发动机的预热越快,加速性能越好,因此从启动到开动的时间越短,耗油也越省。但若50%馏出温度过高,即平均蒸发性能不好、发动机启动后,车子不但不能很快的加速,甚至还会熄火。

90%馏出温度:蒸馏出90%油料时的蒸馏温度,它表示油品的重质组分的多少,它对燃料的完全燃烧和发动机的磨损有一定的影响。90%馏出温度越高,燃烧越不完全,同时还会稀释发动机的润滑油,致使排出黑烟、机器磨损也将增大。

终馏点和干点:是试油中的最重成分完全汽化的温度,终馏点的温度越高,燃料雾化越不好,它造成发动机工作不稳定并稀释润滑油、增加机械的磨损和汽缸内的残碳。

7、供油性和雾化性

发动机在各种状态下工作,要求不间断的供油,而且还要求油料雾化性能良好。表示柴油机供油性和雾化性能的指标是浊点、凝点和粘度。

浊点和凝点:浊点和凝点是柴油低温流动性能的重要指标。浊点是柴油在低温冷冻下,开始呈现混浊时的的最高温度;凝点是柴油在实验条件下停止流动的最高温度,柴油的牌号就是按凝点划分的。由此可见,浊点和凝点是柴油的重要指标。浊点和凝点过高时,析出的冰粒和石蜡不仅使柴油流动性降低,而且还会堵塞油路(过滤器),使供油减少甚至中断,柴油机停止工作,因此柴油机一般在比柴油浊点高出3~5℃的条件下工作。柴油浊点和凝点主要是受石蜡影响;石蜡含量越高,凝点也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凝点也可以作为估计油料含蜡量的指标。我国的柴油是根据凝点高低来划分的,如0、-10、-35号轻柴油,其凝点分别为0℃、-10℃、-35℃。

粘度:柴油的粘度是表示柴油机供油量和雾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粘度对供油量的影响:柴油的粘度越大,通过过滤器的阻力就越大,从而影响到供油量。同时由于粘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大,柴油粘度过大会造成冬季使用中的供油困难或中断,影响柴油机工作。但若柴油粘度过小,虽然柴油容易流动,通过过滤器的阻力减小,但它会造成高压油泵的柱塞与套筒间隙处漏油量增加,喷入气缸的油量减少,造成发动机效率降低。

粘度对柴油雾化程度的影响:在柴油发动机工作过程中,当柴油高速喷入气缸时,受到缸内压缩空气阻力和喷孔内的扰动作用,而被分散成细小的油滴并雾化成火炬似的油雾。如果柴油粘度过大,喷入的油滴平均直径较大、射程较远,形成的圆锥也较小。这样,将因油滴的有效蒸发面积减小,蒸发速度减慢,而造成混合气体组成不均匀和燃烧不完全,油料消耗量大。但若粘度过小,油滴平均直径过小,油滴射程较近,形成的圆锥角较大,与燃烧室的形状不相适应,这样也会造成气体组成不均匀和燃烧不完全的现象。因此,柴油的粘度应在一定范围内,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

8、机械杂质、灰分和水分。

机械杂质会堵塞过滤嘴,影响甚至中断供油和磨损机件等。水分会降低油料热值,在冬季还会结冰,堵塞油路,同时还会带入可溶性无机盐类,增加油料灰分。因此,必须严格限制油料中的机械杂质和水分含量。

9、密度和比重

石油产品的密度随馏分不同而不同,密度即单位体积的重量,其单位为克/厘米3或克/毫升,同体积油与水的质量之比为比重。我国常用的油料比重为同体积的油料(20℃)与水(4℃)的质量之比表示,记为d420,若测定比重时的温度不是20℃,则用下式换算成20℃时的比重

d420≈d4t+0.000672(t-20)

dt —温度为t 时的比重。

t —测定比重时的温度(0~50℃)

0.000672—测定温度在0~50℃时的平均补正系数。

10、热值

石油产品的热值又叫做卡值或发热量,其单位为千卡/公斤,是评价石油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石油产品的热值在10400~11400千卡/公斤之间;热值可用实验方法测定,也可用公式计算,两者相差不超过3~5%,甚至小于1%。

Q=81C+300H-26(O-S)

C 、H 、O 、S 为油料中碳、氢、氧、硫元素的重量百分率。

11、比热

油料比热或热容表示单位重量的油料升高1℃所需要的热量,单位卡/克℃。是油料炼制、加工和运输、装卸中所使用的重要物理性质。

12、导热系数

导热系数是油料加工和运输、装卸中的重要物理性质。油料的导热系数表示油料传递热量的难易程度;其单位为千卡/米••时••℃。

1.5溶剂油

1、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 无色易挥发流动液体。

熔点(℃): 无资料 相对密度(水=1): 0.76-0.78

沸点(℃): 无资料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无资料

饱和蒸气压(Kpa ): 无资料 燃烧热(kJ/mol):无资料

临界温度(℃):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 ):无资料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

闪点(℃): 无资料 爆炸上限%(V/V): 无资料

引燃温度(℃): 无资料 爆炸下限%(V/V): 无资料

溶解性: 不溶于水,易溶于苯 、二硫化碳、醇,可混溶于脂肪。

主要用途: 用于机械零件的去污剂。

2、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3.1类 低闪点易燃液体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皮肤接触。

健康危害:麻醉性毒物,高浓度时引起中枢麻醉,轻度中毒的表现有头痛、头晕、短暂意识障碍、四肢无力、恶心、呕吐等,重度中毒:高浓度油蒸汽可引起中毒性脑病,吸入较高浓度引起突然意识丧失、反射性呼吸停止及化学性肺炎。经口急性中毒出现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类似急性中毒症状,吸入时引起肺炎及肺出血,皮肤接触,可造成皮肤脱脂,引起皮炎。

环境危害: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燃爆危险:有爆炸性、易燃。

3、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帘,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严重的立即就医。 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 入:饮牛奶或用植物油洗胃和灌肠,就医。

4、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高热明火极易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剧烈反应。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与明火会引着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1211灭火剂、泡沫、二氧化碳、干粉、沙土,用水灭火无效。

灭火注意事项: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

离。

5、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喷水雾会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受限制空间内的易燃性。

消除方法: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然后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内,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如遇大量泄漏,建议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无公害处理后废弃。

6、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生产过程密闭化,严禁火种,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存区要设立适当的警告标志,限制无关人员进入。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不燃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储存罐区应建防护堤,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容器与转送设备要接地,防止产生静电,充装要控制流速,注意防止静电积聚。

7、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容许浓度:前苏联MAC (mg/m3) 100

美国TLV-TMA ACGIII 窒息性气体

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佩带供气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 防 护:戴一般防护手套。

其它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入罐等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专人监护。

8、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33645

UN 编号:1256,2553

包装标志:I 类包装

包装类别:易燃液体

包装方法:小开口钢桶

运输注意事项: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罐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运输时配备必要的堵漏和个人防护设施。

2液化气基本知识

2.1液化气

液化石油气是石油化工生产的基本原料,也是一种新型的气体燃料。一般来说,能够在加压常温条件下液化成液体的石油烃通常都称为液化石油气(简称液化气)。

液化气的提取常有三种途径:一是把来自天然气或油田伴生气中的丙烷、丁烷等组分经分离、吸收、液化而成液化气;二是从炼油厂催化裂化、加氢裂化等二次石油加工装置所得

的副产品;三是从一些石油化工厂回收剩余的副产品如丙烷、丁烷等石油气体制取液化气。

1)液化石油气的组成

液化气是由多种烃类组成的混合物,成分比较复杂。包括乙烷、乙烯、丙烷、丙烯、丁烷、丁烯及少量重质碳氢化合物和微量的非烃类化合物。其中硫化氢和水是有害杂质,易腐蚀设备、管道、气瓶和炉具。重烃类组分戊烷、己烷等,它们的沸点是27~36℃,在常温、常压下不易汽化成气体,因而也是气瓶残液的主要成份。

2)液化石油气的一般性质

液化气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刺激性气味。由于其主要成分是丙烷、丙烯,所以沸点很低。因此,在常温、常压下能迅速气化呈气体状态,气体比空气重1.5~2.0倍(液化气相对密度为0.5~0.6),容易在地面及低洼处积存。液化气的饱和蒸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急剧增加,其膨胀系数也较大,气化后的体积膨胀250~300倍左右,即一升液相液化气能变成250~300升液化气气相。液化气的闪点、沸点很低,均在0℃以下。它们的爆炸范围比较宽,一般在1.5~11.7%(体) 。

3)液化石油气的危险性

液化气极易着火爆炸,受热膨胀,易使人中毒或冻伤,还易产生静电,使用危险性大。 a 、火灾爆炸的危险性:由于液化气闪点低,爆炸范围宽且爆炸下限低,所以液化气遇火源极易着火爆炸,其爆炸速度为2000~3000m/s,火焰温度可高达2100℃。1立方米液化气完全燃烧后可产生24MJ 热量,1升液化气能形成12.5m3的爆炸混合物。

b 、热膨胀危险性:液化气受热后体积膨胀极大,而且容器内压力随温度升高成比例迅速上升。钢瓶过量充装,温度升高1℃,压力可增加1.01~2.03Mpa,因此要尽量避免充装过满或擅自给容器加热。

c 、冻伤危险性:液化气沸点范围低,且蒸发潜热较高,气化时需吸收大量热量。如发生泄漏,液体喷出,则会使物体因吸收热量而造成表层凝霜。喷到人体,则会因急剧的吸热而导致人体的冻伤。

d 、中毒危险性:液化气有毒,空气中液化气浓度达10%左右时,即使停留时间很短,也会使人恶心、呕吐甚至昏迷。

e 、静电危险性:液化气在输送、运输、罐装过程中会产生静电,尤其是发生泄漏喷射出来,产生高静电位,极易闪火引起着火爆炸。

4)液化石油气的用途

当前,液化石油气作为一种新型的燃料和工业原料已经进入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其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及其优越性,愈来愈为人们广泛重视。

作为燃料,和其它燃料相比,它有许多优点。

a 、与管道煤气相比,基建耗用钢材较低,投资少。因液化气由气体转变成液体,体积要缩小250~300倍,因此能在单位容积中储存较多的液化气,这样就减少了运输和储存设备容积。因而,建设液化气设施用钢材仅为煤气管道供应设施的40%。

b 、沸点低、热值高、使用方便。液化气的发热量,低值为45.2~46.0MJ/Nm3,高值达87.9~121.4 MJ/Nm3,是城市焦炉煤气热值15.07~18.42 MJ/Nm3的6倍,是天然气热值35.59~46.05 MJ/Nm3的3倍,是烟煤的2倍。而且它的压力稳定,点火即燃,为家庭使用提供了方便。

c 、无烟尘、无灰渣,有利于保护环境。液化气能够充分燃烧,而且不会产生烟尘与灰渣,十分干净。用它代替千家万户烧煤,免除了大气污染,保护了环境,减轻了家务劳动量。

另外,液化气燃烧时,所需空气比城市煤气大的多,用其作为燃料时,空气供应必须充分并通风良好保证燃烧完全。

5)结冰现象

液化石油气中,可能溶有微量的水,无论是在液化石油气的液相还是气相中,水的溶解度都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低温时,溶于液化石油气中的水就会析出,这种现象就叫做“结冰现象”。水析出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于液相温度下降,水的溶解度降低,水从中离析出来,随着温度的下降而结冰。另一种是液相通过减压阀膨胀时,气体中的水会离析出来并结冰,及生成烃类水化物(白色结晶)。如果温度和压力条件适当,而且有充分的水量,固态水化物就会不断地生成,直至将阀门、管道的调压器全部堵塞。为防止在生产装置中形成烃类水化物,应对液化石油气进行干燥或在液体中加入0.1%(体)的甲醇,降低其水化物生成的温度。

2.2丙烯

结构简式: CH3—CH=CH2

分子式: C3H6

1)性质

丙烯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可燃性气体,微具烃类特有的臭味。气体的比重: 1.46(空气=1),熔点:-185.2℃,沸点:-47.7℃,临界温度:91.9℃,临界压力:4.6MPa ,爆炸极限:2.0%~11.0%(体积) 。

2)用途 :

丙烯是石油化工的基本原料之一,是生产合成树脂聚丙烯的单体,也是生产丙烯腈、环氧丙烷、丙三醇、丙酮、苯酚、异丙醇等有机化工产品的原料。

3)安全、贮存、运输须知及应急处理

毒性介绍:属低毒类

高浓度时因缺氧而窒息,接触液体可以引起冻伤。

急性健康影响:中毒症状主要为头昏、乏力、直至意识丧失;皮肤、眼接触液体可以引起冻伤。

丙烯对人体侵入途径:以呼吸道吸入为主

预防方法:工作场所要求空气流通,便于丙烯气体扩散稀释。液态丙烯钢瓶应定期检查,以防发生事故。

车辆运输途中发生泄漏时:要停在安全区域,并立即向“119”报警,划定警戒区,控制火种和无关人员进入,参加抢救人员要穿防静电服和鞋, (无防静电服时用水将化纤衣服淋湿),用消防水将漏出的气体驱散,防止聚集。

4)火灾处理:

火灾时用雾状水隔离冷却,用二氧化碳、泡沫、干粉灭火机灭火。人要站在上风向。消防车要从上风向进入,并要在安全区域停车。严禁进入泄漏区域,防止消防车发动机热源引燃、爆炸。发生小火时可将火源扑灭;发生大火时,防止烧坏设备,引起更大火灾,用冷却水喷射着火源周围,不宜将火扑灭,让容器内的物料烧完为止,防止将火扑灭后,丙烯气体扩散遇明火引起爆炸。

5)中毒急救:

迅速将病人转离中毒现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一般可较快清醒。如呼吸、心脏停止跳动,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直至送达医院抢救治疗。

2.3丁烷气

中文名:丁烷

中文别名:正丁烷

英文名: Butane

分子量: 58.12

CAS 号: 106-97-8

外观与性状: 无色气体,有轻微的异味。

含 量:≥99%

熔点: -138.4

沸点: -0.5℃,

液体密度:601.4 kg/m 3 ,

气体密度:2.544kg/m 3 ,

相对密度:2.11,

临界 157.6 ℃ ,

临界压力:3796kpa,临界密度:288 kg/m 3

最易引燃浓度:3.1%,最小引燃能量:0.00025J, 产生最大压力的深度3.6%

丁烷(CH3CH2CH2CH3)又名正丁烷,是两种有相同分子式(C4H10)的烷烃碳氢化合物的统称。包括: 正丁烷和异丁烷 ( 2-甲基丙烷). 丁烷是一种易燃,无色,容易被液化的气体。是发展石油化工、有机原料的重要原料,其用途日益受到重视。 性质:无色可燃性气体。熔点----"-135.35C" ,沸点----"-0.5C" ,液态时密度 0.5788g/cm3,折射率1.3326(20。C) ,临界温度----"-152.0l 。C" ,临界压力38OkPa ,临界体积4387ml/g。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氯仿和其他烃。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爆炸极限为19%~84%(夕) 。 生产工艺: 本品存在于油田气、湿天然气和裂化气中,如石油化工轻油裂解制乙烯装置中,联产的碳四烃,约为乙烯产量的40%;石油炼厂催化裂化装置所产的碳四烃,约占装置处理量的6%,经分离可得丁烷。 l从油田气和湿天然气分离 将其加压冷凝分离以后,可得含丙烷、丁烷的液化石油气,再用蒸馏法分离可得丙烷和丁烷。 2从石油裂化的碳四馏分分离 例如,石脑油中等深度裂解产物中含丁烷约占65%,重质馏分裂解产物中丁烷含量则更低。近年来,有的炼厂催化装置改用分子筛催化剂以及加氢裂化工艺,致使炼厂气中丁烷产率有所提高,丁烯产率有所下降。其丁烷分离过程如下。来自催化裂化装置的尾气,经分馏、分离碳三、异丁烯和碳五馏分以后,从塔底进入前乙情莽取蒸馏塔,自萃取蒸馏塔顶则得到90%以上的丁烷。

丁烷气用途: 本品除直接用作燃料和冷冻剂之外,大量用于制取多种有机合成原料,如经脱氢可制丁烯和丁二烯; 经异构化可制异丁烷; 经催化氧化可制顺丁烯二酸酐、醋酸等;经卤化可制卤代丁烷;经硝化可制硝基丁烷;在高温下催化可制二硫化碳; 经水蒸汽转化可以制取氢气。此外,丁烷还可做马达燃料掺和物以控制挥发分;也可做重油精制脱沥青剂; 油井中蜡沉淀溶剂;用于二次石油回收的流溢剂;树脂发泡剂;海水转化为新鲜水的致冷剂,以及烯烃齐格勒聚合溶剂等。 化学反应和用途:烷烃是惰性气体, 因为它们的 C-C 和 C-H 键非常强. 它们并不与酸、碱、金属或者氧化剂反应。出奇地,它们不与酸、碱反应. 不过汽油(辛烷) 并不会与浓硫酸、碱金属或者高锰酸钾发生反应。 它燃烧形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汽 丁烷 + 氧气 -> 二氧化碳 + 水蒸气 2 C4H10 + 9 O2 --> 8 CO2(g) + 10 H2O 如果有充足的空气供应的情况下,丁烷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如果空气供应不足,会产生碳和一氧化碳。丁烷的日常用途包括了家用液化石油气,亦用于打火机和可携式丁烷气炉中作燃料。 由于氟利昂和氯氟化碳可导致臭氧层损耗,引起关注。故冷冻系统,特别是家用雪柜和冷藏箱均增加使用了异丁烷(2-甲基丙烷) 作,代替氟利昂作制冷剂使用。另外异丁烷亦加添于喷雾剂,代替氯氟化碳。

3化工产品

3.1 MTBE甲基叔丁基醚

英文 缩写为 MTBE (methyl tert-butyl ether),

分子式为:CH 3 OC(CH 3 ) 3

1)性质

丁烯-1为无色、无臭气体,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并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密度为565.27Kg/m3(46℃ 0.44Mpa), 沸点为-6.3℃, 爆炸极限为1.6-10%(体), 闪点为-80℃, 自燃点为455℃。

MTBE 的纯度约为97%~99.5%

2)用途:

MTBE 可以增加汽油的辛烷值,而且化学性质稳定。添加MTBE 的汽油还能改善汽车的行车性能,降低尾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而且燃烧效率高,可以抑制臭氧的生成。它可以替代四乙基铅作为抗暴剂,生产无铅汽油。现在约有95%的MTBE 用作辛烷值提高剂和汽油中含氧剂

3)安全、贮存、运输须知及应急处理

毒性介绍:属低毒类

本品有轻度麻醉和剌激作用,并可引起窒息。

急性健康影响:可出现粘膜刺激症状、嗜睡、血压稍高、心率增快。高浓度吸入可引起昏迷、窒息。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以丁烯-1为主的混合性气体,有头痛、头晕、嗜睡或失眠,有易兴奋、易疲倦、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有时有粘膜慢性刺激症状。

本品对人体侵入途径:以呼吸系统吸入为主。对皮肤有刺激作用,液体可引起冻伤。 预防方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要密闭,室内要通风。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穿防护服(防静电服)、鞋,在现场佩带防化安全眼镜、戴手套。在接触高浓度的操作时,要戴防毒面具,须有专人监护。工作后洗澡、更衣。

3.2甲醇

品名 甲醇; 木醇; 木酒精; 甲基氢氧化物; Methanol; Methyl alcohol; Carbinol; Wood alcohol; Wood spirit; Methyl hydroxide; CAS: 67-56-1

1)理化性质:

无色、透明、高度挥发、易燃液体。略有酒精气味。分子式C-H4-O 。分子量32.04。相对密度 0.792(20/4℃) 。熔点 -97.8℃。沸点 64.5℃。闪点 12.22℃。自燃点 463.89℃。蒸气密度 1.11。蒸气压 13.33KPa(100mmHg 21.2℃) 。蒸气与空气混合物爆炸下限 6~36.5 % 。能与水、乙醇、乙醚、苯、酮、卤代烃和许多其他有机溶剂相混溶。遇热、明火或氧化剂易着火。遇明火会爆炸。

2)消防措施:

消防人员必须穿戴防护服和防毒面具。小火用二氧化碳、干粉、1211、抗溶泡沫、雾状水灭火。以使用大量水灭火效果较好。用雾状水冷却火场中的容器并保护堵漏人员。

3)储运须知:

包装标志:易燃液体。副标志:毒害品。包装方法:(II )类。玻璃瓶外木箱或钙塑箱

内衬不燃材料或铁桶装。储运条件:注意轻装轻卸,防止容器破损,避免日光曝晒,严禁接触火源。夏天高温季节早晚运输。储存于阴凉、通风的易燃液体库房内,与氧化剂隔绝,远离火源,炎热气候采取通风降温措施。

4)泄漏处理:

首先切断所有火源,戴好防毒面具与手套。用水冲洗,对污染地面进行通风处理。

5)接触机会:

甲醇为重要的化工原料, 用于制造甲醛, 纤维素, 甲基化反应, 用作防冻剂, 萃取剂, 橡胶加速剂, 亦可作染料、树脂、人造革、火漆薄膜、玻璃纸、喷漆等的溶剂以及油漆、颜料去除剂, 有机合成的中间体等。也可用作燃料、焊剂。职业性甲醇中毒是由于生产中吸入甲醇蒸气所致。在国外, 误服含甲醇的酒或饮料是引起急性甲醇中毒的主要原因。近年来, 国内也发生多起误饮含甲醇的酒而引起中毒。

6)侵入途径:主要经呼吸道和胃肠道吸收, 皮肤也可部分吸收。

7)毒理学简介:

人(男性)经口LDLo: 6422 mg/kg; TDLo: 3429 mg/kg。女性经口TDLo: 4 gm/kg。另有报道,人类经口 LDLo: 428 mg/kg,143 mg/kg不等; 吸入TCLo: 86000 mg/m3,300 ppm不等。大鼠经口LD50: 5628 mg/kg; 吸入LC50: 64000 ppm/4H。小鼠经口LD50: 7300 mg/kg; 吸入 LCLo: 50 gm/m3/2H。兔经皮LD50: 15800 mg/kg。甲醇吸收至体内后, 可迅速分布在机体各组织内, 其中, 以脑脊液、血、胆汁和尿中的含量最高, 眼房水和玻璃体液中的含量也较高, 骨髓和脂肪组织中最低。甲醇在肝内代谢, 经醇脱氢酶作用氧化成甲醛, 进而氧化成甲酸。本品在体内氧化缓慢, 仅为乙醇的 1/7 , 排泄也慢, 有明显蓄积作用。未被氧化的甲醇经呼吸道和肾脏排出体外, 部分经胃肠道缓慢排出。推测人吸入空气中甲醇浓度 39.3~65.5 g/m^3, 30~60分钟, 可致中毒。人口服 5~10ml, 可致严重中毒; 一次口服 15ml ,或 2天内分次口服累计达124~164ml , 可致失明。有报告, 一次口服 30ml 可致死。甲醇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 具有明显的麻醉作用, 可引起脑水肿。甲醇的麻醉浓度与LC 较接近, 故危险性较大。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特殊的选择作用, 易引起视神经萎缩, 导致双目失明。甲醇蒸气对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甲醇的毒性与其代谢产物甲醛和甲酸的蓄积有关。以前认为毒性作用主要为甲醛所致, 甲醛能抑制视网膜的氧化磷酸化过程, 使膜内不能合成ATP, 细胞发生变性, 最后引起视神经萎缩。近年研究表明, 甲醛很快代谢成甲酸, 急性中毒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和眼部损害, 主要与甲酸含量相关。甲醇在体内抑制某些氧化酶系统, 抑制糖的需氧分解, 造成乳酸和其他有机酸积聚以及甲酸累积, 而引起酸中毒。一般认为, 甲醇的毒性是由其本身及其代谢产物所致的。

8)临床表现:

急性甲醇中毒后主要受损靶器官是中枢神经系统、视神经及视网膜。吸入中毒潜伏期一般为 1~72小时, 也有96小时的; 口服中毒多为8~36小时; 如同时摄入乙醇, 潜伏期较长些。

刺激症状:吸入甲醇蒸气可引起眼和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

中枢神经症状:患者常有头晕、头痛、眩晕、乏力、步态蹒跚、失眠, 表情淡漠, 意识混浊等。重者出现意识朦胧、昏迷及癫痫样抽搐等。严重口服中毒者可有锥体外系损害的症状或帕金森综合征。头颅CT 检查发现豆状核和皮质下中央白质对称性梗塞坏死。少数病例出现精神症状如多疑、恐惧、狂躁、幻觉、忧郁等。

眼部症状:最初表现眼前黑影、闪光感、视物模糊、眼球疼痛、畏光、复视等。严重者视力急剧下降, 可造成持久性双目失明。检查可见瞳孔扩大或缩小, 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 视乳头水肿, 周围视网膜充血、出血、水肿, 晚期有视神经萎缩等。

酸中毒: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 严重者出现紫绀、呼吸深而快呈Kussmaul 呼吸。消化

系统及其他症状:患者有恶心、呕吐、上腹痛等, 可并发肝脏损害。口服中毒者可并发急性胰腺炎。少数病例伴有心动过速、心肌炎、S-T 段和T 波改变, 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急性甲醇中毒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急剧下降, 甚至双目失明, 意识朦胧、谵妄、抽搐和昏迷。最后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国外有人对多伦多医院在1982至1992年间用血液透析治疗的甲醇中毒病例,进行了影响预后因素的分析。共50例, 死亡18例(36%),存活32例(64%)。32例存活者中10例(22%)有持久性视觉障碍, 余25例(78%)完全恢复。出现昏迷或癫痫样发作的19例, 死亡率为84%(16例) 。无昏迷或癫痫样发作的31例, 死亡率为6%(2例)(P

9)急救处理:

患者应立即移离现场, 脱去污染的衣服。口服者用 1%碳酸氢钠洗胃, 硫酸镁导泻。清除体内已吸收的甲醇。

透析疗法:中毒严重者应及早进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 以减轻中毒症状, 挽救病人生命, 减少后遗症。血液透析疗法的指征为:①血液甲醇>15.6mmol/L; 或甲酸>4.34 mmol/L; ②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③视力严重障碍或视乳头视网膜水肿。

解毒剂: 乙醇为甲醇中毒的解毒剂, 应用乙醇可阻止甲醇氧化, 促进甲醇排出。用10 %葡萄糖液配成 5%乙醇溶液, 静脉缓慢滴注。国内临床经验不多。

纠正酸中毒:根据血气分析或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及临床表现, 及早给予碳酸氢钠溶液或乳酸钠溶液。

支持和对症治疗:根据病情积极防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 改善眼底血循环, 防止视神经病变。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 维持电解质平衡。给予大量B族维生素。

有人用醇脱氢酶抑制剂4-甲基吡唑(4MP,fomepizole ,CAS :7554-65-6) 治疗甲醇中毒取得成功。在治疗期间未检测到甲酸,防止了甲醇的毒作用,病人完全康复[11]。

以下为BASF 公司医学专家推荐的甲醇中毒治疗方法: 如果患者神志清楚且未进行任何处理,应立即饮酒(成人),乙醇剂量为0.7 g /kg 体重,即150毫升的威士忌或白兰地。不要催土。如果患者神志不清,或在就诊前30分钟内误服了大量甲醇,应立即用小口径管子洗胃。

静注乙醇的剂量为0.6 g/kg体重。如果已服用了乙醇,应调整乙醇的负荷剂量,使血内乙醇水平不超过100-130 mg/dl(21.7-28.2 mmol/l)。如果有乙醇脱氢酶抑制剂4-甲基吡唑(4-methylpyrazole ),可给予静脉注射来替代乙醇,负荷剂量为15 mg/kg体重,保持30分之以上。对于肾功能正常患者,在接触甲醇后3小时内用4-甲基吡唑的效果更好。如果患者有症状,静脉注射一次亚叶酸(leucovorin, 甲酰四氢叶酸), 剂量为1 mg/kg(最大剂量50 mg);然后每4-6小时静脉注射一次叶酸剂量为1 mg/kg体重(最大剂量50 mg),

共注射6次,以加快甲酸的代谢。如果患者无症状,单用叶酸。如果有低氧血症,给湿化氧气。如果危及呼吸,应考虑气管插管,当病人的情况不允许时,有条件的可做气管切开手术。

10)标准

车间空气卫生标准:中国 MAC 50mg/m^3; 美国 OSHA PEL-TWA 260mg/m^3 NIOSH-IDLH: +6000 ppm [R28]

职业性急性甲醇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373-1996)

危规: GB 3.2 类 32058。原铁规: 一级易燃液体, 61069。UN NO.1230。IMDG CODE 3087页, 3类。副危险 6.1 类。

11)质量指标:

3.3甲醇钠:

化学品中文名称:甲氧基钠 甲醇钠

化学品英文名称:sodium methoxide 或sodium methylate

分子式:CH3ONa 分子量:54.02

技术说明书编码:1134 CAS No.:124-41-4

1)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纯品白色无定形易流动粉末,无臭。

沸点(℃) :>450 相对密度(水=1):1.3

溶解性:溶于甲醇、乙醇。

禁配物:水、酸类、氯代烃。

避免接触的条件:潮湿空气。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医药工业,有机合成中用作缩合剂、化学试剂、食用油脂处理的催化剂等。

2)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本品蒸气、雾或粉尘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吸入后,可引起昏睡、中枢抑制和麻醉。对眼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可致失明。皮肤接触可致灼伤。口服腐蚀消化道,引起腹痛、恶心、呕吐;大量口服可致失明和死亡。慢性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3)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

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就医。

4)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易燃。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受热分解释出高毒烟雾。遇潮时对部分金属如铝、锌等有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钠。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禁止用水。

5)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避免扬尘,小心扫起,转移至安全场所。若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6)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酸类、氯代烃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相对湿度保持在75%以下。保持容器密封。应与酸类、氯代烃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7)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必须佩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8)废弃处置

废弃处置方法: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9)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82018

包装方法: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全开口或中开口钢桶;塑料袋外塑料桶(固体);塑料桶(液体);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镀锡薄钢板桶(罐)、金属桶(罐)、塑料瓶或金属软管外瓦楞纸箱。

运输注意事项: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氯代烃、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10)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

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 ,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 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8.2 类碱性腐蚀品。

11)质量指标:

3.4环氧丙烷

1)分子式

C3H6O 密度:0.834 沸点:34℃ 凝点:-104.4℃ 爆炸极限2.3~37%。 常温无色易挥发,有醚的气味,易燃易爆,可溶于醇、醚、水中与水生成丙二醇。

2)用途:

环氧丙烷的主要最终用途是生产聚氨酯用多元醇。环氧丙烷主要用于对经济不大敏感的领域,如食品、香精、医药、家用产品用PGUSP。环氧丙烷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聚氨酯、不饱和树脂和表面活性剂等。

3)包装与贮运:

环氧丙烷的包装采用干燥,清洁和密封性好的专用镀锌铁桶,每桶净重150kg 。或采用符合安全规定的槽车运送。应贮存于25℃以下通风处,不得在日光下直接曝晒,并隔绝火源,以防挥发、燃烧或中毒。

4)危险特性:

遇明火、高温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与铁、锡、铝的无水氯化物、铁、铝的过氧化物以及碱金属氢氧化物等催化剂的活性表面接触能聚合放热,使容器爆破。遇氨水、氯磺酸、盐酸、氟化氢、硝酸、硫酸、发烟硫酸猛烈反应,有爆炸危险。

5)灭火方法: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石。用水灭火无效。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沙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汽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6)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3.1类 低闪点易燃液体

危险性综述:本品极度易燃,为可疑致癌物,致灼伤,具刺激性。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

健康危害:为一种原发性刺激剂,轻度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和原浆毒。接触高浓度蒸汽,

出现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呼吸困难;并伴有头胀、头晕、步态不稳、共济失调、恶心和呕吐。重者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昏迷。少数有血压升高、心肌损害、肠麻痹、消化道出血,以及肝、肾损害。液体可致眼和皮肤灼伤。

7)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8)质量指标:

3.5二氯丙烷:

化学品名称:二氯丙烷(DCP )

有害成分 含量 CAS No.

1,2-二氯丙烷 78-87-5

1)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类似氯仿的气味。

熔点(℃):-99.5 相对密度(水=1):1.16

沸点(℃)96.8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3.9

饱和蒸气压(Kpa ):5.33/19.4℃ 燃烧热(kJ/mol):1542.8

临界温度(℃):304.3 临界压力(Mpa ):4.44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

闪点(℃) :15 引燃温度(℃) :555

爆炸上限%(V/V):14.5 爆炸下限%(V/V):3.4

溶解性: 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主要用途:用作脂肪、油、蜡、树脂和树胶的溶剂及杀虫剂等。

2)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第3.3类中闪点易燃液体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 吸入、口服或经皮肤吸收对身体有害。其蒸气或雾对眼睛、皮肤、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引起皮炎。长时间接触可引起头痛、恶心、呕吐、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反复接触对肝、肾有损害。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极度易燃,具刺激性。

3)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 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4)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氯化物气体。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灭火注意事项: 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5)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消除方法: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6)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充装要控制流速,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7)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监测方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 防 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它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进入塔罐、容器和限制性空间作业前,必须对设备内气体采样分析,办理《设备内安全作业证》,并有人监护。

8)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32036

包装标志:Ⅰ类包装

包装类别: O52

包装方法: 安瓿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9)质量指标:

3.6碳酸二甲酯:

1)化学式:C3H6O3

物理状态:透明液体 色度:无色 气味: 舒适 密度:1.073(d420) 熔点:4℃ 沸点:90.1℃ (0.1MPa) 分子量:90.08 外观:无色透明危险的可燃性液体。

2)用途:

碳酸二甲酯是良好的甲基化剂、羰基化剂、羟甲基化剂及甲氧基化剂,具有十分活泼的化学特性。作为有机合成中间体,被广泛用于油漆、涂料和胶粘剂行业的溶剂。可替代醋酸乙酯、醋酸丁酯、丙酮、丁酮、甲苯和二甲苯等传统溶剂。碳酸二甲酯还可以做汽油添加剂、高能电池电解液、水处理剂,可制备聚碳酸酯、医药、农药、香料、合成润滑油等。是光气、硫酸二甲酯、氯甲酸甲酯等剧毒品的理想替代品,被誉为绿色化工产品。易燃液体,芳香味;遇明火、受热或接触氧化剂有燃烧危险,有刺激性。

3)危害

危害器官:中枢神经系统

潜在的健康影响:

眼睛:可能会引起眼睛过敏。 皮肤:可能会引起皮肤过敏。

摄取:引起消化道过敏。其有毒物质未能完全检测出。

吸入:可能引起消化道过敏。其有毒物质未被检测出,可能会引起对多眠、意识不清、中枢神经系统,蒸汽可能引起头昏和窒息。

慢性:没有检验结果。 4)急救措施:

眼睛:用水冲洗15分钟,并不时活动上下眼皮,尽早得到药物治疗。 皮肤:做药物治疗。脱去被污染衣物和鞋后用大量的肥皂和清水冲洗。

摄取:如果受害人有意识,灌入两满杯牛奶或水。决不可以给没有意识的人由口灌入任何东西,要及时得到药物治疗。

误食:需及时得到药物治疗。马上送到空气新鲜处,如果停止呼吸,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更严重者需要立即输氧。

包装、标志和储运:包(Ⅱ)1、16标3储Ⅲ

救火措施:在火势不大时,采用干粉、二氧化碳、喷雾或者泡沫。采用水喷淋来冷却暴露在烈火中的储罐。水也许并不起效,不能使用直接的水流灭火。对于较大火势,采用干粉、二氧化碳、泡沫或水喷淋灭火。

溢出/泄漏:用一些惰性材料吸附(例如蛭石、是沙子或土)到适当的容器中,并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移走所有的火源. 。抑制蒸汽泡沫可以降低蒸汽挥发。

储藏:远离热源、火花和火焰。储存在密闭的容器中,存放在干燥的通风良好并远离反应物质的地方。

5)质量指标:

3.7丙二醇

1)分子式:C3H8O2 结构式:CH3-CH-CH2 | | OH OH 外观:无色透明 2)物化性质:

无色粘稠稳定的吸水性液体,几乎无味无臭,易燃,低毒。与水、乙醇及多种有机溶剂混溶。沸点:187.3℃,熔点:-60℃ ,相对密度(d420):1.037 折射率:1.4326。粘度(20℃) :60.5mpa ·s 。闪点(开杯) :99℃。 自燃点:415.5℃。

3)用途:

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原料,也是增塑剂、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和破乳剂的原料。在食品工业等中,作香精、食用色素的溶剂,烟草润湿剂,防霉剂和水果催熟防腐剂,药物赋形剂等。也可作为防冻剂、热载体和食品机械润滑剂使用。

毒性及防护:毒性和刺激性都非常小。大鼠静脉注射和腹腔注射,当添加在食品和饮料中一次服用量过高时,有引起致命的假寐和肾脏障碍的危险。

4)包装及贮运:

本品虽不会自燃,但属可燃物。长期存放不变质,但开口则吸潮。贮存和运输容器宜选用镀锌铁桶、铝材或不锈钢制造的,210KG 包装。按一般低毒化学品规定贮运。

5)质量指标:


相关文章

  • 中国石油沥青行业调查报告目录
  • 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 ...查看


  • 石油加工工艺教学大纲
  • <石油加工工艺>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学分] 96学时: 6学分 [开课模式]必修 [实验学时] 0学时 [上机学时] [课程类型] 专业课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 物理化学,化工设备,化工原理 [开课单位] 石 ...查看


  • 2016年医药农药中间体行业 分析研究报告
  • 2016年医药农药中间体行业 分析研究报告 2016年10月 一.行业监管体制.主要政策及法律法规 1.监管体制 2.行业主要政策 3.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二.行业发展概况 医药行业分析报告 1.精细化工行业概述 2.中间体行业概述 3.产业 ...查看


  • 我国炭黑行业发展概述
  • 证监会行业编码:J66 证监会行业:货币金融服务 2017年1月15日 阮 元,021-63332918,[email protected] 程 蒙,021-63126952,[email protected] 张 岩,021-63332 ...查看


  • 第十章 能源化工产业概述
  • 第1章 能源化工产业概述 上一章主要分析了油脂油料产业,油脂油料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介绍了油脂油料的品种,价格的影响因素和供需状况,以及油脂油料的原料大豆产量的分布地区,需求情况,国家的资金和政策因素,油脂油料期货的基本面分析,让我们对 ...查看


  • 车用气瓶检测
  • 车用气瓶检测站危险分析及对策措施 [摘要]减轻车辆对环境污染,公共交通汽车大力发展清洁燃料汽车,燃料为液化石油气和压缩天然气.盛装液化石油气和压缩天然气的容器为气瓶, 为保证车用气瓶的安全使用,必须对车用气瓶进行检测.本论文根据检验工艺和物 ...查看


  • 芳烃溶剂油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中国芳烃溶剂油行业现状调查研究及市场 前景分析预测报告(2015版) 报告编号:1AA7785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 ...查看


  • 工艺包设计内容和深度规定 1
  • 工艺包设计内容和深度规定 1总则 本标准规定了工艺包设计的内容和深度,参加工艺包设计的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本标准规定的内容和深度进行设计,本标准是工艺包设计的重要依据. 对于特殊的工艺装置,本工艺包设计内容和深度不能完全满足要求时,项目经理 ...查看


  • 对羟基苯甲醛的合成方法概述
  • !""#年第$%卷第$期 !" !!!!!!" !" 化工生产与技术&'()*+,-./012+3*04,415(+'40-067 ・・;8 综述 !!!!!!" 对羟基苯 ...查看


  • 工艺包设计内容和深度规定
  • 工艺包设计内容和深度规定 1 总则 本标准规定了工艺包设计的内容和深度,参加工艺包设计的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本标准规定的内容和深度进行设计,本标准是工艺包设计的重要依据. 对于特殊的工艺装置,本工艺包设计内容和深度不能完全满足要求时,项目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