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走”完长征的婴儿 教学目标:
1、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34个:婴儿、漫漫、疑惑、千真万确、奇迹、当事人、根据地、率领、围剿、报捷、疯狂、箩筐、侦查、围追堵截、襁褓、封锁线、暴露、捂住、猛然、焦急、立即、颠落、艰苦、消耗、恢复、严峻、考验、病饿交加、奄奄一息、长途跋涉、衣衫褴褛、军需处、棺材、取之不尽。联系上下文理解“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注意人称的变化。
2、理解课文最后一节,知道“走”、“精神财富”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长征
1、出示课题,指名读。
2、对课题质疑:什么是长征?
这里的“婴儿”指谁?
婴儿怎么能“走”?„„
解决生字词:
婴儿、漫漫、疑惑、千真万确、奇迹、当事人、根据地、率领、围剿、报捷、疯狂、箩筐、侦查、围追堵截、襁褓、封锁线、暴露、捂住、猛然、焦急、立即、颠落、艰苦、消耗、恢复、严峻、考验、病饿交加、奄奄一息、长途跋涉、衣衫褴褛、军需处、棺材、取之不尽
3、初读课文,解决部分问题。
(1)了解长征。
①读课文,说说你对长征有了哪些了解。(引导学生重点从课文的第一、二节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说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什么时
候开始长征,从哪里出发等。)
②交流,出示:1935年11月19日
反击“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陕北
理解“围剿”。
看地图,知道湘鄂川黔的地理位置。
③根据提示说几句话,介绍一下贺龙率领的这支红军部队的长征。
(2)文中的婴儿就是——贺捷生,贺龙元帅的女儿。当时她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
理解“襁褓”。
4、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竟然也“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最后到达了陕北,这真是一个奇迹。那么她是怎么“走”完长征路的呢?我们来读读她说的话。
二、整体感知,了解写作方法
1、指名分节读第2—6节,读准:一步不落、着落、衣衫褴褛。
2、说说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这是自述。
(2)第2-6节每一节都有前引号,第6节后有后引号,这是引用主人公的话来写。
第二课时
三、深入学习,概括长征途中的事件
1、默读第2—6节,思考:贺捷生讲述了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写的。
2、学习第2、3节,指导概括。
(1)自由轻声读这两小节,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当时的情况和结果。
(2)交流。
1935年11月19日,刚刚出生18天的“我”被母亲背在身上,随部队开始长征。
(因为主要是讲“我”的事,所以引导学生用被字句来讲。“我”指贺捷生,要加引号,概括时也可以用第三人称。)
3、学习第4节,组内概括。
(1)读第4节,根据提示,小组内概括第二件事。
过封锁线时, 。
(2)交流。
(3)比较:过封锁线时,为了不暴露部队,“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
过封锁线时,“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
哪一句话意思概括更清楚?为什么?(指导学生概括时要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读第5、6节,根据提示,概括第3和4件事。
突围时, 。
过草地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
(1)突围时,“我”被父亲颠落在路边,幸亏被老乡捡到,才回到父母的怀抱。
比较“丢”和“颠落”。(结合“一路冲杀”体会用“颠落”一词的准确性。)
(2)过草地时,“我”奄奄一息,大人为“我”准备了棺材——一块白布,但“我”的生命力强得出奇,终于走出了草地。 联系上下文理解“奄奄一息”。
6、现在你就是贺捷生,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把四件事连起来说一说。
四、再读课文,理解最后一节
1、再读课文,感受长征的艰难。
(1)引读第3节。
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然而阻碍红军的不只是敌人,还有更恶劣的自然环境。当时正值——寒冬季节,风雪交加,红军面对的困难无法想象。
(2)看录像,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
师:凭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陕北,长征取得了胜利。
2、说说长征精神是怎样的精神。
学生交流。
师小结:贺捷生奶奶认为这些精神就是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板书: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3、读最后一节,说说“走”的含义。
长征时的贺捷生只是一个未满周岁的婴儿,父母亲抱着她走完长征路。她同样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父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一直激励着贺捷生。
五、拓展练习
1、贺捷生奶奶的“长征”经历,充满了传奇,更充满了艰辛,选你印象最深的内容说给你的伙伴或家人听,注意人称的变化。
2、多音字:
传( )( )长( )( )得( )( )
( )( ) ( )( ) ( )( )
落( )( )露( )( )重( )( )
( )( ) ( )( ) ( )( )
分( )( )还( )( )更( )( )干( )( ( )( ) ( )( ) ( )( ) ( )(板书设计: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经历)
↓
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作业设计:
1. 完成上海作业第12课,家长监督并签字。
2. 预习第13课,完成《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上会做的题目。
3. 听写本课词语34个,家长监督并签字。
) )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教学目标:
1、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34个:婴儿、漫漫、疑惑、千真万确、奇迹、当事人、根据地、率领、围剿、报捷、疯狂、箩筐、侦查、围追堵截、襁褓、封锁线、暴露、捂住、猛然、焦急、立即、颠落、艰苦、消耗、恢复、严峻、考验、病饿交加、奄奄一息、长途跋涉、衣衫褴褛、军需处、棺材、取之不尽。联系上下文理解“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注意人称的变化。
2、理解课文最后一节,知道“走”、“精神财富”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长征
1、出示课题,指名读。
2、对课题质疑:什么是长征?
这里的“婴儿”指谁?
婴儿怎么能“走”?„„
解决生字词:
婴儿、漫漫、疑惑、千真万确、奇迹、当事人、根据地、率领、围剿、报捷、疯狂、箩筐、侦查、围追堵截、襁褓、封锁线、暴露、捂住、猛然、焦急、立即、颠落、艰苦、消耗、恢复、严峻、考验、病饿交加、奄奄一息、长途跋涉、衣衫褴褛、军需处、棺材、取之不尽
3、初读课文,解决部分问题。
(1)了解长征。
①读课文,说说你对长征有了哪些了解。(引导学生重点从课文的第一、二节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说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什么时
候开始长征,从哪里出发等。)
②交流,出示:1935年11月19日
反击“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陕北
理解“围剿”。
看地图,知道湘鄂川黔的地理位置。
③根据提示说几句话,介绍一下贺龙率领的这支红军部队的长征。
(2)文中的婴儿就是——贺捷生,贺龙元帅的女儿。当时她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
理解“襁褓”。
4、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竟然也“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最后到达了陕北,这真是一个奇迹。那么她是怎么“走”完长征路的呢?我们来读读她说的话。
二、整体感知,了解写作方法
1、指名分节读第2—6节,读准:一步不落、着落、衣衫褴褛。
2、说说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这是自述。
(2)第2-6节每一节都有前引号,第6节后有后引号,这是引用主人公的话来写。
第二课时
三、深入学习,概括长征途中的事件
1、默读第2—6节,思考:贺捷生讲述了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写的。
2、学习第2、3节,指导概括。
(1)自由轻声读这两小节,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当时的情况和结果。
(2)交流。
1935年11月19日,刚刚出生18天的“我”被母亲背在身上,随部队开始长征。
(因为主要是讲“我”的事,所以引导学生用被字句来讲。“我”指贺捷生,要加引号,概括时也可以用第三人称。)
3、学习第4节,组内概括。
(1)读第4节,根据提示,小组内概括第二件事。
过封锁线时, 。
(2)交流。
(3)比较:过封锁线时,为了不暴露部队,“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
过封锁线时,“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
哪一句话意思概括更清楚?为什么?(指导学生概括时要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读第5、6节,根据提示,概括第3和4件事。
突围时, 。
过草地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
(1)突围时,“我”被父亲颠落在路边,幸亏被老乡捡到,才回到父母的怀抱。
比较“丢”和“颠落”。(结合“一路冲杀”体会用“颠落”一词的准确性。)
(2)过草地时,“我”奄奄一息,大人为“我”准备了棺材——一块白布,但“我”的生命力强得出奇,终于走出了草地。 联系上下文理解“奄奄一息”。
6、现在你就是贺捷生,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把四件事连起来说一说。
四、再读课文,理解最后一节
1、再读课文,感受长征的艰难。
(1)引读第3节。
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然而阻碍红军的不只是敌人,还有更恶劣的自然环境。当时正值——寒冬季节,风雪交加,红军面对的困难无法想象。
(2)看录像,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
师:凭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陕北,长征取得了胜利。
2、说说长征精神是怎样的精神。
学生交流。
师小结:贺捷生奶奶认为这些精神就是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板书: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3、读最后一节,说说“走”的含义。
长征时的贺捷生只是一个未满周岁的婴儿,父母亲抱着她走完长征路。她同样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父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一直激励着贺捷生。
五、拓展练习
1、贺捷生奶奶的“长征”经历,充满了传奇,更充满了艰辛,选你印象最深的内容说给你的伙伴或家人听,注意人称的变化。
2、多音字:
传( )( )长( )( )得( )( )
( )( ) ( )( ) ( )( )
落( )( )露( )( )重( )( )
( )( ) ( )( ) ( )( )
分( )( )还( )( )更( )( )干( )( ( )( ) ( )( ) ( )( ) ( )(板书设计: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经历)
↓
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作业设计:
1. 完成上海作业第12课,家长监督并签字。
2. 预习第13课,完成《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上会做的题目。
3. 听写本课词语34个,家长监督并签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