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

国际关系学

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主要流派

跨国主义学派

与现实主义的不同:

强调国际合作与互信而不是权力斗争

强调国际法、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而不是国际无政府状态(强调秩序)

强调相互依赖、集体安全和利益和谐而不是自助

国际秩序得以建立的条件

①国际机构的作用:国家形象的体现、国际制裁、国家交际的场合

②国际行为规范和规则的约束

③国家间日益发展的经济相互依存

④全球技术进步和通讯手段的发展

理想主义(规范主义理论)

伍德罗威尔逊

理论:

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能够规范国家的行为,制止侵略,实现国际和平 在国际法和特定规范基础上建立的国际共同体和国际制度促进跨国联系,从而缓和甚至消除权力政治的需要。

不同于权力平衡,集体安全可以通过强制实施的秩序制裁威胁现状的国家和国家集团。

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

书:哲学观点上主张人性善,政治观点上崇尚国家和世界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主张恢复国际规范,建立国际普遍安全机构,完善国际法及其职能,加强国家间的相互合作,用理性战胜邪恶,最终实现一种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避免世界战争重演。

现实主义

修昔底德,马基雅弗利,霍布斯

【英】爱德华·H·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

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法】雷蒙·阿隆《和平与战争:一种国际关系理论》

核心概念:权力,利益

理论:

①国际体系是无政府

暴力与战争是作为自然状态的普遍现象,国际政治是非合作游戏

②在无政府为特征的体系中,主要行为体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决定因素是国际体系的性质和国家实力

③权力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

④国家是理性的行为者

与理想主义的不同:

①政治哲学观赏崇尚人性恶,要建立一定的政治机制去限制

②伦理观点上,抽象的道德原则不适用于政治行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使作为国家利益代表的政治家的行为准则,与文明争体内的个人行为准则根本不同

③和政治权力和利益相比,国际组织的和国际法的作用微不足道

④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任务是要说明世纪的客观现状,面对现实,为谋求本国的权利和利益而斗争。

汉斯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

①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支配(人性恶)

②用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是国际政治的主要路标

③被界定为权力的利益这一概念是普遍适用的客观范畴

④在道德要求和政治行动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和矛盾

⑤不能把特定的道义愿望和朴实实用的道义法则等同

⑥政治现实主义与其他学派的差异是真实深刻的

新现实主义

肯尼斯·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

对传统现实主义的修正:

①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②权力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国家拥有的权力太小或太大都有风险。国家在重要关头最终关 心的是安全而非权力(最终关切是安全)

③目标和手段应根据实际相互配合。

④权力斗争是国际体系的产物,而不是人性的结果

⑤国际后果的原因既存在于相互作用的单位层次上,也存在于结构层次上

⑥作用和后果是双向的

核心概念:结构

定义:排列原则,单元的特点和能力的分配

特征

主权国家间无政府状态

行为体之间最小限度的功能差异

国家间能力的分配

(大国数量的变化)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理论发展:

国家对外政策的范围与雄心首先取决于它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她的相对物质力量(国家相对社会而言的力量与结构,可供外交支配的国民财富的比率——国内实力的相互牵制)

新自由主义: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

核心概念:国际机制

隐含的或明确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行为主体对某个特定国际关系领域的预期围绕着它们而聚合起来

与新现实主义的不同:

没有把无政府状态的程度和结果看得太严重。

国际合作是正常的、经常发生的现象,国际制度和理性选择能保障合作的成功

认为国家应以绝对收益为目的,考虑在合作中能否收益

国家的优先目标上强调经济福利

强调国家意图而不是实力的重要性(国家意图的重要性)

国际制度和机制可以缓和无政府状态对国家间合作的限制。

理论:

①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导致国际利益日益融合的经济联系是在国际关系内部建立和维持秩序的基础,也是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

②由于经济权力的影响超越了军事强制,相互依存日益发展,国际合作日益成为可能,并且深刻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性质

③国家不再是唯一的行为体(行为体范围的扩大),国际政治不再有高低之分,合作价值上升,减少了军事力量和暴力的功效

④国际共同体成员对保持秩序的普遍需求构成了利益的和谐,国家自身需求的实现离不开合作与其他国家的参与

⑤相互依赖不限于互利的情况,相互依赖并非是均等的,依然存在分配的零和关系,相互依赖并不排除竞争,因为存在对相对利益的追求。

民主和平论

康德《永久和平论》

基本观点:一个民主的国家不会同其他民主国家打仗,民主国家间的冲突极少会威胁使用暴力。

依据:民族国家对国家利益与国际法则具有理性的认识,公民对人类共同体具有道德承诺 构建与“法制”相联系,对外也相对“法制”

国家宪制既对统治者的战争冒险具有制衡作用,有为不愿为战争支付费用的公民参与决策提供可能。

共和制国家对专制国家的战争目的是在于最后消灭战争根源

迈克尔·多伊尔《康德:自由主义遗产与外交》

民主国家的对外决策公开,决策过程的多元性,政治文化的民主与规范都决定了其国际交往的行为模式,从而促使理性国际社会建立

建立“民主和平地带”符合国家的利益与安全

建构主义: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核心命题:

①国际体系的结构包括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两个方面。国际体系的物质结构只有在观念结构的框架中才具有意义

②认同是利益的基础,认同构成利益和行为。国际政治互动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社会结构,影响着行为体的认同和利益,导致相互关系的合作或冲突

③国际政治行为体和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构成关系。

出发点:是主体世界的知识和解释而非物质世界本身决定行为者的行为

基本原则

人类关系结构主要是由共同观念决定的

行为体的认同与利益 是由共同观念建构而成,而非固有

物质因素通过社会性结构和行为体的不同期望或者不同的共同观念对行为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创新:如果行为体的观念发生变化,那么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意识和利益就会发生变化,随之使国际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三者变化的一体)

行为者建构结构,结构也造就行为者,这种互动使得国际政治成为一个造就与再造就的过程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基本定义:

能够独立的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其中发挥影响的政治实体

政治实体:在政策或政治领域中通过冲突或者合作,谋求实现一定目标的个人或媒体

特征:

①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

②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③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④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类型:国家行为主体,非国家行为主体

多元化发展:

传统的国际关系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充,承认主权国家不再是国际社会的唯一角色 对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认识进一步扩大

由于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政治经济的界限日益模糊。

强调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国家行为主体

三大要素:

①具有固定的领土和一定数量的居民(国家作为基本实体存在的首要条件,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②具有一定的政权机构(对内外的作用)

③拥有国家主权。(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对外的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根本属性,最重要前提)

国家认定的基本条件

①是主权行为体,这是其独有的特征和本质的属性

②拥有一定的政治组织,尤其是中央政府

③统治一定数量的居民和领土

④在国际上代表并且保护其公民

⑤其公民表现共有认同和对国家的忠诚

(相对课本中领土居民,政权机构,主权,多了公民和国家的相互关系)

国家构成的基本条件:

①精神要素:思想观念,(文化、历史、意识形态)

②自然要素:物质要素(领土、人口、经济资源)

③制度要素:秩序要素(规制、法律、政府决策机构、强力执法机构)

国家类型的划分:

①国家实力的强弱决定国家履行国际责任的效能和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②意识形态差异影响国家对外关系亲疏的选择

③现代化理论对国际体系中心与边缘的区分

③无赖国家和失败的国家

国际舞台上,国家作为其全体国民利益的代表者,首先拥护整个国家或民族的利益。

主权

(社会行为的一种结果,社会关系中的权力体现,社会赋予之绝对权力)

国家主权: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基本属性:

①对内的最高统治权: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行最高的统治权

②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

③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利

对内主权与国家之内的政治、法律权力相关,表现为垄断性、强制性和绝对性

对外主权与其他国家、行为体的权力相关,表现为体制独立性、不受支配性、相互平等性

对外主权的三重含义:

①国际法含义,主权国家才是国际法主体

②政治含义,在国际间关系中,对自己领土和人民的独立管辖权不受外部干涉

③道德含义,对其他主权国家的内部管辖权予以尊重

对主权的影响和制约

外部对主权的侵蚀,主权自身的弱化

①国际关系的互动特征决定任何国家的主权实际上都要受到其他国家的权力影响,形成特殊的支配关系

②国际合作是对主权的重新认定过程,包括转移,让渡和削弱,其形式包括结盟、参与国际组织、条约和共同体等

③经济全球化是对封闭式独立经济体的排斥和强制干预

国家政治主权受到影响的表现

①全球相互联系的增加减少了国家政府使用的政治手段的效力

②跨国力量和流动的扩大减少了国家对公民行为的限制

③全球体系的运作使得国家不得不接受国际合作方式实现传统领域的政治目标

④国际组织的权威和一体化的诱惑使国家不得不增加与其他国家的整合

⑤国际法、国际公约和协定造成国家政治行为的“国际化”

⑥国际制度和国际机构的发展使全球治理方式部分代替国家治理

国际干预和国家主权

国际干预对国家主权形成干涉、限制、中止和替代,出现“国家退却”现象

后冷战时期引发国际争端的原因

①对人类共同问题的治理使这些事务的国内性质与国际性质界限模糊

②两极体制的解体造成权力真空

③大国控制的缓解释放了国际争端的能量

④民族主义、宗教势力上升引发国际矛盾

⑤国家内乱造成主权无效

后冷战时代国际干预的特征

①国家内部政治混乱和冲突导致 的国家权力缺失是国家干预的合理解释

②对民主与秩序的霸权解释是国际强权蔑视国家主权的道德依据

③国际干预合法权的争论反映大国利益和主导权的竞争

④后冷战时代权力制衡结构的变化为国际干预行为扩大化提供了条件

后冷战时期国际干预的强化

①使用强制性措施发生突破性进展

②卷入并处理主权国家内部矛盾和冲突成为普遍现象

③开始涉及和取代国家政府的管制职能

④国际司法与国内司法主权矛盾显著

四化:广泛化、多元化、强制化、全面化

国家实力(综合国力):一国所具备和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总和(物质力量、精神力量)

综合国力是一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影响和作用的物质基础,对一国国际地位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八大指标:资源、经济能力、对外经济能力、科技、社会发展、军事、政府、外交

国家的行为能力(国家权力):

国家(一个国际关系行为体)以实力为基础对其他行为主体发挥影响和作用的能力 方式:说服、宣传、诱导,使用或威胁使用暴力

行为体权力的地位和运用是以其他行为体力量的差距为参照的,没有参照就无所谓权力,判断权力运用的成败关键看对象是否服从

测定一国行为能力的尺度:

①在主要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作用

③对其他行为主体对外决策的影响

④自身对外影响的范围和领域

⑤对外影响的途径和手段

主要取决与一国物质力量的强弱,与非物质力量也有着密切关系,取决于不同的国际环境,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以及不同的地域和对象。

国际冲突及其解决:

国际冲突:国际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对抗性或敌对性遭遇或相互作用,是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不同而处于自觉的对立之中的相互活动。

概念界定:

内容:包括有形的经济、军事等因素的竞争和对抗,无形的思想观念、文化价值和政治制度等因素的碰撞和对立

形式:暴力,低烈度摩擦到高烈度的到规模战争;非暴力对抗,外交冲突、舆论对抗 主题:双边,多边,各种行为体

内涵:

①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和目标差异与矛盾是国际冲突的内在前提

②国际冲突是一种国际行为主体之间有意识的对抗性活动。

③国际冲突和国际竞争的联系和区别

国际竞争是指各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竞赛或争胜。 冲突和竞争彼此交织、相互联系,两者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相互区别自成一体。 冲突更多意味着目标和利益的直接对立和交锋,具有某种直接对抗性。

类型:

内容:政治、经济、军事

性质:暴力,非暴力;局部、全面;根本性,非根本性

烈度:国际战争,国际危机,一般性冲突,语言象征性冲突

根源:人性,国家,国际体系(无政府)

原因:

国际体系层面:

国际无政府状态与权力自助是冲突可能发生并且成为国际关系常态的基本原因

国家间利益扩张空间的接近,资源稀缺与利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是冲突成为现实并不断加剧的原因

国际联盟和集体安全的局限性导致“权力排斥”“权力歧视”,是不对称冲突发生的原因 国际权力制衡机制的脆弱和崩溃是冲突从低烈度向高烈度,从局部向全面,从个别国家向众多国家升级的原因(逐步恶化升级)

国家层面:

国家强力机构和利益扩张集团对国家机器的主导和控制是国家采取冲突战略并且实施冲突行为的决策原因

国家内部政治或经济秩序的严重困境是危机转移型对外冲突行为发生的原因

有缺陷的国家往往会在对外行为中表现出战争倾向

国家周边安全环境的恶化导致国家“安全设定”的强化,使之更倾向于采取对抗性行为

国际国内极端主义政治、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冲突成为公众行为

个人层面:

国家政治制度决定的领袖的个人权力不受制约是国家非理性冲突行为的原因之一

领导人对冲突功效预期的正面估计是冲突性决策选择的理性原因

领导人个人道德和价值取向是冲突行为合理化的意识和原因

解决:

①内部解决

当冲突的各方或其中一方意识到,冲突的发展无益于自身的利益和目标的实现时,或者受到冲突波及的其他各方认为冲突的发展会损害起利益时,就会争取在冲突的其一阶段采取措施使冲突得到解决。

②国际干预

③集体安全

以集体的方式威慑或制止侵略从而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与原则

威慑原则,普遍性原则

国际合作及其保障

国际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基于相互利益的基本一致或部分一致而在一定的问题领域中所进行的政策协调行为。

笔记:国家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以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

特征:

①国家以及其他非国家行为体的相关行为是自愿的

②合作涉及合作各方对共享目标的认同与承认

③合作所导致的是对参与者有利的结果

基础:国际行为主体相互利益的基本一致或部分一致

实质:国际行为主体在一定的问题领域中所进行的政策协调行为

类型:

覆盖范围:全球性,区域性

参与合作的行为主体数量:双边多边

目标的广泛程度:

战略性合作:国家在战略目标基本一致的基础上进行的国家间合作,一般涉及国家生存、发展与繁荣的根本利益

一般性合作,国家在具体问题领域中基于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合作

正式程度:默契,国际条约,国际组织

领域

障碍:信息不对称,搭便车,国家对相对利益的关切

国际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的实现

国际制度的组成部分:

正式的政府间组织或跨国的非政府组织;国际机制;国际惯例

保障:

一、改变国家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使国家获得进行合作所必需的重要信息

①国际制度通过其造成的跨政府关系网络促进了国家间的信息传输。信息传递具有快捷性、灵活性、广泛性、非正式性特点

②作为国际制度组成部分之一的国际组织能够向其成员国直接提供相关信息

③国际制度所提供的过激行为规范有助于各个国家获得判断其潜在合作伙伴未来立场的必要信息

④国际制度有助于国家降低对于收益分配问题的敏感度。有助于吸引新的国家参与到国际合作

二、确立了权利界定的原则和权力行使的范围,提供了权利争议的解决程序

①国际制度确立国家权力界定的基本原则。对国家间权利界定的方式作出原则性规定

②国际制度直接确定国家权力的行使范围。要求建立一个关于国家权利的更为复合的制度或 法律结构,由此形成了国际制度创新的巨大动力

③国际制度为国际合作中的权利争议提供了解决程序(解决争议)

三、改变国家对外行为的成本收益,使国家遵守合作协议

由于对于报复的恐惧、对先例的关注以及对声誉的珍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国家即使是在基于“短视的自我利益”的要求与国际制度的要求不相一致时,也可能遵守国际规则,恪守对合作协议的承诺

国际合作体制:

在国际合作到达一定程度后,为进一步对行为体的共同利益与决策模式进行规范,在一定领域内汇集合作各方期望和接受一系列原则、规范、法则和决策程序所构成的完整制度

所有理性的国家都对特定的国际体制的确立负有责任。

广泛的国际合作是体制确立的基础

体制不仅促进国际合作,而且促进国际秩序的建立。

世界秩序的基本性质决定于国际体制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规范性国际合作的实现过程:

①谈判和讨价还价:目的是确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和合作条件,一方面参与合作各方都力图最大限度维护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不得不为了达成共识做出一定的让步

谈判的技巧在于以最小的让步换取最大的利益,合作方越多,达成协议的难度越大

②默契:由于具有对共同利益的感受,以及同时自发的追求和维护这样的利益,在不存在正式条约的情况下,自然形成的合作或相互配合的行为,一般是要通过长期互动,通过合作与不合作的反复才可实现,以高度的互信为基础

③条约和协定:条约是国际行为主体用以调整各自行为规范相互合作,实现共同目标的法律形式。单方面退出,中止条约或条约的履行一般被视为丧失国际信誉的行为。

冲突战略:

冲突战略是冲突手段与对策的总称。

他所关注的是冲突手段的选择,以及采取不同手段所导致的可能后果。

战争与非战:

国家行使自卫权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行为具有正当性。

根据集体安全原则,在联合国授权下由区域组织使用多国武装的军事制裁行动具有合法性 任何国家不经和平方式的努力,直接诉诸战争将受到国际制裁。

放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已经发生的国家间冲突和争端只能使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和处理

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报复行为:

是对不友好行为的抗议,包括外交照会,使节召回,驱逐外交人员,断绝外交关系,限制外国人行动,中止贸易和航运,抵制对方国际活动,退出或废止协议和条约等

威慑:

通过渲染但不实际使用武力的手段增加对方对风险的预期达到警告、制约和屈服对手的目的。 包括针对冲突对方的军事部署、军事演习,开发和显示新武器、新技术,增加军备和进行战争动员,组成军事同盟等

暴力性报复

包括强制占有或没收对方财产,拘押、审判或处死对方人员,进行海上或空中封锁,实施军事打击

国际关系学

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主要流派

跨国主义学派

与现实主义的不同:

强调国际合作与互信而不是权力斗争

强调国际法、国际组织和国际制度而不是国际无政府状态(强调秩序)

强调相互依赖、集体安全和利益和谐而不是自助

国际秩序得以建立的条件

①国际机构的作用:国家形象的体现、国际制裁、国家交际的场合

②国际行为规范和规则的约束

③国家间日益发展的经济相互依存

④全球技术进步和通讯手段的发展

理想主义(规范主义理论)

伍德罗威尔逊

理论:

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法和国际组织,能够规范国家的行为,制止侵略,实现国际和平 在国际法和特定规范基础上建立的国际共同体和国际制度促进跨国联系,从而缓和甚至消除权力政治的需要。

不同于权力平衡,集体安全可以通过强制实施的秩序制裁威胁现状的国家和国家集团。

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

书:哲学观点上主张人性善,政治观点上崇尚国家和世界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主张恢复国际规范,建立国际普遍安全机构,完善国际法及其职能,加强国家间的相互合作,用理性战胜邪恶,最终实现一种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避免世界战争重演。

现实主义

修昔底德,马基雅弗利,霍布斯

【英】爱德华·H·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

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

【法】雷蒙·阿隆《和平与战争:一种国际关系理论》

核心概念:权力,利益

理论:

①国际体系是无政府

暴力与战争是作为自然状态的普遍现象,国际政治是非合作游戏

②在无政府为特征的体系中,主要行为体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决定因素是国际体系的性质和国家实力

③权力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

④国家是理性的行为者

与理想主义的不同:

①政治哲学观赏崇尚人性恶,要建立一定的政治机制去限制

②伦理观点上,抽象的道德原则不适用于政治行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使作为国家利益代表的政治家的行为准则,与文明争体内的个人行为准则根本不同

③和政治权力和利益相比,国际组织的和国际法的作用微不足道

④国际政治学理论的任务是要说明世纪的客观现状,面对现实,为谋求本国的权利和利益而斗争。

汉斯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

①政治受到根植于人性的客观法则支配(人性恶)

②用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是国际政治的主要路标

③被界定为权力的利益这一概念是普遍适用的客观范畴

④在道德要求和政治行动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和矛盾

⑤不能把特定的道义愿望和朴实实用的道义法则等同

⑥政治现实主义与其他学派的差异是真实深刻的

新现实主义

肯尼斯·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

对传统现实主义的修正:

①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②权力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国家拥有的权力太小或太大都有风险。国家在重要关头最终关 心的是安全而非权力(最终关切是安全)

③目标和手段应根据实际相互配合。

④权力斗争是国际体系的产物,而不是人性的结果

⑤国际后果的原因既存在于相互作用的单位层次上,也存在于结构层次上

⑥作用和后果是双向的

核心概念:结构

定义:排列原则,单元的特点和能力的分配

特征

主权国家间无政府状态

行为体之间最小限度的功能差异

国家间能力的分配

(大国数量的变化)

新古典现实主义的理论发展:

国家对外政策的范围与雄心首先取决于它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特别是她的相对物质力量(国家相对社会而言的力量与结构,可供外交支配的国民财富的比率——国内实力的相互牵制)

新自由主义: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

核心概念:国际机制

隐含的或明确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行为主体对某个特定国际关系领域的预期围绕着它们而聚合起来

与新现实主义的不同:

没有把无政府状态的程度和结果看得太严重。

国际合作是正常的、经常发生的现象,国际制度和理性选择能保障合作的成功

认为国家应以绝对收益为目的,考虑在合作中能否收益

国家的优先目标上强调经济福利

强调国家意图而不是实力的重要性(国家意图的重要性)

国际制度和机制可以缓和无政府状态对国家间合作的限制。

理论:

①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导致国际利益日益融合的经济联系是在国际关系内部建立和维持秩序的基础,也是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

②由于经济权力的影响超越了军事强制,相互依存日益发展,国际合作日益成为可能,并且深刻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性质

③国家不再是唯一的行为体(行为体范围的扩大),国际政治不再有高低之分,合作价值上升,减少了军事力量和暴力的功效

④国际共同体成员对保持秩序的普遍需求构成了利益的和谐,国家自身需求的实现离不开合作与其他国家的参与

⑤相互依赖不限于互利的情况,相互依赖并非是均等的,依然存在分配的零和关系,相互依赖并不排除竞争,因为存在对相对利益的追求。

民主和平论

康德《永久和平论》

基本观点:一个民主的国家不会同其他民主国家打仗,民主国家间的冲突极少会威胁使用暴力。

依据:民族国家对国家利益与国际法则具有理性的认识,公民对人类共同体具有道德承诺 构建与“法制”相联系,对外也相对“法制”

国家宪制既对统治者的战争冒险具有制衡作用,有为不愿为战争支付费用的公民参与决策提供可能。

共和制国家对专制国家的战争目的是在于最后消灭战争根源

迈克尔·多伊尔《康德:自由主义遗产与外交》

民主国家的对外决策公开,决策过程的多元性,政治文化的民主与规范都决定了其国际交往的行为模式,从而促使理性国际社会建立

建立“民主和平地带”符合国家的利益与安全

建构主义:

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核心命题:

①国际体系的结构包括物质结构和社会结构两个方面。国际体系的物质结构只有在观念结构的框架中才具有意义

②认同是利益的基础,认同构成利益和行为。国际政治互动过程中不断产生的社会结构,影响着行为体的认同和利益,导致相互关系的合作或冲突

③国际政治行为体和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构成关系。

出发点:是主体世界的知识和解释而非物质世界本身决定行为者的行为

基本原则

人类关系结构主要是由共同观念决定的

行为体的认同与利益 是由共同观念建构而成,而非固有

物质因素通过社会性结构和行为体的不同期望或者不同的共同观念对行为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创新:如果行为体的观念发生变化,那么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意识和利益就会发生变化,随之使国际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三者变化的一体)

行为者建构结构,结构也造就行为者,这种互动使得国际政治成为一个造就与再造就的过程

国际政治的行为主体

基本定义:

能够独立的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其中发挥影响的政治实体

政治实体:在政策或政治领域中通过冲突或者合作,谋求实现一定目标的个人或媒体

特征:

①必须具有一定的行为能力和政治经济实力。

②必须具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③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④必须拥有相对稳定或固定的组织形式

类型:国家行为主体,非国家行为主体

多元化发展:

传统的国际关系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充,承认主权国家不再是国际社会的唯一角色 对非国家行为主体的认识进一步扩大

由于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政治经济的界限日益模糊。

强调个人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国家行为主体

三大要素:

①具有固定的领土和一定数量的居民(国家作为基本实体存在的首要条件,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②具有一定的政权机构(对内外的作用)

③拥有国家主权。(对内的最高管辖权,对外的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根本属性,最重要前提)

国家认定的基本条件

①是主权行为体,这是其独有的特征和本质的属性

②拥有一定的政治组织,尤其是中央政府

③统治一定数量的居民和领土

④在国际上代表并且保护其公民

⑤其公民表现共有认同和对国家的忠诚

(相对课本中领土居民,政权机构,主权,多了公民和国家的相互关系)

国家构成的基本条件:

①精神要素:思想观念,(文化、历史、意识形态)

②自然要素:物质要素(领土、人口、经济资源)

③制度要素:秩序要素(规制、法律、政府决策机构、强力执法机构)

国家类型的划分:

①国家实力的强弱决定国家履行国际责任的效能和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②意识形态差异影响国家对外关系亲疏的选择

③现代化理论对国际体系中心与边缘的区分

③无赖国家和失败的国家

国际舞台上,国家作为其全体国民利益的代表者,首先拥护整个国家或民族的利益。

主权

(社会行为的一种结果,社会关系中的权力体现,社会赋予之绝对权力)

国家主权:一国固有的处理其国内和国际事务而不受他国干预或限制的最高权力

基本属性:

①对内的最高统治权:国家对其领土内的一切人或事物以及领土以外的本国人实行最高的统治权

②对外的独立平等权: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使权力的完全自主性,排除任何外来的干涉和限制

③防范侵略的自卫权:国家为了维护政治独立和领域完整而对外来侵略或威胁进行防卫的权利

对内主权与国家之内的政治、法律权力相关,表现为垄断性、强制性和绝对性

对外主权与其他国家、行为体的权力相关,表现为体制独立性、不受支配性、相互平等性

对外主权的三重含义:

①国际法含义,主权国家才是国际法主体

②政治含义,在国际间关系中,对自己领土和人民的独立管辖权不受外部干涉

③道德含义,对其他主权国家的内部管辖权予以尊重

对主权的影响和制约

外部对主权的侵蚀,主权自身的弱化

①国际关系的互动特征决定任何国家的主权实际上都要受到其他国家的权力影响,形成特殊的支配关系

②国际合作是对主权的重新认定过程,包括转移,让渡和削弱,其形式包括结盟、参与国际组织、条约和共同体等

③经济全球化是对封闭式独立经济体的排斥和强制干预

国家政治主权受到影响的表现

①全球相互联系的增加减少了国家政府使用的政治手段的效力

②跨国力量和流动的扩大减少了国家对公民行为的限制

③全球体系的运作使得国家不得不接受国际合作方式实现传统领域的政治目标

④国际组织的权威和一体化的诱惑使国家不得不增加与其他国家的整合

⑤国际法、国际公约和协定造成国家政治行为的“国际化”

⑥国际制度和国际机构的发展使全球治理方式部分代替国家治理

国际干预和国家主权

国际干预对国家主权形成干涉、限制、中止和替代,出现“国家退却”现象

后冷战时期引发国际争端的原因

①对人类共同问题的治理使这些事务的国内性质与国际性质界限模糊

②两极体制的解体造成权力真空

③大国控制的缓解释放了国际争端的能量

④民族主义、宗教势力上升引发国际矛盾

⑤国家内乱造成主权无效

后冷战时代国际干预的特征

①国家内部政治混乱和冲突导致 的国家权力缺失是国家干预的合理解释

②对民主与秩序的霸权解释是国际强权蔑视国家主权的道德依据

③国际干预合法权的争论反映大国利益和主导权的竞争

④后冷战时代权力制衡结构的变化为国际干预行为扩大化提供了条件

后冷战时期国际干预的强化

①使用强制性措施发生突破性进展

②卷入并处理主权国家内部矛盾和冲突成为普遍现象

③开始涉及和取代国家政府的管制职能

④国际司法与国内司法主权矛盾显著

四化:广泛化、多元化、强制化、全面化

国家实力(综合国力):一国所具备和拥有的各种力量的总和(物质力量、精神力量)

综合国力是一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影响和作用的物质基础,对一国国际地位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八大指标:资源、经济能力、对外经济能力、科技、社会发展、军事、政府、外交

国家的行为能力(国家权力):

国家(一个国际关系行为体)以实力为基础对其他行为主体发挥影响和作用的能力 方式:说服、宣传、诱导,使用或威胁使用暴力

行为体权力的地位和运用是以其他行为体力量的差距为参照的,没有参照就无所谓权力,判断权力运用的成败关键看对象是否服从

测定一国行为能力的尺度:

①在主要国际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②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作用

③对其他行为主体对外决策的影响

④自身对外影响的范围和领域

⑤对外影响的途径和手段

主要取决与一国物质力量的强弱,与非物质力量也有着密切关系,取决于不同的国际环境,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以及不同的地域和对象。

国际冲突及其解决:

国际冲突:国际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对抗性或敌对性遭遇或相互作用,是由于所追求的利益和目标不同而处于自觉的对立之中的相互活动。

概念界定:

内容:包括有形的经济、军事等因素的竞争和对抗,无形的思想观念、文化价值和政治制度等因素的碰撞和对立

形式:暴力,低烈度摩擦到高烈度的到规模战争;非暴力对抗,外交冲突、舆论对抗 主题:双边,多边,各种行为体

内涵:

①国际行为主体之间的利益和目标差异与矛盾是国际冲突的内在前提

②国际冲突是一种国际行为主体之间有意识的对抗性活动。

③国际冲突和国际竞争的联系和区别

国际竞争是指各行为主体之间为实现各自的利益和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竞赛或争胜。 冲突和竞争彼此交织、相互联系,两者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相互区别自成一体。 冲突更多意味着目标和利益的直接对立和交锋,具有某种直接对抗性。

类型:

内容:政治、经济、军事

性质:暴力,非暴力;局部、全面;根本性,非根本性

烈度:国际战争,国际危机,一般性冲突,语言象征性冲突

根源:人性,国家,国际体系(无政府)

原因:

国际体系层面:

国际无政府状态与权力自助是冲突可能发生并且成为国际关系常态的基本原因

国家间利益扩张空间的接近,资源稀缺与利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是冲突成为现实并不断加剧的原因

国际联盟和集体安全的局限性导致“权力排斥”“权力歧视”,是不对称冲突发生的原因 国际权力制衡机制的脆弱和崩溃是冲突从低烈度向高烈度,从局部向全面,从个别国家向众多国家升级的原因(逐步恶化升级)

国家层面:

国家强力机构和利益扩张集团对国家机器的主导和控制是国家采取冲突战略并且实施冲突行为的决策原因

国家内部政治或经济秩序的严重困境是危机转移型对外冲突行为发生的原因

有缺陷的国家往往会在对外行为中表现出战争倾向

国家周边安全环境的恶化导致国家“安全设定”的强化,使之更倾向于采取对抗性行为

国际国内极端主义政治、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冲突成为公众行为

个人层面:

国家政治制度决定的领袖的个人权力不受制约是国家非理性冲突行为的原因之一

领导人对冲突功效预期的正面估计是冲突性决策选择的理性原因

领导人个人道德和价值取向是冲突行为合理化的意识和原因

解决:

①内部解决

当冲突的各方或其中一方意识到,冲突的发展无益于自身的利益和目标的实现时,或者受到冲突波及的其他各方认为冲突的发展会损害起利益时,就会争取在冲突的其一阶段采取措施使冲突得到解决。

②国际干预

③集体安全

以集体的方式威慑或制止侵略从而保障国家安全的设想与原则

威慑原则,普遍性原则

国际合作及其保障

国际合作是指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基于相互利益的基本一致或部分一致而在一定的问题领域中所进行的政策协调行为。

笔记:国家行为体在互动中自愿调整其政策的行为,目的是协调各方的不同点,以达到一种共同得益的结果。

特征:

①国家以及其他非国家行为体的相关行为是自愿的

②合作涉及合作各方对共享目标的认同与承认

③合作所导致的是对参与者有利的结果

基础:国际行为主体相互利益的基本一致或部分一致

实质:国际行为主体在一定的问题领域中所进行的政策协调行为

类型:

覆盖范围:全球性,区域性

参与合作的行为主体数量:双边多边

目标的广泛程度:

战略性合作:国家在战略目标基本一致的基础上进行的国家间合作,一般涉及国家生存、发展与繁荣的根本利益

一般性合作,国家在具体问题领域中基于共同利益而进行的合作

正式程度:默契,国际条约,国际组织

领域

障碍:信息不对称,搭便车,国家对相对利益的关切

国际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的实现

国际制度的组成部分:

正式的政府间组织或跨国的非政府组织;国际机制;国际惯例

保障:

一、改变国家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使国家获得进行合作所必需的重要信息

①国际制度通过其造成的跨政府关系网络促进了国家间的信息传输。信息传递具有快捷性、灵活性、广泛性、非正式性特点

②作为国际制度组成部分之一的国际组织能够向其成员国直接提供相关信息

③国际制度所提供的过激行为规范有助于各个国家获得判断其潜在合作伙伴未来立场的必要信息

④国际制度有助于国家降低对于收益分配问题的敏感度。有助于吸引新的国家参与到国际合作

二、确立了权利界定的原则和权力行使的范围,提供了权利争议的解决程序

①国际制度确立国家权力界定的基本原则。对国家间权利界定的方式作出原则性规定

②国际制度直接确定国家权力的行使范围。要求建立一个关于国家权利的更为复合的制度或 法律结构,由此形成了国际制度创新的巨大动力

③国际制度为国际合作中的权利争议提供了解决程序(解决争议)

三、改变国家对外行为的成本收益,使国家遵守合作协议

由于对于报复的恐惧、对先例的关注以及对声誉的珍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国家即使是在基于“短视的自我利益”的要求与国际制度的要求不相一致时,也可能遵守国际规则,恪守对合作协议的承诺

国际合作体制:

在国际合作到达一定程度后,为进一步对行为体的共同利益与决策模式进行规范,在一定领域内汇集合作各方期望和接受一系列原则、规范、法则和决策程序所构成的完整制度

所有理性的国家都对特定的国际体制的确立负有责任。

广泛的国际合作是体制确立的基础

体制不仅促进国际合作,而且促进国际秩序的建立。

世界秩序的基本性质决定于国际体制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规范性国际合作的实现过程:

①谈判和讨价还价:目的是确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和合作条件,一方面参与合作各方都力图最大限度维护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不得不为了达成共识做出一定的让步

谈判的技巧在于以最小的让步换取最大的利益,合作方越多,达成协议的难度越大

②默契:由于具有对共同利益的感受,以及同时自发的追求和维护这样的利益,在不存在正式条约的情况下,自然形成的合作或相互配合的行为,一般是要通过长期互动,通过合作与不合作的反复才可实现,以高度的互信为基础

③条约和协定:条约是国际行为主体用以调整各自行为规范相互合作,实现共同目标的法律形式。单方面退出,中止条约或条约的履行一般被视为丧失国际信誉的行为。

冲突战略:

冲突战略是冲突手段与对策的总称。

他所关注的是冲突手段的选择,以及采取不同手段所导致的可能后果。

战争与非战:

国家行使自卫权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行为具有正当性。

根据集体安全原则,在联合国授权下由区域组织使用多国武装的军事制裁行动具有合法性 任何国家不经和平方式的努力,直接诉诸战争将受到国际制裁。

放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已经发生的国家间冲突和争端只能使用和平方法加以解决和处理

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报复行为:

是对不友好行为的抗议,包括外交照会,使节召回,驱逐外交人员,断绝外交关系,限制外国人行动,中止贸易和航运,抵制对方国际活动,退出或废止协议和条约等

威慑:

通过渲染但不实际使用武力的手段增加对方对风险的预期达到警告、制约和屈服对手的目的。 包括针对冲突对方的军事部署、军事演习,开发和显示新武器、新技术,增加军备和进行战争动员,组成军事同盟等

暴力性报复

包括强制占有或没收对方财产,拘押、审判或处死对方人员,进行海上或空中封锁,实施军事打击


相关文章

  • 国际关系体系
  •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 结课论文 课题名称:"国际关系体系"和"国际关系格局"概 念辨析 专业: 环境工程 班级: 10-环境 学号: 1003090102 姓名: 方江燕 完成时间: 13 ...查看


  • 国际法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 [摘 要]国际法自产生以来,就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建立现代国际关系发挥了重大作用.可以说,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是调整国际关系的制度.法规及习惯的法律.本文主要就国际法对协调国际关系的作用进行探讨.首先对国际法的产生 ...查看


  • 国际商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
  • 国际商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 ---兼谈国际商法学是独立的法学部门 左 海 聪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国际商法是调整国际商事关系的统一实体规范和争端解决程序规范的总称, 具有自身的调整对象和调 ...查看


  • 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
  • 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演进 李德元 王鹏 提 要 本文力图通过对20世纪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流派演进的梳理,凸显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的知识谱系.理论架构和学术场景,以期帮助人们了解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 20世纪 西方 ...查看


  • 湘潭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培养方案(政治学)
  • 湘潭大学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政治学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的高层 次专门人材.毕业生应能胜任高校.科研.新闻出版等单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具体要求是: 1. 政治素质好. 拥护 ...查看


  • 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综述
  • 近三十年来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综述 041301009 郝陈雪 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到成长以及中国革命的成功和挫折,都与共产国际的指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研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术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研 ...查看


  • 李义虎:国际格局研究的现实主义取向和"中国学派"--国际关系学科整合研究之一
  • 内容提要:国际格局研究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理论属性和取向,有关国际格局的理论深深地植根于现实主义关于国际关系的基本假定之上,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分析逻辑,特别是它还被现实主义导向了同外交政策的实用联系.现实主义本身既具有对国际关系的深刻洞察力, ...查看


  • 国际关系系的决定因素
  • 1新情境·激趣导航 材料一.菲突然倒戈,新总统表态令美国崩溃.2016年5月9日,菲律宾举行总统选举.目前支持率遥遥领先的杜特蒂近日频频对中国示好,强调中菲关系非常重要.对于南海争议问题,杜特尔特表示愿意在南海问题上"" ...查看


  • [劳动关系学]期末论文
  • ------------------ 装 ------ 订 ------- 线 ----------------------------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 11 -20 12 学年第 1 学期) 普本 法学 专业20 10 级 1 ...查看


  • 所有国关学人都应该有的反思
  • 所有国关学人都应该有的反思 那一刻,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读书会后感 李 巍 通常而言,但凡喜欢读书的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感到一点孤独,一点来自心灵深处的孤独,不管是因为读书而孤独,还是因为孤独而读书. 因此,在我看来,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