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走"完长征的婴儿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教学目标:

1、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34个:婴儿、漫漫、疑惑、千真万确、奇迹、当事人、根据地、率领、围剿、报捷、疯狂、箩筐、侦查、围追堵截、襁褓、封锁线、暴露、捂住、猛然、焦急、立即、颠落、艰苦、消耗、恢复、严峻、考验、病饿交加、奄奄一息、长途跋涉、衣衫褴褛、军需处、棺材、取之不尽。联系上下文理解“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注意人称的变化。

2、理解课文最后一节,知道“走”、“精神财富”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长征

1、出示课题,指名读。

2、对课题质疑:什么是长征?

这里的“婴儿”指谁?

婴儿怎么能“走”?„„

解决生字词:

婴儿、漫漫、疑惑、千真万确、奇迹、当事人、根据地、率领、围剿、报捷、疯狂、箩筐、侦查、围追堵截、襁褓、封锁线、暴露、捂住、猛然、焦急、立即、颠落、艰苦、消耗、恢复、严峻、考验、病饿交加、奄奄一息、长途跋涉、衣衫褴褛、军需处、棺材、取之不尽

3、初读课文,解决部分问题。

(1)了解长征。

①读课文,说说你对长征有了哪些了解。(引导学生重点从课文的第一、二节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说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什么时

候开始长征,从哪里出发等。)

②交流,出示:1935年11月19日

反击“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陕北

理解“围剿”。

看地图,知道湘鄂川黔的地理位置。

③根据提示说几句话,介绍一下贺龙率领的这支红军部队的长征。

(2)文中的婴儿就是——贺捷生,贺龙元帅的女儿。当时她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

理解“襁褓”。

4、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竟然也“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最后到达了陕北,这真是一个奇迹。那么她是怎么“走”完长征路的呢?我们来读读她说的话。

二、整体感知,了解写作方法

1、指名分节读第2—6节,读准:一步不落、着落、衣衫褴褛。

2、说说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这是自述。

(2)第2-6节每一节都有前引号,第6节后有后引号,这是引用主人公的话来写。

第二课时

三、深入学习,概括长征途中的事件

1、默读第2—6节,思考:贺捷生讲述了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写的。

2、学习第2、3节,指导概括。

(1)自由轻声读这两小节,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当时的情况和结果。

(2)交流。

1935年11月19日,刚刚出生18天的“我”被母亲背在身上,随部队开始长征。

(因为主要是讲“我”的事,所以引导学生用被字句来讲。“我”指贺捷生,要加引号,概括时也可以用第三人称。)

3、学习第4节,组内概括。

(1)读第4节,根据提示,小组内概括第二件事。

过封锁线时, 。

(2)交流。

(3)比较:过封锁线时,为了不暴露部队,“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

过封锁线时,“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

哪一句话意思概括更清楚?为什么?(指导学生概括时要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读第5、6节,根据提示,概括第3和4件事。

突围时, 。

过草地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

(1)突围时,“我”被父亲颠落在路边,幸亏被老乡捡到,才回到父母的怀抱。

比较“丢”和“颠落”。(结合“一路冲杀”体会用“颠落”一词的准确性。)

(2)过草地时,“我”奄奄一息,大人为“我”准备了棺材——一块白布,但“我”的生命力强得出奇,终于走出了草地。 联系上下文理解“奄奄一息”。

6、现在你就是贺捷生,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把四件事连起来说一说。

四、再读课文,理解最后一节

1、再读课文,感受长征的艰难。

(1)引读第3节。

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然而阻碍红军的不只是敌人,还有更恶劣的自然环境。当时正值——寒冬季节,风雪交加,红军面对的困难无法想象。

(2)看录像,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

师:凭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陕北,长征取得了胜利。

2、说说长征精神是怎样的精神。

学生交流。

师小结:贺捷生奶奶认为这些精神就是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板书: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3、读最后一节,说说“走”的含义。

长征时的贺捷生只是一个未满周岁的婴儿,父母亲抱着她走完长征路。她同样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父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一直激励着贺捷生。

五、拓展练习

1、贺捷生奶奶的“长征”经历,充满了传奇,更充满了艰辛,选你印象最深的内容说给你的伙伴或家人听,注意人称的变化。

2、多音字:

传( )( )长( )( )得( )( )

( )( ) ( )( ) ( )( )

落( )( )露( )( )重( )( )

( )( ) ( )( ) ( )( )

分( )( )还( )( )更( )( )干( )( ( )( ) ( )( ) ( )( ) ( )(板书设计: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经历)

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作业设计:

1. 完成上海作业第12课,家长监督并签字。

2. 预习第13课,完成《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上会做的题目。

3. 听写本课词语34个,家长监督并签字。

) )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教学目标:

1、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34个:婴儿、漫漫、疑惑、千真万确、奇迹、当事人、根据地、率领、围剿、报捷、疯狂、箩筐、侦查、围追堵截、襁褓、封锁线、暴露、捂住、猛然、焦急、立即、颠落、艰苦、消耗、恢复、严峻、考验、病饿交加、奄奄一息、长途跋涉、衣衫褴褛、军需处、棺材、取之不尽。联系上下文理解“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注意人称的变化。

2、理解课文最后一节,知道“走”、“精神财富”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长征

1、出示课题,指名读。

2、对课题质疑:什么是长征?

这里的“婴儿”指谁?

婴儿怎么能“走”?„„

解决生字词:

婴儿、漫漫、疑惑、千真万确、奇迹、当事人、根据地、率领、围剿、报捷、疯狂、箩筐、侦查、围追堵截、襁褓、封锁线、暴露、捂住、猛然、焦急、立即、颠落、艰苦、消耗、恢复、严峻、考验、病饿交加、奄奄一息、长途跋涉、衣衫褴褛、军需处、棺材、取之不尽

3、初读课文,解决部分问题。

(1)了解长征。

①读课文,说说你对长征有了哪些了解。(引导学生重点从课文的第一、二节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说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什么时

候开始长征,从哪里出发等。)

②交流,出示:1935年11月19日

反击“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陕北

理解“围剿”。

看地图,知道湘鄂川黔的地理位置。

③根据提示说几句话,介绍一下贺龙率领的这支红军部队的长征。

(2)文中的婴儿就是——贺捷生,贺龙元帅的女儿。当时她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

理解“襁褓”。

4、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竟然也“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最后到达了陕北,这真是一个奇迹。那么她是怎么“走”完长征路的呢?我们来读读她说的话。

二、整体感知,了解写作方法

1、指名分节读第2—6节,读准:一步不落、着落、衣衫褴褛。

2、说说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这是自述。

(2)第2-6节每一节都有前引号,第6节后有后引号,这是引用主人公的话来写。

第二课时

三、深入学习,概括长征途中的事件

1、默读第2—6节,思考:贺捷生讲述了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写的。

2、学习第2、3节,指导概括。

(1)自由轻声读这两小节,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当时的情况和结果。

(2)交流。

1935年11月19日,刚刚出生18天的“我”被母亲背在身上,随部队开始长征。

(因为主要是讲“我”的事,所以引导学生用被字句来讲。“我”指贺捷生,要加引号,概括时也可以用第三人称。)

3、学习第4节,组内概括。

(1)读第4节,根据提示,小组内概括第二件事。

过封锁线时, 。

(2)交流。

(3)比较:过封锁线时,为了不暴露部队,“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

过封锁线时,“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

哪一句话意思概括更清楚?为什么?(指导学生概括时要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读第5、6节,根据提示,概括第3和4件事。

突围时, 。

过草地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

(1)突围时,“我”被父亲颠落在路边,幸亏被老乡捡到,才回到父母的怀抱。

比较“丢”和“颠落”。(结合“一路冲杀”体会用“颠落”一词的准确性。)

(2)过草地时,“我”奄奄一息,大人为“我”准备了棺材——一块白布,但“我”的生命力强得出奇,终于走出了草地。 联系上下文理解“奄奄一息”。

6、现在你就是贺捷生,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把四件事连起来说一说。

四、再读课文,理解最后一节

1、再读课文,感受长征的艰难。

(1)引读第3节。

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然而阻碍红军的不只是敌人,还有更恶劣的自然环境。当时正值——寒冬季节,风雪交加,红军面对的困难无法想象。

(2)看录像,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

师:凭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陕北,长征取得了胜利。

2、说说长征精神是怎样的精神。

学生交流。

师小结:贺捷生奶奶认为这些精神就是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板书: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3、读最后一节,说说“走”的含义。

长征时的贺捷生只是一个未满周岁的婴儿,父母亲抱着她走完长征路。她同样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父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一直激励着贺捷生。

五、拓展练习

1、贺捷生奶奶的“长征”经历,充满了传奇,更充满了艰辛,选你印象最深的内容说给你的伙伴或家人听,注意人称的变化。

2、多音字:

传( )( )长( )( )得( )( )

( )( ) ( )( ) ( )( )

落( )( )露( )( )重( )( )

( )( ) ( )( ) ( )( )

分( )( )还( )( )更( )( )干( )( ( )( ) ( )( ) ( )( ) ( )(板书设计: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经历)

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作业设计:

1. 完成上海作业第12课,家长监督并签字。

2. 预习第13课,完成《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上会做的题目。

3. 听写本课词语34个,家长监督并签字。

) )


相关文章

  • 12 走完长征的婴儿 1
  • 12."走"完长征的婴儿 学号____姓名________家长签名________ 一 .写出带点字的拼音: 长途跋涉( )( )衣衫褴褛( )( )襁褓( )( ) 二.多音字组词: 着 zhuo ( ) 落luo ( ...查看


  • 长征故事 | 长征路上的红军夫妻
  • 在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中,有一批著名的湘籍红军夫妻.红色湘女在长征中的爱情之花,经受了长途远征和战火伤病的考验,绽放得特别灿烂.在长征中,她们既是红军战士,也是妻子.母亲,征尘仆仆.枪炮声声中,青春之血和母性之光,照耀前程.她们的深情厚爱和 ...查看


  • 40个改变生活的创新与发现
  • 长征系列火箭研发成功 1970 When:1970年 What:中国运载火箭系列 Who: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 Why:截止2014年3月31日累计发射189次.2006年,长征五号正式立项.2013年12月,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 ...查看


  • 关于科学精神的作文
  • 关于科学精神的作文一:小学培养科学精神--民族的灵魂(376字) 暑假学习毛主席<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很有体会 ...查看


  • 鲜为人知:落难公主"毛妹"熊化芝的故事
  • 网站首页 更多文章 精彩图册 加为好友 问题咨询 鲜为人知:落难公主"毛妹"熊化芝的故事 毛妹熊化芝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遗散送人的女儿,继1973年在福建省龙岩县发现确定杨月花为毛泽东遗留的长女之后,毛主席在红军长征中留下 ...查看


  • 四年级读书推荐
  • 四年级第一学期配套书目推荐 1. 老师领进门 刘绍棠成名作<青枝绿叶> 2. 孔子和学生 孔子的<论语> 6. 留住今天的太阳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的光明> 7. 特别的作业 8. 守信 9. 病人 ...查看


  • 长征中的姊妹花
  •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亘古未有的伟大创举.当年凡是参加长征的红军将士,无论是走完全程到达陕北会合,或者是在半途壮烈牺牲的同志,都是了不起的英雄.蹇先任(贺龙元帅的原配夫人).蹇先佛(肖克将军夫人)姐妹带上未满月的孩子胜利地走完长征路,得到了 ...查看


  • 2016年中国发生的重要事件集
  • 2016年中国重要事件集 1. 举办了G20会议,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影响. 2016年9月4日至5日在中国浙江杭州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美国.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意大利.日本.中国.巴西.阿根廷 ...查看


  •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
  • ・贺捷生 我的长征,我的生命之歌 ・朱增泉 长征艰险诗壮美 ・项小米 长征――无法复制 ・徐贵祥 冶炼之路 ・席君秋 红军走过的地方 我的长征,我的生命之歌 贺捷生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十九日,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县刘家坪出发长征.那时,我刚 ...查看


热门内容