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区税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998年第11期

我国各地区税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潘贤掌 黄耀军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361005)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宏观税负(税收收入与GDP 之比) 曾有一段时间逐年上升, 但从1985年以后, 却不断下降, 由1985年的22 8%下降至1996年的10 07%。同时, 不同地区税收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税收负担的不平等性也增加了。为了进行深入的研究, 我们按经济技术、发展

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 将我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区域, 其中东部经济带包括:京、津、辽、冀、鲁、苏、沪、浙、闽、粤、琼、桂等12个沿海省、市、区; 中部经济带包括:黑、吉、晋、皖、赣、豫、鄂、湘、内蒙古等九个省区; 西部经济带包括:新、川、藏、滇、青、甘、宁、陕、黔等九个省区。同时, 通过计算1991 1996年各个地区税收收入(包括工商税收、农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国营企业所得税) 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值, 得到各个地区的税收负担水平(税收收入/GDP) (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全国各地区的税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不仅各个经济带内部存在差异, 而且各经济带之间也存在差异。比如在东部地区, 税负较高的北京、上海比税负较低的江苏、山东平均高出约9个百分点; 在中部地区, 山西、吉林等地比安徽、河南约高出2 5个百分点; 在西部地区, 云南、贵州、甘肃等地区比西藏、新疆、四川等平均高出约5个百分点。另外, 综合来看, 西部地区税负高于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最低, 这种趋势在1993年以前尤其明显, 1994年以后由于税制改革, 这种差异有所减小。为了准确反映各经济带之间及经济带内部的差异程度, 以及总差异中有多少份额是由东、中、西三个经济带的带间差异产生的, 有多少份额是由经济带内部差异产生的, 我们引入一种科学的指标 塞尔指标, 它能够比基尼系数、阿特金森尺度等描述不平等性的指标更好地符合我们的要求。

二、塞尔指标的引入

塞尔(TH EIL) 从信息量与熵的概念出发考察不平等性, 它能把总体的不平等性分解为各个部分之间的不平等性和各个部分内部的不平等性, 在分析和分解不平等性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我们根据塞尔指标的分解原理 , 分析我国税负差异的状况。设D 、Z 、X 分别表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带, 各省区的序号如表1所示, ti 、g i 分别表示第i 区的税收收入、国内生产总值, Ti 、Gi 分别表示第i 区的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收入的份额、该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令

T D = D T i , G D = D G i

塞尔指标的具体分解过程参见高鸿桢! 论收入不平等性指标∀, 载厦门大学学报, 1993年第4期。

1北京[***********]15

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山西内蒙吉林

D 表示东部经济带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收入的份额, G D 表示该经济带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 D 表示对属于东部经济带的那些地区求和。则东部地区宏观税负不平等性指标为:

I D = D g Di LOG(W D /W i )

其中, g Di 是第i 区GDP 在东部经济带内所占份额, W D 是东部经济带的税负, W i 是第i 区的税负, 那么:g Di =G i /G p W D =( D t i ) /( D g i )

=(T D T i ) /(G D G i )

=(T /G) #(T D /G D )

W 1=t i /g i (TT i ) /(GG i ) =(T/G) (T i /G i ) #屯∃I D = D (G i /G D ) LOG (T D G i ) /(G D T i ) 同理可得:

" Z (屯I Z = G i /G Z ) LOG (T Z G i ) /(G Z T i ) " i /屯I X = X (G G X ) LOG (T X G i ) /(G X T i )

I D 、I Z 、I X 分别是反映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带宏观税负不平等性的指标。以各经济带的GDP 为权数计算, 可得带间不平等性指标:

I 1=G D LOG (G D /T D ) +G Z LOG (G Z /T Z )

+G X LOG(G X /T X ) 则总的不平等指标为:

I=I 1+G D I D +G Z I Z +G X I X

塞尔指标只有相对意义而无绝对意义, 本文取e 为底。塞尔指标的大小表明所考察范围内各地区的税负差异大小, 利用塞尔指标的时间序列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年指标变化的动态过程。

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7 316 79 114 422 09 111 210 67 79 411 67 312 711 112 912 18 59 29 110 310 29 714 819 94 311 313 911 310 58 4

16 115 58 712 117 57 810 110 06 99 110 29 611 810 611 511 18 28 88 49 99 89 314 218 45 010 813 010 09 47 3

17 714 69 012 117 38 210 210 17 010 211 611 612 111 812 010 68 09 08 49 110 39 813 521 76 210 514 511 411 37 5

11 17 14 16 09 93 33 94 63 36 54 47 36 15 25 35 33 54 53 74 04 34 35 57 34 45 16 05 05 04 2

11 87 03 96 210 23 23 94 53 36 14 26 85 94 94 95 03 74 23 43 73 94 25 67 53 75 05 64 94 74 4

12 67 13 86 211 03 53 94 33 66 73 96 75 65 24 84 94 34 23 43 43 74 26 17 94 25 25 24 75 44 8

16黑龙江[***********]2627282930

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三、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把各地区的税收收入(t i ) 、GDP 的数

据代入塞尔指标公式进行计算, 得到结果如下表:

注: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1992~1997年, ! 中国财政年鉴∀1992~1997年, 下同。

[1**********]6

I

I 1

I I 1

I D

I Z

I X

从表2中可看出, 各地区税负总差异I 从1992年到1996年逐年扩大, 由0 033610增大到0 064265, 平均每年递增17 6%。各经济带的带间税负差异I 1也呈不断扩大趋势, 虽然在数值上比东、中、西部的带内差异I D 、I Z 、I X 要小得多, 但是扩大的速度很快, 1996年的数值为1991年的5倍多, 可见, 全国宏观税负的不平等

0 0396110 0012310 038380 0523320 0091440 0427280 0336100 0010240 032590 0424530 0078960 0410860 0343930 0020330 032360 0375750 0099040 0527620 0535950 0027350 050860 0753030 0151400 0190070 0602190 0046800 055540 0824510 0142670 0237980 0642650 0068140 057450 0856360 0144650 026951

性以及三个经济带之间税负的不平等性都增大了。再看各个经济带内部的情况:东部地区的带内差异I D 前3年下降, 后3年上升; 中部地区的带内差异I Z 从1992年起以小幅波动的形式上升; 西部地区的带内差异I X 在前3年上升, 1994年起突然降至较低水平, 然后又逐年上升。另外, 东部地区的带内差异大于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又大于中部地区。以各经济带的GDP 为权数计算, 得到带内差异I I 1, 其与总差异I 的比值[(I I 1) /I], 由1991年的96 9%降至1996年89 4%, 这说明带内差异与带间差异相比具有缩小的趋势。

接下来分析所考察年份内经济带之间及经济带内部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情况。令I=I 1

+G D I D +G Z I Z +G X I X =I 1+I %D +I %Z +I %X , 那么I =I 1/I+I %D /I+I %Z /I +I %X /I, 其中, I 1/I 为经济带之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 I %D /I 、I %Z /I 、I %X /I 分别为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 它们数值的大小反映了该因素对总差异的影响程度。把计算结果列于表3:表3

数值比重(%)

数值比重(%) 数值比重(%) 数值比重(%) 数值比重(%)

各因素对总差异的贡献率

91年92年93年94年95年96年0 0012310 0010240 0020330 0027350 0046800 0068143 113 055 915 107 7710 600 0288290 0240400 0219190 0440120 0482950 04960472 7871 5363 7382 1280 2077 190 0026240 0022070 0026670 0041120 0039140 0040476 636 577 767 676 506 30

0 0069270 0063390 0077750 0027360 0033300 00380017 4918 8622 605 115 535 91

0 0396110 0336100 0343930 0535950 0602190 064265100

100

100

100

100

100

从表3中数据来看, 东部地区的带内差异的贡献率最大, 平均为74 63%, 占总差异的一半以上, 这说明东部地区内部税负不平等性较严重且是总差异的主要贡献因素。中部地区贡献率较小, 平均为6 9%。西部地区贡献率波动较大, 前3年平

I 1I %D I %Z I %X I

均为19 65%, 后3年降为5 52%。另外, 带间差异贡献率虽然较小, 但增长速度很快, 由1991年的3 1%迅速上升到1996年的10 6%, 这说明带间税负差异对总税负差异的影响日益加大。

下面再来看税负总差异的变动与经济带之间及经济带内部差异变动的关系, 对公式I=I 1

+I %D +I %Z +I %X 两边关于时间t 求导, 有:dI/dt=dI 1/dt+dI %d /dt+dI %Z /dt+dI %x /dt 这说明

税负总差异的增加额同样可以分解为经济带之间差异的增加额与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增加额之和。根据表3可直接计算各增加额的值, 结果如表4所示:表4各因素变动对总差异变动的贡献情况可见, 在1996年比1991年扩大

dI

数值 比重(%)

dI 1

dI %D

dI %Z

dI %X

的税负总差异中, 由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扩大所解释的部分最大, 占

84 27%; 各地区之间差异次之, 占22 65%; 中部地区更小, 占5 78%;

0 0246540 0055830 0207750 0 003127100

22 65

84 27

5 78

-12 68

而西部地区内部差异不仅没有扩大, 反而缩小了。

四、税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低的西部地区, 其税负水平反而高于东部地区, 原因何在呢?

(一) 所有制结构差异的影响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税负高低不一, 一般而言, 国有企业高于集体企业, 集体企业高于外商投资企业。目前, 国有企业的税负偏重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这从1994~1996年不同类型企业的&两税∋负担可见一斑:表5 不同类型企业的税负

国企

[1**********]6

9 99%9 04%6 4%

集企4 84%4 44%3 92%

外企4 81%4 40%4 27%

从所有制结构上看, 西部国有经济比重高, 而东部非国有化程度高, 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例如, 从1978到1992年, 非国有经济的比重浙江由38 3%升到73 6%, 广东由32 2%上升到67 5%, 福建由25 8%上升为66 8%, 山东由32 4%上升为63 4%。而同期的青海、内蒙古、宁夏、甘肃、云南的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分别为18 6%、23 3%、25 1%、

26 5%和27%。这就是中西部地区宏观税负反而比东部地区高的原因。

(二) 预算外收入差异的影响

近年来, 大量的政府资金游离于国家预算之外, 严重侵蚀了税源, 不仅影响了税收收入, 而且加重了税收负担。据统计, 1985~1994年全国税收收入总额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 而同期预算外收入的增长速度却为16%; 再从具有可比性的1993年~1994年看, 税收收入增长为20 48%, 而同期预算外收入却增长了31 8%。可见, 预算外收入的增速及规模大小已成为影响地区税负的主要因素之一。

比较3个经济带1991~1996年的预算外收入(见表6) , 在环比增长速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如1991年中部比东部高4 4个百分点。1995年西部比中部高16 1个百分点, 1996年中部比西部高13 5个百分点。预算外收入与税收收入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预算外收入增幅大的地区税负相对较轻, 预算外收入增幅较小的地区税负则相对较重, 这种预算外收入增幅此起彼伏的情况造成了地区间税负差别的不断扩大。从总的增长趋势来看, 中部地区大多数年份增长最快, 这是中部地区税负较轻的原因之一。

(三) 国民收入分配差异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 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看, 不断向地方倾斜; 从地区看, 不断向东部地区倾斜; 从国家、企业与个人看, 不断向企业、个人倾斜。我国的税收来自企业,

表6东中西部预算外收入情况表

预算外收入环比增长速度东

中 18%

西 16 6%

GDP 比重东0 0970 0880 0370 0350 0360 043

中0 0930 0920 0360 0340 0340 041

西0 0930 0930 0380 0360 0410 045

个人所得税占的比重很小, 因此, 企业和个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结构变化对税收收入具有一定影响。几年来, 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使国家、企业、个人三者收入占GDP 比重由1978年的32 8(16 1(51 1转变为1995年的13 4(17 5(69 1, 企业收入所占比重变化不大, 个人收入所占比重迅速上升。这种情况在东部地区尤其明显, 且由于个人所得税征管不

19911992

13 6%

199341 5%[1**********]6

32 9%32 1%41 3%

-49 36%47 83%35 2%26 8%45 8%

30 1%42 9%32 3%

力, 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也使东部地区的税负显得较轻。

(四) 物价水平差异的影响

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 物价变动对税收收入的影响比较敏感, 物价每上升1%, 将引起各项税收收入总额上升约0 56%, 所以随着物价上涨, 将加重税收负担。我国的工商税收以流转税为主, 商品流通加速, 物价上涨, 将引起流转税收入从而税收总收入的增加。反之, 商品积压, 物价下降, 将引起流转税收入从而税收总收入的减少。其次, 物价上升使税负转嫁变得困难, 也将加重税收负担。3个地区历年的物价指数对比显示, 除1993年外, 中、西部地区的物价水平都比东部高, 这种情况在1995年、1996年两年特别明显。相对较高的物价水平加重了中西部地区的税收负担。

表7 东、中、西部地区物价指数(上年=10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五) 税收优惠政策差异的影响

目前, 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存在区域性不平等的局面。一方面从东、中、西部地区来看, 税

收优惠主要集中在东部, 尤其是&特区∋。另一方面从中西部来看, 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东部地区享受过多的优惠性

东104 57106 67115 82120 56113 48105 36中104 24106 86112 67122 3115 17106 17西104 67107 24113 99121 68116 77107 4

政策, 使得这一地区税负比起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反而更轻, 中西部虽然也有优惠性政策, 但与

税收收入联系不紧, 加上这些地区税源少、财政困难, 使得优惠政策难于发挥作用。而且, 对中西部的税收优惠缺乏针对性, 没有从中西部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较差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明确税收优惠是为了&造血∋而不是&输血∋, 因而优惠效果并不明显。

参考文献

刘飞鹏, 1996:! 税收负担理论与政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国家税务总局课题组, 1998:! 关于我国税收负担问题的再研究∀, ! 经济研究参考∀。T heil, H, 1967, Economics and In formation Theory Amsterdan, North holland. S horrocks, A, 1984, Inequility Decomposition by Popul ati on Subgroups, Economatrica. Fei, Ranis, Kuo, 1979, Growth w i th Equity:The Taiwan Case, Oxford Universi ty Press.

(责任编辑:晓 峰) (校对:子 璇)

1998年第11期

我国各地区税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潘贤掌 黄耀军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361005)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宏观税负(税收收入与GDP 之比) 曾有一段时间逐年上升, 但从1985年以后, 却不断下降, 由1985年的22 8%下降至1996年的10 07%。同时, 不同地区税收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税收负担的不平等性也增加了。为了进行深入的研究, 我们按经济技术、发展

水平和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原则, 将我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区域, 其中东部经济带包括:京、津、辽、冀、鲁、苏、沪、浙、闽、粤、琼、桂等12个沿海省、市、区; 中部经济带包括:黑、吉、晋、皖、赣、豫、鄂、湘、内蒙古等九个省区; 西部经济带包括:新、川、藏、滇、青、甘、宁、陕、黔等九个省区。同时, 通过计算1991 1996年各个地区税收收入(包括工商税收、农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国营企业所得税) 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值, 得到各个地区的税收负担水平(税收收入/GDP) (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全国各地区的税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不仅各个经济带内部存在差异, 而且各经济带之间也存在差异。比如在东部地区, 税负较高的北京、上海比税负较低的江苏、山东平均高出约9个百分点; 在中部地区, 山西、吉林等地比安徽、河南约高出2 5个百分点; 在西部地区, 云南、贵州、甘肃等地区比西藏、新疆、四川等平均高出约5个百分点。另外, 综合来看, 西部地区税负高于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最低, 这种趋势在1993年以前尤其明显, 1994年以后由于税制改革, 这种差异有所减小。为了准确反映各经济带之间及经济带内部的差异程度, 以及总差异中有多少份额是由东、中、西三个经济带的带间差异产生的, 有多少份额是由经济带内部差异产生的, 我们引入一种科学的指标 塞尔指标, 它能够比基尼系数、阿特金森尺度等描述不平等性的指标更好地符合我们的要求。

二、塞尔指标的引入

塞尔(TH EIL) 从信息量与熵的概念出发考察不平等性, 它能把总体的不平等性分解为各个部分之间的不平等性和各个部分内部的不平等性, 在分析和分解不平等性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我们根据塞尔指标的分解原理 , 分析我国税负差异的状况。设D 、Z 、X 分别表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经济带, 各省区的序号如表1所示, ti 、g i 分别表示第i 区的税收收入、国内生产总值, Ti 、Gi 分别表示第i 区的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收入的份额、该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令

T D = D T i , G D = D G i

塞尔指标的具体分解过程参见高鸿桢! 论收入不平等性指标∀, 载厦门大学学报, 1993年第4期。

1北京[***********]15

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山西内蒙吉林

D 表示东部经济带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收入的份额, G D 表示该经济带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 D 表示对属于东部经济带的那些地区求和。则东部地区宏观税负不平等性指标为:

I D = D g Di LOG(W D /W i )

其中, g Di 是第i 区GDP 在东部经济带内所占份额, W D 是东部经济带的税负, W i 是第i 区的税负, 那么:g Di =G i /G p W D =( D t i ) /( D g i )

=(T D T i ) /(G D G i )

=(T /G) #(T D /G D )

W 1=t i /g i (TT i ) /(GG i ) =(T/G) (T i /G i ) #屯∃I D = D (G i /G D ) LOG (T D G i ) /(G D T i ) 同理可得:

" Z (屯I Z = G i /G Z ) LOG (T Z G i ) /(G Z T i ) " i /屯I X = X (G G X ) LOG (T X G i ) /(G X T i )

I D 、I Z 、I X 分别是反映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带宏观税负不平等性的指标。以各经济带的GDP 为权数计算, 可得带间不平等性指标:

I 1=G D LOG (G D /T D ) +G Z LOG (G Z /T Z )

+G X LOG(G X /T X ) 则总的不平等指标为:

I=I 1+G D I D +G Z I Z +G X I X

塞尔指标只有相对意义而无绝对意义, 本文取e 为底。塞尔指标的大小表明所考察范围内各地区的税负差异大小, 利用塞尔指标的时间序列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年指标变化的动态过程。

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7 316 79 114 422 09 111 210 67 79 411 67 312 711 112 912 18 59 29 110 310 29 714 819 94 311 313 911 310 58 4

16 115 58 712 117 57 810 110 06 99 110 29 611 810 611 511 18 28 88 49 99 89 314 218 45 010 813 010 09 47 3

17 714 69 012 117 38 210 210 17 010 211 611 612 111 812 010 68 09 08 49 110 39 813 521 76 210 514 511 411 37 5

11 17 14 16 09 93 33 94 63 36 54 47 36 15 25 35 33 54 53 74 04 34 35 57 34 45 16 05 05 04 2

11 87 03 96 210 23 23 94 53 36 14 26 85 94 94 95 03 74 23 43 73 94 25 67 53 75 05 64 94 74 4

12 67 13 86 211 03 53 94 33 66 73 96 75 65 24 84 94 34 23 43 43 74 26 17 94 25 25 24 75 44 8

16黑龙江[***********]2627282930

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三、实证研究结果分析

把各地区的税收收入(t i ) 、GDP 的数

据代入塞尔指标公式进行计算, 得到结果如下表:

注:资料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1992~1997年, ! 中国财政年鉴∀1992~1997年, 下同。

[1**********]6

I

I 1

I I 1

I D

I Z

I X

从表2中可看出, 各地区税负总差异I 从1992年到1996年逐年扩大, 由0 033610增大到0 064265, 平均每年递增17 6%。各经济带的带间税负差异I 1也呈不断扩大趋势, 虽然在数值上比东、中、西部的带内差异I D 、I Z 、I X 要小得多, 但是扩大的速度很快, 1996年的数值为1991年的5倍多, 可见, 全国宏观税负的不平等

0 0396110 0012310 038380 0523320 0091440 0427280 0336100 0010240 032590 0424530 0078960 0410860 0343930 0020330 032360 0375750 0099040 0527620 0535950 0027350 050860 0753030 0151400 0190070 0602190 0046800 055540 0824510 0142670 0237980 0642650 0068140 057450 0856360 0144650 026951

性以及三个经济带之间税负的不平等性都增大了。再看各个经济带内部的情况:东部地区的带内差异I D 前3年下降, 后3年上升; 中部地区的带内差异I Z 从1992年起以小幅波动的形式上升; 西部地区的带内差异I X 在前3年上升, 1994年起突然降至较低水平, 然后又逐年上升。另外, 东部地区的带内差异大于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又大于中部地区。以各经济带的GDP 为权数计算, 得到带内差异I I 1, 其与总差异I 的比值[(I I 1) /I], 由1991年的96 9%降至1996年89 4%, 这说明带内差异与带间差异相比具有缩小的趋势。

接下来分析所考察年份内经济带之间及经济带内部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情况。令I=I 1

+G D I D +G Z I Z +G X I X =I 1+I %D +I %Z +I %X , 那么I =I 1/I+I %D /I+I %Z /I +I %X /I, 其中, I 1/I 为经济带之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 I %D /I 、I %Z /I 、I %X /I 分别为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 它们数值的大小反映了该因素对总差异的影响程度。把计算结果列于表3:表3

数值比重(%)

数值比重(%) 数值比重(%) 数值比重(%) 数值比重(%)

各因素对总差异的贡献率

91年92年93年94年95年96年0 0012310 0010240 0020330 0027350 0046800 0068143 113 055 915 107 7710 600 0288290 0240400 0219190 0440120 0482950 04960472 7871 5363 7382 1280 2077 190 0026240 0022070 0026670 0041120 0039140 0040476 636 577 767 676 506 30

0 0069270 0063390 0077750 0027360 0033300 00380017 4918 8622 605 115 535 91

0 0396110 0336100 0343930 0535950 0602190 064265100

100

100

100

100

100

从表3中数据来看, 东部地区的带内差异的贡献率最大, 平均为74 63%, 占总差异的一半以上, 这说明东部地区内部税负不平等性较严重且是总差异的主要贡献因素。中部地区贡献率较小, 平均为6 9%。西部地区贡献率波动较大, 前3年平

I 1I %D I %Z I %X I

均为19 65%, 后3年降为5 52%。另外, 带间差异贡献率虽然较小, 但增长速度很快, 由1991年的3 1%迅速上升到1996年的10 6%, 这说明带间税负差异对总税负差异的影响日益加大。

下面再来看税负总差异的变动与经济带之间及经济带内部差异变动的关系, 对公式I=I 1

+I %D +I %Z +I %X 两边关于时间t 求导, 有:dI/dt=dI 1/dt+dI %d /dt+dI %Z /dt+dI %x /dt 这说明

税负总差异的增加额同样可以分解为经济带之间差异的增加额与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增加额之和。根据表3可直接计算各增加额的值, 结果如表4所示:表4各因素变动对总差异变动的贡献情况可见, 在1996年比1991年扩大

dI

数值 比重(%)

dI 1

dI %D

dI %Z

dI %X

的税负总差异中, 由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扩大所解释的部分最大, 占

84 27%; 各地区之间差异次之, 占22 65%; 中部地区更小, 占5 78%;

0 0246540 0055830 0207750 0 003127100

22 65

84 27

5 78

-12 68

而西部地区内部差异不仅没有扩大, 反而缩小了。

四、税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低的西部地区, 其税负水平反而高于东部地区, 原因何在呢?

(一) 所有制结构差异的影响

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税负高低不一, 一般而言, 国有企业高于集体企业, 集体企业高于外商投资企业。目前, 国有企业的税负偏重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这从1994~1996年不同类型企业的&两税∋负担可见一斑:表5 不同类型企业的税负

国企

[1**********]6

9 99%9 04%6 4%

集企4 84%4 44%3 92%

外企4 81%4 40%4 27%

从所有制结构上看, 西部国有经济比重高, 而东部非国有化程度高, 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例如, 从1978到1992年, 非国有经济的比重浙江由38 3%升到73 6%, 广东由32 2%上升到67 5%, 福建由25 8%上升为66 8%, 山东由32 4%上升为63 4%。而同期的青海、内蒙古、宁夏、甘肃、云南的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分别为18 6%、23 3%、25 1%、

26 5%和27%。这就是中西部地区宏观税负反而比东部地区高的原因。

(二) 预算外收入差异的影响

近年来, 大量的政府资金游离于国家预算之外, 严重侵蚀了税源, 不仅影响了税收收入, 而且加重了税收负担。据统计, 1985~1994年全国税收收入总额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 而同期预算外收入的增长速度却为16%; 再从具有可比性的1993年~1994年看, 税收收入增长为20 48%, 而同期预算外收入却增长了31 8%。可见, 预算外收入的增速及规模大小已成为影响地区税负的主要因素之一。

比较3个经济带1991~1996年的预算外收入(见表6) , 在环比增长速度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如1991年中部比东部高4 4个百分点。1995年西部比中部高16 1个百分点, 1996年中部比西部高13 5个百分点。预算外收入与税收收入存在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预算外收入增幅大的地区税负相对较轻, 预算外收入增幅较小的地区税负则相对较重, 这种预算外收入增幅此起彼伏的情况造成了地区间税负差别的不断扩大。从总的增长趋势来看, 中部地区大多数年份增长最快, 这是中部地区税负较轻的原因之一。

(三) 国民收入分配差异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 从中央与地方关系看, 不断向地方倾斜; 从地区看, 不断向东部地区倾斜; 从国家、企业与个人看, 不断向企业、个人倾斜。我国的税收来自企业,

表6东中西部预算外收入情况表

预算外收入环比增长速度东

中 18%

西 16 6%

GDP 比重东0 0970 0880 0370 0350 0360 043

中0 0930 0920 0360 0340 0340 041

西0 0930 0930 0380 0360 0410 045

个人所得税占的比重很小, 因此, 企业和个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结构变化对税收收入具有一定影响。几年来, 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使国家、企业、个人三者收入占GDP 比重由1978年的32 8(16 1(51 1转变为1995年的13 4(17 5(69 1, 企业收入所占比重变化不大, 个人收入所占比重迅速上升。这种情况在东部地区尤其明显, 且由于个人所得税征管不

19911992

13 6%

199341 5%[1**********]6

32 9%32 1%41 3%

-49 36%47 83%35 2%26 8%45 8%

30 1%42 9%32 3%

力, 造成税收大量流失, 也使东部地区的税负显得较轻。

(四) 物价水平差异的影响

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 物价变动对税收收入的影响比较敏感, 物价每上升1%, 将引起各项税收收入总额上升约0 56%, 所以随着物价上涨, 将加重税收负担。我国的工商税收以流转税为主, 商品流通加速, 物价上涨, 将引起流转税收入从而税收总收入的增加。反之, 商品积压, 物价下降, 将引起流转税收入从而税收总收入的减少。其次, 物价上升使税负转嫁变得困难, 也将加重税收负担。3个地区历年的物价指数对比显示, 除1993年外, 中、西部地区的物价水平都比东部高, 这种情况在1995年、1996年两年特别明显。相对较高的物价水平加重了中西部地区的税收负担。

表7 东、中、西部地区物价指数(上年=10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五) 税收优惠政策差异的影响

目前, 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存在区域性不平等的局面。一方面从东、中、西部地区来看, 税

收优惠主要集中在东部, 尤其是&特区∋。另一方面从中西部来看, 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东部地区享受过多的优惠性

东104 57106 67115 82120 56113 48105 36中104 24106 86112 67122 3115 17106 17西104 67107 24113 99121 68116 77107 4

政策, 使得这一地区税负比起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反而更轻, 中西部虽然也有优惠性政策, 但与

税收收入联系不紧, 加上这些地区税源少、财政困难, 使得优惠政策难于发挥作用。而且, 对中西部的税收优惠缺乏针对性, 没有从中西部基础设施落后、投资环境较差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明确税收优惠是为了&造血∋而不是&输血∋, 因而优惠效果并不明显。

参考文献

刘飞鹏, 1996:! 税收负担理论与政策∀,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国家税务总局课题组, 1998:! 关于我国税收负担问题的再研究∀, ! 经济研究参考∀。T heil, H, 1967, Economics and In formation Theory Amsterdan, North holland. S horrocks, A, 1984, Inequility Decomposition by Popul ati on Subgroups, Economatrica. Fei, Ranis, Kuo, 1979, Growth w i th Equity:The Taiwan Case, Oxford Universi ty Press.

(责任编辑:晓 峰) (校对:子 璇)


相关文章

  • 财政学专业毕业论文备选题目
  • 2010届财政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备选题目 序号 财政方向 1 进一步完善我国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思考 2 推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利弊分析 3 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政策选择 4 论财政补贴的社会经济效应 5 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能力的实证分析 ...查看


  • 上市公司实际所得税率影响因素研究
  • 摘要:本文采用中国上市公司2007年至2008年的面板数据,从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资产密集度.投资报酬率和股权结构方面探讨与实际所得税率(ETR)的关系.研究发现,实际所得税率与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与投资报酬率和股权结构显著负相关,而与 ...查看


  • 出口退税率持续调高对财政收入的影响分析
  • .财耩.型:塑鲤鱼竺堡趟垫盟堡盈 口黎静文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构建,同时会加重地方尤其是东部沿 海城市的财政压力,不利于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地方政府集中财力渡 过危机.出口退税地方负担的加重,势必会反过来影响地方政府 支 ...查看


  • 企业所得税负担的年度变化趋势
  • [摘 要]企业所得税负担的年度分布是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变化以及对企业影响的具体体现.本文对1994年至2005年我国上市公司所得税负担的年度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公司实际税率平均值基本保持平稳,而公司实际税率中位数则不断下降:1994年至 ...查看


  • 我国税收负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摘 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今社会,税收不仅是政府筹集资金.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更是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财政政策工具.随着近年来我国税收呈现高增长态势,税收负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结合我国宏观税负的影 ...查看


  • 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对外开放
  • 作者:朱慧董雪兵 浙江社会科学 2010年08期 一.引言 区域对外开放包括面向国外其他经济实体的国际开放,也包括面向国内其他地区的区际开放.在整个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各级政府尤其是作为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第一集团"的地方 ...查看


  • 营改增对物流业上市公司影响的实证分析
  • 作者:李绍萍 中国流通经济 2014年08期 根据行业分类标准,物流业应由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政业等构成,具体涵盖铁路运输业.道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航空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业.仓储业.邮政业等行业,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 ...查看


  • 投我以桃_报之以李_经济周期与国企避税_陈冬
  •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经济周期与国企避税中国金融·财政论坛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 经济周期与国企避税 □陈 冬 孔墨奇 王红建 摘要:本文研究国有企业避税程度对宏观经济周期变化的反应.以我国2003~2013年的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查看


  • 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综述
  • 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综述 张洪芳 王颖(教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杭州310018)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我国学者在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方面存在的不 足,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